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这就变成了蔡确联合赵顼,将宰相王珪给架空了,所以“确名为次相,实专政柄,珪拱手而已,凡除吏皆不与闻”。
王珪这个悔恨啊,要是苏明润还在朝中,断轮不到蔡持正这个小人嚣张!
朝堂之中,老实人自然会倒霉,但是幸好,奸人还有奸人收拾。
蔡确得意之后,还想继续加强自己的地位,于是再次给赵顼建议,尚书省给中书省的文书开头,应当加一个“上”字,以表示尊重。
尚书右丞是谁?蔡京。
于是蔡京表示这样做没道理:“三省皆政事所自出,礼宜均一;确乃欲因人而为轻重,是法由人变也,非所以敬国家。”
意思是说,三省之制,在理论上是平级的,三高官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是三个相同的等级。
而再下一级,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同样是平级。
现在蔡确和王珪分领了前四个职务,我如果以尚书右丞向尚书左右仆射递交公文,那这个“上”字可以写。
但是作为尚书省这个部门向中书省这个部门递交公文,这个“上”字,就不太合适了吧?
这就是“以人而为轻重,非所以敬国家”这一条的理论依据。
赵顼虽然给了王珪和蔡确首相与次相的职务,但是其实对这两个人没有多少礼重,多次因为他们的小过罚金,都成了朝中的笑话了。
“宰相罚金门谢,前此未有,人皆耻之。”
蔡京正是看清楚这点,才敢于打蔡确的捞过界的手。
因为这一次的争斗,蔡确没有给皇权好处,皇权也就不会再为他撑腰。
所以蔡京根本就没有给蔡确什么面子,直接问赵顼:“陛下用确为宰相,岂以才术卓异有绝人者?抑亦叙迁适在此位邪?”
赵顼也老实:“适在此位耳。”
意思是说,这不是改制的时候,刚好是他在这个位置上嘛。
蔡京转头就对蔡确笑道:“你看,陛下都说了是‘适在此位耳’,安得自大!”
蔡确只好悻悻作罢。
苏厨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西部大开发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西部大开发
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确小人,不宜大用,弗听。
朝堂上因元丰改制带来的纷纷扰扰,在苏油这里并不存在,因为如今他的级别再进一步,就是三师三公。
只要不被贬,那么不进朝堂还则罢了,一旦有诏,那就必定是尚书左右仆射的级别。
否则就得转右班,生封郡王。
这种事情干不得,所以苏油一再强调大宋获得西夏的合法性,是秉常立诏“让国”,而绝非大宋“夺国”。
这是对抗辽国接下来的外交攻势的重要武器,宋朝一帮恐辽症患者对苏油这操作简直可以用感激来形容。
必须认,还得赶紧认下来!
不过这样一来,平夏之功的成色就稍微差了些,从涪国公升蜀国公,朝廷也就没有背上薄待之名。
再让苏油不得不接受封荫二子,赵顼认为开了这个口子,以后就可以继续给扁罐漏勺加官,算是不错的“进步”。
只有蔡确还闹着要给苏油奖赏,认为非如此不足显耀功臣。
直到最后赵顼说你要再闹,那我就只有请蜀国公回来担任你的职务,蔡确才安静了下来。
不过这些只是“场面上说得过去”,心底里,赵顼感觉还是有些亏欠了苏油。
于是赵顼引用了朝廷旧例,曹彬灭南唐的故事,准备赏赐苏油八十万贯。
苏油坚决不干,上书说陛下这也是不对的。
曹彬灭南唐,得到了南唐国库八百万贯,因此他的赏赐,配得上他的功绩。
西夏王室乃是自灭,非臣讨取;夏国也不是灭亡,而是降等;斩获不但没有什么钱财,反而还要朝廷继续打十年的扶贫攻坚战。
这跟曹鲁王取江南膏腴之地根本就是两回事。
因此臣的功绩,最多算是解决了大宋一处边患,和曹鲁王之功是不相对等的。
八十万贯明显太高,臣不愿要赏赐,只想跟陛下要几个政策。
其一就是在夏国故地三路治所,开通皇宋银行。
其二就是原夏国边贸禁令,一概取消。
其三就是在原夏国疆域的几处边区,设立榷市,招诱边蕃前来贸易。
其四就是比照大宋今春派遣使臣、内官,随蒲珊去南海准备舟船,计划前往大西州探访那样,大宋也应该遣使臣、内官出河西、漠北,进行外事活动。
其五就是人口问题,需要效仿汉朝,从内地充实厢军至河西,套外,进行屯垦。
……
关于西夏的人口数量,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迷,甚至就连军队数量,都统计得不怎么靠谱。
最详细的记录,大概就是《宋史·夏国传》的记载。
“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七万人,以备契丹;
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环、庆、镇戎、原州;
左厢宥州路五万人,以备鄜、延、麟、府;
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
贺兰驻兵五万、灵州五万人、兴州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
总五十余万。”
通过战争,苏油感觉这个数字是比较靠谱的,宋军此次歼灭的正军当中,包括了西夏备契丹的七万;备大宋的十万、备青唐的三万、仁多零丁从兴庆府带过黄河的七万,加上其余零散的三万,总数在三十万左右。
剩下的二十万,是夏国的仆从军。
如果军队数字正确,按照夏国军制,四丁出一兵,那么西夏的丁口,当在四百万左右。
这些丁口,加上差不多对等的女性和孩童,当在八百万左右。
这个数字远比很多专家们推断的要高,但是不怪他们,因为哪怕夏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有多少人口。
因为还有大量的游牧部落,夏人自己都没有在历史资料里统计进去。
文彦博曾经说陕西一路人口可当西夏全境,那是说的大家都能够控制的那部分基数。
当然,就算按八百万人计,现在也有约一百万已经被山南陕西四路招纳,三十多万消失在了茫茫旱海,二十万消失在了大军征讨的途中,比如差点让王中正掉脑袋的那数万烧死在葭芦川的那种,现在苏油管理的地区,仅存六百万左右。
而这六百万,大多散落在“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的茫茫万余里疆域里边。
夏国的控制区域当中,多沙漠、戈壁,大概有一半的国土不适于人类生存,因此其人口密度远低于北宋控制区,甚至连河北都不如。
苏油目前能够控制的,也就是固定不动的农耕汉人,以及几个大草场大绿洲大河流沿岸的人口聚居区,算下来一半都不到,大约也就两三百万。
这两三百万人,基本就分布在套内九原,套外兴庆府,河西居延泽和休屠泽两大水系地带。
真正的地广人稀。
因此关于这次战争的赏给问题,苏油建议朝廷,一律以土地作为奖赏。
但是这样就会遇到一个问题,而且很严重——战功卓著的那帮子,都是朝廷的重要倚仗,职业军人。
不可能让他们放下武器去当地主去。
最终的商议结果,就是朝廷将这部分土地的租赋,同样免收十年。
而皇宋银行和四通商号参与进来,将这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
皇宋银行背书,贷款五百万贯给四通商号,四通商号将它们作为租本,从将士们手里租赁这些土地,用于发展农牧业。
所得利润分作三部分,一部分归还皇宋银行,一部分归有功将士,一部分用作商号西北的运营。
这实际上是对将士们的军功来了个分期付款,但是光首付都能让将士们满意,何况以后还有十年为期的收益。
而且十年之后,这些地还是将士们的!
四通也缺人,不过四通是专业干这个的,他们可以招募夏国的人口来干这个,这对苏油在三路推广新型农业,转化地方经济结构,改变夏人的民族属性,是有大有好处的。
而这些人经过培养之后,就会成为大宋的顺民,成为专业的农夫,十年后,还将是这批土地的第一批接盘侠。
这项举措,极大地减轻了因功赏带来的财政负担,蜀国公真是能人所不能,愣是让朝廷在平夏大业上,既得了面子,又保住了里子。
西夏的汉人本来就很多,苏油有信心,以农耕对畜牧,只要不是动刀子,大家比产值的话,汉人和选择汉人生活方式的蕃人,很快就会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主流。
加上文化、饮食、生活习惯上的无情入侵,党项这个民族,很快就会融进民族大家庭当中。
鉴于这一点自信,苏油最终在嵬名济的哭诉下,从其所请,向赵顼申请,对已经存在的西夏书籍、碑记,只要是没有僭越之词的那些,比如佛经之类,予以了保留。
西夏文字是野利仁荣硬生生创造出来的,笔画非常繁复,对记忆并不友好,而且比汉字还难理解。
和后世越南人和韩国人创造的文字还不一样,至少人家还算做到了简洁易记。
所以苏油知道这种文字如果不是政治势力的强行干预,其实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夏国重新推行汉字之后,西夏文字,注定会被历史淘汰。
与历史还有区别的是,这种文字推行不过才几十年,而且现在西夏的读书人总共都没多少,苏油觉得自己推行汉字的能力,那可得比李元昊强出不知道多少倍去。
政治管理方方面面,因此所有人都很忙。
巢谷垄断西夏枢密院知机密事的职务数十年可不是白干的,他手里抓着西夏降官们太多的把柄。
甚至在西夏平定以后,苏油将巢谷手底下的这些秘密警察,干脆就转职成了执法官。
这种执法官的性质,与美国西部时代那些移民中的执法官非常类似,这是苏油能够为西夏如今广袤的牧区,增加的唯一一点可怜的法制力量。
如果说以前的夏人,对畜牧部落的管理过度松散的话,对负责农耕的汉人,却又过度严苛了。
苏油对夏国政局的平衡设计得非常精细,因此对这个班子非常放心,甚至敢于放手,而自己主抓工农建设去了。
第一步就是解放农奴。
没办法,庄子的主人都已经丧生在了战争里边,农奴的管理者,只能变成官府。
几十年的摸索也不是白干的,如今苏油手里边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模式——蜀中模式、渭州模式、两浙模式、南海模式。
现在的宁夏模式,则是几种模式的合体。
宁夏有盐铁之利,又有丝绸之路,这一点,和南海很类似。
九原、两泽、兴庆平原,有农业基础,这一点,和两浙路又很相似。
地方物产和发展品种,可以比照气候相似的渭州。
经济结构和金融工具上,又和蜀中一开始基本相同——一片白板。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蕃人太多,以及游牧方式的影响。
但是这一点又和已经探索成功的河湟岷州相类似。
因此苏油很忙,但是很快乐,该死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总算轮到自己发挥自己的强项。
西部大开发。
苏厨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括户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括户
要开发就得有人,宁夏三路最缺的就是人。
好在这个问题可以用机械来弥补。
宁夏三路的能源,堪称如今大宋一绝。
除了水力、风力、还有用不完的煤,用不完的大牲畜。
还没有全取西夏的时候,苏油都没有忘记修建韦州到灵州的道路,为此还架设了黄河大浮桥。
兴庆府还没有拿下,苏油就已经开始行文山南诸路,组织大量的机械、种子,源源不断运往灵州。
北边的气候比南边凉,九原地区和兴庆平原地区,正是种麦的好时节。
大片的土地被四通集中应用,对大型机械投入是非常有利的。
如今放眼整个大宋,除了渭州的少数地区如龙首村,只有相州才有这么多开阔的土地可以运用如此大型的机械。
耧车,大耧车。
现在的耧车已经是第三代,可以用四头牛或者马拉动,耧车前后加装了压土的滚轮,滚轮中间是十二排犁头,犁头上部后方,是十二个种子料斗。
耕种的方法也有了改进,料斗里的种子,现在混杂了细干粪、油粕、蚕沙、泥土混合而成的复合肥,播种的时候顺便达到施肥的目的。
这个机械能够将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一次完成,功效已经从第二代的一日五顷,提升到了西北大地上的一日十顷。
当然中间得换牲畜,不过这在西夏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麦种用的莱山一号,这可是能够将亩产提高三分之一的优良麦种。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空地种植油菜。
在戈壁与绿洲中,苏油还安排种植了几种经济作物——地丁胶草,苜蓿,葡萄,鸡息草,甜象草。
万幸自己手中有个沈括,有个石勇,有个李庸。
沈括负责农业区规划和水利规划,修整干渠;李庸干起了祖上的老本行——打井,安装风力提灌设备。
而石勇,被苏油抓着去建工厂和桥梁。
在这次西征大业中,苏油还有了一些发现,那就是大水系对政权统治的巨大影响。
纵观历史,国家对疆域的控制,与水系以及沟通水系之间的运河息息相关。
有了沟通长江、钱塘江、珠江水系的运河体系,华夏一族才渐渐繁衍到了两浙、福建、广东。
有了航海术的长足发展,如今更是控制了南海。
而向北方,有了沟通淮河、海河、黄河的大运河,让大宋对河北的控制力度大大加强。
但是这样有个问题,就是这些运河大多只能开设在冲击平原上,对于大西北不适用。
在河套以上,黄河,就成为了分割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天然鸿沟。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绕路,要不从黄河发源地青唐一带向北推,要不从黄河下游冲击平原向西推。
苏油等不及,所以就只能通过一种交通设施来打破这种局面,那就是——能够跨越黄河的桥梁。
苏油重生前看过很多历史小说,很多作者最喜欢做的,就是盲目发展铁路。
其实如今的水运,已经可以满足大宋现有疆域调配物资的需要,真正需要的铁路,苏油心目中只有一条。
那就是从河北到兴庆府,这样一条铁路,才能够改变大宋国家格局。
但是这条铁路,不可避免要跨过辽国统治地区。
至于在其他地方修建,就跟出蜀的那条简易铁路一样,那最多算是锦上添花而已。
而铁路更大的难题,不是铺路,而是造桥。
一八八六年,清政府开平矿务局为解决冬季河流封冻影响,阻碍煤矿运输发展的问题,修造了中国第一座铁路桥,用来跨越滦河,花费了二十五万两白银。
而中国最早跨越黄河的桥梁,是一九零六年修建于兰州的钟山铁桥,不能通火车,长度二百三十四米,宽七点五米,六墩五孔,桥上飞架五座弧形钢架拱梁,耗银三十万两。
换到大宋,这就是三百万贯,再考虑到如今的钢材和一千年后钢材的成本差异,最少都在五倍以上。
因此光一座跨越黄河的铁路大桥,都不是如今的大宋拿得下来的。
就算拿得下来,那也非常不划算。
因此只有浮桥,才是如今最佳的选择。
但是即便是浮桥,也分等级,现在能够腾出手来了,加上宁夏本地就产铁,苏油准备将铁船搞出来。
兰州浮桥的设计方案,桥墩采用铁壳趸船,浮船头部呈锋利的锐角,具有一定的破冰能力。
反正现在有炮,也就是破冰,养护之类的麻烦一些而已。
桥面离水面一米,可以有效减小水流对桥面的冲击,下方还能通过河面流下来的杂物。
上游两岸将用水泥和大铁件浇铸牵引堤岸,使用最新的南海蕉麻和郑州钢索混编的缆绳,和锚锭一起固定铁壳趸船。
即便如此简陋,这个方案都震惊了朝中,不说各种朝中大佬们不懂的工程难题,光造价就高达五十万贯。
很多人都不同意,然后苏油一封奏疏,将大佬们的脸都抽红了。
各位,好好想想,五十万贯很多吗?不就是以前给夏国的两年岁币而已?
以前你们给的都不心疼,怎么现在开始心疼了?
要不你们将原本准备赏赐我的八十万贯给我?
而在给赵顼的密折当中,苏油则详细剖析了该桥的意义,陛下你想不想像盛唐那样,打通丝路,万国来朝?
之所以让国家出钱,是因为我怕大好处便宜了商贾而已。五十万贯,花不了几年我就赚回来了。
赵顼一听真特么的有道理,大手一挥,明润以前的丑事我们就翻篇了,以后谁都再不许提了啊!
造桥的事情,朕准了,不过朝廷改制,也有他们的难处,所以这钱啊……内府拨付,我来出!
赵顼现在是大宋最大的大地主,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那种名义上的大地主,而是实打实地控制着土地的大地主。
因为有功将士当中,不少是横山河湟一带的蕃部,人家在老家有牧场,跟着大军出来打仗,目的就是挣钱。
所以这部分将士的赏给,土地都按照一亩一贯折算之后,换成了宝钞和牛马羊群。
他们的地就成了空地,而王从之一个劲地哭穷,陛下,一个战士就是一百亩,有战勋的还更高,十万蕃军,合计下来应当奖赏十多万顷,一千多万贯!这个单三司买不起!
最后还是赵顼捏着鼻子买下这个单,满大宋也只有他能买得下这个单。
而苏油紧跟着再次上了一道疏奏,陛下,光有地也不行,得有人来种啊,为了解决西夏地广人稀的问题,应当从内地充实移民才行。
既然宋承唐制,有一项在玄宗时期得到了巨大效果的法令,我们可以用起来啊——检田扩户!
这是从东魏到隋唐,一直在推广的一项法令,应该说,到了王朝的中期,这项法令推广得不得力,是封建王朝摊丁入亩制度推出之前,王朝能不能得到有效延续的关键性法令。
隋朝的租调徭役和唐朝的租庸调制度,都以人丁作为征发对象,因此封建国家十分重视对户口的控制,严禁百姓逃亡。
隋朝建立后,在山东地区检括户口,乞伏慧在曹州检括得户数万,令狐熙在沧州令隐户自归首,至者万户。
这项法令,其实就是为了把隐漏、逃亡的农民变成国家能够控制的编户。
苏厨 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抢人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抢人
唐朝建立后,高祖武德四年、太宗贞观十六年,都曾下诏检括户口。
高宗、武则天以后,土地兼并发展,农民土地日益减少,无力负担赋税徭役,被迫弃家离乡。
特别是武则天晚年,赋役繁重,迫使大量农民逃亡,出现了“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的形势。
鉴于如此严峻的局面,武则天遣十道使括天下逃户。
这些都是小打小闹。
唐代最大的一次括户,是唐玄宗时期完成的。
开元初年,农民逃亡的情况继续发展,他们有的逃入山林或到他乡开垦土地耕种,有的逃入城市充当雇佣。
更多的,则成为地主隐匿的佃客和佣保,甚至在逃亡队伍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地主。
以及制造伪勋和充当色役以逃避徭役。
为了增加国家的财赋收入,扩大徭役、兵役的来源,开元九年,宇文融建议检查色役伪滥,搜括逃户。
第一次方案不算是太成功,唐政府下令,州县逃户限百日内自首,并令宇文融充使推勾。
由于逃亡农民只有准令式合附者,才能“所在附籍”,其余的一律要“牒还故乡”,因此受到农民的抵制。
于是开元十二年,玄宗在《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中,明确改变了方案:“先是逋逃,并容自首。如能服勤垄亩,肆力耕耘,所在闲田,劝其开垦。”
允许农民在所在地附籍,不再提牒还故乡。
还是宇文融提举此事,并奏置劝农判官二十九人并摄御史,分往全国各地,检括逃户和籍外田,同时,对新附客户免除六年的租调徭役,只收轻税。
这次检括大获成功,仅三年时间,唐政府扩出了八十多万户的编民,数百万人口,增加了四百多万贯的朝廷税收,直接推动了开元盛世的到来。
而几次扩户成功与不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六年的“轻税”刺激,以及“窄户”变“宽户”的诱惑。
而大宋发展到了今天,同样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比如河北,屡经灾伤,于是便有滑吏报亡失隐匿流民,侵吞赋税。
苏油和韩纯彦研究河北问题的时候,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河北自熙宁年间开始恢复以来,耕作土地几乎翻了一番,而人口却依旧没有一丁点的增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