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这么大的皇宫,一旦着起火来,火势庞大的情况下谁也不知道会烧到哪!但这样的密道其实没有什么作用,只是给皇宫中的人逃离火灾的安全通道而已,寻常有专人看守,等闲不得启用。
而赵祯离开皇宫的办法有很多,并非走的“避火门”而是走的安定门边上“小偏门”这是入内内侍省宦官常用的小门,为的是方便这些宦官探家。
赵祯已经把这些宦官当作是宫中为他服务的侍者,而不是家奴,这一点从他们的待遇上便能体现,同样也给了他们休假以及探亲等多种福利制度。






宋缔 第两千二百九十章出宫的赵官家
| |
-> ->

一辆宽大的车驾从“小偏门”驶出,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宫中大官三才的车驾,每家都会在马车上装有徽记,或是旗号,或是灯号,为的就是让人清楚这是谁家的马车里面做的是什么人。
说到底大宋依旧脱离不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上下尊卑这东西不光在家中有用,在君臣之间有用,在庶民与士大夫之间亦是存在的。
赵祯虽然改变了大宋的许多东西,但却无法一下改变大宋,使得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消失。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华夏百姓的思想越来越进步,不断的打破阶层之间的壁垒,士农工商,除了士大夫阶级外,其他三个阶级相差不多。
便是士大夫阶级依旧是拥有打破的可能,大宋的百姓参与科举的权利已经彻底普及,便是屠户,妓子这般的贱业之后也可以参加科举。
现在的大宋科举不看出身只看能力高低,当然人品依旧是在考察之列的,赵祯的科举改革最成功的地方不在于对科举制度的完善,而是在开放范围之后依旧保持了对士子德行的考察。
这些制度也是在保证士大夫阶层的权利和名望,百姓们没有意见,士大夫们自然也不会有意见。
马车虽然宽大,但装饰并没有多么豪华,只是减震用的钢条被加了不少,车厢前沿上挂着的一对灯笼上,写着大大“才”字,凡是生活在神都城的百姓都知道,这表示着里面坐的是跟随官家多年的三才大官。
便是当今太子也要客气的唤一声“大官”或是“都都知”。
三才在神都城乃至整个大宋都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德高望重”,虽为潜龙邸的旧人,但却从未有过嚣张跋扈的举动,更未有仗着皇帝近臣的身份作恶的事情。
相反他在神都城中极为低调,这么多年下来如同寻常的内侍一般,从不替人说情,说请,也不给自己的宗族以特殊照顾。
即便是挑剔的包拯,中直的范仲淹都夸赞他是“私德昭彰,慎持国器,无逾越之事,无托请之情,古来内臣之独一人也!”
在大宋,一个内侍能得到外臣的这般评价,便是顶顶天的事情,便是赵祯都感叹三才的为人处事。
在皇帝面前他是忠仆,在皇宫外面他是一个低调的人,在家中他也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
谁也不会想到,三才这个宦官在东城的府宅之中养育了一大家人。
他有自己的婆娘不说,还有领养的孩子,那女子居然是真的被三才的为人为和态度所打动的,并非是一个不良人无奈之下的选择。
至于那些孩子,赵祯自认为这些孩子受到的教育一点也不比那些官宦之家的子弟要差,甚至在思想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在赵祯下了马车之后,看着这些孩子躲在三才婆娘身后时,赵祯无奈的摸了摸鼻子。
自己不过是夸赞了他们两句,便把这些孩子和妇人吓得退走,而三才更是惊恐的盯着自己的脸……
“朕夸你家孩子怎么了?当初可是答应过你不会再让你家孩子入宫做内侍的,怎么担心朕反悔?实在不行朕便是把他们招进亲卫军中便是!”
赵祯恨恨的甩了一下长袖,三才立刻收起脸上的惶恐,笑嘻嘻的说道:“官家这是哪里的话,要是被您看上了便是这些小崽子的福分!”
赵祯不满的瞪了他一眼:“别把宫中的话带到家中,也不怕你夫人夜里摘了你的口条?!朕可是听说你惧内的很!”
三才正色道:“官家,说奴婢惧内是错的,奴婢应该感谢拙荆,是她时刻提醒奴婢在宫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奴婢,也影响这个家!”
赵祯笑了笑,望着三才道:“你这当真是娶了一位好婆娘,朕也没有把这县君之位白白册封下来。”
三才连连点头:“官家的眼光自然是不会错的,贱内一手的好饭食,还请您移驾内堂……”
赵祯摆了摆手便在院内的葡萄藤下坐了:“便在此处,朕在宫中便是整天呆在殿堂之内早已厌烦,你这葡萄藤倒是不错,新疆路移来的?”
三才练练摆手道:“官家,奴婢可没有那么多的钱财从新疆路千里迢迢的移植过来,都是买了种子洒下,拙荆打理的。”
“朕可是听说东城的人家只要有葡萄藤的,便都是花了大价钱从新疆路直接移栽过来,甚至还需要当地的土壤,如此才能长得又大又壮!”
三才看了看四周道:“官家,咱们现在便是在东城之中,所费万巨不说,十株能有两三株存活便是不错的了。这样的风气皆是……”
“皆是那些豪门所引!朕知晓,朝臣们知晓,甚至连百姓们都知晓!这般的事情能瞒得过别人吗?朕早年便是以俭为德,眼下的大宋风气愈发的奢靡了,朕还听说有人不惜开价十万贯,为的便是要一头通体雪白的熊皮,如此期望东海都护府的人便趋之若鹜!每年死在那里的人也是不下数百,甚至上千之数!”
“官家,其实这些人都是自己寻死,去往东海都护府的长白山发财,听说那里每年死掉的人可不止这些捕捉熊兽的,还有为了人参而去的,女真人都不敢去的地方,我汉家百姓却前仆后继的去,最后也回不来多少。”
赵祯不再说话,这些人的死虽然和东城豪门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有着间接关系,东城豪门之中做药材生意的便是杨家……
毕竟当年征伐女真的时候是他杨怀玉统军作战,在东海都护府有些关系也是情理之中。
还有女真人,他们自己也在倒卖药材,这可是极为赚钱的买卖,没人比东海女真更加清楚大山。
饭食很快就被端了上来,看着硕大的肉包赵祯就有些忍不住,三才和自己一样极爱吃包子的,宫中御厨的包子小巧玲珑,虽然色香味俱佳,但却唯独缺少大包子的那股市井之气。
而三才家的包子却极为适合赵祯的口味,又白又大的包子拿在手中,即是还未下口,便有一股浓浓的幸福感。





宋缔 第两千二百九十一章赵祯的“恶趣”
离开皇宫,这对一般的帝王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帝王这个“职业”相当的特殊,他的存在有时就是给人以“安定”的感觉。
即便是赵祯离开皇宫,离开了天下权柄所在,大宋依旧“正常运行”,他定下的大政方针不会改变,朝政也不会懈怠,甚至眼下的赵旭比年轻时候的赵祯更加勤勉。
从中枢到六部,每个府衙各司其职,在法度之内办事,寻常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甚至效率更高。
赵祯的皇权从不会敢于各部甚至是朝堂上每一个衙门做事,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长时间的运作下来,却给了朝臣们以前所未有的感觉。
当然,赵祯每日还是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奏疏,这些奏疏都是关于大宋重大事项的变动,以及紧急的事情。
灾情,边情,等等但这些赵祯也在把主动权交给赵旭的手中,他只是需要知道大宋发生了哪些事情,需要知道太子和朝堂上是如何处理的,如此便够了,赵祯并没有打算过多干涉。
抱着三才收养的最小的孩子“讨来”赵祯望向三才道:“这般的孩子你也愿意收养?”
三才有些尴尬,但同时充满期许的说道:“官家,别看这孩子嘴唇如兔,但模样俊俏着呢!被父母嫌弃丢在福田院,奴婢不忍便抱了回来,您瞧瞧她这眼睛,是不是比夜星还亮?”
在看到了“讨来”的眼睛后,赵祯便不再说话,这双洁到令人自惭形秽的眼睛根本就不是一个成年人,尤其是谋算颇多的成年人所能凝视的。
讨来是兔子的别称,赵祯知道自己怀中的孩子是个兔唇患者,这在后世都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先天性疾病。
千分之一的概率被人遇上了也没有办法,是打娘胎中便已经形成的事情,在这个时代人没有办法选择也没有办法改变。
放下讨来之后,赵祯便起身道:“这孩子的眼神太过纯真,你和朕都不应该玷污她。”
三才大惊:“官家说的哪的话!能得您这般的圣君夸赞是讨来的福气,她早已说过这世上最为仁慈的人便是官家您了。若不是您,她在福田院早就被饿死,您改革福田院,让后宫的娘娘们每年监察,这大宋各路州府的福田院可早已大变了模样,便是疾苦之地的福田院也多受朝廷贴补!官家您是咱们大宋最大的善人啊!”
赵祯摇了摇头:“朕不是一个善人,在这一点上朕和东城豪门没有区别,都是有钱了,有权了便开始用这两样东西换取世上最为尊贵的东西!”
三才不再说话,他知道官家有时候拧起来谁劝说也没用,但眼下他还是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问:“官家,咱们这次出宫不会单单是躲避那些勋贵吧?”
赵祯斜了一眼三才:“你这杀才倒是无趣,眼下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朕难道要为了看猴戏连天家的脸面都不要了?”
“您这……走了便是…………”
三才的意思很明显,赵祯就差大嘴巴抽他了,自己走了不搭理这些勋贵不光是为了天家的脸面,更是为了让这些人无处可走。
三才了解赵祯,只要官家瞧见那些“恶人”即将自食恶果的时候,便会立刻兴奋起来,甚至如同观看杂戏一般,兴致勃勃的命人准备酒水小菜,一边看着奏疏,听着内侍奏报,一边吃才喝酒的庆祝。
这样的行径与君子相去甚远,每当贪官污吏被监察院弹劾,并且在朝堂上枚举罪证的时候,官家的表情是愤怒的,但眼神中总有一丝报复的快意…………
眼下的东城豪门也是一样,他们当初的嚣张跋扈变成了现在的诚惶诚恐,原本的奢侈无度变成现在这般被人追债。
官家此时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在宫中看着这些人逐渐的上演悲悯之态,逐渐的看着这些人走投无路苦苦挣扎,最后不得已前往皇宫请旨。
官家最喜欢的看到的便是恶有恶报,不光是官家这般,自己这么多年也开始喜欢看到这样的局面,但官家却一直说这很难,很难……很难……
眼下正是这些罪有应得的人前往宫中“求饶”的时候,为何官家要离开神都城?
赵祯没有和三才解释的打算,他有些看不透也是常理,自己离开神都城不光是为了躲避东城的那帮勋贵,而是为了离开神都城,在大宋四处逛一逛,尤其是四川路。
今天赵祯在这里是在等人,见人,三才知道这一点,暂时不敢多问,他在等仁青东的消息,一旦那个康巴部的智者抵达,他就要安排这两位见面。
从早上等到晚上,消息终于还是来了,仁青东刚刚进城之后便被亲卫司的人秘密的接到了三才的府宅之中,这里是他和赵祯见面的地方。
和康巴人接触的事情赵祯不希望让参与者之外的人知晓,一个来自西面的人,无论怎么打扮,怎么乔装,只要进了神都城都会被盯上。
便是参与的人也在少数,除了蔡伯俙的黑手和三才皇城司以及田况外,拜年再也没有人知晓此中奥秘。
仁青东便是到了三才的府宅之中依旧是那副智珠在握的模样,赵祯已经习惯了这些人的模样,总以为自己的智慧能够保护自己安然无恙。
天下间的聪明人都是这样的,听说过无数的典故,知道无数的道理,可终究是忘了一条:聪明反被聪明误!
赵祯在看到仁青东的第一眼便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随手拍了拍身边的椅子道:“没想到在这里见到朕?”
仁青东坦然的坐下:“开始的时候没想到,现在清楚了,官家是真的需要我康巴部,否则一旦在皇宫召见仁青东,消息必然会有走漏的可能,到那个时候吐蕃高原上的人便会立刻仇视康巴人,并且当作死敌!”
赵祯喝了一口茶水,脸色平静的让仁青东恐惧:“因为朕需要,所以才保护你们?因为朕需要所以才和你们互市通商,开设榷场?仁青东你可能不清楚,朕从来都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或者说不是一个对外族心慈手软的人,朕奉行的是外王内圣,所以让许多人产生了误解…………”




宋缔 第两千二百九十二章比凶兽还要可怖的人
“误会”这个词实在是太妙了!
巧合可以是误会,刻意布局也可以是误会,错误的信息同样也是误会,总有一款适合“你”的误会存在,把一切不合理,不太可能的事情变成一个美丽的“误会”,并且把背后的凶残,恶毒,无耻和卑鄙隐藏起来。
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误会,一切的误会都来自于当事人的不谨慎,以及对自己智慧的过于肯定。
聪明人是有的,但愚者更多,天下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在每天上演和发生,但其中的牵连真的没有多少人能够看清。
一个醉汉因为昨夜在南门大街上的酒楼喝高了,倒在地上人事不省,而他倒在的地方不是别处,而是东城有名的牡丹街。
这里是东城一景,因大街两边都种满了牡丹而闻名神都城,原本的名字也就被人忘了,大家都叫这里牡丹街。
寻常的时候这里的行人不在少数,毕竟是东城的街面便是路上的巡城或是衙役都要比别的地方多谢,而店铺更是众多。
但今日却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只有一个醉汉躺在大街上无人问津,这个人便是一个“误会”,所有人都不知道他的身份,更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大街上有个醉汉实在是太寻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一个醉汉,四周的人只是上前吆喝他两句:“去边上睡着去,免得挡了贵人的道!”
瞧见他没有反应,路人便也不在理睬,这样的醉汉谁也不敢随意招惹,但谁也不知道这个原本还有救的人就在地上慢慢的死去,这就是一个美妙的“误会”。
只不过这个人的死将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影响,这也是误会,是一场风暴的开始。
……………………………………
对于仁青东来说,眼前这个大宋的官家实在让人难以琢磨,他的话几乎一下就让自己多年平静的心彻底动荡起来。
“官家的意思是要除了您的子民其他人都要以“王化”规劝?”
赵祯微微笑了一笑:“朕说的应该很明白,嘶………瞧你模样也算是见多识广,你说你发没发现朕的大宋和以往的汉室不同?”
仁青东微微一愣,他不知道为何大宋皇帝会说这样的话来,随即皱眉想了想道:“是有稍稍不同……”
赵祯哈哈大笑:“当是不同的!是大不同!朕的大宋已经和历代汉室不同,你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同的吗?”
仁青东想了想忽然开口道:“外王内圣?”
啪!赵祯猛然拍了一巴掌道:“聪明人!说着了!朕的大宋就是从外王内圣开始的,也是从外王内圣开始变得不同了。”
“官家仁爱大宋的百姓,不知我康巴人……”
赵祯望向三才,用手指向仁青东道:“瞧见没有,这就是聪明人!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力气,仁青东你现在不是你自己知道吗?”
仁青东一脸的诧异:“仁青东不是自己?那仁青东是谁?”
“你现在是整个康巴人,现在朕不是在和你说话,而是在和所有康巴人说话,你知晓吗?”
仁青东点了点头:“知晓了,虽说我康巴人没有头人之说,但我是康巴人的智者,他们自然会听从我!”
赵祯摆了摆手:“不是听从你,是听从朕的!”
仁青东皱眉望向赵祯:“官家的意思是要让我康巴人听命于您,成为高原上大宋的爪牙?!”
赵祯从他的脸上看到了无数的恐惧,而恐惧这东西是有用的,却永远无法收拢人心,更不可能得到忠诚。
“不是大宋的爪牙,朕从未想过要利用康巴人,朕要你们把家眷内迁到大宋境内,而你们依旧在故地居住,成为我大宋的康巴部。”
“内迁?大宋的康巴部?”
这个话题对于仁青东来说太过苛刻,也太过震惊。
他本来是代表康巴人前来和大宋商议归附之事,这才刚刚商议,还没有任何的头绪,这边大宋官家便要康巴人内迁,这……实在是太过被动和荒唐。
“官家,仁青东刚刚抵达神都城,仁青东也是为人所有康巴人而来,不可不慎。”
赵祯有些想笑,稍稍坐下之后便扔了一个饼子给仁青东指了指他对三才道:“给他一碗羊汤,多放点辣椒和胡椒!”
一碗羊汤上飘着红油的送到了仁青东的面前,这不是一般都羊汤而是三才院子里的大厨所做,便是赵祯也只知道他是太祖朝的老人,没有别的出彩手艺,唯独这羊汤做的极好。
赵祯自然也有一碗,从一开始赵祯就在不断的用手把饼子撕扯成一点点的小块,待羊汤来了之后,便直接倒进汤中。
这是赵祯最爱吃的法子,这饼不是寻常的面饼而是酥油饼子,外酥内软,泡过鲜美的羊汤之后,外面的表皮依旧酥脆而内里是松软到吸满了汤汁的美味。
掰了个糖蒜,也不扒皮直接撂进嘴里,赵祯一边吸咬糖蒜中的酸甜滋味一边望向仁青东。
“不可不慎?你恐怕忘了,这件事上康巴人已经没有回头的余地了,你难道不觉得现在的康巴人已经离不开大宋的榷场了吗?”
“康巴人是草原上的勇士,是无畏的雄鹰,是……”
啪……
赵祯把碗里的羊汤一饮而尽,重重的把碗放在桌面上:“首先你们是人,是人就希望过上好的生活,你看现在的康巴人还有为粮食担心过吗?他们还在为缺少铁器而犯愁吗?鲜艳的衣服越来越多,怀里的钱财也是越来越多,你让他们现在还回去过苦日子?可能吗?”
仁青东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赵宋管家的话,他自己心中也是没有底的。
赵祯拍了拍他的肩膀:“退一步来说,就算康巴人能离开大宋的榷场,你觉得吐蕃人会轻易放过你们?你现在的决定也关系到了康巴人和大宋之间的关系,朕说过外王内圣,剩下的就看你康巴人如何选择了。”
仁青东发现自己现在才认识大宋的帝王,这个看着斯斯文文的男人其实是一个最为危险的凶兽,看似轻飘飘的话,却能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气来!




宋缔 第两千二百九十四章聪明和智慧
| |
-> ->

仁青东对大宋最大的忌惮不在于别的地方,而是在大宋的骑兵身上,高原上的战事比的是骑兵的力量,若是以步卒相对,那战争根本就打不起来,双方的步卒行军就要了不少的力气,更别说两军对垒的作战。
骑兵才是草原上的霸主,两军交战的时候,骑兵是决定胜负的重要所在,而康巴人便是天生的骑士,在高原上没人是康巴骑士的对手,即便是吐蕃人轻易都不敢对康巴人动手,否则以康巴人这般的部族早就被“吃”的连渣都不剩。
仁青东对背嵬军不是一点都不了解,相反他从一些地方听到了传闻。
背嵬军是大宋最精锐的铁骑,据说当年他赵祯因为大宋没有一支能和辽人或是党项人对抗的骑兵,痛下决心,不远万里从大食花费天价买回来的良马,一点一点慢慢培养最后才组建了一支世人胆寒的铁骑。
背嵬军的强大不光来自马匹,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的装备,一身的铁甲不说,而且样式奇特,和以往的铁甲都不同,听说这般的铁甲还有两种模样,一种护胸带铁盔,一种是从上到下的着甲,弓弩五十步之外根本就别想穿透。
这两种骑兵,一种灵活如燕,适合长距奔袭,侧翼掩杀,而另一种便是正面冲杀,再加之宋军进退有度,排山倒海铁骑压过来,寻常的骑兵不待交战便会被其威势吓倒。
仁青东从来就没有见过别人描述中的这支大宋铁骑,也不知道他们的人数有多少,但有一点他可以肯定,党项人,契丹人都被这支大宋的骑兵给击败过。
甚至于角厮罗手中最精锐的青塘骑兵也不是背嵬军的对手,这才是最让仁青东恐惧的地方。
这不是在皇宫中的召见,仁青东知道赵祯的意思,不希望把康巴人和大宋之间的联系提前告知天下,这不光是为了大宋着想,更是为了康巴人着想。
仁青东不是傻子,大宋皇帝在内侍的府宅中召见自己,这般的小心翼翼可见他的谨慎,越是谨慎的人越难以对付,自己想两边不得罪,甚至从中获利,那就必须要在大宋和吐蕃之间斡旋。
从一开始仁青东都没有打算彻底投靠谁,角厮罗不好相与,他需要的是康巴人强大的骑兵,勇猛的战事。
眼下的大宋皇帝更是不好相与,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仁青东不知他要的是什么!
他难道为的就是把康巴人内迁之后变成大宋的子民?养着康巴人的老弱妇孺?养着康巴人的勇士当作大宋的骑兵?
越是不知道他要什么越可怕,他赵祯说的光明正大,但仁青东已经有了猜测,显然大宋皇帝的内迁就是为了逼迫自己和所有康巴人没有选择。
1...640641642643644...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