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结果就是王克臣治郓州,到任伊始接连建树。
剿匪是一功,人口增长是一功,开荒是一功。
害得老王给苏油的信里边连称惶恐,明润我这还啥都没做啊,怎么就莫名其妙先立了三件功劳呢?
苏油收到信件之后也是哭笑不得,这尼玛,设官还不如无官,难怪汉初要行黄老之制呢。
其实宋代很多的所谓“起义”,都是类似的性质。
这事情换另一个官员来操作,极大的可能就是疯狂剿匪,企图将“盗匪”们开垦的两万亩耕地私吞。
然后还有更大的可能打不过人家,呵呵呵……《水浒传》就真正的上演了。
王克臣是勋贵里边的异类,不差钱,还是正牌进士出身,又属于文官系列。
身兼两种身份,做官的目标是维护家族地位,因此也就不在乎那几百顷良田。
两万亩耕地种粮食的话,就算是年年丰收,也不过就四万贯收益,刨去赋税和成本,差不多留得下两万贯。
然后这里边地主能得到三成,呵呵呵,六千贯,汴京城里边一套好点的房子都买不起。
看过四通账簿的老王觉得要是这都要伸手,自己丢不起那人。
就这么一丢丢的“德政”,便让郓州城老百姓奔走号呼。
咱地界上来大清官啦——青天大老爷啊——大家别闹好好过争取将他老人家多留几年啊——
韩纯彦苦笑道:“王公在郓州的德政已然听说,但是解决八百人的问题,和解决四路的问题,中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黄河两次改道,四路民生凋敝,纯彦作为北方人,满目疮痍,心中也是怆然。”
“如今的河北,其实是地多于人,说是兼并,倒不如说是大户周济着亲族。”
“以韩家来说,除了亲族,族中的佃户,大约有三百来家,这些佃户家中可谓赤贫,每年的种子,耕牛,农具,都是从韩家族中周济,而韩家收租,不过两成,是河北最低的。”
“就这样,年成还有丰有欠,三年之中,必定有一年收不上来,不光是韩家租子收不上来,就连朝廷的租赋也收不上来。”
“因为我父亲的声名,别人能欠了朝廷租赋,韩家庄子不能,因此韩家虽然占地千顷,三年不过一年之得,要周济全族,少保明于数算,可以知道数量。”
“家父见背,没了丞相的俸禄,要支撑这个家族,大兄头发都愁白了不少。”
“先父对青苗法如此抵制的原因,就是朝廷贷钱给赤贫农户后,农户并不能够将之用于生产,变为实利。”
“仅得一年之饱,或偿往年之债,之后便永远背上了更沉重的负担。”
“熙宁七年,郑侠上流民图,难道尽是天灾,没有人祸?”
“若非王相公废常平,设市易,改发运,将救灾常备粮当做赚钱的营生,河北至少救灾的粮食总拿得出来吧?何至于救济不及,流民千里?”
“漕运亏耗极大,便改易发运,发运司低粜高卖,其目的不是为了备荒,却是为了渔利!”
“灾年之中,更是他们大赚特赚的好时节,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一心扑在倒卖粮食赚钱上。”
“有利之时,甚至正常的常平粮都敢争夺;无利之时,仓中满是粮食,却一斗也不放出来。”
“河北殷实之家,当然要先顾自身,兼并田土,建立私仓,抬高租比,这些都是河北大地上常用的手段,以至于小民被煎迫流离,沦为盗匪。”
“家君忝为劝农使,每每痛心疾首,但是又能如何?”





苏厨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农业改良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农业改良
苏油叹息一声,心下已经判定,韩纯彦说的,大体是实情。
北方四路的情形,后世一句出名的话可以总结——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加上这里是保守派反王安石的大本营,代替常平仓大部分职能的发运司,却是新党把控的部门。
王安石在的时候还好一些,王安石去后,他的继任者们,更是将发运仓当做打击和威胁政敌的重要武器。
韩纯彦拱手道:“少保,刚刚言语激愤,不是针对你,相反,少保在两浙,南海,以海贸份额作为刺激,鼓励海商们往河北运粮,缓解北方粮荒,我们北方士民,都是感激至深的。”
苏油点了点头:“看来世兄对北方四路的问题,讲解深刻。你说得对,消灭兼并,不是要消灭兼并的人,而是要消灭产生兼并这一现象的根源,否则便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韩纯彦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苏油来相州肯定是事出有因,要是回朝后以兼并为理由,对北方士大夫之家下手,韩家的日子就难过了。
如今好像苏油并没有这个意思,那他此番前来,就是别的意思了。
当即拱手道:“少保,朝中可是有什么议论?先君与少保虽然也有朝争,然对少保才德,也是青睐非常,褒贬人物,也每与少保并况,常言‘五百年内,无斯人也。’”
“如有需要韩家的地方,还请直言不讳,我这便给大兄去信。”
苏油说道:“汝家大人谬赞苏油了。我此次出来,本是考察马政,见河东情形,可以想见大名,雄州。正好有一个契机,便想着能否与世兄商议看看,能不能为改变四路局面,共尽一份心力。”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四路经水患旱情蝗灾之后,如今地广人稀,这是实情对吧?”
韩纯彦点头:“的确如此。”
苏油又说道:“而在地广人稀的情形之下,却依旧兼并猖獗,民生艰难是吧?”
韩纯彦再次点头:“也是实情。”
苏油说道:“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四路之地,其实是有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的?欠缺的,是有效的机制,和启动的资金和契机?”
韩纯彦苦笑道:“这论调,和朝中幸进太相似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拿出有效的办法。”
“青苗,免役,保马,市易,章奏之中说得那叫一个冠冕堂皇,结果无一不是敲剥百姓的工具,不知少保又有何办法?”
苏油点头:“青苗,免役,保马,市易。”
韩纯彦先是大惊,然后又放松下来,哈哈大笑:“少保可真是诙谐。”
苏油摇头:“我是认真的。”
韩纯彦一下子就傻了:“这……这个万万使不得。”
苏油笑道:“青苗就是农业,免役就是差役,保马就是畜牧,市易就是行商。其实真要是解决了这四个问题,四路振兴,其实是大有希望的。”
“王相公眼光其实是没有错的,不过手法糙了一些,哪里知道河北河东虽多雄烈之士,却也经不起他那样的糙法。”
韩纯彦松了口气:“只要不是拗相公那一套就行。”
苏油说道:“我们先说青苗,我这里的青苗,是指农业,但是并不是简单的贷款给农人,然后撒手放任不管。”
“北方与南方不同,作物生长时间长,加上四路灾荒频繁,百姓们更喜欢种植小米,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耐存储。”
“其实远比小米高产的作物,是小麦,我从天方带回的麦种,经过西南理工与陕西神禾塬找到的一种原生偃麦草进行杂交之后,得到了一种抗病性强,粒大饱满,麦穗致密,成熟之后穗轴不折、可以自由脱粒选种,稳产高产的新麦种——莱山一号。”
这个在学术上叫做“远缘杂交”,是西南农科在有了性状杂交公式之后的新突破。
名字听起来十分古怪,但是韩纯彦一听就明白:“《山海经·西山经》曰:‘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又西三百里五十里,曰莱山”。”
苏油微微一笑:“世兄也是学问博洽。莱,即来,古字之形,就是一株小麦。陕西路神禾塬,即古之莱山,《拾遗记》云:‘神农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我家小妹培育出的这种麦种,是冬小麦,因生长时间长,分蘖多,一棵麦苗能够分蘖多穗小麦,于古籍上记载的神禾类似,又因偃麦草发现于神禾塬,便以地为名。”
“不过小妹谦虚,不好以‘神禾’直名之,因此打了个埋伏,用了古地名。”
韩纯彦已经顾不上和苏油掉书袋了,一禾多穗四个字,已经让他心痒难熬:“少保,不知道这种麦子,亩收多少?”
苏油说道:“在四通商号农科所精细种植,亩收可以高达四石,不过你们肯定达不到那水平,大约三石就差不多了。”
韩纯彦有些惊喜又有些失望:“比黍米多了三成,但是用十年保存期换三年保存期,我估计推广起来也有难度啊……”
苏油不禁有些想翻白眼,亩产提高三成还不知足,你当我是神仙吗?
好在还有后手:“世兄,这里边还有个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的问题……算了,总之就是可以冬夏轮作。比如小麦大豆,小麦黍米杂作,可以实现两年三作。”
“比如小麦和苜蓿,小麦与冬储蔬菜,可以实现一年两作。总体算下来,一年四石是收得到的。”
韩纯彦不由得站起身来:“这就是翻倍了?!”
苏油招手:“坐下坐下,这才刚开始呢。”
韩纯彦不由得大为尴尬:“纯彦听闻这样的喜讯,不由得失态了。”
苏油说道:“不过这样的栽种方法,对地力的要求很高,四路连农家肥都用得少,传统种植方法和模式肯定是不行的,要提高产量,当然还得另想办法。”
接下来就是一篇大文章了,首先给韩纯彦讲解施肥的重要性,然后讲解肥料的来源,除了人,禽,畜,草,还得加上化肥。
这就有关系到化肥厂的设立。
还得鼓励饲养牲畜禽类,这里有关系到了一系列的新型技术和饲料生产加工。
于是又涉及到饲料和食品的转化率的问题,涉及到磨坊,榨油坊和饲料厂的建立。
这就又涉及到五金,机械的生产。
这才涉及到借贷和产业扶持。
等到这一大篇文章做下来,韩纯彦已经头昏脑涨了,这尼玛到现在在掉过头来看青苗法,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然而苏油还没完:“如此一来,四路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变,农人在土地上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这会导致以前一丁耕作四十亩地的情形不复存在,能照料下二十亩,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韩纯彦有些傻了,如此一来,自家这几万亩地,以后谁来种?
苏油说道:“所以没办法,只有保马法跟上了。”
韩纯彦这才反应过来,对哟,剩下的地开辟成牧场,养马养牛养羊啊!
苏油接着给他洗脑:“不过用蕃夷的畜牧之法,那就太傻了,我们还是得换一种方式……”
接下来又是一番讲解,人工孵化技术是必须的,育雏也有讲究。
牲畜人工授精技术那是机密,不过从北苑监采购幼畜却没有什么问题,顺便还给老王拉上一笔大订单。
南方良种水牛是指望不上了,好在陕西的秦川和平川也出好黄牛,狼渡牧场经过多年的选育,产出的种牛已经比四路闻名的鲁西牛,南阳牛强健壮大了许多。
北苑监是新式牧场样板,赵顼一句话,那边也送来了不少的种牛,种羊,准备和鲁西南阳选出来的种牛种羊进行杂交,结果很快就会出来。
就算不行,用新式方法用本地品种进行科学选育和饲养,那也比以前强出太多。
关键是精养方法的道路摸索出来之后,场地局限,品种落后被打破之后,青储牧草,膨化饲料,病理防治,优选优育技术被相继点开之后,以种花家在农业科技树上的攀越精神,苏油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在大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苏厨 第一千零四十章 字说
第一千零四十章字说
等到有了马车,牛车,物产初步丰富,就得考虑销路的问题,行商市易也得跟上了。
最后苏油才说道:“四路要缉盗,防河,备战,差役极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刺激人口增长,移民四路,是必由之路。”
“但是所有的一切,须得建立在钉死黄河之上,否则一次改道,一切辛苦全都白费。”
“河务差役这个死节,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除了水泥,竹木,铁筋,工具等资料准备充足之外,人力没说的,只有咬着牙硬扛。”
“黄河下游河务,其实就十二个字——截弯取直,加高堤防,束水冲沙。”
“虽然短短十二字,但是其中的工程量,堪称繁巨。”
“不过相州是个好地方,暂时不用考虑河防的问题,也就不用考虑繁重的差役问题。”
“我想借韩家之力,在相州发展刚刚所说的一套模式,发展我们的青苗法,我们的保马法,我们的市易法!”
“韩相公三朝元老,韩家冠笏满门,你们是四路的人望,我想让你们来带这个头,给四路百姓,展示出这一份希望!”
明明是送财童子还说得这么高大上,韩纯彦对苏油的胸中沟壑,气度眼光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对韩琦对他的推重有了真正的明悟,拱手说道:“为四路百姓开拓领命,韩家忝蒙三代圣恩,自当义不容辞。”
聊到这里,长期利益算是诱惑韩家人上了道,接下来就该丢出短期利益了:“四通商号矿业司在相州发现了钾砂矿脉,不知道世兄有没有兴趣?”
韩纯彦有些懵:“这东西有何好处?”
苏油说道:“这个嘛,是一种元素,有了它,作物会长得更加茂盛,尤其是对叶用植物,开花结果,非常重要。”
“这样说吧,地里施加了这个,果树田地的收成,还得提升。”
“此外这种原料还是重要军资,具体我不便奉告,这个矿藏的发现,解决了我大宋以前这种矿藏只能从蓬灰,海草灰中提取的局限。”
“国家矿藏,七成归国家,三成归发现者,世兄要是有意入股,我可以让四通商号的主事前来与你商议。”
韩纯彦有些赧然:“这个……不瞒少保,韩家现在虽然看起来家大业大,其实……”
苏油笑道:“要不这样,四通与世兄先签署一揽子农业扶持计划,在韩家的土地上,按照刚刚所说的那套思路,建立五金坊,机械工坊,磨坊,面粉厂,饲料厂,牧场。”
“世兄以土地所有权为抵押,算是合作。”
“这些东西,四通拥有前二十年的使用权,二十年之后,自动交还给韩家。”
“在此期间,韩家的族人,佃户,将转化成新农场里的管事,雇员,韩家要负责按照四通的安排进行生产,耕作,畜牧。所得收益,商号收取六成,韩家收取四成。”
“同时四通吸纳韩家的人才和资金,韩家负责为四通在四路建立信誉,打通商路,提供商铺,双方共同开发钾砂矿,所得收益,同样商号收取六成,韩家收取四成。”
“当然这些只是大体,具体细节,如果世兄同意合作意向,自有四通的管事与韩兄商议。”
“蜀锦齐纨,天下并称。天下五福当中,北方称作衣福。”
“四通为表示最大的合作诚意,首先将与韩兄签署一项丝绸购销协议,让海商用粮食和南海货品,换取四路丝绸,如果韩兄同意合作,这行首一职,非韩兄莫属。”
这生意大到没边了!
韩纯彦再次站起身来,苦笑道:“纯彦很想说自己也是读书人,少保和我商讨商贾之事,是有些看不起我,但是……少保开出的价码,实在是让韩家无法拒绝。”
苏油也站起身来:“士农工商,皆是天子四民,苏油倒是觉得自己身上,每一种身份的影子都存在,为何要彼此割裂?”
“让世兄委身商贾之事,那也是儒商,是为了恢复四路,重振家邦,所计者仍旧是国事万民,何鄙之有?”
“不过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文事了。”
“啊?还有?”韩纯彦看了看天色:“未若先设宴,席后再做详谈?”
韩家是冠缨世家,饮食起居皆有制度,苏油倒是觉得这等排场没什么好学习的,反倒是跟来的平正盛偷偷学了个饱。
饭食就不用多说了,肉太多,让苏油有些不习惯。
吃过饭,苏油和韩纯彦回到书房,这才商议起文事来。
首先就是在相州建立郡学,这也是朝廷章令,地方官肯定要配合。
但是苏油要求相州要搞成样板,要尽量让适龄儿童入学,还要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培养人才,尤其是文理兼通的人才。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韩家要实现家族的经营转型,这方面的人才也必定需要储备起来,靠韩家肯定不行,好在苏油那里有全套的培养方案,现在只需要韩纯彦一个首肯而已。
韩纯彦对此并没有什么意见,韩家家族那么大,不可能人人都成士大夫,能给族人另外找到一条出路,本身也是家主的责任。
看看人家苏家人蜀中的玩法,就知道这一套的好处有多少了。
在苏油的忽悠中,土地如今并不值钱,以后可能会更加不值钱。
不说新宋洲了,光是南海郡九龙江口,那地如今都多得还种不完,吕惠卿连上了几道诏书,要求朝廷从福建,广东移民,充实南海,所以眼光不能光盯着土地。
韩纯彦拱手:“培养士风,这是家父多年的志向,关蜀之学,由理入情,以证求实,于今也算是显学,诸多举措,待与大兄商议之后,便即施行,料来没有问题。”
“不过少保,纯彦也有一事相求。”
“哦?”苏油最怕人家没有要求,闻言赶紧说道:“世兄自管道来。”
韩纯彦小心翼翼地说道:“家大人的文集……”
苏油这才恍然,笑道:“魏公生平不以文章名世,那是功业太高之故,其实词气典重,敷陈剀切,有垂绅正笏之风,出将入相之令。泰山嵩岳,巍峨高岸,如人不能近者。”
“然刚刚翻阅魏公手注典籍,方知还有可亲的一面,原来山岳之中,也有柔风细雾,兰石藤溪,可惜未为人所知。”
“我有个建议,何不将韩公的文章诗词作品集为一册,名为《安阳集》;将谏议章奏集为一册,名为《谏垣存稿》;将手校疏注集为一册,名为《昼锦堂笔记》。”
“庶几得全元勋辅弼声气之美,功望之隆,及闲暇所思,阅历所得。”
“由世兄负责勘定,可贞堂负责印版发行,如此足供后人瞻仰韩魏公全貌,韩兄以为如何?”
士大夫三大业,立德,立功,立言,尽在其中。
韩纯彦不由得感激涕零:“多谢少保,韩家阖族上下,皆铭感盛德。”
苏油笑道:“可贞堂与大宋诸多书楼皆有合作,我这也是在打魏公留下的万籍堂的主意。”
韩纯彦也笑道:“少保说笑了,我家万籍堂能得少保流芳,是我们占了大便宜了。”
大事到此基本商定,这才开始聊到诗词文字,风花雪月。
韩纯彦请教学问:“少保乃是文字大家,刚刚说道‘来’字即为古时候的麦子,那为何其后又有‘麦’字呢?”
苏油说道:“文字的变化,以情理推知,其初当为象形。”
“苍王仰观奎星圆曲之事,俯察龟文鸟羽山川,将结绳以治,易之以书契。”
“然象形不足,而加之以形声,会意,指事。”
“王相公的《字说》,全取象形,会意,以‘波’字为例,王相公以为会意,当解做‘水之皮’,其实偏颇了。”
“水波的波,从水;玻璃的玻,从玉;山坡的坡,从土;披挂的披,从手。其实这就是标准的形声相合,非会意组字之法。”
韩纯彦听得连连点头,王安石的《字说》,如今也渐渐不为学界所取,而关蜀的组字四法,合情合理,现在已经被大家所认同。




苏厨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甲骨文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甲骨文
苏油接着说道:“来字,本是一棵小麦的单株形象。古音取‘列山氏’的‘列’。麦字则是在来字下面加了一个‘夂’。古音还是取‘列山氏’的‘列’,不过一取反,一取切而已。”
“列山氏,乃周人之祖。”
“既然小麦称作’来’,为什么还要再造一个‘麦’字呢?这或者正是‘周受神禾’的证据。”
“以前所种的春麦,一直被称作来,后来周人得到了结实更加饱满的冬麦,为了显示这种‘神禾’与‘来’的不同,于是又造了一个‘麦’字。”
“麦字,其实是在来字下面加了一个‘夂’。我们知道,小麦一冬天似乎并没有生长,地面上看与春麦差不多。但是其下,麦根却一直在生长,经冬之后,长度可以达到丈许,耐旱能力比春麦大大提高。”
“因此我认为,古人造麦字,可能还有‘来象其实,夊象其根’的意思在里边。而不仅仅只是徐铉《说文解字》所注:‘夊,足也。周受瑞麦来麰,如行来。故从夊’的意思。”
韩纯彦恍然,抚掌喜不自胜:“合情合理,入细入微。理学观察之精,辨析之纯,今日纯彦算是领教了。”
苏油笑道:“其实还有两个字,也和麦子有关,《山海经》中所记,有氐人国,和互人国。”
“‘氐’,其象形是一个人推动碾子的形象。还是单人推的小碾子。现在在麦场也是常见。”
“而‘互’,中间是一个圆盘形石磨的形象,而上下的一横代表木杠,且单边连接到石磨上。”
1...339340341342343...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