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这个王朝的城市化进程已经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是后世的王朝也难以和大宋匹敌,原本就工商业繁荣的大宋,在赵祯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城市化的水平更高。
现在已经是大宋的朝臣自己要求城市化,而不是赵祯下旨了。
城市化的好处显而易见,方便了生产资料以及粮食的供应和分配,最大程度上的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等等。






宋缔 第两千二百九十八章赵祯眼中的“固有领土”
| |
-> ->

车厢的木门被推开,机括声的齿轮疙瘩疙瘩的发出悦耳的声响,这便是最好的提醒,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不发出声音的情况下推动这扇门。
仁青东走进了赵祯所在的车厢,他之前想要进来却被亲卫所拦截,眼下进入车厢之后便开始东张西望。
“仁青东参见官家。”
赵祯指了指边上的座椅道:“坐吧,这里不是朝堂,甚至不是神都城,不必拘束于繁文缛节,朕知道你们康巴人不擅长这个。”
“谢官家。”
仁青东再次施礼后才坐下,虽然赵祯的话说的随便,但仁青不希望给大宋官家留下康巴人无礼的印象,无礼是荒蛮愚昧的表现,别说是在大宋,便是在高原上都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赵祯并不觉得惊讶,即便是再无礼的蛮夷到了大宋都会变得彬彬有礼,因为现在的大宋不是原本中原王朝那般的“客气”,再在帝王面前无礼只会让他们受到更多的伤害。
赵祯从来都不喜欢战争,千百年的历史中已经无数次的总结出一个道理,只要有战争的出现,那就必定会伴随着死亡,无论是“有道”还是“无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赵祯抵触战争,但又不得不发动战争,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战争,文明程度越高,战争的代价越高,战争爆发的几率便越小。
即便是强大如眼下的大宋,在发动战争的时候都不能保证不死人,伤亡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即便是康巴人的力量根本不足以与大宋抗衡,赵祯也不会轻易的发动战争,“上兵伐谋”啊!
数千年前的人就已经知道,能不用战争解决的事情,那就尽量用外交,计谋等手段来解决。
这也是为何赵祯一直用蚕食的手段来进行作战的原因,“一役而灭国”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有多少的战争能做到“一役而灭国”的?
赵祯攻打党项,攻打契丹,都是经过数年的征伐,尤其是攻打契丹,前前后后用了数十年!而且大多是以蚕食为主,正真的大战役打的极少。
非必要的情况下,赵祯不会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强度太大,一旦开战必会死伤无数,同样,这样规模的大战,必须要一次把敌人打怕,一次把敌人心中最恐惧的东西打出来。
对待康巴人同样如此,康巴人不是赵祯进攻高原的障碍,他们只是可能成为大宋和吐蕃之间的变数而已,战争无论大小,在战前就要把所有的变数消除,把所有可能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掌握住,否则战争一旦开始,结果会往何处偏颇谁也不知道。
赵祯从未有过松懈,对于他来说,收复吐蕃高原,击败角厮罗不是一场侵略战争,相反而是一场解决华夏内部矛盾的“反分裂战争”。
青塘本来就应该属于大宋,角厮罗本来就是大宋的统属之臣,他攻陷的吐蕃就是应该是大宋的吐蕃,他的掠夺就应该是属于大宋的掠夺。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思维,赵祯无法把吐蕃高原当作是另外有一个王朝去对待,因为他曾经去过,那里的许多东西他都很熟悉,他甚至摸过布达拉宫上的转经筒!
当这个时候有人对他说,吐蕃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王朝,本来不是华夏的土地,赵祯能一巴掌把他抽死!
赵祯是不在意吐蕃,这个唯一能靠高原为屏障的小朝廷根本就不是大宋的对手,但赵祯看重统一,他需要一个完整的华夏,历史上只要曾经是华夏战斗过的地方,只要是曾经属于华夏的地方,他都要把那些土地夺回来,一寸一寸的夺回来。
就如同那种“一个都不能少”的责任,只要是曾经属于华夏的土地,赵祯都要把它拿回来,当然“一代天骄”打到多瑙河畔的事情赵祯还是要考虑考虑…………
他不是疯子,没有征服地球的疯狂念头,更没有宗族屠杀的“勇气”,毁灭一个文明是罪恶的,也是可耻的,当然毁灭一个威胁你的文明却不算。
吐蕃就是这样一个文明的存在,沼泽对吐蕃的谋划不是一天两天了,从一开始利用青塘对吐蕃的进攻便已经开始。
对于这些赵祯并不介意“分享”给仁青东,在仁青东落座之后,说明自己心中疑惑的时候,赵祯非常乐意乐意讲给他听。
而赵祯最得意的事情不是对青塘的攻伐,而是对吐蕃的蚕食,已经看不见的手段,这些东西对于吐蕃人来说简直就是一部“天书”。
“朕最得意处不是陈兵压境收复青塘,而是在于解放那里的农奴,让他们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对于大宋皇帝解放高原上低贱的农奴一事,仁青东当然知晓,不光知晓他甚至还有些惊诧。
农奴是什么?是物品,是财富,是高原上贵族离不开的东西,他们需要农奴,而农奴是随时可以牺牲掉的东西。
在吐蕃人眼中连人都算不上的贱民,在大宋皇帝眼中却是人。
这是仁青东最想不明白的地方,而角厮罗这个吐蕃的赞普居然也在这么做,他也解放农奴,也在效仿大宋皇帝。
以仁青东的天赋很快就明白眼前大宋皇帝这句话的意思!
脸上的表情微微一场,额头出现密密麻麻的白毛汗,轻声赞道:“官家手段高明,如羚羊挂角不可琢磨!
解放农奴这是在干什么?不是在给角厮罗启发,而是在瓦解吐蕃贵族的利益,是在种下一颗小而“恶毒”的种子。
不要小看这些农奴,更不要小看农奴制度,当然也不要小看农奴对于吐蕃贵族的重要,角厮罗的改革是没有错的,吐蕃想要强大当然需要解放农奴。
但解放这件事大宋皇帝做出来没事,角厮罗做出来便是大大的不妥。
首先大宋皇帝和角厮罗便是不同的,一个是外朝的帝王,一个是吐蕃的赞普,说的更确切一点,一个是吐蕃的保护着,一个是外朝的侵略者!
作为保护吐蕃的人,怎么能损害吐蕃贵族的利益?这两者在心态上首先便不同。
想到这里仁青东稍稍抬眼,便瞧见赵祯似笑非笑的表情………………





宋缔 第两千二百九十九章汉家变了
从简单的一句话,仁青东便能推测出许多东西,也能瞧见大宋对吐蕃的态度。
显然大宋皇帝对吐蕃已经做好了充足的谋划,这便是眼前这个大宋官家最可怕的地方,仁青东在前往大宋之前就听说过许多关于这个皇帝的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他便知道,大宋皇帝是一个不好相与的人。
现在看来这一点更加让他清楚的了解到,眼前这个大宋皇帝心思缜密,谋局长远,甚至能从最低贱的农奴身上谋划一切。
康巴人也有农奴,他们的农奴都是从和外族征战中俘获的战俘,这在康巴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也是吐蕃高原上的最寻常不过的事情。
“官家,不知我康巴人是否要废除这延续数百年的农奴之制?”
这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期望,但赵祯注定要让仁青东失望,吐蕃高原上的这一制度对于赵祯来说必须要废除,即便是康巴人归顺大宋,这也是一样的条件。
“这是自然!农奴一说不过是把人变成狗,他们难道和其他高原上的种族有何不同?没有吧?他们在朕的眼中就是高原上的子民,若是康巴人那内迁归顺,那这些农奴同样也要被除去奴籍,朕的大宋没有奴隶,只有仆从!”
“官家的意思是我等可以把这些农奴变成仆从?”
赵祯点了点头:“这是自然!但这要看他们愿不愿意,朕说过要给他们自由的权利,若是他们不愿意,那就不得勉强,主家要给他们自由之身,官府会给他们土地。”
仁青东微微有些吃惊,他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好事,大宋皇帝居然如此宽待这些天生下贱的人。
“还给土地?”
面对仁青东的惊讶,赵祯同样惊讶:“朕给他们自由难道不要给他们土地?否则岂不是断其生路?!诶!这便是文明之间的差距,便是荒蛮和文明的区别!高原人荒蛮久矣!”
被赵祯这样说,仁青东心中自然是不服气的,但他这一路走来已经发现了大宋和以往汉家王朝的不同。
这里的人虽说不上个个是君子,但却是礼法有度,从样貌到气质,从身上的衣着到说话的谈吐都不一般,最少比高原上的人高出了一大截。
这还只是他匆匆而来时路上瞧见的,并没有仔细观察宋人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他也不可否认和宋人相比康巴人确实有些荒蛮。
火车发出“况且,况且…………”的声音,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被它联系了起来。
“官家,大宋文明光华,我康巴人自然是比不上的,不知我康巴人入宋之后,又会如何?”
仁青东的态度更加谦卑,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向眼前这个高高在上的男人妥协,他没有别的办法,大宋的强大就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他的身上,如同这列火车不断的在他的脊梁上“碾压”。
赵祯有些惊奇,望向仁青东道:“这些朕应该给你说过,你们会得到和大宋百姓一样的待遇,会获得读书的机会,会有无数的智慧等待你们去发掘,无数的机会等待你们去争取,读书入仕皆是可以的,而朕也听说你们是高原上经商的好手,几乎每个康巴人都是一名天生的商人!”
仁青东弯腰施礼:“康巴人将会永远记住并感激您的恩情,只要大宋能够给予您的承诺,那康巴人必然报以忠诚!”
赵祯拍了拍仁青东的肩膀:“这是自然,朕需要的便是你们的内迁,也需要你们的勇士作为大宋的骑兵!相比宋军,你们更加了解高原。”
赵祯说完便扶着仁青东的胳膊让他坐下,笑眯眯的开口道:“虽然你们没有选择,但朕却不会让你们吃亏,知道为何朕要带着你一起南巡吗?”
瞧见赵祯说出心里话,仁青东的态度更加恭敬,他知道这是大宋皇帝在给他台阶下,立刻开口道:“仁青东不知。”
“朕是要让你看看大宋,了解大宋,唯有如此才能让你输的心服口服,才能让你明白自己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仁青东心中已经有了计较,小声道:“官家这是要南巡?不知到何处而止。”
赵祯笑道:“朕没有一定要去的地方,只是一路南下,看看朕的大好河山,也看看朕多年来谋划的这一切,一个帝王若是只在自己的皇宫中管理天下,那他的天下已经会变得千疮百孔!朕必须要看看大宋的江山,看看天下的官员是否按照朕的律法在办事。”
仁青东缓缓开口道:“官家以律法约束官员?”
“不仅仅是是官员,朕在用律法约束所有人,法是朕制定的,即便是朕也要遵守,否则这样的法还有何用处?朕的法要让天下人遵守,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是士大夫还是平民,是商贾还是工人,皆要依法行事,而朕也要依法治国。”
仁青东拱手施礼再次问到:“不知大宋的律法如何制定?”
赵祯笑了笑,心中已经知道仁青东的意思,这货是真的聪明,简单的三言两语便能直指要害。
“自然是朕制定,当然也要朝臣们辅佐,但不光如此,朕要制定针对谁的律法也需要听从被制定人的建议,所以朕的立法需要朝臣,地方官员,甚至是平民百姓以及乡绅宿老参与其中,如此制定出的律法才能服众,如此百姓们才会尊重律法。”
仁青东愣了一下,他发现不光眼前的汉家王朝变了,连汉家的皇帝也变了,变得他不在认识,变得让他吃惊不已。
“无需如此惊讶,这还只是刚刚开始,朕要让你看到一个全新的汉家王朝,同时也要让你康巴人从此不敢反叛,要让你们自己想着融入大宋,这是朕统一吐蕃的第一步。”
虽然很想纠正赵祯,很想把“统一”一词改为“征服”但仁青东最后还是忍住了,他知道在大宋皇帝的眼中,吐蕃已经是刀俎上的鱼肉。
车厢中暂时的陷入安静,赵祯看着仁青东的眼睛,而对方却在闪烁,显然他还是不甘心,但时间有的是,赵祯并不着急。
他相信,很快仁青东看到的大宋将会化身成一只凶猛无比的野兽,一下下的把仁青东最后一点的勇气都吞噬掉。
:。:




宋缔 第两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
仁青东不是第一个抵达大宋的外族,也不是第一个抵达大宋的高原人,甚至不是第一个抵达大宋的康巴人。
关于大宋的繁荣,强大,盛世无双的称赞已经在天下间传遍,别说是吐蕃高原上,便是遥远的大食和大秦国都知道这一点。
大食人形容大宋是“住在黄金上”的国家,而西面的大秦却称大宋是“遍地是黄金!”
历史在不断变迁,而东方与西方之间的联系却在中断后恢复过来,赵祯看到了神圣罗马帝国派遣使者的奏疏。
这是三年内的第二次派遣使者,为的是加强大宋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联系。
赵祯并不介意把奏疏让仁青东瞧见,这个来自康巴部的使者对大宋的一切都充满好奇。
“班超于汉和帝永元九年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之后大秦五次来我华夏均史书记载,其中四次抵达洛阳,一次到达了鄂州。
西晋太康五年,大秦商团到达中原,这是大秦国试图与中国保持贸易往来的最后一次努力,此后中原史籍中再不见大秦国遣使记载,直道朕恢复与大秦国之间的往来。”
仁青东听说过这些,他不知道大秦国在什么地方,但他读过中原的史书。
据说“大秦国在极西之地,隔山数千里,其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数十里。胜兵约有百万,常与大食相御。……”“其大秦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血。”
这是仁青东对大秦国的所有了解,至于其他的东西那他就不太清楚了,他最希望知道的是,大宋和大秦国之间的贸易是怎么进行的,中原王朝如何能从这场贸易中赚取数之不尽的财富,如何把一条充满危险的荒凉古道变成一条据说是用丝绸铺设的路。
“你知道我大宋百姓原来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吗?”
赵祯突然开口让仁青东愣了一下,他不赵祯说这话的用意何在,与之前的谈话完全搭不上边。
但仁青东依旧谨慎回答:“臣之前听闻宋人居所皆是以木料为主辅以砖石,上着黄泥青瓦。”
赵祯摆了摆手:“你说的是原本的富户人间,寻常的百姓或是稍稍困苦些的都是以黄泥辅以草茎制作成砖,垒砌而成再辅以黄泥抹缝,但等你到了东京城便会知晓何处不同,朕这辈子最得意的事情不是御驾亲征收复燕云十六州,也不是征服党项和契丹……”
稍稍沉默,赵祯放下手中的奏疏笑道:“说出来也许你不信,朕最得意的便是让我大宋的百姓大多住上了砖房!别小看这区区砖房与草房这小小的进步,但对百姓来说天差地别!”
“朕见过贫家百姓的草房,风吹日晒几欲将倾,朕站在边上都觉得危险直至;而砖房冬天暖和夏天隔绝日光稍稍凉快些,而神都城中的百姓已经住上了水泥混土的房子,这就要比砖房更好一些,而且要比砖房更加的便宜些许,因为省去了砖房之中的木料钱。”
仁青东的脸上充满了惊愕,他实在不明白大宋官家为何要于他说这些,百姓的房舍发生改变有什么可说的?
但随即一想便明白了,大宋百姓的房舍变得好了,那就说明大宋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了。
最简单的一点便是物资充裕,钱财良多,这是康巴人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
对于仁青东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但现在想想却成为大宋这么多年来变化强盛的缩影,他不是傻子,很快就明白赵祯的意思。
“官家仁爱百姓,仁青东叹服!”
赵祯满不在意的说道:“你的佩服只是看到了朕的仁慈,难道没看出别的东西来?朕的大宋可不是你看上去的那般肤浅,待到了东京城你便明白了,此次你匆匆而来,神都城中的模样你都没瞧的囫囵,只是在三才的府宅之中带着而已,待到了神都城,你便应该好好游览一番,将士一下大宋的天华物宝,如此你便清楚,为何归顺大宋是你康巴人最好的选择。”
赵祯笑了笑便不再说话,对于仁青东的那点小聪明他是不在意的,任何的不服与诡辩都会在东京城的繁华之下消失的一干二净。
火车的速度不是很快,事实上和后世的高速火车无法相比。
这个时代蒸汽火车的外观和功用与后世的火车相差甚远,它是这个时代世界上第一代的火车,但其中的原理还是一样,通过用煤烧水,使水变成蒸汽,从而推动活塞,使火车运行。
不要小看这东西,在封建时代的出现推动了大宋的工业革命,火车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实就是蒸汽机的发展和完善。
而蒸汽机是大宋工业的“基石”,这种取代人力的机械是大宋工业发展的基础。
蒸汽火车以无比的巨力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现在的大宋蒸汽火车每个时辰能跑二百四十里,这对于传统的陆路运输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马跑的比蒸汽火车要快,但那是轻装上阵的马匹,装上货物的马车当然无法有这般的速度,更何况马的耐力也没有这么持久,火车可以持续的在铁路上疾驰而不停歇,直到抵达目的地。
两者之间的差距极其明显,而仁青东此次从面见赵祯时也乘坐过火车,但却不是眼下这般的专列,路上多有停歇,并且还要花时间搬运货物。
但赵祯的专列便不同了,中午出发的火车在第二天一早便抵已经能瞧见规模不小的东京城。
东京城的模样再度发生变化,即便是赵祯都已经不认识了东京城的模样。
早上起床之后赵祯便在餐车中用了早膳,赵祯的火车上自然是有御厨的,仁青东是比较差异的,没想到皇帝居然能召见自己一起用膳,而昨天晚上他还在这火车上洗了一个热水澡………………
学着赵祯的模样把油饼掰开泡进羊汤中,半软半脆之间就着香辣的羊汤喝下去,仁青东只觉得自己的魂魄都要出来了。
:。:




宋缔 第两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堑”
东京城的轮廓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高大的烟囱最先穿过田野引入眼帘,其实这并非是东京城,而是东京城外秘密麻麻的工厂。
东京城原本是大宋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国都所在,也是一个王朝的“中心地带”。
随着赵祯的迁都,大宋的许多东西都开始向北迁徙,但这座充满底蕴的陪都再次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原本的东京汴梁乃是大宋的国都,国都城池之内不允许开设工厂,国都之外五里处也不得开设工厂,这是一项铁律。
即便是迁都之前格物院的小工厂也设置在了东京城之外,商贾趋利,资本更加趋利,工厂就是财富的象征,工厂每日的产出都是在创造财富。
东京城附近的工厂消失一空,但在东京城五里外却是工厂林立。
有工厂就要有围墙,工厂本身就是一个财富汇聚的地方,原材料,产品,消耗品,等等,甚至还包括商号的钱财和工人的工钱,这些可都是在工厂之中的。
于是乎这些工厂就开始加高,加固围墙,把工厂的围墙用砖石堆砌,用水泥浇筑,反正什么样的方法都用上了,更有甚者在墙头上还用水泥和木楔组成了防盗网。
有些工厂因为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属于大宋格物院的先进技术,甚至有禁军守护厂房,而有些工厂则是请来了看家护院的打手。
大宋律法有规定,寻常工厂若是没有禁军值守,可配备盾牌,皮甲,朴刀,吊刀以及拒马等物品以防袭击…………
这不是别的地方制定的律法,是大宋的三司衙门制定的,并且经过赵祯亲自下旨,对大宋的工厂必须要严密保护起来。
这哪里是放山贼,流寇,这是在防备别人偷窃大宋先进的技术,赵祯是在未雨绸缪,已经有西方的商人开始打探大宋的工厂是如何生产的了,也有大量的吐蕃探子也希望知道大宋的财富之泉出自何处。
赵祯看到了西方商人眼中的疯狂,即便是和大宋友好的以色列商人都在疯狂贿赂工厂中人,他们知道要想见到大宋的机器根本不可能,但从工厂的人口中得到消息甚至是图纸还是可能的。
当然他们也没少收买格物院的匠人,对此格物院的匠人当然是喜笑颜开的把贿赂手下,转身便回了格物院的职司衙门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的一清二楚。
职司衙门会把贿赂的款项一分为二,一部分上缴格物院作为研究开销,一部分奖励给举报之人。
开玩笑,格物院的匠人几乎都是理智到不正常的人,他们是大宋的格物奇才,能得到大宋的重用本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如今还有了官身地位和俸禄都得到了提高,感激官家和朝廷还来不及,怎会把格物院的消息外泄?
再说即便是外泄,怎么能外泄给蛮夷?这岂不是把汉家智慧的精华给糟蹋了?
1...642643644645646...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