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文物修复师习惯了一边修复文物,一边观察文物的特征,身为漆器修复专家的陶勇自然也不例外。
在清理了几片漆器残片之后,他一下子没忍住,惊呼了起来:
“哎呦,国宝啊,这漆器上面有孔子和颜回的画像!”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二十一章 孔子衣镜 (第一更)
“孔子和颜回的画像?!”
一直在一旁盯着的颜文聪和熊嘉正两个人对视了一眼,脸上满是震惊。
这时候,向南和卢国强也清理完了手里的青铜器残片,听到陶勇的话后,连忙到洗手池边洗干净了手,拿过一条干毛巾擦了擦手,一边往这边走,一边问道:
“陶老师,您怎么知道是孔子和颜回的画像?”
“你自己过来看。”
陶勇回头瞥了他一眼,抽出手来指了指工作台上的一块残片,“这画像下面有标注的。”
“啊,老师,这块残片上面还有字。”
陶勇话音刚落,在另一边清理漆器残片的路博飞忽然也开口说道,“这不是什么屏风,是衣镜!”
“是衣镜?”
熊嘉正一愣,他邀请的那几位考古专家都还没赶过来呢,没想到才清洗了一小部分漆器残片,就已经确认这些文物残片是属于什么器物了?
“那几位考古专家还要从海昏侯墓考古现场赶过来,估计还没这么快呢。”
颜文聪看了一眼熊嘉正,笑着说道,“要不,咱们先看个新鲜?没准还能认出是什么文物呢。”
“先看看吧,颜处先请!”
熊嘉正也是一笑,伸出手示意了一下,待到颜文聪往那边走时,他也赶紧跟了上来。
“如果是衣镜的话,那就可以解释了。”
向南看了一眼路博飞手中的那块残片,笑着对颜文聪等人说道,“从以往古墓中出土的衣镜可以知道,古代的衣镜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镜掩(盖)、青铜镜,以及镜框。镜掩和镜框一般都是漆器。”
顿了顿,他抬起手指了指卢国强那边,又说道,“我跟卢老师刚刚清理的青铜器残片,我也注意观察了一下,残片的边缘厚度在1.2厘米,整个背面为素面,有五个长3.8,宽2,高1.8厘米的半环状钮,应该是用于将整面青铜镜固定在镜框上的。”
向南这么一解释,在场的几位专家基本上都有印象了。
实际上,1978年在齐鲁省临淄窝托村发掘的西汉早期某代齐王墓的五号陪葬坑中,曾经出土了一面矩形铜镜,在其背部也有五个半环状钮,但铜镜的背面有浅浮雕连弧纹、柿蒂纹和夔([kui])龙纹。
向南所清洗的青铜器残片的背面尽管没有浮雕,不过也有五个半环状钮,也足以说明这就是一面青铜镜了。
“如果文字不足以说明,那这个就足够证明,这整套文物,的确是衣镜了。”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陶勇又小心翼翼地将一大块漆器残片轻轻托放在工作台上,他笑道,
“大家来看,这块残片,应该是整个衣镜的镜框上半部分,在残片的顶端还残留了两个类似铜钉状的物件,应该是起到将镜框固定在镜框上端的横木上的作用,不过很可惜,这些残片之中,好像没有发现固定衣镜用的横木或镜架。”
“嗯,从陶老师发现的这几块漆器残片,以及向南在青铜器残片上的发现,再结合博飞清理出来的漆器残片上发现的文字,应该可以确定,这些漆器残片以及青铜器残片,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件衣镜。”
西江省博物馆业务副馆长熊嘉正,也是见多识广的考古专家,此刻他在见证了确凿的实物和文字之后,很稳重地肯定了大家的发现。
随后,他又回到了之前漆器修复专家陶勇提到的重点,问道,“陶老师,您之前说的孔子和颜回的画像,是在哪块残片上?”
“这里!”
陶勇抬手指了指几块已经按照残片断茬暂时拼合在一起的残片,笑道,“我刚刚仔细注意了一下,博飞清理出来的,应该是镜掩残片。”
“镜掩残损得比较严重,已经破损成几十块了,上面大部分图案和文字都看不清楚了,只有比较大的两块还能辨识。镜掩的正反两面,实际上也都有彩绘和墨书文字。”
顿了顿,他又抬手指了指路博飞刚刚清理出来的那块漆器残片,解释道,“刚刚博飞发现的文字,实际上就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块镜掩残片正面上的墨书文字,‘新就衣鏡兮佳以明’。”
向南和颜文聪、熊嘉正等人探头过去仔细看了看,镜掩残片正面上的文字,主要是对衣镜的功能以及上面的图案内容进行了描述,而彩绘图案则主要是仙鹤、朱雀等吉祥物。
向南朝路博飞示意了一下,路博飞又小心翼翼地将两块较大的镜掩残片翻了一个面。
“这是……”
两块较大的镜掩刚刚翻了一个面,由于向南正站在路博飞的正对面,看到反面文字都是倒过来的,一时间还没理顺过来,颜文聪却是已经看清楚了,忍不住大吃了一惊。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了站在他一旁的熊嘉正,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颜处应该没有看错。”
熊嘉正也是表情严肃,他点了点头,看了一眼卢国强,说道,“这上面记载的,应该是孔子生平,那画像大概率就是孔子了。”
“嗯,这画像上的两个人物的头脸部位虽然模糊不清,但下面都标注了画像的名字。”
卢国强也是个挺稳重的人,他伸手指了指工作台上的其中一块残片,说道,“这两个人人物,分别是子张和曾子,画像旁边残存的文字,是孔子弟子的传记。”
颜文聪立刻问道:“陶老师,那孔子画像是在哪儿?”
“我正要说呢。”
陶勇笑呵呵地说道,“我刚刚说了,博飞那边的是镜掩残片,我这里的应该是镜框,孔子和颜回的画像就在镜框的背面。”
不用他介绍,向南实际上已经看清楚了。
这件镜框呈长方形,由四周的厚方木和背板围成,已经破裂成了七块,左下角部位被压扁了,而且还有缺损。
整个镜框的表面涂了一层红色的漆,内框四周边框正面上绘有一圈神兽和仙人图案。镜框的背板以黄色粗线在四周绘有方框,方框内有三组人物彩绘以及文字。
在最上面的一组人物彩绘,赫然就是孔子和颜回的画像!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二十二章 “野居”和“野合” (更新完毕)
“真的是孔子和颜回的画像!”
颜文聪满脸震惊,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气,这一组人物彩绘尽管模糊不清,尤其是脸部的位置,更是如同一团浆糊,连眼睛和鼻子都分不清,但不妨碍他认定这就是孔子和颜回的画像。
因为,在人物画像头部后上方还有若干文字,标明了人物姓名作为榜题;而两侧还有记录着该人物的生平和言行的短传记。
这些短传记,并非漆书,而是墨书。
“的确是孔子画像!”
熊嘉正也是微微有些激动,抬起的手都有些微微颤抖,他深吸了一口气,颤着声音说道,“这镜框背面上记载的信息如果被确认了,那么,它就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孔子像,而且附录记载了孔子的生平事件。”
这又是一件震惊全世界的考古大发现!
说着,他又抬头看了看向南一眼,问道,“向南,你怎么看?”
向南此刻正在细致端详着镜框背面上的这几组人物画像和文字。
孔子的画像位于最上面一栏的左侧,与其他人物画像略有不同的是,其他的画像都是线描身体轮廓,而孔子画像则是满绘,身上服饰用的是粉彩。
在画像上,孔子头戴小冠,面目虽然模糊不清,但依然可以看出他下颌长有长须,身材消瘦,他身上穿着深色的衣袍,腰部有束带,脚上则穿着翘头履。
而位于右侧的颜回,也是头戴小冠,面目清秀无须,身上穿着深色的长袍。
这二人相对拱手而立,互相行礼。
在中间的一组人物画像,是子贡(子赣)和子路;最下方一组人物,则是堂骀([tái])子羽和子夏。
略略地看了一下人物画像,向南又将目光投向了孔子画像左侧的文字记录,实际上,这些文字记录才是最珍贵的信息。
向南只是扫了一眼,就已经可以确定,孔子左侧的这篇文字记录,的确是孔子的传记文字。
尽管不少文字都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但里面透露的一些信息,还是让向南大吃了一惊。
“孔子生魯昌平鄉█邑其先██也曰房叔房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hé])叔梁纥舆颜氏女野居而生孔子疇於尼……█名丘云字中尼姓孔子氏孔子為兒僖戲常陳柤([ zhā])豆設……”
向南正看得入神,一时间没有听到熊嘉正的话,颜文聪见状,伸手轻拍了他一下,“向南?”
“啊?”
向南一下子被惊醒了过来。
“熊馆长问你呢,你怎么看这孔子画像?”
颜文聪这段时间天天跟向南在一起,倒是对他了解了不少,不过他担心别人不清楚向南的性子,还以为向南是故意不理人呢,很多时候,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得罪了人。
他解释了一句,笑道,“我们都觉得,这孔子衣镜应该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这可是一个超级大发现啊!”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目前为止最早发现的孔子像,应该是1983年在齐鲁省嘉祥县齐山村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这组画像石是东汉早期的。”
向南想了想,这才说道,“按照这个来对比,这套孔子衣镜上的孔子画像,的确是现有的最早的。”
不过,有一句话他还没说,比这孔子画像更能引起考古界震动的是,这衣镜画框背面上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的个人传记,似乎和现有的资料不大一样,很有可能推翻现有的有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记载。
这消息要是传出去,恐怕整个考古界都要闹翻天了。
孔子衣镜上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记载,与如今广而传播的《史记》、《论语》基本一致,主要有四点不同:
第一个不同点,就是关于孔子的得意门生人数。
《孔子世家》说的是七十二,《孔子家语》说的是七十六,而孔子衣镜里的文字则说是七十七。
不过,关于这一点,我们也不必太在意细节,毕竟孔子的门生人数多几个少几个影响不大,毕竟大部分人就一个没说话的路人甲。
第二个不同点,那就是孔子的身高。
孔子衣镜中的文字介绍,孔子身高为“七尺九”,以西汉计量单位计算,一尺为23.1厘米,那么,孔子的身高就大约为1.82米;而《史记》中记载是“九尺有六寸”,以西周计量单位计算,一尺等于19.9厘米,则孔子的身高则约为1.91米。
究竟哪一个记载更准确,如今很难判断。当然,不管如何孔子都算是山东大汉。
第三个不同点,就是孔子的出生时间。
孔子的出生时间,《史记》记载是“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即公元前551年;但孔子衣镜上的文字记载则是“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孔子盖卅矣(孔子30岁)”,因此孔子出生时间就比《史记》记载早了15年。因此,孔子寿命也比传统认知的多了15岁。
最后一个不同点,即孔子的出生,那就更加吸引人的眼球了。
在孔子衣镜上的文字记载“叔梁纥舆颜氏女野居而生孔子疇於尼”,而《史记》中记载的则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这两者所记载的差异,仅仅一字之差,一个是“野居”,另一个则是“野合”,看似相差不大,但意思却是截然不同。
野合,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在野外发生性关系。引申一下,就是指在违背伦理的情况下发生性关系。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解释,他认为这里的“野合”,意思是叔梁纥年老而颜征在年少,这种不合礼仪的情况所以叫“野合”。
而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则直接说,男性六十四岁、女性四十九岁,是曰“野合”。
而“野居”,一般也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在野外居住;二则是指在家以外的居所居住,并和颜氏女生下了孔子。
想到这里,向南忍不住嘴角上翘——
孔子衣镜上的这些记载,怕是真要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二十三章 看热闹不嫌事大 (第一更)
“这孔子衣镜上的文字,记载的资料实在是太宝贵了。”、
作为一名资深考古专家,熊嘉正显然对这孔子衣镜上的人物画像以及人物传记的重要性更加清楚,他深吸了一口气,说道,“还是要麻烦陶老师先将这些漆器残片保存好,等其他几位考古专家鉴定过后,尽快将它修复。”
说着,他又转头看了看向南,继续说道,“这衣镜上破损的青铜镜,修复工作就交给向专家了。”
“这都不是什么问题。”
向南笑着点了点头,这种大型的青铜镜,他虽然没有修复过,但青铜器向来是越大越容易修复,更何况是这种素面铜镜?
另一边的陶勇没有说什么,点了点头之后,又催促着徒弟路博飞跟他一起清理剩下的漆器残片。
衣镜镜框还好一点,主要还是镜掩比较麻烦,都已经碎成几十片了,哪怕是简单的清理,也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对了,熊馆长,下星期一,应该又要举行新闻发布会了吧?”
颜文聪忽然想起了什么,插了一句,“这孔子衣镜的消息,你打算在这次发布会上公布吗?”
自从海昏侯墓考古工作组成立以后,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外界通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的工作进展以及考古发现的最新情况,
“这个,我还真没考虑到。”
熊嘉正顿了顿,然后看了看向南和陶勇,笑道,“离下周新闻发布会也没几天了,就是不知道咱们能从这衣镜镜框的这些残留文字中解读出多少内容来。”
“我个人感觉,不管咱们解读出了多少内容,能尽快公布就尽快公布。”
向南想了想,说道,“毕竟,咱们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发掘海昏侯墓,而不是研究这些出土文物,早一点公布就能引起早一点引起考古界的注意,吸引那些业界大佬参与进来,人多力量大,没准还能更快地出一批研究成果。”
“是这么个道理。”
颜文聪一听,连连点头,说道,“咱们这边毕竟还是人手有限,而且海昏侯墓那边还在发掘之中,当前的任务,还是以发掘为主,尽快找到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至于文物研究,就如向南说的,还是交给其他人比较合适。”
熊嘉正想了一会儿,点头说道:“嗯,这也是个办法,我回去再跟馆长他们研究一下。”
三个人正聊着天,两个年约五十岁的男子就急匆匆地从门外走了进来,其中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子在修复室里扫了一眼,很快就盯住了熊秉正,一边大步朝他走来,一边大声抱怨道:
“老熊啊,考古现场那边都忙得脚打后脑勺了,你把我们俩从古墓里面叫回来干嘛?又发现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了吗?”
“老李,你这话怎么听着怪怪的,什么叫从古墓里面叫回来?”
身后那位中年男子听了他的话,忍不住皱了皱眉头道,“我们是在下面作考古研究,可不是古墓派的。”
老李回过头来“嘿嘿”一笑,说道:“老周,就你穷讲究,做我们这一行的,哪来那么多忌讳?真要忌讳,那什么都别做了,回家抱孙子去多好。”
那位老周又皱了皱眉,不过也没多说什么。
“老熊,快说什么事,赶紧弄完了,我们还要回去呢。”
老李先到洗手池那边洗了一把脸,拿起一条干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水,又从一位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瓶矿泉水,一口喝掉了半瓶,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豫章这破天气,真是太热了,也不知道你们当地人怎么受得了。”
“你呀,还是这么风风火火的性子。”
熊嘉正看了老李一眼,笑着摇了摇头,等到那位老周也洗了脸喝了水,这才说道,“我们发现了孔子画像,以及孔子传记。”
“哦,我还以为是什么呢,原来是孔子画像,这又不是什么新鲜事……”
老李一听,脸上的神情都舒缓了许多,可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一旁的老周给打断了,
“老熊,你说什么?孔子画像和孔子传记?在哪里?”
“这边。”
熊嘉正笑着往边上让了一让,指着还是清理漆器残片的陶勇等人的方向,一边领路一边解释道,
“我们一开始只是看到一堆漆器残片和青铜器残片,由于没办法辨认是什么器型的文物,所以才让人把你们叫回来。不过,让我们也没有想到的是,在对这些残片进行了清理之后,发现上面居然有画像和文字记录,从这些记录上,我们已经确认了,这是一件衣镜文物,在镜掩和镜框的背面上都有彩绘和文字,不仅有孔子画像和传记,还有他的几位弟子,比如颜回、子路、子贡、堂骀子羽等人的画像和事迹。”
顿了顿,他回头看了两位一眼,补充道,“对了,鉴于这衣镜上记录的都是孔子及其门生的画像和信息,因此,我们暂且给这衣镜定名为‘孔子衣镜’。”
“西汉的孔子画像,这可比齐鲁那边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还要早啊,应该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了吧?这下可要捅破天了!”
这时候,老李也反应过来了,他虽然性子是风风火火的,可知识储备和鉴赏能力是一等一的,此刻也是震惊莫名,“这海昏侯墓里出土的文物,真是一件比一件惊人啊!”
前有铁编磬,中有简牍《齐论文》知道篇,现在又发现了孔子衣镜,还有那么数百斤形制精美的马蹄金等各式金器……这哪里是什么古墓葬,这简直就是个藏宝库嘛!
老李和老周两位考古专家也不多说什么了,到了工作台近前,就围着那些已经清理完毕的漆器残片细细地研究了起来,他们弯着腰趴在那儿,老半天都不见起身。
一直过了大半个小时,老周才扶着工作台的边角慢慢地直起腰了,然后另一只手使劲敲了敲酸痛的老腰,长出了一口浊气,他脸色复杂地看了看熊嘉正等人一眼,摇头叹道:
“这下子,学术界要闹翻天了!”
“嗯,估计得打破头。”
老李也附和了一句,不过,看他的脸色,怎么看怎么像看热闹不嫌事大的?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二十四章 相亲吗 (更新完毕)
老李和老周在修复室里待了一阵就急匆匆地走了,他们过来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确认孔子衣镜的形制的,可熊嘉正等人在他们来之前就已经从文物上残留的文字里得知了这一信息,老李和老周两个人自然就没有再留下来的必要了。
而且,海昏侯墓考古现场那边正忙得不可开交呢,他们也没时间在这边多留。
两位考古专家离开之后,熊嘉正有点不放心,又叮嘱了向南和陶勇几句,也急急忙忙地走了。
发现孔子衣镜的事情太过重要,他得赶紧向馆长汇报,之后还要去文物局那边汇报,他也忙着呢。
而陶勇还在和他的徒弟路博飞在忙着清理漆器残片,估计一时半会儿还完不了,等清理出来之后,他们还要将这些残片进一步处理,短时间是闲不下来了。
反倒是向南,他和卢国强两个人将孔子衣镜上的青铜镜残片清理干净之后,一时半会儿的竟然没事可做了。
青铜器的修复,就是这一点不好,清理过后还要放置几天,看看它还会不会再生锈,只有等它们不再生锈了,才能继续下一步的工艺。
向南回头看了看正在青铜器修复室里忙碌的那些修复师们,心里面多少有些羡慕,他也想找一件残损的文物,坐在工作台前认认真真地埋头做事。
可惜,现在颜文聪还在这里,向南总不能将他扔在一边,自己自顾自地跑去修复文物吧。
当然,最关键的还在于,他还肩负着文物修复工作组和博物馆之间的沟通工作。
现在整个工作组的事务才刚刚开始,这些初来乍到的修复师们一时间还不太适应,很多事情都会找到他这个总指挥,而他则要代表修复师去跟博物馆方面进行协调。
虽然这样的事情很琐碎,很麻烦,但如果不及时解决,积少成多的话,也会变成大问题的。
从青铜器修复室里出来,颜文聪看着在走廊里来去匆匆,却从不发出大响动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们,略有些感慨,他转头看了一眼,用调侃的语气说道:
“向南,这几天都陪着我走来走去,没时间修复文物,心里肯定烦死我了吧?”
“怎么会?”
向南笑着转过头来,舒了一口气,说道,“我在这边大概再待几天,就要回魔都一趟了。”
颜文聪似笑非笑地说道:“哦,什么事?相亲吗?”
“相什么亲,是期末考试。”
向南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都没来得及参加,都留到这个学期来补考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