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但很快他就知道了答案,大宋自己也在“走私”,或者说是大宋皇帝在走私!自己抢了大宋皇帝的财路!
大宋对吐蕃人禁商,禁绝商贾往来,禁绝货物往来,甚至是禁绝两族接触。
但当赵祯抵达四川路之后,便为他解除了这个疑惑。
赵祯在成都府见到了仁青东,这个匍匐在他脚下的康巴智者唯一想要明白的问题便是为何大宋不允康巴人和吐蕃做生意。
赵祯无奈的叹了一口气:“你是康巴人的智者,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做生意就要利益最大,否则便是亏损,朕在成都府开设榷场,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给你康巴人有一个可以交易的地方,为的是给你康巴人所需的货物,但却不是给你康巴人从中渔利的,你们和吐蕃人做生意,不是在帮大宋赚钱,而是在和大宋争利!”
仁青东不明所以的抬头望向赵祯:“康巴人从未冒犯过大宋的利益!”
“没有吗?你有没有想过大宋为何朕为何不允你康巴人和吐蕃人做生意?”
赵祯的话如同晴天霹雳,终于让仁青东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难道大宋还是在私下和吐蕃人买卖?”
赵祯咂了咂嘴:“你这下明白了吧?大宋是在和吐蕃人做生意,大宋的商贾出了铁门关之后的贸易便极少有人知道,但能够和吐蕃做生意的也只有朕的官营买卖和蔡记,他们在朕的授权下卖出货物给吐蕃人,高价卖出!”
仁青东终于明白,康巴人卖给吐蕃人的货物价格还是便宜了,不光便宜,而是便宜了太多,这样一来吐蕃人的一些货物的来源就会被代替…………
大宋的商贾在皇帝的旨意下卖出的货物就会减少,如此便是大宋的损失。
垄断这个简单的道理仁青东还是知道的,原本大宋的货物价格大宋商贾说的算,有些吐蕃人所必须的货物根本就lún不到吐蕃人讨价还价,只有大宋这个唯一的供货之人。
“康巴人并不知晓此事,还请陛下恕罪!”
赵祯点了点头:“你们当然不知道,否则朕就不会对你们这般的客气,还能收容你们康巴人?还能给他们吃饭,给他医治?朕的铁骑是摆设吗?”
仁青东望向赵祯,脸sè再次变得古井无波:“那不知陛下为何要让康巴人覆灭?”
“汉家有一句话,“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朕要康巴人归附,便先要康巴人覆灭,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qiáng大的外族朕不需要,朕的大宋已经足够qiáng大,你瞧见大宋哪一个外族是在qiáng大的时候归附大宋的?你见过哪一个外族是不被朕征伐过才归附的?”
“陛下是要除掉反抗之心?”
赵祯再次摇头道:“非也!朕是要扒掉他们的牙齿,铲除他们心中的祖先,让大宋成为他的主宰,无论是心灵还是肉身,都要接受大宋的统治。”
“陛下冷酷若斯,天下人知晓吗?”
赵祯摇了摇头:“不知晓,他们也不会觉得朕冷酷,相反天下人视我如仁君,视我如圣君!”
“大jiān似忠,大伪似真,现在仁青东又学了一句大恶似仁!仁青东拜服!”
“放肆!你康巴人的性命难道就不想要了!”
三才的喝骂与威胁并没给仁青东带来恐惧,望向赵祯笑道:“官家不会动我康巴人的,否则这场交易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仁青东也没有说假话,若是陛下想要杀我,那仁青东别无二话!”
“瞧见没,你根本就威胁不了人家,这老倌已经看穿了一切,没错,朕需要康巴人,因为在吐蕃的南面只有你们最熟悉,三万康巴人,朕会把他们安置,但你们要把所有的战力都交出来,成为大宋怀安军的骑兵。”
仁青东终于明白,他赵祯所看上的就是康巴人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他不需要太多的康巴人,他只需要能够给宋军引路的康巴人就好。
顶点
笔 趣 阁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三十七章残酷的道理
赵祯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个好人,自从到了宋世之后他便知道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不光人与人之间如此,便是文明与文明之间也是如此。
你的强大可以变成同情,但你的同情绝不能变成怜悯和心慈手软,在你对别人心慈手软的时候,别人却在暗中谋划着对你的反击。
所以这个时代枭雄最为成功,他们拥有附和成功学的基础,心狠手辣,做事只讲究效率。
赵祯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非常仁慈了,大宋现在甚至有专门保护工人的律法,这东西在近千年之后才出现在这个星球上。
赵祯只需要对待大宋的百姓仁慈,这一点便足够了,其他的外族只有归附大宋之后才能得到这份仁慈,相对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
历朝历代能做到这一点的王朝有几个?便是在唐时,汉人的地位依旧是高高在上,大宋虽然也是如此,但待遇上却是基本相同的。
只不过汉家百姓的自信心已经相当高涨,大宋北灭辽朝,西灭党项,南灭大理,东灭倭国,这是旷世的丰功伟业,也是整个大宋的骄傲。
即便是和遥远西方的塞尔柱帝国作战,大宋的威武之师依旧是强大的存在,在这个时代,无愧于霸主的名号。
现在的百姓已经开始叫大宋为“东方霸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而是大宋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强大所造就的,是大宋的实力所匹配的存在。
大宋的强大已经为世人所熟知,赵祯对待康巴人其实就是大宋对待外族的缩影,大宋需要的是一个没了爪牙,没了力量和大宋对抗的外族。
赵祯要同化这些外族,要让他们成为华夏的一部分,这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
纯粹依靠文化的输出,一开思想的教化,依靠贸易的往来是没用的,只能遭到外族的侵略,在自己受伤的情况下同化外族,这样的同化是不成功的,是屈辱的。
唯有依靠自己的拳头,自己的力量,去把敌人打服了,打怕了,打到崩溃,打到身上的倔强和印记消失,才能做到真正的同化。
这是华夏先贤总结出来的规矩,他们在扩大疆土的时候都是在不断的征伐,不断的攻击,接着才是不断的吞并,不断的壮大。
思想是工具,武力是手段,就像是一个人的两只拳头,挥舞起来虎虎生风,无往不利。
华夏是个奇怪的文明,或者说是相对于其他文明来说较为特别的文明,多言性源自于上古时代的不断吞并,既有谦谦君子般的礼仪,又有无双勇士的坚强,既有古老先贤的智慧,又有发明创新的精神。
这些东西在不断的驱使华夏进步,不断的驱使华夏前进,而造就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四周不断出现的新威胁。
威胁的出现并不可怕,但这些威胁一旦突破华夏的底线,彻底全面的断掉华夏的传承,那华夏文明的恢复期将会变得十分冗长。
后世的华夏已经恢复过来,开始不断的加速前进,而现在的大宋正处于华夏前所未有的上升期中。
谁敢在这个时候对华夏有任何打算,赵祯都会和他拼命,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是华夏文明出现断代之前的部份。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是华夏历史的断层,也是这条巨龙的折断,恢复这些华夏用了数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依旧没有走到那个时代的巅峰。
而现在的大宋处于上升期,处于前所未有的盛世,盛唐都不足以与大宋相媲美,大宋一年的商税可以抵得上唐时的三年,有时甚至能抵得上五年。
赵祯在不断的增加大宋的人口,不断的增加大宋的财富,也在不断的扩大内需,至于外需,无时无刻的不再扩大,大宋的商品制造能力有多强,外需就有多大。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永远不能满足的“胃”不断的消化着来自大宋的商品,商路越来越辽阔,大宋的商队甚至开始和美洲的土著做起了生意。
在美洲的土著人看到和他们一样黄皮肤的汉人,都觉得这是一种来自遥远故乡的亲人,因为大宋的商人带去了精美的货物,带去了华丽的丝绸,带去保暖的棉衣和毛衣,也带去了文字和语言…………
华夏的文明开始慢慢的接触,包容,甚至侵占美洲的土地,赵祯不希望用战争的形式去对待美洲的土著,贸易和文化,技术和艺术仿佛是一把钥匙,轻而易举的便打开了原住民的大门。
这些温和的土著人把大宋的商贾当作远方的亲人,这一点被赵祯充分利用,在国内赵祯的宣传方式很简单,把美洲的土著描述成了商朝时躲避到海外的华夏百姓,应该叫做殷商人。
至于对待美洲的土著,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块来自大宋的龟壳,龟壳上写满了甲骨文,这种象形文字和美洲土著的象形文字几乎一模一样。
大宋的商队带去的不是战争而是财富和货物,所需要的也只是他们手中的黄金而已,这东西对于美洲的土著来说除了好看,装饰之外,别无它用。
但到了大宋商贾手中却能换来大量的货物,于是乎这场“等价”的交易便开始了………………
来自大宋的商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一些人在那里定居了下来,美洲的丛林是充满危险的,但宋人抵达之后开始帮助“殷商人”改造他们的土地。
无论是什么样的文明,大宋的商人一律称他们为殷商人,这是在告诉他们,他们是华夏殷商人的后裔,是来自遥远的世界。
宋人不断的带去先进的技术和文明,不断的告诉他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大规模的种植粮食,如何使用轮子这个神奇的工具。
时间长了,也有美洲土著抵达跟随宋人商贾返回大宋,于是美洲和亚洲的交流第一次开始。
当美洲的土著看到大宋的繁华城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华丽的衣着,彬彬有礼的态度时,立刻倾倒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三十八章战争即是国力
赵祯这段时间没有别的事情,就是在不断的视察地方,尤其是大宋的方向,无论是泉州还是海东州,亦或是琉球国,还是眼下的四川路都是大宋的边防。
一个王朝的帝王若是连自己的家门都不去看看,那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地方。
大宋不光是天下人的大宋,也是赵祯的大宋,所有的土地都是他家的土地,赵祯很瞧不起那些整日都在国都之中的帝王,相反秦始皇这位始皇帝开了华夏王朝的一个好头。
作为一个帝王不能单单从奏疏上观察大宋的详情,相反应该去实地考察,这一点后世人做的更好。
在那个新中国里,领导这个国家的人四处奔走,考察国情,这是一种大智慧。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赵祯不怕地方官员遮蔽他的眼睛,他就怕自己懈怠而不想离开那座庞大的宫殿。
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让赵旭惊醒,呆在皇宫之中并不能让他真切的了解他的王朝,只有深入地方才能真正的看到百姓的难处,看到大宋的不足以及四周的隐患。
康巴人这件事便是赵祯一手操办的,也是亲自考察的,效果如他的预期一样,这是一次“落子”吐蕃人果然如同赵祯猜测的那样对康巴人进攻了。
当然之前得到了一些消息,康巴人的力量可以为大宋的军队带来对地势的有利点,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说实话,吐蕃高原并不容易进攻,这是大宋即将面对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高原反应就如同一道天堑让人难以逾越。
而同样的大宋也将有面对这一困难的手段,赵祯对军队的爱护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从后世了解的经验,军队的技术革新将会带动整个大宋的技术革新。
军转民的科技成果相当多,也相当有用,所以赵祯一直都在努力的发展大宋的军功体系,毛衣这东西就是最先在军队所普及的,因为在军中效果反应强烈,大宋的百姓很快也床上了这种保暖的衣物。
棉花同样如此,棉衣棉被的保暖效果要比其他的仿制品强上许多。
成药也是如此,大宋的成药最先普及的地方也是军队,因为军中看病不方便,战场上的急救最为重要,并且需要极高的效率,于是成药便成为军中的必需品。
普及成药在大宋有着非常高的意义,这甚至是一场医疗改革,成药的价格在现在已经很低,家中常备一些成药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证第一时间能得到治疗。
医疗卫生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这保证人口的基础健康,也保证了大宋的人口。
赵祯这一次对大宋的军队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造,同时也是一次对比作战,怀安军和永康军即将发生重大改变。
此次进攻吐蕃的主力不是禁军的上四军,虽然强大的背嵬铁骑也将成为主力,但永康军和怀安军即将整编成为一军,赵祯命名为永安军。
仁青东这个人很聪明,他很快就明白了赵祯的打算,现在的康巴人只能成为大宋的向导。
既然明白了那就毫不犹豫的好好去做,并且是相当卖力,康巴人已经没得选择。
不到三万的康巴人居然还有近五千的战力,这是最让田况惊讶的,但他看到稚气未脱的少年人骑在马背上的时候,不由得微微震撼。
赵祯同样也是如此,这样岁数的孩子在大宋怕是还在读书,准备科举或是其他的事情,但在康巴人这里已经其上军马,穿戴盔甲准备征战。
这就是部族文明的强大也是悲哀之处,他们的年轻人早早就要担负起重大的责任。
“官家,这些少年人很快就会在战马上成长起来,要不了三年就能成为强大的勇士!”
赵祯微微点头:“是的,这个年龄是最善于学习的存在,大宋的孩子在这时早已进入书院开始学习,有天赋的准备入仕,有能力的准备参加武举,甚至有些还在学习格物以应对格物院的招收。但你们这般是在消耗这样的年轻人。”
仁青东微微一颤带着哭腔道:“没有别的办法,这就是我等的悲哀,若是现在不学着保护部族,那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赵祯并不担心在仁青东面前暴露大宋的秘密,一车车的火枪和火药弹甚至是火炮出现在了永安军。
这些东西看到仁青东目瞪口呆,他没想到宋军的火器数量会有这么多,大量的火枪堆积在一起,组成了一座火器的小山。
军中的官吏已经在查验这些火器,并且在和对数目,火器这东西只要不装填火药都不会有问题。
短短的半个时辰仁青东已经瞧见了数百辆马车,这些马车的后面都是长长的火炮,黑洞洞的炮管露出在外让人觉得通体神寒。
大宋的火炮已经相当先进,才智更好,威力更大,射程更远,最重要的是冷却的时间更短。
这意味着大宋的火炮装填的有多快射击的便有多快。
至于火枪这东西仁青东还是第一次真真切切的见识到,而现在他甚至有幸能够亲自射击。
三才有些担心的看着赵祯手把手的教仁青东如何操作火枪,生怕他会对官家开枪。
但赵祯是并不担心的,此次换装的火枪他比谁都熟悉,且边上就是虎视眈眈的带御器械,这些人都是军中的高手,反应迅速。
赵祯简单的掰开枪械的尾部,一支纸壳的枪弹被他填充进去,这是火棉为推进剂的火枪,火棉的最大好处便是无烟。
且它的爆炸威力比黑火药大两三倍,这比黑火药更加强大,使用这样枪弹的火枪能够比原本的黑火药火枪更加精准,更加强大,但也有缺陷,火棉的燃烧速度太快,不能作为炮弹只能作为推进剂。
大宋火枪的秘密远远不止这一点,装填枪弹之后火枪几乎密闭,这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火器,每个部件的工艺相当精湛。
密闭性越高,火枪的威力便越大,枪管越长精准度便越高。
拿起火枪赵祯便瞄准了两百步之外的瓦罐开枪,枪响罐碎,只用了短短一息时间,边上的仁青东震惊的僵在原地。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
破碎的瓦罐说明了一切,宋军的火器威力惊人,但这依旧不是全部,掰开枪柄,填充纸壳弹药,再次闭合,击发,瓦罐再次碎裂,一气呵成速度只有短短的两三个呼吸。
赵祯再次做好一切,只不过这一次却是把手中的火枪扔给了仁青东:“你也试一试?”
这样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比弩箭射的都要快,甚至可以与康巴人手中的短弓相媲美,最要命的是,这东西几乎不需要训练多少准头!
仁青东学着赵祯的样子举起手中的火枪,在边上带御器械的教导下知道了什么叫“三点一线”,目力极好的仁青东第一次脱靶,但不是很远,第二次便打中了瓦罐。
这样的准头便是赵祯都为之惊讶的,恭敬的把手中的火枪还给边上虎视眈眈的带御器械,仁青东向赵祯施礼道:“官家,不知这火器可射多远的距离?”
赵祯笑道:“最远可达五百步,准头极佳,只要稍加练习,可全军具备,近亦可接敌!”
仁青东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五百步,这是一个惊人的距离,即便是宋军最强大的棘轮弩也不过三百多步的距离,即便如此也是依靠抛射杀伤敌人。
但赵祯并没有打算让仁青东轻松些,指了指火枪开口道:“这东西简单的很,即便是少年也能轻易屠戮勇士,无双的勇士挨上一枪非死即伤。”
对的,这是才是最让仁青东恐惧的地方,一个少年人就能举起这火器来,甚至都不需要多少练习就能够在敌人冲杀而至的时候轻易杀掉迎面而来的敌人。
五百步的距离实在太远了,不光如此,这东西的射速还很快,经验丰富的少年人不需要多,只需百十人就能击溃数百人,甚至是千人的敌军。
若是战场上的宋军老兵…………仁青东不敢想象这个结果,一个百人队的宋军精锐岂不是能轻易的屠戮千人的高原勇士?
直到这个时候仁青东终于明白,原来大宋皇帝的话是这个意思,之前一直听大宋皇帝说他改变了战争的模样,改变了战争的规则,大宋从此开始不惧怕战争,也会战无不胜。
果然是如此,在火枪之下,人命将会变得更加不值钱,谁掌握了火枪的技术,谁拥有庞大的国力制造出足够的火枪,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这是一个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吐蕃人以为自己在高原这道“天堑”之后,可事实上宋人才是躲在了天堑之后的人。
吐蕃人的火器在宋军面前怕是不值一提的,那些全新的火炮,火枪,火药弹,投弹弩箭,这些东西的出现从一开始便意味着角厮罗的失败。
匍匐在地上,仁青东终于把所有的尊严全部抛弃:“官家之大宋从此无敌与世!吐蕃人完全不是大宋的对手,还请官家赦免我康巴人之罪!”
赵祯伸手把仁青东搀扶起来:“朕早早的就已经赦免了你们,你们的贡品朕瞧见了,已经表达了你们的诚意。”
“多谢官家,从此之后康巴人为大宋鞍前马后!”
“如此甚好!三才,派人设宴招待康巴人。”
“奴婢遵旨!”
三才轻盈的离开,走的时候顺便让埋伏好的“刀斧手”离开,这些人已经没有必要登场了,仁青东果然如官家所说,在看到大宋的火器后便会彻底投降。
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官家虽料事如神但在之前也是做了万全准备的,火器的威力在大宋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于不通王化的康巴人来说却是震撼的存在。
甚至是已经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赵祯轻巧的摆弄着手中的火枪,这已经是大宋较为先进的火枪了,但最为先进的火枪却永远是只装备大宋禁中的存在。
现在永安军使用的还是纸壳定装子弹,这是最大程度上提高火枪装填速度的办法,同时为了解决火枪的气密性问题,大宋的这种后装填步枪的枪柄处装有厚厚的橡胶垫片,为的就是保证气密性。
当枪柄掰开之后,装填弹药,合上时会有内置钩锁把枪牢牢的合起,同时橡胶垫片就起到了极大的密封作用。
这时候的撞针击打内置火石引燃火棉,铅弹就会被迅速的推出,火枪气密性的问题在宋人的智慧下完美解决。
但大宋皇宫中的火枪且不是如此的,赵祯提议格物院研制的全金属定装弹已经能够投入实战,而且效果惊人。
金属定装弹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忽略气密性的问题,因为装药是在金属蛋壳中爆炸燃烧的,于是便不用担心枪管中的气密性。
大宋的禁中已经开始装备栓动步枪,这样一来大宋的火枪技术将会领先这个时代数百年之多!
数百年,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才是大宋的正真“天堑”,即便是把火枪的原理和技术告诉吐蕃,吐蕃也制造不出大宋的火枪。
原因很简单,枪管,枪栓,弹仓,这些东西铸造起来就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再加上火棉的配方,金属定装弹,等等这些几乎是无数条“鸿沟”横在吐蕃人的面前。
何况赵祯把火器看的很重,不光是赵祯,大宋的任何一位朝臣都把火器看的很重,天下间最难以进入的地方,第一个便是格物院的火器司,第二个是大宋的兵工厂,第三个才是大宋的皇宫!
即便如此,大宋的栓动步枪依旧没有普及,甚至还达不到量产,唯一能够量产的也只有铁壳定装弹。
并且还是在各地兵工厂接到来自中枢以及兵部和参谋兵事院的联合发文后才能大量生产。
其实在宋军之中就已经有人开始自己琢磨铁壳定装弹了,大宋真的不缺乏聪明人,有些人按照枪管的尺寸自己打造了铁壳,并且把纸壳定装弹塞到了铁壳之中,如此一来效果也是不错的,当然这却是没有整体的铁壳定装弹要来的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