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仁钦桑波的脸色变了变:“不知赞普从何而知?”
角厮罗指了指东面道:“大宋皇帝是个稳重的性格,若是真要对我吐蕃人用兵,绝不会如此大张旗鼓,眼下调集军队,物资,大抵是要和我吐蕃对峙,让我等时刻提防罢了。”
仁钦桑波皱眉道:“宋人狡诈,大宋皇帝更是善出奇谋,眼下宋军在青塘故地施以重兵,我吐蕃当小心应对,以防有变,再者说提防宋军也可使吐蕃之内的臣民心中安稳些。”
角厮罗自然愿意听从仁钦桑波的劝诫,点头道:“如此便加强对宋军的窥探,同时调遣大军严阵以待,宋军若进,则迎面痛击,若诈则以不变应万变!”
仁钦桑波赞道:“赞普这般最是稳妥,臣已派人潜入青塘故地,不日便会有准确的消息接连传递而来。”
角厮罗从锦榻上起身,看着仁钦桑波道:“大相多多操持此事,眼下康巴人已经败亡,大军又调回,那片土地许多人眼红,争论不休之下,以剑拔弩张,各部虽说已经归附朝廷,但多有踟蹰,朕要用康巴人的土地,让这些人都闭嘴。”
仁钦桑波赞道:“赞普好计策,趋利而行之人必被利所困,眼下这些部族之间还有龌龊,全靠赞普斡旋,但仁钦桑波以为时机已到,当利用康巴人的土地,让这些人付出代价了!”
“朕亦有此意!”
两位吐蕃君臣相视一笑,但眼睛中却透露着一丝杀机。
吐蕃和大宋一样也有自己的问题,吐蕃的统一才过了多少年,多少的社会矛盾在不断的爆发出来,甚至连角厮罗引进汉传佛教和吐蕃的佛教也存在着矛盾。
这是让角厮罗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在他看来佛教就是佛教,即便是吐蕃佛教和汉传佛教稍有区别,也应该互相包容,留为己用。
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角厮罗并不知道,宗教其实是狂热的,复杂的,信仰之战更是会演变成强大而又激烈的战争。
汉传佛教的势力在吐蕃越来越庞大,这是角厮罗一手造就,大宋已经没有了适合佛教成长的“土壤”但吐蕃却对佛教敞开了怀抱。
自从贤觉的法师带领苦行僧到了吐蕃之后,经过角厮罗的宣传和他四处的“讲法”,汉传佛教在吐蕃得以传播的很快。
佛教在天竺和在汉地完全是两样的存在,汉家文明对佛教的改变是强大的,因为汉家文明本就善于把别人的东西归纳为自家的东西。
改变宗教对于汉家文明来说并非是一件难事,要让佛教更加适合当地的发展,贤觉自然也要让佛教更加适合在吐蕃发展………………





宋缔 第两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
吐蕃高原这样的苦寒之地,最需要的便是以宗教来支撑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心,同时也需要信仰来让他们更加坚信。
角厮罗便是看到了汉传佛教的好处才让贤觉在吐蕃境内大肆宣扬佛教,他是赞普,是一个政治上的领袖,他只是会去关心汉传佛教给他带来的好处,至于其他原因他不会有任何考量。
事实很快给角厮罗上了“生动”一课,汉传佛教和吐蕃的佛教,完全就是两回事。
佛教到了汉地产生变化,到了吐蕃一样产生变化,吐蕃的佛教和天竺的佛教相差的便更多人,而且教派并非单一。
在这一点上赵祯对吐蕃苯教的了解要远超角厮罗这个“吐蕃”人。
吐蕃的宗教主要划分可以朗达玛王之灭法为界,按佛教在吐蕃的弘扬划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
吐蕃在未传入天竺佛教之前,原本盛行古象雄佛法雍仲苯教。
赵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佛教到底是起源在什么地方?到底是不是那个“王公之后”所创立的教派?
因为在赵祯找到了大量资料中,苯教远在天竺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吐蕃人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在唐朝之前,吐蕃象雄地区的所有天文学家、教育学家、译师、医师、卦师、算命师、风水师、以及有文化的学者等等都可称为“本波”。
当时吐蕃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称为“本教”。“本教”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吐蕃人的文化体系、哲学思想、文明礼仪、民风民俗、民族精神和社会教育等等诸多因素的总结。
苯教已经成为吐蕃人的精神家园和实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甚至连政治都会受到苯教的强烈影响。
雍仲苯教起源于古象雄冈底斯神山一带,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也是吐蕃高原上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而提到苯教就不得不提到高原上的另一个辉煌鼎盛的文明,古象雄文明。这个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
到后来,苯教逐渐没落,因为唐时吐蕃的伟大赞普“松赞干布”娶了汉家的文成公主,以及尼泊尔尺尊公主,于是乎汉传佛教及尼泊尔系佛教进入了吐蕃。
这使得苯教的地位急剧下降,而且开始和外来的佛教进行了一定程度上多多少少的杂糅。
文化的碰撞开始凸显,但在赵祯看来,这一切都是松赞干布的高明手段!
苯教在吐蕃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松赞干布这样的英明君主怎么会轻易的让宗教一家独大,处处拿捏政治?
而对付苯教的最好办法就是引进俩个“兄弟”,这俩个兄弟和苯教极为相似,又貌合神离,这才是高明的手段。
汉传佛教和尼泊尔佛教对于苯教的冲击是明确的,但对吐蕃的宗教改革却充满了积极作用。
松赞干布以高明的政治手段操控着整个吐蕃信仰,也使得吐蕃王朝能够统一整个高原。
史书记载:“其地东与松茂嶲接,南极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员万余里,为汉魏诸戎所无也。”
这是汉家文明对吐蕃王朝的描述,也是对松赞干布疆域扩大的描述。
一个善于利用宗教,善于利用制衡手段,善于妥协和进攻的统治者是可怕的,原本对于松赞干布以及吐蕃王朝的了解赵祯是并不在意的,但在看到了史书中的描述后,赵祯觉得松赞干布是汉家文明,可怕又可敬的对手。
赵祯也明白了为何吐蕃王朝居然能和盛唐争锋的原因。
松赞干布创建的吐蕃王朝在他死后居然能够数次攻陷唐时的国都,这在华夏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见的壮举。
但兴于宗教也败于宗教,吐蕃王朝因为佛教的加入而强大,也因佛教的加入而分崩离析。
宗教便是一把双刃剑,在利大于弊的时候自然可以使用无往不利,但当社会发展和强大之后,弊大于利,这时候若不管控,便会伤人先伤己,得不偿失。
赵祯对吐蕃的了解要远比角厮罗对吐蕃的了解多得多,角厮罗毕竟不是正统的吐蕃人,他只是被举起来的吐蕃王族后裔,至于真假,谁会去辩驳?
宗教在吐蕃的地位很高,角厮罗本打算利用宗教使得吐蕃更加团结,汉传佛教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佛教的地位高涨。
但在也在伤害着吐蕃这个高原民族,佛教讲究的众生平等,但也在提倡忍受一切苦难,要求人放下心中的执念,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逻辑,虽然佛教有许多自圆其说的解释,但最终这些解释却满足不了一般人的逻辑思维……既然讲究众生平等,那就应该去争取而不是逆来顺受,因为我们本就平等,凭什么要接受你的压迫?
角厮罗解放吐蕃的奴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升吐蕃的国力,同时也符合平等的精神,但这就给了吐蕃人以冲击,要求平等的声音越来越多,但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平等的。
说到底,吐蕃依旧是贵族统治,一般吐蕃百姓的权利极少,他们手中的自由相比吐蕃贵族来说几乎可以等同于无。
吐蕃成为了中央集权的王朝,但依旧需要贵族进行统治,其中的利益输送和复杂的关系依旧存在。
相比之下,角厮罗更加更加羡慕大宋的环境,但他知道自己做不到,他的施政本就是在追随大宋的步伐进行的,希望通过汉家的制度把吐蕃的环境变得和大宋一样,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但眼下却恰恰相反,解放了奴隶之后,吐蕃贵族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要知道这条路也是汉家文明所经历过的,是发展的必经阶段!
当初的世家门阀是在战争和内乱中被消灭的,旧贵族同样如此,赵祯为了消除大宋立国之初的旧贵族用了多少手段?!
角厮罗想要跳过这个步骤,直接使得吐蕃和大宋现在的制度一样可能吗?
不可能,于是他便利用康巴人的土地,对吐蕃贵族开启了新的打击,但前提是大宋不会进攻吐蕃,吐蕃拥有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宋缔 第两千三百四十五章追捕密探
赵祯从来就没有打算给角厮罗整顿吐蕃的机会,之前是因为大宋需要准备的时间,需要积累高原作战的经验,需要适应高原环境。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赵祯不得已给了角厮罗以喘息之机,数年的时间让角厮罗率领吐蕃发展壮大,统一了整个吐蕃高原,这是赵祯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是最理想的战争状态。
说到底就如同“养猪”一样,当一头猪已经养的白白胖胖的时候,就是可以宰杀的时候,有必要让他继续享受安稳的环境吗?有必要一直养下去吗?这样只会把猪养成“猪精”…………
连屠户都知道的道理,赵祯同样知晓,角厮罗的规划赵祯从一开始就知道,仿照大宋的模式或者说仿照汉家文明的进程这在某种意义上是赵祯灌输给角厮罗的想法。
赵祯就是要让角厮罗学习汉家文明,就是要让他把吐蕃经营成汉家的模样,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两种文明使用同一种制度,其结果必然是汉家文明最有利,原因很简单,汉家文明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很远…………
赵祯改造了汉家文明,角厮罗也想仿照,但没有经历过那些“沟沟坎坎”,如何能进行一场社会进步?
不可能,虽然如此,但赵祯不会给角厮罗以机会,他若是不断的改革下去,吐蕃还会有进步的空间,赵祯担心在宗教的强大影响力之下,角厮罗做到一些需要过渡的阶段。
所以在得知吐蕃的宗教和阶级对立爆发之后,赵祯便果断动手了,大宋的精锐部队开始往青海路集结。
在所有人的认知中,大宋的背嵬铁骑和踏白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最为大宋最强大的骑兵,他们有着无可匹敌的力量,十万背嵬铁骑几乎可以碾压任何对手。
骑兵的最大弱点便是后勤保障麻烦,他们的速度快,但却也使得补给线变得漫长,一旦孤军深入,最大的危险便是被人断了粮道。
但同样的,宋军的后勤也是极为强大,补给的车队几乎可以相当于一般的战兵,拥有较强的战斗力。
而且宋军还有步卒配合背嵬军和踏白军的进攻,可以说大宋的军队几乎没有短板。
装备了火器的宋军更为强大,他们拥有丰富的战争经验,而且争夺军功的勇武之心从未熄灭过。
仁钦桑波派遣到宋境的探子乔装成了来自西域的商人,毕竟大宋和域外的通商已经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程度。
来自西域的外族实在太多了,吐蕃人只需要稍稍乔装,甚至不用乔装,说一口流利的塞尔柱话便能进入大宋,只不过他们无法从青海路的关卡直接进入,而是从遥远的北方关卡,铁门关抵达大宋境内。
这是一个遥远的距离,铁门关是大宋的西北门户,但距离青海路路途遥远,需要横跨整个新疆路才能抵达宁夏路,再从宁夏路绕道青海路。
遥远的跨度需要大量的时间,还好他们是仁钦桑波提前派出去的人,在收集到需要的情报和消息之后,他们便会青海路的边境悄然返回。
青海路是曾经的青塘,大宋在这里只有关隘没有长城,边境上最多修筑栅栏以防有人穿越,但这样的地方只能依靠边军巡逻查探,大股军队定然是不能通过的,但一两个偷越边境的人却是容易的很。
即便是科技发达的后世,想要放止偷越边境也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除非修建长城一般,在国境线上建立起强大的防御,但前提还是要有人巡逻…………
赵祯没想过要建立和长城一样的防御工事,因为不需要,建立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放止外敌…………
现在赵祯眼中,草原和高原不是外患,而是内患,哪有对付内患建立强大防御工事的道理??
吐蕃人的哨探伪装成商人在青海路四处探查消息,这是相当聪明的做法,因为青海盐和大量牧场的出现,青海路已经贸易繁盛,大宋夺取土地向来都是一边统治一边开发。
繁荣的商贸往来使得外商出现在这里并不是令人惊奇的事情,遥远的大食商人都会出现在大宋的各个角落。
何况这些吐蕃哨探的身上带有塞尔柱王朝的通关文书,这是让大宋放松警惕的主要原因。
从这段时间的吐蕃的哨探发现了许多不寻常的地方,大宋的商贾虽然还在青海路往来,但带来的大多是一些行军所用的物资,棉衣,棉被,毛衣,粮食占据了大多数。
这些东西肯定不是用来满足这里百姓所需的,除了卖给军队外,哨探们想不出还能卖给谁。
这是大宋常用的障眼法,战争的准备会利用大量的商贾来完成,而朝廷只需要把一袋袋的官钞运到青海路就好,剩下的事情完全由商贾负责。
这个发现让他们紧张起来,只有大规模的战争才会需要这么多的军需之物。
但更让这些哨探笃定大宋在积极备战的却是往来的军队调动,青塘城,宗哥城,溪哥城这三座城市乃是青海路三座最为强大的城池。
在大宋的统治下,城防不断的加强,城高兵足,且商业繁荣,附近居住的百姓也是极多,再加上完全就是军寨堡垒的邈川城相互呼应,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在这种情况下这三座城池还在不断的增兵,那必然是要积极备战的,而大宋的备战敌人只有一个,便是西面的吐蕃。
隐藏在城池之中的吐蕃哨探看见了大量的兵卒出现在了这三座城池,至于邈川城他们根本就进不去,那里已经被大宋打造成了一座军寨堡垒。
在这三座城池中,吐蕃的哨探看到了禁军的各种旗号,秦凤路的镇戎军,怀德军,永兴军路的定边军,保安军,甚至还有宁夏路的宁夏军以及靖塞军!
这些禁军是不可能出现在青海路的,现在在这里集结目的已经很清楚了,就是要对吐蕃用兵,由此这些吐蕃哨探得知,大宋在积极备战,而不是要进行一场操演!
青海路即将成为大宋出兵吐蕃的边州,而就在他们获得这个消息的时候,宋人开始抓捕这些来自吐蕃的哨探了………………




宋缔 第两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优势
负责抓捕吐蕃哨探的人不是黑手,也不是皇城司,而是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神秘辖骑“死骑”。
自从赵祯离开了神都城之后,死骑便消失在了大宋,即便是三才也不知道死骑的下落,他只知道这支强大到吓人的骑兵是辖骑中最神秘,最恐怖的存在,寻常蛰伏有旨即调,且只服从官家一人指挥。
抓捕吐蕃密探便是赵祯给死骑的旨意,这些死骑自己获取情报,盯梢,抓捕,刑讯,已经完全不需要黑手的帮助,多年来练就的本领已经足够他们用的了,毕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受到黑手以及皇城司“老人”调教的黑骑已经相当出色。
吐蕃的密探很多,近白人分布在青海三城之中。
青塘城是吐蕃密探最多的一座城池,师横在此坐镇,密捕数数十人无一走漏,一座青塘城被他做局成了一座大牢,在抓捕之前以公文请求杨怀玉调兵封堵四门。
杨怀玉在看到赵祯的随身神宝后立刻调兵,他虽然不知道眼前这个人是谁,但却知道官家已经把神宝赐下,因为这神宝只有上面的印纽而无下半部的底座。
作为大宋的高级将领,杨怀玉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枚皇帝神宝“类同虎符,唯有帝王亲近者可得半之”,别说是吐蕃人不可能知晓,便是一般都朝臣也不可能知道,根本就不用怀疑真假。
杨怀玉对眼前这个身穿粗布衣的小贩随意的把神宝放在货框中不禁眼角有些抽搐但依旧客气的拱手道:“皇城司的大官可在?”
那小贩却回了个标准的军礼:“末将非皇城司之人,还请将军莫要追究,只需派兵驻扎四门,容我等清剿贼寇便是。”
杨怀玉点了点头便不再询问,他知道有些事情自己不需要知道,官家还能给自己领兵之权便已经是天大的恩赐,这说明官家对东城豪门下手之后依旧信任自己。
自家做了什么事情他当然清楚,东城豪门做了什么他也清楚,幸好自己早早搬出了天波府,和家族划清界限,在这次官家对东城豪门的打击之下自己能够得到官家的信任独立于这件事之外,和自己相比,石元孙便不同了,他受到了石家的连累,失去了领兵的机会。
为此石家人在宫门口哭嚎了三天都没有叩开拱门。
不少人都说石家完了,再也没有机会,石元孙原本是受到官家器重的眼下却这般谁都知道官家是因石家之事牵累了石元孙,将门世家,开国勋贵,数代英明一朝尽丧,想想便让人不寒而栗。
这段时间神都城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多少显贵之家迅速没落,成为谁都瞧不上的存在,整个神都城的圈子都变了,尤其是东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外表上看不见,但却是最为可怖的地方。
自己跟随官家多年,自是了解官家的为人,东城豪门有今日的下场乃是咎由自取,谁也怪不得。
当初便是警告过家中也无济于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中的长辈们都变得那么看重钱财了?杨家多大的名头?家大业大,难道还不够开销?
杨怀玉并不明白,在大宋财富已经成为勋贵们心中的一切,有了财富才会有翻身的本钱,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后辈。
你杨怀玉一人能有多大的本事?便是再得官家信任又如何?一朝天子一朝臣,终究是要时过境迁的。
这完全就是两种思想,杨怀玉一直在努力和家族划清界限,从赵祯对东城豪门不爽之前便已经这么做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思想上的不认同。
杨怀玉要做孤臣,做赵祯的孤臣,做大宋的孤臣,那就是势必不能和天波府有所牵连,所以他才会不断的努力证明自己。
结果便是赵祯接受了杨怀玉的诚意,也接受了他的效忠。
大宋需要孤臣,赵祯巴不得把所有人都变成孤臣,这样一切按法度办事,一切魑魅魍魉在朝中都将消失得一干二净。
但这是不可能的,政治本就是一种高级游戏,在政治出现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被带入到了“这款”游戏之中。
这次大宋对西面的吐蕃用兵,对于大宋来说几乎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用兵机会,从此以后大宋能开国战的机会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会出现。
大宋的官制被赵祯改的有些让人难以捉摸,最大的问题便是武将需要拥有军功才能拥有更好的升迁机会。
而军功这东西也是加官进爵的所在,不光武将,便是文臣也要有军功加持才能往上走的更远。
这是当初赵祯为了激励大宋的朝堂,激励大宋的所有人而采用的办法,军功是什么?就是战功,战功在大宋是做不得假的东西,需要你真真切切的去参与,去了解,去组织,去谋划才会出现的!
尚武是赵祯所提倡的,军功便是尚武的最高表现,无论是一般的士卒还是军中的虞侯校尉,亦或是朝堂之中的武将,都需要军功。
这东西就没人不需要的,大宋对军功的鉴定和查验非常严格,因为公平,公正便是赵祯建立军功体系的根本。
只有做到军功给予本人,才能让这套制度发挥出激励士兵的作用,才能保证所有人都会尊尊“它”。
无论是哪个人,只要敢染指别人的军功,其后果必然是惨烈的,不光朝廷治罪,官家治罪,还要送到军中让大宋的士卒用刑。
没人敢动军功一下,这是赵祯对大宋军队最严厉的要求。
原本对于大宋来说,和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但现在却是战争变得来之不易,大宋上下几乎每个人都渴望来一场战争,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
因为每个人几乎都会参与其中,成为利益的羁绊者,一旦开战,朝廷发布债券,以战争所得获利付给购买战争债券的人。
大宋的商贾只要得到朝廷的需要,就可以用可观的价格一次性把所有库存都售卖出去,甚至还会接到朝廷的订单。
而一般的百姓再次多了一个迁徙的机会,对于大宋百姓来说每一次迁徙几乎都是一次发家致富的开始,这样的前车之鉴实在太多太多!




宋缔 第两千三百四十七章论“间谍战”
赵祯不光改变了战争的方式,甚至连战争的利益都进行了改变,原本的汉家文明对外发动战争都是统治者基于遥远而又虚无缥缈的利益来进行的。
甚至有些战争完全没有好处,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当然也为了重新对国内的统治阶级进行“洗牌”。
但赵祯不同,赵祯把大宋的每一个人都拉入到了战争之中,让所有人都知道大宋的战争和他们息息相关,甚至所有人都是既得利益者!
赵祯不光是把统治阶级拉了进来,还有最平凡的普罗大众,这些人在赵祯的眼中不是无关紧要的存在,相反他们是组成大宋的一部分。
1...655656657658659...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