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听着这三位老专家在这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没停,向南和颜文聪等人都是目瞪口呆——
这三位,是不是太兴奋了一点?
至于嘛!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一十四章 这徒弟带的,值了 (更新完毕)
向南还没说一句话,三位老专家就“自我攻略”了好一会儿,在一旁听着的牛局长实在看不过去了,连忙走上前去,出声打断了他们的话,笑道:
“三位老爷子,这都快夜里八点了,咱们是不是到食堂那边,边吃边聊?”
这话一出,马老专家等人这才惊醒过来,原来自己都已经饿了快一天了。
之前忘记了还没觉得有什么,此刻一想起来,顿时感觉浑身都快没力气了,几个人的肚子也适时地“咕咕”叫了起来。
“走走走,赶紧去吃点东西,填一填肚子。”
马老专家一挥手,正要走出去,忽然想起了什么,转过头来看着向南,一脸遗憾地说道,
“向南啊,这次你可真是亏了,我们三个老家伙虽然承认你已经具备了青铜器修复专家的水平,但地方文物局只能给你颁发资深修复师的登记证书,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他们也只有这个权限。”
向南连忙摇头,笑着说道:“不亏不亏,能认识三位老爷子,我已经赚了。”
“哈哈,小伙子真会说话!”
马老专家抬起大手拍了拍向南的肩膀,大笑道,“好好努力,我们还是很看好你的,文物修复界的未来就看你们的了!”
向南和颜文聪等人陪着三位老专家离开修复室以后,之前那些站在门口围观的修复师们,也都有些怅然若失地离开了。
牛局长倒是邀请了他们一起到文物局的食堂里吃点东西填填肚子,不过,他们还是婉拒了。
没心情。
比饿着肚子更难受的,是自己辛辛苦苦从事青铜器修复行业十多年后,忽然发现自己的修复技术还不如一个学了半年多的年轻人。
实在是太打击人了!
当然,打击是被打击了,但他们心里面还是很敬佩向南的,无他,文物修复技术这种东西,并不是靠拼爹拼妈拼颜值来的,而是实打实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来的。
如果向南光有天赋不努力,也不可能达到如今这种成就。
在文物修复界里,文物修复师都是骄傲的,家世背景并不足以让人折腰,惟有自身掌握的技术,才能让人倾心。
只是很可惜,他们一直想着,等向南修复完那件青铜鸮面纹方尊以后,可以和他交流交流,没想到一转眼,向南就被三位老专家给拖走了。
“现在回去家里差不多都吃过饭了,要不,咱们干脆找个地方,一起喝几杯?”
一位留着平头,年约四十来岁的修复师忽然笑道,“都一个个别丧着个脸了,时间还长嘛,等咱们再回修复室的时候,有的是机会向向专家请教。”
“吃饭可以,喝酒就算了吧。”
在他边上,另外一个有些精瘦的修复师瓮声瓮气地说道,“我休息一天就够了,明天就准备回修复室继续做事。”
又一个修复师附和道:“我其实也不怎么累,明天也跟你一起回去吧。”
“我也回去,在家待着也不知道干什么,还不如去修复室里帮忙呢。”
“……”
“好啊,那大家就一起回去好了,不过饭还是要吃的。”
那位平头修复师笑了起来,“到时候咱们可要跟向专家搞好关系,他随便传咱们几招,咱们一辈子都够用了!”
“哎,不服不行啊,人家就是厉害,我这一整天的,都跟在梦游一样!”
“可不是,我看那三个老专家都看傻了。”
“哈哈哈……”
一群人嘻嘻哈哈地说笑着,很快就出了文物局大院,转眼就消失在了黑夜里。
之前那种稍显压抑的气氛,在不知不觉中,也一扫而空。
……
从文物局回到宾馆,已经是夜里十点多了。
和颜文聪在楼下道别之后,向南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来到卫生间里好好地洗了个温水澡,将身上这一天的灰尘与疲惫全都冲洗干净,这才换了一身干净的睡衣,一身清爽地走了出来。
他在沙发上刚刚坐了下来,准备看一会儿书再睡觉,放在床头柜上充电的手机忽然“嗡嗡嗡”地震动了起来。
“这么晚了,还会有谁给自己打电话?”
向南有些疑惑地来到床边,拿起手机一看,电话居然是孙福民打来的。
“向南,你到豫章那边了?”
电话刚接通,孙福民熟悉的声音就沿着电话线传了过来,他笑呵呵地说道,“海昏侯墓的情况怎么样?”
“老师,我昨天就到了豫章了。”
向南在孙福民面前还是比较放松的,他靠着床沿坐下了下来,笑着说道,“昨天刚到时,我就到海昏侯墓考古现场看了一下,整个墓葬的规模很大,出土的各种文物数量更是惊人,有好一些都是能够震惊国内外的考古大发现!”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只是可惜呀,没有发现纸质文物……”
“你想什么呢?别说西汉那个时候纸张还没广泛运用,就算这座海昏侯墓当初在陪葬时放置了纸质文物,这都在地底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了,你觉得还能保存得下来?”
孙福民听了向南的话后,忍不住哑然失笑。
早在2200年前,西汉初期尽管已经出现了纸张,但还是很粗糙,并不被广泛应用。
一直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基础之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蔡伦也被认为是现代造纸术的鼻祖。
向南明知道西汉海昏侯墓里不可能出现纸质文物,还是这么说了,这是因为他考虑到了孙福民是古书画修复专家,故意来安慰他的。
这小子,就知道逗我开心!
不过,他的心里面还是很受安慰的。
开门收徒,将自己一身的本领和毕生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门下的弟子,除了让徒弟继承自己的衣钵,不至于让文物修复技术失传以外,还不是因为自己将徒弟当成了半个儿子来对待?
如今向南能时不时地考虑到自己的感受,孙福民自然是老怀大慰。
这个徒弟带的,值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一十五章 佛系生长 (求订阅)
“对了,向南,我这次给你打电话,是有好事情要告诉你的。”
两个人聊了一阵海昏侯墓的闲话,孙福民在电话那头语气一顿,笑着说道,
“向氏‘珠联璧合’古书画修复技术的产品化,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咱们在一家工厂里租借的生产线,已经试制出来了成品纸质文物修补纸浆,产品外形跟洗面奶的差不多,采用的是塑料软壳包装,开口也比较小,直接挤压就可以修补画芯上的破洞。”
“是吗?这么快?”
哪怕向南一贯淡定,此刻也感到有些惊喜。
在金陵组建的文物修复科研机构,办公地点就设在金陵大学内,主要是以张伟利、邓维、王明耀等金陵大学在读博士为科研主力,之后又招聘了一部分行政、财务、后勤人员,将科研机构的主体框架给搭建了起来。
目前,科研机构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将向氏“珠联璧合”古书画修复技术进行产品化,将修复纸浆做成一个市场化商品,提高纸质文物的修复效率。
让向南没有想到的是,科研团队组建了才没多久,第一个项目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这由不得他不吃惊。
“嗯,小张他们几个还没毕业,第一次自己主持这种研发工作,还是很负责任的,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很晚。”
孙福民看起来对张伟利等人都很满意,笑呵呵地说道,
“不过,现在做出来的产品还是有缺陷的,因为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防腐剂,目前市场上的那种防腐剂,不能用在文物上,会对文物本身造成破坏,所以修复纸浆的保存时间不长,尤其是夏天,很容易腐坏。”
“哦,关于文物防腐剂的问题,可以多让京城那边的邹金童多思考了一下。”
向南想了想,说道,“我记得之前在哪份资料上看到过,好像国外的一家公司生产出了一种广谱、无毒、环保的防腐剂,这种防腐剂可以直接作用在文物上,而不会损伤到文物,更不会污染博物馆内的环境。”
孙福民在电话那头,笑呵呵地应了下来:“我明天再提醒小张,让他联系小邹吧。如果真能找到这种防腐剂,那咱们的第一个产品就可以成型了。”
原先,孙福民除了在学校里上上课,其余时间大部分都是耗在金陵博物院古书画修复中心里带学生,如今向南留了一个文物修复科研中心在这边,他倒是也对这事上了心,几乎都没什么时间往金陵博物院那边跑了。
这也是向南所希望的,孙福民年纪都这么大了,总是跑来跑去也不大合适,如今只是在学校里的几栋办公楼之间来回走动,比以前要让人放心得多了。
两个人又闲聊了几句工作上的事情,过了一会儿,孙福民忽然说道:“对了,你复习得怎么样了?打算什么时候回学校?这个月的月底可就要考试了,你上个学期没参加考试的几门课程,还要提前几天考。”
“复习得差不多了。”
被孙福民问到考试的事情,连向南都感觉有些头大了,他说道,“主要是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太多了,我还得再在这边待一段时间,半个月吧,半个月后,我抽时间回一趟金陵。”
回是肯定是回去一趟的,不说期末考试的事情,就是文物修复科研机构那边,他也得回去看一眼,前前后后往里面投了几百万了,总不能放任它佛系生长吧?
和孙福民打完电话以后,向南看了看时间,都已经快到十一点了。
他也不打算继续看书了,将手机放到一边继续充着电,便关了房间里的灯,开始休息起来。
……
凌晨五点半,一轮朝阳从赣江对岸缓缓升起,在江面上撒下一片鱼鳞般的金色的光辉。
向南穿着一身短袖短裤,脚下踏着一双白色的跑鞋,沿着江边的景观带慢慢跑着。
眼前不时晃过在这边起早锻炼的老人,他们要么手持长剑,不紧不慢地挥舞着,要么身穿白色的练功服,慢吞吞地打着太极拳。
耳边传来的,除了岸边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还有在江中缓缓移动的运沙船的汽笛声,以及走街串巷的古老的吆喝声:
“磨剪子叻,戗菜刀!”
在各种各样的声音里,这座古老的城市,也慢慢清醒了过来。
沿着江边跑了一个来小时,汗水淋漓的向南这才慢慢回到了酒店的房间里,然后匆匆洗漱了一番,换了身干净的衣服,这才来到楼下的餐厅里吃早餐。
颜文聪他们早已经坐在里面开吃了,见到向南以后,他赶紧咽下嘴里的食物,说道:
“向南,快去拿点吃的,我有事跟你说!”
“哦,好。”
向南点了点头,又转头跟坐在另一张桌子上的鲁立军等人笑着打了个招呼,这才拿了一个餐盘,去选餐了。
豫章这边的早餐十分丰富,但最具特色的,还是要属拌粉和瓦罐汤。
豫章拌粉,是属于赣菜系里的一道风味小吃,将米粉放入沸水中涮热后装盘,并放入剁椒、花生米、萝卜丁、食用油、酱油、葱花等佐料调拌而成,鲜香爽口。
一碗鲜香辣爽的拌粉,再配上一盅豫章特色瓦罐汤,那就是地地道道的豫章风味早餐了。
向南昨天早上就吃过一次,感觉还挺对胃口,今天也没多想,又要了一份拌粉,一盅墨鱼肉饼汤,然后又拿了两根油条,就回到了颜文聪那一桌坐了下来。
颜文聪已经吃饱了,此刻一边拿餐巾纸抹着嘴,一边看了看向南的餐盘,笑着说道:“你就吃这么一点,一会儿干活不饿吗?”
“够了,中午又不是不吃饭。”
向南在他对面坐了下来,夹起油条吃了一口,然后才问道,“颜处,你刚刚说有事跟我说?”
“嗯,今天早上,博物馆那边打来电话,说你之前在现场库房里发现的那三件青瓷双系瓶,确实是成熟的瓷器。”
颜文聪喝了一口豆浆,咂了咂嘴,接着说道,“现在这三件瓷器已经送回来了,文物局方面的意思是,这三件瓷器,交给你来修复。”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一十六章 鸭梨山大(更新完毕)
“这还真是个好消息。”
向南愣了一愣,紧接着就反应了过来。
这的确是个好消息。
古陶瓷检测机构对那三件青瓷双系瓶的残片进行了检测,已经认定这是成熟瓷器,这就意味着,瓷器出现的历史将往前推到西汉时期,这个消息一旦公布出去,绝对又是震惊全球考古界的一次考古大发现!
而这三件青瓷双系瓶,作为“华夏第一瓷”,其本身的文物价值和关注度也将会迅速提高。
“你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激动嘛。”
颜文聪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向南,看到脸色很平静,忍不住揶揄了一句,“这可是‘华夏第一瓷’啊!”
“我应该激动吗?”
向南已经吃完了早餐,从桌上的纸巾盒里抽了一张纸巾擦了擦嘴,笑着说道,
“你都知道这是‘华夏第一瓷’,那关注的人肯定很多,要是没修复好,说不定就成了千夫指了,我应该是鸭梨山大才对。”
再说了,之前向南就修复过南宋曜变天目盏,这可是全世界第一只被修复的曜变天目盏,论起修复难度来,比青瓷双系瓶大多了,而且关注度丝毫不比“华夏第一瓷”低。
那个时候的向南都没激动,现在又有什么可激动的?
“你还会鸭梨山大?逗我的吧?”
向南说他有压力,颜文聪是半个字都不会相信。
这三件青瓷双系瓶,虽然顶这个“天下第一瓷”的名头,但实际上修复难度并不大,不要说和向南之前修复的南宋曜变天目盏相比较了,就是那些斗彩瓷器、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修复的难度也要比青瓷双系瓶大多了。
对于向南而言,简直就是小case。
两个人吃过了早餐,看了看时间还早,便坐在那儿聊了一会儿。
这时候,陕省博物馆古陶瓷修复专家鲁立军也笑着走了过来,拉开一张椅子坐下,笑着说道:
“向南,听说你昨天去参加青铜器修复考核,把文物局请来做考官的三位老专家都给惊到了?”
“消息传得这么快?”
向南还没开口,颜文聪就咋了咋舌,然后看向向南,一脸认真地说道,“向南,你又出名了。”
向南:“……”
颜文聪这个人,刚刚认识的时候,说话做事都挺严肃认真的,没想到等相处得熟悉了一些,向南才发现,颜文聪有时候还挺逗比的。
“传言大多言过其实。”
向南没理他,转过头看向鲁立军,笑着转移了话题,“鲁老师,一会儿博物馆那边会接收三件西汉青瓷双系瓶,我一个人一下子忙不过来,你要是不太忙,也帮忙修复一件?”
鲁立军也没在意,随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哦,西汉的青瓷双系瓶啊。”
过了几秒钟,他才猛地反应过来,一双眼睛瞪得老大,“你刚刚说什么?西汉的青瓷双系瓶?不是东汉的?”
“老鲁啊,你是不是还没睡醒啊?”
颜文聪和鲁立军也很熟悉,闻言之后,哈哈大笑起来,“西汉海昏侯墓里,还会出现东汉时期的文物?是海昏侯生前穿越到了未来,再把未来的东西带回西汉来陪葬的吗?”
鲁立军这时候也反应过来,知道是自己被之前向南说的话给弄懵掉了,也没理会颜文聪的说笑,又急急地问道:“真的是成熟瓷器?”
他是古陶瓷修复专家,自然知道,实际上原始瓷器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出现了,但成熟瓷器的烧造时间,考古界公认的是在东汉。
可现在他居然听到有人说,海昏侯墓里出土了青瓷双系瓶,这个不奇怪,也是这青瓷双系瓶也属于原始瓷器的一种,但如果是成熟瓷器,那就真的又是一件震惊考古界的大发现了。
“已经送到古陶瓷检测机构检测过了,确定是晚期瓷器。”
向南虽然跟鲁立军差不多时间知道这个消息,不过他性子恬淡,脸上早已经平静了下来,淡笑道,“青瓷双系瓶一共有三件,一大两小,到时候鲁老师也选一件来修复吧。”
“这,这可是‘天下第一瓷’,你真的让我来修复?”
鲁立军到现在还是有些不敢置信,且不论这青瓷双系瓶好不好修复,但谁都知道,只要参与修复了这“天下第一瓷”,不说名扬天下,至少也能在国内文物修复界里名声大噪。
向南他,怎么舍得将这份荣耀分给自己?
“颜处都在这里呢,我还能说话不算数?”
向南瞥了一眼坐在一旁的颜文聪,笑着对鲁立军说道,“如果鲁老师没有什么意见,那就这么样吧,等回了古陶瓷修复室,你就过来挑一件。”
顿了顿,他又补充了一句,“不过,一会儿我可能还需要让姚嘉莹、覃小天他们两个过来协助我一下。”
“好。”鲁立军深吸了一口气,深深地看了向南一眼,一脸诚恳地说道,“向南,谢谢你。”
这机会,向南也可以给别人,但他却给了自己,鲁立军自然要记在心里。
向南摆了摆手,笑道:“客气什么?工作而已。”
一共三件青瓷双系瓶,向南自己修复一件,鲁立军一件,剩下的最后一件,他打算留给姚嘉莹和覃小天两个人来修复。
作为这次海昏侯出土文物修复工作的总指挥,向南还是有点小私心的,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当然也愿意推自己人一把。
当然,前提是自己人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这件任务。
姚嘉莹的文物修复水平,实际上已经到达了资深文物修复师的顶端,突破到国家级专家水平,也只是差一个机会罢了。
甚至在向南的眼里,这次到场的一些古陶瓷修复专家的修复水平,甚至都有些不如姚嘉莹。
抛开青瓷双系瓶“天下第一瓷”的头衔,姚嘉莹要将它修复,除了自己和鲁立军之外,没有人比她更合适了。
几个人坐在餐厅里聊了一阵,看到姚嘉莹和覃小天等人也吃完了早餐,向南等人便一起朝着西江省博物馆的办公楼慢慢走去。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一十七章 拿国家的文物卖自己的好 (第一更)
“真的让我和小天两个人合作修复这件青瓷双系瓶?”
姚嘉莹看着工作台上的一个小箱子,里面装着一堆褐色,还带着泥点的碎瓷片,原本如冰山一般冷艳的脸上,此刻布满了诧异。
向南正在将姚嘉莹旁边的一张空着的工作台收拾出来,闻言抬头瞥了一眼,笑道:“怎么?你不想修复?”
“那倒不是,可是……”
姚嘉莹摇了摇头,开玩笑,这可是“天下第一瓷”,要不是大部分人能力不足,估计早就抢着来修复了。
这可是在文博界里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啊,多少人等了一辈子都等不到这样的机会。
只是,这次来豫章城协助修复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古陶瓷修复专家,并不只有鲁立军一位,就算向南不打算修复两件青瓷双系瓶,那也应该分给其他的古陶瓷修复专家,不应该分给自己一个资深修复师啊。
要是其他专家闹意见,向南又该怎么办?
“别可是了。”
向南风轻云淡地朝她摆了摆手,打断了她的话,“你好好准备一下,做好你的事就行了。”
“哦。”
姚嘉莹不再多说什么,转身开始准备和覃小天一起,先将这些碎瓷片清洗干净了再说。
她总觉得向南这么做肯定会惹出事情来,不过她可不管这些,天塌下来,还有向南这个高个子顶着呢。
姚嘉莹这边还没开始清洗碎瓷片呢,从修复室的另外一头就过来了两三个人,领头的一个胖胖的中年人她有些眼熟,好像是北方一个地市博物馆的古陶瓷修复专家,叫窦卫贤。
窦卫贤看了看姚嘉莹,笑了一下,转头看向一旁的向南,直截了当地说道:
“向专家,我听说海昏侯墓中刚刚出土了三件青瓷双系瓶,现在都已经送到了您的手里,有一件已经被陕省的鲁专家拿去修复了,另外还有两件,我觉得我的修复水平应该还算不错,不知道能不能分一件给我修复,也好减轻一下向专家的负担。”
“哦,不用麻烦窦专家了。”
向南抬头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这青瓷双系瓶的修复难度不大,我已经交给小姚来处理了,那边不是还有几件白陶铏([xing],古代盛菜羹的器皿)吗?窦专家要是有空,可以将它们修复一下。”
这一次跟随三件青瓷双系瓶一起出土的,还有两件白陶铏。
与其他陶器相比,白陶铏颜色洁白似玉,质地坚硬,三足较短,鼎立,两耳竖起,外侈,盖如穹庐,高高隆起,上有三爪,与下面的三足对应,周身布满印纹,间有阴线装饰,既是实用器,又是艺术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