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挂了电话,向南便出了门,在路上买了一笼小笼包,又拿了一杯豆浆,一边吃一边往工作室走去。
到了工作室以后,其他人都已经在会议室里等着了。
“今天耽误大家一点时间,临时开个会。”
向南在会议桌前面的座位上坐下来以后,看了大家一眼,然后对坐在左边下首位的康正勇笑道,“康主任你先说说,古书画修复首期培训班的效果反馈怎么样?”
“好。”
康正勇点了点头,然后一边将手中的一叠效果反馈调查发给大家,一边说道,
“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古书画修复首期培训班的效果反馈进行调查,我们古书画修复室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培训班结束后一个月的时间,将这份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箱,发给每一位参加了本次培训班的修复师,让他们帮忙认真作答并回复。”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82%的修复师认为培训班对提高修复技术的作用很明显,11%的修复师认为效果一般,没有预想中的好,还有7%的修复师则表示不清楚。”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在修复速度的提升上,92%的修复师认为比以前修复速度快了,剩下8%的修复师则认为差别不大。”
“此外,对于古书画修复培训班的建议,79%的人认为培训班的时间太短了,其他的则是各种各样的建议,有人认为应该请一些专家来讲座,还有一些则认为应该将咱们的工作室当成实习基地,也有人说实践课修复一幅古画太单一,也可以考虑竞赛类的对抗模式,增加趣味性等等。”
说到这里,康正勇又看了一眼向南,说道,“总之,建议五花八门,都在这上面列出来了。”
“嗯,做得不错,调查得很仔细。”
向南对康正勇笑了笑,又扫了一圈,“大家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我来说两句吧。”
许弋澄知道自己该说话了,他伸出手指轻轻敲了敲会议桌的桌面,说道,“我个人觉得,文物修复培训班这个模式,是可取的,这个从调查数据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绝大部分修复师都认为对提高修复技术的作用很明显,那些认为效果一般或者不清楚的,要么就是接受能力太差,要么就是太懒。”
“文物修复培训班的主要作用,就是资深修复师将自身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普通修复师,并不是说,我说了一遍你就会了,你还得能理解,私底下还得勤加练习才行,要不然,别说是资深修复师,就是专家讲课,那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技术永远都不属于你。”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所以,我觉得,文物修复培训班还是可以办的,大部分修复师都认可,那它就值得办,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大好的事情,至于要不要增加培训班的时间,这就要看修复师们的承受能力,以及各项支出了,咱们工作室总不能亏本吧?”
“我能说两句吗?”
王民琦举了举手,看到向南点头后,他才咽了咽口水,说道,“我觉得,建议里面有一个增加讲师和学员的互动,这个建议其实挺不错的。”
“就比如说我,如果我去上培训课,也许在修复青花瓷器时没遇见的问题,在修复斗彩瓷器时遇见了,毕竟作为初级修复师来说,我能接触到的陶瓷器,种类并不会太多,可如果在培训班只修复一件瓷器,那么很多问题我可能并不会碰到。”
“可如果增加了讲师和学员互动的课程,那样我就可以举手提问,之前积压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作为古书画修复首期培训班的学员,我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王民琦刚一说完,汪晓鸥笑了笑,也开口说了起来,“我个人感觉,古书画修复首期培训班是具有开创性的……”
……
这个会议开得很热闹,基本上每个人都发了言,包括一向高冷的姚嘉莹,也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在最后,向南作了总结性发言,并宣布,由古陶瓷修复室主任许弋澄牵头,开始筹备古陶瓷修复首期培训班,招生名额50人,时间仍然为一周,但在每天晚上的理论课程时间里,增加了半个小时的互动时间,由学员们自由提问。
古陶瓷修复首期培训班的时间,暂定为十二月中旬。
在会议的最后,向南说道:
“接下来的工作,就要看许主任的安排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四十三章 会不会少了点 (第一更)
会议结束之后,向南又在各个修复室里走了一圈,然后又离开了工作室,对于古陶瓷修复首期培训班的事,他一点也不担心。
尽管现在已经十一月底了,离十二月中旬,也就不到二十天,时间很紧迫。但由于之前已经有了举办古书画修复首期培训班的成功经验,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要比之前轻松太多了。
他现在要忙的,当然还是回家练习青铜器修复技术。
刚刚回到家里,向南还没来得及坐下歇口气,放在口袋里的手机又震动了起来。
他拿出一看,又是京城打来的。
电话刚接通,对面就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喂,向南吗?我是欧阳春啊。”
向南在电话这边应道:“欧阳司长,您好。”
“是副司长,哎,你以后啊,还是叫我欧阳大哥好了。”
欧阳春强调了一遍,随即又有些开心地说道,“f国国立图书馆那边回复了,他们那边愿意用一卷残破的唐代敦煌遗书《汉书王莽传残卷》作为修复费用,请你过去帮忙修复《圆明园四十景图》,你有什么想法?”
“我记得上次你去米国时,那个亚历克斯都是用了两幅国宝级古画来着,这个才一幅,会不会少了点?”
欧阳春这么说,实际上还是不怎么愿意让向南出去,没准跟f国国立图书馆要两幅国宝级文物,对方就不干了呢。
这样一来,向南就不用去了,姜司长也不用提心吊胆,生怕向南会被高薪“挖”走了。
“唐代敦煌遗书《汉书王莽传残卷》?”
向南眼睛亮了亮,这个真的可以有啊。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指敦煌所出2至14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
敦煌遗书总数约6万卷,其中佛经约占90%,目前分散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之中。其中,华夏国家图书馆藏有16000余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事实上,向南也可以想象得到,f国国立图书馆愿意将这卷残损的敦煌遗书《汉书王莽传残卷》拿出来当作《圆明园四十景图》的修复费用,很大原因可能是这卷残卷损害程度非常厉害,已经到了一般修复专家都没有办法修复的地步了。
但向南还是愿意去看一看——不管是去看《汉书王莽传残卷》,还是去看《圆明园四十景图》,甚至是其它收藏于f国国立图书馆以及其他图书馆的华夏国宝。
“欧阳……大哥,这样就可以了。”
向南没去考虑欧阳春说的要求两幅国宝级文物,f国国立图书馆不是收藏家,更不是米国富豪亚历克斯,做不到那么随心所欲,而且,他们对华夏文物的价值深知于心,能舍得拿出来一卷敦煌遗书,已经很好了,还奢望他们能再拿出来一套?
不存在的。
将脑海里的这些杂念摒弃,向南笑着问了一句,“那我大概什么时候出发?到了那边又应该联系谁?”
欧阳春见“忽悠”不到向南,也是哈哈一笑,说道:
“不用急,估计还要几天时间,我这边还要找一个翻译跟你一起去。”
向南笑着道了声谢,说道:“好的,那就麻烦欧阳大哥了。”
挂了电话,向南便将这件事先放到一边,来到修复室里,继续开始练习青铜器修复技艺。
这段时间里,向南已经全面掌握了清洗、拆除、除锈、焊接、翻模等十二道青铜器修复工艺中的五道,这一趟去f国,估计也要好几天时间,趁着现在还有几天空闲,他准备将矫形、铸铜、刻纹、配缺等四道工艺也全都熟悉一遍。
至于青铜器修复的最后三道工艺——随色、打磨、涂抹防护液等,并不太难操作,尤其是随色,实际上跟古书画修复中的全色、古陶瓷修复中的上色差别不大,这对向南来说,应该算是最简单的一环了。
两天之后,欧阳春又打来电话,告诉向南,翻译已经找好了,是华夏国家博物馆的一名普通的古书画修复师,名叫邹金童,二十五岁,曾经在f国留学生活过一段时间,罗曼语说得十分流利,最主要的还是他对古书画修复十分了解,做一个专业翻译就很合适了。
这一次,邹金童并不是专门给向南做翻译的,而是他恰好要去f国,对各大博物馆馆藏的华夏文物做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刚好跟向南同行,既可以搭伴也可以顺便给向南做翻译。
“本来打算让你到京城这边来先会合,然后乘机前往f国首都巴里斯的。”
欧阳春在电话那头解释道,“不过,小邹说不用那么麻烦,后天上午,他会从京城直飞巴里斯,你就从魔都直飞过去,他见过你的相片,到时候在巴里斯机场碰面就好了。我留个小邹的电话给你,要是找不到人,就打电话好了。”
向南点了点头,“好的。”
欧阳春又说道:“到了巴里斯,小邹会直接联系f国国立图书馆方面的联络人阿德里安,他是华夏文物保护与修复部的部长。”
“嗯,我知道了。”向南说道,“谢谢欧阳大哥。”
挂了电话,向南便在手机上预订好了后天上午魔都直飞巴里斯的机票,然后先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说自己要出国一趟。
老爸老妈倒是没什么说的,只是让他要注意安全,别那么拼命工作。
之后,他又给自己的老师孙福民和江易鸿分别打了个电话,说了一声自己的去向。
电话打完,向南便又继续投入到了青铜器修复之中,时间紧迫啊,等去了f国,又是好长一段时间没办法修复青铜器了。
时间转瞬而过。
第三天一大早,向南又给康正勇和许弋澄交代了一声,说自己要去f国一趟。
向南在电话中对许弋澄吩咐道:
“古陶瓷修复首期培训班的那几个讲师,我已经打电话邀请了他们,他们也都答应了,一会儿,我将电话发给你,你到时候再跟他们联系一下,顺便帮我道个歉。”
挂了电话,向南便打个车直奔机场,坐上了直飞巴里斯的飞机。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四十四章 不睡觉想干嘛 (更新完毕)
上午11点从魔都国际机场起飞,抵达巴里斯国际机场时已经接近华夏时间下午5点钟了,耗时将近13个小时。
也幸好向南收拾行李时,在包里塞了几本青铜器修复的专业书籍,否则的话,这一路上可就真的太煎熬了。
华夏时间和f国有7个小时的时差,此刻刚好是当地时间上午10点,向南跟着同机的旅客走出机场之后,抬头眯着眼睛看了看蔚蓝色的天空,明晃晃的太阳都还没到头顶上呢。
站在机场外四处打量了一番,向南正准备找个地方坐下来歇一歇,放在口袋里的电话忽然响了起来,他拿起来一看,是那个还没见过面的翻译邹金童打来的。
“喂,向专家你好,我是邹金童。”
电话刚一接通,话筒里就传来了一个颇显醇厚的声音,“我现在已经下了飞机,请问你现在在哪个位置?我过去找你。”
“哦,你好。”
向南先是打了声招呼,然后才说道,“我刚刚从t2航站楼出口出来,你一到这边就应该能看到我。”
邹金童说道:“好的,我出站可能要一会儿,向专家在那儿稍等片刻。”
大约又过了一个来小时,一个身穿藏青色西服、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的年轻人拖着一个大行李箱,急匆匆地走了过来,看到向南之后,又快走了几步,朝向南伸出了手,有些歉意地说道:
“向专家,我是邹金童,让你久等了。”
“还好,咱俩的飞机差不多是前后脚到的。”
向南笑了笑,伸手和他握了握,然后问道,“接下来咱们先去哪儿?”
“这都快中午了,咱们先打个车到国立图书馆附近,找个地方吃午饭吧。”
邹金童伸出右手食指将眼镜往鼻梁上推了推,笑着说道,
“从国内过来之前,我事先联系过国立图书馆方面,对方本来是要安排人来接的,但咱们两个人前后到的时间不一样,所以我就私下做主给婉拒掉了。”
向南点了点头,说道:“嗯,反正你这里也熟,我跟你走就行了。”
两个人也没多聊,再说这里也不是聊天的地方,邹金童便拦了一辆出租车,拉开后座让向南先上车之后,他才将行李箱放到后备箱里,转身坐进了后座的另一边。
上车后,邹金童对司机说了一个地址,然后才转头笑着对向南说道:
“我这次过来,主要是到巴里斯对各大博物馆馆藏的华夏文物,做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当然,我的事情不急,欧阳司长让我先配合你的工作。”
向南笑着道谢:“那就辛苦金童你了。”
邹金童摆了摆手,说道:“都是为了工作嘛,这么客气干什么。”
“听说你原先在这边留学过,怎么回国后会想到要去修复文物?”
向南有些好奇。
“这个就有点不大好解释了。”
邹金童笑了笑,说道,“其实我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考古材料学,当初原本是计划留在f国的,不过后来想想还是回了国,正好那时候华夏国家博物馆在招人,我就去应聘了。”
“我主要从事的是文物修复科研工作,就是研究文物修复新材料的,比如说黏合剂、仿釉涂料之类的化工材料,最近这段时间,我正在古书画修复组里学习传统的修复技艺。”
“哦。”
向南有点理解了,这是属于海外引进的高端人才啊,他忍不住又问道,“既然你是研究材料的,这次来f国博物馆,怎么做的是研究馆藏华夏文物?”
“其实就是做一个分类目录,这个不复杂。”
邹金童解释了一句,随后笑道,“我这刚进科研部呢,连文物修复具体是什么都没搞明白,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研究项目的,所以基本上什么都做一点。”
两个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车子很快就开到了邹金童指定的地方,向南跟着他下了车,找了个中餐馆吃了顿午饭,然后才一起出了门,前往国立图书馆。
f国国立图书馆位于巴里斯东南赛斯河边,它以四幢直插云霄相向而立形如打开的似的钢化玻璃结构的大厦为主体,四座大厦之间由一块足有八个足球场大的木地板广场相连。中央是一片苍翠茂盛的树林,围绕着这片浓密的树林是它的两层阅览室,其中有两个主阅览室分别均有二个足球场大小。
f国国立图书馆是f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大型图书馆之一。它是由皇家图书馆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可上溯至14世纪f国国王为收藏历代王室藏书而建立的国王图书馆。
步行不到5分钟,邹金童就指着占地极广的一片浓密的树林掩荫下的建筑,对向南说道:“喏,这里就是f国国立图书馆了。”
“嗯,确实挺大。”
向南四处打量了一番,看到正门处不停地有人进进出出,就好像一个热闹的超市一般,但偏偏就没有听见什么喧闹声,四周都很安静,给人一种很宁静祥和的感觉。
他说道,“我们进去吧。”
从餐馆出发之前,邹金童就已经电话联系了国立图书馆华夏文物保护与修复部部长阿德里安,因此,当两个人走进图书馆的大门时,就看到一个年约五十多岁,长得有点像喜剧电影《粉红豹》男主角的中年人迎了上来,一脸笑意地看着向南两人,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通。
向南是一句话也没听懂,只得一脸茫然地看着身边的邹金童。
邹金童笑着转头对向南介绍道:“这人就是国立图书馆华夏文物保护与修复部部长阿德里安,他刚刚说,他一眼就认出了你是向南,比在网络视频里看到的帅气多了。”
这样的称赞听得太多了,向南一点也没有不好意思,他对邹金童说道:“替我谢谢他,顺便问一问,我什么时候能看到那幅《圆明园四十景图》?”
邹金童又和阿德里安叽里咕噜了一通,这才对向南说道:“他说不用着急,他已经为我们安排好了住处,他会让人带我们去休息一会儿,晚上还给咱们安排了欢迎酒会。”
看到向南皱眉,邹金童有些无奈地小声解释道:
“这边的人天**漫,既然来了,就客随主便吧。”
向南很勉强地点了点头,也只能这样了。
看到向南接受了自己的安排,阿德里安显得很开心,他转过身往后面招了招手,叫了一个年轻人过来,让他给向南和邹金童两个人带路,先去住的地方安顿下来。
住的地方,是离国立图书馆不远的一家宾馆,向南将东西收拾好了之后,又洗了个澡,然后和住在隔壁的邹金童打了个招呼,躺床上睡觉去了。
别看这会儿才下午两点多钟,阳光高照,搁咱华夏,都夜里快十点了。
这个时间点,不睡觉还想干嘛?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四十五章 无以伦比的杰作 (第一更)
花了两天时间,向南总算是把时差调整过来了。
邹金童倒是很习惯,估计跟他之前经常返回京城和巴里斯之间有关系,天黑就睡,天亮就起,整个人照样是精神奕奕的。
在这两天时间里,向南偶尔也会和邹金童一起,到国立图书馆里走走逛逛。
这里不愧是号称“世界最美图书馆之一”的地方,不断往前延伸的玻璃长廊引光入室,让进深开阔的室内依然明亮,天花与地板色调相映成趣,结合工业风高架书柜与复古灯饰、壁饰与花纹,配合挑高格局及欧式拱形门廊,展现出如哈利波特电影中奇幻又圣洁的辉煌感。
隔天正好又碰见图书馆里正在举办抽象画派的展览,一幅一幅画作镶嵌在玻璃墙面内,供往来的读者欣赏。
当然,这么稀奇古怪的画作,向南是完全理解不了的,在他看来,这还不如周星星版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祝枝山画的《小鸡啄米图》更形象一些呢。
到了第三天,就在向南在这人生地不熟、言语有不同的地方待得有些不耐烦时,国立图书馆华夏文物保护与修复部部长阿德里安总算是“想”起了正事,他将向南和邹金童请到了办公室,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通。
邹金童很快就翻译给向南听:“阿德里安说,由于《圆明园四十景图》实在贵重,因此,需要你针对受损的部分分景图作一份详细的修复方案,如果没有问题,现在就可以带我们去看真迹。”
向南点了点头,说道:“这是正规程序。”
“那我们现在就去修复室吧。”
阿德里安听了,立刻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边往办公室外面走,一边回头对向南耸了耸肩,说道,“还是要请向先生原谅,这里很多事情,我没权力做主,所以才会拖这么久。”
国立图书馆书画修复室在另一栋楼,这里实际上也有书画修复师,但他们修复的大多是以西方油画为主,至于华夏古书画,一般残损不复杂的,他们也能修,再稍微严重一些,就没办法了。
事实上,这些年来,也有不少国外大型博物馆,会派遣本土修复师前往华夏学习文物修复技术,但他们对于这种传统纯手工的技艺,很难理解得了,更别谈将这些技艺彻底掌握并灵活运用了。
而且,更进一步来讲,即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学习,那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学得会的。
要知道,初次接触文物修复的学徒,三年之内几乎都不可能上手修复文物,一年两年,估计还是得留在修复室里练习排刷刷毛纸吧?
“我们这里原本也有一个华裔文物修复师的,可惜,被另外一个博物馆给‘挖’走了。”
来到修复室后,阿德里安有些无奈地摊了摊手,说道,“现在修复室里有两个是他的学生,但好像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向南笑了笑,没有说话,他跟在阿德里安的身后,走进了进去。
书画修复室很大,四面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油画。
修复室被一堵半透明的玻璃墙分成了左右两边,左边摆放着是各种现代仪器,有两名工作人员正在给画作进行检测;右边则靠墙摆着四五张大大的工作台,三名穿着白大褂的书画修复师,正坐在那里认真地工作着。
向南皱了皱眉头,问道:“就在这里吗?”
“对啊。”阿德里安有些发愣,“这里就是修复室。”
“不,这里不行。”
向南目光微微向下,略带着点俯视,看着阿德里安的一蓝一绿的眼睛,一脸认真地说道,“我需要一个足够安静,没人打扰的地方。”
倒不是向南故意摆谱,而是他不习惯和语言不通的人在一起工作,这要是别人跟他说话,他听又听不懂,问又不会问,这多尴尬?
再说了,他总不能在做工作的时候,还要求邹金童一直跟着自己,随时给自己翻译,人家来巴里斯,也是带着工作来的。
阿德里安愣愣地看着向南,呆了半晌,忽然两只小短手一拍,点点头笑道:“我想起来了,楼上还有一个空房间,我让人搬一张工作台上去就可以了,至于修复工具,你可以在这里挑好,到时候一起让人送上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