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边上的晏殊有些不满的开口道:“东城豪门已经彻底输了,三司这般的核查难免让人觉得是官家授意,虽说民怨在前,但多少让人觉得官家薄情了些,这些勋贵可都是开国功勋之后,一旦查实罚铜都是少的,难免要罢官夺爵,如此一来咱们大宋的开国之后岂不是殆尽?太祖当年杯酒释兵权,为的就是给他们富足之生活,如今背道而驰!”
晏殊的想法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既然已经把东城豪门打击的体无完肤,没有必要再过度严惩,这样一来官家脸上挂不住,连太祖的脸面也都挂不住。
范仲淹摇了摇头:“官家此举并不为过,有些东西你们并未瞧见,诸位这是皇城司以及黑手送到的密报,其中还有官家组建的隐秘辖骑送来的奏报,若是诸位看了之后还觉得三司此举不妥,大可上疏官家,老夫会为各位转奏。”
范仲淹说完便把怀中的文书放在桌子上,作为礼部尚书的欧阳修毫不犹豫的便拿起来宣读:“经查实,白云寺弥勒教之祸与大相国寺拖不得干系,大相国寺之佛门又常常受东城勋贵之托请,赠起金银无数;又青海路宣毅军之两部指挥叛宋,走私军械货物与吐蕃,亦与东城勋贵有关,此前种种边衅亦然!”
苏洵在边上已经目瞪口呆,吃惊的望向欧阳修怀疑他是不是看错了,带文书到了他的手中,只是匆匆一扫便大惊失色道:“骇人听闻,骇人听闻也!”
包拯点了点头,环顾众人道:“此事当真是骇人听闻,东城勋贵猖狂若斯,诸位莫要再心存怜悯,官家太祖的脸面重要,但国法更为重要,我等即为大宋相公,当稳固国法。今日还有要务和诸位商讨,包公已经知晓便由他而去。”
中枢院是大宋的文官最高机构,这里也是六部相公的官衙所在,议事堂启用较少,但每次启用都是在商议机要之事,就如同参谋兵事院一样。
此次由范仲淹这位宰执相公主持,商议的自然不是小事,在范仲淹说出一句“事关吐蕃高原”后所有人都知道官家要对吐蕃动手了。
大宋对吐蕃的攻伐忍了很久,其实早在去年就有人上疏力主攻伐吐蕃,使大宋西北永无战事。
许多人都知道,大宋西北唯一的祸患便是吐蕃,曾经分裂的吐蕃不可怕,大宋只需要采取拉拢分化之策便能让吐蕃永远无法对大宋造成威胁。
但现在的吐蕃却在角厮罗的带领下完整统一,这是大宋这是大宋最不愿看到的情况。
之前有人提议用兵吐蕃不是没有道理,大宋的有识之士早已发现吐蕃会对大宋产生威胁。
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威胁大多来自北方的游牧,直到唐时统一的吐蕃对汉家王朝造成了毁灭性的创伤,从那之后世人才知道,原来高原上的吐蕃也是难以对付的存在。
赵祯平定北方草原之后,唯一会对中原产生威胁的便是高原吐蕃,角厮罗并不是一个蠢货,相反他所作的一切都在加强吐蕃的力量。
以至于现在的吐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松赞干布统治下的吐蕃。
角厮罗的吐蕃是一个****的吐蕃,狂热的信仰让吐蕃成为僧人的天堂,即便是吐蕃的平民百姓也在兴奋佛教。
对于他们来说,佛是拯救一切的存在,而中原驱逐了佛门,成为堕落的象征。
而赵祯之所以拉拢康巴人,最主要的目的是,这些康巴人对佛门的信仰并不“感冒”,他们更加信奉的是原始力量,人的力量……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一十六章华夏的传承与帝王的传承
赵祯在下一盘大棋,现在没人清楚这个大宋帝王心中的想法,因为他根本就不在神都城,但整个大宋都在忙活,忙活这位官家早早便设下的布局。
东京城的皇宫和神都城的皇宫大差不离,在神都城能找到的东西在这里也能找到。
三才举着灯笼在前面行走,赵祯跟在后面,这狭小的通道在神都城的密库中可没有,赵祯当初在皇宫中修建密库也算是破费心机,当初他认为这里已经完全足够,但现在看来当初的自己还是把进出口的密道设计的小了。
当然这和当初皇宫的财力有关,那时候大宋的国库也不富裕,何况是赵祯的密库?
其中大多数的财富在那时或许是无价之宝,一颗来自西域的宝石便足以让人心动,但现在这些东西在神都城的密库中根本算不上是奇珍异宝。
但这里依旧是赵祯的“宝地”,对于这条密道同样熟悉的人除了赵祯之外便是三才,即便是皇后都不知道这条宝库中有什么。
皇后是随着赵祯迁都北平府之后才掌握了内库的财权,也是在那时候开始她才接手的蔡记和官营买卖的业务。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皇后甚至比蔡伯俙还要后看见赵祯的财富。
机关的声音卡卡作响,赵祯看似随意的在拉动杠杆但事实上却是开启密库的密码,这东西据说是鲁班的后人所做,这人现在就在神都城的格物院中。
据说他在做了这个锁之后便开始深居格物院,同时还把酒个戒了,烧掉了图纸,发誓此生再也不做这东西。
当然这和三才的威胁不无关系,作为入内内侍省的都都知,三才绝不会让人再制造一个和东京城皇宫一样的特殊锁具来,除了神都城的皇宫。
杠杆和机括相连,这是钢制的锁具无论过了多少年,可能会生锈但却绝对能用。
赵祯拉动每一个杠杆都是小心翼翼的,他知道这些杠杆拉错了一个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无数的飞蝗会把密道里任何东西射程筛子,而这些特制的弓弩完全是机械结构,没有用上一丝的木料。
这就是格物院的手笔,大气到了败家子的程度…………
咔嚓…………随着机括声的响起,大门终于打开了,这处密库属于东京城的御书房,里面的面积不大也不小,只不过赵祯之所以牵挂不是因为里面的财物,而是那几个傀儡木偶。
每一个傀儡木偶上的名字都使得三才不敢用正眼去瞧,头一个穿着通天冠服,腆着个肚子腰间配着宝剑的大胡子便是鼎鼎大名的始皇帝嬴政………………
三才知道,自己是唯一知道官家这个秘密的人,别人甚至是皇后都不知晓这御书房中的秘密。
想到这里三才便有些紧张,毕竟伴君如伴虎,这事情官家是定然不会让人知晓的,而自己………………
赵祯哪有心思去管三才,事实上他并没有觉得三才出现在这里有什么不合适,哪个帝王身边没有一两个忠仆?
便是唐玄宗还有高力士为伴,自己带着三才也没有什么。
这里是赵祯的密室,也是唯一属于他的地方,许多不能说的话,不能骂的街在这里都可以畅所欲言。
待三才把一切都准备好之后,他便悄悄的去了边上的等候,他知道官家又要和这些前朝帝王“说话”了。
“北方的草原朕已经拿下,游牧民族对汉家的侵略再也不肯能出现规模化,这是一大喜事,你们当为朕贺!为大宋贺!为华夏贺!”
赵祯面对秦皇汉武满饮一杯酒,这酒是数十年前便藏在这里的,现在喝起来酒香浓郁而纯正,别有一番风味。
三才已经跪在边上给赵祯满酒了,他知道这些虽然是木头的人偶,但每一位都是汉室帝王,都是华夏所承认的无双帝王。
赵祯很满意他的态度,这就对了,别说是三才,便是任何一个华夏子民在见到这些雕塑的时候都应该虔诚一拜。
这是华夏的传承,是文明的延续,是血脉在流淌,赵祯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因为他继承了华夏的文明,继承了这些君王的传承。
没有他们就没有华夏伟大的历史,没有他们就没有辽阔的疆域,也自然没有了“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这句话。
赵祯一直觉得自己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大宋也同样是如此,只不过有许多人在这个时代还未出现。
华夏汉室从来就不缺英明的帝王,这一点在历史上早有论断。
“朕要做一件你们都没做过而后人做过的事情,吐蕃高原必要纳入汉家的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李世民,当年和亲也没能换来吐蕃的归附,但朕不要和亲,朕的大宋比你的盛唐更加强大,朕要用枪炮打开吐蕃的天堑,用战马去征服高原!”
微微吐了一口酒气,赵祯觉得今天的酒喝得畅快,而边上的三才已经颤抖的说不出话来,他是真的怕了。
官家的话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什么叫前人没做过而后人做过的事情?后人是谁?官家怎么知晓后人征服了吐蕃?
但三才对于这段话选择自动忽略,官家是神仙般的人物,自己是凡夫俗子,哪里能理解?
而赵祯接下来的话便让他更加笃定:“朕的计划如何?东城的勋贵们养肥了,就应该割肉,这些人的存在一直是你们头疼的问题,杨广你灭陈朝、征吐谷浑,开科取士、修隋朝大运河功大于过,朕不说什么,但你却没有征服吐蕃,否则朕便能理所应当的收复高原了。”
赵祯现在很纠结,万事俱备的情况下,居然出现了一个天大的漏洞,礼法问题,也就是大宋发动战争的正义性问题。
有道伐无道,这是华夏传统,也是出兵时檄文书写的依据,吐蕃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优势地位。
因为从秦朝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吐蕃都是独立的存在,并没有被汉家王朝征服过,没有了前车之鉴,大宋征伐吐蕃就没有了合法性。
吐蕃是和大唐发生过战争并且双方之间拼的是你死我活,但最终的结果是谁也没有奈何谁,这下就尴尬了,尤其是吐蕃刚刚统一,对大宋的态度相当谦卑,甚至连大宋占据了青塘,他们也忍气吞声了。
赵祯手中唯一的把柄便是角厮罗背叛大宋,但这件事当真是不好做文章。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一十七章四夷之况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是随便可以发动的,最少要在大义上站稳脚跟,这不光是官员们的共识,也是百姓心中的标准,有道者伐无道。
大宋是有道这是所有人心中的共识,大宋在赵祯的带领下北收燕云,西吞党项,再灭契丹,这便是有道。
眼下若是对吐蕃用兵,虽说是角厮罗背叛大宋在先,但吐蕃和大宋之间便没有必然冲突,这些年来无论是大宋和西夏作战,还是和辽朝作战,吐蕃都没有“落井下石”。
吐蕃是高原,极少与大宋往来,西面也是大宋主动进攻青塘,而青塘之前和大宋是一种“盟友关系”这下便尴尬了。
但出兵吐蕃并不一定需要占据大义,这是大宋的领土扩张,本质上来说便是侵略战争,侵略战争还讲什么大义?
我比你强大,你可能会对我造成威胁,那我进攻你便是大义!
这是封建时代,这是以强者为尊的时代,只要国家的力量足够强大,那战争就是正义的,至于名号,随便都能“糊弄过去”。
最少赵祯知道西方的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开始东征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大宋商贾的调拨下突飞猛进。
大宋精美的货物成为西方必需品,价格相对降低的同时,需求量激增!
但点神圣罗马帝国和塞尔柱帝国之间导火索的却是大宋,并且赵祯都没有使用什么手段就成功让双方反目成仇。
大宋的商贾卖给塞尔柱货物的价格要比神圣罗马帝国便宜些,尤其是贵重的货物甚至便宜不少。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塞尔柱帝国向大宋商贾收取的税收很高,而大宋商贾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税收转嫁到神圣罗马帝国身上。
税收转嫁这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但却被塞尔柱人用作了敛财的手段,图格鲁克看到了税收的好处。
作为丝绸之路陆上交通的必经之路,塞尔柱帝国几乎可以操控大宋货物的价格,他们不需要做别的,只需要不断的提高税收便好。
开始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还能接受,但随着塞尔柱的变本加厉,货物的价格不断的攀升,于是神圣罗马帝国开始出现怨言。
更有甚者开始攻击大宋的商人,而这时候大宋的商人遍布在隐瞒,把原本他们的货物价格明确的告诉罗马人,于是当他们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罗马人愤怒了。
他们从没想过自己居然变成塞尔柱人敛财的“工具”而且一直被诚实的宋帝国商人隐瞒起来。
大宋的商人在海外做生意最要紧的便是一个“诚”字,诚信经营是必须的,否则第二年你再来便不会有人再和你做生意。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十字军东征再次开始,这场十字军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对耶路撒冷夺取控制权未遂的情况下开始的。
战争总是要寻找一个借口的,大宋对吐蕃的战争寻找了借口,同样神圣罗马帝国也寻找了一个蹩脚的借口对塞尔柱发动进宫。
这次东征是由亨利三世发动的,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阿拉伯***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
虽然不是在历史上的时间段发生,虽然不是同一个人发动战争,甚至是连东征的原因都不一样,但借口却是如出一辙。
赵祯没有打算参与其中,即便是亨利三世给出了诱人的条件赵祯依旧没有答应出兵,东西方同时夹击塞尔柱人,这将是一场灭国之战。
但赵祯知道,十字军东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宗教战争,而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
赵祯一直把塞尔柱帝国看作是东西方之间的缓冲带,遥远的距离使得大宋和神圣罗马帝国不会发生战争。
若是两国瓜分了塞尔柱帝国,同时连原本的阿巴斯王朝的土地都瓜分掉,那么东西方之间便算是真正交界了。
思想,宗教,等等冲突会使得双方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
赵祯没有想过用兵打到塞尔柱帝国去,即便是获取了大量的疆土,对大宋来说也是有害无益的事情。
大宋需要的资源可以通过贸易来获得,而并非是战争,至于财富…………这世界上最富有的王朝并不嫉妒遥远的财富。
在赵祯眼中,庞大的疆域只会增加管理成本,增加防御成本,大宋现在戍边的士兵便已经高达四十万人。
但若是拿下吐蕃,这一防御成本将会大幅降低,大宋只需要派出一些精锐驻守吐蕃便好,完全没有必要防御吐蕃。
到时依托喜马拉雅山脉,大宋在西面的防御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天竺的土地赵祯不感兴趣,只是进行殖民统治而已,大宋在天竺的殖民和后世的殖民不同。
天竺人几乎是在自治,大宋的官员只负责两件事,一件事是收税,收粮,另一件则是保证可以在天竺收税,收粮………………
这等于是天竺人在花钱和粮食买平安,与灭族相比起来,这可是一件相当划算的买卖,所以当大宋手无缚鸡之力的官员抵达天竺开始收粮的时候,天竺人根本就不敢反抗。
当然也没有必要反抗,粮食他们有很多,牛更多,每年都是直接缴纳给大宋的,而不是贩卖。
相反大宋的商人可以把货物带到天竺,贩卖之后获取利益,并向大宋缴纳商税。
亨利三世和赵祯多有信件往来,这已经是很寻常的事情,双方之间算是一种笔友关系,尤其是当赵祯分享了他对宗教的看法。
亨利三世十分敬仰赵祯,其根本原因是在于赵祯认为“宗教应当为政治服务”。
这句话几乎被亨利三世奉为经典,并且他自己也在身体力行,就在去年三月,他率兵前往梵蒂冈,废除了三位对立教皇,格里高利六世、本尼狄克九世、西尔维斯特三世。
并且立德国人克莱蒙特二世被选为新教宗,同年,克莱蒙特二世为亨利三世加冕,从此结束了对立教宗的局面。
但赵祯的这句话同样也验证了吐蕃,角厮罗建立了****的国家,也在用宗教服务政治,但他的手段更为激烈,也更为狂热。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一十八章精明的康巴人
随着东城豪门折卖货物的开始,东京城进入了繁忙的高潮,大量的货物货物出现在了货运的车站和码头,西水门的千斤闸这段时间就没有落下过。
马车,不断的往来进出于东京城,这段时间谁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东城勋贵们的商号终于撑不下去了,这对东京城的百姓来说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
谁都知道官营买卖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已经降了两次的价格,勋贵们的商号却并不降价,相反孩子囤积货物,这不是自己给自家挖坑吗?
从一开始许多人便不看好勋贵们的商号,因为他们的物价本就比官营买卖的要贵,还一直不降价,这当然引起了百姓们的不爽,不得民心在商业上同样是致命的缺陷。
即便是东城豪门的商号降价出售也会受到百姓的抵制,也幸好是官营买卖大量折买,否则东城豪门将会血本无归。
事实上这也是赵祯给他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东城豪门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们虽然放弃了原本的财富,但同样也没有大规模的负债。
东城豪门的没落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但他们的货物卖给了官营买卖这一点是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
官营买卖吃下大笔的货物后便开始从东京城往外运了,有的在往南方泉州,杭州方向运,有的则是在往北面运。
没人关系货物的去向,人们关心的只是物价是否产生变动,但东京城的物价还是没有多少的改变,甚至略微提升了一点。
东京城是大宋的货运中心,这里的物价也决定了整个大宋的物价,没有太大的变动便是好事。
若是物价降低,倒霉的不是别人而是南来北往的商人,这些商人都是从东京城进货的,一旦亏本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动摇大宋眼下来之不易的经济繁荣。
眼下好了,大量的货物被军队所稀释,这是朝廷在兜底,是赵祯在为东城豪门兜底,他们在经济学上放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蔡伯俙和田况两人不断的查验账册,军中所需一样也不能少,一大帮的官吏在用算盘不断的查验,生怕出现什么问题。
一件毛衣,一块铁锭都不能少,否则三司将会严惩。
这些官员都是审计官,他们是拿着朝廷俸禄和贴补的官员,通过类似于科举的数术考试而获得官位,有自己的官印和腰牌。
查验账册之后要在账册上盖上自己的官印,以确保不会有错,一旦发生错误还要为此负责,罪责严重的甚至要坐牢,自然不可小觑。
薛奎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掩护,他要把这些货物的交割掩护起来,让别人发现不了这是在提供军中所用。
三十万大军人吃马嚼半年的物资可不是小数目,庞大的运输很快就会被有心人发现,薛奎别看是一个开封府的知府事,但他却能控制开封府的通关文牒和交通要道。
何况物资庞大,在东京城内必须要由专人守卫和护送,东进城外的工厂每日生产货物万巨之多,要是连这个都做不好,薛奎也不用做这开封府的知府了。
勋贵商号的货物用了整整一个月才运完,而此时神都城的朝堂上也整整商议了一个月,赵祯也打算离开东京城继续向南方前进。
这一个月不断的有秘奏发往东京城,三才几乎每日都能接到十七八封的秘奏。
开始的时候还是来自中枢院的相公秘奏,在往后便是六部的秘奏,尤其是包拯,几乎每天都要发上三封以上的秘奏来“骚扰”赵祯。
所秘奏的内容只有一个,关于东城勋贵偷税漏税的事情,朝堂之中的老臣没有糊涂的,即便是包拯这般年岁大了的人都是精明的紧。
别说是六部相公,便是一些朝臣也知晓其中的隐秘,东城勋贵的“破产”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御史们甚至上疏批评东城勋贵有辱开国勋贵的名头。
这些都不算什么,但真的要治罪的时候,朝臣们又开始犹豫起来,毕竟是开国的勋贵之家,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时候便让他们获得了捞取财富的机会。
就算是偷税漏税,只要把税款补上,多少也能免去罪责,这便是勋贵阶级的特权,自从大宋立国开始便拥有的特权。
眼下朝堂上分为两派,一派上疏要求严惩偷税漏税的勋贵,另一派则是有些犹豫,最关键的便是太子赵旭的态度,而他这段时间却对这件事置之不理。
无论朝堂上吵成什么样,他都是漠不关心,如此便让人怀疑起赵祯的态度,显然太子的一举一动和皇帝是脱不开干系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赵祯并没有授意赵旭该如何去做,相反之前赵旭也曾经秘奏过赵祯,对于儿子的秘奏,赵祯的回复很简单,让他自己决定。
这是锻炼赵旭的一次绝好机会,赵祯不会再给他提供“学步”的机会,作为总揽大政的储君,赵旭是时候该自己站起来了。
而赵旭的作法很简单,把这件事搁置在一边,赵祯心中感叹,赵旭这孩子终于长大了,不急不躁才是处理东城勋贵的最好办法。
此时若是治罪他们,必然会有薄情寡义的声音出现,若是不治罪,那依法治国还要不要?大宋的律法还算不算数?
其实从赵旭的态度看来应该是很明确的,这件事不是不处理,也不是现在处理…………
“冷处理”有时比激烈的发难更加高明,效果也更好,谁都知道东城勋贵根基深厚,有不少朝臣都牵连其中。
政治上的处理会使得牵连出一大片的人,到时便是朝局动荡。
看来赵旭明白,其中的利害,赵祯也就不担心了,毕竟杨怀玉和石元孙都是朝中的高价武将,一旦出事军中会不会传出不一样的声音?
赵祯这段时间一直在积攒实力准备对吐蕃用兵,这一点赵旭清楚,此时的大宋来不得一点动荡,尤其是军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