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唯一知道的人除了蔡记的管事和丁掌柜这两位当事人外,便只有裴七郎这个不起眼的盯梢客了,当然他自己也是不知道这二位具体谈了什么事情。
他只不过利用了眼下这个好机会,机智的做出一次豪赌,他赌赢了,丁掌柜悄悄把消息告诉了蔡记管事,而蔡记管事也给了裴七郎一个引荐他去神都城商号做事的机会。





宋缔 第两千二百八十三章海啸席卷
对于赵祯来说,眼下大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对付吐蕃不能操之过急,一役而灭国的事情在别的地方好说,但在吐蕃高原上却不现实。
至于东城豪门……他们在赵祯眼中也是半边身子入土,现如今以过去了一个月,但官营买卖和蔡记依旧没有抬升物价的迹象,利国监在不断的向他们输送商品,大宋的市场基本已经稳定。
如此一来东城豪门花费巨大贷款买下的货物只能扔在库房中蒙尘,即便是拿出来卖,也远远解决不了问题,何况这段时间官营买卖和蔡记又降了一次价,使得东城豪门手中的货物再次高出了市场价格。
以市场价格卖他们亏本,不以市场价格卖他们的资金压力巨大。
这是一个死循环,也是一个无解的办法,在经济学中的懵懂,使得他们向钱庄借贷成为致命的错误。
这盘棋已经到了死棋的地步,无论怎么盘桓也没有空间和余地,有的只是静静地挣扎,悄悄的“死亡”。
东城豪门之中绝大多数的家族已经把一切都押在了上一次官营买卖和蔡记的降价中,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是亏本买卖,坚持不了多久。
但事实证明他们错了,而且错的离谱,官营买卖和蔡记不光没有亏本还坚持卖了半个月,在半个月后再次降价一些,虽然力度不大,但却是给了东城豪门所有信誓旦旦准备翻盘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耳光打的响亮!打的透彻!打的赵祯舒坦无比!
即便是到了现在,官营买卖和蔡记还有利润空间,因为蒸汽机已经在他们的工厂中大力普及,而且技术先进,更多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
相比之下,东城豪门的那些商号所下辖的工厂便几乎停滞不前,他们还在用自己原本的经验来做推断的依据。
官营买卖走的是销量,他们刻意把一些东西的价格压低,然后让这些东西在大宋普及,成为日常使用的消耗品,或是必需品。
这才是占据市场的聪明之举,也是东城豪门始料未及的开始。
走量便是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别看东西卖的便宜了,可销量的激增几乎使得官营买卖和蔡记的货物刚刚上架就被热情的百姓抢购一空。
当然,也被兴奋的商贾抢购一空,只要是蔡记和官营买卖的货物,总是抢手,一旦到了地方上去,立刻就会脱销。
大宋的经济就是一个循环,市场越繁荣,百姓们的收入便越高,百姓们的收入越高,便越能带动市场。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也是赵祯努力打造的一种模式。
谁也不会知道赵祯当初便已经准备好了今日的布局,或者说这是因为赵祯掌握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些都是没人知道的未来,而赵祯已经看破了这一切,他经历过那个时代,经历过经济繁荣的后世,所以他可以把握先机,制敌先胜。
这段时间赵祯最要紧的事情就是离开神都城,他已经预感到即将有一大堆的人会上疏或是请奏。
东城豪门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不光是在经济上相互勾连,在政治上同样如此。
其中甚至不乏一些老臣,王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王雍以及自己和王冲两家作为赔罪保全了王素一脉,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一次成功的劝说。
赵祯放过王家可以,但却不可能放过其他的东城豪门,这其中有天波府,有石家,他们两家都有功臣在朝堂之中。
杨怀玉和石元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赵祯不好拒绝的人,他们有功于国,这时候入宫说项,便是认罪,赵祯都担心自己心软。
一个月,只是一个月的时间这些赌上一切向钱庄借贷的家族就已经发现了不对劲,同时也发现了巨大的债务危机。
他们几乎把借款全部用作购买官营买卖或是蔡记的商品中了。
他们的大手笔让大宋的市场出现巨大的震动,不少人觉得这些疯狂买入官营买卖和蔡记货物的商号是疯了。
但也有一些精明人却认为其中必有“猫腻”,这些商号的背后都是神都城中的大家族,他们这么做必定有这么做的道理。
跟风的人不在少数,都在违反市场规律的疯狂买入,有些人买东西是为了正常交易和批发买卖,有些人则是为了一夜暴富。
“聪明人”自认为自己看穿了一切,用臆测出的大概,估计出了官营买卖和蔡记亏本赚吆喝,在排挤别的商号,这个结论显然是致命的。
这些聪明人在跟随东城豪门的商号一起疯狂买入,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东城豪门捆绑在了一起,当然这种捆绑是他们主动的,和东城豪门没有任何关系。
在东城豪门的掌柜看来,他们买的越多,官营买卖和蔡记便越吃亏,便越难以顶住,但事实并非如此。
大量的买入最终导致了灾难的降临,这个时代可没有退货一说,除非是货物出现的问题,否则根本就不可能退货,钱货两清谁给你退?
得知东京城的官营买卖和蔡记不光没有涨价,却还降价的时候,整个东城豪门和那些跟随的投机者彻底崩溃。
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经过许多次的估算,蔡记和官营买卖的价格已经被压到了最低,不可能再往下低上一文。
这种自信来自于他们对商贾之道多年的浸淫,但这种自信全部被打破,被他们从未想到过的事情所打破。
究其原因便是他们已经被资本所左右,商号之中的工厂多年未曾改变,器械老旧不说,甚至有些还是没有蒸汽机的普通人力工厂。
那是大宋最早期的一种工厂形式,现在几乎已经很难找到,但对于东城豪门的商贾来说,这却是不值得改变的事情。
在他们眼中,根本就没有必要给自己的工厂增加新的机械,也不需要新技术,这对于他们来说有害而无益。
他们在垄断市场之后,产量不需要多大,因为价格他们说的算,并且奇货可居!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一场来自东京城的“海啸”开始在整个大宋席卷,而最受冲击的地方便是神都城的东城。
:。:




宋缔 第两千二百八十四章四方云动
大宋的消息传播的很快,这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虽然比不上后世的“信息时代”,但现在的速度依旧惊人。
深夜之中,神都城便已经受到了消息,信鸽是最为快捷的手段,东城豪门这般强大的资本当然有能力豢养自己的信鸽作为快速通信的手段。
而且这些信鸽不是直接飞往神都城,而是从东京城出发后,先一步抵达大名府,紧接着便会有专人把信鸽腿上的密信转交给下一只信鸽前往河间府,再从河间府抵达神都城。
这样的速度是最快的,既能把信鸽的速度发挥到极致,又不担心路途太长而发生意外。
作为大宋的皇帝,赵祯的消息传递自然要比东城豪门的速度更快,他不是用的信鸽,而是递役……
按道理来说递役的速度永远比不上信鸽,但递役更早的收到消息。
小甜水巷的官营买卖和蔡记商号早早就把降价的消息传递给了神都城,这也是赵祯最先受到消息的原因。
谁能想到一次降价居然会搅动整个大宋的市场,这是一次早有预谋的联合降价,是一场经济战争的决胜一击。
事前隐秘,事发干脆,“杀敌”利索,最重要的是,官营买卖和蔡记的商号并没有发生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惨事。
降价销售所带来的便是销量暴增以及更加迅速的占据市场规模。
这才是正真的“完美一击”,三司之中的包拯在看到东京城送来的消息时,脸上的表情只能用精彩来形容,三司之中的官员从未见过这位计相露出过如此震惊的表情。
一手拿着文卷,一手拿着金鱼袋便匆匆赶往皇宫,只留下一众三司官吏目瞪口呆。
包拯是真的被文卷上的内容给震撼到了,谁能想到官营买卖和蔡记商号居然再次降价,并且还有让利之举,这在包拯看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官家在公器私用,在利用内库贴补官营买卖和蔡记的亏损!
这样做的代价实在太大,并且会让大宋的物价持续出现变动,影响整个大宋的国计民生!
作为三司使的包拯最担心的便是在自己的任上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一直尽心竭力的在维持大宋经济的稳定,在他眼中即便是皇帝也不能破坏!
匆匆进入皇城的待漏院,在这个时候面圣需要经过禁中的禁军勘验,同时也需要内侍上奏,最后官家准奏才能得以召见。
赵祯已经收拾好了一切准备暂时“逃离神都城”但还是晚了一步,刚刚天亮,早朝还没开始包拯便“杀到了”皇宫。
赵祯早已猜到他会请奏,打算利用赵旭早朝的时间拖住包拯,而自己可以悄悄离开神都城,如此便不会发生这场不必要的请奏了。
但谁知道包拯居然如此果断,刚刚得了消息便入宫请奏了,边上的三才也是吃惊,他没想到的是,三司的消息居然来的这么快,甚至和东城豪门的速度旗鼓相当。
三司也有自己的消息来源,东京城中的三司衙门不是摆设,相反是监控东京城乃至大宋经济的重要保障。
包拯掌管三司,他是大宋的计相,手中的职权早已从审计大宋的财政扩展到了,监控并且稳定大宋市面繁荣的层面。
赵祯现在是无可奈何的要接见包拯,他是大宋的计相,身份特殊,若是一般的臣子学士之类的,赵祯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推脱掉。
况且包拯还有一个“顽固”的名头,他的固执一点也不比王安石少,两人算是旗鼓相当的人。
尤其是王安石被调任三司副使一职后,两人之间没少“掐架”,经常因为某件朝堂政策而互相不满对方。
当然,这两人最希望做的便是说服对方,可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相上下。
赵祯在大宋朝堂上“最怕”便是这隶属三司的一老一少,一旦他们要单独请奏的时候,自己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当然赵旭那小子就要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
但这一次,包拯的入宫却是和王安石站在了一起,他手中的文卷以及奏疏中亦有王安石的文书,赵祯在看到这对“顽固”联手之后便知道今日之事不得“善了”。
“官家,东京城的官营买卖和蔡记几乎同时降价,这已然让许多商贾面临关账的窘境,其中虽有不少是东城豪门的商号,但亦有寻常的民间商贾,何况那些进了货的寻常商贩亦在其中!”
赵祯点了点头:“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降价就要有人亏本,尤其是那些进货早的人,亏本已经是不可避免,但朕不知官营买卖和蔡记的寻常降价有何不妥?”
“寻常降价?!”
包拯的声音突然提高了些,边上的三才练练咳嗽,提醒他重视眼下的场合,禁中的紫宸殿可不比三司的衙门,四周还有宫人在侧,岂能对君高声言语?
包拯冷冷的扫了三才一眼,这货便立刻心惊胆战起来,没办法,大宋的宦官受朝堂文臣辖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要包拯今日不服气,明日就能以“内侍专权,逾矩,跋扈”的罪名参奏他。
“官家,若是寻常降价,为何低过了成本?三司亦有财计衙门,哪家商号的成本是多少,亦有估算,为何官营买卖和蔡记的价格降的比其他商号的成本还要低?!如此一来他们还挣钱吗?若是不挣钱,那是否是官家收益以内库钱财补贴之用,为的就是对东城商号加以驱逐打击!官家国器不可私用!便是内库财权不在三司,也应妥当处理,皇后手中的五枚之权亦因皇权干涉之!”
三才已经两眼一闭爱咋咋地,这那里是请奏,简直就是在质问官家,声音大的出奇,口水喷的到处都是,态度恶劣!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包拯居然把问题扯到了官家私德以及后宫的身上,这就是“大不敬”以及“逾越”的大罪了!
赵祯却并不在意,他已经习惯了包拯这种“恶劣”作为朝臣他是一心把自己的责任维护到底,一旦失职,连自己都不肯放过。
赵祯叹息一声,摆了摆手道:“你上来便认定是朕公器私用,若朕没用内库,密库一文钱呢?你包希仁明日便要在朝堂之上当众宣读《认罪疏》。”
包拯一愣,边上的内侍悄悄的捂嘴偷笑,三才知道,官家也只能用这种办法惩治包拯的失礼了。
:。:




宋缔 第两千二百八十五章“第一生产力”
包拯自认为自己手中的数据是准确无误的,并且也从一开始认定了赵祯是在动用密库或是内库的财力“支援”官营买卖和蔡记。
这老倌是个讲证据的人,在证据面前绝不低头,更不会徇私,对赵祯他是尊重的,只不过在他看来皇帝的“不法”亦是要据理力争。
巧了,赵祯也是一个讲证据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对朝臣宽仁的帝王。
在他看来包拯的“激动”不是因为细枝末节,相反是在维护大宋的利益,维护国法的方正,这样的行为自然是得到赵祯打心底里的敬佩。
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赵祯深知不是每一个臣子都有用于上谏的勇气,甚至可以用稀少来形容。
包拯最担心的便是自己挪用了内库或是密库的钱财来帮助蔡记和官营买卖,这样一来帝王打压商贾的手段便违反了规则,也不是那么的充满公正严明。
大宋的臣子和别的朝代不同,他们的想法一般都是这样,即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可以拥有特权,但你办的事情要附和礼法和规则。
若是你一开始便破坏这种规则,所有人都可以忍气吞声,谁让你是皇帝呢?
但若是你遵守规则,参与其中之后,发现自己并不能完全掌控一切,于是便用特权来破坏规则,这便是不能忍受的事情。
这样的行为在所有人眼中,不是帝王在使用特权,而是小人行径。
虽然这是互相矛盾的事情,但在某些程度上还是起到了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并且赵祯也没有对这样的思想进行干涉。
大宋正处于一个思想变动的时期,这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学术思想不断出现所导致的,这些思想中有些甚至比较极端,认为华夏的历史就是汉家在谱写,和其他的民族没有任何关系,世界上也只有汉家才能称得上是正统,其他的任何文明都是鄙夷的存在,都是荒蛮未开化的存在。
国家的的强大必然会出现民粹主义,即便是深受儒学熏陶,拥有更多包容性的汉家王朝也不能例外。
强大的力量和财富已经让有些人飘飘然了,但赵祯从未有过这种放松。
包拯便是朝臣中的代表,他代表的不是民粹主义,而是理智和礼法,这两样东西几乎是朝堂上最为看重的。
包拯只是其中之一,以范仲淹为首的士大夫阶层几乎都是礼法和智慧的拥趸。
当然,这在赵祯看来也是好事,尊重礼法的人,自然也尊重法律,同时也在不自觉中成为法律的拥护者,依法治国难道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赵祯也要惩治包拯的逾越,皇权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封建时代的准则,也是赵祯维护自己权威的必须手段。
在朝堂上当中宣读《认罪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最少对包拯的脸面来说有一定打击。
但这老倌跟本就没在意,他之所以发愣不是因为赵祯的处罚太重,相反他觉得自己在皇帝面前逾越,应该受到更重的处罚才是。
包拯这不是傻子,之所以如此做,凭着逾越被罚也要把这件事的严重性向赵祯说明。
对付这样执拗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证据摔在他的面前,赵祯便是如此,一份来自蔡记和官营买卖商号的文书摔在包拯的脚边时,这老倌便立刻不说话,向赵祯一礼之后便开始审阅起来。
上面的内容清清楚楚的介绍了蔡记和官营买卖商号的成本,同时也有盈利空间,价值范围,盈利手段等等。
这是几代人的心血,甚至是赵祯也在不断的投入其中,大宋的工业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从这些官营买卖的商号以及蔡记开始的!
赵祯从来就没有想过资本会带领大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相反他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的前进才会使得大宋步入全新的时代。
这个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存在,科学技术在促进思想进步,同时思想的进步也在改变大宋的学术环境,学术环境的好坏再次影响科学技术,而这一切最终都将体现在大宋的身上。
无论工业,商业,农业都在依靠全新的技术,这一点毋庸置疑。
包拯手中的文卷仔细的描述了格物对工业的改变,并且详细阐述了格物院与官营买卖之间的合作模式。
格物院不断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而这些东西都是官营买卖和蔡记所需要的,后者花钱买下这些技术和器械,为自己的生产生活提供保障,而格物院也通过这些钱财得以开展研究和发展。
包拯已经没有话说,这次他是真真正正的被眼前的所展现的一切给震惊到,他没想到官家官家当初早早的发展格物院,早早的开办蔡记,居然会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
原来蔡记和官营买卖的商号并没有亏本,他们的利用蒸汽机为驱动的器械更加高效,他们用先进的技术降低了成本,也提升了效率。
流水作业之法被发挥到了极致,种种描述的结果便是成本降低,同一天的时间内,他们生产出的货物数量是原先的数倍有余,相比之下其他拥有工厂的商号根本就不能相比。
最重要的一点,官营买卖的商号和蔡记都在改变盈利方式,他们要卖出更多的货物,让原本珍贵的东西在大宋成为日常所需,他们是在走量而不是提高价格。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便是大宋的百姓可以用更低的价钱获取更多的精美货物,得到实惠的是大宋百姓,获得利润的也是商贾。
一些商贾完全可以做中间商,他们不生产只是贩卖,把货物贩卖到远处货物利润,这并没有错。
而在此之下,最倒霉的人其实并不是东城豪门,或者说东城豪门的商号属于亏本最严重的一类。
这类商号的特点便是自己不提高效率,单单依靠钱财铺路做垄断生意的商号,他们在强大的技术和巨大的产量面前瞬间灰飞烟灭,至于要怪的人,还是他们自己。
要知道大宋的格物院可是对所有商贾开放的,只要你花钱就能买到格物院中的新技术和新技巧等等,当然这些价钱可不菲。
如此对比之下,便能清楚的看到双方之间的差距,以及东城豪门这般利用钱财铺路的商号有多么的面目可憎。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宋缔 第两千二百八十六章“主圣臣良”
包拯在看望文卷之后,便仔细的折叠起来,郑重的揣进袖口,他的模样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上面的东西。
原本的那股“激愤”也消失的一干二净,望向赵祯一礼后道:“臣有罪,在官家面前失了礼数!”
赵祯无奈的摇头道:“这也不是你包希仁第一次这般了,朕已经习惯,朕把你当做魏征来用,自会有唐太宗的气度。”
谁知包拯却再次整肃表情道:“官家圣明,但臣还是要谏言,您不应该这般瞒着臣,君臣之间唯有互通消息才能主圣臣良……”
赵祯有些无语,这话说的是真没错,作为帝王赵祯当然有权利不告诉包拯事情的真相,当然,包拯也有权利谴责这一行为。
君臣之间的关系在历朝历代都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和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包拯说的并没有错。
三才在边上看的是目瞪口呆,他没想到包拯在这个时候居然还能说出这么有道理的话来,且让官家都为此哑口无言,谁说包公最为耿直?这么看来他在朝堂上也没白混啊!
最后赵祯还是要客客气气的把包拯送走,虽然他明日的超会上依旧要当着朝臣以及太子的面宣读自己的《认罪疏》,但这并不妨碍赵祯对他的礼遇。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说明,当包拯被禁中的步撵抬出来了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得到了皇帝的礼遇,谁也不会料到他第二天在大朝会上宣读自家的《认罪疏》。
朝堂大殿之上,便是赵旭望向包拯的眼神都有些呆滞,谁能想到这个在朝堂上认罪,且态度极具恭谦的包老倌,居然在昨天逾越的指责了大宋的官家。
最不可思议的是,官家居然还用步撵把他送出了禁中,送出了宫城!
散朝之后,这件本来不大的小事立刻发酵成为堪比盛唐时的君臣轶事,显然官家和包拯的关系就如同唐太宗和魏征。
这是明君贤臣的重要典范,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最要紧的是,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东城豪门的商号彻底完蛋的时候,一边是百姓对官家的歌功颂德,一边是东城豪门绝望的哭号。
虽然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但问题已经开始发酵,来自东京城的消息几乎是瞬间便击溃了他们最后的心理防线。
他们几乎家家都向钱庄借了大笔的钱财,甚至抵押出了家中的一切,为的自然是殊死一搏,但没想到东京城的官营买卖和蔡记再次降价。
1...638639640641642...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