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你们以为朕开设钱庄是为了敛财?朕告诉你们,钱庄的出现是为了大宋的商贾繁荣,是为了促进大宋的市面买卖!这还只是开始,往后朕会调整利率和时限!”
赵祯指了指一头雾水的拉比道:“这样做是能赚取很多钱,可这些钱都是死的,是躺在钱庄之中,钱越多对大宋越不利,朕要的是让这些钱流动起来,创造应有的价值。”
“朕给你打个比方,若是你看到了一个赚钱的门路或是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想要做生意的时候却没有本钱,这时候该怎么办?
当然是向钱庄借钱,赚了钱之后再连本带利的还给钱庄,剩下的财富可都是自己的了,这就等同于钱庄助你一臂之力,最后的结果便是你做生意成功,钱庄也赚到了你创业所带来的红利…………”
随着赵祯的话,拉比的眼神越来越亮,表情也越来越惊讶,边上的三才更是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宋缔 第两千二百六十九章赌徒的最后一搏
“官家,若是借贷做生意没有成功呢?那……”
总有不和谐的声音响起,当三才和拉比两人都被这种美好的“创业环境”所吸引的时候,蔡伯俙的声音不适时宜的响起,也把他们拉回了现实。
对啊!
若是做生意没赚钱,甚至是赔了不少的时候该怎么办?如此抵押的房产地契之类的到头来岂不是变成钱庄的了?
虽说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外人看来就会变成钱庄在抢夺百姓的财产。
赵祯望向赶来的蔡伯俙,无奈的翻了个白眼:“有你在朕总是安心的,这话说的也不错,顺带着还浇灭了这俩个人心中的热情。”
蔡伯俙望向三才和拉比尴尬的笑道:“官家,景番在蔡记中也待了不少年,蔡记的财富越来越多,景番的胆子便越来越小了。”
赵祯点了点头:“有敬畏之心总是好的,当年的你可没有这些顾及,否则蔡记也不会有今天,这天下商贾的心中都有博浪一击的豪情,否则也不会功成,即便是失败了,那也是赔上一点积蓄,不至于倾家荡产。
毕竟世上日进斗金的买卖不多,血亏到底的买卖也不多,钱庄当以其产业作为抵价之物,之外再收取之前的抵押充作还贷,这便是极好的,哦!这反倒是让朕想起来了,你们钱庄可要出一个专司评估的职司…………”
拉比躬身道:“官家,钱庄之中早有评估司,以做到公平估价之事,结果自是公布在外,商贾皆可查看。”
赵祯点头道:“倒是朕忙忘了,如此甚好!万万不可让人骗贷而去,那可就不好追查了,花费人力物力不说,挥霍一空损失的便是百姓的钱,纵览可用国帑补上,却也是大宋的损失。”
蔡伯俙小声道:“官家,东城各家已经借贷,接下来便是看时间了。”
“东城各家还未最后签字画押,一切还不好说……”赵祯苦笑一声:“朕总觉得有一种设计陷害的感觉,拉比,此事利害一定好和这些人说清楚,免得最后又去宣德门前喊冤。”
拉比点头离开,只剩下赵祯和蔡伯俙以及三才在内堂之中,蔡伯俙倒是安稳的性子,不骄不躁的依靠在椅背上等着结果。
他看似在假寐,但心中却是翻起了惊涛骇浪,这么多年执掌蔡记的买卖,又在三司中历练,他岂能不知商贾之道?
而眼前的这一切都让他看到了布局的手段,无论是官营买卖还是蔡记,都在尽力降价,压低成本,以做到不亏损的程度上价格最低,而东城商号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却有出现了钱庄的借贷。
虽然钱庄的借贷在老早之前就出现,但那时候根本就没人会去借贷做生意,眼下对于大宋来说是一场做生意的“大潮”。
官营买卖和蔡记的物价极低,又是做的上游买卖,一些小商小贩若是肯去钱庄借贷,购买货物,只需要运到远一点的地方便能买上一个好价钱,商贾之道本就是互通有无啊!
正真亏损的人不是小商小贩,甚至都不是中间的商贾,正真亏损的只有东城豪门各家的大买卖!
偏偏这些人还不愿撒手,非要在“上游”和官营买卖以及蔡记拼得你死我活。
从一开始官家并没有打算动手斩草除根,而是希望把这些人逼到中下层去,这样一来“上游”便全部被官家掌握在手中,对大宋的市场掌握的也愈发稳定了。
可谁知道他们却不愿退出,只要是经商的人都知道,在上游做大宗买卖利润永远最大,相反越到下面越不好做,因为他们的一切都被上游所垄断。
价钱买的高了,没人来卖,价钱卖得低了,入不敷出…………
但这场竞争却也是在“自废武功”,天下的商贾便是捆在一起也不是官营买卖和蔡记的对手,因为他们的背后站着的是官家。
便是没有皇权的加持,以官家的智慧也足以扭转乾坤,真要论起商贾之道的上的比拼,便是蔡伯俙自己也不敢和官家相提并论。
所有人都以为官营买卖和蔡记在亏本,所有人都认为官营买卖和蔡记撑不到一个月,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人总是会被自己的眼睛所蒙蔽,认为自家看到的永远都是真相,岂不知这所谓的真相根本就是别人希望你看到的东西,若是不能擦亮眼睛,到头来还是功亏一篑啊!”
赵祯的话让蔡伯俙惊醒,沉默许久后,蔡伯俙起身道:“官家,若是此事乃官家作局,还望官家不再故技重施!”
三才的眼睛猛然瞪大,望向蔡伯俙吃惊道:“驸马的话可万万说不得!官家面前岂敢放肆!”
赵祯摆了摆手,他早就看出了蔡伯俙的担忧,笑着说道:“这是一种经济手段,虽然看似下作,但却有奇效,而且这并非是朕在诓骗他们,也非请君入瓮,而是他们自投罗网!”
稍稍一顿后,给蔡伯俙扔了一个果子赵祯继续道:“商贾之道从来都不是简单肤浅的,他们既然想要做垄断的生意,想要一波一波的“割韭菜”,想要扼杀新兴事物的出现,阻挡技术进步,那就要做好自己从渔夫变成鱼的心理准备!
蔡伯俙有些犹豫,赵祯不屑的笑道:“别忘了,是他们笃定官营买卖在亏本,笃定官营买卖撑不住!也是他们打算大量囤积“便宜货”,待官营买卖和蔡记撑不住的时候迅速占领市场,是他们自己资金不足,去往钱庄借贷的,没有任何人逼迫他们,同样也没有任何人诓骗他们。
当利润足够大的时候,人的理智就会被疯狂所代替!你忘了?之前他们为了发财甚至不惜挑动宋辽两国之间的争端,之后更是诱骗宣毅军叛宋!
可见利益驱使之下人会变得多么疯狂,而眼下他们赌上全部身家为的是什么?是在保全自己吗?
不是!他们是在等待反击的机会,彻底摧毁朕的官营买卖和蔡记,彻底占据市场上的顶层,做到垄断买卖!
一旦他们赢下这一局,到时候市面上的大半货物只能由他们说的算!这些人就是赌桌上输红了眼的赌徒,在做最后一搏的疯狂!”
:。:
宋缔 第两千二百七十章破家值万贯
蔡伯俙不再说话,事实上赵祯的话语摧毁了一切的辩驳,东城豪门的实质就是无情的商业资本,在利益面前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顾虑,没有道德和人性,因为这两样东西资本从来就不具备。
资本是趋利的,只要有利,资本就会快速的靠近,无论靠近的是天使还是魔鬼它都不在乎。
至于东城豪门做的那些好事,善事,也都是在为资本服务,有了好名声之后,资本的敛财速度和效率便可以提升的更快。
蔡伯俙是矛盾的,因为在他看来从一开始官家就是在扶持资本,如今的商业模式也是官家所提倡的,既然要用市场去调节,让人们自己去决定,那皇权的干涉就是在破坏市场,说到底官家还是在打压资本。
今天是东城豪门,未来呢?会不会有别的商贾因为强大而被官家打压?官家还允不允许出现强大的资本力量?
这才是他心中的疑问!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跟随赵祯,一直在接受赵祯的思想,现在思想出现了矛盾的地方,蔡伯俙一时有些不知所措,更不知道眼下对东城豪门的打压是对是错。
酝酿许久,表情如同“便秘”似得蔡伯俙终于向赵祯提出了疑问:“官家,商贾终究是趋利的,为了利益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这样一来是否都会成为危害大宋的存在,或是说都会被……打压?”
赵祯愣了一下,现在他才发现蔡伯俙的担忧不是多余的,相反是他自己的脑袋里“出了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赵祯一直认为自己代表以及保护的人是百姓,现在看来他错了……
“上辈子”接受的思想教育深深地扎根在了他的心中,他始终认为自己是百姓的执法者,是带领大宋百姓在盛世前行的“英雄”,所以他常常为此骄傲,但现在好似一切都不同了。
对资本的打压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对权贵的打压,当然也是对大宋不公平的打压,但世界上永远就没有所谓的公平。
回过头来瞧瞧,赵祯终于发现,自己一直是在为大宋的资本创造有利的环境,现在这么做确实有些背道而驰,当然从始至终他都认为自己是在为大宋的利益进行考量。
稍稍想了一会,赵祯望向蔡伯俙道:“朕不是在打压豪商巨贾,若是一个人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堪比蔡记的天地,赵祯当为之贺!为大宋贺!但前提是他遵纪守法……”
赵祯组建的帝国资本一直是在维系大宋的重要物资和货物得到安全保障,同时也是在对商贾之道进行调节。
事实上若是东城豪门没有那些目无法纪的事情,朕不会动手,他们毕竟是勋贵,是开国功臣的后代,打压他们同时也让天下人寒心。
若以律法惩治,会让天下人觉得朕是别有用心,只有在经济上摧毁他们之后,再把罪证罗列出来,如此才算是有理有据。”
蔡伯俙点了点头:“官家的意思是,用商贾之道让东城豪门再无反抗之力,之后再罗列他们的罪证,让百姓们看到他们丑恶之处?”
“然也!”
蔡伯俙松了一口气,官家的手段是高明,但却并非是直接用政权攻击东城豪门,东城豪门的罪证他见过,也知道他们犯下了多少不可饶恕的错误,原本在蔡伯俙看来应该直接抄家,但现在官家的手段更为温和一些,当然对东城豪门这样的强大资本来说却更为“残忍”。
“签了!官家东城商号的掌柜们都签了!”
拉比进入内室后便兴奋的嚷嚷,赵祯伸了个懒腰,脸上并没有多少欣喜:“他们是如何选择的?”
“皆是选得付息还本!每月归还一定数量的利息,一年后还本付息!”
赵祯点了点头:“这对他们来说是前期压力最小的还款方式,但到了最后一下拿出本金和剩余利息却是不容易的,人啊!总是对于自己过度自信,这便不是自信而是自大了。”
拉比望向赵祯的眼神充满了敬佩,他从事钱庄这么多年,从未想到还有这般的运作手段。
小心的把手中的锦匣递给赵祯后,拉比就站在边上等待,这些钱不是属于皇帝的,而是属于钱庄,最终要去的地方也是钱庄的金库之中。
赵祯打开锦匣,看了看里面的契约,随即倒吸一口凉气,他没想到原来东城各家的财富如此惊人。
这些契约中没有一样是他们府宅的契约,大多是一些商号的房契地契以及工厂的契约,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庄子的地契房契,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神都城或是东京城的别业契约,再无其他。
看来他们也有自己的考量,要把府宅留作是最后的依靠,这样想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在传统汉家百姓的思想中,最少要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才行,即便是最后的疯狂也不可能把家宅给堵上。
东城的一座府宅可抵得他们向钱庄贷款的所有金额,现在的东城可谓是寸土寸金。
一些小商户或是小户人家在东城虽然只是占据了一隅之地,可就是这样的一座小宅院已经卖出了近十万贯的天价,十万贯便是一亿钱!
更别说那些豪门大户的宅院了,早已不知溢价几何。
赵祯不得不感叹一句:“破家值万贯啊!”
这些府宅才是东城各家的家底,也是最后的依仗,即便是家道中落,实在是走投无路了,那便买了东城的宅院,去往其他城区也能过上衣食无忧富贵一身的日子。
赵祯轻轻的合上锦匣,在拉比期待的眼神中交给他道:“妥善保管,这些东西要派人估价,若是不抵借贷之数,还要让他们补上才是。”
拉比连连点头,但他知道这里面的东西足以抵得上各家借贷的钱款,只需要让人查验真假便是。
赵祯回头看向蔡伯俙挥了挥手道:“走了!东城之事已尘埃落定,你把蔡记的事情做好,西面的事情也不能落下,此次你调任凉州安抚使做的不错,尤其是和康巴人的交易已经获得了他们的信任,三才拟词头!”
“奴婢在!”
“改川陕四路为四川路,成都府知府事田况有功于国,下旨中枢拔擢其为四川路转运使,令其不可懈怠!”
“奴婢领旨!”
:。:
宋缔 第两千二百七十一章帝王的无奈
赵祯对自家的商铺还是有信心的,别的不说,单单是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已经要远远超过这个时代,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官营买卖已经有了自己培养人才的这个概念。
一个大买卖不光要能培养出人才,还要能留得住人才,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官营买卖还是蔡记都做的很好,最要紧的是,名声更好。
官营买卖和蔡记最大的优势便是名声和资源,这两样东西是组成官营买卖和蔡记不可缺少的东西。
这个时代的百姓和后世其实没有多少区别,唯一一点便在于他们没有想到上升的空间来的如此之快。
原本百姓们的要求很低,能吃得上饭,没有苛捐杂税之苦,他们便把朝廷和皇帝当作是他们的依靠,而在律法健全,可依法行事的时候他们的安全感也得到了满足。
大宋这些年来打击权贵,惩治步伐和特权,着实给了百姓们以巨大的希望和满足感,而科举的改革,文化的振兴,官制的加强,使得大宋的百姓,华夏的子民第一次发现原来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
宋的疆土虽大,却少了几分唐时的狂放,多了些内敛和雍容,也多了精巧和雅致。
寻常百姓第一次发现,自己兜中的钱财变多了,富裕下来的钱远超当初买一个头绳,一根发簪,一顿佳肴的多。
而是能够买上几盆不错的花圃,精美的家具,漂亮到原先万万不敢奢望的玻璃器!
这时候人们心中的美好就被最大化的勾勒出来,唐的盛世是大气,豪放,是潇洒快意,是万国来朝,宫阙盈天!
宋代盛世是百姓都有好日子过,有法可依,无有宵禁,夜不闭户,贼人只能躲在阴暗之处!
权贵战战兢兢,不敢触法度分毫,百姓堂堂正正可高居庙堂!穷人读书可入仕,无需拜帖蝇营权贵门!
眼下谁若是去寻权贵之门递上拜帖,三天之内必被天下读书人所唾弃…………读书人有风骨,有胆气,敢为天下先!
腹中才华不施与人,唯有报国忠君方为不负韶华!这是读书人的风骨,亦是大宋的风骨!
当这样的风气在大宋流行起来的时候,大宋才会进入真正的盛世,大宋的风气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魏晋,仿佛一下回到了翩翩君子漫步于道的春秋…………
这是百姓的福气,亦是他们从未敢想象过的事情,而商贾的繁荣和机遇的增加,使得百姓们再次看到了另一个希望。
科举入仕只能是对少数人来说的事情,这天下间能人多少?太多太多,才学出众者几何?亦是太多太多!
如何向上走的问题再次摆在大宋百姓的面前,谁不想过上好日子?谁都希望!
天生不是读书的人,需要另一条路来向上走,这条路便是经商,在大宋所谓的经商已经极少有所划分,只要脑袋灵活的人总能走上商贾之道。
这样的传奇和神话在大宋不断的上演,以前同村的人去了城中做工,三五年,甚至一两年后便是坐着自己家的马车返乡。
身上穿的是绫罗绸缎,带的是各色佩饰,极尽华美!
成功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分享自己的经验,便会有更多的人走上这条路,源源不断的往城中而去,有时镇子上开了工厂,整个镇子便繁荣了起来,变成某样东西的出产之地。
这样的改变来的太快,向上走的道路也太宽,大宋的百姓一时有些接受不了,在迷茫中终究有人最先看清了道路走上了富裕。
于是乎整个大宋便都看到了希望,整个大宋也都繁荣昌盛了起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宗族,只要有希望便有了一切,只要有希望便有了向上的动力。
而这个时候,朝廷,皇帝便会受到万民敬仰和拥戴,心中对皇帝和朝廷的信任便达到了最高,因为皇帝给了他们好日子。
爱屋及乌之下,赵祯得到了整个大宋的信任,这种信任的力量被无限放大,以至于大到让赵祯都要为之提心吊胆。
因为他要努力的维护皇帝的威信和颜面,以最大的程度避免贪腐,破坏法制的行为出现。
如此一来,东城豪门的事情根本就瞒不住,朝堂上已经出现了流言蜚语,而民间亦是如此,赵祯要果断的处理此事却又不能使用政治权利。
怎么做都是不妥帖的,唯有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方能奏效,所以他用经济上的手段来对付东城豪门。
常言道:对付内部的敌人要比对付外部的敌人难得多,就是因为内部的敌人了解你,知晓你的手段。
东城豪门以节义为铠甲,以资本为盾牌。
若赵祯按历朝历代的规矩,以强权抄家灭族,在没有证据之下就会变成一场屠戮忠良之后的阴谋,在外人看来其卑劣程度远超太祖当年的“杯酒释兵权”。
而今天,当那些东城商号的掌柜代表东家签字画押,向钱庄借贷之后,赵祯便知道自己赢了,赢得体面而且毫无顾忌!
这是东城豪门小觑了经济市场,也小觑了商贾之道,这个“战场”要远比边疆的战场要激烈,要比刀斧加身的血肉磨盘要残酷。
弱肉强食才是商场上的法则,而在大宋正真的不败强者唯有官营买卖,唯有帝国资本!
文法殿是赵祯在宫城中后修建的一座宫殿,主要是为了给大宋的司天匠人以独立钻研的地方,赵祯已经把天文历法从司天监中专门的独立出来,作为一座专司历法制定,禀报天时,校准节气的单独衙门。
在这里圭表,日规,漏刻,浑仪,天仪,水运仪象台等等诸多仪器皆在,有人专司报时,钟鼓之声从宫城传递四方。
路过文法殿的时候,后宫的内侍已经在此等候,步撵已经备下,显然后宫中的女人们知道赵祯今日出宫,早已差人在这里准备了。
赵祯近日的心情不错,随便问了句:“太子还在勤政殿中?”
边上的内侍上前小声道:“太子还在,每日都是过了亥时才肯离去。”
赵祯笑了笑道:“这点他可不如朕,朕在勤政殿中都是不过酉时便以早早离开的,他倒好拖到了亥时,朕曾对他说过勤能补拙,但要按时吃饭,命人去尚食局做几道旭儿爱吃的菜送去,让他趁热吃,莫要凉了!哦,对了再赐他一壶玉东春!”
“奴婢遵旨!”内侍明白官家今日必有好事,否则这玉东春可不常见,往往都是官家最喜悦之时家宴上才用的上品。
宋缔 第两千二百七十二章后宫家宴
景福宫中,外殿之内已经是桌椅俱全,赵祯不喜分餐而食,自己家人吃饭就是站着口水吃才是,哪有那么多的规矩?
所以宫中的家宴从未有过分开落座的,都坐在一个大桌上吃饭,往日里吃的都是简单,每个爱吃的两三个菜拼在桌子上就不老少了。
每看到一桌子的菜,赵祯总是不胜其烦,于是火锅便成为庆祝的最好方式,谁爱吃什么便点了菜色放在边上备着便是,开吃的时候下锅一涮就好。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这火锅乃是宫中女人们都爱吃的,一来热闹,二来不用忌口,这三来便是官家高兴。
麦酒已是大宋百姓离不开的饮品,在宫中自然也不少见,原料不是来自稻米而是大麦芽或是小麦芽,再加上来自西面的桑科所制。
一壶麦酒倒出,上面总有厚厚的一层白沫,民间百姓也叫其“雪顶酒”,但赵祯却知道这玩意就是啤酒。
谁能想到这个时代的汉家百姓已经掌握了酿造啤酒的方法?
这些都要归功于大宋的商贾,因为这些远渡重洋的商贾在西方买卖,自然也知道了西方的美食和美酒,雪顶酒的酿造之法便是出自这些商人,是他们高价购得之后带回大宋。
啤酒配火锅,当然是冰镇的啤酒更好一些,赵祯端起啤酒道:“今日朕高兴,便设了火锅家宴,都知道朕的规矩,天大地大没有吃饭大,莫要在乎礼仪!”
随着赵祯的话,一众后宫女子欢呼,因为她们都知道赵祯的规矩,只要是吃火锅便把万般的规矩搁置一边,连皇后也要抛弃尊贵的身份,官家更是自不用说的。
切成薄片的牛羊肉,连肥带瘦放进红彤彤的牛油火锅中,稍稍一下便出来,味道是极好的,除了赵祯喜欢蒜泥和韭花之外,其他人最爱的都是孜然辣椒羊油配出的沾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