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所幸的是,向南的耐心足够,一点也没有表现出不耐烦,基本上都能对覃小天等人做到有问必答。
时间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又一个星期悄悄过去了。
这一天早上,向南和姚嘉莹等人在酒店里吃过早餐后,并没有跟他们一起前往陶瓷博物馆,他对姚嘉莹等人说道:“今天我要到凤凰城博物馆那边去修复青铜剑,到时候要是有人问起来了,你们帮我说一下。”
“好,我们知道了。”
姚嘉莹点了点头,心里面莫名地有些失落,自己当初在长安古陶瓷修复技艺大比之中拿了二等奖,古陶瓷修复技艺并不会并向南差多少,当时还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一点,也许还有机会在古陶瓷修复技艺上超越他。
可让自己没有想到的是,向南如今不仅成为了古陶瓷修复专家,而且又学习了青铜器修复技艺,连博物馆都邀请他修复青铜剑了,想来他在青铜器修复技艺上也有了让人惊艳的进步。
自己和他虽然在同一家公司,可为什么自己会感觉和他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向南当然没办法理解姚嘉莹心里的想法,等他们离开后没多久,拿在手中的手机就震动了起来,他拿起来看了看,便摁掉了电话,然后拎起背包从大厅休息区的沙发上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宾馆的大门口。
李馆长的车子正停在门口,向南打开车门坐了上去。还没坐稳,车子就缓缓地开动了起来。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七十九章 难题 (更新完毕)
“向专家,你这回可是把我们小周给吓了一跳。”
李馆长调转车头后,一边往凤凰城博物馆的方向开,一边笑着对向南说道,
“他说他从没见过给青铜器除锈一次能除干净的,就是他原先跟着学习的老师也不能,没想到这么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在你身上发生了。”
“哪有那么夸张?我也不过是运气好而已。”
向南将安全带拉出来扣上,摇了摇头,笑道,“再让我来一次,说不定又做不到了呢。”
“你就别谦虚了,我虽然不懂文物修复,但看得多了,多少也能明白一点,这可不单单是运气好就能做到的,还是你的实力到位了。”
李馆长可不信什么运气,他宁可相信这是向南不想出风头。不过,回过头来再想一想,以向南如今在文博界里的地位和声望,这么一点小事情,又谈得上什么风头?
两个人在车上随意聊了几句,车子就缓缓地开进了凤凰城博物馆,停在了一旁的停车场里。
李馆长将向南送到修复室的门口后,没有进去,和向南打了一声招呼,就匆匆离开了。
走进修复室后,向南发现其他四个人也都在里面,此刻正一边说笑着,一边忙着手里的活。看样子,他们也是刚到修复室没多长时间。
小周看到向南来了,比上次刚见面时热情多了,连忙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笑着招呼起来:“向专家来了,今天要继续修复那件青铜剑文物吗?”
“是的。”向南朝他笑了笑,说道,“你呢,那件三足圆鼎修复完了?”
“还没有。”小周一听这话,顿时愁眉苦脸起来,说道,“这只三足圆鼎不好修,鼎身部位有个巴掌大的残缺,上面纹饰太复杂了,我都不知道用材料来配补比较合适。”
“这就要看这件三足圆鼎的铜质腐蚀情况怎么样来判断了。”
向南想了想,对小周说道,“你要是不介意,我帮你看一看。”
“当然不介意,南哥,你快来帮我看看。”
还不等向南说完,小周便连忙点头,就连称呼都从之前的“向专家”变成“南哥”了,一下子亲热了不少。
事实上,他今天一大早就来到修复室里,坐在那儿眼巴巴地等着向南,就是想着让向南帮一帮自己的,现在向南自己提出来了,他怎么可能放过?
当初小周刚到这凤凰城博物馆来上班时,发现这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是青铜器修复师之后,还洋洋得意了许久,心里还想着,一个人多好,以后所有的残损青铜器都归自己修复。哪像那些在大博物馆修复中心的同学,到现在还没捞着修复文物的机会呢。
可时间一长,他才发现只有自己一个青铜器修复师是多么苦逼的事情。
倒不是因为博物馆里有很多残损青铜器需要修复,让自己没得休息,而是因为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时,连个讨论解决方法的人都没有,只能依靠自己瞎琢磨,或者打电话给其他博物馆的同学,向他们请教。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向南这么一个双料专家级修复师来到这里以后,大家在吃惊的同时,又都很兴奋的原因了。
青铜器补配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如果是口沿处残缺,一般是采用铜皮打制;而对于那些形状特别,不方便打制的,则采用铸造的方法来修复,比如像爵的立柱、三角形的爵足、鼎足、兽耳、兽面等。
而器身上的残缺部位,简单的就是直接用树脂补配,复杂一点的,就是树脂加铜皮的补配方法。铜皮可以保证强度重量,而树脂保证纹饰,各取所需。
向南仔细看了看这件三足圆鼎,这才对小周说道:“这件三足圆鼎的胎壁比较厚,所以最合适的就是用树脂加铜皮的配补方式,树脂的目的是填补厚度,铜片则是用来錾刻花纹。”
然后,他将这种配补方式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一点一点告诉给了小周,“你先慢慢做,不要急,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再来问我,我这两天应该都在这里。”
“好的,谢谢南哥。”
小周感激地点了点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按照向南说的方法继续修复这件三足圆鼎去了。
等小周离开以后,向南也拉了一把椅子坐了下来,然后将那些青铜剑残片一块块拿起来,仔细确认了一下,的确没有再生出铜锈来。
“难题要来了啊。”
向南在心里暗叹了一口气,按照常理,青铜器修复最难的工艺,是錾刻纹饰,但这件青铜剑又不一样,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碎片太小了,因此粘接环节也变成了难点。
向南从工具箱里拿出来了一把钢锉,小心翼翼地将青铜剑断口处锉口,也就是在对接的两块铜器断口上锉出新铜质——也就是所谓的“新碴”——才可以焊接。
将所有稍大一点的残片都锉好了口,向南这才将这些青铜剑残片全都焊接在一起。
但这还没完,工作台上还有一些青铜剑的小残片,这些小残片已经不能用焊接来处理了,只有用粘接的方式,将它一点一点拼对复原。
在粘接剂的选择,向南在粘接之前,已经经过试验,最终选择了“914”室温快速粘接剂来粘接青铜剑残片。
选择好粘接剂后,向南深吸了一口气,神情显得更加专注,他要开始粘接青铜剑小残片了。
只见他一手用镊子夹着青铜剑小残片,另一着手先在残片对接端均匀地涂抹上薄薄的一层粘接剂,然后与青铜剑对接在一起,并保持这个姿势不动,直到残片粘接剂固化后才松开镊子。
直到这时候,向南才侧过头,缓缓地吐了一口浊气。
倒不是他故作姿态,而是他不敢大声呼气,工作台上如今剩下的小残片都很小,他真怕自己一口气呼出去,将这些小残片吹得四处乱飞。
歇了一口气之后,向南又继续低头忙碌了起来。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八十章 是你要求太高 (第一更)
整整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向南才将这件青铜剑残片全部粘接完毕。
此刻再去看时,这件青铜剑文物,虽然还是色泽暗淡,无锋无刃,看上去就好像一根残破的烧火棍一样,但总算能看出它是一件长条形物体了。
要知道在这之前,这件青铜剑碎得完全看不出形状,不注意的还以为这是几块土坷垃呢。
将青铜剑清理干净助焊剂等杂质,以及多余的粘接剂,向南正准备将青铜剑修复的另一道难关——锋刃残缺给补全时,李馆长从门外走了进来。
他笑着对向南说道:“向专家,先歇一歇,该吃午饭了。”
“这么快?”向南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将手中的青铜剑放下,说道,“好吧,稍等一下。”
李馆长站在一旁,看着向南不紧不慢地收拾着工作台,开口说道:
“中午我带你去一家苏菜馆尝一尝,那里的师傅和伙计都是从金陵来的。你出差半个月了,估计也很想念家乡菜了吧?”
“不用那么麻烦。”
向南转头看了他一眼,说道,“到食堂随便吃点就可以了。”
顿了顿,他又说道,“这两天我应该都要过来修复青铜剑,李馆长也不用每次都过来陪我,到了饭点,我跟小周他们一起去食堂吃就行了。”
李馆长见向南的表情不像是作假,便点了点头,说道:“好吧,只要你不觉得我怠慢了你就好。”
向南摇了摇头,笑道:“怎么会?工作最重要嘛。”
收拾干净工作台后,向南又对小周说道,“小周,一起去食堂吃饭吧。”
“好的。”
小周立刻放下手里的三足圆鼎,匆匆到洗手池里洗了手,跟着向南就出了修复室。
吃过午饭之后,李馆长还有别的事,就先回办公室了,向南则跟着小周一起回到了修复室里。
一到修复室,小周就坐在椅子上,掏出手机玩起了游戏,玩了一把游戏,抬头看见向南又坐在工作台前忙碌起来了,连忙吐了吐舌头,乖乖地退出了游戏,也开始做起事来。
他一直都很钦佩向南,这么年轻,就能在文物修复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般人都没这个能耐。
在钦佩的同时,他也很羡慕向南的天赋,他也一直将向南的成功归咎于他超人的天赋上。
可现在他明白了,天赋也许是向南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决定向南能否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他自身的努力。
大部分人在休息的时候,他依然在努力工作着,日积月累之下,他不成功,谁成功?
又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向南才将青铜剑锋刃上锯齿般的残缺给补全了,但这个关卡还没有完全过去,等到打磨时,才是考验。
锋刃残缺部位的面积很小,配补材料与原器物的接触面也就很小。等到了打磨的时候,不用力就收不到效果,稍一用力,配补材料又掉了,掉了就得再补,补了一打磨又会掉……
总而言之,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
第二天上午,向南一来到修复室,就从工具箱里拿出砂纸来,开始打磨青铜剑的剑身,果然,还没打磨多久,前一天已经补全的锋刃残缺部位,又开始变得像缺了门牙一样,坑坑洼洼的。
没办法,向南只得重新再补一次。
反反复复折腾,花了大半天时间,向南才将青铜剑打磨完毕。
打磨完毕之后,紧接着就是最后一项作旧处理了。
这一步并不复杂,向南将打磨光洁的青铜剑镀上一层铜,然后放到4~10克/升的弱硫酸溶液里面浸泡5~15秒钟,然后再将青铜剑取出,放入到过硫酸盐碱性溶液中进行氧化处理。氧化处理结束之后再用皮革边角料的毛面慢慢蹭光。
做完这些之后,向南再用加入了少量铜缓蚀剂的清漆在青铜剑上薄薄地涂上一层,这一步可以提高古铜色表面的防蚀性和抗变色性能。
到这一步,青铜剑已经算是完全修复了。
此刻再去看时,这件青铜剑文物浑身散发出古铜色,色泽雅致、古色古香,锋刃处寒光凛冽,端的是一柄好剑。
小周正好抬头看到这件青铜剑,两只眼睛瞪得老大,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
这就是之前看到的那堆土坷垃一样的青铜剑?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啊!
“青铜剑修好了?”
已经到了下班时间,李馆长很准时地出现在了修复室的门口,他盯着向南手里的那件青铜剑文物,两只眼睛像是会发光,
“快,快拿给我看看!”
向南没有说话,直接将这件青铜剑文物放在了工作台上,朝李馆长示意了一下。
李馆长连忙走上前来,伸出手来,小心翼翼地抓住剑柄,将这件青铜剑文物举了起来,然后对着门外的光线细细地查看了起来。
“好精湛的修复技术!”
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李馆长才缓过神来,他长呼了一口气,看着向南的眼神里满是惊异,缓缓说道,
“这件青铜剑文物浑身上下居然看不到一丝修复痕迹,就好像从来没有残损过一样,如果我不是知道整个修复室里仅有这么一件残损的青铜剑文物,我都要怀疑你是不是拿错了。”
向南连忙摆了摆手,一脸惭愧地说道:“李馆长过奖了,其实,这件青铜剑文物,我还是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好。”
“那是你自己的要求太高。”
李馆长捧着青铜剑,乐得眉飞色舞,“这件青铜剑文物,哪怕我送到京城故宫博物院那边去修复,那些资深修复师也修复不到这种程度,这起码得是专家级的水准。”
这话向南可不好接,只能笑了笑。
李馆长又将这件青铜剑文物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这才依依不舍地将它小心地放到一个古董盒里,然后又将盒子放进储存文物的保险柜里锁好。
做完这些之后,他长舒了一口气,伸手使劲拍了拍向南的肩膀,大笑着说道:
“向专家,走,今天高兴,咱哥俩得好好喝两盅!”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八十一章 洒蓝釉 (更新完毕)
在凤凰城博物馆花了两天时间,将那件青铜剑文物修复完毕之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向南又回到了陶瓷博物馆文物修复室,继续修复残损的古陶瓷器物。
实际上,这一批残损的古陶瓷器物,已经修复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十多件残损的古陶瓷还没有修复。
按照如今这个速度,大概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这单修复业务就要完成了。
这一天早上,向南来到修复室后,从那些残损古陶瓷中挑选了一件,便打算开始修复。
将盒子里的这些古陶瓷残片清洗干净之后,稍稍一拼对,向南就已经看出来了,这是一件明朝宣德年间的洒蓝釉钵。
洒蓝釉,是明朝宣德时景市官窑厂所创。由于它的陶瓷釉面就好像洒落的蓝色水滴,因此被称作“洒蓝”;又因为它所透出的白釉地斑就如同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上,因而又被称作“雪花蓝”。
洒蓝釉在工艺上并不是简单的蘸釉,而是采用管子吹上去的。
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在陶瓷器物的表面上,从而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然后再上一层薄釉,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的。
烧制完成的洒蓝釉陶瓷器物上,空出来的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十分精美绚丽。
华夏现存的明代洒蓝釉瓷器实际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件,其中有一件,向南还曾在首都博物馆见过,是明宣德年制的洒蓝釉钵,属于一级文物,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洒蓝釉钵,高11.4厘米,口径25.3厘米,敞口,腹下渐收,矮圈,足内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双圈楷书款。整件器物造型规整,釉色完美观,胎体厚重。
明代的洒蓝釉瓷器之所以少见,是因为洒蓝釉工艺从产生到消亡一共也只存在了10年的时间,那么它为什么只经历了短短10年就神秘消失了呢?洒蓝釉工艺又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
向南深吸了一口气,右眼之中“时光回溯之眼”悄然开启……
宣德二年(1427年)十月,天气虽已经入秋,但西江的天气依然十分,一个面白无须、文质彬彬的男子骑着一匹白马正走在官道上,在他身后,还跟着四五名随从打扮的男子,也都骑在马上,慢慢地在路上走着。
“距景市还有多远?”
为首的男子骑在马上,看着官道两旁青翠的山林和稀稀落落的,已经开始泛黄的稻田,回头问了问身边一位留着花白胡须的老随从。
老随从应道:“不远了,再往前行一刻钟,绕过那道山梁就可以看到景市了。”
“那就走快点罢,也好歇一歇。”
为首的男子点了点头,两腿一夹,身下的白马就扬蹄小跑了起来。
这名男子是一名中官,明叫赵贾,此次前来景市,他是带着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圣旨来的。
一行人抵达景市之后,便换了官服,直接来到御窑厂,向督陶官张善宣了旨,并直接将其拿下,送入大牢之中,等候问斩。同时,他还命人将官窑贡余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
这一系列的动作,让御窑厂里人心惶惶。
赵贾便安抚众人,一脸和善地说道:“张善贪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瓷,多以分馈其同列,皇上得知后震怒不已,特意派了咱家将其拿下问斩,以整肃纲纪,只要尔等勤勉刻苦,咱家也必会上禀,不吝厚赐。”
众人闻言,连忙应声道:“谢督陶!仆等必不负大人所望,努力做事。”
原来,赵贾不仅仅只是来宣旨的中官,他此来也是替张善的补,在御窑厂里做督陶官。
等到众人下去之后,赵贾这才在宽敞的厅堂里坐了下来,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实际上他到景市御窑厂来就任督陶官,身上还带着皇上朱瞻基亲自交给他的任务的。
这个任务就是,景德镇御窑厂要在明年五月之前,造出一种专门用来掷骰子的瓷器来。
这种专门用来掷骰子的瓷器,应该是什么样的形制,瓷器上应该用什么样的纹饰,他到现在连一点头绪都没有!
“老爷,何不找催总和几个老匠人问一问?”
正在赵贾头疼的时候,老随从刚泡好了一杯茶,给他端了过来,“他们这些人比咱们更懂瓷器,或许有什么更好的想法也说不定。”
“你说得有道理。”赵贾眼睛一亮,连连催促,“你快去请催总,顺便让他找几人老匠人一起来。”
老随从笑着点了点头,转身就出门去了。
过了没多久,督陶催总郎永平带着三个脸上满是沧桑之色的老匠人便赶了过来。
赵贾将皇上委派的任务跟他们一说,催总郎永平就愁眉苦脸起来了:
“去年年底,咱们御窑厂好不容易才将皇上要的蟋蟀罐给捣鼓出来,没想到,这次又要烧造骰子钵了。”
赵贾一愣:“骰子钵?”
“比吃饭用的碗大一点,敞口的。”郎永平用双手比划了一下,“形制是没什么可变化的了,主要还是釉色上的创新,也不知道皇上喜欢什么样的。”
之前说的蟋蟀罐,御器厂就为朝廷烧造了数十种纹饰不一的,最终皇帝还是对其中的一种青花双向五爪龙纹蟋蟀罐情有独钟,宣德皇帝观看斗蟋蟀用的就是这种斗盆。
没想到刚刚烧造好蟋蟀罐,宣德皇帝又喜欢上了掷骰子,还真是“贪玩”。
说起来,宣德皇帝朱瞻基不仅治国能力很强,登基之后,很快就平定了汉王朱高煦之变,停止用兵交趾,并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休养生息。
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贪玩成性的皇帝,他酷爱斗蟋蟀,每年都要地方官进贡上等蟋蟀供他玩耍,还专门让景市御窑厂为他烧造蟋蟀罐,以满足游戏所需。
由此看来,朱瞻基如今又迷上了掷骰子的游戏,也不是什么太让人吃惊的事情。
只是,这掷骰子的陶瓷器物,该怎么创新,还真是让人头疼啊。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八十二章 掷骰子的器物 (第一更)
“既如此,那郎催总就多多辛苦一些,和几位老丈好好商量一下,这掷骰子的陶瓷器物,该怎么做。”
赵贾想到御窑厂之前就接过蟋蟀罐的烧造任务,心里顿时就放松了不少,毕竟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想必会好得多,他说道,
“如今已是十月,只有半年时间让我等烧造骰子钵,各位务必将此事放在心上,切莫怠慢。”
“下官岂敢!”
郎永平和几位老匠人连忙起身拱了拱手,随后便转身离开了。
回去以后,郎永平和几位老匠人又召集了御窑厂里的一些骨干,连夜开始讨论起来,并决定先烧制几种常见类型的钵碗来看看效果,比如青花云龙纹钵、青花五爪龙纹钵等等。
一群人商定之后,第二天,郎永平便将这件事汇报给了赵贾。
赵贾自然不会反对,当即同意了下来,并鼓励他可以多多创新,并且这一类的事情郎永平自己决定就可以了,等到开窑的时候告诉他就好。
“创新?哪有那么容易的事!”
郎永平嘴上没说什么,心里面却是一阵苦笑。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市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却几乎全盘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由于祭祀、赐赏、贸易的需要,明朝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
在浮梁瓷局至今的这一百多年间,景市御窑厂每年都要烧造大量的御用瓷器,而且这些瓷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创新釉色,创新形制,甚至创新品类。
正所谓“人力有穷时”,创新又不是一拍脑子就能想出点子来的,哪有嘴上说的那么简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