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当然还有此次海贸所获,以及交趾路上交的战略物资。
今年大宋是亏本年,几处大工程的建设靡费浩大,现在得到及时补充,赵顼当然是大喜,在便殿宣召接见了赵宗佑和张散,奖喻有加。
事后,张散被任命为国信所回易库干当公事,昭宣使,拱卫大夫,正式进入右班武臣序列。
而赵宗佑,则被任命为静海军节度使,判南京司天监,钟山理工学院山长。
宗室节度,都是遥领,如今赵顼要给自家小二十一叔一个实任节度,顿时引发文臣们的反对。
当然之前都是议论一些jī毛蒜皮的事情,比如都城竣工典礼的安排,秋试诸军的赏格等等。
枢密使冯京拱手道“陛下,王中正和狄咏,提举编练上四军已然完毕,共计将兵诸员两万一千九百九十二人,狄咏以为,尚需将上四军扩至满员,方可满足镇守京师之需。”
宋代禁军诸军,除殿前诸班直、内侍省亲从官、亲事官外,其余以廪禄高下为标准,划分为三等月俸钱一贯,付现钱者,为上军;五百文以上,付现钱,为中军;不到五百文,付现钱者为下军。
入选要求也比较严格,以弓箭为例,“凡入上四军者,捧日、天武弓以九斗,龙卫、神卫弓以七斗,天武弩以二石七斗,神卫弩以二石三斗为中格。”
捧日军、天武军、龙卫、神卫左右厢各四军军兵,为三衙中最为jīng干之力量,其待遇一致,月俸料钱一千文,故总名上四军。
各军的第四军,都是安置老弱病残或者关系户所用,形同虚设,其实也就是左右两厢各三军。
这种军事结构当然是赵顼所不喜的,经过一年的汰裁选拔训练,如今被王中正整合成了每军分左右两厢,每厢分三军,比如捧日军,分为了捧日左厢第一、第二、第三军;捧日右厢第一、第二、第三军。
如此一来,上四军合计二十四军,一军被压缩到了两千人,整个京师防御,人员被压缩到了五万。
王珪出列“陛下,编练新军,目的是提高大宋军力,汰裁冗弱,如今新军练成,据称足有成效,那裁军之事,是不是也该提上日程了?”
这是给冯京下眼药,此事大得罪人,一个措置不当,就是兵祸。
冯京早走成计,拱手道“王相公所言的确是当务之急,新军jīng锐,蒙陛下恩示,食料钱提升到一贯五百钱,且日常训练,耗费也颇巨,如果它军不与裁撤,这就成了毒瘤越来越大了。”
赵顼问道“以爱卿所言,当如何?这可是几十万人的去向。”
冯京躬身道“是,臣与同知枢密院事薛向商议,觉得京师汰裁冗军,转为……建设兵团,似乎甚为合理。”
赵顼一听这名字就古怪“这是苏明润的创制吧?”






苏厨 第九百零三章 专业
第九百零三章专业
薛向是俗吏出身,但是正因为出身低,对经济规律的理解,反倒比一般朝官更qiáng,与张方平苏油相似,颇为“现代”。
理财是一把好手,善于利用经济规律解决问题,得苏油一路大力推荐,王安石力主大用,虽然被御史们一再阻挠,却依旧因缘际会,做到了现在的高位。
赵顼此次任命他为同知枢密院事,也是苏油对赵顼和冯京的推荐,梳理解决京师冗军问题,离不开他。
薛向出列躬身“正是,此制实为苏明润首倡,臣不敢居功,只是萧规曹随而已。”
王珪对这话很敏感“苏明润从未位列政府,这个比喻过了。”
薛向出身太低,跟王珪这皇帝小马甲没法比,一时僵在了那里,不知道该不该继续。
吴充自打被王珪坑了一道之后,对他颇为反感,以首相的身份发话“说来听听,就事论事,不要蔓扯枝节。”
薛向这才敢继续开口“是。”
“此制其实最早是从陕西开始的,苏明润在陕西大兴水利,所用者多是厢军,得地之后,便令厢军就地屯田,田熟之后,厢军愿转民业者,一听任之……”
王珪提出疑问“厢军就愿意放弃他们的食料钱?”
薛向拱手道“陛下,厢军积重难返,其最大因由,就在聚而不散。”
“每逢水旱,流民四起,朝廷选拔青壮,列入厢军,固祖宗之良策,爱民之本心。”
“然聚集之后,除了每月发给基本盐菜钱和口粮,再无其它管理手段,军纪颇为散乱,说白了,就是一帮受军法管制的囚徒而已。”
“时日一长,厢军游手好闲,每月食料钱发下,多是关扑搏易,耗散殆尽,然后或沦为流氓,sāo扰地方;或沦为佣仆,难以自立。”
“一旦有事欲用之,朝廷还得再花费一大笔安置,而常常不得其用。”
“苏明润陕西之法,是先教之劳之,让他们先习惯劳动;然后命其屯田,学习农耕之计;在此过程中,赏给从厚,教其积蓄。”
“待到数年之后,田地开垦出来,厢军们也有了一定积蓄,加上官府发售田亩,禽畜,家资种子农器,厢军们当然愿意转业了。”
吴充有些疑问“苏明润如何解决兼并的问题?只怕厢军田土到手,还是好逸恶劳,转手卖给富户。”
薛向说道“这问题的确发生过,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将档案订立详细,厢军授田,十年之内不得转卖。”
“陕西发生这问题的,主要是蕃人熟户,他们以军功获得授田后,喜欢转卖给汉人套取短期利益。”
“为了将他们固定在土地上,苏明润发明推广了青储圈养牲畜之法,然后大兴毛纺,蕃人定居之利,超过了游牧之利后,这种现象也就日渐消失了。”
王珪怫然不悦“说到底还是言利之臣,须知今日可以以利诱之,他日亦可以利叛之。”
薛向躬身道“的确如此,但是苏明润说,仓廪实而知礼义,他在陕西之举,只是解决第一步的问题,之后才说得到第二步第三步,否则就是好高骛远,一事难成。”
赵顼点点头“能走出这第一步,已经很不错了,陕西这些年,倒是不怎么劳朝廷cào心,但能在汴京施行吗?”
薛向说道“汴京城稍微难一点,因为汴京城周,没那么多的地。”
“但是所幸的是,汴京城周,工役繁多。”
“几年前从汴渠工程开始,之后是洛水水利工程,然后尉氏,东明,中牟三县建设工程,道路工程,直到最近才完工的汴京城墙改造工程。”
“这些工程,浩繁而民不怨,是什么原因呢?没有别的,多用厢军,日钱丰足而已。”
蔡确出列“此非苏明润之功,这是舒国公免役之法。”
薛向躬身“对,汴京的法子,基础是舒国公免役之法。”
吴充冷笑道“然则王公之法,为何独在开封府有效,于其余诸路,除了扰民生事,一无所取呢?”
吕公著也拱手“陛下,当年王公兴免役法,臣与列议,以为不行。”
“此乃收编户之蓄,以付jiān狡之民,而兴当务之役。多所靡费而难以见功。”
“如今看来,免役之法但兴于开封一地,而于其余诸路,未见成效。古语有云,‘利不百,不变法。’未若废之。”
眼见争议要起来,赵顼制止“且听薛向继续往下说。”
薛向拱手道“是,王公之法,本意是好的,但是有个问题,就是举役之人……用苏明润的话说,不够……专业。”
“大宋富裕地区,如蜀中,汴京,两浙,老百姓当然愿意交钱免役,以免打扰正常生产。但是有个问题,就是朝廷将钱收起来之后,交给谁来完成这些工役呢?”
“诸路多半是交给一些惫懒无业之徒,这些人根本不能好好完成役务,官府徒费钱粮,最后还是要劳烦编户服役,搞得怨声四起。”
“开封府是将工程进行了招投标,应标的都是长期搞工程建设的专才——四通商号营建司,胄案河渠司,还有就是将作监。”
“这些司坊都有专门的人才,知道如何承建工程,开封府还派有专业队伍,考计工程进度,成本,这才诸事顺利。”
“在承建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闲散人丁,几个大工程下来之后,大量的厢军,转成了工程建设队伍的干才。”
“这就是免役法在开封府成功的原因,法为良法,但良法也得良吏方可施行。开封府至今,各路城建水利工程队伍,吸纳了不下十万人,力夫一日所得,除了每日两餐外,足给三百文。”
“这十万人已经完全脱离了土地耕作,全年营造城池,道路,水渠,堤坝,他们不是jiān滑惫懒,而是用之不得其法,无人教授而已。”
“这些人里,不少已经安置在黄河与开封之间的新囤土地上,现在还在靠兴工为生计的,尚有六万众。”
赵顼点头“虽然授人以渔,但此法也只是解决了一时啊,如今各处工程均告结束,这些剩下人如何安置,枢密院有意向吗?”
薛向说道“这就要说回刚刚冯枢相提到的建设兵团了,这数万人的建设专才非常难得,河东如今连遭水患,民生凋敝,闲田废亩非常多。”
“枢密院的意思,是可以让他们自由转业,必竟他们干了这几年,已经有了积蓄,可以鼓励其移民荆湖南北,广南东西,甚至交趾湄洲。”
“这些地方地广而人稀,如广南东路,不过二十万丁,曾不如繁要一州,沈存中在湄洲,更是开出优厚条件,一丁十五亩三熟之地,十五亩草泽,发给住房禽畜农具种子,就差没有发妇人了。”
赵顼脸抽了抽“薛公消息滞后了,沈存中联系了苏明润,苏明润又委托李道成,在交趾寻了三万寡妇和贫女,与湄洲民夫婚配。呵呵呵,他们啊,妇人也发。”
殿中诸人都是莞尔,不过不以为意。
官府督促适龄男女成家,在这个年代本来就是正事儿。
赵抃在杭州,去年还送了嫁妆,让一千多贫女得嫁,朝廷为此专令嘉奖。
就听薛向继续说道“军器监言‘五路州军近年增置壮城兵,虽有教阅指挥,而所习武艺全无实用。’”
“如大名府城围四十馀里,炮手只有四人,其它挂搭、施放火药、全火等人亦皆阙。盖旧无教阅格,又无专点检之官。”
“大名府乃北京,天下重镇,枢密院的意思,请效京师规制,重修大名,完善炮手之制……”
这个有点吓人,薛向嘴里的炮手,和之前大名府点号炮的炮手明显不是一回事儿,赵顼立即问道“可不可以设在河间府?”





苏厨 第九百零四章 交趾急奏
第九百零四章交趾急奏
薛向只好拱手说道“河间府,真定府,当然是更好,但是攘外必先安内。在我京师周围部署没有完成之前,过于刺激辽人不太好,也不利于保密。”
这倒也是,赵顼点头表示的确如此,虽然那些大家伙半夜上城,似乎也没多少人注意。
薛向继续说道“出于保密和专业,大名府就需要靠如今修造汴京城墙的队伍来打造,同时为了往还及时迅速,也需要恢复京师和北京,郓州之间的道路,合计一千五百里干道,这些也需要他们来完成。”
“从顺序上讲,当先修大名,应天,郑州;之后才是太原,真定,保定;之后是贯连北方诸州。”
王珪再次拱手“陛下,修路一事是否妥当?当年为了抵御辽国,还需要在黄河南岸广置水泽,以阻挡辽军南下,现在将大路修造通畅,万一辽人……”
赵顼在宋代皇帝里边算是胆子大的,摆手道“雄州距离大名,几近千里,大名府距离汴京,又是千里,这样都还要害怕,那我何必再做这个皇帝。”
这话说得太严重了,大臣赶紧躬身“主忧臣辱,臣等惶愧。”
大名府,应天府,郑州,分别从北方,东方,西方拱卫京城,距离大约都在八百里到一千里,不远不近,可以驻扎不少军队。
而且大名府有郓州煤铁作为支撑,应天府有新兴的徐州煤铁作为支撑,而郑州,本身就是大工业基地和理工大本营。
薛向和冯京都跟苏油的关系密切,早就完美地把握了苏油的规划意图,聪明人根本不用手把手的教,顺着思路捞功劳就是了。
等到薛向将规划解释明白,众人才反应过来,这本身就是针对辽国,或者说针对京师防御的一步大棋。
没有什么大问题了,王珪最后拱手“陛下,日给三百钱,是否过于丰厚了?上军方才每月一贯。”
薛向拱手道“陛下,所谓厢军,下军,其实除了凑人数,毫无军队之实。”
“一方面,是介甫公免役法大行,诸路催缴各种名目的免役,宽剩,却无工可募,或募而无效;”
“另一方面,又是数十万厢军下军囤积京师,虚耗漕运钱粮,养到筋疲骨软,连收葬之钱都没有,还得依靠两宫太后慈拨善款,方得一席草葬。”
“这些人,本来应当成为我大宋的骨干之力啊。”
“的确,上军俸禄,月给才一贯,但那些人是国之爪牙,不事生产,专一训教,和这建设兵团,所做的事情不一样。”
“这些人是应当建设者,以后还会逐渐转为编民,如今都下钟楼码头的役夫,一日也有两百钱的收入。”
“这些人的工钱,多半又会用于置办衣食,物用,得到好处的不仅仅是他们,还有诸多的商贾,工坊;带来的是一方的兴盛。”
“而他们修造的道路,水渠,城池,屯垦出的田亩,又会给大宋带来诸多的收益。”
“所以他们和正军是不一样的。”
“收入比码头役夫高出一百文,多出两顿饭,也是为陛下奉劳过一段时间,所得的优遇。”
冯京说道“如果上军中有人愿意脱离军籍加入厢军然后转为编民,枢密院欢迎,这些老爷兵,枢密院算是受够了。”
吴充也拱手“陛下,枢密院此举有道理,不如这样,趁这几年财政宽裕,再给个章程,转业任从自愿,四十五以上有意者,官府发给一年俸禄,择地安置。”
两浙路大开发,荆湖南路大开发,交趾和湄洲到手,财政收入一年多出两三千万贯,现在吴充有这个底气说这话。
赵顼心底盘算了一下,说道“此议可以施行,但是重地当慎择贤能充任,比如静海军节度使……”
王珪拱手“陛下,任命赵宗佑,臣等其实没有意见,不过是为后世所计而已,宗室实任节度,开qiáng枝病本之先河啊……”
赵顼摇头“我那二十一叔,文理清通,本身还是易数名家,理工学者。”
“要是各位一再坚持,那我就让一步,让他效宗室大将军以下,去国子监试转文资如何?不过要是得中,出来那可就是两浙路转运使,或者知江宁府了哦?”
这简直就是裸的威胁,赵宗佑转文资,那是绝对能够通过的。
而且赵顼明显打了埋伏,吴充王珪真要是敢答应,按赵宗佑的资望,考试出来赵顼就敢给自家二十一叔来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直接当宰执!
这种低级套路骗不过老油条,这一刻吴充和王珪重新站在了一起,赵宗佑实在是宗室里边的异类,就跟苏油是文官中的异类一样!
别的宗室烂人,国子监考他们几道论语都够呛,赵宗佑,人家早就在皇家理工学院当讲师了好不好!
邵雍已没,除了邵伯温,当今易理名家,能超过他的真不多。
两人确定过眼神之后,吴充躬身道“既然陛下如此坚持,便如陛下前议吧,静海军节度使挺合适,方便节度出海考察。”
王珪也躬身“不过还需形成定制,就……比照制科吧。今后宗室要实领节度,需试制科过阁,方能领任。”
制科,那是文臣的专利,这是qiáng行给宗师实任节度拉进文官的队伍。
赵顼明白这已经是文臣所能做的最大让步了,点头道“那便如此……”
刚说到这里,便见童贯在门口探头探脑“童贯,何事?”
童贯小碎步上前“官家,本日当值枢密院孙固,有要务请见。”
孙固也是同知枢密院事,这个时候请见,那就是有耽误不得的军国大事发生。
赵顼立即说道“宣!”
不过一会,孙固匆匆进来“陛下,交趾有奏,占城发生战事交趾路转运司,宁海。军幕府请降指挥!”
赵顼大喜“终于打起来了?!”
见到朝臣们异样的目光看过来,赵顼才赶紧说道“根据交趾路众臣奏报,占城三州不愿归附旧邦,老王和新王也有矛盾,旧州刺史王珍叛心早炽,占城,迟早会乱起来。”
“如今看来,他们的预判,非常准确。”
王珪对苏油这一套非常生气,明显苏油已经瞒着自己不知道给赵顼guàn了多少迷汤“陛下,占城乃大宋藩属,作为宗主,对藩属战乱喜动于sè,殊失仁义之心!”
赵顼脸sè赧然,正要习惯性认错,却听孙固大声驳斥道“不然,王相公此言差矣!”
孙固是老台谏,王安石赵顼都怼惯了的人,王珪这样的三旨相公,他是最看不起的,完全不用给什么面子。
就听孙固言道“占城王倒行逆施,国主将其国人视若财物,生杀予夺。”
“岁给一斛,租收百斛,我中土纵桀纣之君,亦未狂丧如此!”
“此等禽兽之邦,尚忝列藩属,大宋竟然不闻不问,不事征诛,是何道理?!”
哎呀老头真是太可爱了,赵顼发现言官怼人的时候,只要对象不是针对自己,的确让人激赏。
赶紧制止“孙老,如今你是在枢密院,不在台谏,且莫要激愤,先奏事吧。”
孙固这才躬下干瘦的身子“老臣失态了,臣自请罚俸。”
赵顼还不敢说算了没必要,这样老头会认为自己不尊重他,只好耐心说道“先说事情吧。”
孙固奏道“刚刚收到交趾郡急报,大宋平交趾后,将占城北部三州,交还与了占城,连同老王律陀罗,也礼送归国。”
“占城新王诃黎不纳,派兵进占横山关,阻止老王返都。”
“老王律陀罗只能滞留在三州,衣食皆仰赖三州人民供给。老王许三州行五一之税,三州百姓倒是安悦。”
“诃黎也曾派遣官员入三州,意图接管统治,然租赋苛重,民人不喜而逐之。”
“洵月之前,诃黎突然发军十万,七万滞留关南,威胁旧州刺史王珍,三万越过横山关,侵入三州之地,对驱逐其官员的百姓予以残酷报复。”
“老王被bī无奈,逃入交趾郡请求大宋庇护,三州百姓纷纷起事,以张令从,刘逢,黄牧为首,号称‘奉炎军’,奉从火德,意欲以三州附宋。”
“交趾郡转运使苏油绥靖,以为非宋国事务,不能干涉,只令整修边具,轻飘飘下了文告,呼吁各方冷静。”
“如今三州百姓扶老携yòu而入交趾,饿羸不绝沿途。苏油奏报,预计今年三州糖业将遭遇严重减产,三州百姓死亡不下数万!”
“占城老王因三州百姓遭受屠戮,深自疚悔,已于交趾交州莲花池剃度为僧,出家前下书一封,取消国人为王之产那道法令,号召推翻新王bào政,并将占城托付给大宋代管!”
“什么?”“当真?”“怎么做到的?!”三句话,分别来自王珪,冯京,赵顼。
suchu





苏厨 第九百零六章 两分五
第九百零六章两分五
李舜举又懵了“什么意思?”
苏油写了一行小字推过去“这篇檄文如何?”
李舜举看了看,上面就十个字——“一丁十五亩,上税两分五。”
“啥意思?”
“就字面意思啊,大宋对占城人的承诺,怎么样?前三年免税我都没好意思写上去,主要是考虑到交趾郡百姓的感受。”
李舜举喃喃道“你这是……披着转运司的皮,搞王小波均贫富那一套啊……”
苏油赶紧制止“别瞎说,让耕者有其田,这难道不是每个士大夫应有的梦想和抱负吗?如果让占城人实现这个目标,我会觉得很光荣,很自豪。”
李舜举将纸条合起来“阿弥陀佛,这还真是大功德了,这十个字放出去,那还不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想多了。”苏油笑道“不过总是好过没有是吧?如果都监没有意见的话,我就让《南海时报》发表社论文章了,给交趾郡百姓普及一下大宋的税制,以及,大宋新纳版图熟地的政策。”
李若愚笑道“你这是给交趾郡百姓看的?而且我大宋税制那么复杂,你一篇小小文章能讲得清楚?”
苏油说道“我大宋田制,大略分民田和官田两类,官田交租,民田交税,行两税法。大体北方每亩年纳一斗,南方每亩年纳三斗。”
“除此之外,还有地方上名目繁多的头子钱,义仓税,农器税,牛革筋角钱,进际钱,蚕盐钱,曲引钱,如今还有市例,免役诸多新花样。”
“这些负担全加到一起,那就重了。”
“但是这些东西里边,有多少是农人实际应缴的?又实际能收上来多少?大宋百姓三年交两年,抗税都抗成了‘常例’,历朝历代也是没谁了。”
当然这些还只是地主的负担,落到佃户身上,剥削更多一层。
“既然如此,何不干脆免去?交趾占城百姓思想质朴,说这么多这么细他们也搞不清楚啊?”
“所以就将两浙路的标准,两年大体租赋除以三,算作一年平均,两分五,不少了。”
1...304305306307308...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