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大宋会在玛儿敢驻兵,同时还会有官吏前来接管这里,大宋的衙门还会重开,当地的百姓依旧要服从大宋的管理。
对于这一点玛儿敢的百姓是相当温顺欢迎的,这比他们当初想象的结果要好的多,如此一来最少家人是安全的。
赵祯的车驾在进入玛儿敢之后发现,这里的人虽然眼中还充满了恐惧,但却并没有仇恨和抵触情绪,这便是当初大宋解放农奴所带来的好处。
而玛儿敢也将是大宋在吐蕃攻陷的第一座城池,同时也会变成一座前进基地。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六十五章没有诱饵,也没有主力
宋军很快便占下了玛儿敢,大军到来的时候这里风平浪静,只不过躲在门后的一双双眼睛在小心谨慎的打量着宋军的一切。
安民告示是安民告示,那东西能相信也不能全信,谁知道宋军会不会突然发怒把每一个人都杀掉?
对于吐蕃人来说,屠城这种事情还是常有发生的,远的不说便是之前角厮罗一统吐蕃的时候就常常听说他会把那些不投降的部族全部灭掉,连女人和孩子都不会放过。
当然这些也是听说,到底有没有这种事情发生谁也说不好,只不过小心谨慎些总是没错的。
但宋军却没有打扰这里的任何人,只是在这里进行戒严,无数的马车开进了玛儿敢的集市,这个连城池都没有的聚居地在宋军眼里根本就不算是一座城。
没有防御,没有警戒,完全就是高原上的一块肥肉,但被宋军收入囊中之后,这里便不能再这样空不设防。
宋军的战争素养特别高,大量的箱车被第一时间安置进城中,同时剩下的在外围形成一道城墙,外围的箱车上已经安置了小心八牛弩,绞盘被拉得硬硬的,任何来犯之敌都将会被射杀在百步之外。
眼下王韶并没有打算迅速行军向逻些城挺进,相反而是要安营扎寨,即便是时间紧迫他也不以为意,眼下最要紧的站稳脚跟。
无论是王韶还是赵祯都知道宋军最大的“短板”在何处,后勤补给!
没有一个稳定的后勤补给,这支装备火器的大军越是前进便越危险,后勤学是战场上的致胜之道,也是决定成败的根本所在。
一支大规模装备火器的军队若是没有后勤的保障,其结果很可能是弹尽粮绝,永安军和神卫军追打的依仗便是火器,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主持这一切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宋最“精密的后勤学大家”蔡伯俙!
赵祯一直把蔡伯俙当作是最后的王牌,在大宋后勤能力最稳妥的人便是蔡伯俙,交给其他任何人赵祯都不放心。
这也是为何杨怀玉向蔡伯俙要援助的时候他没有给的原因,因为蔡伯俙早已把粮草和军械转移到了四川路。
从一开始他就在做这件事,打着凉州转运使的名头,其实在和田况二人秘密调运物资,这不光瞒过了吐蕃人的探查,甚至也瞒过了大宋的朝堂。
这批物资完全是在赵祯的密旨下调动的,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知道一大批的物资从关中吊运到了边疆,所有人都认为这些物资是蔡伯俙帮杨怀玉以及前线三十万大军所调集的。
不过蔡伯俙也给杨怀玉的大军送去了一些东西,三十万大军还是保留了原本的战斗力量,所以对武器弹药的依赖不是很大,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粮草。
杨怀玉现在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义,三十万大军不光是个幌子,在永安军和神卫军进攻逻些城的时候,便是他率领三十万大军倾巢从东北方向进攻吐蕃的时机。
攻陷积石关后,杨怀玉便率领他的十万人开始加固积石关,这段时间算是大军休整的时间,其他二十万大军将会绕过积石山进攻灵域和邓麻两地,那里是过了积石关之后的吐蕃前线城池。
而穆修的意思是在此之后十万大军进攻噶脱,那里距离玛儿敢并不远,消息会传递的很快,王韶的大军一旦行动,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消息,从而率军猛攻吐蕃重镇迦玛丹萨,给吐蕃人造成巨大的压力。
穆修是监军,但同样也是杨怀玉军中消息的来源,他的手中掌握了踏白军这支快速机动的精锐骑兵。
宋军的探马几乎都由这些踏白军所组成,快如急电,只要有消息必定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赶来。
大军在外可靠有效的消息才是最重要,对吐蕃人的监视,大军之间的互相联络,沟通和王韶的联系,这些都是要紧的事情,而一般人极难做的完备。
但在穆修的手中,这些却被安排的极好,每日都有信件送达到穆修的手中,并且能够给大军指明方向。
宋军的速度很快,尤其是杨怀玉率领的背嵬军,几乎全部都是骑兵,一场行军下来,大宋的战马已经有些不堪忍受,高原上的光景环境不光对人有影响,对战马同样有影响。
但好在这些战马都是大宋培育出的良马,虽然疲惫和不堪重负,但状态依旧不错,积石关已经变成大宋的运粮通道。
大量的粮草抵达青塘后便在踏白军的引领下前往积石关,而杨怀玉派出左右包抄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占据了邓麻和领域。
这里是吐蕃高原上的洛塘地区,和青塘相对应。
吐蕃的北方是羌塘,但那里却并不是大宋攻伐的目标,羌塘地广人稀,山林密布,不适合大量的人在那里生活。
那里是连吐蕃人都敬畏的地方“唐古拉”。
就说唐古拉是无人之境,那里是高原上的脊梁,天气说变就变,常伴有大雪,高寒而气息稀薄,无论人马抵达都会密室在那里。
有人把那里称作“当拉山”意思是雄鹰也飞不过的高山,大宋对那里的土地一点兴趣也没有,但官家的意思是把吐蕃攻打下来之后,便会让人前往唐古拉去查探。
据说当年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的时候曾经经过那里,那就说明可以通行,一旦穿过那里便可抵达大宋的新疆路。
杨怀玉率领大军抵达洛塘的时候,蔡伯俙安排的物资便已经穿过了积石山,穆修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时候,杨怀玉以及各军的将军终于松了一口气。
三十万大军一边进攻一边等待粮食,这是一场艰难的行军,也让他们提心吊胆了许久,这批粮食的抵达会让他们最少还能撑上一个月,而这一个月的时间大军还要继续往前推进。
越往吐蕃的西南方前进,或者说越往逻些城前进,吐蕃的城池便会越多,所遭遇的抵抗也会越多。
只不过当杨怀玉看到送来的粮食后脸色变了变,而穆修从押运官的手中接到了蔡伯俙的密信,内容很简单,这些粮食不光要让他们坚持一个月,而是三个月!
杨怀玉不断的把手中的压缩粮食抛起又接住,带着疑惑的口气道:“蔡伯俙不会把三司储备的所有压缩粮食都运来了吧?”
穆修看着坚硬如石块一般的粮山微微点头:“大抵如此!”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
蔡伯俙踏上高原之后便觉得整个队伍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少招募来的劳工已经出现高原病症,对于没有接受过训练的普通人来说,高原并不那么容易上。
还好蔡伯俙带了许多药材,同时只要抵达玛儿敢,之前大军用剩下的药材也够用度。
对于蔡伯俙来说,这也是一场战争,只不过打的是一场后勤战争而已,他现在所调用的不是大宋的军队,而是更为强大的大宋国力!
前来高原的劳工队伍十分庞大,虽然人数补给大军,但队伍却庞大异常,各种各样的工具,器械数不胜数,甚至还从格物院调来了大批的匠人!
营造这件事对于大宋的匠人来说已经极为熟练,在不同的地形营造不同的城池,大宋格物院的匠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指挥工匠进行建设。
而高原上的城池都是低矮的,吐蕃人没有技术也没有人力物力维持高大城池的建设和维护。
但对于大宋匠人们来说这都不是事,玛儿敢的吐蕃百姓第一次发现原来大宋的筑城是如此的简单快捷。
在玛儿敢第一个建立起来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有着高高地基的粮仓,巨大的粮仓一个接一个的被建立起来,接着便是一车车的粮食被运进了粮仓之中,很奇怪,这些粮食不是从门口被运进去的,而是从粮仓的顶部被运了进去,或者说这粮仓连个门都没有。
除了粮仓之外,第二个便是库房,一个巨大的院落中很快也树立起一座有一座的库房,吐蕃人不知道这里是作何用的,但他们知道一定不能随意靠近,门口站着手持火器身穿铠甲的士兵,鹰一样的眼睛警惕的等着每一个靠近的人。
巨大的塔吊被搭建了起来,只需要有人推动地下的圆盘,塔吊上的臂膀就能把吊起的东西运送到任何一个地方。
厚实的城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堆砌起来,宋军使用的是泥土修建的城墙,这是吐蕃人第一次见到,稀泥和草茎和出的泥块居然能变得一块块砖石,这着实让吐蕃人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城墙的作用是放止敌军越过城池直接对城池内的事物进行打击,同时也给守军提供制高点的一个作用。
别小看踩在脚底下的泥土和草茎,这些看似最不结实的东西一旦经过巧妙的组合便会成为极为坚固的防御。
大宋的匠人自然有自己的办法可以把这些东西变成坚固的所在,一块块砖石很快便会出现,在炙热的阳光下,结成一块块坚实的砖块。
如此大量堆砌起来,就成为了一面城墙的中的一部分,拥有大量工具的大宋劳役行动迅速有条不紊,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出现在工地上,多年的经验使得他们速度极快。
而这样的场景深深的刺激到了玛儿敢的吐蕃百姓,他们被宋人的智慧和高效所折服,看着半日功夫便快修建好的半块城墙,以及城墙两边的临时角楼,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样高大的一面墙出现在西面,即便是吐蕃王朝的大军攻伐而至也会相当麻烦。
城墙可以使得守军居高临下的攻击,城墙在高原上能够起到极大的作用,不光是吐蕃人这么看,最重要的是宋军善于防守,可以把城墙的作用极大的发挥起来。
宋军在出发前便定下了俩个要塞之地,也是保障大宋后勤补给线的重要所在,一个是积石关,另一个便是玛儿敢。
在这俩个地方要做到万无一失,那大宋就不会输掉这场针对吐蕃的战争。
这两天无论是杨怀玉所部还是王韶所部都收获了大量的荣誉,两位当事人自然也是信心满满,不过另外两个人却在幕后默默的付出,一个是四川路转运使田况,另一个便是凉州转运使蔡伯俙。
为了保障大军的后勤,在三个月前他们就开始秘密调集物资了,蜀道难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虽然赵祯大力修复前人古道,但要想做到天堑变通途还是颇为不现实。
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仓道,哪一个不是华夏先人付出惨重代价所修建的?
便是到了现在的大宋,每年都有多少蜀中男儿为了维护和维持这条蜀道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前辈先人的付出就更不用说了。
历史总是最好的答案,瞧瞧历史上吐蕃和中原的战争,为何总是爆发在西域?那是因为只有那里才是两军交战的最好地点。
汉家王朝不是上不得高原,之所以在西域和吐蕃人作战,为的就是避免从东南和吐蕃人交战。
川蜀之地算是最好的屏障不假,可同样也是对自己人关上了大门,物资后勤走蜀中?这是没人能想象得到的事情。
之前赵祯也考虑过从南面的云南向吐蕃发动进攻,可高高的大雪山和横断山脉就在云南和吐蕃的交界之地,那里把高原和平原区分开。
赵祯当然知道横断山脉,这座山脉乃是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群体。
想要翻阅这座山脉,宋军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有时候赵祯都在感叹吐蕃的地利,这里仿佛是老天赏赐给吐蕃人的地方。
不光是高原给了吐蕃人所谓的“屏障”事实上大地也给了吐蕃人以保护,如同守护神一般的守护在吐蕃的四周。
若是从高空俯瞰吐蕃就会发现,吐蕃的四周皆有高大绵延的山脉,北面有昆仑,祁连两座山脉,西南乃是让人却步的喜马拉雅山脉,东南则是横断山脉,这样的地形使得吐蕃人拥有了一个独立于任何王朝的能力。
即便是华夏和吐蕃为敌,也难以彻底消灭和吞并吐蕃,也是为什么在宋之前的历史上华夏历史上和吐蕃不断交锋的原因。
吐蕃人依仗高原地利,从高原一路冲击而下,对汉家文明发动打击,当遇到强大阻力的时候便可退守高原,如此一来汉家文明当然要吃亏。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厮罗的计划
赵祯之前仔细研究过吐蕃地形,想要进攻吐蕃,最好的途径便是玛儿敢西面的察瓦岗和察瓦绒两地,那里是横断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缺口。
地势平坦,可一路畅达吐蕃腹地,这里乃是重中之重,而在宋军攻陷玛儿敢之后,吐蕃人不会发现不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会在察瓦岗和察瓦绒两地加强兵力部署以防备宋军长驱直入。
但眼下吐蕃人应该没有多少富裕的兵力,杨怀玉的三十万大军已经拖住了吐蕃的主力,只要吐蕃人敢轻举妄动,三十万大军阻力骤减,必定会倾巢而出。
这是一道无解的题,吐蕃人要么彻底放弃杨怀玉的三十万大军,任由他们长驱直入,要么便彻底击溃王韶率领的永安军和神卫军。
无论角厮罗做和选择,都会面临宋军的猛攻,这是吐蕃人绝对无法想象的事情。
角厮罗没想到的是,玛儿敢居然是在半个月前陷落的,而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吐蕃居然一点消息也没有得到,要不是因为往返玛儿敢的商人总是不归,谁也不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但半个月后,一座高大的城池居然出现在玛儿敢,而且有着大量宋军的驻扎,多吉的数千精锐居然无一生还。
数千精锐无一生还!这说出去都不会有人相信,高原乃是吐蕃的高原,对这里他们比谁都熟悉,便是打不过也能逃得掉,便是全军赴死,也该会有胆小之人临阵脱逃而走脱。
没有人出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不少多吉率领的数千精兵全部被宋军绞杀,而宋军不过数万人而已,想要彻底绞杀数千轻装上阵的高原勇士几乎不可能!
宋军是进攻之军,他们的动向和意图一定是暴露了,多吉才会率军堵截,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进攻必会有人在进攻途中逃走,但却没有一个人逃回来,所以便可证明宋军的战力有多么强大。
仁钦桑波缓缓走进翻修一新的宫殿中,看着坐在镶嵌宝石宝座上的角厮罗,仁钦桑波上前道:“线报已经传回,宋贼此次攻伐玛儿敢乃是用的火器。”
“火器?!”
角厮罗颇为惊讶的望向仁钦桑波道:“之前宋军也有火器,但却不会如此彻底的攻灭敌军,总有漏网之鱼,但此次却没有这般。”
仁钦桑波摇了摇头,神色凝重的开口道:“非也,此次宋军乃是具装火器,以合击之阵迎敌,一旦攻伐而至,火器齐发,威力惊人,百步之外便可杀敌于无形!”
“火枪?”
角厮罗有些惊讶,但依旧皱眉道:“宋军的火器虽然厉害,但也没到如此程度,咱们吐蕃的精锐也装备了火药弹,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仁钦桑波微微摇头道:“赞普,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之前剿灭康巴人之时火药弹收效甚佳,但那是因为康巴人没有火器,无法与之抗衡,只能被火药弹所攻伐,我等也因此知晓如何配合火药弹使用,但宋贼却不同,他们善用火器,长久以来合击之法已臻化境!火器之威强大若斯,非我等能够轻易抵挡!”
角厮罗望向仁钦桑波道:“大相有何办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仁钦桑波的话让角厮罗明白了他的用意:“派出万人兵马试探损失太甚,不值得如此冒险!”
仁钦桑波点了点头道:“赞普说的极是!派出万人和宋军作战自然不妥,白白折损我吐蕃勇士,但这些人若是不服赞普管束的人呢?”
“你的意思是用玛儿敢的土地诱惑那些人,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部族和宋贼作战?”
仁钦桑波冷冷一笑道:“眼下大敌当前,还有人在为自己的部族谋划,这些人都不配成为我吐蕃的部族,眼下的吐蕃需要的团结而不是各怀鬼胎!”
仁钦桑波的话算是说进了角厮罗的心坎中,眼下的吐蕃内忧外患,所谓的内忧不单单是部族之间的问题,还有宗教。
吐蕃的苯教和汉传佛教已经出现对立,双方之间谁也不服谁,而且愈演愈烈,这是对吐蕃产生影响最大的地方。
角厮罗清楚宗教带来的好处,同时也知道他们的弊端,影响人的思想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而赵祯却做到了不依靠宗教力量来强大王朝。
眼下角厮罗才知道为何赵祯要把佛门在大宋的影响降到最低,佛门是能够让百姓变成顺民,但这些顺民却敢于忍受现状。
在汉传佛教看来,和大宋对抗并没有多大的好处,相反还会生灵涂炭,教众都皈依佛门了,朝廷上哪去征兵?
对于佛门角厮罗现在是有些后悔的,原本是打算让他们帮助自己在吐蕃的信仰上占据优势,但事实上却开始还好,但眼下却越来越麻烦了。
宋军已经攻陷玛儿敢,但这在角厮罗看来却并不是很危险的事情,大宋皇帝打的什么主意角厮罗一清二楚。
不过是调虎离山之计,三十万大军才是宋军的主力,邓麻和领域两地已经吐蕃哨马已经发现了宋军的踪迹,足足三十大军,他们在积石山分兵,但又在越过积石山后迅速攻陷两地,合兵一处,足以见得大宋的主力就是他们。
自己若是派重兵对抗玛儿敢的宋军,那三十万宋军铁骑必然会冲击北部防线。
稳住阵脚才是要紧的事情,三十万大军,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当年宋军和塞尔柱人作战也是这般的规模。
当初的塞尔柱人也是三十万大军,这些人能征善战信仰坚定,但在大宋的三十万大军面前却一败涂地,甚至被赶到了八百里瀚海之后。
这样恐怖的战斗力难道不是宋军主力?
别说三十万大军,便是十万大军吐蕃也难以抵挡,角厮罗了解赵祯,这位大宋官家乃是从不会留余地。
再说从青塘最先进军吐蕃的乃是三十万大军,而从四川路沿着康巴人的道路进攻吐蕃的只有区区数万人而已。
无论是角厮罗还是仁钦桑波都会认为宋军的主力是青海路的三十万大军,而从四川路进攻的宋军则是调虎离山的计策。
吐蕃本就彪悍,足足能调动八十万大军,区区数万人的永安军能对吐蕃造成多大的威胁?
想通过玛儿敢一路打到逻些城?简直是白日做梦!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六十八章吐蕃杂兵
大宋和吐蕃之间的战争局势非常明了,当然这是对赵祯来说的,角厮罗的对策和想法他不知道,但他知道自己的部署已经实现,也知道角厮罗上当了。
三万吐蕃联军出现在玛儿敢之外,这些人以察瓦岗和察瓦绒作为前哨基地,背靠怒江而战,显然她们的目标就是来进攻玛儿敢。
两国交战,而且是灭国之战,在这个时候还不能判断出主要威胁,那就一定是被战场纷乱的局势遮蔽了双眼。
若是角厮罗是个聪明人,现在就应该派遣大军前来围剿玛儿敢,赵祯之所以要把这里建设成一座高原坚城,为的就是要对付即将可能出现的吐蕃主力。
但三万人的吐蕃士兵是在水不够宋军对付的,说是三万吐蕃联军,但在王韶和三才这样阳光毒辣的人眼中,这些吐蕃军队就是杂兵。
显然这是角厮罗并没有重视这支从四川路进军吐蕃的军队,区区三万杂军来对付近八万具装火器的宋军,这不是来找死是什么?
当然这也可能是角厮罗的试探,试探一下玛儿敢的城池是否坚固…………
但无论是来试探,还是真的轻视这些在赵祯和王韶的眼中都无所谓,大宋从来就不惧怕挑战,虽然怕输,但若是没有勇敢坚毅之心,怕输都没有机会!
对于永安军来说,探马的重要性非常高,大宋永远都要快人一步,在了解敌人的情况下才能做好最快的部署。
赵祯的等待没有白白浪费时间,果然三万吐蕃人没头没脑的便冲向玛儿敢,但在远处瞧见高大的城墙时便逐渐的停了下来。
他们派出的探马全部被宋军的游骑击毙,开玩笑宋军的探马可是带着火器执行任务的,只要发现敌方游骑,毫不犹疑的便会在远距离开枪击毙,甚至会进行伏击。
这些大宋的游骑所的都是最为先进的火枪,带有照门的膛线火枪,并且膛线乃是螺旋形的四股,米尼弹在射出之后会在空中高速的旋转,最大程度上的保持稳定度和精准度。
最适合的便是在远距离袭击移动目标,这要比永安军所装备的火枪更为先进。
永安军使用的是后膛火枪,但相比之下神卫军使用的乃是栓动火枪,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但这些游骑和神卫军的精锐却使用的是带有螺旋形膛线的栓动火枪,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精准度更高。
这些人是赵祯手中的王牌,都是从各军中挑选出的神射手中的神射手。
火枪中的神射手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天赋这东西却更是少不了的,有些人就是打得比别人准,这便是天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