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零七章 什么是假腹豆 (第一更)
“来,向专家,我先来给你介绍一下。”
在修复室里,有三位老人正站在里面,牛局长先招呼了一声,然后对向南笑道,
“这三位都是青铜器修复老专家,这位姓马,这位姓何,这位姓钱……三位老专家早就已经退休了,原本修复师等级考核的事情他们是不管的,不过,听说是专门给你开的考核,三位老专家都自告奋勇地跑来了。”
“三位老爷子好。”
向南赶紧走上前去,规规矩矩地朝三位老专家行了一礼。
“呵呵,不用这么客气,我们早就听说过你了,小伙子不错,有天赋,是咱们华夏文物界的福气啊!”
马老专家顶着一头雪白的头发,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他看着向南,笑呵呵地说道,“我们三个老头子就是想过来看看你,你也别太拘束了,那咱们现在就开始考核吧。”
向南笑着点了点,“行,听您的。”
文物修复师等级考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察修复师的专业知识储备。
对于文物修复师而言,专业知识储备远比高学历更重要。
事实上,近些年来,先后进入了各大博物馆文物修复岗位的一大批新生力量,大多都需要经过文物保护、历史、考古、化学、物理、艺术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系统培养,等到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文物修复行业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需要后,才会真正开始跟着文物修复师们进行实践体验和经验的积累。
当然,文物修复师等级考核需要考察的,自然不会是这些基础而又浅显的知识,而是更加深入的专业知识。
比如说,在青铜器修复师的等级考核中,修复师不仅需要了解这些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诸如青铜器纹饰的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华夏各地目前出土的各种青铜器上,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纹饰,但青铜器身上的纹饰并非是随意刻画的,它是反映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观念形态。它作为装饰艺术,和器物造型也是统一的、协调的。
青铜器的纹饰,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
商代前期,青铜器一般是光素无纹;而到了商代中期,青铜器的纹饰只有一层,即平花;西周晚期时,青铜器的纹饰主要以环带纹、鳞纹和瓦纹为主;而战国晚期到汉代这段时间,青铜器器身上大多是素面。
除了纹饰之外,还有一种是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铭文,又被称作“金文”、“钟鼎文”。青铜器的铭文也同样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
比如说,商代前期的青铜器大多数都没有铭文;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都是铸字;战国时期的铭文大多是刻字,内容则以记载做器工名、器物的所有者以及使用地点等为主。
还有一种铭文,是“后刻字”,也就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一直到了汉代才刻字,另外一种就是,将青铜器上原有的铭文磨掉后再刻上铭文。
以青铜器器身上的纹饰和铭文,来大致判定器物的年代,是青铜器资深级以上修复师必须掌握的。
每一个类别的文物,实际上涉及到知识并不只是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形态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也就要求了文物修复师必须博学,否则的话,连一件文物的基本情况都说不清楚,别人怎么可能相信你能将它修复好?
就好比华夏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的那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它出土时剑身弯曲成近似九十度,如果文物修复师不懂历史,不知道这件青铜剑文物,实际上涉及到当时的一种葬俗叫“毁器葬”,没准就直接将弯曲的青铜剑给掰直了。
这要是真掰直了,这件西周青铜剑本身所附带的文物信息,就完全被破坏殆尽了。
话说远了。
言归正传,文物修复师等级考核的第二部分,自然是实际操作。
当然,这一部分不可能让前来参加考核的修复师现场修复一件残损的青铜器。要知道,不管是古陶瓷、古书画还是青铜器,每一个类别的残损文物,真正要修复起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搞定的。
如果这件文物残损得严重一点,水平不怎么够的修复师真要修复起来,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修复得完的。
哪个修复师参加等级考核,会在考场里耗上一两个月的?
就算修复师本人吃得消,那些负责考核的专家们也吃不消啊。
他们又不是没有别的工作要做,他们也很忙的。
因此,这第二部分考核的实际操作环节里,通常由考官指定某一项技艺,让参加考核的修复师现场完成,然后再由几位考官分别点评,只要超过三分之二的考官认可了,那考核就算通过了。
在古书画修复师等级考核中,一般都是考核揭裱,这也是古书画修复中,除了接笔之外,最难的一项工艺。
而在青铜器修复等级考核中,考核锡焊和粘接工艺也是比较常见的,青铜器修复可不只是焊接在一起就可以了,即便是同一件青铜器,有些地方适合用焊接,有些地方则只能用粘接,这就需要修复师具有很强的判断力。
当然,不同的考核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看运气了,要是碰到一个不那么好打交道的考官,非要你给残缺的青铜器现场补配底板,估计大部分青铜器修复师都会哭出来。
这,太难了!
西江省文物局二楼的青铜器修复室内,向南正在面临第一部分的专业知识考核。
“考核现在开始!”
马老专家说完之后,边上的何老专家便一脸严肃地说道:
“大家都知道,历代青铜器,大致可以分为礼乐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服御器、古兵这六种。其中,礼乐器又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又可以分为食器、酒器和水器三小类。”
“在食器当中,鼎、鬲([li])、甗([yǎn])这三样属于彝器中较常见的炊器,那么,我想问的是,豆是什么器?它出现在什么年代?什么又是假腹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零八章 专门来“为难”向南的 (更新完毕)
何老专家一开口,向南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从一般的提问思路上来看,越是大而化之的开题,到最后问题的出现,绝大部分都是很刁钻的。
只是,当何老专家的问题提出来后,向南原本一脸淡然的表情,居然有点微微动容。
“这个问题不是很难啊,向专家怎么感觉好像不知道?”
“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们这些人从事青铜器修复至少都是十年以上的,当然觉得这问题不难,可听说向专家学习青铜器修复才不过半年时间,不知道什么是豆也很正常吧?”
“嗯,修复技术容易提高,但专业知识的积累可是急不来的,尤其是青铜器的文物历史,太庞杂了。”
“……”
原本待在门外的那些青铜器修复师们,此时已经进了修复室,在墙角处旁观向南参加考核,此刻见到专业知识考核的第一个问题就让向南变了脸色,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不少人心里面隐隐地还有些担忧。
向南不会通不过考核吧?
牛局长对向南不太熟悉,此刻也是饶有兴趣地看着他,想看看他怎么处理这个难题。
另外一边坐着的颜文聪倒是一脸淡定,他可不相信向南会那么容易被难倒,和向南虽然接触得时间不长,但他对向南却是很了解的。
要知道,向南当初在荆楚协助修复保养古墓群出土文物时,连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壁画临摹都能做到让几位壁画修复专家都震撼的地步,这文物修复界里,还有几人能难得倒他的?
“就这个问题?”
向南在听到何老专家的提出来的问题后,脑子里第一时间就冒出了这个念头,他之所以变了脸色,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难了,而是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没错,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说这个问题简单,倒不是向南托大,因为,“豆”这个玩意儿,可不只是有青铜器“豆”,还有陶瓷“豆”呢。
远的不说,在向南最为熟悉的金陵博物院里,就有一件清乾隆时期的瓷器,名叫“鱼龙变化纹瓷豆”。
这件鱼龙变化纹瓷豆,造型犹如高脚盘,上面装饰有“鱼龙变化纹”青花,这是传统的吉祥图案,整件瓷豆的器形和纹饰都十分精美。
除了瓷豆,实际上在历史更早的西周时期,还有陶豆。
陶豆在金陵博物院的展馆里也有。
身为古陶瓷国家级专家,向南又怎么可能不知道?
更何况,他要了解瓷豆,就必须追根溯源地了解“豆”这种器具的历史,早就已经对“豆”的前世今生知道得一清二楚了。
什么是豆?
豆指的可不是咱们如今吃的各种豆子,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说文解字》中说:“豆,古食肉器也”;《礼记·坊记》记载:“觞酒豆肉”;《国语·吴语》中则有:“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
也就是说,豆在先秦时期是一种食器和礼器,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用来祭祀,后用于盛放肉酱和肉羹了。
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是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
在商周时期,豆大多为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就比较多了,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面有盖可以仰置盛放食物,也有方形的豆。
除了陶豆、青铜豆、漆器豆外,唐宋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豆变身为了瓷豆。不过,后来豆形器慢慢变少,其形制也逐渐被其他器形所取代,作为容器的豆似乎悄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当然,到清朝时,出现了一位“好古”的皇帝乾隆爷,因此,瓷豆有一次出现了。
不过,乾隆时期的瓷豆,可以看作是对古代器物的一种复刻和改良。
至于“假腹豆”,实际上是豆的一种样式。
假腹豆的豆盘很浅,盘以下粗胖,内空,底部填实,形成空腹,腹中有十字形镂孔。
假腹豆主要流行于商代早期,到了商代晚期时,就已经几乎绝迹了。
“豆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礼器和食器……”
虽然向南不明白几位老专家为什么会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但他也没耽搁时间,很快就将这个问题回答得一清二楚,回答的内容,甚至还超出了问题的本身。
这让围观的那群青铜器修复师们既高兴又吃惊。
吃惊的是,向南不是才接触青铜器修复技艺半年多时间吗?怎么可能将这个专业知识了解得这么清楚?
高兴的是,这一次真的是没有白来,不说别的,光是听向南回答了一个问题,自己就感觉真像是上了一堂历史课一样,对“豆”这种食器的了解,已经远远不至于青铜器了,甚至连陶器豆、漆器豆和瓷器豆都了解了不少。
身为一名文物修复师,不管是哪一个类别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只会有好处,而不会有坏处。
有时候,哪怕是野史趣闻,也可能在关键时刻给自己打开一条全新的思路,更别提是向南这种身兼两大类别文物修复专家称号的人的讲课了。
这简单是花多少钱也不一定能够听得到的课啊!
另一边的颜文聪看到向南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地回答了这第一个问题,也忍不住扯了扯嘴角,他虽然知道这个问题不应该会难得倒向南,但也想到向南能回答得这么详实,实在是太让人惊讶了。
“这小子,脑子里是不是有一台刻录机?过目不忘的吗?”
接下来,三位老专家又各自提出了一些问题,有一些问题甚至让围观的一些老修复师都皱了眉,不过向南还是很轻松地全都回答了出来。
一个多小时之后,第一部分的专业知识考核,总算是结束了。
其他人,包括颜文聪在内,都舒了一口气,看这三位老专家提问的样子,个个问题都刁钻得要命,感觉像是专门来“为难”向南的啊。
难道他们跟向南有仇?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零九章 实践考核 (第一更)
其他人都觉得三位老专家是在“为难”向南,可向南却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都没感觉到有什么难度,反正这些问题他都看到过,至少还没有超出他的知识范围。
“这三位老专家以前都不主持修复师等级考核的,现在专门跑来做我的考核专家,不会就是为了给我‘放水’吧?”
向南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道道来,只好将原因归结在了这上面,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劲,
“真要‘放水’,也应该有人提前跟我打个招呼啊!”
摇了摇头,不想了,简单就简单吧,没准资深修复师等级考核,就是这么简单的呢。
这想法幸好也只是在向南脑子里转一转,要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站在一旁围观的那十多二十位青铜器资深修复师估计一个个都得气得吐出老血来:
“这问题叫简单?很刁钻了,大哥!连青铜器出土的水坑、脏坑、发坑这些都问出来了,要是换一个见识不多的修复师,估计连听都没听过这些词!”
“这简直就不是青铜器资深修复师等级考核,估计国家级考核的难题也就这个程度了吧?”
“……”
第一部分专业知识考核结束,向南可以说是完美通过。
三位负责提问的老专家们面面相觑,没错,他们是故意“为难”向南的,倒也不是对向南有什么恶意,纯粹是好奇心发作了,想要看看这位文物修复界里名声大噪的“奇才”,究竟是不是名副其实?
他能够在刚刚接触青铜器修复技艺才半年多的时间,就来参加资深修复师的等级考核,这就说明他对于自身的实力是很有自信的,这要是不多问几个难一点的问题,怎么体现我们老专家的知识渊博?
只是,三位老专家也没想到,事先琢磨了好久的“难题”,在向南的面前根本就没起到作用,实在是——
太欺负老头了!
“不行,第二轮考核实际操作,一定要难一点!”
三位老专家统一了共识,决定给向南再加点难度,不然自己就太没面子了。
三个人眼神交流了一下,马老专家轻轻“咳”了两声,微笑着对向南说道:
“向南,你的专业知识储备还是很丰富的,这说明你看过很多资料,这很好。不过,文物修复师,最重要还是实践操作能力,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文物修复实践中来。”
说着,他看了看何、钱两位老专家,又回头接着说道,“我听说,你在修复古书画和古陶瓷时,速度极快,这样吧,我们也不进行单独的工艺考核了,这边有一件残缺的商朝时期的青铜鸮([xiāo])面纹方尊,你将它粘接配补完就成了。”
他抬眼一看,发现围观的一众修复师们一个个眼珠子瞪得老大,满脸惊愕的模样,似乎感觉自己这么做好像的确过分了点,于是干咳了两声,解释了一句,
“向南,这件青铜鸮面纹方尊,也是出土于海昏侯墓中的,你把它修复了,其他人也就少修复了一件,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场地,没什么问题吧?”
“没问题。”
向南扭头看了一眼旁边工作台上的那件青铜鸮面纹方尊,笑着点了点头。
这件青铜鸮面纹方尊呈不规则的方形,口沿外撇,鼓腹,底座呈正方形,器身上有八条直棱,分别分布于四角和器身正中,器身上则装饰有浮雕鸮面纹,整个器物器形、纹饰十分精美,应该是海昏侯从前朝留存下来的古物。
鸮,通枭,在青铜器纹样中指的是俗名猫头鹰的猛禽,是商代人崇拜的图腾之一。
实际上,鸮和枭并非同一种鸟类,但在青铜器纹样中已经很难加以区分。
鸮形纹这种纹样,仅见于殷墟时期的青铜器。不但有铸出的鸮形纹样,也有仿鸮的器形。
在周朝时的青铜器上,至今尚未发现鸮形纹样。
在晋省博物院里,就收藏了一件“网红文物”,它就是商代晚期的鸮卣([you],酒器),它的造型就是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站立,以盖为首,以器为身,有四足,盖上有一捉手,工艺精湛细腻,纹饰精美。
这件鸮卣,有着圆圆的大眼睛、尖尖的小鼻子,胖乎乎的短翅膀,像极了前些年风靡一时的网络小游戏“愤怒的小鸟”,一时间被网友们戏称为“最萌”文物。
言归正传。
向南看到的这件青铜鸮面纹方尊,实际上破损得并不严重,它浑身长满了绿锈,口沿处有一块小孩巴掌大小的缺口,其他地方倒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也就是说,向南只需要将残缺的部位配补完,再焊接上就可以了。
这个对于向南来说,并不算难。
事实上,实践考核的内容,比他之前修复的残碎的青铜剑,以及丁春城让他修复的战国青铜镂空龙纹戈都要简单的多了。
向南认为这件考核任务很简单,围观的那些青铜器修复师们,却是一个个目瞪口呆!
这,这三位老专家,真的是跟向南有仇啊,而且,这仇大了去了!
否则的话,只是一次资深修复师等级考核而已,怎么会出这么难的考核任务?
这件青铜鸮面纹方尊看似残缺得不严重,只是缺了一小块而已,但是要将它配补完成,要完成的工艺可是一点也不容易!
配补不难,但錾刻花纹就没那么容易了,这可是青铜器修复工艺中最难的环节,不要说别的,单说錾刻纹饰所需要的时间。
在一边围观的这些青铜器资深修复师们,没有一个人能有十足的把握,在一两天之内就将小孩巴掌大的残缺纹饰全部錾刻完毕。
錾刻完毕之后,事情还没有完呢,你得再将錾刻好纹饰铜片,再焊接到原器物身上去,这又是一道工艺了。
如果换作其他前来考核的修复师,就这两三项工艺,就得花上至少一个星期。
当然,这两三项工艺,实际上也是整个青铜器修复工艺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
可问题是,向南能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完成这些任务吗?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一十章 青铜鸮面纹方尊 (更新完毕)
这件青铜鸮面纹方尊,也许之前就是为了拿来给向南用作实践考核的,它身上的有害锈早在之前就已经处理干净了,因此,向南省却了这一个清洗除锈的步骤。
不过,这也是应有之意,否则的话,光是清洗除锈,就需要消耗好几天的时间,文物局的专家们可没有这么多时间拿来浪费,修复师们也同样耗不起。
向南穿上修复室里提供的白色大褂、戴上口罩之后,便来到工作台边,他也不客气,拉过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然后一手扣住青铜鸮面纹方尊的口沿处,倾斜着细细打量了起来。
这件青铜鸮面纹方尊或许是因为在墓室中受到过挤压,除去口沿处有一块残缺之外,还有几处胎壁薄弱之处,有明显的变形。
这就意味着,向南在配补之前,还需要对青铜鸮面纹方尊的器身进行矫形处理。
青铜器埋藏于地下,由于受到水土运动或者棺椁垮塌等外力作用,出土时大部分器物都会存在破损变形的情况。
再加上腐蚀、矿化等各种因素,其中有些青铜器会变得非常脆弱,从而失去金属的韧性。
按照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不影响效果的情况下,一般都是“随形就形”,将残损的青铜器修复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但有些青铜器变形严重,那就必须要进行矫形处理了。
如果胎体情况较好,一般采用冷整形方法,比如模压法和锤打法,但是这些方法的缺点就是用时太长,而且矫形之后,并不能完全消除变形部位的应力。
如果青铜器胎体疏松且变形严重,大多会选择采用锯解方法。即先将青铜器分锯成若干块,各自稍加矫形之后,再焊接成一件完整器物。
只是,这种方法会破坏青铜器器形与表面纹饰的完整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修复方法。
向南手中的这件青铜鸮面纹方尊,在海昏侯墓中埋藏了2000多年,还一直被地下水浸泡着,胎体腐蚀、矿化还是比较严重的,按照一般的处理情况,只能用锯解方法来处理了。
但向南不想用这种方法。
沉思了片刻,向南放下手中的青铜鸮面纹方尊,站起身来四处张望了一下,似乎在寻找什么东西。
站在不远处的一名工作人员立刻走上前去。
向南对这边的修复室并不熟悉,因此,牛局长专门让这名工作人员守在一旁,随时可以提供给向南他所需要的工具或修复材料。
这也算是“特殊”待遇了。
向南朝工作人员笑了笑,然后低声说了几句。
工作人员点了点头,很快就门旁靠墙处的一个大柜子里翻了一阵,取出了一件红外线热像仪,交给了向南。
而向南则从脚底下的工具箱里拿出了一块厚度和青铜鸮面纹方尊差不多的废弃铜板,然后取过氩弧枪引燃,开始在红外线热像仪的监控下,进行控温试验。青铜
向南在工作台前旁无若人地试验,之后便开始对变了形的青铜鸮面纹方尊进行矫形。
1...259260261262263...4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