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海昏侯墓出土的陶瓷器大约有500多件,包括日用器皿和建筑材料等。
在日用器皿中,用白陶制作的只有铏,属于印纹硬陶,仿青铜礼器风格。
因此,考古专家推测,白陶在西周以后很少见到,而海昏侯家族一直珍藏着,说明这些白陶铏很可能与墓中出土的西周青铜提梁卣和东周青铜缶一样,都是前代的器物。
相对而言,这两件白陶铏的珍贵程度,在所有的陶瓷器中,仅次于青瓷双系瓶。
“给小姚修复了?小姚还是资深修复师吧?这,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窦专家皱了皱眉头,根本没理会向南所提的白陶铏,也不说修复,也不说不修复。
我修复了白陶铏,能让我名声大噪吗?能让我在收藏圈里的修复费用大幅提高吗?
不能!
可我要是修复了一件青瓷双系瓶,不仅名声会有,地位会有,财富也会有的。
因为它是“天下第一瓷”啊!
可现在,向南居然把这个机会让给一个资深修复师!
一想到这里,窦专家就觉得难以接受,你就算不把机会给我,给其他专家他也心里好受一点啊,你居然给一个资深修复师……
“怎么不合适?我觉得挺合适的。”
向南总算是停下了手里的工作,也不管窦专家越来越难看的脸色,一脸认真说道,“抛开‘天下第一瓷’的名头,它就是一件青瓷双系瓶,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修复难度,我觉得资深修复师来修复就已经足够了。”
顿了顿,向南接着说道,“而且,我觉得那两件白陶铏,作为西汉前朝的器物,也是极为重要的文物,正需要窦专家这样技术精湛的修复师,去将它们好好修复啊。”
“你……”
窦专家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些什么的时候,突然被人从后面扯了一把。
他一个踉跄,差一点跌倒在地,一肚子火憋了半天,正要冲身后这人发出来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就传了过来,
“哎呀,向专家,不好意思啊,老窦这家伙昨晚喝醉了,到现在都还没清醒呢,我先带他出去醒醒酒。”
“原来是马专家,没事,这事也是我不对在先,应该先跟大家打个招呼的。”
向南朝这边赶来灭火的马专家笑了笑,又转身开始做事去了。
窦专家青着一张脸,被马专家拉到修复室门外的走廊以后,猛地一甩手,气呼呼地瞪着马专家,怒道:
“老马,你拦着我干什么?向南这个小子,仗着有点天赋,也太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
“你难道没听说,昨天他刚刚去这边的文物局参加了青铜器修复师等级考核,把三位老专家都给镇住了?要是地方文物局没那个权限,他今天就是古书画、古陶瓷和青铜器三系文物修复国家级专家!”
老马也不在乎老窦的态度,掏出一包烟来递给他一支烟,然后自己抽出一支来点着,吸了一口,似笑非笑地说道,
“他这就是你嘴里说的有点天赋?”
“那又怎么样?”
老窦脾气还是有点倔的,怎么可能在老朋友面前拉下这个脸来,他梗着脖子说道,
“就算他天赋好,是三系专家,那也不能这样明着欺负人啊!把‘天下第一瓷’让给一个资深修复师来处理,也不肯给专家,他这是拿国家的文物来卖自己的好!”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一十八章 不服就用实力说话 (更新完毕)
“你这顶帽子,扣得还挺大的。”
老马将抽了半根的香烟在地上摁灭,然后将烟头扔进一旁的垃圾桶里,笑着说道,
“你可不要忘了,这三件青瓷双系瓶,是文物局那边指定交给向南来处理的,这意思就是,向南想把它们交给谁来修复就交给谁来修复,只不过要是修复出了什么差错,那也是由他来承担罢了。”
见老窦不说话了,他接着说道,“鲁立军是向南早先就认识的,姚嘉莹是他公司里的同事,他当然愿意给他们兜底。但是,他为什么要给你兜底?跟你很熟吗?”
“哼,说什么技术为上,我看这文物修复圈里,也开始走关系靠人情了!”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老马就是接受不了,他愤愤地说道,“早知道是这样,当初还不如不来呢。”
“你呀,你呀,说你又犟又蠢,你还不承认。”
老马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左右看了看,见附近没什么人,便凑近老窦的耳朵,低声说道,“你真以为那个姚嘉莹是资深修复师,古陶瓷修复水准就比你差?”
“你什么意思?”
老窦被惊得一下子瞪大了眼睛,甚至比之前被向南拒绝还震惊,“你是说姚嘉莹一个资深修复师,古陶瓷修复水平比我这个专家还厉害?你是不是想笑死我?”
“笑死你得了。”
老马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然后语气忽然变得有些复杂起来,“姚嘉莹昨天修复一只残损的黑陶罐时,我是特意关注了一下的,她的处理手法能不能比得上你我不知道,反正我是自叹不如的。”
老马心里也在哀叹,现在的小年轻,怎么都这么厉害了呢?
出了一个向南还不够,连向南公司旗下的姚嘉莹和覃小天,年纪轻轻的也都是资深修复师了。
尤其是这姚嘉莹,她哪里是一个资深修复师,她的古陶瓷修复水平,比一般的专家都要厉害了。
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是因为跟向南在一起共事久了,连天赋也都变强了?
“你,你自叹不如?”
老窦也被吓了一跳,脸色难看得厉害。
他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虽然顶着个专家的名头,但他也没比老马强到哪里去,两个人半斤八两罢了,连老马都自承不如姚嘉莹,那说明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否则的话,凭什么要贬低自己抬高别人?
老马都不如姚嘉莹了,他哪来的自信,自己的修复技术水平比姚嘉莹更厉害?
老窦结结巴巴地说道,“她,她不是资深修复师吗?”
“嘁,多新鲜!”老马瞥了他一眼,不屑地说道,“她水平达到了,但没去京城参加修复师国家级专家考核行不行?”
老窦张了张嘴,老马的下一句话又让他将刚到嘴边的话给咽了下去,“向南不也是青铜器资深修复师吗?可人家的青铜器修复水准,连三个老专家都震惊!”
“你当时的意思,应该是想跟姚嘉莹比一比修复技术的吧?幸好我拦住了,要不然,丢脸的可是你。”
老马颇有意味地看着老窦,见他一副神不守舍的样子,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行了,别沮丧了,向南不是让你去修复白陶铏吗?那咱们就去修复白陶铏,只好修复好了,也不会差的。”
老窦怅然若失,低声嘀咕道:“修复得再好,也不如修复‘天下第一瓷’。”
“那你可真是小看向南了,他可没你想得那么狭隘。”
老马笑了起来,凑上来神神秘秘地说道,
“我已经听说了,向南跟博物馆那边商量过了,以后开新闻发布会,会让修复师也跟着去参加。就比如这白陶铏,那可是重要文物,如果到时候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它,就必然会提到是哪个博物馆的修复师某某某修复了它,要是还能出席发布会,还愁没机会上新闻吗?”
还有些话,老马没说透,但老窦的眼睛却已经开始发亮了。
上了新闻,还愁没名声吗?有了名声,还担心没收藏家找上来请他修复文物吗?
“少耍心眼,多做事,没坏处的。”
临了,老马又拍了拍老窦的肩膀,一个人先回修复室去了。
作为朋友,话说到这里已经很明显了,老窦要是还作妖,那就随他去吧,谁还会为了他,去得罪一个在文博界越来越耀眼的向南呢?
这账,傻子都算得出来!
……
窦专家的打岔,并没有影响到向南。
实际上,他对于这些不满的声音,心里面多少还是有点底的。
既然选择了做这次海昏侯出土文物修复工作的总指挥,有些事情他也知道的确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但他也没必要去考虑这些问题,只要坚持一个原则——一切以技术实力为标准就可以了。
所以,哪怕看起来他将另外两件青瓷双系瓶分别交给鲁立军和姚嘉莹,是在拉拢人心和施恩于人,但实际上,这两个人的文物修复水准哪怕放在古陶瓷修复专家的层面上,也是极为优秀的。
鲁立军就不说了,他不仅仅是陕省古陶瓷修复专家,而且还和向南一样,都是华夏文物学会古陶瓷修复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修复水准自然是没得说的。
而姚嘉莹尽管还顶着个资深修复师的头衔,但她在向南的文物修复公司里锻炼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早就已经达到国家级专家的水准了,只不过她觉得自己的能力和刚刚晋升专家级的许弋澄想比,还差了不少,因此一直都没去京城参加考核罢了。
做一个堪堪达到专家级水准的挂尾专家,还不如做一个能力压一般专家的资深修复师呢。
这是身为冰山美人的姚嘉莹的骄傲。
所以,正如那位马专家所说的那样,如果窦专家纠缠不休,到最后也只能安排他和姚嘉莹比上一场,这也是文物修复师之间意见不一时,最好也是最稳妥的办法了。
头衔和口才在这一行里,是最无力的辩解,如果不服,那就用实力说话吧!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一十九章 真是烦躁 (第一更)
“喂,这,还修吗?”
姚嘉莹不是向南,她心里面还是对之前窦专家“找茬”的事有些不安。
窦专家虽然被人劝走了,但古陶瓷修复室里可不是只有一个窦专家,谁知道后面还会不会再来个蔡专家、范专家,或者是汤专家什么的?
文物修复原本就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修复师们集中精神,保证修复过程中不会出现失误。
可现在因为这件所谓的“天下第一瓷”,修复室里只要自认有点水平的,都在觊觎自己手里的这件青瓷双系瓶。
这么想出名,这么想赚钱,做什么文物修复师啊?
去做娱乐圈明星多好!
因此,姚嘉莹现在很烦,她尽管性子里有些冷傲,但思想上还是比较传统的,并不想出什么风头,她希望的生活就是,在家可以相夫教子,出门可以安静地修复文物。
平心而论,她倒真希望直接将这件青瓷双系瓶送出去好了,谁爱接手修复谁拿去,她才不想掺和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呢。
只是,向南的一片好心,她不想随随便便辜负了而已。
“修啊,当然修。”
向南抬起头来,奇怪地看了她一眼。
这姚嘉莹是不是傻了?自己把青瓷双系瓶交给她,不就是让她和覃小天一起修复的吗?
居然还要再问一遍。
“哦。”
姚嘉莹也不多说话,她和向南之间,本来就没多少话可说,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向南就想生气。可要是看不到向南,有时候又会莫名其妙地想起他。
真是烦躁。
“老师,嘉莹姐的意思是,那些人不会来捣乱了吧?”
覃小天凑了上来,替姚嘉莹说出了心里的担忧,他低声说道,“要是还有人来,我们也没法安心做事啊。”
向南摇了摇头,说道:“不会有人来了。”
窦专家之前过来,估摸着很多人都在观望着呢,结果连窦专家都没再折腾了,其他人哪里还会冒头?
当然了,就算有人冒头,也没用,实力在这儿摆着呢。
不过,窦专家离开已经好一会儿了,其他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台前安安静静地做事,向南觉得应该不会有人再来自讨没趣了。
“啊,为什么?”
覃小天没想那么远,听了向南的话后,下意识地追问了一句。
“没什么,你赶紧做事去,整天没个正形。”
向南回头瞪了他一眼,便不再理他,转身继续修复自己手中的那件大青瓷双系瓶了。
覃小天吐了吐舌头,做了个鬼脸,赶紧回到自己的工作台前,继续做事去了。
……
事情正如向南所料,接下来古陶瓷修复室里很平静,有了窦专家出来“试探”了一番,又“无功而返”后,再也没有人跳出来“抢”这青瓷双系瓶了。
或许有人心里面还是会不满,但至少目前来看,一切都很显得平和。
他们可能觉得为了修复一件文物去得罪向南,是一件很不值得的事情。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觉得向南“照顾”自己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照顾”自己人,反倒不正常了。
总之不管如何,这件事情算是就这么过去了。
这次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修复,并不是商业修复,而是属于抢救性的考古修复,这也就意味着,整个修复工艺变得很简单,只需要将残损文物清理干净后,对拼粘接成型就可以了,至于残缺的地方,配补完全就好,不需要再上色,更不需要仿釉、作旧等比较复杂的工艺。
向南手中的那件青瓷双系瓶,他只用了半天时间就修复完毕了。
做完了手里的事情,向南在古陶瓷修复室里转悠了一圈,看了看其他修复师的修复工作,偶尔看到修复不怎么严谨的情况,就开口指点两句,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从第二天开始,向南就开始在各个类别文物的修复室里四处转悠,身为此次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修复工作的总指挥,实际上他手上需要做的事情并不多,更多的,还是四处查漏补缺,避免出现文物修复事故。
而在这段时间里,修复工作组也是惊喜不断。
首先,金银器修复室里,几位金银器修复师在清理几箱金银器时,意外地在一堆马蹄金、金饼中发现了一小批银器,经过考古专家们鉴定,这是银当卢。
这些银当卢呈树叶形态,正面有雕刻极为精美的山羊浮雕,让人看了忍不住心生喜爱。
当卢在汉代之前又称作“锡”,在《诗经》中就有“钩膺镂空锡”的记载。
《华夏青铜器综论》中的解释则是:“当卢之‘卢’同颅,是以皮条系于马络头上的,置于马面额前的装饰物,因位于马头颅正中,故称”。
当卢这种车马器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到汉代之后就基本上已经消失不见了。
而金银器修复室里发现的这一批银当卢,考古专家认为,这些银当卢应该是古代丝绸之路从西域带过来的,上面的图案样式有很浓厚的西域风格。
这一批银当卢,作为反映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西域图案实物,自然也算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中的一大发现。
其次,在竹木器文物修复室中,那一批约5000枚竹简和约200版木牍仍旧在紧张有序地清理之中。这些竹简和木牍由于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出土时已经软得像面条一样了,因此,清理修复的难度极大。
修复师们目前仅仅对其中1000余枚竹简进行了初步辨识,除了之前就已经公布的《齐论语》知道篇,这段时间里,修复师们又发现其中有《易经》、《礼记》等儒家经典以及一些医书和赋等文学作品。
不过,由于有《齐论语》知道篇珠玉在前,如今发现的《易经》、《礼记》等文字资料,反而变得不那么显眼了。
最让向南和颜文聪等人振奋的是,在青铜器修复室里,修复师们在整理一堆杂乱的青铜器碎片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二十章 国宝啊 (更新完毕)
“这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出来啊,到底是什么东西?”
颜文聪和向南一起来到了青铜器修复室里,跟在他们身后的是西江省博物馆业务副馆长熊嘉正。
颜文聪毕竟不是考古专业人员,他能看得懂一部分文物的价值,但对于连形制都不知道的一堆文物残片,他基本上就抓瞎了。
他转头看了看熊嘉正,笑着说道,“熊馆长,您怎么看?”
“这看着像是一面屏风啊,你看这上面,好像还有画像和文字,就是被污渍给掩盖了,不知道是什么。”
熊嘉正在考古界里的名声也是响当当的,曾经多次参与过大型墓葬考古发掘工作,对于古墓葬中的出土文物,知道得比颜文聪多多了,他想了想,转头对向南说道,
“向专家,咱们还是得找几个修复师来把这些文物残片清理干净,然后我再去请几位考古专家来研究一下。”
“嗯,好。”
向南点了点头,说着,就转身让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到隔壁的漆器修复室里,找两位漆器修复师过来。
随后,他又把魔都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中心的资深修复师卢国强喊了过来,招呼他帮忙一起将这堆文物残片中的几块青铜器残片也一起清理干净。
这一堆文物残片,之所以会引起向南和颜文聪等人的注意,是因为这些残片里面,不仅有青铜残片,还有漆器残片,而且让人震惊的是,在其中的一小块漆器残片上,还发现一些模糊不清的文字。
一般情况下,出土的器物上记载了文字,大多都是比较重要的文物,尤其是现如今连墓主身份都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谁也不能保证这件文物身上记载的文字,是不是墓主的生平和经历。
因此,一得到消息之后,向南和颜文聪等人就匆匆赶了过来。
向南和卢国强在忙着清理青铜器残片的时候,从门口匆匆走进来两个人。
这两个人向南都认识,一位是荆楚博物馆漆器修复中心漆器修复专家陶勇,另外一位,则是陶勇的学生,漆器资深修复师路博飞。
“陶老师,您怎么亲自过来了?”
向南擦了擦手,笑着站起身来迎了一下。
“我就是个干活的,还能坐在那儿摆架子呀?”
陶勇是一位六十来岁的小老头,也没什么架子,跟谁都是和和气气的,他笑眯眯地说道,“我手头上的事情刚好处理完了,听说这边有急事,就带着小飞过来看一看。”
一边说着,小老头还不忘跟颜文聪、熊嘉正两位打招呼,做起事来真是滴水不漏。
向南跟陶勇师徒简单解释了一下,说道:
“陶老师,是这样的,我们在一批漆器残片上发现了模糊的文字,想麻烦您帮忙将漆器残片先清理出来,好先辨认一下这些漆器究竟是哪一种器物。”
“就只是清理漆器残片吗?这个简单。”
陶勇看了堆放在地上的那些残片一眼,忽然笑着说道,“向南啊,其实你自己也可以清理的嘛!”
“额?”
向南有些没反应过来,说道,“陶老师说笑了,我哪会修复漆器?”
陶勇笑眯眯地说道:“漆器修复又不难,你想不想学?你想学我教你啊!”
“咳咳,暂时还没这个想法。”
向南被陶勇看得有些不好意思,只好赶紧转移话题,笑道,“陶老师,这些漆器残片的清理,就交给您和小飞哥了,我这边还要协助卢老师清理一下青铜器残片。”
“行,先干活吧,其他事等空了再说。”
被向南岔开了话题,陶勇也不恼,仍然笑着点了点头,他也不多说什么,又和颜文聪等人招呼了一声,就带着路博飞开始清理起漆器残片来。
所谓漆器,一般是指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
华夏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xiu])涂;而到了殷商时代,古代的漆器匠人们就已经研发出了“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漆器工艺也是日新月异。
到了明代时期,髹饰的工艺美术跨入新的阶段,官方设厂专制御用的各种漆器,并由著名的漆艺家管理。除了官设的漆器厂外,民间漆器生产也遍及大江南北。
与此同时,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辈出﹐明初有张德刚、包亮,明代中期有方信川,明末有江千里等,并出现集漆器工艺之大成的著作:黄成著,杨明注《髹饰录》。
即便是到了如今,漆器仍是华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漆器工艺,包括榕城的脱胎漆器,江都的螺钿漆器,晋省的推光漆器,蓉城的银片罩花漆器等。
竹木器漆的结构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胎质和漆膜。
胎质是承受漆饰的器物,分为竹质和木质两种,胎质决定和维持着器物的外形和机械强度;而漆膜是漆涂在胎质表面形成的结膜,保护着胎质不受外界有害物质的侵蚀。
修复室里的这些漆器残片的胎质,就是木质的。
在上涌的墓室地下水的侵蚀下,这些残片大部分已经腐朽、老化,内部分子结构已经完全被水饱和,因此,一般称其为饱水漆器。
饱水漆器的主要病害一般有起翘、开裂、脱皮、变形等,修复起来十分复杂。
不过,如今陶勇和路博飞两个人只需要将这些残片的表面污渍清理干净,就要轻松许多了。
两师徒来到一张工作台前,将这些平放在一块大木板上的漆器残片用去离子水轻轻漂洗,将残片表面的污物清洗干净后,再用质地柔软的塑料薄膜将残片小心地包好,并在残片底部附近垫放一团用离子交换水浸润过的棉花,以防漆器残片的水分快速蒸发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