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变
一个小小的杠杆就能让飞速旋转的刀头缓缓停下,水轮通过传动杆和齿轮连接,只要关掉一个齿轮,无论水轮转的多快,车床上的刀头都不会动一下。赵祯看着车出来的小小钢圈脸色兴奋,这钢材是从大宋境内运过来的,无论是强度还是柔韧度都已经达到制作滚动轴承的标准。
其实这东西在赵祯看来很简单,就是俩个套在一起的同心圆圈,在中间安装上小圈子用以安置一颗颗小钢珠,最后把这些东西组装起来。
只要材料都有,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但关键的地方就在于材料。
瞧见蔡伯俙的脸色就知道他做不出大小,圆润度一样的钢珠,不光他做不出来,便是格物院的匠人也做不出来。
赵祯的要求非常苛刻,一个圆形孔径的筛子放在那里,只要能正正好好穿过筛子且不留空隙的,就算是达到所需的标准,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孔径却把所有人都难倒了。
或大或小的钢珠没有办法正好通过圆形的孔径,而这段时间田况回到了四川路,他的任务就是不断的调遣物资支援前线。
蔡伯俙被留了下来,有他坐镇玛儿敢,大军所需的后勤就不用赵祯操心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赵祯的习惯,同时也是赵祯“知人善用”的最好典范。
若是单单论后勤学,赵祯可以肯定自己不如蔡伯俙,他虽然也知道后勤学的基本运作方法,但到了具体情况下,蔡伯俙才是“实操”的高手!
赵祯看着手中的俩个小圆环和一个个圆形的小洞有些得意,这东西只要加入钢珠就能变成一个精美的滚动轴承,就像后世自行车上的滚轴一样。
就是这小小的东西却在钢珠的问题上被卡住,最后得到的结果便是勉强使用大小不一的钢珠放入其中。
蔡伯俙拿着眼前转的飞快的滚动轴目瞪口呆,他没想到自己只是轻轻的推了一下,外面的钢圈便飞速滚动起来,更没想到的是这小小的东西居然能给大宋带来全新的变化。
“官家,这东西若是做的再大一点,安装在马车上,那马车的速度必定还会有提升,若是装在火炮上……那可直接用马拉扯火炮,再也不需要箱车运送了!”
蔡伯俙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他眼中滚动轴的利益被放大到了极致,可以用来做许多的事情。
赵祯看着缓缓停下的车轴感慨到:“此言不假,传令下去,让火器司立刻铸造带有车轴的火炮,只要把这些火炮造出来,直接把这滚动轴承装在轮子上,再安装在炮身上,咱们大宋的火炮就能直接运送而不是依靠巨大的箱车。”
蔡伯俙当然知道这件事不能怠慢,而眼前官家做出来的滚动轴便是大宋唯一一个,其价值不可估量。
小心的装在木盒之中,用火漆封好蔡伯俙便转身交给了蔡石……
自从赵祯抵达玛儿敢之后,死骑便跟着出现,他们的职责是听从官家调遣,同时兼具护卫官家之责。
师橫和蔡石就站在边上,他们第一次见到滚动轴,虽然不知道这东西的具体用处,但却知道官家和蔡伯俙的重视。
木匣中的滚动轴承是官家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才制作出来的,当然是重中之重,但师橫却有些不放心的开口道:“官家,眼下玛儿敢城防备空虚,五千神卫军虽然装备精良,火器披靡,但师橫不敢此时擅离职守!还请官家三司!”
赵祯看着师橫道:“朕已经给这轴承上了枪油,你现在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东西安全的送到神都城的格物院,人数不用带太多,五百死骑便可,但路上不可停歇,过大渡河后插檄羽以明示紧急,入珉州过秦州,直达京兆府,利用火车之疾速达神都城,若有延误朕严惩不贷!”
“师橫遵旨!”
为了制造这个小小的滚动轴承,赵祯前前后后一个半月的功夫,在后世这东西只需半个时辰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自己做出来。
但在这个时代却花费了如此长的时间,不过这样的结果赵祯也能接受,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即便是出现废品,也不会影响产量。
大宋的滚动轴承只会越来越多,而且发挥的作用也会超过生产的成本,小小的车轴可以改变大宋的许多事情。
而拥有橡胶的大宋,再加上滚动轴,这样大宋的任何车辆都会更快,更稳!
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宋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这么快,这和交通的便利离不开关系。
橡胶轮胎在大宋已经非常成功,很早之前就开始普及,而减震的钢条也早已投入使用,眼下若是能制造出减少车轴摩擦力的滚动轴承,必定会使得大宋的车辆更加的完善。
这不是一个小小车轴的问题,而是一个质量的提升。
当火炮安装在滚轮轴承的车轮上,如此便可使用战马直接拉扯,这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
火炮的速度,转向力,和机动性都会得到质的提升,而在战场上,这些因素会改变许多东西。
所以赵祯才会命令师橫亲自护送至格物院。
三才从远处赶来,如此急冲冲的赶来必然是获得了前线战报,果然三才上前双手奉上封了漆铁皮筒子道:“官家,大捷!杨怀玉急奏,其部以夺取马尔丹萨,杀敌两万,吐蕃主力溃逃!”
这在赵祯的意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杨怀玉的大军所带的粮食只能坚持半年,而且大部分都是压缩军粮,单单依靠这些肯定是不行的。
只有以战养战,不断的获取吐蕃的食物才能保证大军的战斗力,压缩军粮和肉干只能作为储备粮食使用。
马尔丹萨的西面便是怒江,而那里乃是察瓦岗和察瓦绒的上游,杨怀玉的消息不光是会送到玛儿敢,还会送到率兵前进的王韶手中,王韶此时应该会对察瓦岗和察瓦绒发动进攻。
杨怀玉的大军永远都要快王韶一步,如此才能把吐蕃人的主力吸引到北方,而让南路大军有机会不断前进。
吐蕃人派出三十万大军是不够的,随着杨怀玉的不断推进,吐蕃人的损失将会越来越大,角厮罗必然会不断增兵!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七十三章没有天堑能够阻挡
如同赵祯料想的一样,角厮罗在逻些城中收到前线战报之后便立刻向马尔丹萨增兵了,只不过增援的十万人还没抵达,马尔丹萨便易主了。
宋军的进攻速度时快时慢,行军的速度很快,但推进的速度很慢,仿佛在故意给吐蕃时间一样,这一点在角厮罗看来是因为宋军不适应吐蕃的环境,而在不断的休整。
宋军的行动一直在给角厮罗造成一种错觉,这也是赵祯的高明之处,在每一个地方设置陷阱,一步步的让角厮罗的思维方式深陷其中。
杨怀玉的三十万大军一直都不是主力,但表现出的战力却是强悍的,因为眼下的吐蕃人还没有发现王韶所部的强大。
这是一场战术欺骗,赵祯一颗三十万大军的“烟雾弹”把角厮罗笼罩在雾中,王韶的军队要比杨怀玉的大军慢上许多,这也是最好的时间差。
在杨怀玉的大军攻陷马尔丹萨的时候,王韶所部才刚刚开始对察瓦岗和察瓦绒发动进宫。
攻城战原本就是宋军最为擅长的,装备大量火器的宋军更是对此得心应手,数万吐蕃杂军惨死在玛儿敢的城下,这已经让察瓦岗和察瓦绒的残余军队惊恐不已。
吐蕃人也是人,他们也有快乐和恐惧,同样也怕死,尤其是一些逃回来的人见识过宋军的火器之后,心中的恐惧便更加令他们丧失斗志。
火炮轰鸣,巨大的呼啸声伴随着强大的冲击力击打在矮小的城墙上时,吐蕃杂军崩溃了,他们四散而逃,根本不敢触及宋军的锋芒。
即便是玛儿敢有再多的利益和诱惑他们也不会再争取了,那里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尤其是宋军的火炮进行过一次轰击造成城墙倒塌之后,吐蕃人更是失去了唯一的防线。
火炮的不断的发射,宋军的步卒也在不断的挺进,这是一场极为轻松的攻城战,火炮把实心弹砸在城墙上,吐蕃人根本就不敢登上城墙进行反击。
一路上畅通无阻的前进到了缺口,火枪举起,任何敢于向宋军发动进攻的吐蕃人都会被精准的射杀在冲锋的路上。
相比之下,高原不是天堑,城墙不是天堑,大宋的火器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万余人的宋军攻入城池之后,火炮便停止了发射,这时候再不断的开炮很有可能越过城墙击中友军,在这宋军之中是坚决不允许的。
越过城墙之后的宋军迅速组成军阵,这是把火器威力发挥到最大的办法,刺刀已经装在了枪筒上,远近皆可攻杀。
靠近的敌人用刺刀突刺,而远处的敌人则是被火枪无情的杀戮。
在这个时候,依旧有宋军将士负责用吐蕃语大声的喊话,无非就是放下刀兵,缴械不杀,但凡有反抗者或是出现在街道上的人,宋军杀无赦!
平民百姓这时候躲还来不及,怎可能出现在街面上?只有吐蕃的军队无处可藏。
肃清街道,让大军快速开进,如此便能最快的控制和稳定城池,这是宋军作战的法则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王韶率领所有军队全部进入城池之后,吐蕃杂军也被消灭的差不多,剩下的人几乎一哄而散,要么离开城池,要么丢盔卸甲躲在百姓家中,但很快也会被宋军搜查出来。
察瓦岗,察瓦绒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全部告破,不光如此宋军歼敌五万余人,俘虏一万三千人,经此一役吐蕃联军几乎覆灭殆尽。
想要占便宜的人,往往最后倒霉的是他们自己,吃亏是避免不了的,甚至会赔上身家性命。
吐蕃人为此付出了代价,当然这也是贪婪的后果,角厮罗利用了这些人的贪婪,但同样也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消息,这支从吐蕃东南进入的宋军具装火器!
一边是杨怀玉的三十万大军,另一边则是王韶具装火器的宋军,角厮罗一时间有些发蒙,他知道大宋皇帝是一个稳重之人,但没想到会如此的小心谨慎。
以大宋的强悍,进攻吐蕃完全没有必要这般的凶猛,当年宋军攻伐辽朝也不过是这般的模样,而且宋军眼下是具装火器,太过凶猛!
事实上角厮罗并没有赵祯想象的那样放松对东南宋军的关注,这支军队出自大宋的四川路,而且之前一直在和康巴人交易互市。
眼下这支军队如此犀利,怎能让角厮罗不上心?
之前多吉率领的数千人可不是白给了,之所以在玛儿敢留守这区区数千人不是因为玛儿敢不重要,只有角厮罗自己知道多吉这些人乃是精锐中的精锐。
也是完全效忠于吐蕃赞普的精锐骑兵,他们的全军覆没让角厮罗很震撼,但同时也知道如何把利益最大化。
于是才派遣吐蕃那些并不老实的吐蕃各部联军而去,眼下还能拥有自己部族的人都是一些残存的旧贵族。
这些人和吐蕃朝廷的关系很复杂,既需要他们又厌恶他们,这些人只要丢出一块利益,就好比狗看见了骨头一样疯狂的扑上去。
眼下吐蕃部族联军的覆灭也证明的角厮罗的猜想,果然这支宋军和以往不同,区区七万多人便能有如此战力,可见这支偏师的强大。
虽然知道了这一点,但也是角厮罗始料未及的谁能想到宋军的偏师都是如此的战力惊人?
但传统的思想还是占据了他的上峰,在他看来王韶所部虽然强大,但杨怀玉的三十万大军才是一股毁天灭地的力量。
这不光是因为人数,更是因为背嵬军和踏白军的番号,这两支军队的强大非同一般,当年无论是党项人还是契丹人引以为豪的骑兵在他们也是奈何不得,虽说不是被宋军全面碾压但也旗鼓相当。
这足以证明宋军骑兵的战力惊人,轻易角厮罗也不敢放弃对杨怀玉大军的阻截,一旦三十万宋军精锐全力攻伐吐蕃,只会让吐蕃分崩离析。
眼下只能依靠时间和漫长的补给线来对宋军不断的削弱,这才是角厮罗一开始就定下的计划。
他要的是生存,而不是被大宋消灭,更不是想着不切实际的反败为胜。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七十四章角厮罗的羡慕嫉妒恨
王韶坐镇军中,看着四周不断的有游骑折回大营便知道他们的踪迹已经彻底暴露。
大宋的游骑不会这么频繁的往返军营,唯一的可能就是发现了大股敌军,而且是对宋军有着强大威胁的敌军。
一趟趟的往返是在预警,也是在时刻监视敌人的动向。
身背新式火枪的游骑兵几乎是高原上最机动的力量,眼下还没有人能够把宋军拦下来,王韶并不担心这些游骑被围剿难以脱身。
相反他更加注重吐蕃大军的动向,之前是对宋军的试探,而眼下可能就不会如此了,吐蕃人在知晓这支宋军的强大后必然会全力反扑。
历史是谎言铸就的,战争同样如此,吐蕃和大宋之间的战争便是一场计谋的比拼,同时也是一件见招拆招的交手。
角厮罗并没有派出大军对王韶所部发动进攻的打算,这支军队的强大从之前几次战争中便可见一斑。
角厮罗也有自己的应对之策,和赵祯一样,既然宋军能够两面进攻,那吐蕃也能两线防守,他并没有和宋军直接交战的打算,相反他要把拖延战术发挥到极致。
而这样一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开始收缩防御,这也是角厮罗唯一能够想到和大宋对抗的把法,除此之外他不知道吐蕃军队用什么和大宋对抗。
宋军无论是从勇猛强壮还是从武器装备上都不是吐蕃人能够抗衡的,宋军每日操练这一点吐蕃军队便做不到,因为吐蕃的大军不是靠朝廷养着,而是进行屯田放牧。
这就是吐蕃的悲哀,吐蕃高原土地广阔是不假,但人口太过稀少,相比大宋的人口,吐蕃不及其零头之数,这就是吐蕃的悲哀,也是角厮罗的无奈。
要问对于角厮罗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角厮罗一定会说药材和医院,这两样东西是他最红眼大宋的地方,其他的他都可以不在乎。
为什么这么在乎?因为缺乏和落后,吐蕃每年走私到大宋境内的珍贵药材不知多少,这些都是通过特殊渠道走私近大宋的,但讽刺的是,吐蕃却无法从宋人的手中得到任何的成药,因为成药在宋人的禁售名单之中。
要说这个名单便是可笑至极的事情,吐蕃好不容易打通了一条条走私的通道,但到头来得到的却是最为没用又是最为趋之若鹜的东西,丝绸,玻璃器。
大宋的棉衣价格高的吓死人,而至于其他的东西如毛衣之内的却很便宜,但毛衣再便宜吐蕃人也不会买,吐蕃人自己学会编制毛线并且制衣。
至于那封禁售名单更是让人角厮罗气的差点崩溃,凡是对吐蕃有用的东西宋人一样也不会走私,既然是走私那就应该提供违禁品啊!否则还要你走私做什么?
可大宋的商贾在这件事上绝不松口,若是吐蕃人以不买抵制宋人,那宋人便会直接拒绝再和吐蕃人交易了。
不知什么时候就,连大宋的商贾都如此的“嚣张跋扈”,他们不过是逐利的商人而已,但其心中却有着浓浓的忠贞之心。
这还是商贾吗?这还是做走私生意的商人吗?
但即便如此,角厮罗和吐蕃依旧要妥协,否则他们连仅有的货物都会消失,宋人商贾在吐蕃人的眼中就是奸商的典范,他们比康巴人还要奸诈。
大宋的成药效果要比吐蕃的巫医或是僧人好的多,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宋人的医术高高超,虽说不是药到病除,但也是能够有些效果。
不像高原上的巫医和僧人,让他们看病的代价就是要赌运气,运气好了便不会死人,运气不好想不死都难,小病都能看成大病,最后一命呜呼。
吐蕃人是不敢生病的,一旦生病他们要么就靠自己扛过去,要么在痛苦中慢慢的死去。
至于宋人的医院,那是角厮罗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仁钦桑波带会来的消息让角厮罗绝望,宋人各州府的医馆已经合并成为医院,所有郎中都要获得朝廷颁布的文书才能行医,最为关键的是产婆也必须要获得朝廷的文书才能替人接生。
角厮罗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宋人的孩子将会得到最好的照顾,一旦生病或是出生都会有专门的医者负责,而这是增加人口的关键所在。
高原上的妇人生孩子,完全是听天由命的事情,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产婆遇到绕颈的孩子也是束手无策,更别说那些难产的妇人了。
吐蕃高原上有多少的孩子夭折?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也使得吐蕃的人口始终在缓慢的增长而不是如同大宋一般疯狂的增加。
角厮罗对于宋人的不断增加已经感到麻木,仁钦桑波告诉他,原本的人口越多,增加的速度越快,再过几年还不知大宋的人口会有多少。
眼下已经过了万万之数,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大宋,想要做什么事情做不成?
吐蕃的人口太少了,角厮罗认为这才是吐蕃无法与大宋对抗的根本原因,眼下他要保证吐蕃能够在大宋的进攻下存活下去,这是角厮罗的根本目标。
角厮罗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一旦明确目标就会向目标不断的前进,而不会被任何事情所改变。
吐蕃军队在宋军的进攻下不断的后退,从简单的战场情况和折损比来看,王韶知道吐蕃人的打算。
从一开始官家就警告过南北两路大军,角厮罗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全吐蕃,他们不会在乎土地的丢失,他们需要用土地拉长宋军的补给线,同时也需要利用土地给宋军造成更大的威胁。
但这并不影响宋军向吐蕃高原的深处进发,越是如此,王韶用兵的速度便越快,既然敌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誓死守卫每一寸土地,那他为何不能大张旗鼓的迅速进攻?
吐蕃人不会想到,大宋为了这场进攻准备了多长的时间,在四川路准备了多少的物资,吐蕃高原是易守难攻,是有诸多困难,但在宋军充分的准备下,这些困难都将被克服。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
田况回到四川路就为了督办物资一事,玛儿敢城有一个蔡伯俙,四川路有一个田况,这两人能够保障王韶所部的后勤不会出现短缺。
王韶知道自己的后方有保障,连官家都在玛儿敢城中,他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于是乎王韶所部便以最快的速度向前推进,王韶这段时间不断的攻伐吐蕃,他发现具装火器的宋军几乎无所畏惧,除了行军的时候极为消耗体力外,在其他的时候却是较为省力的。
甚至于作战的时候,宋军都没有太大的消耗,唯一消耗严重的便是火枪和火炮的弹药,这些消耗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这样一来高原作战最担心的体力消耗问题被宋军在“无意中”解决了,但事实上这真的是无意吗?
这一点赵祯比谁都清楚,之所以要利用具装火器的永安军和神卫军,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节省体力。
虽说大宋眼下已经用马车代步了,但行军之中还是要耗费大量的体力,究其原因便是吐蕃的路实在是太差了。
大部分的路都是常年被人马踩踏出来的道路,这些自然路只要一段时间没人经过,道路便会杂草丛生,并且崎岖不平。
大宋的车马可以在水泥路上如履平地,但在高原上却不能,速度慢了很多不说,而且还颠簸的厉害,即便是有橡胶轮胎并且配备了减震的箱车,在这样的道路上也无法做到快速奔跑。
但有箱车的运送总比靠双脚走路要来的好,马车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日夜行车,永安军和神卫军的将士已经练就了在颠簸的马车上睡觉的本事。
宋军攻占察瓦岗和察瓦绒之后,再向西便是一片山区,但在这些山区之间却是一条可供通行的道路,当然也有吐蕃部族在此聚居。
此地名为波窝,史书有载:悉补野部落之裔嘉赤,占据波窝为首领,其后裔遂世为波窝部落之首领。波窝在隋、唐以前为吐蕃最早的十余小邦之一,后为吐蕃兼并。
角厮罗统一吐蕃,建立王朝,自然不会放弃原本的土地和部族,波窝也成为了吐蕃王朝的一部分,这里的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并不希望受到外人的打扰。
波窝和墨脱两地都是前往逻些城的必经之路,而这两地皆是山路,道路崎岖地势险要,若是在悬崖峭壁上遇到埋伏,后果不堪设想。
王韶看着眼前隐约在山峰谷底之中的道路心中不由得叫苦,他知道通过黑手的消息也知道这两地的难行,但没想到居然会如此艰险。
眼下不是数十人,数百人要经过蜿蜒曲折的山路,而是数万带着辎重的大军,要想小心翼翼的通过这些崎岖的道路,就需要打起十二万分的谨慎,并且准备好可能的损失。
吐蕃人若是在此地埋伏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军中的探马来报,在方圆数十里地已经找不到一个吐蕃人。
若是有当地人作为向导,通过波窝和墨脱并不是难事,甚至可以和当地人进行谈判,由他们指引并且帮助宋军通过,这是大宋行军常用的办法,但现在行不通。
数千人的部族消失的一干二净,从聚居地的情况来看,这些人刚刚离开没多久,但大宋的探马却不可能追得上。
波窝的山路还好走一些,但前面的墨脱便是正真的困难,军中的黑手已经有些绝望,他亲自走过这条路,山路难行不说,而且环境恶劣,有些地方甚至算是悬崖峭壁。
但最为艰难的却是一处名为白马岗的地方,那里是墨脱最为难以通过的山岗,需要翻山越岭,而宋军的马车几乎不可能通过。
1...663664665666667...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