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而看穿这一点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便有杨怀玉…………
曾经身为殿前司都指挥使的杨怀玉岂能不知道官家的想法?不过官家这样做他自然是赞同的,当战争使整个天下人获利的时候便不是获利,而是大义!
杨怀玉调兵驻守青塘城的四座城门,不是封堵而是大军围绕青塘城驻扎,四座城门外全是宋军连成片的军营,对外防备,对被也防备。
宋人这样的“操作”立刻让乔装的吐蕃密探惊觉起来,他们不傻自然知道这是异常现象,但当他们打算离开青塘城的时候,却被人立刻扑杀。
死骑的效率很高,也很专业,没人会想到一个在市面上卖馄饨或是汤饼的小摊主会是手段高明的辖骑。
不光有这些人,还有一些甚至是隔壁的邻居,偶尔路过的路人。
吐蕃密探在青塘城,宗哥城,溪哥城三处都受到了秘捕,死骑的做法很简单,他们并不需要从吐蕃人口中获得怎样的情报,毕竟在吐蕃向大宋渗透的同时,大宋也在向吐蕃渗透。
甚至可以说大宋早早的就掌握了吐蕃的地形,人口分部等消息,这些都在吐蕃和大宋的“蜜月期”时便已经收集到的。
这本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吐蕃人之前的密谍根本就没有任何建树,他们虽然也存在于大宋,但基本上都是和聋子瞎子一样,因为无论是黑手还是皇城司都在极力的收买这些人。
基本上仁钦桑波派到大宋的所有密谍都变成了大宋的“人”,这是一副荒谬的画面,吐蕃人从大宋得到的消息几乎都是大宋想要让他们知道的消息。
唯一让吐蕃人获得的重大情报便是火药的组成材料,这一点实在是难以杜绝的事情,只需要把每日进出格物院的货物记下来,在互相进行试验,长久之后便能得到。
当然吐蕃人更多的是从当初走私的奎大那里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有了火药弹的吐蕃人几乎可以复原大宋的火药弹,但前提是他们能够弄清楚火药的比例。
这对于吐蕃人来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好在他们的密谍居然从大宋获得了火药弹的配方和比例,并且还有详细的制造方法,这边让吐蕃人兴奋的无以复加。
经过试验之后,他们发现这些火药弹的威力和宋军的也相差无几,于是更加笃定他们的密谍在大宋的作用。
狡兔三窟,仁钦桑波是聪明的,他并没有再次使用大宋境内的密谍来获取大宋在青海路的部属,相反而是派出新的密谍伪装成塞尔柱人和西方人来大宋探查消息。
眼下被捕杀的吐蕃密谍显然已经暴露,他们谁也不会去管谁,只是想着自己去逃命,这也是他们当初收到仁钦桑波的告诫。
以吐蕃利益为重,这时候就不应该优柔寡断,更不应该去救助同伴,他们最要紧的是把手中的情报送回到吐蕃去。
吐蕃密谍四散而出,但对于已经被大军包围的青塘城来说,即便是掏出城外也会被宋军所追杀。
他们得到的情报非常重要,关系着宋军的调动和布防,也是宋人即将对吐蕃作战的证据,当然也有从何处出兵的消息,这些对吐蕃来说极为重要。
想要逃出被围的如铁桶一般的青塘城几乎等于痴人说梦,但吐蕃人有自己的办法,他们早早便收买了城中的牧人,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大量的马匹。
当抓捕开始的时候,吐蕃密探便开始在城中疯狂策马,死骑对他们的抓捕自然要围绕这些人进行。
但即便是再怎么抓捕终归是出现了漏网之鱼,只有一个人侥幸逃脱,其他人全部被死骑射杀的干净。
看着身上插满弩箭的密谍,师橫准备率人去追杀那个漏网之鱼,但却被蔡石给拦了下来,作为死骑的管事,虽然没有什么身份,甚至还和死骑颇有间隙,但死骑上下对于这位谋略过人的管事还是有些尊重的。
“贼人就要跑远,城外的禁军可堵大部密谍,但对落单走脱者束手无策,此人骑术必定高明!”
蔡石点了点头道:“确实高明,但却没有必要追杀他,这样才能证明他能从咱们手中拖走是因为骑术高明,也是靠的真本事而不是咱们放走了他。”
“放走?!”
师橫稍稍错愕便惊讶的盯着蔡石:“你的意思是故意让他走脱?把青海路这段时间的调动和部署全部告诉角厮罗?”
蔡石点了点头,用脚挑了挑地上的死尸道:“不光咱们这里要有走脱的的密谍,宗哥城也要有,但溪哥城必须全部扑杀,如此一来便不显做作,还能两两印证他们探听到的消息,岂不极好?”
师橫这下明白蔡石的意思了,看来这其中必定有诈,可当他继续想向下询问的时候,蔡石却不搭理,转身对黑手的将士道:“速速清理这里,派人去青海路衙门让他们发出安民告示,便说是有些吐蕃毛贼企图作乱以被大军收拾了。”
一群人开始忙活起来,师橫拉着蔡石的衣角小声嘀咕道:“便是有事也和行动兄弟说一声,我等乃是官家的死骑,难道还不比别人可靠?”
蔡石摇了摇头:“这件事我不说你也会知道,何必从我这里来探听?”
师橫笑了笑:“猜到的事情是猜到的,从你嘴里说出来是你说的…………”
蔡石挥了挥衣袖:“无耻之尤便是尔之模样!官家根本就不打算从青海路用兵,这样的障眼法难道你看不出来?”
“难怪官家让你放了那些漏网之鱼嘞!”
“你怎生知晓?!”
“咳咳………………今日天光不错,不如先生与我出城狩猎如何?”
“滚!”
虽然被师橫诈出了一些消息,但蔡石并未真的生气,这事情从一开始就瞒不住他的。





宋缔 第两千三百四十八章时代的规则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边不断的向四川路而来,赵祯站在鸽舍旁不断的看着一支支飞来的信鸽,这些信鸽经过专门训练,在看到赵祯胳膊上的白色棉布后便打了一个旋,灵巧的停在上面。
赵祯摸了摸信鸽的羽毛,柔顺堪比丝绸,同样也能做墨水笔来使用。
这个在大自然中孕育出的神奇“精灵”成为了人类的朋友,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个时代的通信。
当然,堆积如山的消息让赵祯觉得头疼,眼下他在想要不要把胳膊上的这只小精灵给红烧了?又或者是清蒸?
不过当他看到密信的内容之后,便毫不犹豫的把信鸽放进了鸽舍,同时给它铲上一把干的玉米粒,还把水箱装满。
终于开始了第一步,吐蕃人正在自己挖掘的陷阱之中挣扎的迈出了第一步,只要有第一步,那么第二步,第三步,后面的一切准备都在等待着吐蕃。
等待是漫长的,但赵祯却享受这种等待的感觉,事实上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计划进行,青海路的调兵也是如此。
大量的军队调动到青海路,吐蕃人就算再聪明也不会不上当,而事实上赵祯并不打算让杨怀玉率领的青海路大军作为攻伐吐蕃的主力,相反他们的作用是牵制吐蕃的大军,起到辅助作用。
对吐蕃用兵其实很简单,获得战争的胜利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但赵祯更看重的是他对军队的改造,对战争模式的改造。
这场战争看似牵连很多事情,但事实上却要比看上去更加重要,牵连的东西更多!
后世的战争已经说明,在技术条件,武器装备,人员素质悬殊的情况下,战争很可能出现一边倒的模样。
后世的某个大国便是利用绝对的技术优势在战争中碾压对手,付出的伤亡比预期小的不要太多,让整个世界震惊,也维持了他领导地位。
而现在,大宋也是一样,永安军作为攻伐吐蕃的主力,强大的技术装备和人员素质,将会第一次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改写战争。
这将会极大的提振大宋的国威,提振大宋百姓的归属感,认同感,提振百姓对天家的忠诚,同样也会让世界上的各大帝国知晓大宋难以匹敌的强大。
因此赵祯对吐蕃一战准备的是相当充分,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还是一次实验,一句对这个世界宣布“改变的是时间到了”的宣言。
冷兵器与热兵器之间的碰撞,战争模式的改变只存在于大宋这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他还在使用兵器,甚至是保持游牧或农耕的文明都将会被这次战争所震慑到。
赵祯从来都不相信国虽大好战必亡的事情,只要是绝对能够胜利并且能给大宋带来利益的战争,就会亡国,只会让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
这个世界上没有某种红利能够比得过战争红利给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的多,每一场战争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从上古时代开始,战争就在人类文明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贡献,没有战争,华夏的土地就会有如今的辽阔,没有战争,人类文明便不会从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度,更不会向铁器时代,封建时代,甚至是帝国时代过度。
战争或许会使一个文明消失,但一定会使另一个文明进步,眼下赵祯所处的便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封建时代,一个没有那么多精神圣母的时代。
这就是血淋淋的历史真相,当华夏文明没有办法通过强大的武力保证自身安全的时候,一切的美好和财富都将化为泡影。
后世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现在赵祯就恨不得对那些参与过侵略华夏的八国土地实行“三光政策”。
三才已经在赵祯的身后站了好久,直到赵祯转头被他吓了一跳之后才赶紧躬身道:“官家,王韶求见!”
赵祯瞧见了三才脸上的惶恐,帝王之怒伏尸百万血流漂杵,每当自己想起后世的种种屈辱时,身上的怒意便会不自觉的浮现,即便是做了这么多年的帝王依旧控制不住。
历史系出身的赵祯最不愿意看的便是近代史,但当初的教授却极力要求他们必须看,不光要看,还要刻进心中,留下刀砍斧劈的痕迹,让这段历史一旦浮现便会出现蚀骨之痛。
因为忘记历史便会重演历史,这是在让后辈记住曾经的耻辱。
所以在赵祯发现自己成为大宋官家之后,对外部的威胁极为忌惮的原因,他知道宋朝的灭亡是多么的悲惨,华夏文明在那时出现了断代,十万人跟随皇帝投海是怎样一股悲壮和绝望?!
这些他统统了解,至于西方列强,在这个时代还在欧罗巴的土地上孕育,他们不光还没成长起来,甚至连苗头都不算。
东方的伟大已经超越了西方,即便是古老的文明都已经被华夏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赵祯作为帝王之后,最先想明白的一个道理便是,强权大于一切,只有获得绝对的力量,才能保护住自己想要保护的一切。
这个时代没有怜悯,没有避难所,没有桃花源,有的只是力量的角逐,当你的力量强大时,就可以为所欲为。
你反对我?我把你征服!抗议我?我让你成为我的一部分!辱骂我?我让你的头盖骨变成我的酒壶!
这就是时代的现实,就是这个丛林之中的法则!
同情和怜悯毫无作用,或许会获得人心,但你的强大才是让你的百姓拥护你的所在!
后者比前者更加受到百姓的拥戴,受到百姓的歌颂,受到百姓的赞扬,带领帝国走向强盛,带领帝国走向称霸世界的道路,这才是百姓所需要的。
只有这样,你才能给你的百姓带来好的生活,带来庞大的战争红利,带来让人瞠目结舌的社会进步!
赵祯发动的战争没有一场是无意义的战争,这些战争都是为了让大宋更加安全,都是在加固大宋的防御。
拥有的北方的草原使得大宋不再担心游牧民族的威胁,夺取了南方的海外诸国使得大宋的粮食与日俱增,打下大理国使得大宋的西南成为固若金汤的堡垒,征服过天竺,使得“阿三”不敢越雷池半步!
现在吐蕃就只高原之上,他们是大宋边境上存在的最后一个威胁,打下吐蕃之后,庞大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会成为大宋的屏障。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坤舆一统!




宋缔 第两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
逻些城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个人穿着大食衣服的人出现在了城门口便被拦下,谁也不明白为何会有一个大食人来到高原之上的逻些。
这里虽然是吐蕃的国都,但却并没有多少外族,甚至连汉人都没有,当初角厮罗为了稳定人心,并没有把逻些城中遗留下来的汉人给抓捕起来或是杀掉。
相反而是让他们继续在逻些城中安居下来,不光如此还给了他们相当不错的保障,只需要多缴纳一些税收就好。
在角厮罗看来,把这些汉人留在身边能有不错的好处,最少让世人觉得他是一个仁慈的赞普,并且战争是大宋最先挑起来的。
但大食人的出现就显得有些怪异了,当然这个不可能是大食人,作为精明的商贾,大食人对方向和道路的了解远超吐蕃人。
这个大食人便是仁钦桑波派往大宋的密谍,此时的他心中极为庆幸,居然能从那么多的宋军围剿之下突出重围,但此时的他也充满了恐惧,近百人的密谍到现在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
这在吐蕃人看来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当然他也带回了重要的消息,宋军确实在青海路集结,而且不是操演极有可能是一场对吐蕃的进攻!
能得到这样的消息,已经是天大的不容易,于是这个名叫刚切的年轻人成为的吐蕃的英雄,他带着邪恶汉家王朝的消息历尽千难万险返回吐蕃,成为所有密谍中唯一一个把消息带回来的人。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欢欣鼓舞,在吐蕃人看来宋军再多也不怕,因为高原的天堑不是那么容易逾越的。
即便是适应了青塘的气候又如何?越是往高原上走,这道无形的天堑越明显,宋人能在青塘游弋却不能深入吐蕃。
对于高原,吐蕃人有着相当高的自信心,在他们看来,这是汉人不可跨越的屏障,即便是宋军有人能上得了高原,但大部分人都难以适应,战力必会大减。
便是了解大宋的角厮罗和仁钦桑波两人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在他们看来宋军来的越多越好,这样便能做大程度上的削弱宋军的兵力。
三十万人的大军从青海路出征,必定会沿途散开,分为三路大军,每路十万人的大军还会继续分散开,成为更小的作战力量,这就是汉人的用兵之法。
但三十万大军最大的问题不在别处,而是在于粮草供给之上,角厮罗在失去青塘之后便发现了这个问题,宋军追击不出百里便退回去了,其根本原因在角厮罗看来便是粮草补给跟不上。
到了高原,灶火已经做不熟食物,饼子,馒头,包子,甚至是糙米饭都做不熟,宋军的粮草必然会出现大问题。
自己用土地换取时间自然是明智的,眼瞧着宋军的战线被拉长,角厮罗甚至都能笑出来。
只要宋军距离逻些城的脚步越近,那宋军的补给线便会变得越长,到时候派出骑兵袭击宋军的运粮车队,宋军在断了粮草的情况下能撑的了多久?
即便是宋军派出一部分的战力保护运粮的车队,但长路漫漫,大军所需众多,岂能是保护得过来的?
角厮罗的战术相当成功,他的想法也让赵祯有些难办,毕竟宋军的强大需要大量的后勤保障才能发挥出来。
用空间换取时间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衡宋军的作用,也正事因为如此,赵祯才放弃从青海路用兵直逼逻些城的打算。
要想消灭吐蕃,最基础的便是灭掉角厮罗政权,擒贼先擒王,这是汉家祖先毁灭一个文明的最好办法。
吐蕃人在高原上生活的时间很长,但真正统治的时间却并不久远,大一统的时代甚至只有短短两百余年的吐蕃王朝。
吐蕃人是由多个高原民族组成的,这一点和汉家文明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汉家文明中汉人做为了主体,不断的同化和容纳其他外族,使得他们也变成了汉家百姓。
而吐蕃人却并非如此,他们之间的隔阂与区别一目了然,互相之间没有归属感,甚至因为高原上资源的问题互相都有矛盾。
角厮罗建立起的统一王朝使得这些人放下成见,合并在了一起,但这并不是赵祯想要的,纷乱的吐蕃反倒是有利于大宋的统一和管理。
吐蕃人因为独特的原因无法大规模内迁,这是一件稍显麻烦的事情,只能把吐蕃人留在他们的高原上。
而这样一来就要增加大宋的管理成本,在吐蕃大规模驻军可不是一件好事,对吐蕃人不利的同时,对大宋管理吐蕃同样不利。
赵祯从一开始对吐蕃的设想便是利用分而划之的办法,通过思想和贸易,通过中央派遣官员的改造来使得吐蕃安定下来。
光靠武力是决绝不了所有问题的,除非赵祯能够下手,让大军把高原上的所有吐蕃人驱逐出吐蕃,或是全部屠杀。
但这样的事情赵祯又做不出来,极端主义的代价便是让大宋的四周出现一群随时打算报复的人。
这不是明智的选择,赵祯用兵都是一揽子工程,绝不会把战争当作简单的作战来处理,更不是为了宣扬国威来做。
相反赵祯出兵高原最重要的战略考量便是为了节省大宋在西面的驻守兵力,这不是为了增加大宋的负担,而是在“减负”。
用兵需要时间,青海路所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吐蕃人的巨大压力,无论他们承认与否,大宋对吐蕃用兵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眼下的一切不过是开始而已,青海路的军队调动已达三十万人,这个数字对与吐蕃人的压力不言自明。
而另一边身处四川路的赵祯却在和王韶两人面对沙盘进行推演,吐蕃大部分地区的沙盘早早就在黑手的配合下制造出来,格物院的匠人手艺毋庸置疑。
山川河流,森林湖泊,道路关隘都在沙盘上被呈现出来,插满了各种各样旗帜的沙盘,在赵祯和王韶的眼中便已经是一座战场。
王韶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何时从成都府出兵,但赵祯却死死的掐住时间不放,在赵祯看来眼下还没到出兵的时候,青海路的动作还不够大,也不知道蔡伯准备的怎样了,正真能够决定出兵时间的人是他………………




宋缔 第两千三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抠门”
蔡伯俙担任的是凉州转运使,同时也负责调配从大宋腹地抵达青海路的军需,这些军需中最主要的便是粮食,其他的才是衣物,器械。
杨怀玉也在等待,眼下三十万大军驻扎在青海路,每日所耗万巨,但蔡伯俙这位后勤官一直在拖延时间。
大军现在所用的是早早便在青海路安顿下来的粮食,但这些粮食只能够大军在撑半个月,半个月后若大军粮草不至,除了抢百姓的粮食外,他只能率军撤离。
此时的蔡伯俙却在凉州不断的积攒粮食,却一车也不往青海路发,前来交接的背嵬军后勤官已经急的直跳脚,他不光是负责背嵬军的后勤,甚至还要负责三十万大军的总后勤,杨怀疑已经把调度之权交给了他,若是不能把粮食运到青海路,除了把自己的脑袋运过去别无他法!
“蔡转运使,眼下三十万大军只带着半个月的粮食和物资驻扎在青海路,若是您还不下令运粮,不出十天大军必然要在青海路就食!青海路本就不产粮,到时百姓的日子必然难过,你我都拖不得干系!”
蔡伯俙看着眼前张冒气急败坏的模样眯着眼睛道:“本官当然知晓!就食青海路有何不可?别和我说青海路没有粮食!每年从关中运往青海路的粮食可不在少数!”
“但那些不是军粮!”
“笑话!难道三司没有付给你们“就食”的官钞?!这在当年北伐契丹之时便已经定下的事情杨怀玉难道不知?大军就食与边,若粮草充沛,可三司拨款扑买粮草!”
张冒盯着蔡伯俙道:“明明是你凉州转运使负责运粮,大军出征之前杨帅便把那些钱财用作将士抚恤之用,杨帅说了,谁动谁死!”
“现在你们必须要用那些官钞,眼下还不是运粮的时候!”
“凭什么!?”
张冒已经动了真怒,大军在外若是因粮草而耽搁,甚至产生哗变,后果不堪设想,便是眼下大宋的军队纪律过人也难免出现营啸之类的事情。
自古以来用兵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宋军能够携带干粮赶路也不过维持数日的功夫而已,能如同大宋一般维持半个月几乎不可能。
张冒看着蔡伯俙坚决的模样,把手摸向腰间的横刀,他已经开始怀疑眼前在大宋鼎鼎大名的蔡伯俙是不是背叛了大宋。
蔡伯俙淡然的望着已经把手搭在横刀上的张冒道:“你是军武院中培养出来的新起之秀,这么年轻便有这般的地位不容易,你要是敢拔刀,四周的神射手必会取你性命!”
张冒看着周围却没有发现蔡伯俙口中神射手的踪迹,但他隐隐的感觉到四周有人在窥探他,尤其是身后的方向,脖子上的汗毛都忍不住炸了起来。
还为待其说话,蔡伯俙却开口道:“告诉杨怀玉,那些钱他用不了多少,把钱拿出来买粮吧!”
张冒狐疑的望向蔡伯俙:“转运使这话是什么意思?”
蔡伯俙冷声到:“让你把消息带回去,难道你听不懂吗?”
说完蔡伯俙便把一个木匣塞到了张冒的手中:“把这个锦匣传给杨怀玉,他打开之后便会知晓,速速回去,莫要在本官这里耽误时间,免得他杨怀玉着急了!”
张冒看着手中的锦匣有些惊讶,上面大大的令字不是出自参谋兵事院,而是出自兵部!
兵部负责调兵遣将,参谋兵事院负责部署,这带着大大“令”字的锦匣出自兵部,而不是参谋兵事院,这便是蹊跷的地方。
1...656657658659660...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