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姚嘉莹的古陶瓷修复技术本来就不差,尤其是在向南身边待了这么久,如今的技术水准已经是资深修复师的巅峰,像刘馆长这种非技术官员,自然是看不出来的。
“哦,是吗?贵公司真是人才济济啊!”
刘馆长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当然不会觉得有什么尴尬,他又不懂文物修复,“要是我们博物馆能有一两个小姚这样的修复师,那就好了。”
他一脸羡慕的表情,丝毫没有掩饰,但刘馆长知道自然,向南是不可能割爱的。
修复技术精湛的文物修复师不止是他们博物馆急缺,就是整个华夏国内,都是极度缺少的人才,这一点,不管是向南还是刘馆长,都是心知肚明的事情。
因此,刘馆长也只是嘴上说说罢了,根本就不抱什么希望,他很快就转移了话题,
“对了,我这次过来找你,是想带你去古墓现场看一看,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
“古墓现场?”
向南愣了一下,随即问道,“又发掘出新一批的残损古陶瓷文物了吗?”
“唔~”
刘馆长摇了摇头,说道,“不是,听说是挖出了一件残碎的青铜器。”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七十二章 残碎的青铜剑 (第一更)
“残碎的青铜器?能看出是什么器物吗?”
向南眼睛亮了亮,在刚抵达陶瓷博物馆时,刘馆长就说在这古墓里发掘出了一件残碎的青铜三足圆鼎,可向南在博物馆待了这么长时间,依然没有见到这件三足圆鼎。
实际上,到后来向南也已经搞清楚了,这间陶瓷博物馆只收藏陶瓷或者是与陶瓷相关的文物,至于古墓里发掘出来的那件青铜三足圆鼎,自然是被凤凰城博物馆给收走了。
毕竟,凤凰城博物馆才是综合类博物馆。
“我还没看到,听说是件青铜剑,已经碎得不成样子了。”
刘馆长笑着说道,“这是一座明代的古墓群,每个墓葬里面的陪葬品都不一样,咱们趁这个机会,正好去瞧一瞧。”
“行,去看看也好。”
向南点了点头,如果这些残损的青铜器都在陶瓷博物馆,他要帮忙修复的话,刘馆长这些人自然不会有意见——哪怕向南修复坏了,也可以拆开重新找人修复——可如今这些青铜器文物被凤凰城博物馆收走了,向南想要过来修复,可能性就很小了。
一个是人家并不知道他会修复青铜器,而且就算知道他会修复,也不能确定他的修复水准;再一个就是,综合性博物馆里,一般都会有青铜器修复师,一般的文物,他们都会自己来修复,很少会假他人之手。
想归想,向南还是打算亲眼去看一看,不看看自己都不死心。
和唐伟才、姚嘉莹等人打了声招呼,向南便拎起背包,跟着刘馆长出了修复室。
两个人也没耽搁,到了楼下坐上车,就直奔古墓现场而去。
古墓现场位于凤凰城北边的三屯营,是一个铁路修建工地现场。
三屯营在明朝时,就是蓟州镇府驻地,因明朝初期有三百屯田军户而得名,原名为三屯忠义卫。
明天顺二年(1485年),蓟镇总兵胡庸群修筑城池,并将蓟镇府迁至三屯营。
三屯营里有燕赵省重点文物保护文物《重建三屯营镇府记》碑,详细地记述了建镇府的原因和镇府状况,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
因此,在三屯营这样的地方出现明朝古墓群,的确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
从凤凰城陶瓷博物馆出发,到三屯营古墓现场有近百公里的路程,从高速路口下车后,还要走一段县道,然后往三屯营镇的方向再开一段路,整个路程花了将近一个半小时。
抵达古墓群发掘现场后,刘馆长将车停靠在路边的空地上,然后才和向南一起下了车。
站在车旁,向南看到,整个发掘现场已经拉起了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靠近。再往前大约100米左右,便是一个个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考古探坑,这些探坑四四方方,如同刀削一般横平竖直。
在这些探坑不远处,还有一排蓝色的帐篷,可以看到有人在里面进进出出。
“咱们进去看看吧。”
刘馆长扭头看了看向南,笑着说道,“咱们博物馆也有考古人员在里面的。”
下意识的,他就将向南归类到“自家人”的行列里去了,也不管向南是不是愿意。
“嗯,那就进去吧。”
向南点了点头,之前在荆楚时就已经看到过发掘古墓的场景了,对眼前的这一幕自然就没有了当初的好奇心。
他跟在刘馆长的身后,跨过警戒线,径直朝那些帐篷的方向走去,一路上,不停有人停下来,笑着跟刘馆长打招呼:
“刘馆长来了?”
“刘馆长好,来这么早!”
“刘馆长好!”
“……”
刘馆长也没什么架子,一路笑着跟那些人互相问候着,然后就带着向南走进了中间的那个大帐篷里。
“咦?老刘,你怎么来了?”
刚一进帐篷,一个身材矮小,下巴上的短须都已经发白的老头一脸惊讶地看着刘馆长。
还没等刘馆长回答,他又一眼瞄到了向南,脸上神色一变,连忙伸出双手,迎了上来,“哎呀,向专家,没想到你也来了。”
向南伸出手和他握了握,笑着说道:“李馆长好,我跟刘馆长过来随便看一看。”
这位李馆长,是凤凰城博物馆负责文物修复的副馆长,在之前的欢迎宴上,对方还曾邀请向南到凤凰城博物馆给修复师们讲课,不过被刘馆长给挡了。
开什么玩笑,我花钱请来帮忙修复文物的专家,你倒是好意思开口。
等到李馆长和向南寒暄完毕之后,刘馆长斜着眼睛打量了李馆长一番,说道:“老李,你怎么也这么早就跑过来了?”
李馆长和刘馆长一样,都不是考古人员,自然不会长时间待在古墓群发掘现场,这就意味着,李馆长实际上也是今天上午才过来的。
“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李馆长“嘿嘿”笑了一下,开口说道,“还不是因为这边的古墓群里又发掘出了新的文物,所以我一大早就从市里赶过来看一看。”
顿了顿,他又装作刚想起来的样子,忽然拍了拍脑袋,大声说道,“哦,对了,你放心,刚出土的文物里没有古陶瓷器物!”
刘馆长一听,气得鼻子都歪了。
陶瓷博物馆是专业类博物馆,除了古陶瓷文物之外,其它出土文物都不会放到自己的博物馆里来收藏。可凤凰城博物馆是综合类的博物馆,只要是文物都可以收藏。
这老不死的,是故意这么说的。
刘馆长恨恨地瞪了他一眼,“我来都来了,难道不会自己看?还要你在这里多嘴多舌!”
“哦,不好意思,我都忘了那些文物就在这边了。”
李馆长笑眯眯地看着刘馆长气得脸红脖子粗,他往边上侧了侧身子,笑着说道,“来,我带你去看看。”
说完,他又对向南笑了笑,“向专家,一起去看看吧。”
“用不着你装好人,我们知道怎么走。”
刘馆长一点面子也不给李馆长,转头看了看向南,脸上硬是挤出一丝笑来,说道,“向专家,这帐篷里面就是存放出土文物的地方,咱们一起过去看一看吧。”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七十三章 谁让他是向南呢 (更新完毕)
看到刘馆长和李馆长两人一碰面就掐起来了,向南很明智地躲在一边,既不拱火,也不劝架。这两位馆长他都不熟悉,谁知道他们之间有过什么样的故事?
贸然插手,只会徒惹人笑话。
他朝李馆长笑了笑,便跟在刘馆长的身后,走进了帐篷里。
李馆长仿佛也已经习惯了刘馆长的态度,丝毫不在意,也转过身来,跟了上来。
走进帐篷之后,向南才看到,里面的地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出土文物,有玉石器、金银器,有牙雕、木雕,还有景泰蓝制品等。
景泰蓝,是华夏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使用的珐琅釉又大多以蓝色为主,因此,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
景泰蓝的全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这些刚刚出土的文物,一件挨着一件,摆放在帐篷里。
有的残碎不堪,几乎碎了一地;有的则器形完整,只是略有残损;有的完整无缺,但身上附满了泥巴等杂质……
两三名文物修复师正蹲在地上,用小毛刷小心地将文物上面的泥土、杂物刷干净,然后一件一件放进木制的盒子里,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帐篷的角落里。
这些文物都将被送到凤凰城博物馆,交给文物修复师进行维护保养,然后或收藏在仓库之中,或摆放在展厅里,供游客参观鉴赏。
刘馆长看了一会儿,回头看了看李馆长,一点也不客气地问道:“不是说今天还从古墓群里发掘出了残碎的青铜剑?在哪里?”
“装箱子里了。”
李馆长也不在意,抬手指了指角落里的那一排木箱子,笑着说道,
“怎么?你还要看青铜剑?这把剑都已经断裂成好几段了,什么都看不出来,你还不如到我们博物馆里的青铜馆去参观参观呢,那里可有完好的青铜剑。”
刘馆长绷着个脸,说道:“不是我要看,是向专家想看一看。”
“你不早说。”
李馆长横了他一眼,转过头对向南笑道,“向专家你稍微等一下,我给你找出来。”
向南还没来得及说话,这位李馆长就已经蹿了出去,在那堆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木箱子里一阵翻找,很快就抱着一个鞋盒子大小的木箱子走了过来。
刘馆长也没闲着,他走到帐篷里的一张写字桌旁,将桌上杂七杂八的东西往边上一扫,空出了一块地方,刚好放置那个装有青铜剑的木盒子。
“谢谢李馆长,麻烦你了。”
向南朝李馆长笑了笑,伸出双手将木盒子掀开,看到了一堆锈迹斑斑的块状物,要不是提前知道了这是一柄青铜剑,估计扔在地上都没人知道它们是什么。
“怎么碎成这个样子了?”
刘馆长看着一箱子锈迹斑斑的铜疙瘩,一双眼睛瞪得老大,“这还能修复?”
“修复肯定是能修复的,不过我们博物馆的修复师是没这个能力了。”
李馆长看了一眼刘馆长,砸了咂嘴,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个古墓群里到目前为止一共发掘出了两件残损的青铜器,上次的那件三足圆鼎,损坏得不是特别严重,我们博物馆的修复师到现在都还在头疼呢,这一件青铜剑,都碎成这个样子了,他就更没能力修复了。”
凤凰城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地方性的综合博物馆,文物修复技术力量也是十分有限,对于残损不太严重的文物还有能力修复,想让他们像京城故宫博物院或魔都博物馆这些大博物馆一样,修复残损严重的文物,这就太为难人了。
“那这件青铜剑怎么办?”
刘馆长伸手指了指写字桌上的木盒子,一脸揶揄,“是放弃修复,还是交给燕赵博物馆?”
他对凤凰城博物馆十分熟悉,自然知道他们没有能力修复这件青铜剑,问这个问题,只是想看李馆长出丑罢了。
“这座古墓群又不是什么名人墓葬,而且这把青铜剑也不是什么名剑,哪怕修复好了,撑死了也就是一件三级文物。”
李馆长倒是没有理会刘馆长的语气,他看了看盒子里的碎片,说道,“燕赵博物馆肯定看不上这件青铜剑的,我想着,要么干脆先放着,等我们博物馆的那个修复师水平高了再修复它好了。”
“呵呵,说不准人家水平还没达到你要求的那么高,就先被人挖走了。”
刘馆长瞥了李馆长一眼,冷笑一声,“现在高水平的文物修复师,到哪儿都吃香,干嘛窝在你一个地方性小博物馆里混日子?”
“哎,我说,你没完了是吧?”
李馆长被说中了痛处,恼羞成怒,“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想怎么办?要不,你给我想个办法?”
“说你蠢,你还不承认。”
刘馆长一反常态,丝毫没有动怒,他笑嘻嘻地朝向南努了努嘴,低声问道,“人家向专家巴巴地从市里大老远跑到这里来,难道是因为没看过青铜剑?”
“嗯?”
李馆长愣了一下,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有些吃惊地问道,“你的意思是,向专家还会修复青铜器?”
刘馆长不说话,故作高深地点了点头。
实际上,他也没看过向南修复青铜器,但之前在机场接向南等人回博物馆的路上,他的徒弟覃小天口口声声说向南不仅会修复青铜器,而且修复水准尽管没有达到专家的水平,但也差之不远了。
在车上时,向南虽然没有承认,但他也没有否认啊。
这就说明,向南的确是会修复青铜器的,虽然在修复水准方面,覃小天有可能吹了牛,但不管怎么样,也肯定要比凤凰城博物馆里的那个小年轻厉害得多了。
别问我怎么这么肯定,谁让他是向南呢!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七十四章 战汉兵刃不好修 (第一更)
刘馆长和李馆长两个人在对话的时候,向南正将盒子里的青铜剑碎片拿在手中仔细观察,再加上两人后面的几句话的声音很小,他根本就没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
此刻,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青铜器修复界里的一句俗话:“三代鼎彝([yi])容易补,战汉兵刃不好修。”
估计有读者看到这里就有疑问了,鼎彝这一类的大件青铜器,不是应该更难修复吗?怎么反而是兵刃这些小件青铜器不好修复呢?
实际上,大件的诸如钟、鼎、錞([chun],一种军乐器),因为其胎壁比较厚,残缺面积也比较大,因此,除了錾刻纹饰之外,其他的修复过程并不需要十分精细,因此,相对来说,这些青铜器物比较容易修复。
而兵刃类的青铜器,虽然形制各异,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病害,通体矿化严重,锋刃呈现出锯齿状缺损,上手就掉渣。
所谓的掉渣,指的就是因为严重矿化而导致的,面积特别细小的碎片脱落。
兵刃类青铜器难修复,难就难在掉渣的回贴,以及锋刃锯齿状残缺的修补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太小了。
不仅回贴的掉渣十分细小,锋刃残缺的配补材料也非常小,手捏不住,用镊子夹又没有手感,十分影响粘接效果。
向南曾经在看丁春城老爷子送给他的青铜器修复视频时,丁春城老爷子在修复青铜兵刃时,每次都眼睛瞪得老大,而且还憋得老脸通红。
他不敢呼气呀,生怕呼出一口气,就把那些需要回贴的小碎片给吹跑了。
因此,老爷子只能屏住呼吸,脸不憋红了才怪呢。
锋刃的补缺不仅粘接难,打磨更难,用力小了没效果,用力大了配补材料容易掉。
总之,如果想要磨炼一个人的心性,让他来学习修复青铜兵刃绝对错不了,如果他能坚持修复好三五件青铜兵刃,不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至少他也能做到遇事不慌,镇定自若。
向南正想着这些,李馆长的声音忽然惊醒了他:
“向专家,听说你会修复青铜器?”
向南猛地抬起头来,看了看李馆长,点头说道:“啊?哦,修复过几件。”
“是吗?那太好了。”
李馆长喜上眉梢,他搓了搓双手,笑道,“向专家要是有兴趣,能不能帮忙修复一下这件青铜剑文物?你放心,修复费用肯定少不了的。”
刘馆长之前听覃小天说了那么多,还是有点怀疑向南的青铜器修复水准,但李馆长要比他直爽得多了,还没有确定向南的文物修复实力,就敢把这件残损的青铜剑委托给向南修复。
当然,这种直爽可不是拿国家的文物来讨好向南,而是基于他自己对向南的判断。
首先,向南是什么人?那可是古书画修复和古陶瓷修复双料专家,“大国工匠”称号获得者,他既然敢承认自己会修复青铜器,那么水平肯定差不了;
其次,如果向南的青铜器修复水准很差劲,他肯定不敢接这单业务,否则的话,岂不是坏了他自己的名声?要知道,在文物修复界里,名声可是比钱还要值钱的东西;
最后一点,这件青铜剑已经残损不堪,而且也不是什么知名人物的古墓里发掘出来的,更不是什么名剑,充其量只是一件普通的文物罢了,无论是鉴赏价值还是研究价值,都不会太大,就算向南的青铜器修复水准很差劲,将这青铜剑修复坏了,大不了再请其他青铜器修复专家拆开重修好了,几乎不会造成什么损失。
想明白了这一点,李馆长很快就下定了决心,直接向向南开口询问。
这可是和向南拉近关系的好机会,他还指望着对方能到凤凰城博物馆里开个讲座呢,岂能婆婆妈妈?
“交给我来修复?”
向南愣了一下,到凤凰城出差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他还没来得及去购买练手用的电焊以及青铜工艺品呢,说实话,的确是有些手痒了。
但这么贸贸然地将一件刚刚出土的残损青铜剑交给自己来修复,会不会草率了一点?
他看了看李馆长,有些迟疑地说道,“会不会不大合适?我真的只是修复过三四件青铜器。”
“我相信向专家,文物修复本来就是相通的,不说一门精门门精,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更何况,你还是两门精呢。”
李馆长很会说话,他摆了摆手,笑道,“向专家,你就看在我们小博物馆修复技术水平不够的份上,帮个忙吧。”
“这……”向南有些为难,他转头看向刘馆长,“刘馆长……”
他可是刘馆长请来修复古陶瓷的,如今那批古陶瓷连一半都没修复到,自己要是去帮其它博物馆修复青铜器,怎么也说不过去啊。
“向专家就答应他吧,要不然这老李头能整天缠着你,烦都要把你给烦死。”
刘馆长当然知道向南是在征求他的意见,心里也是有点暗爽,他笑了笑,说道,“你就答应他好了,古陶瓷修复室那边的工作,反正你都安排好了,隔一两天过去把把关,应该就差不多了。”
“那……好吧。”
刘馆长都这么说了,向南也只好点头应了下来,说实话,他也的确需要修复一两件青铜器来熟悉一下手感,否则出差一个月都碰不了青铜器,等回魔都以后肯定手生得不行了。
毕竟他才刚刚学习修复青铜器不过一两个月而已。
“哈哈,太好了。”
李馆长见向南答应了,顿时忍不住大笑起来,他大声说道,“今天中午我请吃饭,就这附近有家很有特色的鸡公煲,保准你们吃了下次还想来!”
“你就得了吧,就你这口味,吃什么都觉得好吃。”
刘馆长撇了撇嘴,不屑地说道,“我还不如和向专家到县里的餐厅去吃呢。”
“哎,瞧不起人不是?”
李馆长急了,一拍桌子说道,“等中午吃过以后,我看你还会不会再说这话!”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七十五章 功德无量 (更新完毕)
刘馆长和李馆长两个人一边斗着嘴,一边往外面走去。
向南此刻哪有兴趣去理会他们在说些什么,他端了一把椅子,坐在写字桌旁边,开始将盒子里面的这些青铜剑碎片,一块一块地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着,就好像拿到了新鲜玩具的小孩一般,嘴角微微翘起,愉悦的心情遮掩都遮掩不住。
相较于钟、鼎、錞这一类大型青铜器而言,青铜剑尽管修复难度极大,但越是有难度,向南就越想修复,对于向南来说,这是一种挑战。
如果他能够将这件青铜剑文物完美修复,那么,毫无疑问的,他再去修复那些大型青铜器,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与此同时,他的青铜器修复技术水准,肯定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在帐篷里坐了一刻钟的时间,刘馆长和李馆长又从外面回来了,之前他们两个人出去,是到探坑那边去看一看古墓群现场发掘的进展,向南的心思早已经被这件残损的青铜剑给吸引了,当然没有兴趣再到现场那里去查探情况,他又不是考古人员,自然就没必要跟上去凑热闹。
“向专家,咱们走吧。”
李馆长走进帐篷以后,看到向南还拿着那些青铜剑碎片左看右看,忍不住笑了起来,
“咱们先到附近吃个午饭,然后就不回来了,直接回市里去,一会儿你坐我的车,先到我们博物馆里去,我给你找个修复室,方便你修复这件青铜剑。”
刘馆长站在一边没有说话,显然刚刚在外面的时候,两位馆长已经商量好了。
向南想了想,点头应道:“好,我先将这些青铜剑碎片清理一下,然后静置几天,如果不再生锈了,我再过去开始修复。”
向南将手中的青铜剑碎片放回到盒子,然后将盒子抱在怀里,跟在刘馆长和李馆长的后面,往外面走去。
三个人在三屯营镇上简单吃了个午饭之后,便分乘两辆车,径直往市里开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