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宋军在积石山便停了下来,对面的吐蕃人已经有些忍不住了,但杨怀玉想不明白为何吐蕃人不再积石山伏击他。
吐蕃人当然想要伏击宋军,但他们却更希望用积石山来拖延宋军的后勤补给。
积石山乃是祁连山的一部分,在吐蕃人的认知中这座有匈奴人起名的祁连山几乎宏伟不可翻阅,也是一道汉人难以逾越的屏障。
但对于这片土地,汉人却有自己的记载,早在上古时期,华夏文明便已经接触到了这片土地。
《尚书·禹贡》中有“浮于积石”、“导河积石”之说。后被司马迁引入《史记·夏本纪》中。
《史记·集解》曰:“积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经也。”《史记·索隐》又曰:积石在金城河关县西南。积石峡谷自古是兰州黄河谷地通往吐蕃高原的要隘。
积石山的峡谷乃是进入吐蕃高原的要道,此地在角厮罗的控制下设立了积石关,宋人唤曰“积石锁钥”。
锁钥一词可见此地的重要,吐蕃人在山上隐藏了军队,同时也在不断的加固积石关,对于吐蕃人来说,这里是阻止宋军前进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是试探宋军战力的最好办法。
两军交战,最想要做的便是试探对方的战力,这是谁也躲避不了的问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吐蕃人对宋军的了解还停留在西征西夏的程度上,毕竟角厮罗这么多年来并未知晓宋军的战力,即便是大宋攻伐青塘,双方之间也没有多少真正的战斗,角厮罗的青塘部一心想要撤走,他不愿自己部族的勇士和宋军刀兵相向,不是心存敬畏,而是恐惧。
当时的他知道大宋的战力有多么强大,自然不愿意让青塘部的勇士做出无谓的牺牲,撤向高原才是他们的缓兵之计。
宋军不断的前进而吐蕃人不断的后退,双方之间虽然剑拔弩张,但却并未交战。
积石山下的关隘已经被吐蕃人加固的极为坚固,但吐蕃人依旧觉得不够,他们自己都知道火器有多厉害,宋军的火器比吐蕃的更为高明,这是他们心知肚明的事情。
汉人最讨厌的地方就是会琢磨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火器便是汉人琢磨出来的,威力奇大让人惊叹,而吐蕃人的火器相比汉人必然是差的很远的。
积石关被吐蕃人建设的极为坚固,最少在他们认为已经足够抵挡宋军的进攻了,火器再厉害也是有限度的,只要城墙足够厚,便能抵挡宋军的火器。
杨怀玉接到的命令是缓慢向前推进,让吐蕃人有足够的时间调集大军,这时一个拿捏有度的差事,并非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跟随狄青多年,作为狄青副将多年的杨怀玉自然从狄青那里学到了用兵的稳重,这一点是其他人在战场上极少拥有的。
赵祯也正是看好杨怀玉这一点,所以才用他领兵,至于狄青,这老倌仿佛过了哦战场热血的瘾,现在除了在兵部正常点卯外,最喜欢去的地方便是参谋兵事院。
他对王韶提出的全新战术模式极为感兴趣,甚至到了着魔的程度,这是最让赵祯惊讶的地方。
毕竟传统冷兵器和热兵器之间是一种鄙视链的存在,即便是现在还有些将军抵触火器,认为火器可以辅助军队,却不能成为军中的主力。
而军中和朝廷也因此分为两派,以王韶这种军武院出身有接触过格物的参谋兵事院官员支持火器的推广,而兵部的官员却支持继续保持原有的模样。
双方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但狄青不同,这老倌是兵部尚书,但却对火器异常的着迷,当然这样的行为也使得兵部的官员有些不待见他,经常因为观点的不同吵得不可开交,这要得益于大宋良好的“政治环境”。
当宋军抵达积石关外的时候,对面的吐蕃人已经发出了信号,号角声,战鼓声声声震耳。
这是宋军与吐蕃军队的第一次交锋,积石关的守军是在告诉宋军,你的一举一动都我的监视之下。
但杨怀玉并没有立刻率军进攻,相反他在积石关外安营扎寨,十万宋军已经开始构筑防御的栅栏和石头堆砌的围墙,这一举动让积石关的吐蕃军队有些纳闷,到底谁才是守军?
杨怀玉的中军十万人已经在积石山了,左军和右军依旧在缓缓推进,这二十万大军绕过了积石山,左军的是从毛儿盖出发,右军则是从青海路沿着北面进军。
这二十万人的大军也都在吐蕃军队的见识之下,只不过相比杨怀玉的中军,没有那么大的力度而已。
吐蕃人很聪明,只要中军受挫,所有宋军的战意都会受挫,中军被击溃,宋军也会被击溃,宋军的行动如此缓慢,根本就不可能对积石关形成合围。
那二十万大军的目标分别是北面的脱思麻部和南面的脱思兌部,而在那里吐蕃依旧准备了大军严阵以待。
难道只有他杨怀玉会分兵之计?吐蕃人依旧想到了,这就是针尖对麦芒的战斗,角厮罗从一开始便如此安排,死死的的拖住宋军前进的脚步,让他们在高原上不断的消耗力量。
宋缔 第两千三百五十五章积石关
黎明的太阳还未升起,但阳光已经穿透了地平线出现在了高原上,大宋的将士有些不习惯,因为这里居然比中原要晚上一些才看见太阳。
不少的士兵按照以往的习惯睁开眼起床,但外面依旧是一片星空,穆修已经在军中巡视,任何他看到打瞌睡的人,都会上去一顿臭骂:“都什么时辰了?还是这般睡眼朦胧,若吐蕃人杀过来是不是连拔刀的力气都没了?!”
越是大战之前越不能放松警惕,这是穆修监军多年的习惯,只有万事俱备,才能应对所有突发战况,这是大宋多年来军中积攒下来的经验,是不争的事实。
杨怀玉稍稍有些头疼,站在边上的穆修声音实在太大了些,不知为何,这个文官的大嗓门居然比武将还要洪亮。
但没人会质疑穆修的话,也没人会埋怨甚至是怨恨他,因为这个人是真正的爱兵如子,他是君子,说到做到,待人诚实,军中将士愿意把性命交付给他。
从上到下便是杨怀玉自己也佩服穆修的,因为这个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居然能轻松的完成所有的训练,包括一早晨十里路的出操。
这对于一般的文官根本做不到,不光做不到,甚至是心存畏惧的,在他们看来遥远的目标要比他们手持笔杆子拿一天都累。
文人自古便是如此,文绉绉的出不得体力,但到了大宋却都奇了怪,文人一个比一个壮实,尤其是从军武院出来的文人,身体好的快要赶上兵样子。
看着又长又粗的黄铜色火炮从车厢中拉出来,杨怀玉的脸上便被笑容堆满,这东西可是军中的宝贝,看见它比瞧见府中的小妾还要亲切。
穆修已经看到杨怀玉的样子,笑着说道:“眼下大宋的武将分为火器和兵器两党,便是堂堂的兵部尚书狄青也是如此,不知你杨怀玉站在何处?”
黄铜的炮身被磨得锃亮,杨怀玉看着上面自己的倒影微微笑道:“某却不是他们任何一边的,火器自然是好的很,但却不能缺少兵器的配合。
某承认火枪可以替弩箭,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刺刀却代替不得横刀,在战场上砍杀起来,还是横刀更为顺手犀利。
刺刀在长,以刺击为主,横刀劈砍省力,亦可刺击,更可以格挡,经久耐用,白刃战时乃军中上品!
至于铁枪,便自不用说了,对付骑兵,我大宋依旧以铁枪组成枪林拒敌,后有陌刀为扑杀之无上神兵!”
穆修看向了黄铜炮身上的杨怀玉道:“如此杨帅的意思是合而用之?”
“自然是合而用之!远则火枪痛击,近则横刀长枪陌刀扑杀,此举莫不所向披靡!”
穆修瞧见杨怀玉笃定的模样笑道:“你可知永安军,神卫军此次为何要作为主力攻伐吐蕃?”
杨怀玉把目光从炮身上移开,盯着穆修道:“莫不是因为其具装火器之故?”
穆修点了点头道:“然也!王韶统领永安军,具装火器,辅以兵刃,官家坐镇四川路便是为了等着他的捷报文书,如此一来朝堂之辩可终矣!”
杨怀玉微微感叹道:“某之前便猜测官家可能亲临前线,却不曾想是本着火器而去的,此次倒是要看看火器和兵器的高下,只是不知官家心中所想。”
呜呜呜呜……………………
吐蕃人的号角响起,这已经是积石关的吐蕃守军第三次袭营了,昨天夜里来了两次,为的就是让大军休息不好,也是在施展心理压力。
但都被巡夜的宋军用弩箭给击溃,吐蕃人不知道,宋军采用车轮战的办法进行防御,晚上自有专人守护军阵,敌骑来袭则弩箭齐发,三波箭雨之后便是重甲骑兵出营痛击敌酋。
其他人早已睡的死死的,喊杀声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惊吓,相反而是助眠,宋军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在新兵进入军中第一天的时候,老兵就会告诉他们这个道理,之后的无数次操演已经让新兵的神经开始逐渐“大条”了起来。
只不过在听到刺耳的铜哨声后,睡觉的士卒便都会起来替代昨晚值夜的袍泽。
虽是两军交战,但氛围却也是如同军演一般,老兵的话说的很清楚,只要按照军演的程序来,除非倒霉鬼死于意外,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吐蕃人浩浩荡荡的杀了过来,只不过这一次“迎接”他们的却是宋军的火炮,瞧见吐蕃人刚刚出了积石关的城门,宋军的传令官就准备举起,却被杨怀玉拉住了胳膊。
“发什么癔症?!现在莫要开炮,等他们都出了关隘,过了标线再发炮也不迟!”
穆修点了点头,昨天已经令八牛弩把标线钉在地上,白色的粉末在青黑色的草地上非常明显。
这些白色的粉末乃是宋军目测射程的地方,待吐蕃人过了白线,便可依照射程开炮,大大增加精准度。
吐蕃人的速度很快,当站在高处的哨探举起红旗的时候,军中的传令兵官也跟着举起了手中的红色小旗,随即猛然挥下。
震耳欲聋的火炮声响起,大宋的军阵前端骤然响起一阵阵轰鸣声,并且伴随着一道道白烟的升起。
呜呜…………凄厉的呼啸声划过了天空,在大地上再次发出一阵阵震颤,爆炸弹丸的威力开始体现,在接触地面后弹丸伴随着红色的火光炸开,一时间吐蕃骑兵只觉得地动山摇。
无数的碎片如暴雨梨花般的飞散而出,把阻挡在面前的一切物体撕碎,开花弹的威力便是如此,以破片伤敌。
无论是战马还是上面的骑兵瞬间便被撕成碎片,远一点的人甚至被爆炸产生的气浪冲下马背被疯狂的战马无情的踩踏。
“实心弹!平射!”
随着一声声不断在宋军阵地上传播的吼叫声,军阵中的火炮也在极快的调整角度,实心的弹丸被填充到火炮之中,对着吐蕃人便再次开炮。
密集的弹丸如同一条条死亡射线,没有人能阻挡住这股强大的力量,被击中的吐蕃战马瞬间便被撕开,血水粘在实心的炮弹上继续前进,不断的收割着沿线吐蕃人的生命。
宋缔 第两千三百五十六章坚如磐石,动如潮海
火炮的威力被宋军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已经不是宋军第一次使用火炮,数十年的时间里宋军积攒下来的经验已经极为丰富。
大宋的炮兵是各军中待最高的,尤其是火炮的射手,更是宝贝一般的存在,他们能够把火炮的角度调整到最佳,数百人的火炮射手几乎都是操炮的老兵。
太阳已经露出了地平线,阳光越过宋军的军阵照射在积石关的关隘城墙上,杨怀玉从千里镜中甚至能看到上面慌张的吐蕃人。
杀出关隘的吐蕃骑兵几乎没有敢前进的,慌乱的调转马头企图退回积石关,但宋军的火炮再次响起,他们只能纵马横向移动,这时对付火炮的最好办法。
但庞大的队伍使得他们难以躲避,总是有炮弹能落入队伍之中带走一片又一片的生命。
骑兵的机动能力强,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装备火炮的宋军早起也并没有看好火炮对骑兵的压制,但后来很快被事实所震撼到。
训练有素的炮手,在使用爆炸弹的时候,轻松就可以将敌人骑兵阻挡在战线之外,前提是吐蕃人的战马没有受过训练。
惊慌失措的战马已经无法控制和约束,这些第一次面对火炮的战马打乱了吐蕃人的阵形,慌不择路之下形成了许多阻塞,使得原本应该行云流水,如飞鸟还林一般的骑兵变成了地上打旋的“蚁群”。
吐蕃人第一次面对火炮的进攻,虽然其中也有一些青塘旧部,但他们这么多年来依旧没有琢磨出较好的办法。
唯一能做的便是在离开关隘后便迅速散开,从几个方向对宋军的军阵发动进攻。
但前提是战马听从他们的指挥,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许多战马已经开始不受控制的掉头往关隘方向奔驰,马背上的吐蕃人已经控制不住他们的“伙伴”。
其实吐蕃人也知道,在火炮的轰击下即便是能够有些残兵冲入宋军的军阵,面对他们的也是这世上最恐怖的防御。
世间流传着一句话:“宋军之阵,坚如磐石,动如潮海!”
在长短兵器以及盾牌弩箭的配合下,冲击宋人军阵所付出的代价几乎是难以承受的,更别提宋军还复原了唐时的陌刀阵。
那些身穿重甲手持陌刀的猛士,几乎是骑兵的噩梦,便是西夏人和契丹人在这样的军阵中都讨不得好处。
“识时务”的积石关守军已经吹响了撤退的号角,被宋军火炮极大的溃不成军的吐蕃开始疯狂的回撤。
面对宋人的火炮,硬拼显然是不行的,该死的积石关又是在峡谷的入口,想要出关杀敌只能从积石关出,而在关外,吐蕃人又没有援军,无法从侧翼和后方对宋军的军阵发动进攻,否则宋军的火炮便是在厉害也无法面面俱到。
只不过宋军没有给吐蕃人以思考的瞬间,从昨夜开始对宋军的频繁骚扰已经激怒了宋军,眼下再次溃败的吐蕃人便是一次极好的契机。
虽然杨怀玉知道拖延的时间越久越好,但手下的士兵已经急不可待了,穆修在边上极为时宜的开口道:“杨帅,眼下军心可用,先拿下积石关再说,有了积石关,后方将稳如磐石,补充军需也是极为方便的。”
这是自然,积石山可以成为吐蕃人的屏障和关隘,同样也可以成为宋军的屏障和关隘,这一点谁都知道。
何况有了积石山作为后方,大军便是深入高原也有保障。
杨怀玉很快便分析了战场形势,转身对传令兵道:“传令下去,用火炮给大军开路,攻伐积石关!”
“喏!全军准备!火炮装填破!”
传令兵举着硕大的军旗在军中穿梭,声音也是极为洪亮,他要把主帅的命令传递到军中的任何一个角落,和他一样的传令兵还是数十人。
火炮攻城是宋军的主要破城手段,这种恐怖的远距离投射火器几乎可以在大军攻城之前便把吐蕃人的城防全部摧毁。
大宋的火炮再内膛中刻上了膛线之后,射程再一次的增加,经过多年的使用和实验,宋军的一个炮手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秘密。
火炮在四十五度射角的时候射程最远,而且由此推算出了弹道的计算方法,这几乎是破天荒的发现,同时格物院和火器司却都没有发现。
这个定律被发现之后,大宋的火炮开始增加专门的瞄准炮手,用来简单测量距离和火炮的射角。
大宋这么多年来也摸索出铸炮的规律,铸铁炮最便宜但不耐用,青铜炮相对昂贵了些,但相比黄铜火炮还是有些差距。
眼下大宋不缺铜矿,这种在人类历史上充当重要角色的矿物在这个时代却比没有遭到大规模的勘测和开采。
大宋已经从铜钱过渡到了官钞,铜更多的是用来储存保值,当然在大宋从三佛齐发现了一座产量惊人的巨大露天铜矿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这座露天铜矿产铜量惊人,并且还伴随有一定的衍生矿,金,银,铁的含量也不少,这是解了大宋燃眉之急的大发现。
而三佛齐已经和其他南海诸国一样,早已成为大宋的海南路,并且有无数的州府组成了完善的统治。
就是因为如此,大宋才有相当大的财力足以支持黄铜火炮的制造。
铸铁和钢炮也没有放下,大宋依旧在研究这种极为便宜的火炮制造方法,但黄铜火炮的技术更为成熟,技术较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可以做到快速生产和快速装备军队。
这些自然是大宋的财富,就是因为三佛齐发现了大量的铜矿,三司才对黄铜制造火炮不再有疑议,否则包拯那一关就过不去。
破城弹带着呼啸砸在积石关的城墙上,巨大的风尘形成了一片灰白的迷雾,同时也使大地上的关隘发出一阵阵的颤抖,吐蕃人也在不由自主的跟随大地震颤。
看着高大的城墙,吐蕃人甚至觉得外面不是宋军,而是一头凶猛的巨兽,在不断的冲击着积石关的城墙,一发又一发的炮弹轰击在城墙上,也轰击在吐蕃人的心中。
宋缔 第两千三百五十七章“怪物”
城门四分五裂的破碎开,碎片变成一道道杀人的利剑,插在吐蕃人的胸口,脑袋上,眼睛里,无数如同野兽般的嚎叫声悲惨的响起,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宋军就如同他们说的一样,最后一枪必须由宋军打响,战争的脚步一旦迈开就不是那么容易停下来的。
吐蕃人的骚扰激怒了一个巨人,挥舞着手中强大的武器开始对积石关发动猛烈的进攻。
吐蕃人甚至不敢登上城头,上面已经有无数的尸体证明了火炮的强大,有些人的尸体变成了浆糊,有些则是完好无顺,但依旧失去了生命的迹象,巨大的冲击力已经震碎了他们的内脏。
对于吐蕃人来说,宋军的火器便等同于天地之威,他们根本无法阻挡,这时候的他们才知道为何赞普严令他们减少与宋军接敌的可能。
但即便是依托积石关的防御,宋军的强大依旧摧毁了吐蕃人的斗志,宋军的火炮威力太大,他们但好在关隘的城墙还在,并没有被轰塌。
这些由山石堆砌而成,以高原秘法胶合的坚固城墙乃是积石关的要害所在,也是吐蕃人的希望所在,虽然城墙上的人被宋军的火炮震死,但城墙下的人还算安全,除了几个倒霉鬼被碎石击伤之外,并没有多少伤亡。
这让吐蕃人增加了信心,但破碎的城门还是让他们猛然一惊,宋军已经开始涌向积石关,但吐蕃人并不慌张,他们想起了角厮罗的交代,想起了吐蕃自己的优势。
一道城门的缺口必不大,在这里占据地势和宋人对抗完全能够拖延时间,并且一部分人便能便能拖住十万宋军,这是多么划算的事情?
于是吐蕃的将军朶仁立刻下令吐蕃军队阻挡宋军的进攻,同时暗中命人准备“跑路”这是一场较量,一场智慧和能力的较量。
吐蕃人在高原上占据地利的优势,这一点他们自己比谁都清楚,尤其是在角厮罗强调了这一点之后,土地对于吐蕃人来说便不是必须坚守的东西。
只有保存力量,才能给侵犯吐蕃的宋人致命一击,这是所有吐蕃人的想法,也是吐蕃的优势,高原可以减缓宋军前进的速度,虽然三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向逻些城进发,但毕竟青塘距离逻些城实在是太远了。
遥远的路途,高原的环境,这些都是宋军的阻碍,角厮罗用空间换时间的战术显然是极为聪明的,完全符合战场上的技术规律。
相当高明的战术,但消息传到赵祯的手中却没有什么用,空间换时间,那是在占据有利条件的情况下,是在有后手准备的情况下,以吐蕃眼下的状况,唯一对吐蕃有利的便是高原。
但角厮罗并不知道,高原并不是一道天堑,人类的适应性很强,在有些药物的救治下,人并不会因为高原反应而丧失战斗力。
何况宋军在高原上并没有消耗多少的体力,步卒乘坐马车,骑兵一路骑马,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费力。
宋军几乎把体力的消耗降到了最低,这也是有效保证战斗力的手段,要不然把所有的体力消耗在行军上,如何打仗?如何应对吐蕃人的奇袭?
四川路的永安军和神卫军已经出发了,沿着大渡河向吐蕃进发,这条线路是四川路前往吐蕃的要道。
也是康巴人抵达大宋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赵祯花费了许多的功夫,之前在四川路准备的大量物资终于能够派上了用场。
这些物资中就包涵了许多木料,但却不是一般的木料,而是被切割过的木材,轻松的就能拼装起来,且硬度相当不错。
简单的拼装起来,就会变成一辆马车,组装的过程中甚至都不需要一枚钉子,利用的完全是榫卯结构。
至于战马四川路也是不缺的,在此之前大量的马匹被运到了四川路,大宋只使用自己训练出的战马,至于康巴人的战马不是宋军看不上,而是没有经过训练,上了战场在宋军大规模装备火器的情况下很可能发生惊马的情况。
永安军和神卫军已经全军进入了吐蕃的境内,而另一边杨怀玉的大军也在前进。
无论积石关有多么的坚固,也没有办法阻挡住宋军的进攻,这是一场不在同一位面的战争,宋军的火炮几乎压制了吐蕃人所有反击。
即便是宋军已经压制到了关城的门口,吐蕃人依旧无法反击抵抗,火炮已经把他们压制的抬不起头,而宋军的公路已经站在城门口开始向内抛射。
后方的火炮已经停下,大军准备攻城,这时候再次对城墙进行攻击,很有可能会误伤友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