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谢谢你,阿德里安部长。”
向南微微点头,随即又说道,“既然来了这里,不如先让我看一看《圆明园四十景图》,了解一下病害程度,我也好做修复方案。”
“好,向先生请稍等。”
阿德里安走进左边的仪器室里打了个电话,没过多久,就看到一个国立图书馆工作人员捧着一个金属箱子走了过来,在他的身后,还跟着另外一个工作人员。
箱子放下之后,阿德里安亲自上前将箱子打开,小心翼翼地从里面取出了一整套的《圆明园四十景图》,放在了工作台上。
《圆明园四十景图》,实际上是根据乾隆皇帝弘历的旨意,在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由宫廷画师、词臣历时11年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
画成之后,乾隆皇帝为它御笔题诗40首,由工部尚书、大书法家汪由敦书写。
圆明园,它曾经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曾经作为东方文明的一种象征为天下人所推崇,其规模之宏伟,典藏之丰富,令世人叹为观止。
大文豪雨果曾经这样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
“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而《圆明园四十景图》这套画卷,再现了圆明园全盛时期的壮丽风景,是当时圆明园里100多处园林风景群中独成格局的40处景群。
《圆明园四十景图》图画绘工精美,所绘建筑、泉石等都为写实风格,题诗意境深远,书法隽永飘逸,诗、书、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向南站在这套画卷之前,伸出手缓缓地抚在画纸之上。
也许,他是1860年《圆明园四十景》被侵略者掠走以来,第一个亲手碰到这套画卷真迹的华夏人。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四十六章 制定修复方案 (更新完毕)
向南屏着呼吸,一张一张小心翼翼地翻看着这套价值连城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从圆明园正殿的“正大光明”,一直翻到最后一幅位于福园门内的“洞天深处”。
这四十幅分景图,有山川流水、有白墙灰瓦,有碧桐书院,也有寺庙园林……
四十幅图,四十处景。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仔细察看了一遍,向南长舒了一口气,这套《圆明园四十景》事实上损坏得并不算特别严重,可能由于受潮的关系,四十幅分景图中的大部分画芯上,都满是暗黑色的霉斑,有一部分画芯甚至烂出了一个个小洞。
此外,画芯上还有一些被蟊虫啃咬的地方——这一点很容易判断,画卷上留下来的那些虫尸,就可以证明了。
看到向南已经将这套画卷仔细检查了一遍,阿德里安忙不迭地问道:“向先生,这套画卷,容易修复吗?”
“不难。”
向南想了想,又说道,“不过,分景图太多,要全部修复还需要一段时间。”
“哦,这个没关系。”
阿德里安长舒了一口气,事实上,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保存不够完善,他是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的,之前他也找过本国的修复师尝试过,但他们都没有修复华夏古画的经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这套画卷太过珍贵,他们也不敢擅自修复,担心修复坏了,要承担责任。
因此,阿德里安只能向华夏文物保护与修复部门求助,来自华夏的文物,自然只有华夏人才最懂得维护。
之所以强调要向南前来,也是因为阿里德安曾经向f国驻华大使馆了解过,最近这一两年来,在华夏文物修复界里名声最响亮的,就是向南了,更何况,对方还曾经有过修复《千里江山图》这样“彪悍”的经历。
他轻松地笑了笑,说道,“我们不着急,向先生可以慢慢来。”
“你不急,我急啊,我可不想在这里待太久的时间。”
向南在心里嘀咕了一句,想了想,对阿德里安说道,“阿德里安部长,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我现在就开始做修复方案了。”
“好的,向先生。”
阿里德安点了点头,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取来了一份空白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案》,放在向南的面前,说道,“这里有固定的模板,向先生按照要求往上面填写内容就可以了。”
“……”
向南一脸无语拿起这份方案模板看了看,上面全是罗曼文,他哪里看得懂?
一直站在向南身边,辛苦地做着同声传译的邹金童伸过头来看了一眼,抬起手来拍了拍向南的肩膀,低声道:“没事,一会儿你就在白纸上写,到时候我来用罗曼文给抄上去就行了。”
向南有些歉意地看了他一眼,说道:“这段时间,可要辛苦你了。”
“这有什么?”
邹金童一点也不在意,他摆了摆手说道,“我来这里就是做这个事的。”
说着,他又开玩笑似的说了一句,“你要是过意不去,等你开始修复《圆明园四十景图》时,我不懂的地方,你再给我讲讲?”
向南笑了起来,说道:“那当然没问题。”
阿德里安又和向南说了几句,就暂时先回办公室去了。
那两个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倒是留下来了,阿德里安说是等向南做完修复方案后,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还要让他们两位送回仓库里去,以后修复时也是一样。
等阿德里安走后,邹金童一脸不高兴,小声说道:“这是担心我们把这套图弄走?这里连苍蝇都飞不出去吧?”
这话真没错,修复室里是全玻璃幕墙,门一关连窗户都没有,苍蝇的确飞不出去。
向南被逗笑了,解释了一句,“国内也差不多这样,进出修复室,都有门禁的,国博估计更严格吧?”
“啊?”邹金童也笑了起来,“嗯,其实都差不多。”
两个人说笑了几句,向南便让邹金童帮忙,先将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的四十幅分景图一一拍照,然后让工作人员拿去清洗出来。
向南自己则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始制定修复方案。
文物修复方案,主要由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病害情况、病害清除方法等几个部分组成。
《圆明园四十景图》的病害情况并不严重,唯一比较麻烦的是,残损的分景图数量比较多,向南需要将每一张分景图区分开来,分别详述病害情况以及病害清除方法。
花了差不多半天的时间,向南才将修复方案制定好,又花了半天时间,邹金童将向南撰写的方案翻译成罗曼文,重新抄写在阿里德安拿来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案的模板之上。
写完之后,邹金童将制定好的修复方案交给工作人员,让他转交给阿里德安,然后才对向南笑着说道:
“走吧,累了一整天,晚上我带你去巴里斯歌剧院听一场歌剧,好好放松一下。”
向南一边往图书馆外面走,一边笑道:“还是算了吧?这玩意儿,我哪听得懂?”
“咱们又不是听歌词,咱们听的是艺术。”
邹金童一副夸张的样子,瞪大了眼睛说道,“菜花甜妈的《送你葱》,你闭上眼睛仔细听,那感觉也很艺术啊。”
“哈哈,行。”
向南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你是翻译,你说了算。”
吃过晚饭后,向南和邹金童两个人来到这座古老的歌剧院里,用了一场歌剧的时间,感受了一下这个古老国度的文化艺术。
邹金童很享受这个过程,幸福得就好像是陷入了恋爱中的小姑娘一般,以至于直到回到了宾馆里,依然在那儿摇头晃脑。
也许是他曾经在巴里斯求学过的原因,对这个西方国家的文化艺术,接受程度很高。
倒是向南,听是认真听了的,但还是自己感觉接受不能。
兴许是文化差异的缘故,相对歌剧而言,他更愿意坐在茶楼里,一边喝茶,一边听着金陵白局。
那浓郁的地方特色说唱,正宗的城南金陵话,听得那才叫一个舒服!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四十七章 脑子里想什么 (第一更)
“向先生,您制定的这份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案,我们十分赞同。”
第二天上午,阿德里安在办公室里再次和向南、邹金童两个人碰面,他拿起手中的那份修复方案,一脸诚恳地说道,
“不过,有个环节我们还需要确定一下,那就是《圆明园四十景图》画面缺失的部分,不需要接笔,只做全色就可以了。”
对于一张破损的古画,修复好之后,画面缺失的部分该不该接笔补全,古书画修复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的交锋,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标准来遵循。
当下的普遍做法是,一些古书画修复师会倾向于在破损处进行补笔,而西方一些博物馆采取的做法是只有全色没有补笔。
华夏知名书画鉴定家、书画大家谢稚柳先生曾说过,西方修复不全色不接笔,是因为他们没有华夏书画接笔的技能,“如果说我们一千多年以来收藏、留下来的书画,修复时不去全色、不去接笔,全是斑斑驳驳的,这种书画还会有人收藏吗?博物馆还怎么展出?”
而在西方绝大多数博物馆里,只有全色没有补笔,他们认为“再怎么厉害的临摹高手都不是艺术家本人,我们不能代表艺术家本人连接画意,我们只能将仅存的画意好好保存,再用折中的方法全色到一个不干扰观者看画的程度。”
事实上,书画修复在华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全色接笔这种技术一直都是存在的,这是华夏人的传统,自然是不能丢的。
如果让向南来决定,他当然会遵循华夏的传统,但他也不会勉强阿德里安一定要接受自己的立场。
因此,听到对方的要求后,向南点了点头,说道:“这当然没问题。”
“那……如果向先生方便的话,我们今天就可以开始修复了。”
阿德里安举起手做了一个手势,然后笑着说道,“您之前要求的单独修复室,也已经准备好了。”
说着,他便带着向南和邹金童,来到了一个比之前看的那个修复室小了差不多一半的办公室,在里面看了一圈,阿德里安这才转头对向南说道,
“这个地方,原先也是古书画修复室,后来觉得地方小了,就把古书画修复室搬到楼下去了。这里工作台什么的,都是现成的,如果还有什么需要,可以告诉给门外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阿德里安抬手指了指站在门外的一个工作人员,又接着说道,“向先生在修复文物时,会有两个工作人员候在门外,他们在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听从你的安排。”
阿德里安在介绍情况的时候,向南也在办公室里四处打量了一番,实际上办公室里面很干净,除了一张大红长案摆在里面,就只有一个落地柜靠墙而立。
柜子里面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放着放着酒精、双氧水、0.5%高锰酸钾溶液、蜂蜜、白芨和面粉等材料;中间层放着一些诸如白色的毛笔、羊毛巾、排刷、马蹄刀和小喷壶之类的工具,最下层则放着各种年份的纸张。
向南就只是随便瞄了几眼,心里面就已经很满意了,这里工具和材料大部分都有。
当然,最关键的是,很安静。
至于那两个工作人员留下来到底是干什么的,他并不在意,只要不要打扰他修复文物就好了。
向南和阿德里安又聊了几句,这时,另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昨天重新入库的《圆明园四十景图》送了过来,放在了修复室中间的大红长案上。
看到文物已经送来了,阿德里安这才笑道:“向先生,那我就不打扰您工作了,如果有什么需要,您也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我会尽量满足您的要求。”
“好的,谢谢阿德里安部长。”
向南和邹金童一起,将他送到办公室门口,这才又回到大红长案前,并将工作人员刚刚才送过来的盒子打开。
邹金童看了一眼厚厚的一沓画卷,忍不住笑道:“向南,听说你之前去米国为那个土豪收藏家修复一件古陶瓷器,就拿到了两幅国宝级古画?”
“嗯?”向南扭头看了他一眼,眼神里有些迷惑不解。
“那你这次可真是亏本亏大了啊!”
邹金童夸张地摇了摇头,说道,“这里可是四十幅分景图呢,你修复四十幅分景图,最后只能拿到一卷敦煌遗书,你这生意做的,都赔到姥姥家了!”
向南:“……”
邹金童的脑子里想的都是些什么?
你以为谁都是亚历克斯那种挥金如土的大财主吗?
一辈子能碰见一个,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当然,向南也知道邹金童是在开玩笑,他指着这一套工笔彩画,对邹金童说道:
“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自从1860年以来,咱俩应该是最接近它的两个华夏人,要学会珍惜。”
邹金童听了这话,顿时没了开玩笑的心思,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轻轻抚了抚画面,叹了口气:“可惜了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于京城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内有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1860年10月6日侵略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而《圆明园四十景图》,曾藏于圆明园中,也在侵略联军洗劫、焚烧圆明园时,和其它国宝文物一起,被掠至海外。
看着面前这一套历经劫难的工笔彩画,那斑驳的画面上,尘封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向南深吸了一口气,右眼之中,“时光回溯之眼”再一次悄然开启。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四十八章 兵临城下 (更新完毕)
咸丰十年(1860年)9月18日,阴。
京城里人心惶惶,平日里热闹繁华的街巷,也不见了往日里的那种悠闲姿态,只剩下行人车马惶惶而来,惶惶而去的失魂落魄。
一间老茶楼的二楼里,七八张八仙桌上坐满了前来打探消息的客人,只听一位老茶客端着一把紫砂壶,含着壶嘴嘬了一口茶,一脸愁容地叹了一口气,说道:
“这回可是险了,科尔沁王爷率兵防务大沽,不料却被洋人舰队击溃,如今已是退到了通州。”
“亲王大人用兵如神,上次还在大沽口击退了洋人,怎么这次……”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听到这消息后,一脸不可置信。
上次是一年前,咸丰九年(1859年),yf联军21艘舰船,在新任y国侵华海军司令贺布少将率领下,以“换约”为名再次驶至大沽口外。
贺布发现大沽口的设防情况后,派人向守军要求撤除海口的一切障碍,但清军未加理睬。
清政府得知后,立刻派遣官员通知贺布,y、f、米三国公使从北塘上岸进京换约,但被联军拒绝,他们坚持要从大沽上岸,并连日在海口侦察、破障、抢劫过往的商船和渔船,开炮挑衅。
6月25日清晨,贺布率领13艘舰艇向海口开来,到离铁戗不远处停泊后,派兵拆除铁戗和木栅,准备开辟出船行通道。
当天下午,待海口第一道障碍被清除后,联军舰艇开始靠近大沽,并开炮轰击两岸炮台。
一时间,炮声轰鸣,硝烟滚滚。
大沽守军毫不示弱,也立刻开炮还击。
经过一昼夜激战,敌方损失舰艇4艘,另有6艘受伤,y军伤亡578人,f军伤亡14人。清军仅伤亡32人,炮台遭到轻度破坏。
这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华夏军民抗击外国侵略军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
一想起这次大沽炮战,在座各位大老爷们的脸上微微涨红,只觉得浑身热血上涌,恨不能年轻个二十岁,也能持刀上阵,亲自砍上一两颗胆敢欺我华夏者的项上头颅。
只是,这种好不容易鼓荡起来的勇气,就如同炉中余烬,很快就熄灭了。
因为,这一次大沽竟然失守了。
yf等国殖民主义者进攻大沽失利后,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很快就卷土重来了。
同年11月,yf两国再次组成一支25000人的联军,入侵华夏。
自咸丰十年3月22日起,联军依次侵入了舟山、大连湾和烟台等地,完成了对渤海湾的封锁,随后再次气势汹汹地向大沽口直逼而来。
清政府因此前大沽之战获胜后盲目乐观,僧格林沁等将领也骄傲轻敌,竟把2万清军全部放在大沽口,而在北塘却不设防。
8月1日,联军舰艇30余艘,护送陆军5000余人进攻北塘,由于北塘守备空虚,联军顺利登陆,并很快就占领了北塘镇。
后续部队也相继上陆,在大沽的僧格林沁此时却没有及时派兵阻击,仅派马队“遥为屯扎”,并下令“不得先行还击”,以致坐失抵抗联军登陆的良机。
8月7日,清政府要求谈判。yf公使予以回绝,并强令清军交出大沽各炮台。
在遭拒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新河失陷,塘沽失陷,大沽口炮台被夺……
“何止是大沽,津门也已陷落了。”
另外一个身材矮胖的老者脸色灰败,摇了摇头道,“想我泱泱大清,竟被洋人欺到了这等地步!”
大沽失陷后,贺布又率领5艘炮艇和80余名陆战队官兵,沿着白河一路长驱直进。
8月24日,敌炮艇驶至津门近郊,未开一炮,yf联军就已占领了津门。
“那洋人联军,怕不是要攻进京城来吧?”
头发花白的老者眼神闪动,神情已有些慌乱,他家在京城里虽然排不上号,但也算小有薄产,这洋人军队要是进了城,不会抢掠民财吧?
“此等军国大事,又岂容我等置喙?”
最先开口的那位爷砸了咂嘴,举起双手朝着紫禁城的方向拱了拱手,说道,“宫里的那位爷,自有定计!”
这话音一落,在座的其他人等,连连点头,一片附和。
说完了大事,这群人又嘻嘻哈哈地聊起了各自听来的趣事。
比如说,谁谁谁家的蝈蝈,这一次又拔得了头筹,赢得了上千两白银,硬是给主家涨了好大的脸面。
又比如说,谁谁谁家的十六姨太刚生的公子,居然是和一个门房偷情生下来的,把七十多岁的老爷知道后,当场昏倒,口吐白沫,差一点给生生气死。
这些街头巷尾听来的趣事儿,引得茶楼里爆发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正当这群老爷们聊得正开心,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楼梯处传了过来,一位小厮模样的人匆匆忙忙跑上楼,来到那位端着紫茶壶的老者身旁,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那老者脸色一变,很快又恢复了正常,抬起手轻轻将小厮挥退。
“刘三爷,有什么大事?”
头发花白的老者看到小厮下了楼,连忙低声问了一句。
其他人此刻也都不说笑了,一个个都竖起了耳朵,生怕漏听了一个字。
刘三爷叹了一口气,沉声说道:“事情不妙啊,科尔沁王爷今日在通州附近的张家湾迎击洋人联军,不敌败北!”
“什么?!洋人联军,都已经抵达通州了?这……这岂不是已经兵临城下?”
“科尔沁王爷居然抵挡不住洋人,这可如何是好?”
“逃吧,京城太危险了,那洋人攻下京城之后,还不知会如何残暴呢!”
“……”
僧格林沁不敌yf联军的消息,让茶楼里的老爷们一个个脸色大变,都开始有些惊慌失措起来。
刘三爷看着面前这些平日里的大老爷,此刻一个个面无人色,仓皇如丧家之犬一般地下了楼,往家里奔去,忍不住暗叹了一口气,我大清什么时候变得这般脆弱了?
没有人回答他这个问题,他自己也找不到答案。
三天之后,yf联军又在通州附近的八里桥击溃僧格林沁等部数万清军,兵临京城城下。
而此时,咸丰皇帝早已经带着慈禧和一干后宫、大臣们,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在京城议和。
事实上,早在yf联军向通州进发之时,9月14日,联军和清政府的谈判就已经在通州进行了。
清政府派怡亲王载垣等到通州与yf代表团谈判。经过反复辩论,载垣等接受了yf代表团所提的条件,与联军谈判代表巴夏礼达成了停战签约的协议。
那么,yf联军为何会在达成停战协议之后,又和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发生交火呢?
最后又怎么会火烧圆明园呢?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四十九章 强盗们的狂欢 (二合一章,更新完毕)
“总算是签了停战协议。”
yf联军攻破大沽,占领津门,随后又直逼通州而来,兵临京城城下,让满城贵胄人心惶惶。
怡亲王载垣等人受皇命来到通州,与以巴夏礼为首的yf代表团进行谈判,最终还是接受了yf联军提出来的高额赔款以及其它一系列苛刻条件,达成了停战协议。
1...183184185186187...4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