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三辆炮车已经被推了到城门下,这三辆炮车有别于一般的火炮,而是装填大量火药和石块的炮车。
吐蕃人封堵了已经被炸碎的关门,但和城墙却不是一体的,且不是吊闸的大门,乃是整个积石关最为脆弱的地方。
杨怀玉当然会选择这里作为突破口,但城门洞太小,想要用远处的火炮精准命中难度稍稍有些大,没有必要浪费炮弹的情况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火炮移到近处攻击。
但这三辆炮车却不一般,不能打远距离的目标但对近处的目标有着相当大的威力,是格物院火器司专门研制用来对付城门或是城墙的。
炮身要比一般的火炮更加粗壮,但口径却是一样的大小,只不过内里却要更深一些,如此便可装填更多的火药,增加威力。
所装填的炮弹也是实心弹,但却不是球型的实心弹,而是锥形的,火炮在点燃的一瞬间,发出巨大的轰鸣,边上炮手的耳套都被震掉了。
呜咽的怪叫声撕破了整个战场,三枚炮弹打在积石关的城门,巨大的冲击力使得临时封堵的城门瞬间破碎,无数的石块四散而出,对城门后埋伏的吐蕃军造成极大的伤害。
这完全是一个“怪物”在攻城,看着巨石被击碎,看着封堵一夜的城门被炸开,吐蕃守军已经蒙了,他们想不到宋军是如何做到的。
宋缔 第两千三百五十八章来自逻些城的消息
没人比赵祯更清楚高原对大宋的重要,也没人比赵祯更明白高原所占据的地理优势,吐蕃人其实同样占据优势,这片土地是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
战争就是一场博弈,一场对生存的博弈,双方都要努力的去赢得筹码,在最后的拼搏中比出胜负,没人希望失败,这是融化在血液中的古老基因所决定的。
争强好胜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因为利益,吐蕃为了生存自然不用说,而赵祯的是什么?是大宋乾坤一舆,是为了占领高原获得屏障?是为了征服吐蕃为华夏扬眉吐气?
这些都是,也都不是,历史在进步,赵祯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光景,这个世界上最决定对的事情就是没有绝对的事情。
历史在发生改变,有些近在眼前,有些可能远在天边,赵祯要为大宋的未来负责,这看似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历史证明,一个良好的社会体系会发生许多改变,优越的制度会使得一个国家在某种层面上更加高大和凝聚。
而在做这些事情之前,赵祯首先要做的便是消除大宋周边的影响,尤其是外族对大宋造成的影响或是冲击。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吐蕃高原必须被拿下,同时南方的土地必须被加固,那里的外族实在太多了些,当然这些土地对于赵祯来说并不是后世的一部分,但却是现在必须要拿下统治的地方。
不好意思,自己现在就在历史之中,后世没有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做到,毕竟越朝原本也是华夏的一部分。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派大军越过岭南占领今日的广西、广东、福建,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在这一带设立了三个郡,骆越也是中国象郡的一部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秦朝的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改称“南越武帝”,首都便是大宋广南东路的广州。而越南中北部在那个时候便已经是南越国的一部分。
历史变迁,但改变不了华夏的发展,同样也改变不了土地的命运。
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的直属领土,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等等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即便是后世越南独立也将这一时期称为“北属时期”或“郡县时代”,这便是华夏对南越土地的统治。
而在历史上,便是从宋代开始,华夏逐渐失去了对南越三郡的统治,但赵祯却把这些土地夺了回来,并且开始逐步扩大,大宋在那片土地上设立了十二郡,扩大了对地方上的统治。
同时以强大的汉家人口进行迁徙和耕种,以军队进行保护和协助开垦,在那里大宋足以获得所需的粮食,对国家的安全也产生了不少的帮助。
随着李朝皇帝李圣宗李日尊的被捕,越朝彻底土崩瓦解,大宋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能给当地的百姓带去好生活,同时也能带去大量的货物,当然这些都需东西交易。
财富是这个世界上永恒的话题,没人和钱过不去,只有不断的劳作,交易,才能使得生活多姿多彩起来。
赵祯坐在疾驰的马车上,在这样快速的行军之下,根本就没人能看书,也没人能够写字,虽然有着减震,但这里的道路却不是大宋的水泥路,行进起来颇为颠簸。
三才不止一次的瞧见,官家头上的束带被高高的抛起甩到了车厢的顶子上,但他依旧不敢让人降下测速,刚刚自己呵斥了赶车的军士,却被官家一顿臭骂。
行军打仗途中一点也耽误不得,任何人都要融入到军队之中成为一体,谁也不能搞特殊,更不能以高贵的身份独立于军法之外。
赵祯是没有打算跟随大军前往前线的,但要想了解吐蕃的一切,就必须要抵达前线,当然,随着永安军和神卫军的不断推进,赵祯所在的前线很快就会变成后方。
吐蕃人的主力被吸引到了东面,正在想办法应对杨怀玉的三十万大军,这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也是吐蕃人要打的硬仗。
不过现在的吐蕃有了一个好处,比之前的部族制度要统一的多,也使得吐蕃上下能够做到铁板一块的程度。
宗教和政治互相参杂在一起,现在的吐蕃宗教已经开始逐渐变味了。
赵祯收到了一些来自于吐蕃内部的消息,终究是有些人抵挡不住钱财的诱惑,又或是担心大宋攻伐吐蕃之后把他们也顺带手消灭了,于是一些在吐蕃有权有势的人物开始为自己安排后路。
这一点在历朝历代甚至是后世都是屡见不鲜的,人总是自私的,能为国家大义付出一切的人少之又少。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就成为了大宋的耳目,他们会给大宋提供一些消息,由黑手的人想尽一切办法送出。
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对于吐蕃来说,想要搜查密谍确实不容易,但封城却是很容易的,只不过吐蕃面临战事,想要彻底封闭也是不可能。
而吐蕃人有一个奇葩的逻辑,只许出不许进…………出城的人不会受到多少盘查,但进城的人却要严格甄别,因为在此之前吐蕃人便认定逻些城中没有大宋的密谍了。
他们已经进行过一次清理,而且抓住了不少的人,所以他们觉得宋人不可能再有内应潜伏在逻些城中。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大宋和吐蕃的冲突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大宋的帝王历代都是“用间”的高手。
从太祖太宗时期开始,大宋就向北方派遣了许多密谍,这些人收集消息,刺探情报,刺杀目标每一样都做的极为精巧。
但赵祯需要的只是逻些城中的消息,永安军和神卫军的目标便是逻些城,那里是吐蕃的心脏,也是角厮罗执政的地方,当然也是吐蕃人信仰和归宿的去处。
而赵祯收到的一条重要消息便是“佛教和苯教之间开始出现冲突”,这对大宋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当然并不是很影响计划的及时雨。
宋缔 第两千三百五十九章玛儿敢的“运气”
马车上的赵祯有些颠簸,但还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他的身上没有盔甲,但却是一身猎装,轻便灵活。
边上的三才却是穿上了软甲以防万一,在危险的时候他便是赵祯的盔甲。
马车虽然颠簸,但速度并没有减慢,这一路上的行军皆是如此,没有人比赵祯更清楚在战场上速度的重要性。
永安军和神卫军要利用杨怀玉拖延住吐蕃主力的机会,急速向逻些城发动进攻,这才是战争的关键所在。
逻些城一直是吐蕃的中心,自从松赞干布在这里修建了红宫之后,吐蕃人便对这里产生了一种信仰,即便是遭受过了战火的焚毁,但却依旧没有让逻些城没落下去。
而角厮罗在入主逻些城之后,便开始修缮红宫了,这座宫殿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他是吐蕃王朝赞普的直系后裔,是这里的真正继承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红宫的重要。
逻些城就如同大宋的神都城一样,乃是吐蕃的中心,吐蕃的一切都在围绕和观察逻些城进行,这里的宫殿就应该高大气派,这样才能凝聚吐蕃上的各族。
赵祯对逻些城发动进攻也是因为如此,封建时代,一国的国都便是一切,一旦占领国都,这个国家的“精气神”都会面临崩溃。
同样这也是一次“斩首行动”所有的线报都表明,角厮罗没有离开逻些城,他还在红宫之中,一旦宋军攻克逻些城,便意味着角厮罗战败。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派出对抗宋军的三十万大军也将会面临崩溃的打击。
“擒贼先擒王”,这是古老的智慧,也是克敌制胜的妙法,赵祯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什么康巴人?他们不过是幌子而已。
一旦吐蕃人击溃康巴人,消灭了这个存在于吐蕃南面的隐患,他们便会放松警惕,对吐蕃的南方放松警惕。
而这个时候宋军从南面对吐蕃发动进攻将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一路上的畅通无阻便是最好的证明,证明了赵祯当初的猜测是多么的准确。
也证明了这样的战略思想是多么的有远见,杨怀玉率领三十万大军排山倒海一般从青海路压向吐蕃,这能不使得角厮罗和整个吐蕃紧张吗?
调虎离山,这是赵祯从一开始便安排好的计划,这一点充分的利用了人心中的恐惧和下意识的决定。
当然为了让角厮罗真的“上套”赵祯可没少下功夫,三十万大军可不是一次小小的调动,规模庞大,耗费无数。
相比之下,加起来只有不到八万人的永安军和神卫军的开销也不小,全部装备火器,这是一次巨大的成本投资,赵祯要获得丰厚的收益,这场收益的好处便是吐蕃收归大宋,同时减少大宋出征将士的伤亡。
这两点无论哪一个都是赵祯无法拒绝,前者会让大宋省下不知多少的军费,而后者更是赵祯心中的羁绊,战争必然是会死人的,这一点谁都知道,但若是能减少伤亡,为何不去做?这也是赵祯谋划这么久的原因所在。
吐蕃人已经掌握了火药的技术,这一点毋庸置疑,只要有大量的火药,宋军也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赵祯清楚角厮罗的性格,这样的人心狠手辣,睚眦必报!
赵祯相信他绝对会把火药用在这场战争中,同时也会做出“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疯狂举动。
大宋的四周已经没有强敌,包括眼下的吐蕃也是如此,吐蕃没有“屏障”,也对大宋产生不了威胁,这才是一切的前提。
这是赵祯一直保持的观点,他从没有把吐蕃当作一个威胁,一个被大宋按在地上“摩擦”的吐蕃能成为打算的对手吗?
征服吐蕃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但狮子搏兔尚尽全力,这一次灭不掉吐蕃,以后的大宋将会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对付它。
赵祯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却是大宋一位难得的能够开疆拓土的君王,而且是大宋的第四代君王,大宋现在正处于上升期。
每个王朝都会有一个或是几个上升期,即便是再短暂的王朝都会有,在这个期间帝王的作用很重要,若是能开疆扩土,那么在很大几率上会实现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帝国。
若是休养生息,那这个时代一定是极为繁荣安定的时代,但若是两者都错过了,那后人便不会有多少的进步,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规律。
赵祯知道这个规律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他现在做的就是在打破局限性,在打破封建王朝的许多基本制度。
国家的改革便是一场社会改革,同时也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改革。
大宋要改变意识形态还需要时间,赵祯知道自己完成不了这一点,但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赵旭,这孩子是自己培养出来最好的继承者,赵昀虽然同样出色,但他却不适合守成固本。
马车的颠簸逐渐的停了下来,大军已经折区江的下游,这里在后世有另一个名字“金沙江”这里也是长江的上游!
这里虽然是后世的川藏河界,但却不是现在的,大军在出了雅州之后便已经离开了四川路,同时也进入了吐蕃人的土地。
在这个时代边界还是模糊不清的,往往是哪个国家的国力强大,边界便由哪个国家制定。
金沙江的对面便是脱思兌的玛儿敢,这里与其说是一座城池,不如说是一个聚居地,毕竟一个连城墙都没有的城池算不得城池。
而在这里宋军的行踪也会很快暴露,这时候便不能轻易的进攻玛儿敢,最好的办法是大军形成合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玛儿敢,同时加速行军。
脱思兌属于脱敢部,而这个部族曾经是大宋驻扎过的地方,也是在这里开始接收和解放农奴的地方。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宋在这里应该有“群众基础”,赵祯并不想毁灭这里,玛儿敢之所以没有城墙就是当初大宋的决定。
不修建城墙,不加派驻军,角厮罗作乱之后把这片土地重新抢了回去,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延续赵祯解放农奴的计划后,并没有加强对玛儿敢的管理和统治。
这便是给了宋军一个极好的机会,一个收拢民心又重新夺取玛儿敢的机会…………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六十章突如其来
角厮罗不是不想加强玛儿敢的统治,也不是不想把这里变成一座城池,但他实在是力不从心,他要维护自己解放农奴的决心,即便是被大宋解放的农奴他也要给予一些优惠,这样才能让人们看到他的仁慈。
角厮罗很聪明,他知道要想让人们团结起来,单单依靠暴力解决不了问题,也不会让人们拥护他,他需要的是拥戴,而不是恐惧。
于是角厮罗便放纵了玛儿敢的农奴,也给了他们平民百姓的身份。
外王他做不到,但内圣却不成问题,对于角厮罗来说他的身上还顶着一个“活佛”的名头,当然要内圣。
他效仿赵祯,在吐蕃国内推行发展,解放农奴,给了玛儿敢的吐蕃人以希望,这是相当不错的事情,同时也有了收获。
玛儿敢的交易在吐蕃极为发达,吐蕃人都喜欢把自己的货物带到玛儿敢去收买,同时因为玛儿敢是上刀山的必经之路,来自大宋的货物一定会出现在玛儿敢的市面上。
大量的吐蕃三人在这里经商,因为交易方便且货物众多,即便是有些权贵想要打玛儿敢的主意,也被角厮罗所阻止,毕竟交易越多吐蕃王朝的税收便会越多,这样简单的账他还是能够算得出来的。
但也有一些角厮罗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在玛儿敢发生,这里的人对宋人皇帝的感激要超过对他这个吐蕃赞普的感激。
角厮罗并不知道,在大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宋的官员善用儒家学说,讲道理这件事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好办,但对于大宋的官吏来说却是极好表达的。
这些官吏不是来自于朝堂,所用的儒家学说不是高谈阔论,而是用吐蕃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讲道理,善待这些从农奴变成平民的吐蕃人就是他们要做的事情。
他们不光是在管理玛儿敢的吐蕃人,而是在“帮助”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大,教育他们读书认字不切实际,但教他们如何把地耕种好,如何制作陶器,木器甚至是铁器却是极为简单的。
当然他们也带去了大宋的种子,本是希望在吐蕃高原上种植,试一试中原的农作物能否在吐蕃高原上种植,但没想到还没来得及实验,角厮罗便成为大宋讨伐的对象。
这是一次大宋官吏最不愿意面对的撤离,也是一次紧急撤离,谁也没想到角厮罗会突然背叛大宋,当然这里被解放的吐蕃农奴也没有想到。
原先在他们的认知中,角厮罗是大宋的西平王,是大宋的臣子,奉宋天子之命赐予他们平等之身,否则也不会是大宋的官员出现在玛儿敢来教授他们如何种植庄稼,如何制作各种器物。
但他们知道角厮罗成为吐蕃赞普后,这事情就没有办法说了,谁也不敢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来,还有一些人也渐渐的糊涂了,事情自然不了了之,好在角厮罗并没有把他们继续变成农奴。
现在玛儿敢之地已经流传着另一个说法,大宋的天子再次征伐吐蕃,这一次是来征讨角厮罗的,想想也知道,背叛大宋不会有好下场,何况还是再度重建吐蕃王朝企图和中原对抗?
玛儿敢中的大多数农奴见识过宋军的厉害,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宋军和吐蕃军队之间的战斗,结果宋军只用了短短半个时辰的时间便把那些吐蕃旧贵的军队消灭的干净。
眼下宋军再次打过来了,这对于玛儿敢的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当初宋军就没有屠戮他们,现在也不会,在这里的人都知道,宋军讲道理。
所有玛儿敢的吐蕃人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若是吐蕃赢了,那他们还这样,若是宋军胜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知道宋军不会对他们这些放过的人下手。
两边不得罪是玛儿敢人的所有想法,当然他们也知道宋军不可能这么快的打过来,毕竟玛儿敢在吐蕃的南面,而宋军是从吐蕃西面的青塘向吐蕃进攻的,听说被吐蕃的大军拦截在了积石山。
吐蕃人就没有不知道积石山的,那里是一处险关要隘,宋军想要越过积石山,除非攻下积石关或是从边上绕过去,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但突如其来的一个消息让玛儿敢的吐蕃人想不到,宋军然攻下了积石关,并且只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这对于吐蕃人来说实在太过震撼。
毕竟积石关是极为坚固的关隘,也是吐蕃多年修缮的关隘,岂能这么快就被宋军攻下?
当然还有一个消息也传了过来,吐蕃的三十万大军并没有固守积石关,而是留下一部分人断后,大军在宋军攻陷积石关之前便已经撤走。
玛儿敢的吐蕃人自然议论纷纷,临阵脱逃乃是大罪,作为大军的统帅冈波根本不敢私自撤走积石关,相反他应该死守在那里。
他之所以撤走,所有人都知道他一定是奉了角厮罗的命令,至于赞普让他撤退他才能撤退。
玛儿敢的吐蕃人议论纷纷,他们没想到会这么快,但很快另一个消息传递了过来,玛儿敢外面的巡逻骑兵发现了大量的宋军!
当玛儿敢的驻守将军多吉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几乎是从地上跳了起来,以最快的速度窜上了马背。
角厮罗对玛儿敢唯一的统治便是驻守了一支军队,只不过这支军队的规模并不大,只有不到八千人的骑兵,而且还有很多是从玛儿敢当地召集起来的。
没人会想到宋军会出现在玛儿敢,这简直就是“神兵天降”不光吐蕃的士兵不相信,便是玛儿敢当地的百姓也不相信。
之前角厮罗的大军可是从这里离开的,吐蕃王朝对康巴人发动的清剿谁不知道?怎么会突然冒出大量的宋军?
但在三批哨探都确认的前提下,不由得多吉不信,而且据探马来报,这支宋军非常的奇怪,和以往所见的宋军并不一样。
不过他们也说不出来哪里不同,唯一明显的地方便是宋军的车马较多,且行动迅速…………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击石
玛儿敢外的平原上,多吉率领五千骑兵迎战宋军,这是他的最后一搏,也是别无选择的向宋军发动冲击。
别人不了解角厮罗他不会不了解,角厮罗对待百姓是仁慈的,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仁慈,更多的是希望利用百姓获得大量的税收,或是壮大吐蕃的人口。
但对于官员,角厮罗却一点也没有心慈手软,只要被他发现贪污腐败的人,就会被处死,享受权利的人同样会如此。
自己若是不率兵抵抗宋军的进攻,即便是保全性命也会遭到角厮罗的追杀,他是不会放过自己以及家人的。
当然,自己手下的这些士兵也了解自己的处境,这时候不对宋军发动进攻,逃回吐蕃之后便要面临赞普的治罪。
五千人的吐蕃军队面对宋军完全没有胜算,但他们在角厮罗的恐怖下依旧向宋军发动了进攻,虽然玛儿敢的吐蕃人并不好看好他们,但依旧被这些人的决绝所震撼。
有些人悄悄的跟随这五千抵达战场,他们想要看看宋军是多么的强大,强大到吐蕃勇士无法获胜的地步。
宋军的探马早就发现了吐蕃军队的异动,当他把这个消息带回军中之后,王韶便立刻安排大军迎敌,赵祯作为“观察员”想要靠近一看究竟的机会被无情的剥夺,在王韶眼中,什么都没有官家的安全来的重要,即便是要观看军队作战,也是应该在不影响军队的情况下进行。
对于王韶来书,这时候官家出现在战场不是在激励大军,相反是在影响军队。
吐蕃军队的进攻速度很快,在空旷的高原上,他们的战马可以发挥最大的优势,宋军的战马却不能长时间的快速奔跑,马和人一样都会有高原反应。
长时间将的负重奔跑,大宋的战马可能会遇到猝死的情况,在之前大宋建设青海路的时候类似的驽马不在少数。
这是长久在高原训练得出的经验,华夏已经改变,不再是一头凭借自己强大力量而左突右杀的“猛兽”相反,变成了一个战士,经验丰富,科学有效的战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