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苏烈,控鹤军节度使。
田守忠,知囤安军军事。
这是对外的称呼,在新军内部,四人将有一个新的头衔——协领。
协领以上,能统带三千新军,外加一个三百人炮营的新式部队。
已经站了半个时辰,四军的军容风纪,就已经看出差别来了。
镇国,定国二军,军容还是一般整肃;而囤安,控鹤,就差了那么点意思。
苏烈和田守忠也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额角的汗水也不知道是热的还是担心的。
“知囤安军军事田守忠,出列!”
高遵裕终于下了命令,田守忠松了一口气,走出了阵列。
高遵裕给他佩戴上领花,将旗帜授予他:“响鼓不用重锤,明白了吧?”
“是!”田守忠一个立正:“卑职回去,定当严加操练,不负都指挥使所望!”
“叫都领!”
“是!都领!”
接着苏烈上来,高遵裕也给他带上领花:“不容易,陛下这次让囤安军加入新军序列,朝堂上的压力很大的。”
“你们是西南夷人,文官们拿这个说事儿的多了去了,陛下乾纲独断,说囤安控鹤两军,功勋卓著,天下一家,他不以夷汉为别,只看功勋。”
“而苏烈的功勋,对得起这份待遇。”
苏烈满脸的激动和感激:“臣家父子兄弟,无论文武,必为陛下竭尽忠诚!”
高遵裕点头:“囤安,控鹤,待遇一直优良,现在拿上了朝廷俸禄,勉强和蜀中原来供应相当。”
“二十年间,蜀中父老为了供养你们这两支军队,所费不下百万贯之巨,你们的战绩,不光是自己打出来的,还是蜀中父老拿钱堆出来的。”
“鱼公的《武德歌》说得很好——足我蔬食,供我衣裳。何以有报,立盾扶枪。”
“这就是武人的本份,囤安,控鹤,战绩骄人,平日里这做派,却也有些骄横。”
“今日列阵,知道自己哪些不足了吧?”
“是!”苏烈一个立正:“卑职下去就整肃军纪,加强操练!”
高遵裕笑了:“那就好,铳械训练上,多跟控鹤军学学,你们都是乡邻,这平均一百二十步九十环,都直娘贼的是怎么练出来的……”
元丰三年的洛阳西郊,大宋西军的拳头力量,感义,镇国,定国,囤安,控鹤五部新军,悄无声息地正式成立。
高遵裕将当年留在渭州的沙盘地图全部搬到了西京,然后开始更戊,就是调换防区,训练军队的同时,按照军机处的要求,详细统计行军数据,统计部队对新军器的改进需求。
……
汴京,骐骥院。
五十匹健壮驮马是新型马种,骨骼肌肉异常强壮,蹄子也很大,性情温顺,是驮拉重物的良好马匹。
苏油和后勤司折克柔,骐骥院都管中官,正在检查这些马匹。
天子收到的国礼归天子,官员收到的礼品归国家,这是规矩。
所以这五十匹马归骐骥院。
骐骥院其实相当看不起这些马,现在大宋骐骥院里龙马成群,都是两年多的岁口,马匹一看就高贵绝伦血统不凡,体态步履处处透着美感,哪里是这些北地骨骼粗大的铁憨憨可比?
不过这五十匹马在苏油和折克柔眼里就完全不一样了。
要完美的实现战略目标,和游牧部落的军队对抗,部队骡马化是必须要完成的。
到现在大宋有了几十个新式牧场,改良了马种,骑马已经勉强说得上不缺了。
可问题是,驮马成了大问题,总不能全靠骡子吧。
要让炮队和辎重能够跟上骑军行进,苏油提出的要求是,炮兵的每日行军里程,要在四十里以上。
当年霹雳炮重量达到了一千五百公斤,这个重量远远超过了当时大宋最大的运输工具——太平车的载重。
打交趾的时候,霹雳炮几乎最后才上场,几乎都是依靠军舰运送全程,要人推马拉,估计郭逵得气死。
好在皇家理工学院及时研发出了四轮车架,经过多年改进,如今已经形成了炮架车,四轮厢车底盘等标准化运输工具。
合金钢轴承和冲压轮毂,复合地丁胶轮胎的研发成功,让如今的霹雳炮,总算可以在沥青路面上由单马拉动了。
不过即便如此,对马的要求也很高。
驮马的引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苏厨 第一千零八十章 针锋相对
第一千零八十章针锋相对
因此当苏油听说苏辙带回了驮马,立刻拉着折克柔跑过来观看。
骐骥院的都监是势利眼,给驮马们的待遇很低,干苜蓿里边连饲料都没添加:“按照《马经》的标准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正经好马……”
苏油点头:“的确不是什么正经好马。多少公多少母?”
都监点头:“里边十五匹公马,三十五匹母马。别看骨架子大,蹄子挺薄的,估计辽国人也不怎么当事儿。这些马放骐骥院,那是丢了官家的颜面。”
这是个很神奇的问题,即便到了宋代,马蹄铁都还没有完全普及,不止一个宋人将给马上蹄铁当做稀罕事儿,写到了自己的笔记里。
不过苏油的到来已经彻底从生产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钢铁产能的释放,让宋人已经不会再抠搜那丁点铁料了。
苏油往马槽里加了两瓢四通给骐骥院准备的特种马饲料,看得都监直抽眼角:“那我就去求请陛下,一半送给北苑监,一半送到狼渡原吧,这些玩意儿搁这里还真是浪费。”
这时候一名黄门过来:“鱼国公怎么来了这里?陛下召见。”
苏油拍了拍手:“那就走吧。”
结果召见的地方是在大殿,苏油一到就被殿中侍御史弹劾了一道:“臣劾鱼国公不成体统。”
苏油远远表示不服:“我这还没进殿门,陛下这不能算!”
赵顼又好气又好笑,的确,苏油注意得很,停下脚步的地方就在大殿门边,从理论上讲,真不算。
将掖在腰带上的袍角摘下来,将帽子后边别在一起的鲸骨幞翅打开,摘掉身上的干草,从招文袋里摸出象牙笏板,苏油这才轻咳一声,端着四方步,一摇一摇地步入大殿:“臣苏油,拜见陛下。”
赵顼看了看殿中侍御史一脸震惊的表情,知道这位新上来的朝官对苏油的做法还有些不习惯,笑道:“制度就是制度,不过鱼国公能每每游走在制度的边缘,总也是其心不诚的缘故。”
“罚一个月的俸禄吧。”
苏油好气哦,却也只得躬身:“臣,惶恐备至。”
赵顼说道:“召爱卿前来,是让你见一位老熟人。他有关于岁币的新建议。”
苏油上殿之时就认出来了,辽国萧禧,当年在雄州见过的,还被苏油用震天雷威胁过。
萧禧笑道:“当年和鱼国公也是不打不相识,以一舟之力,横身阻挡我四万大军,便知道不同凡响。今日再见,当日的俊美少年,已然是宋朝国公了,实在令故人不胜之喜。”
苏油也笑眯眯地还礼:“当年苏油实在是鲁莽,更是黑不溜秋谈不上俊美。好在使相宽宏大量,能以理折,这才轻轻放过,否则苏油岂有幸理?”
萧禧对苏油的反应非常满意,苏油也对萧禧的反应非常满意。
当年萧禧借大宋受灾相讹诈,属于私自发兵,结果吃了个暗亏,回去也没敢向辽朝反应大宋有了犀利的火器。
这就变相的替宋国保守了秘密,只凭这一条,苏油便觉得人家萧禧挺好的。
萧禧算是辽国最了解大宋的人,既然做了初一,苏油就立刻把握住了这一丝缝隙,继续拉着萧禧做十五。
宋朝在獐子岛和鹿岛的边境走私贸易,要瞒过萧禧那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一起发财。
大宋鱼国公,是有格调,有底线的好朋友,这就是萧禧如今对苏油的看法。
萧禧是辽国对宋谈判的主要人物,但是大宋从来没有用宋辽之间的商业利益,威胁过领土谈判,当真做到了吵嘴归吵嘴,生意归生意。
就跟那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唐四郎,真的是世外野人,不受大宋管辖一般。
但是一般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当政者的弱智行为,如果你真以为当政者是弱智,那就傻了。
看似弱智的行为,必然有着并不弱智的目的,这才是大概率的真相。
萧禧能成为与大宋帝国谈判的辽朝首席代表,当然是聪明人。
将辽朝的协议文本送上:“鱼国公,我朝的条款,其实并不过分。”
苏油将之接过,草草看了一遍,竟然是一本商贸协定。
萧禧说道:“如今獐子岛,鹿岛上的宋商,贸易规模非常庞大,他们在与辽国做生意,却没有向辽朝缴纳相应的赋税,这一点是不合理的。”
苏油立马怼了回去:“獐子岛和鹿岛,位于白龙江口,那是高丽的领土,与辽国并不相干吧?”
萧禧说道:“高丽是大辽的藩属。”
苏油立即针锋相对:“可同样也是大宋的藩属。”
萧禧说道:“但是贸易的确主要针对的是辽人。”
苏油不认账:“那你尽管收辽人的税啊,或者你让他们别去啊。”
将萧禧还要开口,苏油说道:“我还没有说完,獐子岛和鹿岛上的宋人,我们曾经调查过,他们只是海外豪商唐四郎的雇佣。”
“你们的生意主体,乃是唐四郎,跟我大宋没有任何关系,我大宋也不对两岛上的宋人行为承担任何相关义务。”
萧禧咄咄逼人:“那我朝可不可以理解为,要是我们对两岛上的宋人采取行动,大宋会坐视不理?”
苏油笑了:“萧大使不必说得这么客气,你们对两岛的行动又不是一次两次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些就没必要拿到台面上来说了吧?”
辽国对两岛垂涎很久了,耶律伊逊曾经想过打劫,最搞笑的是,当时给岛上宋人通风报信的,恰恰就是眼前这个萧禧。
辽国水师刚出港口视线范围,就被挂着海盗旗帜的宋国海上使臣纵帆船打得片甲不留。
那帮杀才可是异常的残忍,甚至在夜间将残破的敌舰拖到了敌人的港口外,还在舰上竖起了“海上京观”,以示威胁。
这些底下的交锋,耶律洪基根本就不知道,苏油这是在提醒萧禧,就连耶律伊逊都动不了辽国沿海州郡这块大蛋糕,真要摆到台面上说,萧禧就算完成使命,回到辽国后的命运,怕是也不会太好。
萧禧脸色一冷:“大宋真不怕我铁骑兵出白沟?”
苏油也同样脸色一冷:“大辽真不怕我水师登陆耀州?”
“鱼国公慎言!”王珪都吓坏了:“两朝兄弟之邦,不言兵事几八十年,岂可动辄以刀兵相胁?”
苏油笑嘻嘻摆手:“王相公你多虑了,别说言语相胁,曹沫劫桓公的戏码,十几年前我与萧使相都在雄州对岸演过了。刚刚不过几句戏言而已,萧使相你说是不是?”
苏油将萧禧吃得死死的,在宋辽商务上,大宋占了绝对优势,加上武力威胁根本没用,因此主动权就完全把握在大宋的手里。
几次试探之后,萧禧见占不到一点便宜,只好对王珪拱手道:“一时被鱼国公说得恼怒,是萧禧失言,还请相公不要见怪。”
说完又对苏油拱手:“鱼国公乃是开明大度之人,这份协议,我认为对于大宋其实也有好处。”
王珪都傻了,你是辽国大流氓萧禧呢!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老子对你客客气气,你却一副嚣张跋扈的样子;现在苏油对你喊打喊杀,你反倒对他如此低三下四?
苏油这才点头:“使相早这么说就对了嘛,这份协议关系重大,还需要分析利弊之后,方能答复使相。”
萧禧礼貌地躬身:“这是自然,萧禧这次,也只是送上吾皇的旨意,双方肯定还要磋商的。”
说完又对赵顼施礼:“陛下,那外臣先行告退,还请陛下与相公宰执们尽快商议,我在都亭驿等候消息。”
说完又对苏油说道:“待到鱼国公休沐之日,萧禧还要打扰,让国公一尽地主之谊,上次雄州外所赠小金沱的滋味,萧禧至今都记得。”
苏油笑眯眯地点头:“没问题,到时候我们去大相国寺,让道隆办桌酒席!他那里有的是好茶!”




苏厨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衡山之谋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衡山之谋
待到萧禧退下,赵顼才有些哭笑不得地开口:“小金沱,只怕道隆那里,没有这等粗压的黑茶……明润这个萧禧可是难缠,大宋在他手里边吃了不少亏了。”
蔡确一直没有开口,这时候说道:“陛下,看来鱼国公和萧使相的交情还不错,要不,和萧禧谈判的事情,让他主理?”
苏油笑道:“说起交情,只有当年萧禧提兵四万欲渡黄河,被我拿弩炮威慑,然后揣着震天雷入营相胁的交情。那时候臣还是枢密副都承旨,这一晃眼也好多年了……”
王珪有些恍然:“难怪萧禧对明润你如此客气,看来夷人就是如此,畏威而不怀德。”
苏油拱手道:“王相公说得在理,讲理的国家,普天下就我一个大宋,至于别国……还是多从所得利益分析其行为动机比较实在。”
王珪对赵顼说道:“辽人这份协议,老臣觉得实在是不妥,他们要求开放通商,摆明了是想要侵占更多的利益,一年五十万贯金帛还不够,实在是欲壑难填!”
赵顼对辽国一直有些畏惧情绪,河北河东的实际情况,经过军机处奏报之后,更是如坐针毡。
关键问题在于,北方凋敝,即便是想增兵,北方经济和人口也负担不起。
据都水司奏报,今年的河情又不容乐观,说是极有可能爆发六十一年一遇的大洪水。
赵顼看完当时就摔了奏章,老子登基才多少年?这六十年一遇的大洪水都遇到几次了?!说好的六十年一遇呢?!
岁币问题是绝对的耻辱,辽国从以前一年十万贯,加到了现在的五十万贯,大宋也只有一次次退让,毫无办法。
看了看赵顼的脸色,王珪说道:“好在大宋这几年经济大好,他们要贸易,似乎也……”
苏油冷笑道:“辽人说得好听,贸易,他们拿什么来贸易?就他们现在的马匹,我们还真看不上眼了。”
“根据晁补之整理的辽国资料,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畋鱼以食、皮毛以衣、马逐水草、人仰湩酪。”
“占据幽云之后,才开始营造绿洲,将掳掠的汉人填实其中,渐渐有了农业、手工业。”
“如今辽朝的经济,主要还归于群牧使司,他们的群牧司,类似我朝的转运司设置,这就说明其主要的经济出产,还是以牲畜为主。”
“其土地与大宋相似,分公田和私田两类。沿边置屯和募民耕种的在官闲田,算是公田,百姓领种十年以后,要对朝廷缴纳租赋。”
“同时也开放购买,占田置业入税的那些,便是私田了。”
“屯田多集中在北部沿边,私田则多在辽国南境。其国内负责耕耘的是汉人,与大宋无异,主要也是男耕女织。”
“这些人,多为历次战争中被俘掠汉人的后代,现在已经成为辽国腹心地区许多头下军州的主要人口。所出钱粮,除少部分需上缴,其余收入皆归头下主所有。”
“辽廷自圣宗澶渊之盟后,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对内革除弊政,整顿吏治,任贤去邪,开科取士。对外表面与我朝息兵,暗中却支持党项。”
“为了鼓励百姓开辟荒地,辽圣宗立例,若成功开辟农地,可免租赋十年,一时间辽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不过圣宗之后,政治昏暗,前后经历了兴宗朝萧耨斤之乱,当朝耶律重元之乱,废后废太子之乱,国事日促。”
“这些年我大宋灾害频繁,北方也同样如此,旱,蝗,前年上京还遭遇了一次大火,对于脆弱的辽国经济来说,打击是非常巨大的。”
“去年南京大饥,辽主不得不免其租税一年,并出钱粟振之。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还有重要的一条,辽朝历代君王太后均大兴佛教,寺庙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佃户,这些多是贵族、官僚随同土地转赠的。”
“寺农既向国家纳税,又向寺庙交租,加上北方气候的关系,土地产量不高,佃农生计艰难,一遇饥荒,便只能流离。”
“其农业大致如此,手工业就更不用说了。”
“下层平民,多用皮,木,陶,虽然也有鎏金、鎏银、染织、制瓷、造纸之术,甚至有的工坊技艺还很高超,但是皆是为权贵服务。”
“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马具和钢铁。”
“但是他们的冶铁业,二十多年来,规模没有多大本质性变化。”
“辽东是其产铁要地,最初曾以横帐和大族置曷术石烈。”
“曷术,即契丹语‘铁’,曷术石烈,就是从事冶炼的军监。”
“曷术石烈在辽圣宗时因户口繁息,在首山、三黜古斯和柳湿河分置三冶,改石烈为部,其部仍以铁为赋。”
“契丹镔铁,曾经和他们的马鞍一起,被誉为天下第一。不过如今嘛……”
“其国能生产白瓷,青绿瓷,三彩瓷,品质连高丽人都嫌弃……”
“不过因为佛教盛行,烧大佛瓷像的本事倒也不弱。”
“至于商业,早期辽太祖在炭山北建立羊城,起兴榷务,买卖牲畜,以通诸道市易。”
“之后建成五京,才开始有了像样的商业发展。”
“境内也出现了富有的商贾阶层,但是经济规模实在是太小,小到连铸币都不用。”
“流通货币中,辽钱所占数量不及百分之二,而宋钱,舶来钱,占了几乎全部。”
“其国内情形,大致如此,可以说每年岁币的五十万贯,除去丝帛,剩下的二十五万贯,就是辽国的主要经济流通增量。”
“我们在发展,他们也在发展,如今看来,二十五万贯的货币流通增量,已然无法满足其经济需要。”
“但是根据晁补之记忆的资料,辽朝国内部的农,工,商业,并没有什么巨大的变化。”
“因此这个经济体量的增长,只能是和辽国沿海州郡的贸易兴盛,息息相关。”
“而如今辽国沿海州郡的贸易,都掌握在我大宋的手里!”
王珪眼神顿时一亮:“衡山菁茅之谋?”
这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谋略。
春秋时期的衡山国是一个擅长打造兵器的国家,各国都采购衡山国的兵器。
齐国想要吞并衡山国,管仲便大量高价采购衡山国的兵器。
衡山国人见有大利,于是全民造兵器,没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了。
管仲又高价收购各国的粮食,使各国富余的粮食都流入了齐国。
这样,齐国虽然花了大价钱,却拥有了兵器和粮食,并破坏了衡山国的经济平衡。
之后管仲突然停止收购兵器,开始攻打衡山国。
而衡山国空有钱财,却缺少粮食,各国富余的粮食又都被齐国收购,无从筹措。
于是衡山国不战而败,俯首称降。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衡山之谋”。
这种经济谋略管仲还玩了很多,相似的还有“绨缯之谋”、“鹿鸟之谋”、“菁茅之谋”、“石璧之谋”。
都是以经济手段,为齐国谋取政治利益。
王珪蔡确都是饱读诗书之辈,这些自然是知晓。
不过他们知晓,辽国人同样知晓,苏油笑道:“大家都是读过书的,辽国人现在怕也没有衡山,楚国那样好骗了。”
赵顼想想也是,《管子》都烂大街了,这几个典故谁不知道呢?
就听苏油接着说道:“不过手法大致还是不变的。”
赵顼不禁有有些雀跃了:“明润,说说看。”
苏油说道:“管仲的法子,其实就是制造一种虚假的供求关系,而这种供求关系,短期内看来,是利敌不利我,但是却严重影响了敌国的经济结构。”
“在敌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之后,一旦这种供求关系终止,会对敌国的民生,国力,将会带来严重影响。”
众人都是暗暗点头。
苏油说道:“但是遗憾的是,各国都有理智之人,他们的存在,会极大的提高国家政策的容错率,而只要是水准以上的君王,绝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赵顼心都凉了,那还说个什么鬼呢?
ps:推书《三国之随身魔法塔》,刘秀系男主闯三国,陨石警告!




苏厨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计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毒计
苏油笑道:“其实吧,事情要做,还是能做的。”
“哦?”
“陛下,记得河北数路最近的情形吗?”
赵顼有些明白了:“就是你说的,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那啥——抽水作用?”
为了让赵顼明白这个经济原理,苏油用了抽水来打比方。
“正是,国朝抑兼并的目的,就是减小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这个影响,在货币国家和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明显。”
“比如火柴,这东西的生产,现在主要在汴京,成都,杭州等大城市。但是使用者,却遍及全国。”
“火柴的生产成本,与材料,人工费有关系。汴京的生活水平高,工人的工钱高,火柴就会贵。”
1...354355356357358...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