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三才愣了一下,在他看来大宋这段时间不断有僧人前往吐蕃,大小寺庙更是开始组织僧众西行,这对大宋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啊!
瞧见三才的迷惑,赵祯笑道:“去便是好事,朕希望大宋的僧侣都去往吐蕃传法,如此一来朕也能轻松些。
大宋现在的环境越来越不适合佛门了,他们自然会去往最适合的地方,而如此一来,便会有更多的百姓解放出来,朕的大宋劳力增加岂不是好事?”
“官家圣明……”





宋缔 第两千二百七十六章无遮大会
娄守坚率领佛门迁徙吐蕃,这对于赵祯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信仰这东西的可怕地方就在于如何运用。
在大宋佛门会让人变得更为消沉,麻烦,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当然也有有利的一面,但总体来说弊大于利。
天竺的佛门和大宋的佛门是不一样的,在天竺的佛门不光对佛法钻研颇深,同时对数学,建筑学,医学,甚至是政治学都有所涉及。
在天竺的佛教中,数学已经出现了十进制,十个十等于一百,十个百等于一千,十个千等于一万,十个万等于一洛叉(亿),十个洛叉等于一大洛叉(兆),十个大洛叉等于一俱胝(京),十个俱胝等于一额部昙(垓)。
但中原的佛教却不同,他们更为讲究的是积德行善修来生,今生今世如何也就如何了,不需要去做多少改变,人要学会放下等等这些实在是影响社会进步。
不光是赵祯一个人觉得这样,大宋的百姓现在自发的反对宗教。
赵祯是大宋的皇帝,在他的影响下,在他的改革下,整个大宋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了赚钱的能力,也有了自己奋斗的方向。
对于百姓来说,只要有好日子过,那他们就会花上十二分的努力,不光是为了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儿孙活的更加舒服。
人活一世就是要留个子孙念想,不光自己要活的好,还要让子孙活的好,汉家百姓无论到了哪个时代都是这样的想法。
若是没有机会也就罢了,但现在有机会了,谁还会过上原本苦哈哈的日子?
这是盛世王朝,是个充满机会和机遇的时代,人们不在被局限在一个地方,市场的繁荣超乎想像,于是乎大宋的百姓就开始自觉的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了。
而佛门这个让人安于现状,忍受痛苦修行来世的宗教在大宋就特别的不受欢迎起来。
道教讲究的是无为,修的是自己的内心,你自己愿意干嘛就干嘛,别人管不着,况且道教也是让人静心的宗教,也是汉家的本土宗教,所以人们并没有多少抵触,喜欢就去修行,不喜欢便不喜欢,没甚的关系。
佛教需要供养,需要信众,需要皈依,这些都是大宋眼下所不容的事情,原本的佛门高僧在大宋大宋还能收到礼遇,而现在,几乎是人人不屑一顾。
原本有些人家甚至愿意把孩子舍去佛门做沙弥,但现在,便是再穷苦的人家都要把上门讨要饭食的和尚打出去,至于讨要孩子去佛门礼佛修行的,那一定是被人抓了见官去,说不得在路上就被人打了个半死。
一时间大宋的佛门冷落,香火稀疏,已经没人愿意往寺庙去了,至于那些许愿灵验的寺庙,却也是没人愿往,只是在大殿前的香炉里上根香,若是灵验便来还愿,若是不灵验必然破口大骂。
在百姓们看来给佛门上香就是给了钱的,佛门收了钱,佛门中的那些佛陀菩萨就该保佑自己,若是不然那还设立香案作甚?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大宋不受待见的宗教,在吐蕃却混的风生水起,娄守坚等一众“高僧”讲解佛法,佛理,宣扬普度众生,自然是符合角厮罗的理念。
角厮罗本就是依靠佛门,吐蕃密宗佛教和中原的佛一样,都是佛教,双方之间虽然也有不同的地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汉传佛教就是现在吐蕃密宗的来源之一。
当年吐蕃王国赞普松赞干布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传来汉传佛教及尼泊尔系佛教。
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布达拉宫,为二妃立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佛像,文成公主带去的是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安置于大昭寺,以便于人民修福礼拜,又遣贵族子弟留学印度。
这个时期的吐蕃佛教就是汉传佛教和南亚传佛教,为后来具有吐蕃特色的密教打下了重要基础。
因吐蕃王朝的朗达玛王之灭法为界,吐蕃的宗教产生了分裂和新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宗派,这些宗派之间存在矛盾甚至是相违背的地方。
对于角厮罗这个依托佛教的吐蕃王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角厮罗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只有统一的思想才能让吐蕃更加团结。
他看到了赵祯的所作所为,在他看来赵祯不能让佛门成为他的助力,于是便排挤佛门,让大宋的佛门渐渐消失。
但在吐蕃却是另一幅光景,佛教的地位在吐蕃很高,角厮罗打算学习松赞干布,把吐蕃打造成一个政教统一的王朝。
在他严重佛门不是落后和懦弱的象征,相反是他维护自己统治,强化吐蕃百姓思想的武器。
在角厮罗看来,佛门昌则吐蕃强,佛门的团结也是吐蕃的团结,这时候他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佛门,而以谁为尊?当然应该是汉传佛教!
即便是无数次的告诉自己,吐蕃是强大的王朝,是吐蕃王朝的延续,但在角厮罗心中还是觉得汉家文明的东西都是好东西。
他赵祯只不过是不会使用而已,汉传佛教到了自己的手中就是好东西。
可当他看到娄守坚等一众高僧大德整日吃斋,人已经开始逐渐脱了形的时候便知道事情不妙了。
事实上在汉传佛教抵达吐蕃的时候并没有说明不吃肉,所谓的荤腥也并非是指鸡鸭鱼肉等物,而是指的喝酒和吃葱、蒜之类。
这使得角厮罗开始对汉传佛教也产生了怀疑,他觉得汉传佛教也不靠谱,若是吐蕃上的汉子都不吃肉,那就根本没有战斗力!
一群连马都上不得,弓都拉不开的人如何能称为吐蕃勇士?
所以这段时间他积极的探索,最终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编篡佛典,总结佛教,开一场论法大会,也就是无遮大会。
这场无遮大会在逻些城举行,邀请整个吐蕃所有得道高僧,无论是哪一派的都可以前来,互相之间交流辩论,即便是出声低贱的人也可以上前讨论佛法。
所谓无遮便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僧俗、智愚、善恶,皆是平等看待。




宋缔 第两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
这也就能说明为何角厮罗会收缩兵力避免和大宋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他在稳定吐蕃的思想,在改变吐蕃的宗教,在加强吐蕃****的制度。
信仰是“磨刀石”有时会把手中的长刀磨得锋利,有时却越磨越短,信仰可以让人堕落,也可以让人变成无双的勇士。
而这两者的取舍都要看掌控者如何决断。
赵祯觉得角厮罗是个聪明人,他看到了宗教给吐蕃带去的力量,佛门对吐蕃的影响要远比汉家王朝来的大,所带去的好处也要比在大宋多。
当一个王朝外有强敌,内有分化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整个王朝连接在一起,形成铁板一块,如此才有抗衡下去的办法。
角厮罗便是利用宗教开始统一吐蕃人的思想,但他做的不仅仅是如此,无遮大会事实上并不是一场简单的佛法辩论会,更不是只和佛门有关的法会。
红宫前巨大的跑马场上已经来了许多人,僧人有很多,寻常的百姓也有很多,但也不乏吐蕃王朝的官员。
各部的头人几乎已经全部成为吐蕃朝堂上的官员,这是一场利益交换,用他们的部族来换取朝堂上的显贵。
原本在各部头人看来这是角厮罗的愚蠢之举,无论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部族永远都是自己的,部众绝不会背叛自己。
但很快现实就给了他们狠狠一击,角厮罗撤销了各部头人在部族中的权利,同时派遣底层官员到各部中建立府衙制度。
这些官员都是仁钦桑波培养出的吐蕃才俊,他们的脑袋里有着如何规范管理地方的办法,许多制度在不断的推行。
把部族改变成为吐蕃王朝的州府,这才是他们在做的事情,至于那些头人的亲眷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便是离开部族前往逻些城投靠,要么便是死于屠刀之下,二者任选其一!
头人的亲眷家族才是对各部族施加影响力的存在,他们的消失也意味着部族头人的影响力彻底在部族中消失。
当部众被解放出来的时候,唯一能够依靠的人也只有角厮罗派遣到各地的年轻官员们了,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掌握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角厮罗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不想把兵权下发但又不得不下发,只有地方上形成稳定的终于朝廷的州府制度,吐蕃才算是完整起来。
全新的王朝制度在吐蕃迅速成形,之所以这么快,那是因为角厮罗和仁钦桑波已经巫玛快速的采用了汉家王朝现成的政治制度。
有东西抄的时候当然是最快,最便捷的,“抄作业”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抄作业”的人足够聪明,那就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答案。
眼下的吐蕃便是如此,角厮罗的“作业”抄的很成功,何况他还有仁钦桑波以及巫玛在边上辅佐。
废除农奴制度是他的核心政策,也是他的目标之一,如此虽然会触及各部头人的利益,但现在这些头人已经在朝堂之中担任官职。
吐蕃各地的部族迅速瓦解,或是被州府制度所取代,或是头人家族被屠戮的干净,而这么做的根本目的便是要解放所有农奴和平民。
让他们获得土地,牛羊,让他们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成为吐蕃的子民而不是奴隶。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人只属于角厮罗这位吐蕃赞普,而非其他各部,头人的说法只不过是一个笑话而已。
解放农奴,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些都是角厮罗发展吐蕃国力的办法,同时吐蕃王朝正式形成了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
一个制度的落后与否决定了一个王朝的成长,对这一点角厮罗看的极为清楚,他知道大宋现在正在改变,正在向另一个形态改变,但他说不出来。
他现在唯一要做的便是把吐蕃变成另一个“大宋”努力的追赶大宋的脚步。
制度的完善,思想的统一都是他手中的利器,吐蕃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谚语“从低洼地方爬上来的人,总能比高处的人爬的更高!”
角厮罗见识过大宋的繁荣,也了解吐蕃的衰落,相比之下他认为吐蕃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未来。
不光他这么想,仁钦桑波以及巫玛也这么想。
无遮大会的召开也是一次政治的大朝会,僧人们辩论的是如何统一,如何制定完善的佛法,而角厮罗要做的是如何让吐蕃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
红宫之中皆是吐蕃现有的权贵,他们聚集在一起,等待角厮罗这位吐蕃赞普的命令。
巨大的宫殿之中满是一双双期待的眼睛,角厮罗这段时间没有少“鼓动人心”他要打造强大的吐蕃,就要从这些权贵下手。
他的旨意总是充满了自信和强大,蛊惑力极强,对于吐蕃人来说充满了诱惑。
角厮罗描述了曾经强大的吐蕃,同时下定决心要改变吐蕃的现状,甚至要超越原本的吐蕃,慷慨激昂的文字,掷地有声的话语都给了吐蕃人以希望。
再加上他“活佛”的身份,吐蕃人已经视他为“神”,这在他的意料之中,大宋的皇帝便是大宋的“神”那自己为何不能成为吐蕃的神?
红宫的大殿之中放置了一口硕大的铁鼎,没人知道这铁鼎是作何用的。
角厮罗环顾四周,缓缓开口道:“诸位臣公,本赞普召集尔等前来是有一件大事要说,从今往后我等再也无需惧怕宋人的火器!”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宋人的火器一直是吐蕃勇士的梦魇,双方交锋之下吐蕃勇士折损在宋人火器上的不在少数,对于火器的恐惧是深入到骨子里的东西。
瞧见众人眼神中的迷惑和恐惧,角厮罗挥了挥手,边上的茹脱腊便双手捧着木桶上前,在铁鼎中放置后点燃引线。
“轰动…………”
一声巨响传来,铁鼎四分五裂,热浪翻滚而出,碎裂的铁片迸射到了早已准备好的铁盾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寂静中的红宫众人目瞪口呆,接着便突然爆发出一声声山呼,吐蕃人从铁鼎中看到了希望…………
“赞普万岁!”




宋缔 第两千二百七十八章贤觉与赞普
吐蕃人对火器的渴望由来已久,强大的火器自然是他们所期盼的,但想要得到几乎比登天还难。
茹脱腊从宋军之中得到火器的消息一直没有传出,角厮罗命他保密的同时,还命仁钦桑波挑选吐蕃的能工巧匠日夜钻研。
没人知道这铁鼎看着质地坚硬,但事实上并不结实,虽硬然脆!不需要火器的威力,便是用大锤也能敲砸的四分五裂。
仁钦桑波召集的工匠并没有参透火药的奥秘,但他们还是发现了火药所需的材料,硝石硫磺木炭三种原瞒不过他们。
但比例多少,如何混合这些却是不知道的,他们只是把宣毅军中的火药弹,拆开,从一颗颗火药弹丸上发现蛛丝马迹。
研制的时候没少发生爆炸,还因此死了俩个吐蕃的高明匠人,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把这三味药料按照不同的比例制作成火药弹进行试验,最终这颗在红宫之内爆炸的火药弹是威力最大的一种。
他们不知道宋人是用的什么让火药弹中的火药变成一颗颗圆球状的,不断的试验之下,他们采用了粘稠的青稞汁。
角厮罗之所以把还为完美的火药弹拿出来,为的是给吐蕃人打气,振奋人心,他要让朝堂上的官员看到希望,看到吐蕃不是不可与大宋一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汉家的兵法,也是所有文明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
角厮罗因为其独特的出身,他对大宋的了解不在少数,同样吐蕃朝堂上的人对大宋了解的也不在少数。
别忘了,吐蕃曾经派遣使团去过大宋,知道大宋的模样。
看着欢呼的朝臣们,角厮罗嘴中却有些微微发苦,吐蕃的火药弹是和宋人的火药弹差不多,但有一个极大的难题摆在眼前,制造火药弹的材料,成本。
角厮罗知道宋军装备了大量的火药弹和其他火器,这些都是极为烧钱的买卖,以吐蕃的财力物力,想要大规模的让军队装备这种还不如大宋的火药弹,耗费巨大,开销甚巨。
一场战争打下来,吐蕃的家底便要被搬空!
火药弹只能作为振奋人心的东西,而不能作为吐蕃的主要武器,这一点角厮罗知道,仁钦桑波和巫玛也知道。
吐蕃的第一场大朝会便在角厮罗所期望的一样,充满希望的召开了,朝臣们各抒己见,同时拥护角厮罗提出的所有要求。
吐蕃的贵族,朝臣们不是傻子,他们在知道角厮罗掌握了火器之后便第一时间选择了顺从,恭恭敬敬的顺从,因为角厮罗掌握了吐蕃上最强大的力量。
这也让角厮罗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军队,政治,以及官吏,规范朝堂上的礼仪和制度,同时也可以培植心腹,而接下来要做的便是顺者昌逆者亡,清除异己。
角厮罗坚定的认为,唯有经历过血与火的朝堂才是稳定的,可靠的,为自己所用的!为此他不惜诛杀那些反对之人,无论他们的声望和权利有多高。
三天的时间,吐蕃的朝堂经历了一次大清洗,同时吐蕃高原上的所有兵权被归拢到了角厮罗的手中。
朝臣也进入了和汉家王朝一模一样的制度之中,三省六部这个始于隋,立于唐,沿于宋的制度被角厮罗完美的复制。
他把这个政治制度看作是汉家文明的典范,但他却更加注重相权,给予了仁钦桑波高度的信任,类似于唐时的规矩,而有别于大宋分割相权的手段。
三天的大朝会结束时,红宫外巨大的跑马场上,无遮大会也进入了高潮,角厮罗派遣仁钦桑波这个佛学大家主持,他很久以前便是吐蕃高原上的“宝贤译师”,“大论师”。
最为重要的是他精通汉传佛法,对汉学也颇有研究,在他面前,便是大宋来的高僧大德,贤觉法师也不是其对手。
只不过让角厮罗没想到的是,佛门的合并,佛理的总结整合要比他想象的复杂的多,这场无遮大会整整开了七日还为结束。
整个吐蕃的各教僧侣们聚集在一起,还有来自汉家的佛门,相互之间不光有争论还有惜昔相印,不光有不屑还有佩服。
这是一场佛门盛世,僧侣们每日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论点来进行讨论,修改,总结,编篡入册,许多东西都是对方第一次听的,也有大家形成共识的。
仁钦桑波这位吐蕃的宰相也积极参与其中,感叹“佛门盛事”的到来。
只可惜在角厮罗眼中,这并不是他所需要的,佛门昌盛与否只是和他有关系而已,只是吐蕃的阻力,而不并非是全部。
渐渐的他有些了解为何大宋皇帝要在大宋境内抑制佛门了,这些人讨论起佛法的狂热实在让人后怕。
但也让角厮罗看到了有利的一面,一旦吐蕃的佛门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完善的宗教,那他将拥有前所未有的强大吐蕃,甚至要超越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
入夜十分,跑马场上的帐篷已经有不少熄灭了灯火,为了安全也为了避免火灾,帐篷与帐篷之间的距离隔了十步之远。
角厮罗悄悄的进入了贤觉的帐篷中,看着对面在油灯下不断整理经文的贤觉道:“法师,本赞普要的东西你带来了吗?”
贤觉接着油灯的光亮瞧着角厮罗,摇了摇头道:“未曾带来,也不方便携带。”
“你答应过我吐蕃,一定会带来那些农种,你要知道那些种子对我吐蕃的重要!”
低声的嘶吼让贤觉皱起了眉头:“我是答应过赞普,但却没说这次会带来!无论是土豆还是地瓜,皆是不好偷带的东西,越是往西便越少,城防关隘查验的便严格,一旦被人发现,我等根本就出不了大宋,更别提顺利抵达吐蕃了!”
灯油燃起的黑烟映衬着角厮罗愤怒的脸,使得他的表情愈发狰狞:“那这事又该如何?”
贤觉笑了笑:“这些东西确实难以带到吐蕃来,但在大宋却是常见之物,只需要派人乔装打扮,入了返回大宋之后便能装作当地农人,伺机入地窃取,再想办法带回吐蕃便是。”
仁钦桑波撩开帘子进入帐篷中,小声对角厮罗道:“贤觉法师说的是,赞普无需着急,眼下需要的是耐心,一旦得到哪些农种,对我吐蕃的益处将会难以估量,可一旦打草惊蛇,以大宋皇帝的性子……恐再无机会!”




宋缔 第两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
| |
-> ->

粮食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的命脉所在,无论你有多么强大的军队,后勤保障是必须,没有粮食这些军队便不攻自散。
角厮罗也知道这个问题,也是他在之前想方设法要从大宋得到土豆和地瓜的原因。
吐蕃高原实在是太却粮食了,现在虽然看不出来,但那些解放的农奴变成了百姓,想要让他们的人口越来越多,想要让吐蕃的人口越来越多,那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他们!
角厮罗看到了吐蕃的未来,人口众多之下才会让吐蕃繁荣起来,除了粮食大部分的资源吐蕃其实是不缺的,但缺少人,人少了便没有办法获取大量的资源壮大国力。
松赞干布为何能把吐蕃王朝变得可与盛唐抗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吐蕃人口庞大,资源的获取和加工变得更为便利。
角厮罗不知道权谋和手段之类的东西能给吐蕃带来怎样的改变,但他却可以用这两样东西使得吐蕃的人口增加。
解放农奴,增加吐蕃人口,这些都是对吐蕃有益的仁政,他看到了根源所在,而粮食是决定了人口增加的关键。
吐蕃的医术不怎么高明,整个吐蕃也找不出几个名医,倒是那些靠着祈求,施法的萨满不在少数。
巫玛曾经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萨满医,但他所依靠的也是吐蕃王朝曾经遗留一下的医术传承,而非真正的祈祷。
仁钦桑波曾经说过,吐蕃的人口想要快速增加,没有捷径,只能提高吐蕃的产出,牛羊也好,青稞也罢,都不能完全满足吐蕃的需要,他们需要更多的产出,从土地里获得更多的粮食!
只有活着的人都吃饱了,才会想办法繁衍后代,才会有更多的吐蕃少年出生!
这段时间,角厮罗没事的时候就会往逻些城外跑,每当看到在土地里耕种的农人便会上前攀谈,他衣着简朴,皮肤黝黑,没人知道他就是吐蕃的赞普。
瞧着在地里努力耕种的农人,角厮罗掐了一根青稞,在手中随意揉搓一番,饱满的颗粒落在他的手上,在阳光下散发着清香。
吹掉上面一层薄薄的皮,角厮罗便碾进嘴里,微微的香甜立刻伴随着他的笑容在脸上荡漾开。
“兄弟一瞧便是地里长大的人,这是我家最好的一亩青稞田,现在阳光充裕,过上三两日才是青稞最香甜的时候!”
角厮罗笑道:“老兄弟,今年过的怎么样?吐蕃换了主人,你们生活在逻些城如何?”
1...636637638639640...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