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这封诏书赵顼本来是让章惇写的,结果知制诰章惇拒绝按李舜举刚刚说的那意思草诏。
他认为大宋对西夏就是征服,正应当借此机会宣威四夷,于是将一封诏书写得慷慨激越,痛骂西夏辜恩悖义,狼子野心,天军一到,“蚁穴无遗”。
这明显不符合苏油安绥夏人的要求,赵顼说制诰这样要不得。
章惇臭脾气一上来,呵呵呵对不起,陛下和国公要我写的那种文章,老章我这辈子都学不会。
赵顼也没办法,看了一圈,算了,蔡京你来吧。
这娃以祭告太庙之议,挠着了赵顼的心头痒痒,书法又好,脾气又好,文采也不错,本来就是知制诰的最佳人选。
蔡京当然顺从赵顼和国公的意思,挥毫立就。
文章写得很漂亮,将罪责都推到了梁乙埋的身上,将梁太后的死归于巧合,将秉常的死归于天意,将夏国削爵归于为了维护礼法的尊严,将大宋陛下对夏国百姓同情,写得哀回百转。
不知道夏国的旧臣们心底里是如何想的,但是至少表面上,都被这道诏书感动得涕泪纵横,高呼圣天子万岁。
诏书读罢,苏油从文殊奴怀中接过乾顺抱着,然后李舜举才接受了夏国符玺,表示这是代乾顺接收的,之后由山陵使家梁带领百官,扶着秉常的棺木,向祁连山夏王陵区行去。
与此同时,兴庆府北面,一支三千多人的骑兵,簇拥着一辆宋人的轻便四轮马车,朝贺兰山大陷谷进发。
仁多保忠小心护送着马车过了唐徕渠的河梁之后,一把扯下头上的白麻丢入河渠当中,朝着兴庆府的城墙狠狠地啐了口唾沫。
白麻布条在风雪中飘飘荡荡,最终落入河渠当中,在渠水中翻滚着,舞蹈着,渐渐没入渠水,载浮载沉地向下游流去,最后消失在渠水里。
嵬名氏的西夏王朝,就如同这白麻布条一般,从此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
元丰五年元日,宁夏都转运司成立,少师,蜀国公苏油,以观文殿大学士,少师之尊,充宁夏三路都转运使。
西平候,左武卫大将军,河西节度使家梁,任宁夏三路提点刑狱公事,提点河西路管内处置等使。
党项八部,细封氏,赐裴姓。
费听氏,赐萧姓。
往利氏,赐陈姓。
颇超氏,赐封姓。
野利氏,赐杜姓。
房当氏,赐房姓。
米禽氏,赐马姓。
拓跋氏,也就是元昊自封的嵬名氏,恢复唐朝的赐封,李姓。
除了拓跋氏,其余七家姓氏,都是来自唐代太宗的名相。
象征夏国国祚的符、玺、冠、冕、车、服,并二十六郡户籍、地册,连同秉常遗表,以及前夏国礼部尚书嵬名济代乾顺作的谢表,之前就已经被火速送往汴京。
王珪在大朝会上,宣读了贺表和秉常遗诏,正式宣布了大宋对西夏旧疆的绝对主权。
经过所有人的努力,大宋终于在元丰五年到来之前,克复兴灵,将河套河西,漠南漠北,尽数收入宋土。
消息一出,天下欢腾。
元月初五日,赵顼带着刚满五岁的儿子赵煦,率领群臣百官,进谒太庙,献上夏国的符玺,金剑。
这中间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蔡京安排了一个献虏环节,王珪和吕公著以为不妥,夏国俘虏穷凶极恶,这是小皇子第一次参加国家政治活动,还是个小娃娃,担心他被吓着了失了仪态。
赵顼就问赵煦:“你害怕吗?”
赵煦反问:“夏人是人吗?”
赵顼愣了一下:“当然是人啦。”
赵煦说道:“扁罐哥哥给我的图册里,新宋洲的土人不穿衣服,用骨头做装饰,穿鼻子,我当时看了害怕,扁罐哥哥便带我去了二十一节度翁翁家里。”
“那里有个新宋洲来的黑土人,叫赵蚩,又高又大,但是一点不可怕,扁罐哥哥给他奶糖,他就空手锤核桃给我们吃。”
“夏人比赵蚩还吓人吗?如果没有,那我就不怕。”
赵顼哈哈大笑,心中得意极了,就连他第一次见到赵蚩都吓了一大跳,这个儿子,将来比老子厉害。
于是驳回了王珪和吕公著的意见,果然,赵煦地第一次政治亮相,表现得相当完美。
不过赵煦在石薇给他接种牛痘的时候那是真哭惨了,遭到了一起接种的苏轭童鞋的羞羞脸。
北宋汴京城的居民,是如今最接近近代市民阶级的人群,但是与西方市民阶层有些不一样的是,他们的成分里除了包括西方商人、百工、城市平民外,还有一群非常重要的人——未入仕的士人。
这一帮子士人,后来成了这个阶层的代表,等到这个阶层开始对政治权力有要求之后,他们就成了市民阶层在朝堂中的代表。
后世的东林党,便是这个阶层的突出代表人物,在与传统地主统治阶级争夺政治话语权的过程中,葬送了大明王朝。
现在的市民阶层,准确的定义应该是,除官员以外,不以土地为生产资料,不以传统农业为生的人群。
这群人有很多的劣根性,但是也有很多可爱可笑的地方,汴京城的这群老百姓,他们粗识文字,或者有亲戚通文字,关心政治,有国家和民族的意识,有基本的政治理念、法律概念、契约概念、私产概念。
他们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重视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精通商业和贸易,喜欢新奇,具有传统地主阶级说没有的探索精神。
苏油一直认为,这群人的代表,不应该是后世东林党人,他们的代表,应该是李二家会做胄案馒头的那位;周大家擅长料理风萝卜和腊猪腿那位;以及那个有着蓝色眼睛,善于将毛线棉线钩织成毛衣,线袜,桌布的那位。
就在这欢乐无比的新年里,一位身着月白色缎袍,头戴高帽,脚蹬鞋尖高高翘着的乌皮靴,两手戴着十个宝石戒指,一身富贵的胡人,站在船头,看着汴京城巍峨的水泥城墙,感慨道:“哦万能的真主,爱丽丝你看,这就是东方最伟大富庶的国家的首都,这就是汴京城。”
船帘撩开,爱丽丝抱着一个可爱的小孩走了出来,扑闪着美丽的大眼睛:“可惜总督和干爹都不在……”
胡人正是在南海曾经得到过苏油恩惠的蒲珊,爱丽丝成了他妻子,还生了个小孩叫马可。
蒲珊如今是槟城大商贾,这几年摸清了印度洋季风规律,还谋到了大宋光荣的水师使伴职位。
第一批使伴,如今都已经成了大宋人,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不断为大宋开拓新航道,发现新岛屿,成了海上情报的收集人。
现在的宋船,夔州型和杭州型因为设计科学,航速快,安全可靠,可以利用八面风,成为了大宋海船中的主力。
加上经纬仪,星图,海图,航海日志的推广,大宋的航海术,已经超过了真实历史上大航海的程度。
朝廷在西贡城、泉州、广州、杭州市舶司,专门设立了海事机宜局,职能就是负责收集资料,整理海图,并且鼓励新发现,新发明,还颁发了赏格。
如今有不少亡命之徒,因为本钱不足以行商,干脆干起了捕鲸者和海图探索者的勾当。
这些人良莠不齐,不少其实就是海盗,大宋水师只要抓到真实证据,是肯定要处罚的。
但是大海茫茫,要苦主拿到证据到市舶司衙门告发,却又谈何容易。
因此海事保险业务和武装护送业务,也蒸蒸日上,南海水师靠给商船队护航,既达到了练兵的目的,也捞取了足够的经费。
王韶如今不差钱,于是将沿海的港口,全部建立起了要塞堡垒和灯塔,将麻留甲海峡北部的狭长半岛,打造得固若金汤,已然开始将魔爪伸到海峡对岸。
还是老一套,用金钱和武器扶持当地军阀势力,挑起室利佛逝、柯沙里、渤泥三国内乱。
将领和商贾,在这方面甚至比朝臣更敏感,他们已经深切体会到,身后的这个帝国,已经开始强势崛起。





苏厨 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老外的印象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老外的印象
海外使伴的身份是多重的,他们可以在商人、盗匪、外交官、传教者、信使、学者、大宋水师将领之间自由切换。
蒲珊此次则是受了天方国、麻林地、狮子国三国的委托,前来进献国书,请求大宋同意他们在槟城进行贸易。
天方就是阿拉伯,蒲珊的故乡。
蒲珊从一个负债累累的破产者,变成航海学徒,再到因缘巧合结识了东方的总督,抱得美人归,被东方皇帝任命为海峡港口的贸易事务主管,致富还乡的故事,已经成了传奇。
当地总督予以最高规格的接见,并且请求蒲珊,表示自己也愿意为阿拉伯世界的航海事业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蒲珊现在眼界开阔,说要做我们就得做大的,既然总督有这个意思,那何不将我介绍给伟大的苏丹?那总督的下一步仕途,不就是帝国财务大臣?
如今的帝国,已经被塞尔柱人统治,他们的统治者自称“苏丹”,将真正的统治者哈里发虚置。
如今的苏丹,刚刚占领了小亚细亚,夺取了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兵员地,但是依旧面临着四方军事力量的威胁。
各地战乱不息,战争经费,是让苏丹和每一个城督都头痛的问题。
陆路贸易被大宋西北的夏国和回鹘阻拦,加上骆驼商队的运量和成本,根本无法和海贸的优势相提并论,因此听总督说蒲珊已经回到了家乡,立即以最高规格接待,并且推荐给了苏丹。
接受了苏丹的委托之后,蒲珊回航,路上顺便做了两笔生意,手里边又多了两国的国书。
麻林地,在东非,就是后世的肯尼亚;而狮子国,就是斯里兰卡。
但是现在的麻林地就是一个散居的黑人部落,蒲珊打听到一个消息,就是如果继续沿着海岸线向南航行,经过麻林地之后,会有一条大河。
沿河而上,经过一个大湖,便能够进入一个富有的帝国,那里有灰色硬石建造的巨大城池,最大的物产就是各种贵金属、钻石以及象牙。
那个地方叫做大津巴布韦,当地语言翻译过来,就是巨石城。
那里的人已经和阿拉伯人做了一百多年的生意,蒲珊是这次回乡之后,原哈里发皇宫密档保管者,知道蒲珊还有给东方帝国寻找各种文书资料的任务,特意悄悄卖给他一批重要的原宫廷档案。
巨大的阿拔斯王朝版图被塞尔柱人占领后,哈里发变成傀儡,实际统治区域不足最强盛时期的八分之一。
乱世当中文化典籍之类的的东西,变得一文不值。
三车档案,蒲珊只用了三匹东方丝绸,外加一套粉彩瓷器便交换到手。
之所以外加了一套粉彩瓷器,还是因为在这批档案里,蒲珊发现了前王朝哈里发哈伦·拉西德的“维齐尔”,也就是宰相,扎法尔的亲笔签名。
扎法尔出身是巴尔马克家族,几代都是担任维齐尔、帝师、太子师之类的职务,最后因为权势实在太大,垄断了帝国太多财富,被哈里发铲除。
那一次查抄所得全部家产,仅动产就有三千零六十七万金第纳尔。
所以这一次,蒲珊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说服四通投资一次海外冒险,一次以发现津巴布韦城为目标的大西州探险。
……
交趾郡的蕴州港,曾经是爱丽丝心目中最美丽豪华的城市,可是等到到了杭州,这个美丽的水乡繁荣程度,让舞女出身爱丽丝以为到了天堂。
沿着运河一路向西北航行,爱丽丝对这个数千年的东方大国愈加敬畏。
听说船下这条长达数千公里的运河,就是这个国家用了上千年的时间挖掘出来的!
运河两岸的人,他们的口音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很神奇的是,他们的文字却都相同。
沿途的城市,村镇,最小的县城都有三四千户,一两万人。
爱丽丝是被佛郎机人卖到中东的奴隶舞女,在她的家乡,这样的县城,已经是王都的概念了。
这里的人,生活和平而安静,衣着干净而整洁,容止谦和,彬彬有礼。
道路相遇,一定要先叉手作揖,然后安静聊天。
官员们穿着绿袍或者红袍,丝绸的,包括城中的一些学者、商人,都穿着丝织品,用着精美的瓷器。
运河边就是宽阔的大道,上面跑着两轮的或者四轮的,造型优美的马车,每隔五十里,就有一座木柱草顶,或者青瓦的亭台,驿站。
沿途经过了不少的大城,大城的城墙不是石头的,而是一种青黑色的,人工烧造出来的砖,城门上方,还修建着壮丽的楼阙,楼阙的造型,让酷爱舞蹈的爱丽丝看出了独特的韵律之美。
一路行来,城市和集镇越来越热闹,人们买卖着在爱丽丝看来极为丰富的商品,而用作货币的,是几种印刷着美丽图案的神奇纸张。
她知道自己的夫君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富翁,他们在蕴州城,也置办了自己的产业和别墅,但是这里的人似乎和海外那些喜欢将财富时刻展露出来的暴发户不同,他们都非常的内敛。
好几次,她都曾见到几位像是有身份的人,瞥见自己夫君手上价值不菲的宝石戒指,露出一种玩味而略带鄙视的,几乎微不可察的笑意。
和如今的天方不同的是,这里的人对知识和文化更加崇拜,能够与阿里发和苏丹对坐喝咖啡的丈夫,在这里受到的尊重,还不如一名会用一种软毛笔头的笔,在洁白如雪的纸张上,疯狂挥洒的学者。
这种文字有好几种富于美感的字体,她知道干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干爹说,伟大的陛下也擅长一种叫“飞白”的书法,而恩公,尤其是恩公的一位侄子,是帝国最顶级的大书法家。
当干爹说起恩公侄子书法的时候,那放光的眼神……嗯,就好像自己怀孕前,他看……看自己舞蹈的时候……
从水乡过来,要经过无数的桥梁,桥梁很多都是石材建造的,一座单拱的石桥,能够横跨数十米开阔的水面。
当拉着千斤货物的马车在桥上交错而过的时候,曾经让爱丽丝发出惊讶的呼声,生怕他们将桥压断了。
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马车夫只是取下毡帽礼貌而好奇地向她点点头,然后赶车继续前进。
不少城市中还有寺庙,高塔,很高的高塔,那些美丽的塔瓦在爱丽丝眼里,是用黄绿宝石做成的。
丈夫听闻后笑说那是东方的烧造工艺,瓦片上涂了瓷器用的釉料而已。
这是一个富有、内敛、安静、柔和的国度,从槟城出发,到抵达现在最大的帝国首都,他们足足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走过万里的行程。
船过陈州的时候,城中的居民们和往常不一样,突然欢呼雀跃,手里挥舞着一种印满小文字的大纸,高喊着,哭笑着,紧跟着整个城市都沦陷在了一阵让人揪心的噼里啪啦的巨响和硝烟当中。
丈夫也吓坏了,派遣随同的翻译下船打听,然后翻译兴高采烈地回来告诉他们,他们俩的恩人,当年那位文质彬彬,气度不凡的南海学者总督,为帝国再次打下了万里的疆域,覆灭了一个和帝国对抗了百年的国家!
爱丽丝想象不出来,什么国家能够和如此强大富庶的帝国对抗一百年,但是她知道自己的恩人,那名容色和蔼,语气温和的年轻总督,内心中有一种神奇而强大的力量。
她听蒲珊说过,就连智慧宫的两位老人都对总督推崇备至,蒲珊还跟她说过,他们现在拥有的财富,在总督眼里,不过是一个笑话。
不过总督大人对世间的物质财富,似乎从来都是嗤之以鼻,却对那些承载着人类历史、知识和智慧的典籍,异常重视。
哪怕它们远在万里之外,哪怕它们文字迥异,哪怕它们记录的那些学识,其层次与高度,已经无法和大宋现在的学问相媲美。
万里南来,爱丽丝一路观察,似乎对总督的这种执念,有了一些理解。
看着汴京城州桥码头上巨大的钟塔,爱丽丝有些讨好地对蒲珊撒娇道:“亲爱的,这里,总能买到钢琴了吧?”




苏厨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权力争斗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权力争斗
元丰五年春,正月,辛丑,授苏油、高遵裕、李舜举以下西征将领有差。
西征原各路尽进兵马,转驻各州,诸将转为知州,原秉常所命各官,委为通判。
惟三路都转运司、转运司、都安抚司、安抚司、都提点刑狱司、提点刑狱司、都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司,从原伪朝降官中,选拔授任一部分。
命三路都转运司苏油,都安抚司李舜举,检察诸处伪僭,销拆以闻。
苏油上奏,请以原伪夏僭越宫观,拆解后作为建造学校的材料。
赵顼准奏。
癸丑朔,颁《三省、枢密、六曹条制》。
庚戌,黄龙府女真部长附于辽,予官,赐印绶。
壬戌,崇文院校书杨完,编类《元丰以来详定郊庙礼文》,成三十卷以进。
乙丑,以直龙图阁徐禧知制诰兼御史中丞。
癸酉,官制成,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珪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参知政事蔡确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甲戌,以知制诰章惇为门下侍郎,参知政事苏颂为中书侍郎。
翰林学士蒲宗孟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蔡京为尚书右丞。
初议官制,盖仿《唐六典》,事无大小,并中书取旨,门下审覆,尚书受而行之;
三省分班奏事,各行其职,而政柄并归中书。
直到底牌彻底揭晓,王珪才知道,自己被蔡确给耍猴一样的耍了。
因为在改制之前,蔡确一直扮演着王珪助手的角色,而且深得王珪的信任。
蔡确曾经私下对王珪说道:“公久在相位,必拜中书令。”
自打苏油离开朝堂,主持西征大局之后,王珪认为没有了竞争对手,对此深信不疑。
据小道消息传言,一日蔡确对赵顼奏事之后,留下来单独和赵顼进行私下沟通:“陛下复唐制,而三高官官位高,如果置令,权位太重,不如就以左右仆射兼两省侍郎,足矣。”
这里头有些门道,要知道,元丰改制,是打着恢复唐制的旗号进行的。
唐制官僚品级最高的,是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以及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皆正一品。
但是这几个官职实在是权位太重,因此被虚置,就是作为给重臣致仕后的荣誉头衔,不领实职。
唐沿隋制,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它们才真正分别负责国家政务的决策、审议和执行。
先说与此事关系较小的尚书省,尚书省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下又有诸司。
各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
要统管六部,尚书省还有一个总机构,名为“都省”,都省之中,有尚书省左右丞,以及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分管吏、户、礼左三部和兵、刑、工右三部。
其中左右丞处于行政监督地位,而左右司则兼有总务管理的性质。
接下来就是此事的关键。
三省当中,负责决策和审议的中书省与门下省,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而前面说过的尚书省,则单独称为南省。
北省的长官,是中书令和侍中。
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
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
蔡确的建议,其精妙之处在于告诉赵顼,中书令的职权,其实过高了。
陛下啊,要是这么搞,元丰改制就成了换汤不换药,所以陛下,不如我们将中书令和尚书令一样,也虚置了吧。
赵顼当然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惊喜莫名。
辛辛苦苦铺排了几年,不就是为了削减相权吗?现在文官二把手主动投降,说陛下这个一把手我们不要了!
对于一直希望皇纲独揽的赵顼来说,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帝从之”。
这下就好玩了,本来三省六部最高的行政机构尚书省,还应该有个尚书令的,但是因为唐太宗登基前曾担任过尚书令,所以尚书令在唐太宗登基后就无人敢担任了。
尚书令没了,尚书省的头就成了尚书左右仆射,虽然尊左,但是其实是平级的。
这下蔡确和王珪就成了平级。
还没完,如果中书令还存在的话,那王珪也会成为蔡确的直接领导,也是能够管到蔡确这个中书侍郎的。
结果中书令被蔡确这么建议一取消,蔡确就成了中书省的实际管理者,而王珪却成了门下省的实际管理者。
刚刚已经说过,中书省是掌制令决策的部门,门下省掌封驳审议的部门,于是蔡确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凡是决策,和赵顼商量好,然后交给王珪,王公你有胆子就封驳吧!
王珪敢吗?他不敢。
于是这个名义上的首相,其实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地丁胶图章!
王珪这下彻底傻眼了,这这这……这戏法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
1...451452453454455...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