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于是苏油上书赵顼,陛下了不得了也!河北人民全都奢侈地用上了牛耕,取代了人力,获得了翻倍的生产效率,解决了土地增长而人口增长不匹配的大问题。臣特上贺表,真是替陛下感到开心呢。
赵顼大怒,命王克臣彻查此事,拿下了一大帮胥吏官员。
大宋的隐户问题,有个专门的名称,叫“诡名”。
包括诡名挟佃、诡名挟户、诡名寄产、诡名身丁等几种情况。
诡名挟佃,就是拥有耕地的自由民,将土地投靠在“官户”的名下,托名为佃户,其实地契身契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与官户商量好利益分配问题,大家都得到好处。
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大宋苛捐杂税太多,以及科配差徭过重。
官户就是官员家庭,虽然法律规定官户的亩数有限,超过部分照章纳税,但是大宋除了赋税之外,科配和差徭,其实比赋税问题还要严重。
科配就是政府强制买入的行为,而且有时候甚至连钱都不付,称为“白科”。
徭役就更不说了,修整运河,修路运粮这些都算。
甚至有将赴役者直接强行送往战场的事例,司马光曾经为此事对朝廷大肆声讨。
官户对于这些是全免的,此外免支移、折变等诸多名目,因此就可以起到“庇护”的作用。
诡名挟户,则是通过一家变多家的办法,让自己从一家上户变多家下户。
因为大宋对佃户、下等户是有保护扶持的,不需要他们纳税和服役,因此很多上户应该纳税的人家,便用这样的方法钻空子。
诡名身丁,则是针对另一个税种——丁税。
宋朝规定,二十到六十的男性为丁,各种劳役按丁摊派,而且南方还有身丁税。
同时宋朝法律也有规定,单丁的家庭,是可以免除这些的,于是多丁家庭将自己伪装成单丁家庭,或者将自己托身豪门做佃户,或者三十岁还不裹头冒充不到二十,都是办法。
这些问题,直到清代才基本算是解决,政策包括官绅一体纳粮、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等。
不过苏油如今也不敢让大宋立刻就这样玩,因为每一项法律,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比如摊丁入亩的前提,就是货币的大规模使用,铜钱遍布城乡之后方得施行,否则就跟一条鞭法折银制度一样,老百姓手里没银子,为了交税还得粮食换铜钱,铜钱换银子,平白无故被豪绅们多来两次次兑换剥削。
苏油能做的,就是上书赵顼鼓励地方官员扩户,予以奖励——扩出八百户,升半年名次;一千五百户,免试;三千户,减磨勘一年;一万两千户,减磨勘三年。
同时鼓励这些人向宁夏三路流动——只要到了宁夏,一丁可租皇庄四十亩,十年免税,租赋两分五厘;官给农具,牛羊;另外最重要一条,给予输送扩客的地方物质奖励,一丁一贯。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任何无户籍者,只要在宁夏三路的,都可以向地方官府报备落籍,申请土地,成为编户。
这不但是奖赏,同时还是要挟。
诡名里边,通过分家上户变下户,苏油认为这只是合理避税,不是大罪过。
但是也不是没办法,你们喜欢上户变下户逃税是吧?现在我们有一项针对下户的政策——移民。
所以是愿意选择逃税还是愿意选择移民,你们自己选吧。
这一条,有效避免了诡名挟产的发生。
同时还是对官员的敲打,将下户移去生产就食,是大宋已经试点了很久的政策,这么多年也摸索出了一套模式。
贵官治下下等户登记了那么多,等到移民的时候这些人你给朝廷变不出来……嘿嘿嘿……
最后建议赵顼,如今大宋已经进入人口缺口期,就需要刺激人口增长,怎么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摊丁入亩。
当然一开始就在全国这么搞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只能从发达地区开始——汴京,两浙,蜀中。
因为这三个地方商业发达,丁税已经被商税替代,不再是当地重要税种。
但是这么一来又会导致三个地区本来密度就很大的人口数量更加庞大,移民免税的优势更加凸显,会引导更多人去地广人稀的地方成为“宽户”。
因此宁夏三路的土地,还得以极大的优惠,允许公开买卖。
社会问题,从来都是复杂的,必须采用传统医术来治,讲究个君臣佐使。
要是光是一片青霉素片下去,怕是不但治不好病,病情反而会更加的严重。
这些问题朝堂中还在讨论,但是苏油已经不管这些了,在宁夏三路到处粘贴优惠措施,还在《蜀中商报》、《两浙潮报》、《汴京商报》、《时报》上大打广告。
赵顼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些人去了三路,那是帮他耕地的,于是不支持也不反对,让事情自然发展。
蜀中是苏油群众基础最好的地方,也是土地紧张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三十年经济蓬勃发展下来,虽然被两浙和荆湖开发分流过一些人口,如今却又到达了紧张的程度。
因此这项政策在蜀中颇受欢迎,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事儿,四川官员们扩隐户赚一回政绩,送他们去宁夏又赚一回钱财,要多开心有多开心。
汴京城的执行力度就差了一些,但是对于很多城市里的无产者来说,诱惑还是非常巨大的。
不过开封府的官员就没有赚到,因为赵顼将这个指标主要用来解决汴京冗军的问题去了,而且汴京城里物价那么高,一丁一贯的赏格也没多少吸引力。
而在两浙路更是几乎没啥响应,不过反而是教了王韶一个乖。
去陕西干啥,来我南海地少些,可它一年三熟不香吗?再说了那边吃面你们也吃不惯,来南海来南海,咱吃米?
蜀国公给你们什么政策,我就给你们同样的政策!
苏油收到邸报后气得在李舜举那里痛骂王韶不地道,总共都没多少人,他还要截我的胡抢我的政绩!
苏厨 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快乐的赵煦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快乐的赵煦
李舜举笑呵呵地说道:“只要能够让百姓得活,哪里去不是离乡背井?对他们来说,本来都是一样的。”
“从两浙去南海,于冬月之际,实在是太方便了,明润的政策,对他们真的一点吸引力都没有。去荆湖都更适应!”
“就连汴京也是如此,要不是陛下裁撤厢军给你支持,估计那边的人你也要不来多少。”
苏油都被老头的思路整傻眼了,这死太监屁股天然歪,这到底是谁支持谁?
李舜举继续道:“也就是蜀中,人口增长迅速,加上有你这老乡坐镇,地方官员有大利,方才得行,现在移居客户已达三万。”
“反倒是宁夏三路汉民踊跃,短短两月,扩出十万户有余,不然我都不知道怎么跟陛下交代。”
说完叹了一口气:“仁宗时承平寖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于是用范仲淹等人用法,抑制兼并,结果将国家五百万顷耕地,‘抑’到了两百多万顷,兼并没有抑制,反而酷烈了近倍!”
“倒是明润所开的几次田亩,制度执行得很好,大大减轻了京周与两浙的兼并情况。”
苏油笑嘻嘻地道:“旧地我也不敢乱碰,不过我开的新地嘛,当然由我来做主。”
“江南老百姓将我在太湖开发土地的所有权户册称为‘鱼鳞’册,什么意思,就跟鱼鳞一样,每一户的地册上,都标注了东南西北周围其余邻居的地界,每保还有一个大册,每乡有个乡册,同时在县中还有备档。”
“土地买卖,析分,这些地册都得做相应的更改,各级官员都要签字画押,不作为这严惩。这才增加了兼并的难度。”
“而对于熟地,想要不震动地方,除了利诱,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对官诱以利,让他们有扩户的动力;对豪强诱以利,让他们减少对土地的贪婪;对下等户诱以利,让他们能够走出困境。”
“否则,只能是四面楚歌的下场。”
“其实对于国家来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税从地出,统计考量。”
“官户的优待减免措施,不得以危害国家为前提,也就是说,这个优待,是有度的,而不是无度的。”
“如仁宗朝那样,国家一半土地都在免征二税之列,其实已经是动摇国本的危险举措了。范公乃我的偶像,但是没有能制止此事的发生,在当时受到攻击,也是无话可说的。”
李舜举摇头:“那个时候刘氏后党猖獗,这也不能全怪范公。”
苏油说道:“所以摊丁入亩,二税出于田是对的,大宋商业发达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商虽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贱业,但是它对于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相对公平。”
“因为没有这样那样的减免措施,保护措施,反而得到了正常的发展,不过这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总之趁现在三路还基本算是白纸一张,赶紧将制度订立下来,否则以后再要纠转,就跟如今的汴京,两浙一样烦难了。”
李舜举点点头:“在这件事情上,巢河西可是出了大力,你与他,简直就是宁夏三路的姚崇宋璟。”
苏油说道:“这些都是小节,争夺人心才是大业,各地学校的建设,还请李宫使你多劳累。我还得去视察三路,检查产能,兴庆府,就拜托了。”
李舜举笑道:“去吧,南海四路用好一个李道成,翻年大治,我看这个巢谷,比李道成有过之无不及……”
丁丑,吕公著罢。
对于五路举兵伐夏,吕公著一直持反对态度,赵顼不听,又苦苦坚持要求选派得力帅臣,直到确定了苏油为帅,吕公著才松了口,不再固谏。
如今平了西夏,吕公著却上章自劾,认为最初阻挠大计,其实有罪,理当外放。
赵顼不准,因为吕公著其实是大功臣,要不是他的坚持,让李宪或者王中正做统帅,要赢得苏油这样漂亮,那俩货自己都不敢相信。
但是吕公著坚持认为自己有过失,正好章惇提拔成了门下侍郎,吕公著便再次上章,请求代惇守边;
赵顼见实在挽留不住,乃命吕公著以资政殿学士知定州。
戊寅,苏油开始巡视三路。
……
小赵拥,过了自己人生中最愉快的一个假期。
大宋的皇子是非常苦逼的,六岁加冠,十二可以出阁,加冠就意味着作为成年人来要求,出阁就意味着开府建牙,开始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于是群臣的要求就是,大宋皇子十二岁前应该能够成为国家领导人后备人员,这样皇帝万一嗝屁国家还有继承人。
宫廷礼仪制度规矩很大,只看舒国长公主对王彦弼的变态教导就可见一斑,苏油有时候觉得,差不多都可以给舒国长公主定一个虐待儿童的罪名。
不过好在舒国长公主经历大变之后,开始反省自己,默认了苏油的教育方式比自己的高明得多。
关键是苏油还为这种教育方式赋予了理论依据,那就是蜀学天天呼喊的口号——天理人情。
赵拥的身体不怎么好,其实说白了,大宋皇室子孙的身体都不怎么好。
王彦弼的身体就是个典型,这娃要是没有石薇插手那一番变故,早在三岁就死了。
这也是舒国长公主这当妈的信任苏油夫妇的原因。
因此这次冬天,小赵拥被他爹传染后,舒国长公主冒着巨大风险,请求赵顼,将他带去尉氏调理一下。
尉氏有温泉,对小孩子身体非常有好处。
赵顼竟然同意了。
这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高滔滔出面,以太皇太后身份巡幸两位长公主的农庄,顺便带上孙儿,这才平息了非议。
所以这个年,赵拥是在尉氏过的。
尉氏新奇的,好玩的,好吃的东西,太多了,对于没有出过宫门的小赵拥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一般的地方。
苏家的小孩都是自己动手习惯了,赵拥觉得哥哥们都好有本事儿,就跟个小跟屁虫一样。
在这里他学会了溜冰,抽陀螺,滚铁环,认识了各种农庄的动物,从鸡窝里亲自摸出了鸡蛋,在温室里知道了瓜茄、韭黄、豌豆苗……
尤其是姜、蒜、萝卜、胡萝卜,这些作物地上部分的本来样子。
除了拔萝卜这种快乐的劳动,还有学习和锻炼。
都不用苏小妹出马,毕观、扁罐、王彦弼就知道好多的故事和知识,每天上午大家做作业,赵拥也做,包括算术和识字,下午就各种玩耍,傍晚去温泉游泳,晚饭后在大炕上玩游戏,早上按时起来锻炼。
这里还有象庄,大象也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因此王珪蔡确担忧赵拥害怕西夏人,纯属自己乱开脑洞。
这里还有好多美丽的金鱼,长得就跟花朵一样,还有一种很小的小鱼,叫青鱂。
这种鱼好玩之处在于,只要食物充足,在温水里就会一直产卵,卵会附着在水草上,渐渐变出眼睛,最后破壳成为小鱼苗。
刚出生的小鱼苗,苏家的哥哥姐姐会用一种稻草泡出的水去喂养,通过那种神奇的显微镜,小赵拥发现,原来水里边竟然有许多鞋底一样的小虫子。
原来刚出壳的小鱼苗,就是吃这样的小虫子长大的呀。
小鱼苗长得很快,一个月时间里,自己负责的那一罐小鱼苗,渐渐长大到了两个厘米。
据扁罐哥哥说,这种鱼最大也就三个厘米,而他们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将具有特殊颜色的小鱼挑出来繁殖,渐渐得到一些好看的小青鳉鱼。
金鱼就是这样慢慢变出来的,不过扁罐哥哥说,青鱂鱼三个月就能够开始生小鱼,所以国公和县君夫人花了三十年时间育出来的金鱼,他们能够追上。
一年有十二个月,就是四个三个月,因此小青鳉一年可以繁殖四代,而金鱼一年只能繁殖一代。
因此养一年的青鱂,就等于养四年的金鱼,至于多少年才能追上国公和县君夫人的三十年,扁罐哥哥抱歉地摸摸自己的脑袋,说这道题一不小心超纲了……
苏厨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骑兵合成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骑兵合成
青鱂是能够生活在冷水里边的,所以自己可以将小鱼带回去,他已经想好要送给哪些人了,皇祖母,父皇,皇后娘娘,还有那个总是用温暖的目光看着自己的朱才人……
当自己回到宫中,将小鱼小心的分好,让父皇来看的时候,父皇叹了一口气,让自己亲自将小鱼给朱昭容送过去。
那一天也是自己纳闷的一天,朱昭容珍惜地捧着小鱼缸,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
后来自己才知道,从那一天过后,自己就不能和朱昭容生活在一起了,自己要和皇后娘娘一起生活,因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要读书了。
父皇说这叫开蒙。
皇后娘娘叮嘱了又叮嘱,搞得小赵拥很紧张,等到一到书房,乐了,全是熟人。
除了华容县君,还有扁罐哥哥,彦弼哥哥,漏勺弟弟,守静哥哥。
连毕姐姐都在,不过她不是学生,是县君的助教。
县君很懒,一般就坐在那里看自己的书,真正教自己读书的,是扁罐哥哥和毕姐姐。
自己曾经问过父皇,为什么县君不教自己,父皇哈哈大笑,然后摸了摸自己的脑袋,说县君是大宋学识最丰富的的人,要自己努力学习,争取在将来得到县君亲自传授的资格。
蒙学,是从四岁到十二岁,之后,才是正式学习阶段。
当然很多世家会打破这样的传统,有不少天才,几年就能走完别人几十年的路程。
常常听到太后与皇后娘娘聊天时提到县君和他的兄长,说他们是大宋第一等的聪明人。
县君是女子不能科举,但是他的兄长蜀国公,六岁才开蒙,比自己还晚了一年,但是十四岁就中了探花。
蜀国公长什么样子记不得了,不过自己看的图画书,做的题,玩的玩具,都是蜀国公给自己弄来的,而自己也因此认识了好多字。
在今年上元之夜,父皇带着自己和一群老头在宣德门楼上看花灯,父皇写了一首诗,让大臣们陪和,自己因为无聊,就随便乱转,在一个作诗的胖老头身边,读出了他诗中的一句——半夜众星来紫极,一春万火纵丹丘。
老头一下子就哭了,激动得涕泪纵横,说皇子天授聪明,大宋有万年之兆。
父皇很客气地说自己还需要教育,不过那一晚,拉着自己的手再也没有松开过。
哦,那个胖老头,叫王珪。
……
苏油并不知道自己在小赵拥心里已经树立起了高大的形象,不过他知道自己对面这个人,在蕃人当中的形象才真叫高大。
红衣大和尚,吉多坚赞,做完盛大的法事之后,他决定要前往大陷谷双塔寺传法。
倒也是,大陷谷的气候不但适合孕妇和小孩,还适合老人。
可人家孕妇不欢迎你,你偏去给人家添堵算什么事儿?
不过这是苏油在和老和尚逗闷子,因为谁都知道那里是贺兰山大通道,稳定那里的蕃民,让他们心向大宋服从教化,对于巩固兴庆府北大门是有巨大帮助的。
但是他不敢这样说出来,否则可能要挨老和尚的打。
用老和尚的说法,小梁后的戾气太重,这样对胎儿不好,他要去感化她,让那个叫察哥的孩子,不要带着母亲积累的怨气来到世间。
其实苏油还有个想法,就是狼山——黑山——阴山以北,都是游牧部落的鞑靼人。
这些人在蒙古高原上游牧,他们到底属于辽国还是西夏,完全是看他们自己的心情。
理论上,以阴山和黄河大漠为分野,南边属于西夏,北边和东边属于辽国,但是辽国对于自己的契丹部族管理都很松散,更别说这些远在天边的鞑靼人了。
阴山南北有一支比较开化的鞑靼部落,叫汪古部,宋人称之为白鞑靼,以区分更北面的蒙古、克烈、乃蛮诸部。
而那一带有个地方是后世的包头,现在还是水草丰美,森林遍布之地,土壤肥沃矿藏丰富,辽国在那里设了云内州,设了柔服,宁仁两个县。
听名字就知道属于羁縻地区,苏油觉得那里应该很容易就通过经济攻势拿下来。
毕竟那一带的地利全在原西夏一方,牟那山、乌梁素海,都在原西夏境内,黑山威福军司在那里设置了好几个城堡。
最关键的,现在有了牛皮筏子,从兴庆府通过水路运送货物去那里,只需要七天的时间。
要巡视完自己的辖区,有点可怕,河南路其实汉人比蕃人多,农耕基础好,世家较给力,苏油比较放心,决定先不去。
兴庆府以北,苏油现在只好先让红衣大和尚打头阵,等到自己筹备好货品之后,再走水路过去。
送别红衣大和尚之后,苏油便在囤安军和控鹤军的护送下,从兴庆府出发,准备走一回丝绸之路,从兴庆府到凉州,然后从凉州到唐代的玉门关。
沿途会经过两个巨大的绿洲,凉州北面的休屠泽,以及肃州北面的居延泽。
图干部和野利部,如今已经退到了休屠泽待命,巢谷的意思,休屠泽都算是内地,以后的图干部,将负责替大宋镇守西大门,因此选择了定居在居延泽。
汉唐玉门关附近曾经有一个心向中国的汉人军阀政权——从原沙州节度使的归义军流传下来的沙州政权,五十年前才被西夏所灭。
而玉门以西,还有一个与华夏一直传统友好的政权,却已经被回鹘灭了差不多一百年的于阗。
然而莫名其妙的是,最近几年,不断有于阗商人代表国主向大宋朝贡,而他们的活动其实也一直没有断绝,比如创立青唐政权的唃厮啰,以及如今的准继任者阿里骨,都和于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了给巢大哥嫂子还有侄儿撑腰,苏油这次就是去宣威的。
如今宁夏分了三路,朝廷在都转运司之下,还派了三个转运使,河南转运使就是曾孝宽不变;宁夏转运使苏油点了沈括的将,这娃搞建设如今是大宋仅次于自己的第二把好手;河西转运使则是宽仁著称的范纯仁。
因为是新占地区,朝廷也任命了三名节度使抓军事,河南是李文钊,宁夏是高遵裕,河西是巢谷。
至于那几个能打仗的太监,被赵顼转成了控制新军的监军,比如这次陪伴苏油的,就有童贯。
这一路,其实也是六千人的新式骑兵战术合成。
草原、隔壁、大漠,最有效的战法是后来的蒙古人总结出来的,那就是轻重骑兵相结合的放风筝战术。
苏油的理想里边,重骑兵用战车和炮队代替,轻骑兵的弓箭用神机铳代替,想来效果应该更好。
于是在用大耧车搞定春播之后,将政务丢给沈括代理,苏油便带领大军出发了。
草长莺飞,这次出行,苏油的心情很愉快。
六千骑军,拖着四轮战车和霹雳炮,满载着补给,浩浩荡荡,从兴庆府沿着黄河北岸一路向西。
部队走得不快,一天百里。
这个速度比一战时期普鲁士一个携带师属炮兵的骑兵师,在路况一般的情况下的行军速度八普里,也就是七十公里,其实慢了不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