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外藩蛮夷连工具都不齐全就想打听大宋的技术,这不是沐猴而冠是什么?
和清高的情绪一样,大宋格物院的匠人也是有着自己的骄傲,他们不允许别人亵渎他们的骄傲,也不允许别人侮辱他们的骄傲。
想要从格物院打听消息探取格物的秘密根本就不可能,于是工厂就成为了探子和商人的重点目标。
锦帛动人心,只要给足了钱财,他们相信终究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但他们还是不知道,这些钱是有去无回,不是他们收买的人不办事,而是大宋的工厂制度问题。
眼下大宋的所有工厂全部采用流水作业法,所谓的流水作业便是把一个工作变成数个工作来完成,而每个人都负责自己的工作,重复劳动,简单不需要技术,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保护了技术工艺。
大宋的瓷器现在也开始采取流水作业法,有人专门负责塑坯,有人专门负责上色,有人专门负责烧制,如此复杂的工艺程序就被简单的划分开。
同时也最大程度上的保护了瓷器的制造工艺,每个工种都需要熟练工,技术工的加持,否则就生产不出好的瓷器来。
探子想要获取瓷器的秘密,就要把所有工种都收买,这在大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其他工厂分工更为复杂,尤其是兵工厂,更是难以接近。
兵工厂的招工要求极为严苛,不光要有保举之人,更要三代以上身家清白者方可录用。
这些都是大宋工厂的“规矩”,而密密麻麻的工厂建设在一起,高高的烟囱林立,围墙划分阻隔,给人一种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
原本以为已经抵达东京城的仁青东在火车开近了之后却发现了不同,待边上的内侍稍稍讲解之后他便说不出话来。
方圆百里居然全部都是工厂,在这些工厂的外围还有官府修筑的郭墙环绕,俨然是一个堡垒!
路上还有大量的水泥路铺设,规规矩矩,并有关隘士兵驻防。
经过工厂的这段路仁青东的嘴巴就一直在抽抽,他没想到这里根本就不是大宋的东京城,而是一座由工厂组成的堡垒!
火车是从一道特殊的关隘中穿过这个“堡垒”的,仁青东居然从上面看到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苫布”。
从这些苫布上他便能大概猜测到是什么东西,没想到大宋对这些工厂保护的这么好,居然在关隘上配备了火炮和八牛弩。
仁青东明白,这座巨大无比的郭城就是对东京城的另一种防御,要想攻陷东京城就必须要把城外这道由工厂,高墙,郭墙组成的堡垒。
这样做无疑是聪明的,相比东京城的重要,城外的这些工厂不光能够制作货物,还储备了大量的物资,一点开战,什么样的东西都能够在城防上派上用场。
想到这里仁青东不寒而栗,这个世上有什么样的军队能够打到大宋的东京城外?什么样的军队能够攻陷东京城?
这便是汉家的智慧吗?能够把一座平原上的城池变成一座天堑!
吐蕃人没有这个能力,同样任何一个王朝都没有这个能力。
:。:





宋缔 第两千三百零二章东京城的作用
火车过了关隘之后便是进入了一个缓冲阶段,四周热闹的工厂开始生产,人们忙忙碌碌的穿梭其中。
仁青东这次是真的开了眼见,各种各样的工厂都有,铁器,纺织,毛料加工等等各种各样的工厂让仁青东开了眼睛。
这样熙熙攘攘的忙碌景象,对一个高原人来说是从未见过的场面,对他的震撼也是无以复加的。
高原上没有一个这样的工厂,更没有这么多的货物来来回回,进进出出,大宋这个汉家王朝几乎已经把所有的一切拧成了一股绳,而这样的力量自然是可怕的。
仁青东知道,在高原上,角厮罗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但他的速度太慢,也无法与大宋相比,虽说现在的吐蕃已经不是一盘散沙,但凝聚的力量根本就无法与大宋抗衡,甚至比不上曾经的吐蕃王朝。
角厮罗学着大宋皇帝的手段解放农奴,虽然手段可以说是高明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触犯了吐蕃贵族们的利益。
火车进入一个奇怪的平台前便缓缓停下,显然这就是火车的停车之地,四周的人已经被清空,偌大的平台前只有一列火车在停靠。
其实赵祯此次离京并没有带多少东西,简单的几身换洗衣物,再加上一些皇帝必须戴在身上的东西,其他可有可无的一律被他舍弃。
毕竟东京城的皇宫依旧是大宋的皇宫,里面还有一些宫人在伺候,随时都能入住其中。
从禁军到规制,一应俱全,即便是赵祯需要大驾卤薄,也能在第一时间调集出来,眼下的东京城的防御可不比神都城要差。
这里是大宋的交通命脉,也是第二个经济中心,不光赵祯紧张这里,朝臣们同样也紧张,恨不得把上四军也驻扎在东京城。
到了东京城之后,赵祯的防务就被交给了东京城的亲卫司,在赵祯离京之前,神都城的亲卫司亲卫就已经提前一步离开神都前来东京城做接应。
虽然许久未在东京城中任职,但他们对东京城的一切了如指掌,在来之前,黑手便非常详细的做出了情报。
自从赵祯被刺杀过一次后,亲卫司做事便做到了事无巨细皆不可懈的程度。
虽然赵祯迁都已经数十年,但东京城中拥有完备的体制,不光东京城如此,西京,南京也都是如此。
任何一个陪都皆要做到随时可以启动的程度,这不是赵祯定下的制度,而是从太祖太宗朝就已经出现的制度。
有备无患,一个陪都能够随时顶替国都成为大宋的备份,这是古人未雨绸缪的智慧。
而赵祯从这次离京南巡中体验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东京城的一切他都是熟悉的,大庆殿前有多少节台阶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里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是他曾经带领大宋走向强大的地方,是他曾经大婚的地方也是他曾经改革的地方。
虽然是赵祯极力主张迁都,但他对东京城的感情比谁都强烈,这里还是他第一次来到宋世的地方。
赵祯下了火车便径直的跟随三才离开车站,他自从离开皇宫,身上就是最为舒坦的燕居服,头上带着的也是最寻常不过的软脚幞头。
即便是走在大街上也没有人能认出他就是大宋的官家。
当然一些朝廷大员就不一定的,在神都城中的时候他还是会被认出来,但到了东京城,认识他的官员反倒是不多,相反百姓们却有些是认识他的。
原本赵祯就喜在东京城中闲逛,街上买吃食的人家也有过后来得知是官家在他们铺子里吃过东西的。
于是赵祯的样貌也就一并被刻进了他们的脑子里。
带着仁青东进入汴梁城,赵祯这次很轻松,与之前出宫有着完全不同的感觉,以往他是出宫,而这一次他是“收获”。
“南巡”是一件他准备多年而最终得以实施的一次验收。
自古以来无数的证据显示,帝王巡视天下必会劳民伤财,最重要的是想看的一样也看不到,不想看的满目皆是。
赵旭在紫宸殿中召见群臣主持大政,在勤政殿中代替赵祯批阅奏疏,而身为官家的赵祯便有机会脱身。
如此不光东城豪门找不到他,便是地方官员也不知道赵祯就在他们的治下。
东京城不过是赵祯南巡的第一战,他最远要抵达的地方是福建路的泉州,这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南巡了。
赵祯相信,自己带着仁青东一路南巡,很快便会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仁青东不是个傻子,就应该清楚归附大宋是真的上策。
赵祯可以分化吐蕃,可以让康巴人归降,但却一定要用武力和角厮罗来一场大战。
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赵祯清楚一点,要想让别人归顺,彻底的尊重汉家王朝的皇权,彻底的臣服于大宋,最重要的便是在武力上战胜他们。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办法让他们屈服,大宋的列祖列宗已经用实践告诉了后人,给钱解决不了问题,议和同样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以暴制暴,一次把敌人打趴下才行。
太祖为何能够建立大宋?因为南方的势力根本就不是大宋的对手,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哪一个是宋的对手!
到了辽朝就不行了,三次讨伐没有一次成功,这就是拳头不够硬!
“简单粗暴”的答案体现出战斗力的缺乏,战争就是最好的谈判,也是最完美的谈判,世上没有不怕死的人,即便是有也是在特定条件下。
吐蕃也是一个道理,蔡伯俙现在已经去了四川路,他的任务很简单却也很重要,要把大军所需的粮草,军械,物资等等这些囤积起来,最少足够三十万大军使用半年!
赵祯还给了他青海路转运使的头衔,为的就是方便他调用物资。
在这件事上满朝文武没有多少知道的,唯有包拯在领导三司暗中配合,所有的货物都不是从神都城的国库发出的,而是从东京城发出,佯装前往西方通商的货物。
为的就是掩人耳目,大宋在吐蕃有探子,同样吐蕃人在大宋一样有探子,要想发动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物资是必须的,而这些东西一定会被吐蕃的探子盯上。
盯货物永远要比盯人来的安全又方便。
:。:




宋缔 第两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
| |
-> ->

赵祯做事从来都是把一切都尽早谋划,事情一旦发生再怎么弥补也赶不上早早谋划要来的稳妥。
在赵祯看来,“亡羊补牢”终究还是亡了羊,哪能比得上未雨绸缪来的从容?
蔡伯俙这个青海路转运使拥有很大的权利,当然天下人都知道蔡伯俙是大宋的“财神爷”,他到了哪个州府,哪个州府就有好运,商贾之道会在这个州府“开花结果”。
当地的生意必然会红红火火,宋人很早就明白“产业链”这件事,一个商号的开设,一个工厂的开工都不离开工人,而工人的收入增加必然使得当地的商贾更加繁荣。
只要生意好,必然会带动所有人都发家致富,活计好找了,东西好卖了,人也逐渐的来了,这就是一个州府的“福气”。
眼下的青海路安抚使是宰执相公范仲淹力荐的人,太子中允,右司谏尹洙,对于这个人赵祯还是比较相信的,因为他为人做事都是极为稳妥的,唯一的不好便是对人才和能力太过看重。
为了保全一个青海路宣毅军副将的名声,甚至动用青海路的府衙钱为他还债,事情自然被下面不服的人举报给了兵部,狄青便直接上疏赵祯了。
在东京城中,赵祯便把斥责的文书以书信而非圣旨的方式发往青海路,这件事无论是那个偏将还是尹洙,甚至是那个告状的下属都有责任而并非是一个人的问题。
即便是赵祯也只能通过“和稀泥”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惩治谁都不太好,若是把那偏将给免了,那尹洙所作的一切岂不是白做?
青塘城已经被大宋改名为青海诚,溪哥城改名为西宁城。
其他城池的称呼没有改变,宗哥城,邈川城,遁化城也在不断的修缮和扩大规模,与青海诚和西宁城互为犄角。
当初在青海路的一次追击战,使得角厮罗带领的青塘人向后撤了数百里,把整个青海都让给了大宋,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要知道青海湖的产出高的吓人,青海湖附近有大大小小的盐湖数百个,这些东西在青塘人的手中发挥不出多少价值,但在宋人的手中立刻成为一条为青海路提供巨量财富的生产线。
青海盐对于大宋来说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因为产量的控制,数量的稀少,价格是普通盐的十倍甚至百倍!
尹洙在青海路就是以青海盐起家,发展青海路的民生,在这一点上他做的极好,再加上通商的增加,青海路的百姓迅速成为大宋较为富裕的州府百姓了。
大宋在夺取青海路之后便开始想尽办法引到百姓前往青海路定居,只有定居下来了才能发展这个大宋刚刚拿下的土地。
现在的宋人也都清楚,只要是大宋夺取下的土地,拖家带口的去了,不光路上有朝廷的贴补,到了地方也有官员的扶持,甚至能很快的发家致富。
有些清苦人家都在等待这个好机会,灾民,流民也都是迁徙对象,所以青海路不缺人。
赵祯让蔡伯俙秘密准备,从东京城大老远的调运货物冒充通商西方的商品运送到青海路,为的就是掩人耳目。
而这一次也是赵祯在配合蔡伯俙,身为一国之君,赵祯亲自抵达神都城监管货物的购置情况,此次对吐蕃的用兵极为重要,赵祯不希望大宋的将士损失哪怕一个人。
“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不可能的,角厮罗的吐蕃不是仁青东的康巴人这般容易对付。
康巴人英勇善战不假,但他们不够团结,也没有制度化,还存在于那种歃血为盟,互相支援的落后部族形势,甚至连一直常备军队都没有。
赵祯之所以收服康巴人不是特别需要康巴人的骑兵,而是希望通过康巴人了解高原,减少对大宋军队的威胁。
若是大宋不争取康巴人,那角厮罗必定会拉拢康巴人,作为同在高原上生活,又曾经都属于吐蕃王朝的种族,吐蕃人和康巴人走在一起是必然。
一旦进入作战状态,那就是无所不用其极,这是战争,是要死亡,流血,牺牲的战争,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前,许多东西都能够被抛弃。
赵祯拉拢康巴人是一个道理,早早准备战争物资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但对于赵祯来说不是没有坏消息出现,三才的脸色中带着惊恐,匆匆的赶往东京城外的皇庄,赵祯作为皇帝,在东京城外有庄园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皇庄的位置就在东京城外,工厂的郭城之类,不光赵祯的皇庄是这般,东京城中不少百姓的庄子也是在这里。
如此便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城池风格,东京城中有皇宫,有宫城,有东京城的城墙,里面是大宋的繁荣的商业,外面是一圈广袤的农庄,农田,再外面是高耸烟囱的工厂和一堵又一堵高墙。
三才找到赵祯的时候,他正蹲在地里挖土豆,边上的仁青东看着边上垒起的“土豆山”已经呆滞,整个人僵在原地动弹不得。
目光一直盯着赵祯的手没有离开过,他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何大宋出现这种高产到骇人的作物。
扒开草茎,松开土块,轻轻的上提接着便是一串串的土豆被拉扯出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仿佛地里永远都有土豆不但的被拉出。
一串串的土豆连接在一起,硕果盈盈,让仁青东的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和嫉妒。
这是一种狂热到赵祯都有些不舒服的光芒,看着在边上直搓手的仁青东,赵祯指了指边上的土豆:“想要看便看,没有什么好惊奇的,不过是极北之地的作物而已,朕把他们引进大宋了。”
赵祯的话说的轻巧,但对仁青东来说却是心神震荡。
在他眼中,这些高产如巨的土豆便是上天的恩赐,应该是祥瑞才对!
三才瞧见仁青东抚摸土豆的模样,忍不住的轻咳一声蹲在赵祯的边上小声道:“官家,吐蕃人已经开始打我大宋土豆的主意了,不光土豆还有地瓜,皇城司和黑手最近都截获了这般的消息。”
赵祯无所谓的点头道:“情理之中,若是角厮罗不打土豆和地瓜的主意那才叫奇怪,传令皇城司和黑手,此事不再追查。”
三才惊愕的望向赵祯,他不明白为何官家会放任吐蕃人从大宋窃取良种。





宋缔 第两千三百零四章眼下和将来
| |
-> ->

吐蕃人来大宋窃取良种这是早在赵祯预料之中的事情,并且也没有避讳仁青东的打算,随手把挖出的土豆递给了三才道:“烤几个朕挖的土豆来。”
三才有些不明所以但依旧照做,边上的仁青东并没有说话,但赵祯并没有放过他的打算:“角厮罗已经开始打算从大宋偷这些东西了,但朕并不想阻止,土豆还有地瓜都是耐寒的高产作物,你若是回去也带一点,反正这东西也是要在高原上种植的。”
仁青东微微一惊,随即从眼睛中都能透出一股浓浓的兴奋:“官家仁慈!您的宽仁就如同…………”
赵祯摆手打断他接下来的歌功颂德,笑着望向仁青东道:“朕仁慈吗?你也许是不明白朕的意思,这些土豆地瓜是能在高原上种植,产量可能有所减小,但一定比青稞要高上许多,朕从来都不是一个对待外族仁慈的人,还记得朕奉行的是“外王内圣”吧?”
赵祯的一番话把仁青东说的有些发蒙,他不知道赵祯说这番话的用意,但他却能看出赵祯脸上戏虐的表情,显然这土豆和地瓜对高原来说并不是极好的东西。
仁青东小心的开口道:“我康巴人已经决定归附大宋,还请官家仁慈!”
赵祯笑道:“当然,朕对自己的子民一项是仁慈的,土豆和地瓜要在火里靠才能够食用,高原上的水是煮不开,蒸煮土豆和地瓜是不可能的事情,唯一的办法便是火烤……如此一来土豆和地瓜对你们来说便是极为不利。”
赵祯的话还是让仁青东摸不着头脑,他不知道官家的用意何在?难道不能把土豆磨成面炒熟之后再做成和青稞一样的饼子吗?
“不知碾压成面可食乎?”
赵祯点了点头:“可食,但其多食胀气不易骑乘!”
仁青东这下恍然大悟,原来这东西吃多了胀气,若是寻常也不算什么,可对于骑在马上的高原勇士来说就是一种负担。
粮食是好东西不假,土豆会给高原带去更多的粮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仁青东不觉得大宋皇帝是一个看不懂局势的人。
高原上的粮食越多,便意味着可以养活的人口便越多,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应该给角厮罗获取土豆和地瓜的机会。
他哪里知道,赵祯这么做不是为了眼下而是为了将来…………
大宋不是要毁灭吐蕃,毁灭高原,相反大宋是要吞并吐蕃,让高原成为大宋的一部分,而要平定高原,最需要的做的便是让吐蕃人战败之后还能吃得上饭。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赵祯对待吐蕃人没有办法像对待契丹人或是党项人一样,高原上的吐蕃人没有办法像他们一样大量的迁徙到大宋境内。
赵祯对待草原的政策便是汉化,城市化,但对于高原这一招非常的难以实施,赵祯之前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
但蔡伯俙的一番话却让他看到了出路,一条有别于北方草原的出路。
对待高原上的吐蕃,最聪明的办法便是让他们吃饱,说起来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但事实上却并不矛盾。
吃饱的人心中踏实,安定,总觉得眼下的生活还能维系,再加上角厮罗不断的解放农奴,使得吐蕃的人口不断的增加,吃饱便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吃不饱该怎么办?明知道自己要饿死了又该怎么办?劫掠便是最好的选择,饥饿会把高原上的人都变成一个个不要命的勇士,因为他们退无可退,因为他们退后一步便是等待死亡。
“困兽”永远是最难对付的敌人,因为他们没有了退路,只能以命相搏。
赵祯不会把吐蕃人逼成困兽,给他们粮食不光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一旦双方交战,若是给吐蕃人失败必亡的意识那便是不上算的“买卖”。
给吐蕃人土豆和地瓜不是一件坏事,相反会给他们以退路,有了退路的人就不会以死搏命,也便于大宋征服吐蕃之后的管理。
对待高原的政策和对待草原的政策不同,既然不能内迁,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看守住。
不给他们太过先进的文明,也没有必要在高原上发展除了畜牧业以外的经济模式,赵祯甚至想要把高原上的丰富产出全部都取消,只留下畜牧业和农业…………
这是一种“降维度打击”,包吐蕃高原上的一切保留在落后的时代中,让他们吃得饱,穿的暖,踏踏实实的在高原上生活,这便是极好的。
有吃的,有喝的,有牛羊,有美景,有安定的环境,这样的条件对于高原来说已经是极好的了。
工厂不适合高原,高原需要的是他们独有的手工业,大宋繁荣的经济模式也不适合高原,在哪里的运输成本太高。
贸易是永恒的主题,赵祯已经想好,若是拿下吐蕃高原之后,便开通一条从中原到高原的贸易路线。
唯有如此才能让高原上的吐蕃人“安居乐业”,吐蕃不是没有自己独特的货物,卡垫,羊毛,牦牛,羚羊,等等这些都是中原所需要的。
卖得好照样是有价无市的东西。
仁青东打死也想不到赵祯已经准备好了对吐蕃高原的“善后”更不明白大宋会对高原如何的作战。
他只是知道土豆和地瓜这两种东西对于康巴人来说极为重要。
他要把这两样东西全都待会康巴,带回去给族人们增加口粮,康巴人归顺大宋是没错的,这些土豆和地瓜便能解决他们的所需。
此时仁青东最关注的便是土豆和地瓜如何种植,不过很快他的目光就被吸引到了播种的东西上。
农业一直是封建时代的根本,赵祯从未放弃过对农业的投入,每年有数十万贯的钱财被调配到格物院和司农寺中,为的就是培养农业人才和改良农具。
效率更高的播种车已经出现,这是耕地犁地一体的巨大牛车,一头牛拉着车不断的前进,埋在地里的铁犁不断的把土地翻出,车轮上有齿轮和车厢连接…………
1...643644645646647...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