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只不过比纯纸壳定装弹要好得多,再加上枪管中的四条膛线,使得射程能够达到近六百步的距离,堪比一里地,这样的距离对于大宋的火枪来说已经相当吓人了。
宋缔 第两千三百四十章枪杆子里的“宝物”
赵祯不光自己离京,还带了一些特殊的人离开了神都城,这些人便是大宋禁中的神卫军,也是大宋最先一个全部换装火枪的禁军,同样他们也是天子近卫。
在赵祯离开神都城之后,他们便在人不知鬼不觉中悄悄调防离京,唯一知道这件事的人就只有皇后而已,因为是她在神卫军指挥使面前宣读了赵祯的密诏。
整个皇宫乃至大宋也只有皇后知道,官家对火器的执着以及谨慎到了小心翼翼的地步。
神卫军在赵祯抵达四川路之后就秘密跟随在赵祯的身侧,无论是赵祯走走停停,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随时准备护驾。
但赵祯并不是打算让他们来护驾的,相反赵祯要让他们也走上战场,悄悄融入到刚刚合并的永安军中,神卫军的存在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这个通信基本靠吼的时代,想要指挥千军万马的调动就需要主将发令,步卒传令,或是摇旗指挥或是通过鼓声,号角声指挥大军。
若是这些人成为被猎杀的对象呢?
大宋原本就拥有远程射手,毕竟大宋最擅长的便是远程打击,从棘轮弩到火枪,从火枪到火炮,大宋一直是华夏王朝中射得最远的存在。
这样的好处便是在不知不觉中积攒下来一群经验丰富,目力过人的好手,他们也成为了神卫军中的特殊存在。
赵祯轻易不会使用他们,但却要不断的培训他们,这些人被赵祯称为神枪手,因为他们几乎可以做到在三百步之内弹无虚发,这已经是非常令人震撼的事情了。
关键是数量庞大,之前要想培训出一个神射手非常难,因为他们使用的工匠或是弩箭,这种木质结构的投射利器在赵祯看来在某种意义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受到风的影响很大,初速度也无法与火枪相提并论,精准度和威力也无法和火枪媲美,但胜在造价便宜,装备大军所需的花费不及全部列装火器的四分之一。
火器最大的缺陷便是在花费上,以眼下大宋的国力财力都做不到全军配发火器,这是一件让赵祯也无可奈何的事情。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大宋的火棉生产速度缓慢,需要混合入一定量混合物才可以正常使用,否则以火棉的燃烧速度如果制成炮弹,发射出炮筒之前就会爆炸,非常不安全,大宋为此付出了好三个匠人的代价。
但也因此使得大宋的化学开始起步,格物院的匠人们专门进行化学研究和制备,被称为炼制学。
火棉的威力大这是格物院公认的事实,但制备难度高也是公认的事实,即便是交给兵工厂制造,也需要半年的时间准备。
火枪对子弹的消耗和弩箭不同,弹药一旦射出几乎没有回收利用的可能,唯一例外的是神卫军,他们必须回收弹壳进行重复使用。
至于永安军,他们的纸壳弹药在击发后只会留下灰烬,大宋的造纸术已经相当成熟一般打二十发才需要清理一次。
可以说现在大宋的一般火枪已经很成熟,这是赵祯投入了多年心血的情况,几乎每一款火枪他都要亲自试射,这么多年来,赵祯的火器司研制出了数十种火枪,但真正能够被赵祯所认可的只有区区几种。
他甚至亲自下旨规定了火枪的研究方向,只有三点要求,距离,精准度和射速,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许多设计,比如气密性的栓动步枪设计,当然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一种捷径。
赵祯在不断的促进大宋的军工发展,因为这是他改变华夏固有体制的一个简单粗暴办法,谁手中掌握了“枪杆子”谁就说的算,赵祯要让自己的政策延续下去,那就要保证大宋最强武装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这也算不上是一个秘诀,华夏的历代王朝都在努力维系这一点,至于大宋,一个本就是依靠“枪杆子”夺取政权的王朝,怎么会放松警惕?
赵祯从神卫军的手中再次接过火枪,看着下面做工精细的弹匣,赵祯有些发蒙,这是全新的改装,火枪拥有了弹仓,最大的亮点便在于使用拥有足够弹性的金属在底下做支撑,子弹压进入之后便能做到拉动枪栓的时候抛出弹壳再次填充。
赵祯看着手中厚重的实木火枪有些发蒙,这样的步枪几乎已经和二战时的步枪差不多,即便是枪带都已经装好,不光方便携带,还能起到稳定作用。
看着被打磨发亮的枪栓,赵祯迅速的抽拉枪栓,一颗颗橙黄色的子弹迅速跳出,五发的弹仓不大不小。
栓动火枪在解决了气密性的问题后将会相当的精准,螺旋形的膛线几乎把大宋的火枪变成后世的步枪。
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亦或是精准度,赵祯手中的最新火枪几乎已经堪比后世的步枪,只不过在弹药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后世的弹药已经到达了化学装药的极限,而赵祯手中的发射药却还是稍稍高于黑火药的火棉,当然赵祯也是看好了他的无烟性质,这也是他能在这个时代找到的最好发射药了。
五个立靶逐个竖起,赵祯抬手瞄准,在短短的三个呼吸内就全部击中标靶,速度快的让仁青东看不见赵祯拉拴的手。
这种全新火枪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仁青东对火器的认知,他觉得这东西就不应该出现在世上,应该是天兵天将用的兵器!
快准狠,这是新式火枪的准则,赵祯蹲下轻轻捡起地上发烫的弹壳,这些东西对大宋来说也是宝贝,黄铜的弹壳本身就有价值!
也就是因为官钞的推进,大宋的铜钱被大量回收,也被大量的储存了起来。
赵祯下一步就想把金银铜这些贵重金属从货币中驱逐出去,使用纯纸币取代官钞,取代金属货币。
当然,这一步还需要更远的路去走,现在用纸币取代金属货币的时机还不成熟,只有大宋彻底稳定下来,商业开始膨胀发展的时候,才是使用纸币的时候,国家的信用背书极为重要。
宋缔 第两千三百四十一章战争的模式
大宋确实如同赵祯所说的那般已经改变了战争的模式,依靠后勤保障和强大的军械增强胜利的可能性,这是最为科学有效的办法。
但这样一来所需要的便是整个国家的力量来支持战争,而不是仅仅依靠军队的战力。
赵祯已经把大宋军队的战争模式改变了,这意味着大宋的军队需要严明的军纪,强大的自信心,训练有素的单兵素质,已经完善的后勤保障。
华夏的历代王朝不是没有这一点,但大宋要做到特别好,大宋军队的军纪一直是重中之重的存在,战争一旦开始,想要控制军队就需要号令统一。
每一个军人都将成为军队的战斗单元,他们身上携带的盔甲,武器,弹药,干粮,甚至是饮水,都成为每一个士兵的保障,最大程度上的提升他们的存活率。
同时这样也是在给他们以自信,战场上的老兵都知道该如何利用自己身上的装备提高自己的存活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相信自己,相信袍泽,相信大宋会赢,相信宋军无往不胜,这才是大宋军队在精神上的强大,而这些强大来自于他们手中的“利器”身上的甲胄,以及带兵的统帅。
参谋兵事院的参谋使王韶亲自指挥,这让士兵们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自己一定能击败康巴人…………
全军上下都以为他们会和康巴人作战,这是王韶刻意引到的,即便是三万康巴人归附大宋,宋军上下还是这般的猜测。
没有人去误导他们,他们只是从种种迹象中看出要对康巴人用兵。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赵祯秘密抵达成都府,这段时间他他都在这美丽的天府之国中四处游荡。
赵祯之所以把四川路作为攻击吐蕃的主要力量,最要紧的便是四川路的地形。
他一直在寻找四川成为天府之国的由来,在史书中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天府原本是先秦时代的官名,“古者尊祖为“天”,“府”、“库”相通,是谓天府。”
而把四川命名为天府之土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秦朝时蜀国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成都平原,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
蜀中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咽喉不止一处,只要控制蜀中大大小小的关隘,整个成都平原便是固若金汤。
而赵祯恰巧经营蜀中多年,这片天府之土的重要他比谁都清楚,蜀中易守难攻,当年太祖攻伐后蜀,这个废柴小国不堪一击,但宋军却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太祖为了鼓舞士气,下令攻灭后蜀可劫掠蜀中。
在短短的六十六天战斗之后蜀中便被宋军拿下,但噩耗也随之开始,宋军开始劫掠蜀中,如同饿狼般的宋军几乎看到什么就抢什么,金钱、蜀锦、美女,只要一被发现就在劫难逃。
要命的是,无论是官宦之家,还是小门小户,全都得到了无差别对待。如果有人稍不顺从,往往就要人头落地。
这样的劫掠已经是灭族的存在,蜀中人当然不会善罢甘休,赢了便是赢了,但这样大范围的劫掠和屠杀已经犯了兵家大忌。
太祖已经许下的诺言无法收回,在宋军的野蛮欺凌下,蜀人的愤怒终于如潮水般奔涌而出。
后蜀文州刺史全师雄带头揭竿而起,许多已降服于宋朝的州县迅速响应,宋军第一次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经过长达两年时间的镇压,宋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击败了全师雄和起义的蜀军,彻底掌控了四川。
一场本来六十六天就已结束的战斗,却因宋军的贪婪和傲慢,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也让大宋王朝开始重视起教化和民心。
当然对于蜀中这个易守难攻之地,宋王朝一直小心经营,不敢再有差池,对待蜀中的政策到了赵祯这里已经相当的完善和妥帖。
尤其是商贾,大宋对待蜀中的商贾要比其他地方更加友好一些,因为他们的路途遥远,因为他们的道路难行,赵祯特意下旨,蜀中商贾可免税款的十分之二,这对于商贾来说是红了眼的福气。
而对待蜀中,赵祯也加强教育和卫生医疗建设,同时从三司调拨国库经费修缮都江堰与大量的水利工程,再对道路进行加固和修缮,以确保蜀中的基础设施完备。
如此蜀中百姓对赵祯这位官家的拥护是前所未有的,赵祯建设蜀中,加强四川路的防务,合并永康军,怀安军为永安军这些都是在打造一个强大的成都府。
从这里进攻吐蕃,大宋掌握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大后方,源源不断的物资会进入到前线保证大宋军队的所需,同时熟悉地形的康巴人会成为宋军最清楚的向导。
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知己知彼,赵祯相信大宋对吐蕃的征伐将会是历史上从未出过的大胜。
大宋已经很多年没有大捷了,这对于一个王朝来说不是一件坏事,但同样也不是一件好事。
所有人都觉得战争仿佛在离大宋远去,这是一个不正常的想法,只要是一个文明,只要是在不断的发展,那战争就永远不会离开。
无论是侵略别人,还是被别人侵略,亦或是各种各样的摩擦所导致,战争永远不会远离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
赵祯信奉后世的格言“军人只有俩个状态,战争,准备战争!”
其实国家也是这样,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战争会发生在什么时候,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光是为了国家繁荣昌盛百姓过上好日子,更是要拥有保护这一切的能力。
宋缔 第两千三百四十二章“非人”的王韶
有些事情仁青东完全不了解,他不知道为何大宋皇帝选择从四川路进军吐蕃,为何要从康巴人的土地上对吐蕃发动进攻。
他只知道,眼下大宋的军队相当恐怖,是他从未见识过的存在。
他更加恐惧的是,当他看到赵祯这位大宋皇帝站上军队的校场时,那山呼海啸般的“万岁”之声,仿佛整个大宋都能听见。
高涨的热情之下,是一个个如同钢铁一般的身躯,仁青东不禁发问,什么时候大宋的军队变成这般可怖的存在?
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令行禁止,在号令之下仿佛是一个人在前进,这难道就是宋军厉害的地方?
单单依靠这些还不够,宋军正真的强大在于配合,火器和人的配合,甲胄与火器的配合,人与器物的配合需要做到灵活多变。
在这一点上,王韶才是用兵的大家,若是论以往的作战方式,王韶不一定是军中的佼佼者,狄青和他进行过兵棋推演,结果他完败与狄青。
狄青这个老家伙在骑兵的运用上,战术的穿插上,以及与步卒的配合上即便是赵祯也不敢掠其锋芒,十次推演能够赢上两次便算是不错的了,其中说不得还有一次是狄青让他的。
但若是在火器战争的前提下,王韶使用步卒,骑兵,车马,火器,进行一场国力作为保障的灭国之战,狄青是万万不敢和他交手的。
用狄汉臣的话来说:“王韶非常人也!王事思虑周全,用兵有度,进退有方,不可奇袭,亦不可强攻,无他法也!”
在这方面赵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王韶是一个极为讲究规则的人,在他看来无论是军队还是国家都需要一个完善的规则,都需要一个运行的方法。
所以赵祯和他做过几次推演之后,便立刻放弃和他继续交战的打算,这个人在兵棋推演上就是个疯子,几乎吝啬到一个士卒都不愿牺牲的程度。
赵祯是甘拜下风的,他承认,作为主帅,王韶在哪个军中,那个军便有了福气,他对自己手中士兵的爱护甚至超过了赵祯自己。
所谓爱兵如子,不过如是!
前方哨马得到的消息很简单,吐蕃大军已经从康巴人的土地上撤走了,他们没有能力在原地建立了起一座城池,遥远的补给线也是一个麻烦。
在康巴人几乎被吐蕃消灭干净之后,以战养战就成为了不可能,除非继续向大宋进发,否则就要回师。
角厮罗完全是在拿康巴人练手,从战场的痕迹上来看,吐蕃人已经对火器有了充分的了解,但他们使用的大多数是火药弹,并未见到火炮的痕迹。
很明显,吐蕃人对铸炮的锻造工艺以及铸造工艺并不了解,虽然见识过大宋的火炮,但要想自己制造出来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小心火炮可以锻造,但中型火炮和重型火炮便只能够通过铸造而得到,其中的工艺之复杂,吐蕃人根本就不可能制造出来。
知道结构和原理有什么用?铸造工艺不可能知晓,即便是模样相同的火炮,大宋的便能打出千米之远,而吐蕃人的冒牌货很可能当场炸膛。
至于原因赵祯知道而吐蕃人和角厮罗却不知道,大宋的火炮使用的是青铜或是黄铜,延展性好,耐热耐高压,而吐蕃人使用的却是铸铁火炮,那玩意…………
大宋也是在摸索中发现规律的,其主要原因是大宋舍得花钱!
在进行大量的模拟比对之后,宋人发现,青铜炮和黄铜炮始终以优势压倒了铸铁炮,但是,青铜炮的炮管比较软,在多次发射圆形炮弹时,炮弹以不正圆的方式穿过炮管,容易使它变形,因此单纯的用青铜不适宜制造重型炮,需要参杂其他金属在其中。
而黄铜火炮却没有这个问题,但另一个问题也十分棘手,黄铜火炮的成本太高!
只有大宋这样富裕的王朝才能舍得下如此高昂的成本,让吐蕃这样做他们是绝对不愿意的,角厮罗规定了吐蕃的货币以铜为主,其他贵重金属相辅,因为这是能够得到百姓承认也能得到外族承认的唯一货币。
吐蕃若是仿照大宋印制官钞,不光大宋和其他外族不买账,便是吐蕃人自己也不买账。
大宋的火炮技术比火枪技术要落后的多,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却要领先。
火炮的发展只是更换装药和弹丸,至于炮身依旧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就是火炮的材质,长度,厚度,大宋的火炮除了实弹外,还有燃烧弹和开花弹两种,以及刚刚研制出来的爆炸弹。
这几种弹药已经能够满足宋军的作战需要,至于后装填火炮,大宋还在研发中。
受到赵祯拴动火枪的启发,大宋的格物匠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后装填火炮,这是最简单的延伸思维,有了想法之后再进行制造和实验就要快的多。
现在大宋的火炮已经能够起到相当惊人的攻城作用,即便是再平原作战也能够发挥相当出色的战力,大宋的军阵会把火炮阵地保护的极好。
宋军上下都知道火炮的威力,也知道这种超远距离击敌的利器对自己有多大的作用,自然拼死保护。
火炮被装在车厢之中,待战,箱车四壁皆开,火炮发而敌摧萎,百炮齐发,声若惊雷震撼数十里。
这样强大的武力威慑别说是从未和宋军交锋的吐蕃人,便是曾经的霸主契丹人都要望而却步。
火枪的装备率一定要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才能发挥最大作战效能,这是王韶数百次推演和实战的结果,为了寻找这一秘诀,三司为不断的演习话费了万巨的国帑,而在包拯发现,王韶只是为了得到这个数据并验证之后,气的打去了参谋兵事院,并且上疏赵祯,严厉谴责王韶的疯狂行为。
在包拯看来这是疯了,一战未打便花费甚巨,打起仗来还了得?
但赵祯还是把他劝阻了下来,这些数据若是不用钱买出来,那就要用大宋将士的性命换,这样算下来岂不是划算的紧?
如此到是让包拯无言以对,他还能说什么?难道说人的性命比不上大宋国库中的钱财重要?
宋缔 第两千三百四十三章西边的异动
吐蕃人在边境发现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大宋的青海路在不断的集结大军,而且青海路的边军更加频繁的调动和驻防,对边境的巡逻也增加了数倍有余。
大宋的这样举动立刻让吐蕃人紧张起来,吐蕃人很清楚自己和大宋之间的关系,虽然说不上是在交战,但却也是剑拔弩张,边境上少有风吹草动,双方之间都会草木皆兵。
吐蕃人在防备大宋的同时,大宋这边也在防备吐蕃人,这是双方心照不宣的事情,但大宋突然之间的调动让吐蕃人乱了阵脚。
在吐蕃朝堂看来,大宋在段时间不会对他们发动进攻,甚至都不会越过青海湖,角厮罗深知大宋皇帝是一个稳重到极点的人,他为了一场战争甚至不惜准备三年的时间。
但青海路的动静却推翻了他的猜测,这样大规模的调兵,增加士兵数量,在某种意义上不再是大宋的操演,而很有可能是一次借着“操演”名义的进攻。
毕竟大宋皇帝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自从赵祯以操演的借口突袭燕云十六州后,对于操演一词天下人都会有着别样的理解。
谁也不能相信大宋就不会借着此次操演的名义突然出兵吐蕃,小心为上是吐蕃人的一贯做法,他们自认为自己拥有高原屏障,但他们依旧密切的观察着大宋在青海路的一切部署。
在吐蕃人看来,这里曾经是大宋西征的主要通道,也是最好的一条通道。
角厮罗和整个青塘在这里吃过大亏,但现在的吐蕃不同了,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王朝,是一个团结的王朝,是一个在宗教引导下,在角厮罗这位伟大赞普带领下的王朝。
这样的王朝能够拥有多大的力量?在角厮罗看来最少超越了曾经的吐蕃,掌握了火药配方之后的角厮罗更有底气和宋军一战。
各种各样的消息汇集到了逻些城,在红宫之中,角厮罗不断的看着来自各地的边关文书眉头紧锁,吐蕃的官员已经在他的安抚下退走了,不光要安抚这些官员,还要给他们以信心,这才是他角厮罗这位吐蕃赞普该做的事情。
而仁钦桑波却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吐蕃南部的康巴人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大军基本全部撤回。
这让角厮罗松了一口气,对于现在的吐蕃来说,多一份力量就是多一分胜算。
围剿康巴人在于时间而不是在别的地方,但仁钦桑波也带来一个坏消息:“赞普,康巴人的智者仁青东带着一些残部穿过大金川前往宋境了,据说成都府还接纳了他们!”
“这些康巴人的确是高原上的勇士,他们居然能够在本赞普的亲自围剿下逃走数万人,实在是让人惊叹他们的能力。”
仁钦桑波笑了笑:“也不全是如此,康巴人对地势了解透彻,知道该走那条路前往大宋,知道我等不敢追击过境,但眼下康巴人所剩的不过是老弱病残,对我吐蕃已经没有威胁,眼下是把康巴人的土地收归朝廷,用这些土地对那些有功于吐蕃的人进行封赏…………”
角厮罗同样露出笑容,点头道:“这时候就要看谁能带来大宋的消息了,不少人都去了大宋的边境,希望在那里探听消息来,但只有正真的进入大宋的土地,才能知道消息的准确与否,本赞普不觉得宋人会在这个时候动手奇袭吐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