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张冒发现了不妥,但却看到蔡伯俙严厉的眼神,心中虽然不服,但此事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
张冒甩袖而去,但到门口的时候却突然听到蔡伯俙的话:“很快就会有粮商前往青海路,到时便有地方买粮食,大军只需要在青海路就食,别的事情暂时还不用杨怀玉操心,待时机成熟,自然会让他出兵的。”
张冒不是第一天进入朝堂,蔡伯俙话里有话的感觉让他瞬间胸口一颤,回首看向蔡伯俙的眼神充满了惊讶和不解。
但蔡伯俙却并没有回答他什么,而是转身进入内堂,边上的仆役已经过来送客,张冒完全没有留下来的必要。
一路上他都在思考蔡伯俙说的话,毕竟都是在朝堂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谁也不是傻子,眼下蔡伯俙的回答很清楚,就是要让杨怀玉把从三司领来的钱先用掉。
那些钱是杨帅作为大军出征之后抚恤阵亡将士的,轻易根本就不能动,这几乎是大宋各军的规矩,出兵之前给足将士以底气,让他们知道不会出现“马革裹尸”的悲惨,才会让大军气势高涨,悍不畏死,最少战死之后能够获得朝廷的追赠,以及赏赐抚恤的同时,还能得到这份额外的抚恤,多了一重保障。
蔡伯俙言之凿凿的让他告诉杨怀玉可以使用这笔钱,不用担心,那便是后续会有人把这笔钱给补上,要么便是另一个让张冒不敢往下想的事情。
另一种可能便是,此次出兵根本就不需要青海路的三十万大军作为主力攻伐!
用三司的支度钱作为抚恤已经是宋军出兵的习惯,只有在不作为主力的时候才把这支度钱作为购买粮草之用,因为不作为主力,便没有多少伤亡,支度钱也不可能用光余下的便足够付给阵亡将士所用。
张冒不敢再想下去,他要迅速赶回青海路,蔡伯俙交给杨怀玉的兵部令匣很可能就是用兵时间以及方向。
一路上张冒不敢耽搁,骑马赶回了青海路,当他抵达大军驻扎之地时,所有人都看到了他身后的空空如也,除了跟随的亲兵外便再也没有任何东西。
这让军中的将士议论纷纷,而杨怀玉却并没有立刻发怒,也没有要求军法从事,相反而是望着张冒道:“蔡伯俙和你说了什么?”
杨怀玉和蔡伯俙是旧相识,虽然不能说是心有灵犀,但却也是极为了解,蔡伯俙不可能背叛大宋,更不可能背叛官家。
如今张冒空手而归,必有原因。
宋缔 第两千三百五十一章“诱饵”
当杨怀玉看到兵部的锦匣中装着参谋兵事院的文书后便知道事情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般,这是军中急件,兵部主递役金牌急送,所以外面才会出现兵部的令信。
参谋兵事院主用兵调动,打开文书一看,杨怀玉彻底被书信中的内容所惊呆,参谋兵事院的命令写的清清楚楚,奉官家旨意,此次征伐吐蕃,青海路三十万大军,无论是背嵬军还是踏白军亦或其他禁军均不是主攻之军。
他们的任务便是在青海路制造大军逼近的假象,拖延吐蕃人的大军。
书信中写的很明确,就是要让杨怀玉率领三十万大军不断的向前缓缓推进,不断的压迫吐蕃人,让吐蕃人把主力放在他的身上。
杨怀玉做梦也想不到,他的三十万大军居然只是战场上的“诱饵”而已,参谋兵事院的文书定然是来自官家的旨意,否则没人敢发出这样耸人听闻的文书来。
但杨怀疑实在是想不通,为何自己手中的三十万大军会变成策应,而不是攻伐吐蕃的主力?
无论是背嵬军还是踏白军,亦或是其他调遣而来的禁军都已经在青海路换防过,可以说这些将士对高原环境相当适应,在吐蕃高原上作战是一定没有问题的。
眼下忽然就要让他们作为策应,杨怀玉实在是想不通,虽然策应的任务很重,也很重要,但不能作为主攻,这话杨怀玉实在不知该如何向军中“摩拳擦掌”的将士们交代。
三十万大军枕戈待旦居然是等到了这个?杨怀玉心中觉得憋屈,但他知道这是出自官家的旨意,所有从参谋兵事院发出的文书都是经过官家的授意,否则便是有天大的胆子,那般对这沙盘比划的人也不敢下这样的军令。
军令如山!杨怀玉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此时根本就不是犹豫的时候,看着张冒猜测到的模样,杨怀玉挥手道:“莫要哭丧着脸,本帅还没死呢!现在你便带人用三司的支度钱向前来青海路的粮商扑买粮食,听说今年南方又是一个大丰年,蔡伯俙这厮打的好算计!”
张冒无可奈何的去了,大军用钱买粮食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样买来的粮食甚至比朝廷批下来的粮食更加便宜。
便宜的不在于成本上,而是在于运输的费用上,朝廷从观众批下来的粮食一路运到青海,路上的折耗不知多少,但通过粮商运来的粮食,路上的折耗都是粮商而不是朝廷的。
抵达的粮商卖出的粮食价格几乎等同于关中,这些粮商赚的便是南方粮价的低廉,眼下运送粮食不需要那么多的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铁路足以分担一部分成本。
粮商们只需要雇十来个车夫和伙计便是,粮食装在大车中从公路上运过来,十来个人一路上能吃多少的粮食?
短短三天时间,来自南方的粮商就把青海路给填满了,不光如此,还一个劲的让张冒多买些。
实在是没有办法,听到朝廷发出告示,说青海路需要大量的粮食,大宋的粮商便一窝蜂的往青海路送,不光送粮食,还有肉干,腊肉,腌菜,鱼干等等一切方便储存的食物。
谁都知道大宋的军队调往西面的青海路军演,这时候需要粮食数量自然不少,谁都希望从中获得一杯羹。
于是便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运过来,甚至让张冒和一群后勤的官吏挑花了眼。
当了后勤官这么多年,张冒还是第一次瞧见这样的阵仗,买的没有卖的急,价格自然是上不去的。
三司给付的支取钱拿出了一大部分购买了粮草,这是大军这段时间所需的,足够三十万大军在青海路再撑上足足一个月。
但大军不能只是驻扎在青海路啊!如此一来这些粮草花费的完全没有价值,就食本就是为了减轻朝廷负担,可如此一来非但没有减轻朝廷负担,还增加了所费,倒不如分散到各地去就食。
张冒的牢骚被杨怀玉给瞪了回去,这话他是不敢说出来的,军中法度森严,杨怀玉带兵更是如此。
张冒知道,杨怀玉对待自己虽然严苛,但对待监军穆修却是天壤之别,两人之间的关系甚好,都是当年跟随官家东征西讨打下来的。
“穆监军,眼下粮草以备不知咱们什么时候出兵吐蕃?”
穆修看向杨怀玉道:“大军征伐必有文书,文书上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做便是。”
杨怀玉捧着文书指了指道:“要紧的是这文书上些的是择机开拔,这择机二字端是让人难以捉摸,若是本帅觉得时机已到,大军开拔了却不一定是真的时机一到啊!”
穆修看了看文书,随即笑道:“你是三十万大军的主帅,你说时机到了便是时机到了,择机二字不是告诫,而是给你权利,是参谋兵事院给你的用兵之权,也是官家给你的统兵之权!”
没想到一份公文到了自己的手中和在穆修的手中完全便是两种解释,杨怀玉皱眉思索一会后道:“既然一切皆备,那便大军开拔便是!”
穆修笑着点头道:“如此甚好!将士们枕戈待旦月余,为的便是建功立业!如今可不是征伐吐蕃之日?!”
杨怀玉瞧见传令之人离开后,看了一眼张冒随即道:““穆参军”,你又不是没瞧见公文,本帅手中的三十万大军可不是攻伐吐蕃的主力,连之前答应将士的支度钱都拿出来买粮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穆修眯着眼睛望向杨怀玉道:“三十万大军,仅仅作为策应可能吗?便是不主攻吐蕃,难道就不能建功立业?再说,咱们的大军不断向前推进,给吐蕃以压力,谁说这便不是功劳?大军攻伐是战功,策应牵制同样是战功,若是吐蕃人反扑上来会怎样?咱们难道束手待毙?”
杨怀玉摸了摸下巴,穆修接着道:“大军在外,必要建功立业的,但官家的意思很明显,咱们牵制吐蕃主力并非易事,若是吐蕃人识破了官家的计策,派大军调转东南会怎样?”
杨怀玉猛然一惊:“东南……我等不能有失啊!”
穆修猛地拍了拍杨怀玉的肩膀道:“这一战你才是最难的!小心应对,带领三十万大军建功立业不难,但要让约束住他们,使得他们拖住吐蕃人的主力却不简单啊!”
宋缔 第两千三百五十二章全军出击
穆修的话让杨怀玉猛然一惊,是这个道理不假,指挥三十万宋军击溃吐蕃人是不难的,但官家却不希望如此,相反还要让他拖住吐蕃人,这便麻烦了。
双方一旦交战,后果自然是全力拼杀,战场上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勇者胜,怯者死,三十万大军如何做到既不胜又不败的程度?这在之前还从未有人遇到过。
眼下粮草具备,这就是出兵的最好时机,没有什么可犹豫的,若是大军不前,反倒是让人生疑,吐蕃人一旦撤走,后果不堪设想。
“来人!传令全军整顿,三军按军令进军,不可擅动,亦不可擅退!行进皆需中军传令!”
“喏!”
传令的士卒背着旗号离开,穆修微微点头道:“眼下我等出兵吐蕃,吐蕃人必会派大军堵截,这便是诱敌之计,三十万大军诱敌,古往今来再也没有官家这么大的手笔了。”
杨怀玉苦笑道:“只可惜我三十万大军的将士战功怕是…………”
穆修转头笑道:“战功?你还担心少了咱们的战功?不可能,战功上官家早有计较,此事我等只需按部就班便是,难道永安军攻下逻些城之后,吐蕃人就不会回援?只要咱们盯住吐蕃人,死死的咬着他们,吐蕃人一边需要回援,一边又和我等缠斗…………”
“败亡在即!”
杨怀玉和穆修对视一眼,心中已经是翻起了惊涛骇浪,显然这一切都是官家布制好的,这么说来官家从一开始就打算出奇兵夺取逻些城?
从康巴人到吐蕃,一切的一切都被官家算计在其中,这难道便是官家禁绝和康巴人商贾的原因吗?若是如此,官家可谓是一步观十步!
穆修也是顺着自己猜测而说的,但他发现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一张大网里,抬头看了一眼杨怀玉,迅速的从沙盘的边上抽出一张舆图。
看了看逻些城,再看了看青海路,算了一下距离后感叹道:“官家这是调虎离山,把康巴人的大军调到距离逻些城最远的地方,咱们青海路的三十万大军便是角厮罗想破脑袋也不会知道是诱饵。”
杨怀玉缓缓坐下:“前些日子殿前司的严中说神卫悄然换防了,这事情几乎没有人知晓,走的时候几乎搬空了大半个火器司!”
穆修长叹一声道:“果然如官家所说,眼下咱们大宋用兵已经完全变了,火器将会成为主道,听闻火器司的火器已可达数百步,精准无比,中者非死即残,”
杨怀玉一下便全明白了,缓缓坐下道:“官家这不光是在调虎离山,还是在操演啊!只不过这一次的操演和王朝不同,官家要用全装火器的神卫来攻伐吐蕃,还有永安军!”
火器司的火器有多少穆修和杨怀玉都能猜出一个大概,神卫军是擅长使用火器的老兵,而他们和永安军配合作战,不光能把永安军对火器的使用能力提高,还能得到人数的补充。
老带新是大宋军队的旧例,自从官家改革军制之后,这习惯便被各军保留,没有办法的事情,没有老兵,新本即便是训练的再好也没有多少战力。
眼下老兵都被各军当作是香饽饽一般的护着,便是到了退役年龄的,也尽量行文兵部要把老兵用招募之法留下来。
穆修斟茶喝了一口道:“官家利用熟悉火器的神卫军来带刚刚组建的永安军,这是上上之选,而且还听说官家的圣驾就在四川路,这是又打算御驾亲征了吗?”
杨怀玉道:“官家不会御驾亲征,王韶在四川路,有这个一板一眼的老倌在,官家根本就没有御驾亲征的机会,王韶用兵向来便是讲究规矩,若是官家御驾亲征,他必定会拍屁股走人。”
穆修哈哈大笑道:“便是这个道理,王韶善用火器,也善于领兵,最早便是他上疏官家要推广火器的,眼下火器如此之利,官家岂有不用王韶之理?”
“官家合并永康军和怀安军,此举是否不妥?永康军驻守离堆为川西之要害,怀安军驻守金水为川东之门户,如此合并为永安军…………”
杨怀玉的疑惑穆修摇了摇头道:“整个四川路只需要一军驻守便可,待吐蕃灭国,川西还需驻军?官家自然会在逻些城驻军,如此川西之边患尽矣!至于东川……能驻军吗?!”
杨怀玉咽了一下口水不再说话,东川为蜀中门户,原本在这里驻军便是提防有人火烧剑阁自立为王的蠢事。
若是吐蕃攻灭,东川再驻屯军队便是有些不妥了,防备谁?是防备蜀中有人作乱,还是防备朝廷进入蜀中?
杨怀玉感叹道:“老穆,你说官家如何能想出这种种妙计?吐蕃一旦被攻下,只需驻守一只大军便可,如此一来蜀中之局自然破了,还省了三才财费,这般的计较当真是世间少有。”
穆修指了指天上道:“官家的眼光自是我等不能相比的,杨帅只需配合官家便是,若论用兵带兵,官家除了狄帅之外便最为信任杨帅。切莫因家中琐事而牵挂,官家仁慈,必定不会重罚,只不过他们过上一般人家的日子,这可比背负天波府这个名头要好得多不是?”
杨怀玉望着穆修,这么多这么多天来他是唯一一个和自己提东城之事的,稍稍感叹道:“多谢穆兄!此事我自然分得清,勋贵的贴补还在,官家并未夺了杨家勋爵,这已经是法外开恩,怀玉不敢奢望!只盼能多得军功周济家中。”
穆修却摇了摇头道:“不能周济,越是周济越难以走出去,东城勋贵之家皆是如此,都落得这步田地,还要雇那么多的仆从,当真是让人心寒!”
杨怀玉点头道:“便是如此,家中已经衰败,产业尽失,但朝廷的贴补钱还是可以度日的,最少比怀玉当年的俸禄高上许多。”
见杨怀玉看开,想开,穆修点头笑道:“如此甚好,杨帅万万不得心软周济,否则杨家再也不是什么天波府了!”
冲着穆修的背影拱了拱手,这个老倌虽是文官,但却有着不同的爽朗,对世事大多也是看透了的。
宋缔 第两千三百五十三章何为“有道”?何为“无道”?
吐蕃人明显能够感觉到青海路的不同寻常,这段时间吐蕃大军已经在青海路外集结,角厮罗的赞普法旨很简单,调动吐蕃的大军提防宋军的对吐蕃的突袭。
这对大宋来说是一次征伐,但对于吐蕃来说却是一场关乎王朝延续的“卫国之战”。
“保家卫国”这个名头很高大,也让人充满了正义感,世界上的道理就是这样,在你这里觉得对的事情,在别人那里却是一次赤裸裸的侵略。
在大宋上下上下看来,侵略吐蕃算不得什么,甚至是正义之举,是讨伐角厮罗当初对大宋的背叛。
但在吐蕃人看来,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是宋人贪念无耻的表现,这是有悖于天道的,佛说:“上天有好生之德!”
宋人征伐吐蕃天下生灵涂炭,这便是有悖于天道,至于说角厮罗背叛大宋的问题,早已被他本人美化过不知多少会。
在角厮罗的宣扬中,他本人变成了一个为了带领吐蕃人走向强大和统一而打破宋人束缚的佛陀转世!
他并非是背叛大宋,而是走向了自己的宿命,角厮罗在命中注定就要带领吐蕃人前进。
如此一来大宋必然成为吐蕃人心中“无道”的一方,不过这只是吐蕃人心中的想法,而不是宋人心中的想法。
角厮罗做宣传,赵祯同样做宣传,大国用兵必然要“师出有名”,赵祯早早便让翰林学士写了一篇慷慨激昂又义愤填膺的征讨檄文。
内容自然是沿着角厮罗所展开的,同时也把吐蕃人的野心揭露出来,把吐蕃人描述成为时刻盯着中原的“恶狼”。
大宋征伐吐蕃,为的是乾坤一舆,这是一件让大宋百姓兴奋的事情,战争对于大宋来说不再是兵灾,也不是消耗国力的表现。
相反,谁都知道战争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好处,和无限的荣耀,唐时都没打下来的吐蕃,甚至深深的羞辱过大唐,若是被宋人拿下,岂不是证明大宋比盛唐还要强大?
宋人在心中有着一股屈辱和憋闷,别看现在大宋的疆域如此之大,甚至超越了盛唐,甚至统治的能力也达到了巅峰,草原,西域,以及倭国都已经是大宋的疆土,更别提南海之外的土地。
这些几乎都是超越华夏的存在,不光如此,大宋还和大食人打了一场,杀敌数万把大食人彻底打到了瀚海之外。
这样的功绩是盛唐也不存在的,几乎到达了华夏的巅峰,但有一点,大宋开国便是虎狼环伺,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送给了契丹人,党项人又拥兵自重,太祖北伐不得,太宗三征大败,这些都是积压在宋人心头的屈辱。
随着赵祯提升战力,收回疆土,大宋的自尊心被提升到了天下无双的高度,宋人就要不断的超越前人,做出一件件洗刷华夏屈辱的事情。
宋人对盛唐的崇拜是必然的,甚至是狂热的,这一点睡啦没有宣之于口,但几乎每个宋人心中都是这般的想法。
赵祯甚至都不用发檄文,大宋的朝堂上下对与征伐吐蕃都是赞成的,以现在大宋的国力,区区吐蕃根本不在话下。
双方之间已经是剑拔弩张,眼下的一切都在赵祯的预料之中。
在青海路的大军出兵之后,吐蕃人的大军便集结完毕,足足三十万和宋军的人数旗鼓相当,但吐蕃人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高原屏障。
这在吐蕃人的心中是一道汉人极难跨越的天堑,宋军虽然有三十万字多,但一路上的减员会增加多少谁也不知道。
吐蕃大军得到角厮罗的命令是不可轻易与宋军交战,环伺宋军三十里。
这项命令一点也不奇怪,吐蕃大军上下都知道这是为何,吐蕃和中原的战争都是这样,只需要利用高原的土地不断的拖延敌军,那些来自汉地的人就会很快失去战力。
吐蕃大军的行动是围绕宋军进行的,宋军不进他们则不动,宋军进则吐蕃人退,拉长宋军的补给线,增加宋军深入吐蕃的距离。
吐蕃军并不想和宋军硬拼,宋军装备精良,器械众多,训练有素,大军更是拥有强大的意志,这一点吐蕃人很清楚。
从大宋这几年对外的作战中就能看到,契丹人,西夏人,这些彪悍的草原民族都在宋军的攻伐下或是灰飞烟灭,或是成为了大宋的一部分。
杨怀玉率领三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吐蕃推进,三十万大军不可能一起行动,队伍太过冗长根本无法指挥,没人会傻到让三十万大军一起行动的地步。
粮草的问题解决了,自然就应该上路了,但杨怀玉用兵非常缓慢,他指挥大军向吐蕃缓缓推进,他知道蔡伯俙为何不把准备好的粮食运来了,因为消耗太大。
三十万大军每天消耗的粮食是惊人的,单单依靠一次的补给远远不足,还需要不断的向大军运送粮食,推进的速度越慢,军中的粮食便会越多。
当杨怀玉率军抵达积石山的时候,蔡伯俙的粮草终于到了,这是一场遥远的征途,路途虽然比不了不遥远,但一路上前进的过程却极为困难。
还好大军并非是依靠双腿走路,大军有足够的马匹和马车能够提供代步,这样能最大程度上的节省体力,也降低高原反应。
宋军发现了一个秘诀,对付高原反应其实不是一件非常困难或是不可完成的事情,有些人是真的不能适应高原反应,但有些人虽然看着病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没事。
减少体力的消耗,在应对高原反应上很有效,在进军吐蕃之前,大宋御药院便派来了医术高明的御医亲自上了高原对症下药。
数十名御医在高原带了数月发现了许多中草药对高原病十分有效,其中红景天和党参,丹参,黄芪,麦冬。
这些药材已经被制作成成药,宋军将士已经配发随身携带,谁若是急病,立刻服用,稍缓即好。
这些都是大宋之前早早便准备好的,否则吐蕃高原并非是那么容易跨越。
而这便是大宋用技术再次改变不可能的一幕,但谁也不知道悄然的准备有多么重要。
宋缔 第两千三百五十四章积石山下的拖延战术
宋军在高原上前进的速度很快,但又很慢,这是吐蕃人发现的一个特点,之所以很快是因为宋军行进的速度很快,他们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马车出现在高原上,宋军几乎都是在乘坐马车前进,其他人也是在骑马赶路。
这使得宋军的行军速度很快,但同时宋军推进的速度又很慢,吐蕃人不是傻子,他们知道宋军这是在拖延时间以获得后方的补给,军中的粮食越多,宋军的危险便越小。
两军交战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吐蕃人脱误可退,同样宋军也是如此,宋军一旦战败,三十万大军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是“以大欺小”但杨怀玉的压力也大,他率领三十万大军,若是被吐蕃人给击败,那必定是遗臭万年的将军。
谁能想到大宋现在居然输不得了?他知道眼下就是关乎国运的一战,一旦吐蕃被拿下,大宋的四周几乎便是铁桶一块,其他的外朝对大宋毫无威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