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这段时间朝廷关于海东州谋反的文书一封接一封,并且海东都护府不断的镇压一次次的偷袭。
毕竟海东州虽然是一州之地,但毕竟是一座超大的岛屿。
要想做到完全统治,还需要一些时间,而这也是倭人旧贵族们不断反抗的原因,因为他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倭人已经不打算反抗了,已经习惯或是接受了大宋的统治。
但这些旧贵族的权利却得不到恢复,他们甚至逐渐衰落,逐渐的被排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很可能会过的不如一般的百姓。
当然这些旧贵族中还有一些在和宋人做生意,买卖一些独特的商品,在大宋治下的海东州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这些人被称为“新贵”,但并非是大宋敕封的爵位,而是对当地百姓来说是富贵的象征,就如同贵族一般。
这些“新贵”当然是拥护大宋的,因为大宋的存在所以他们才能过上这般的生活。
而大宋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失去了大宋便是失去了重要的市场,这些“新贵”倭人在不断的维护大宋的统治。
旧贵族的势力越来越小,甚至不能和大宋对抗,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骚扰和袭击海东州的各种衙门。
赵祯这个时候在泉州召见琉球国使者别用有意,当然召见澎湖巡检时和驻流求岛定海大将军王鹤也是别有深意的。
海东州的对面便是东海都护府,这里曾经是女真人的土地,但现在被大宋建立成了东海洲,大宋的百姓也在大量的移民这里。
这要得益于赵祯在几十年前便开始着手的粮食改造和医疗制度。
大宋这些年来的人口不断的膨胀,已经超过一亿五千万人,这在华夏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大量的高产粮食被引进养活了大量的人口,大量的人口也意味着大量的荒地被开发出来,这些都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
没人希望饿着肚子,北方的土地也是土地,尤其是海东州的黑土地,虽然寒冷但却能种出高产的粮食,土豆,地瓜,玉米这些农作物在北方大量的普及。
甚至司农寺已经开始在海东州进行杂交稻米的实验,这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但数十年下来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
赵祯在当年布置下来的一系列措施终于在现在卓有成效。
东海洲和海东州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隔海相望,大宋向海东州运送物资最理想的地方便是东海洲。
但途径太过单一,若是有琉球国的配合那就极为妥帖了,当然若是能从高丽出兵,那距离海东州便是更近了些。
赵祯不希望和高丽发生冲突,因为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大宋吞并高丽不是不可能,甚至参谋兵事院的官员曾经上疏过,但却被赵祯给否决了。
高丽多山,地形复杂,不易进行大规模建设,高丽和大宋的关系也并非是表面上看的那么好。
高丽表面上对大宋臣服,但背地里却在不但的加强防御,就是担心大宋这个庞然大物突然进攻他们可怜的国土。
高丽本就是狭长的国土,再加上山多,地形崎岖不平,想要进攻高丽所付出的代价太大。
赵祯唯一做的事情就是下旨与高丽通商,在辽阳府的宣州,开州,保州设立三座大型榷场。
这看似是对高丽人的照拂,但实际上却是在不但的榨取高丽的财富,因为在那里大宋货物的物价奇高,但买家却络绎不绝,都是高丽的权贵,他们一边提防大宋,一边有对大宋的商品趋之若鹜。
赵祯在经济上不断的压榨高丽人的财富,这些权贵的财富从哪里来?当然是高丽的普通百姓身上!
一个民不聊生的国家会怎样………………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三十章琉球归附
琉球国的使者抵达之后便被安排到了倌驿之中,在大宋的主要地方都拥有倌驿,为的是方便外朝使者的抵达。
事实上除了琉球国使者是在赵祯的旨意下抵达大宋的,其他人也都是这般被赵祯召集到了泉州。
他们并不知道,这其实是赵祯在打造一个完美的闭环,定海州也就是后世的台湾岛,澎湖列岛,以及琉球群岛,在加上海东州,一个完美的岛链便可以形成,这是大宋最东面的海上防线,一旦有人进攻大宋,这些岛链之间便会发挥作用,互相驰援。
曾经有人打算千方百计的利用这些岛屿封锁华夏,这是不争的事实,赵祯要做的便是用这些岛屿作为华夏的屏障。
如今的大宋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也有数不清的深水港,在赵祯眼中这些都是大宋未来的财富。
在赵祯的心中,高原并不是大宋的威胁,他知道那片土地大宋早晚可以拿下,不能把注意力永远放在一个地方。
大宋不光有广袤的边疆,还有更为辽阔的海疆,这些才是重中之重的地方。
在一边准备对高原发动战争的时候,赵祯也在为大宋的海防做准备,大宋也有海盗,但并不强大,相反在大宋做海盗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而最让约翰吃惊的是大宋的皇帝居然已经推测到了未来,一个让他吃惊又觉得可能出现的未来。
海上的贸易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同时海上还会出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有些都是在赵祯的预料之中。
这段时间已经有海盗在不断的劫掠大宋的商船,但大宋的商船上一般都有武装护卫,这些护卫不是军队,而是商贾雇佣的退役老兵。
当然也有大宋的水师同样在大海上游弋不断的寻找战机击杀海盗。
这是在不断的积累实战经验,大宋的水师和禁军一样开始实行役兵制,但服役时间要超过禁军,达到了六年之久,当然报酬也是相当可观的。
赵祯一直想找一个机会打一场海战,一场让大宋水师真正得以经受历练的海战,但并未有这样的机会。
对大宋来说,没有一场海战能够让水师舰船发挥真正的力量,所有的战争在大宋的火炮发射之后便结束。
但大宋水师这段时间并未减少出兵,而是在不断的练习接舷作战。
西方世界的海军还未成长起来,但赵祯却要未雨绸缪,大宋的海军必须要领先于这个世界,成为海上的最强力量。
赵祯对大宋的海上力量还是放心的,中国人的航海技术远在这个时代之前便已经是极为高明的,到了大宋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
眼下大宋的水师船队几乎可以进攻任何一个港口城市,并且夺取占领。
赵祯已经对西方产生了浓重的不信任感,这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贪婪,一个为了打通商路不惜派出强盗入侵他国的王朝,不惜屠杀百姓的王朝,实在没有什么可信度。
赵祯已经警告过了约翰,若是亨利三世的十字军敢踏足靠近大宋的塞尔柱王朝边境,那一定是宋军大举进攻的时候。
既然预料到东方和西方之间必有一战,那时间不如提早一些,华夏绝不会擅自打第一枪,但必须要打最后一枪,这是大宋必须要做的事情。
战争什么时候开始是对方说的算,但什么时候结束永远都是华夏说的算,这一点不可改变,也毋庸置疑。
一旦开战,大宋拥有不死不休的决心和勇气,比消耗战,耐力战没人是这个经历过无数次大规模战争的文明所能比拟的。
来自西方世界的威胁越来越强大,赵祯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这一点,神圣罗马帝国在亨利三世的带领下不断的强大,消除了宗教对政治的影响,这是赵祯始料未及的。
他原本是打算挑动政权与宗教之间的矛盾,但却给了亨利三世以启发,他用暴力废除了违反他的教宗,使得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的存在。
这样的帝国更加难以对付,野心也更加强大,当然凝聚力也更加强大,否则十字军东征就不会那么顺利的进行,并且得到了亨利三世的支持。
定海大将军王鹤以及彭城巡检司董坤二人已经在等候召见,他们两人不知道官家为何要抵达泉州亲自召见他们。
便是有诏也该在神都城中召见才是,为何把地点选择在了泉州?
琉球国的使者在赵祯面前有些不知所措,他不知道眼前这个大宋天子居然如此随和,随和到了让他坐在身旁。
忐忑的在椅子上做了半个屁股,琉球使松山治小心的开口道:“大宋官家万安!我琉球国小国寡民,能拜见上国皇帝,实在是荣幸之至,王上搜罗了不少的贡品,还请官家笑纳!”
这哪是一国使者说出的话,三才在边上忍不住的发笑,但随即被赵祯的眼神给制止:“琉球虽是小国,但却和我华夏一衣带水,早在隋朝便有往来,虽然隋炀帝手段过分,但还是给了两国以联系,如今你携琉球王诚意而来,朕自然把你们视作臣子,三才,发文鸿胪寺,重赏琉球国王,同时令三司增派商队前往,互通有无!”
三才自然是不敢怠慢的,躬身道:“奴婢遵旨!”
大国便要有大国的气度,赵祯从未有过要吞并琉球国的打算,这个小国寡民的地方已经和大宋脱不开干系。
臣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北面的倭国已经成为大宋的海东州了,距离他们较劲的流求岛满是大宋的驻军,如此一来琉球国王只要不是傻子就应该明白该归附大宋。
松山治窜下椅子伏地不起:“官家!我琉球国期望归附大宋,称为大宋的州府,琉球国王愿自降爵位,为大宋世代守牧琉球岛!”
赵祯弯腰拍了拍松山治的肩膀:“朕知道你们的诚意,也知道琉球王的心思,既如此,朕回京之后便会给琉球国赐下名号,改为大宋州府,琉球之地永为琉球王世代镇守,但朕的水师要在那里设立港口。”
赵祯的话不是协商,而是命令,根本就容不得松山治的反对,唯有点头应承道:“臣遵陛下旨!”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三十一章思想的改变
松山治答应了赵祯的要求,其实从一开始他和他的王上天孙明吉就知道大宋会要求在琉球国驻兵,这几乎是大宋对外政策的基础。
当然在来之前的时候,天孙明吉就猜到了这一条件,所以在松山治出发之前便特意交代过“若宋人驻军,一应承诺便是。”
修建港口,驻军,这对大宋来说也是最为正常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赵祯已经开始了殖民统治,当然都护府却不算是殖民统治,而是直接统治。
大宋在南海诸国的地位也不是殖民统治,而是设立都护府,州府,进行直接统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福建水师,南海水师,是大宋最为精锐的两支水师。
他们的存在不光是为了抵挡海盗,还是为了震慑南海诸国的旧部,任何敢于和大宋对抗,打算恢复旧统治的人都将遭到无情打击。
大宋对待外族的政策永远都不是暴力镇压,虽然也存在但同时也有相对温和的政策在其中,通商以贸易开路,以相对公平的政策安抚民心,这一点大宋的官员早就会了。
王鹤与董坤二人在见到三才的时候终于松开了一口气,大官的脸色还不错,至少要比刚刚宣召琉球国使者松山治的时候要好的多。
赵祯对琉球国的敕封也不是不能说出去的事情,三才稍微提了一下,王鹤与董坤二人便知道官家心情尚好。
琉球国的事情其实早就有声音传出来,毕竟连倭国都已经成为大宋的海东州了,一个小小的琉球国若是还知进退的话也应该向大宋称臣纳贡。
当然归附大宋,成为大宋的州府也是极好的…………
看着眼前的两人,赵祯总觉得他们有些不对劲,但又说不出来,最少是从态度上有些不对劲,迷茫占据了他们整张脸。
“两位卿家这是怎么了?朕召见你们对于你们来说有何可迷惑的?”
王鹤施礼道:“官家,臣等未曾想官家到了泉州只是为了召见我等,若是有要当臣子进京面圣才是。”
“天子离京,官家此事不妥,还请官家慎行!”
作为臣子,这么做在情在理,赵祯当然会接受王鹤以及董坤的上谏,但赵祯也有自己的目的,此次南巡不管是为了查验大宋南方的发展,也是赵祯第一次查验大宋的水师。
“朕此次离京非是”
大航海时代已经在数年前开始,泉州港的海船交织如云,而水师是保障这一切的重中之重。
赵祯的规划是从现在开始,大宋就要做一个海洋大国,护航不再是简单的把货船送到马六甲海峡,而是要送到更为遥远的西方。
赵祯的一切计划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初他为何要征服南海诸国?为的就是打造出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
至于为何要大招海上力量,当然是为了保证大宋的强大。
而现在大宋的水师没有一位合格的将军以及监军,也没有一位能够统帅大宋水师的人,于是赵祯变打算在此次南巡的时候进行筛选。
而王鹤与董坤便是赵祯看好的人,这两人都拥有独特且丰富的海上作战以及管理经验,王鹤的定海大将军可不是白来的,至于董坤在澎湖巡检司也是做的极好。
无论上下对他们二人都是推崇备至,而赵祯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考察他们的能力,亲自登船勘验。
别人说的话永远都是别人所说,或许有真,但也有夸大的成分在其中,作为皇帝赵祯早已习惯了这些。
当然王圭和王鹤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不一般的,否则这个东京城的留守将军也不会这么直接的推荐他。
两人当年北伐的时候便是搭档,一个是将军一个是监军,算是在一个大锅里捞饭出来的。
对于王鹤,朝中的评价不错,而在参谋兵事院中更是对他海上的管理经验称赞有嘉,管理经验要比作战经验更为重要。
海上不是陆地,要想保证一支舰队的作战能力,全靠上下协作的管理。
王鹤自从北伐之后便进了军武院,和王韶一样以文职兼任武职,这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情,也是拥有莫大的决心。
谁不知道坐在衙门里要比在军帐中舒服?谁不知用笔要比用刀轻省?
能有这般毅力的文官,赵祯都是颇为欣赏的,尤其是像王鹤这般,经历过北伐的官员更是如此。
对于赵祯来说,当年的北伐造就了一大批胆识过人又文武双全的人,这些人中有武将,亦有文臣,经过了当年的洗礼之后,文臣进步的比武将还要大。
大宋的完美的学术环境,使得理性越来越占据上风,无论是朝堂上下,还是民间百姓,都不再那么歧视武职。
武力对大宋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人们越来越理性的看待问题,尤其是兵家和法家的崛起之后,大宋的学术环境开始发生改变。
儒学虽然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学术,但更多的人认识到,并非是只有儒学才是正确的,其他的各家之学也有正确的地方。
大宋需要的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需要“百川东到海”的合流!
已经有人开始宣扬,“纳百家之长,壮华夏之学!”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口号,也是相当有意义的口号,赵祯深深的明白,后世的华夏便是如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学术的真谛。
寻求真理,实事求是才是应有的态度,这一点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未来。
在这一点上,王韶做的好,王鹤做的也好,而赵祯不光是从王圭那里得到推荐王鹤的奏疏,从王韶这个与王鹤交往极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的人手中,赵祯同样得到了推荐他的奏疏。
王韶在奏疏中对王鹤的评价极高,不光是夸赞了他的战略眼光和格局,更是把他丰富的海上作战以及管理经验给夸奖的极好。
奏疏中详细列举了王鹤的能力以及他的水平,对定海军的管理,操练,甚至休假都有详细的备注,从这些细节中赵祯就能看到王鹤与大宋其他水师指挥不一样的地方。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三十二章在船上……
大宋在许多地方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军队中,大宋的百姓不是被强制征召来的,也不是被迫来的,而是自己选择的从军入伍。
大宋的兵制有了许多改变的地方,役兵制度已经开始转变为义兵制,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却有着巨大的改变。
大宋的良家子第甚至包括他们的父母都不再抵触当兵这件事,原本在大宋即便是禁军,甚至是上四军在百姓眼中也不是什么“好货色”。
随着各种军品被带回家,随着让人嫉妒的战功被变成花钱也买不到的好东西,随着军人在大宋地位的不断提高。
随着大宋尚武的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植根于文化之中,大宋的百姓也在改变,开始崇尚起军人的一切。
甚至连军服也成为百姓们争相购买的佳品,大宋军制“凡军中所用之物,商贾不得售卖,唯军中退役之人可简而发卖,数不得超过五十之数,超亦法办!”
这就使得大宋的军品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货物,只有军人才能有机会发卖曾经用过的军中之物,还不是武器,只是一些小东西和军服。
这些东西不是军人的,而是格物院以及军械司设计出来,交由大宋的兵工厂制造,最后发往军中,唯一能把这些少量东西带出军营的便是退役的老兵。
大宋的政策对老兵非常尊重,这份尊重不光是体现在口号上,官方的文告上,更是体现在了生活之中。
一旦如此便不得了了,军人不再是被鄙夷的存在,而是受人尊敬,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也是赵祯刻意引导之下的改变。
军人怎能成为鄙夷的对象?军人难道不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吗?如果不是,那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出现了问题,是这个时代的制度出现了问题。
大宋的士兵得到了所有的尊重,甚至连帝王对他们的尊重都能明显的感受到,神都城中高高竖起的石碑便说明了一切。
同样的,大宋军人的自豪感也被极大的加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赵祯却做到了,招募水兵要比招募禁军更难,这在大宋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禁军只要强壮,身体标准达标便可以了,剩下的东西军队可以把你锻造出来,勇敢,纪律,服从,这些都能通过锻炼获得。
而水兵不太一样,水兵的心理要有足够的抵抗能力,在茫茫大海上一票就是数月之久,这对于水师官兵都是一个极为苦难的事情。
而大宋海船的规模越来越大,不光能在海上行驶的更平稳,更可以消除士兵心中的恐惧和寂寞。
娱乐活动越来越多,这使的大宋的水师的心理和生理更加健康,还能携带更多的水果补充维生素。
在海上最怕的便是孤独寂寞以及缺乏维生素,至于淡水,大宋的海船上已经开始装备蒸馏器,可以从海水中获取淡水,只是需要时间,但在补给充足的情况下,这已方法可以使得淡水的消耗变得很慢很慢。
大宋的战船十分庞大,赵祯相信这样的长度和距离已经能够和后世的大型运输船相媲美,赵祯虽然下旨造船,但船的模样直到现在他才亲眼看见。
这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在王鹤的调度下,定海军的战船穿过了澎湖列岛,穿过了泉州湾,进入了晋江抵达了泉州。
这是泉州这个贸易港第一次迎来如此规模庞大的舰队,也是赵祯第一次见到华夏无可匹敌的海军力量。
高高的船身超过了岸边塔吊的高度,俨然如同一只海上巨兽,围观的百姓并没有恐惧而是高声欢呼,他们知道唯有大宋才有如此庞大的战船,这是大宋的神舟巨舰!
赵祯在惊讶的同时也在专心数着侧舷的炮口,虽然用木板盖上了,但这些密密麻麻的炮口着实让边上的三才倒吸一口凉气。
董坤是极为不支持赵祯登船的,但王鹤却恰恰相反,他认为官家既然到了泉州,既然要检查定海军,那就必须要登船。
两人都是人臣本分,赵祯并没有责怪谁,登船是必须的,他早就有过驰骋大海的打算,历代帝王有几个能做到李白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何况大宋的战舰看着就让人踏实,若是有可能赵祯甚至希望率领大宋的无敌舰队“敲开”神圣罗马帝国的大门!
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被巨舰大炮侵略的感觉,大宋的战舰甚至不用靠近港口就能把港口城市毁灭在火焰之中。
战舰火炮的吨位要比路上火炮的吨位大得多,这是格物院在研究之后发现的,尤其是战首的巨炮,号曰“定海大将军”重达数千斤,所发射的弹丸也是多种多样。
“呕……呕……”
一个尴尬的问题出现了,赵祯在这巨舰上居然有些晕船,而边上的三才居然在不断的呕吐,也让赵祯忍不住反胃。
董坤是真的提心吊胆,而边上极力推荐赵祯登船的王鹤也是忐忑的望向扶着船舷的赵祯,他没想到官家居然晕船的如此厉害。
“官家,现在战船侧对海浪,待船首正对便好了许多。”
赵祯摆了摆手:“莫要担心,朕只是稍有一些眩晕而已,最见不得三才这般在边上吐的……”
三才脸色蜡黄的靠在边上,缓缓开口道:“官家,奴婢实在受不得这海上的风浪,不知怎的在平地上奴婢能健步如飞,但到了这海上便是寸步难行。”
赵祯脸色好看了一些,船身也更加稳定了,笑了笑道:“这便是了,有些人便是如此,所以大宋的水兵不好招啊!六年时间足够让他们成为一个老兵了。”
董坤小心的开口道:“官家,咱们水师的兵卒有些远远不止六年,最多的已经达十年之久。”
赵祯点了点头,随即道:“兵部已经改了军饷发放,很快就会下达,以后水兵的俸禄依照年限发放,年限越久,俸禄越多,但六年的期限还要遵照,愿意留下的俸禄便逐年提升,若是要走也不得阻拦才是。”
1...651652653654655...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