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一旦其中出现了问题,整个圆环就会产生崩塌,外力是可以弥补,但钱庄的钱财同样也是这一环中的重要组成。
原本钱庄这一环东城豪门是没有的,但在他们的贪婪和疯狂一搏后,把钱庄这一环拉了进来,借贷的风险要远比经营不善的风险大得多。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一十二章松口?还不到时候!
赵祯在东京城中相当的惬意,故地重游多少有些感慨和怀恋,只不过这一次东京城的皇宫中只有赵祯一个主人而已。
没了中枢院以及六部,整个皇城都显得安静,这里和神都城的皇宫相差甚远不过却比曾经的东京城皇宫要宏大许多。
规模没有扩大,而是皇宫中的建筑发生了改变,当初的东京城皇宫因为历史原因而显得逼仄许多,赵祯亲征之后,随着大宋的财力愈发增长,皇宫也进行了修缮。
只不过在此之后没多久,赵祯便迁都北平府,而东京城的皇宫便再次沉寂下来。
三才轻轻的走了过来,在赵祯身边小声道:“官家,小甜水巷传来消息,东城那帮人开始折卖了……”
赵祯点了点头:“果然是顶不住了吗?下旨官营买卖,无论东城出货多少全部买下,朕要用这些低价的货物作为大军所需,玻璃器可送至泉州出口海外补充军费。”
三才躬身道:“奴婢遵旨,官家,这些勋贵绝不会想他们其实是在给官家您省钱嘞!整个大宋除了官家还有谁能吃得下他们的货物。”
赵祯摆了摆手:“不是真朕吃得下,而是大宋的军队吃得下,这完全是两码事,军队所需巨大,所需之物也是种类繁多,东城豪门本就是偏向军队而产出,一旦国有战事,他们的货物都可以作为军需之物,这也是为何她们如此热衷于挑起战事的原因。”
三才佩服的说道:“官家,这下他们是万万想不到,其实您早早就料到了先机!”
“朕是做了最完整的谋划,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他们自己惹的祸,不求变通也就罢了,居然敢仗着家资丰厚垄断市场,这就是在找死了,谁家的商号能有官营买卖和蔡记垄断市场?朕之前没有让他们做便是为了大宋的市面,在帝国资本面前,谁又不是“韭菜”?”
“官家,您老是念叨的帝国资本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三才的发问让赵祯愣了一下,惊愕的转头望向三才道:“你现在还不知什么是帝国资本?”
三才有些茫然的摇了摇头,赵祯哑然失笑道:“帝国资本便是所有的官营买卖,官营工厂,蔡记,以及利国监,甚至是军械司下辖的军械工厂和格物院下辖的所有工厂。”
“吓!原是这些东西,奴婢一直是以为是国库和密库……”
赵祯点头道:“对,这些也是帝国资本的一部分,还要加上宫中的内库,天下间只要是属于朝廷的,都应当算作帝国资本,所以东城豪门想要在这上面和朕比拼,最终的结果便是覆灭。”
“官家,东城那帮人已经缴械求饶了,是不是让皇后接见他们?”
赵祯瞥了三才一眼:“这就松口了?为时尚早!朕这次要杀鸡儆猴,东城那些人算是倒霉,朕并不打算放过他们。
朕曾经对王素说过会保全这些勋贵,但没说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原本他们若是把商号变卖,以干股入官营买卖还有机会,可现在为时已晚。他们在看到王家服输之后,还是不知悔改,朕不会再给他们机会。”
三才一阵默然,他知道原本官家对东城豪门寄予极大的期望,为此不惜暗中扶持他们壮大,但谁知东城豪门壮大之后的代价便是反噬。
甚至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挑动边军战事,教唆宣毅军叛宋这只不过是最为骇人听闻的事情,在别处依旧有着各种卑鄙手段,罄竹难书。
官家在大宋的商贾之道上投入了极大的心血,这也是为何对东城豪门深恶痛绝,甚至到了要斩草除根的地步,但凡东城豪门知晓收敛也不会有今天的事情。
原本大宋的商贾讲究的是信,义,诚,但现在更加讲究的是手段和能力,不知大宋商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但和东城豪门的崛起离不开。
待三才走后,赵祯便独自一人站在后苑之中,眼前的山水花鸟依旧保持当初的模样,只不过这里已经不是大宋最高的权利所在。
对待东城豪门赵祯是一点同情之心都没有的,也不打算放过谁,无论是石家还是杨家,亦或是曹家都要付出代价,即便是王家也已经付出了代价之后赵祯才绕过。
财富这东西对于自己来说不重要,但对于东城豪门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么多年来他们早已从政治上退出,勋贵集团在朝堂之上几乎没有高官显贵,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对财富的追求上。
这是赵祯当初便埋下的伏笔,勋贵集团们原本是大宋最大的土地主,他们才是土地兼并地始作俑者,当然在此之中宗室也是拖不得干系,也包括已经致仕的开国老臣之家。
否则王家如何卷进东城豪门之中的?
赵祯把这些人从土地主慢慢的改变成资本家,让他们把财富从土地上转移到工厂之中,谁也不知道,这其实是一场对勋贵本质的改变。
勋贵集团们放弃了土地兼并,在他们他们看来这和工厂相比挣钱的效率太低,于是乎他们开设商号,创办工厂,生产货物,大肆买卖。
那段时间是勋贵集团的巅峰,财富的不断积累使得东城豪门挥霍无度,巨大的财富让他们不断变得难以满足。
只要挣钱,什么样的买卖都是可以做的,当初走私西方女奴最严重的便是东城豪门的商号。
当赵祯开始注意他们的时候,他们这才有些收敛,但却依旧铤而走险的煽动宣毅军叛宋,为的就是从吐蕃得到好处,在吐蕃获得商路。
赵祯在改变勋贵集团的同时,也是在“怂恿”他们的疯狂,对财富的贪婪使得他们放弃了许多东西,朝中的关系他们没时间打理,后辈他们没有时间培养,对土地他们的兴趣更加提不起来。
但就是他们放弃的这些东西,使得整个大宋的社会环境变得安定下来,据三司统计,眼下大宋的土地兼并程度已经降到了最低。
这是稳定社会的关键所在,随着勋贵集团对土地的不重视,他们的力量就变得单一起来,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在了商号和工厂之中。
这样的勋贵几乎等同于没有了爪牙的老虎,赵祯从一开始便站在了胜利者的角度。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一十三章君臣聚
大宋的商业进程终究是走上了正轨,神都城中勋贵之家的商号开始了妥协与认输,他们在寻求官家不得的情况下大量的卖出积压的货物,这些货物中甚至包括在向钱庄贷款之前生产的高价货物,全部贱卖。
这个时代没有破产一说,“无限责任”是华夏民族的自尊和责任,在商人眼中这是他们犯下的过错就应该一力承担。
他们不光要承担亏损,还要承担商号掌柜,伙计,已经工厂工人的安置和开销,虽然他们已经安置不了这些庞大的人群,但“遣散费”终究还是有的。
低价折卖货物的代价便是如此,他们发现卖出的所得根本就抵不上原本的钱款,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原本的库房中的商品也贱卖出去。
虽然发不起工钱,但遣散的费用一文钱都不能少,这是东城豪门多年积攒下来的名声,在他们看来不能因为商号的亏损而失去。
这时候的他们才知道什么叫花钱如流水,大量的钱财被还给了钱庄,或是发放给了工人,伙计,每家商号的大掌柜,二掌柜聚集在一起商讨对策。
但得到的答案都是极为悲观的,商号没有办法再度运营了,原因很简单,他们已经错过了机会,官营买卖的商号和蔡记已经完全占据了市场。
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便宜,实惠,而且货真价实,这已经是把利润空间压到了最低,完全是靠大量的货的买卖赚钱的。
可以说他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之前东城豪门的商号所做的事情,但更为过分,几乎垄断了所有大宗交易的上游,他们生产出来的货物已经开始了不同标价。
散财的价格和批发的价格大为不同,寻常的百姓当然是能去官营买卖的商号买东西的,但价格也开始增加,但若是做批发生意的人去了,价格却会降低不少。
这就是大宗买卖的好处,虽然官营买卖的商号降价了,但事实上他们却保证了利益空间,让大宋的商贾都有钱赚,而不是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
批发的商人拿到了低价的货物,再运到各地赚取差价,这才是经济运行的规律,也是最为妥帖的办法。
官营买卖所作的就是在降低大宋的物价,使得商人开始有更高的积极性开始流动起来,有些商人甚至不惜把货物从东京城运送到遥远的新疆路,在那里他们转到的钱财是中原的两倍,甚至是三倍。
但遥远的路途使得他们付出了更多的艰辛,这才是商人赚钱的方式,他们并不比别人更加轻松。
工厂的不但增加也是减少物价的方式,但有些地方开设工厂并不划算,新疆路地广人稀,而且土地贫瘠,有些地方能产出甜蜜的葡萄,有些地方却寸草不生。
商贾们在新疆路开始的工厂最多的便是酒厂,葡萄经过强烈的阳光照射已经使得其甜分增加到了极致。
从西方引进过来葡萄更是又大又甜,这样的葡萄经过反复晾晒,清洗,搓揉,挤压后,只需要再加上冰糖窖藏,只需要四十天由于就能得到让人迷醉的葡萄酒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这已经成为新疆路的特产,是中原最畅销的东西,宋人发现时间越长的葡萄酒便越甘甜芬芳。
哪一年葡萄越大,越好,越甜制作出的葡萄酒便越好。
于是大宋的葡萄酒的价格也大为不同,贱者三百文一壶,贵者数贯钱,十数贯。
啵…………
赵祯亲自起开了一瓶葡萄酒,在玻璃瓶中的葡萄酒透过烛光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只不过对面不是美人而是薛奎,田况,以及蔡伯俙。
这三人是此次货物转运必须经手的官员,蔡伯俙是从青海路连夜赶来的,田况是在离京之后便悄然抵达东京城的。
赵祯对这三人极为放心,薛奎自然是老成持重,蔡伯俙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转运调度的好手,田况也不差。
因为不是在朝堂之上,赵祯也就免了他们三人的君臣之礼,亲自开了玻璃瓶上的木塞,把红酒倒入了一个天鹅形状的醒酒器中。
微微酸涩酒香慢慢的散出,三才在边上小心的拿走醒酒的玻璃器等待,葡萄酒就是要醒一会才好喝。
每个人的面前都是一块被煎的熟透的牛排,这是草原上上好的肉牛,大宋已经开放了牛肉的贩卖,有些地方甚至开始养殖肉牛以售卖牛肉。
东京城这般的大城市自然是不会缺少牛肉的,只不过眼前的牛排是来自北方草原的肉牛,味道更好一些。
牛排上是炸熟的土豆,还有一些玉米和青豆,当然也少不了卷成螺旋形的面条。
赵祯看着眼前的场景,拿起刀叉笑道:“诸位来常常朕亲自做的这顿便饭,觉得味道如何?”
蔡伯俙等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在赵祯用了刀叉之后很快便尝到了牛肉的鲜美。
一顿牛排吃下去,三人都是大呼过瘾,牛肉的鲜美被完全发挥了出来,而赵祯却把一堆“柴火”扔在了桌子上。
“这是北方的牛肉干,还有你们刚刚吃的来自西域的面条,都是可以长期储存的东西,朕打算用这些东西作为军粮,以解大军所需。”
蔡伯俙拿了一根风干牛肉,用力的咬了一口咀嚼一会后到:“官家,这东西味道相当不错,唯一的麻烦便是太干,太过僵硬……”
薛奎怒道:“战场上能吃到肉食已经是殊为不易的事情,就是因为干硬才不会腐坏,只是不知这面条是用何处小麦种植,咬起来甚是劲道!”
赵祯让三才拿出面条来,指着深黄色的面条道:“这是来自西域的小麦,当地人叫它杜兰小麦,和咱们大宋的小麦比起来,质地坚硬,更容易储存。”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肉干和杜兰面条,这两样东西的价值不言而喻。
大宋的疆域广阔,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士兵镇守边疆,军械到不是问题,但唯独粮食这一块很麻烦,边疆之地的州府寻常还能解决士兵的温饱,可一旦战事皱起,大军必须要等待粮草到达才能出手反击。
这些年来大宋一直在寻找军粮,压缩的面食和饼子已经不能满足大军的需要,炒面同样是不能解决所需。
顶点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
赵祯难得请人吃饭,而且是亲自下厨,在场的蔡伯俙等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含义,眼下勋贵们的商号已经开始大量出货,而官营买卖的商号和蔡记要全部接手。
“知晓朕为何要召见你们来吗?”
蔡伯俙三人面面相觑,他们是真的不太清楚为,蔡伯俙躬身道:“官家宣召我等应是为了物资调运之事?只不过三司并未行文,包相公也未曾调度……”
赵祯笑了笑:“包拯调度物资是肯定的,但现在还不是时候,眼下很快就会有大量物资从东京城起运,名义上是通往西面外朝,但实际上却是要去往四川路,所有的货物都会抵达四川路,到了四川路之后,再有蔡伯俙调运一部分至青海路。”
赵祯的话把蔡伯俙和田况说的有些发晕,他们到现在连公文都没有看见,何况是大量的物资?
而唯一有所醒悟的却是在边上久久不语的薛奎,结合之前东京城的激烈争端来看,很有可能便是东京城的货物会成为官家所说的物资。
东京城乃是货物的集散之地,这些货物会很快变成军需送往四川路和青海路,谁也不会想到官家从一开始便已经把勋贵的商号都算计在其中了。
赵祯望向若有所思的薛奎笑道:“东城豪门已经打算出货了,他们大多数的货物不再别处,就在这东京城中,别忘了当初他们可是从官营买卖的商号以及蔡记“高价”收购的货物,已经花费了那么多的钱财,岂能得不偿失的再运出去?”
即便是蔡伯俙和田况以及薛奎三人早有准备,也都被赵祯的手段给惊呆。
原本他们都以为东城豪门的商号会面临货物积压卖不出去的问题,也会因为大量的货物而崩溃,但谁能想到官家居然会放他们一马。
可现在他们才知道,这并非是在放过东城豪门,而是在把他们逼上了绝路。
这些货物可不是那么容易吃下的,在座的人对商贾之道的了解都不是肤浅之辈,他们知道这些货物一旦大量出现在市场之上,必然的结果便是动荡大宋的经济。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官营买卖收购东城豪门的商号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但现在这些货物并不会出现在大宋的市面上,而是会成为大宋军队的所需,或是出现在通商西域的货物之中。
这下问题就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本来朝廷就需要大量的物资以供应军队,东城豪门的折买让朝廷剩下大笔的开销,也让大宋的市面更加稳定。
没人希望大宋的市面产生动荡,而这似乎是东城豪门的无奈之举,亦或是他们的咎由自取。
事到如今,折买的东城豪门将会遇到更大的威胁,他们卖出商品的同时,也面对巨大的亏损,几乎每卖出一件都是在亏损。
这样的亏损不光是和官营买卖竞争的结果,还有他们自己的开销在其中,商号,工厂的倒闭意味着他们向钱庄抵押的介质开始贬值,这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甚至包括神都城的钱庄…………
商号“关张”了,其必然的结果便是掌柜,伙计的离开,工厂同样也关闭了,大量的工人失去了劳作的机会,尤其是东京城,这个大宋最为繁荣的商业工业之都。
但这并非是一件坏事…………神都城的钱庄开始大量接手东城豪门的产业,铺面,工厂。
而这些东西钱庄并不会经营,而是交由官营买卖和蔡记来经营,店铺合并成为官营买卖的分号,有些则是成为蔡记的分号。
工厂同样如此,但最受益的人便是那些工人和伙计,他们都是原本的老人,经验丰富根本就不需要再度培训,这些人直接被官营买卖重新招工。
给出的工钱要比原本的高得多,还有一些想都想不到的福利在其中。
这样的举动让百姓们忍不住为官家欢呼,他们当然知道官营买卖的意义,这是天家的买卖,由天家开设,同样也由皇后掌管。
这对他们来说可要比之前老东家那里好得多,由此可见所有的商号都比不上官营买卖和蔡记,这样的商号以后怕是想进都进不去。
东城豪门损失惨重,他们的抵押物已经被钱庄收走,利息加上本金的庞大的钱财根本就是折卖货物所远远不够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抵押之物填补……………………
东城豪门没想到,他们手中的货物居然贬值的如此之快,在他们打算折卖之后被官营买卖和蔡记压到了最低。
但既然已经下定决心的要卖掉,这时候再后悔也来不及,而钱庄上门要债的时候,明确的告诉他们,若是提前还款,那便一次付清本金和剩下的利息,他们不会再每月来收取利息了。
这等于是在给他们减轻负担,无奈之下,东城豪门只能把折卖所得的钱款再归还给钱庄,同时把一部分产业卖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抵押物都会被钱庄收走,这个时代的借贷法则还不是那么的制度化,有些抵押的东西还是被退给了东城豪门。
但很快也被东城豪门卖掉,过惯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之后,他们已经不能再回复平淡,没有了商号和工厂之后,大量的支出让他们在意干涸的家底再次被“击穿”。
为了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他们卖掉了那些被钱庄退回来的抵押之物,而接下来他们还在坐吃山空。
商业上的失败让他们没有办法接受,也没有办法再度崛起,他们已经失去了崛起的本钱。
原本他们毫不在意的贴补钱成为了救命稻草,东城豪门的衰落意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发生,朝臣们当然也看见了这一点。
宫城内的中枢院,相公们的议事堂中,宰执相公范仲淹正和六部相公以及三司计相包拯议事,这段时间东城豪门的变化他们都看在眼中。
在场之中最高兴的人无疑是包拯,这老倌笑得都有些合不拢嘴,乐呵的开口道:“官家此举甚妙!东城勋贵活该!”
范仲淹疑惑道:“包公可是有了什么好消息?”
包拯摔下手中的公文道:“诸位瞧瞧,这些都是东城勋贵商号的税款!几乎每年都有亏欠,此次移交官营买卖,三司查得其偷税漏税万巨之多!”
顶点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一十五章内忧与外患
偷税漏税这是大宋商贾极少出现的情况,毕竟大宋的三司衙门对税款的监察力度很大,但面对东城豪门这般的庞大买卖,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唯一的办法就是彻查其账册和交易,但寻常时根本就没有办法彻查,这些商号只需要一些寻常的手段便能让三司查无实据。
但现在不同了,东城豪门的商号在易主之时,所有的账册在第一时间被查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关张之后才能进行买卖,所以账册必须要保存起来。
而三司对关张的商号皆有查问之权,这是在最后放止商号偷税漏税的手段,这时候查账,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东城豪门的商号便是如此栽了跟头,他们忘记了三司一直在紧盯他们,对他们的不法之事已经心知肚明,只是缺少一个机会而已。
三司的官员大量进驻到已经属于官营买卖和蔡记的商号之中,他们不是在查现在的东家,而是在查之前的东家。
这一次是包拯率领下的三司“大手笔”,神都城和东京城中的三司官吏同时行动,不光有三司,两座城池的巡城司同样配合行动。
巨大的算盘被安置在板车上,百姓们把这巨大无比的算盘称作“龙舟算盘”,足有三丈三尺,二层小楼的高度!
这东西往往是每年三司年底核算国帑时用的东西,此次拿出来完全是为了对付浩如烟海的账册。
大宋的账册全部改为借贷账册,这要比之前的四柱清册要来的方便和明确。
只要有票据存在,就不怕找不出漏洞,三司查验的不光是今年的账册,往年的账册也要全部查清。
这是一次针对东城勋贵的全面清查,而东城勋贵此时才知道大祸临头。
在大宋的商贾之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时辰不到,有阎罗老包!”即便是没有去阴曹地府也会遇到活阎罗包拯。
原本包拯在开封府的时候便是铁面无私的存在,他的脊梁据说比铁还坚硬,到了三司之后更是容不下一粒沙子,只要查到有偷税漏税的情况,甭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勋贵之家,都要付出代价。
大宋的国帑他看的比自己家的金库都要严,偷税漏税他更是极力上谏要求重判,甚至是连蔡记的买卖都不曾放过。
在许多商贾严重,包拯是一个煮不烂,砸不坏的“铁豌豆”,除了奉公执法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事情。
包拯作为三司使,在议事堂中参加过相公们的议事之后便匆匆离开。
即便是其他相公们挽留也没用,范仲淹看着匆匆离开的包拯无奈的叹息一声对其他人道:“包公这便是去往东城监督官吏去了,诸位留他也留不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