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这是一个双人推磨的俯视形象,是比‘氐’更高级一些的小麦加工工具,相传是炎帝之孙灵恝发明的。”
“因此我们或者可以这样联想,《山海经》中所记录的氐人国和互人国,其实就是以种植小麦为主,并以这两种工具加工麦粒的部落。其中互人国的加工工具更加先进,可能比氐人国稍晚出现,或者是种植小麦的规模更加庞大,并且受到了炎帝文明的影响。”
“后来那一带的人从这两个国家学到了种麦的技术,之后周人又培育出了冬麦,周因此强盛。”
“文字的演变,同时也反映出了关于先人们小麦选种,种植规模,以及加工方法的变迁历史。”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学问硬功夫,韩粹彦和韩嘉彦俩小子听得一脸的崇拜。
同时鄙夷地看着自家的哥哥,这不是正经文字学问?来自什么地方?为什么你敢恬不知耻地说看杂书没用?
韩纯彦好尴尬,韩家虽然是书香门第,但是,这特么读书人和读书人,那也是有区别的。
两位弟弟啊,虽然哥哥和面前这位年纪差不多,但是一个是大宋探花,理学一门的开创者;一个是恩荫子弟,相州祖产的守财奴。
所以我们不要放到一起来比好不好?
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可以转移话题,连忙起身从书架上取过一件物事:“少保看看这个,这是庄上的庄户从地里挖出的一块牛骨,上边这些刻画,似乎是一些文字,抑或者是道家符文?少保金石大家,能否鉴定鉴定?”
苏油惊得跳了起来:“甲骨文!对了这里是安阳!殷墟所在!”
这是废话,衙署出门对街就是商王庙。
但是苏油怎么也想不到,早在如今就有刻有文字的甲骨问世。
后世的甲骨文一直没有能完全破解,一来是文字研究者造诣不如现在深,年代不如现代近,二来资料丧失了太多,可能也是重要原因。
“甲骨文?”韩纯彦有些疑惑:“这是哪一门文字?”
苏油郑重地将这块肩胛骨接过来:“如今的二林,新宋洲,蛮夷部落里还有烧骨卜纹的巫法留存。”
“他们会将骨头放到火上,根据燔得的文理占断凶吉。”
“我在二林见过一块前代大巫留下的甲骨,上面有三个类似的文字,当地巫师告诉我,那三个文字是‘天雷震’,与这块骨头上的文字极为相似。”
“二林部的夷人,说自己是九黎之后,他们坚信自己那块圣骨,是上古蚩尤所留。”
说完将那块甲骨上的三个字写在纸上:“世兄你看,是不是颇为相似?”
韩纯彦对比了一下两边文字,感觉有些头晕:“这……这难道是殷商古藏?”
苏油举着那块甲骨:“世兄你看这里,是不是个‘三’?还有这里,是不是‘五日’?这里,是不是……‘用’?‘大用’?与金文,大篆,小篆,其实一脉相通?”
“许慎《说文·用部》:‘用,可施行也。从卜、中。’这个用字所在的位置,就是系词所在的位置,这些文字,很可能就是商人占卜之后的卜辞!”
韩纯彦搓着手:“如果是卜辞,那肯定有日期,《史记》所载商王之名,皆有天干,说明天干地支的使用,那时就开始了,找找看?!”
说完对韩嘉彦喊道:“掌灯,掌铂金喷灯!”
研究学问可以没大没小,四个人在明亮的铂金喷灯下,化身成为文字学者,头碰头地对桌上这块骨头开始研究起来。
果然,很快韩嘉彦在甲骨上找到一个字:“少保,这个和篆书的辛字很像!”
苏油点头:“正是!这个字金文也相同,本意是行刑时的刀片。”
韩嘉彦指着辛字之下的另一个字:“那这个字是地支里边的哪一个呢?都不像啊……”
苏油研究了一遍说道:“这个字的字型像一个木棒,中间是个细腰,上下有两段粗的地方,这是一个午字。”
“午的本意,就是舂米的棒子,这个字的模样,不正是一根舂米棒?即便是现在的字里边,也有遗存,木杵的杵字,就是根据形声组字规则,在后世演变中发生的变化。”
“辛午!”韩嘉彦喊了出来:“这是殷人辛午年的卜辞!”
韩纯彦惊得一屁股坐到了椅子上:“推断有理,要着真是贞卜文字,那‘洹水南,殷墟上。’……少保,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就得到了实证!古人诚不我欺!”
苏油一把拉住韩纯彦的手臂:“这是在洹水边发现的?明日便一同去看看!”
韩纯彦兴奋至极:“何不现在就去?”
“别别别……”苏油赶紧打断:“先找资料。”
说完对两个小子问道:“《水经注》,《舆地广记》都有吧?找出来,还有《尚书》……算了《尚书》不用我会背……《史记》!《皇览》!找出里边关于殷墟的记录……”
“对了,还有地方志,注意关于商,殷,营,宫,王,坟之类的地名,以及历朝关于发现物的记载。”
说完有些丧气:“到底还是要翻书啊……要是大苏二刘,欧阳学士在,断不至此。”
“总是学问未精,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缘故,唉!”
韩家三子:“……”
次日清晨,两大两小四个花熊一起上车,朝洹水边上韩家庄子驶去。
都没睡好,不能骑马。
苏油还处于精神亢奋当中,念着昨晚让韩嘉彦整理记录的笔记:“《史记·殷本纪》: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
“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甯,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史记.卫康叔世家》:‘……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郦道元《水经注》:‘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
苏厨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徒弟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徒弟
韩嘉彦也捧着一本:“少保,可见我们相州,乃是盘庚迁移过来的新都,而之前的都城,你觉得应该是南亳,如今的商丘,还是北毫,如今的偃师?”
苏油微笑道:“那你觉得呢?”
韩嘉彦说道:“《水经注·汳水》记载:‘汳水又东迳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亳也。所谓景薄为北亳矣。”
“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阚骃曰: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但是这个论断后人提出了质疑,皇甫谧以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
“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与葛两地相邻。”
“而汤都,记载不过方广七十里,而葛不过封伯之国,地域有限,所以不可能商王陵墓距离偃师八百里而相邻。要是这样,古书里记录的‘童子馈饷而为之耕。’就站不住脚了。”
“据此推断,应该是梁国地区当时有两个名叫亳的地方,南亳在谷熟县,北亳在蒙县,如果我们按照《尚书·仲虺之诰》考证:‘葛伯仇饷,征自葛始。’那么孟子之言是对的。商都就应该是南毫。”
“但是《皇览》里却又提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却长乡按行水灾,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而且在回渠亭那里,考证到还有汤池征陌的遗存。如果考据是真实的,那么商都又应该在北毫。”
苏油微笑,看到这么聪明爱思考的孩子就忍不住想伸手摸脑袋,想到人家已经十二岁,再有两年都该结婚了,又把手收了回来:“所以郦道元也说了,‘然不经见,难得而详。’”
“他根据《秦宁公本纪》的记载,‘二年伐汤,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的说法提出另一个假设:在周桓王时期,自有亳王号汤,后来为秦所灭,是西戎当中的一个小国。”
“所以根据古籍记载和事实相证,殷墟之前的商都,当在南毫,而北毫其实是一个叫汤的西戎之国。”
“但是郦道元就一定正确吗?这也是他的猜测。”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殷商曾经有过许多旧都,郦道元推断的那个西戎小国,也完全可能是殷商的旧都之一,或者说是商王的陵寝所在。”
“司马迁也说过,盘庚之前,商都‘乃五迁,无定处’嘛。”
“但是到底是五迁无定处,还是前后几个都城,所有这些,也需要留待当代的学者们去继续考证。”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第一步发现,就是通过甲骨,知道了殷商有隆重的卜礼。那相应的,肯定也应该有隆重的葬礼。”
“因此刘向言‘殷汤无葬处’的说法,如今看来,就值得大大的存疑。”
“更重要的是,这还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证史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通过金石文物之类的实物来考证历史。”
“这门学问,理学称之为‘考古’,对恢复古代国家礼乐原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韩嘉彦狠狠点头:“嗯,我们就去把真正的殷墟和商都找出来!”
苏油哈哈大笑:“那可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不要指望一步就达到目标。”
对于聪明颖悟的孩子,苏油又忍不住想要提点几句:“喜欢学习是好事,善于思考更是好事,但是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一套方式方法。”
“比如你刚刚引用的《水经注》中搜集的论据,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阚骃曰: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
“那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帝喾建立商朝的时候,定都在亳;而商汤迁都,乃有景亳之命,这是后来的都城,称景亳;而相州,不过是商代多次迁都中的其中一个而已。”
韩嘉彦惊讶莫名:“那少保可知,商代的其余几个都城在哪里?”
苏油看向韩纯彦:“想来《竹书纪年》,君家是没有的了?”
韩纯彦惊讶道:“晋太康二年,汲县人发魏襄王冢,得古书七十五篇。中有《竹书纪年》十三篇,皆以古文记载,后为晋廷所得。”
“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奉命将散乱的竹简排定次序,遂有‘荀和本’。”
“而当时和峤认为,竹书纪年起自黄帝,或将记载黄帝以来史事的残简作为附编收录。”
“由于竹简散乱,而战国文字当时已经不能尽识,因此争议很大。”
“到了晋惠帝时期,秘书丞卫恒奉命考正竹简,以定众议。但是八王夺位,永嘉乱发,卫恒被杀害。”
“其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其事,遂有考正本竹书纪年,又称‘卫束本’。”
“永嘉之乱,导致竹书纪年的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幸得传世。然其后历经安史之乱、五代之乱,文华凋残殆尽,《纪年》传抄本散佚,连初释本、考正本亦渐无存。”
“可贞堂竟然有《纪年》?是‘荀和本’还是‘卫束本’?考证过真伪吗?”
苏油说道:“多方搜求,如今寻得‘荀和本’七篇,‘卫束本’十篇,以两者重合的部分相应证,内容大体相同。”
“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相应。”
“但是证明其为真,用的是另一个方法,和《纪年》中的一句话——‘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我朝史家如司马学士,二刘,与司天监,皇家理工学院正在合作一个大工程,就是根据历史上曾经明确记录过的天象,推断历史的精确年份。”
“这条记载,是说懿王元年,郑地在黎明发生过一次日全食,这是在各种史书里没有记录过的。”
“而之前司马学士和二刘的考订历史上懿王元年那个年份里,司天监和皇家理工推算出,当年太阳历四月二十一日凌晨五时四十八分,的确在郑地发生过一次日全食。”
“此书所载天相,与推断考证完全相同,基本可以确定此书为真。”
“而所得‘荀和本’‘卫束本’合起来,虽然各有断续,终可一窥《竹书》全貌。”
韩纯彦不懂天文,但是觉得这种证史的方法堪称绝妙:“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等等,我大宋天文一向为辽国所薄,如今已然精深到这种程度了?”
苏油笑而不答,转头对韩嘉彦说道:
“根据《竹书纪年》中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理工之学,就是帮助思考的工具,帮助大家大胆假设,广泛存疑,小心求证。”
“每证明了一个疑点的是与非,我们就距离真理接近了一小步,这样一个个疑点解决过去,真理的面纱也就对我们一点点的揭开。”
“而我们的学养,也在这一步步的前进之中,得到丰富,夯实和滋养。”
韩嘉彦恭敬地问道:“少保,此书嘉彦可能一观?”
苏油笑道:“里面有些内容,怕你们现在还接受不了,等到思想成熟之后才可以看。”
韩嘉彦一脸可怜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兄长,满脸的祈求之色。
敌不过韩嘉彦的目光,韩纯彦轻咳了一声:“少保,我家幼弟,资质如何?”
苏油微笑道:“聪明善悟,比他大兄强。”
这评价相当高了,韩纯彦用手抹了抹膝盖:“如果……命嘉彦受教于少保之门……不知……”
苏油点头:“得英才而育之,固所愿也,只是韩家家学丰洽,苏油不敢不情而请罢了。”
韩纯彦大喜:“如此舍弟便托于少保,要是有不善之处,打也打得,骂也骂得!”
苏油笑着摆手:“不至于,不过家中犬子顽劣,嘉彦这个师兄,怕是不好当呢……对了,就算投入我门下,《竹书纪年》,一时半会你还是一样不能看。”
韩嘉彦:“……”
苏厨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回京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回京
当然苏油也完全没有想到,这短短两日里的经历,彻底激发了韩琦幼子对考古证史的浓厚兴趣,为大宋启迪出了一个未来的金石大家,历史大家。
抛开两个小破孩,一路和韩纯彦谈笑着,来到了韩家庄子上。
管事的早就在庄上候着了,苏油看着水力还算充沛的洹水:“开水力工坊的好地方啊……”
韩纯彦早就顾不上这头了,将发现这块骨头的庄户叫过来,然后带着几人去地里考察。
这一带时常挖出兽骨,龟甲,甚至人骨,甚至淘井挖窑是还偶然会发现铜器。
庄户们早都不以为意了,龟甲变成了小孩子的玩具,或者刮痧压鞋垫的工具,兽骨铲盐挺好使,至于铜器,一般被庄户们随手变卖,或者留在家中当做容器。
苏油看着韩纯彦,满脸的讥笑之色:“你家庄子是块宝地,可惜庄主不姓刘。”
言中指的是墨庄三刘,刘敞已然去世,但是刘颁和刘奉世还在,苏油的意思是要这庄子是墨庄的话,以三刘的见识,定然一眼就能认识到这些东西的文化价值。
韩纯彦羞得满脸通红:“少保就别取笑了,这要真是殷墟文字,我都不知道该向陛下请功还是请罪呢。”
亡羊补牢,知耻后勇,韩纯彦就是这里的天,一声令下,很快,各家户主就拿着从田间地头里搜检来的东西过来。
有些斑驳的铜器上甚至还有铭文,但是看起来韩家庄子上的庄户们日子过得还不错,主家照顾得算是周道,他们和外界接触得很少。
要是脑筋灵活之徒,将这东西带到汴京城可贞堂外,起码三五十贯是卖得出去的。
除了这里,附近还有几处庄子,一天时间里,几人淘到了五件铜器,三十多片带文字的甲骨。
谷雨刚过,地里才下了粟苗,也不好重新再翻地,几人只好就此作罢。
苏油放眼看了看庄子周围,发现了一处低矮方正的土丘,对韩纯彦说道:“四路囚犯里边,有没有盗墓贼,他们找地方才是专家。”
韩纯彦说道:“盗掘乃是重罪。”
苏油说道:“也不一定是墓葬,还可能是宫殿遗址之类,先这样吧,如果这些东西是三代旧物,这是我朝文华鼎盛之兆,陛下一定会降旨的。”
韩纯彦拱手道:“还要拜托少保美言几句。”
苏油笑道:“是,只说你发现的就是。”
便在这时,前方一道快马飞来:“学士原来在这里,让小的好找!”
问询之后,却是蔡京的仆役,送来一封书信。
苏油将信打开看了,对韩纯彦说道:“京中有事,我得回去了,师茂是跟我一道还是过一段时间再进京?”
韩嘉彦立刻将两个哥哥抛弃了:“我随少保一道!”
……
回程路上,苏油闭着眼睛养神,但是心中思绪翻涌。
能搞定韩家人,自己这边的力量又大了一分。
朝堂里边,如今能话事的人,首相王珪,参政蔡确,章惇,枢密冯京,薛向,开封府尹吕公著,三司李肃之,大宋说起来人才济济,其实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些。
现在,还要加上自己。
好多人都是自己当年的老战友,老朋友,甚至可以说除了王珪交情不深,剩下的都与自己发生过交集。
这里边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其实并不重要。
比如蔡确,对自己一直礼敬有加,大苏案发之前,是他一力压制,之后上任参政,也一直在朝中不轻不重地说好话,但是他一定就是朋友吗?
比如王珪,一直对苏家搞着小动作,但是,他一定就是敌人吗?
《元丰寄禄新格》,看起来,吃亏的是王珪,得利的是老臣和自己,然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如非自己早有留手,外加性格恬淡,换做其他人如章惇,薛向,只怕是明知道是陷阱也要朝里猛冲,拼一个鱼死网破。
没一个省油的灯啊……
商税收到皇家产业头上的事情被高滔滔阻止,这一条早在苏油意料当中。
苏油要的,也不是什么结果,他要的,是高滔滔拒绝的理由。
脑子里将近期政局进行了一次复盘,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后就得和这一堆人在这口锅里搅马勺,最多心累点罢了。
……
偏殿当中,蔡确正在与赵顼汇报近日的工作。
王珪如今的工作重心在整理官制,日常政务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蔡确也很上心,将朝政整理得不错。
不过赵顼对蔡确的态度,和对苏油的态度有些不同,苏油奏对的时候,赵顼是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一边听取汇报,一边还在阅读大臣们送上来的章奏条陈。
蔡确说道:“陛下,因圣慈光献太后之故,今年的大朝会取消。”
“如今诸国使臣集聚汴京,从稳定藩国之心出发,需要陛下加以慰恤。”
“夏至就快要到了,先王顺阴阳之义,以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圆丘,夏至日祭地于泽中之方丘,既然有此礼,不如就利用这次机会,让藩国观礼,使知我大宋礼仪文华之盛。”
赵顼翻着各方信件:“朝中礼仪之争,定下了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大宋的祭祀制度,到今天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天地合祭就是其中之一,而朝臣里边支持的和反对的,差不多五五开。
主要是几个原因,一是经济能力限制,能少搞一次就少搞一次。二是……夏天太热。
群臣出于“爱君”的缘故,认为“当今万乘仪卫倍加于古,方盛夏之时,不可以躬行。”
大夏天里几万人顶着太阳晒一天,很容易出事儿。
除此以外,牲币、器服、诗歌、乐舞、形色、度数……方方面面都有争议。
判太常寺李清臣上书:“天地之祀,万国观法,未易轻言。”
“今夏至已近,而乐舞未修,乐章未制,八变之音未及习,斋祭之服未及成,斋宫未及立,坛遗未及广,牲犊未尝在涤。”
“窃虑有司速于应办,或致灭裂,有失严恭。伏乞更加详酌。”
时间不等人,陛下,该准备了。
于是赵顼下诏,让礼院赶紧筹措,结果礼院吵成一团乱麻,将事情上移到中书。
中书下群臣合议,这下更好了,谁不是六经三礼读出来的,人人都有发言权,吵得更加热闹。
最后王珪发话,先定大事,首先,搞不搞?
搞,必须搞!
好,那么,是皇帝亲祭还是宰执代劳?
必须是皇帝亲祭。
好,那么接下来,礼院分出班子各自负责,牲币、器服、诗歌、乐舞、形色、度数分别成立攻关小组,对了,还有配神,大家各自取办吧。
这才算是把事情定了下来。
蔡确说道:“王相公主持决意,事情大体已经定了下来,相比五月不该耽误。”
赵顼点头:“那便抓紧办理。”
蔡确又拱手:“还有一件事儿,如今理工之学日盛,我大宋通数算的人日多,新式教材里边,有诸多关于天文之学的介绍。”
“我大宋有天文之禁,其目的是在于防止大奸利用天象蔑辱人君,煽动乱民,行大不忍言之事。”
“如今数算普及,导致民间研究天文之学的人越来越多,持禁逾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