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王中正对苏油的恼怒不以为意,一发一发有条不紊地尝试:“少保不必如此,你不是说过吗?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以内,我觉得让辽国人明白这道理的那一天,不会太久的。”
苏油翻着白眼:“穷则搁置争议,达则自古以来,对吧?”
王中正乐了:“啧啧啧……少保不愧腹黑到家的读书人,这句我喜欢!”
说完,枪口略微向上一扣扳机,“呯!”的一声,铳口上一个纺锤形带尾管尾翼的榴弹飞了出去,以肉眼能看到的速度飞向前方十几丈外一面土墙,“轰隆”一声,将土墙和墙体前后几个标靶炸得东倒西歪。
“好!这玩意儿够歹毒!太适合我这种不会操炮的了!”王中正对苏少保,嘴巴里从来都不乏恶毒的溢美之词。
苏油嘴巴也缺德:“虽然你是内使,不会操炮那也同样该多学习!你在干啥?一会儿还要记录碎片数量和杀伤范围,这东西不是给你平射瞎爽的……”
王中正摇头:“不不不,我觉得完全可以三段式列队平射……”
“不能这么丧心病狂。”苏油摇头:“这东西工艺比硝化棉药包复杂多了,相同的成本不同的威力,现在两浙路人工费好贵的,一枚出去几百钱没了……”
“如今两浙棉花即将成熟,接下来有用不完的硝化棉,炮军日常科目训练可以大搞起来,注意危险,安全操作,还要继续总结和完善操典。”
王中正说道:“我要马!我要马拉炮车!”
“可以”苏油点头:“我优先给你两百匹河渡马,配给专人,属于衣锦军后勤管理,就养在牛头山。”
王中正喜出望外:“哎哟这感情好了!我还以为是矮小的南马呢!”
苏油笑道:“想什么呢,一尊霹雳炮一千五百斤,南马怎么拉?现在四通在婺州金华开辟了畜牧基地,主要养马和养水牛,今年朝廷有政策,得好好利用起来。”
这是八月稻熟之后,朝廷又发过来的几道善政,首先是官户,也就是租用国家土地的丁户,役钱减半。
其次是行文发运司,淮南、江东今年有小灾,两浙路丰收,命两浙路供米过百万石的州县,减直予民,课额完成,许民自售。
四通商号便组织运力,将浙江米拉到淮南、江东赚差价,最远一趟,走海路拉到了信州!卖给了周围五军!
这是大宋第一次“以海代漕”的尝试,如今的夔州型大舶,满载足足两百吨,舟子却只有十六人,以纵帆船的高速,一月可至。
不管是时间,人力成本,沿途克扣,都减少了很多很多。
今年太湖的粮价,已经降到了五十文一斗,再降,就得伤农了。
后世很多人说起盛唐气象,就喜欢拿斗米五钱来说事儿。
但是他们就选择性的遗忘了,或者说有人选择性的引导,导致很多人并不知道,宋朝立国之初,大中祥符元年九月,京西,京东,河北,河东,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同样几乎全国范围内斗米七到八文。
考虑到唐朝年余几十万贯和宋朝年余几百万贯的经济体量,和由经济体量必然带来的货币贬值,大宋的斗米七文,比盛唐的斗米五文,都便宜了不知道多少!
只能说,以前的历史学家不是经济学家,考虑问题并不周全,直到后世学术研究进入多学科联动之后,大家才开始关注到这些问题。
其实粮价低,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情。
经济规律就是个通过缓慢通货膨胀刺激消费生产,轻度剥削,用温水煮老百姓青蛙的过程,收益当然归货币发行者。
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随着国运的延长,必将有一个货币贬值,老百姓口中“钱不值钱了”的过程。
就用唐代来说,除了立国初期开元盛世四十年粮价不涨,然后再短短时期内暴涨至百多文一斗,就充分说明之前的低价,有人为干预的因素在内。
一百二十年后,唐朝的粮价就涨到了八十三文一斗,还是“尚贱”,一百文一斗的价格,不绝于史书。
苏厨
苏厨 第七百九十三章 劳动人民
第七百九十三章劳动人民
而大宋同样经过了一百多年,粮价虽然各地不一,但是基本控制在七十五文一斗左右,再考虑到两朝货币的购买力和人均收入,其实大宋的粮价,比大唐同等的立国阶段,更加便宜。
当然这也只能说明宋朝的经济比唐朝要强,更不能说成是统治者的功劳,这是历史客观规律和经济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或者是人类不断进步的结果。
要说功劳,功劳在千千万万愿意过好日子的老百姓。
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以古鉴今,很多事情就能清晰明了。
用“斗米五文”来证明盛唐的强大,跟用解放初期医疗教育全包,几毛钱能卖二十个鸡蛋来证明它比开放后还要强大一样,在明白人眼里,就是一个笑话。
盛唐的强大,强大在它让人人吃得饱饭,安居乐业,不畏外敌,谁不服就把谁揍到趴下!
宋朝的衰弱,衰弱在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贫富差距过大,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里,国弱兵疲,外敌谁都可以欺负它一把!
而苏油的任务,就是改变这样的局面。
这娃已经打定主意,如果官方不同意将漕运改海运,那他就算是给四通又找到一条发财的门路,通过民间往河北倒腾两浙路的粮食!
庚戌,韩绛罢相。
领导核心只能有一个,所以韩绛必须退。
而且韩绛和王安石关于用人的意见发生了重大分歧。
王安石上位后,鉴于手底下人才凋零的情况,受到小人蛊惑,任用了一批赵顼平时反感讨厌的人。
这种人被皇权抛弃,只能依靠于相权,王安石可以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力。
但韩绛对这样的做法提出反对,两人在一个叫刘佐的官员任命上,爆发了最后冲突。
刘法是一个犯官,“坐法免”,王安石“欲擦拭用之”,韩绛认为这简直触犯了官场的基本伦理。
韩绛在赵顼面前力陈不可,未决,即再拜求去。
赵顼吓了一跳:“小小一个刘佐,何必闹这么大?”
韩绛硬邦邦地回道:“小事尚不伸,况大事乎!”
赵顼为此特意驱逐了刘佐。
可是韩绛还是称疾求罢,最后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许州。
王安石手下,又走了一员悍将。
乙未,彗出轸。
赵顼都傻了,这还有完没完了,老规矩,避殿,求诏。
新法反对者们逮到机会,纷纷动笔。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新法的强烈反对者,应诏上疏:“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谓忠者为不忠,不贤者为贤……用力殚于沟瘠,取利究于园夫,足以干阴阳而召星变。”
吕公著应诏上疏曰:“使陛下有欲治之心而无致治之实,此任事之臣负陛下也……前日所举以为至贤,而后日逐之以为至不肖……古之为政,初亦有不信于民者,若子产治郑,一年而人怨之,三年而人歌之。”
“陛下垂拱仰成,七年于此,然舆人之诵亦未有异于前日,陛下独不察乎!”
张方平应诏上疏曰:“新法行已六年,事之利害,非一二可悉。”
“天地之变,人心实为之,故和气不应,灾异荐作,顾其事必有未协于民者矣。”
“法既未协,事须必改;若又惮改,人将不堪,此臣所以为陛下痛心疾首,一夕而九兴也!”
御史中丞邓绾赶紧上书引流量,将污水往吕惠卿身上泼:“凡民养生之具,日用而家有之,今欲尽令疏实,则家有告讦之忧,人怀隐匿之虑。”
“商贾通殖货利,交易有无,或春有之而夏已荡析,或秋贮之而冬即散亡。公家簿书,何由拘录,其势安得不犯!”
“徒使嚚讼者趋赏报怨,畏怯者守死忍困而已。”
请求停议手实法。
什么叫翻覆小人,邓绾就是最佳样板,一年前就你鼓吹得最起劲,当时你咋不说呢?!
赵顼见事态又要扩大,赶紧叫停。
幸好彗星也及时消失了,于是大赦天下,罢停手实之议,算是蒙混过去。
苏油的上书却显得相当古怪,简直可以说是皮里阳秋。
陛下,如今大宋刚割了几百里地给大辽,这地上的国家,谁大谁小如今都不好说了呢,所以天象到底应在哪个国家,同样都还两说了呢。
蜀中有句老话,“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所以咱就好好总结警惕就成,不必要过度惊惶嘛。
赵顼都气笑了,明润我们能不能不要闹?
苏油再次上表,那我们就好好论论。
如今各地已经进入秋收时节,两浙路五年发展规划已经进入第二年,从各地统计数据上看,居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赋税涨了五成;其中农税两成,商税翻番。
可耕面积扩大了五万顷,其中太湖周边三万顷,江宁府一万顷,太平州,广德军,宣州三处合计一万顷;
金,银,铜产量翻番;
粮食今年斗米降至五十文;总产量提高了三成;
钱塘江以北的十个大盐场已经改造完毕,食盐产量翻番;
杭州,明州两处市舶司,组织了大量货源海贸,第一批船只已经返回,利益有一多半还丢在琉球,麻留甲未运回来,已经让市舶司收入涨了两成。
明年,两浙路太湖流域将继续开发三万顷以上;
金属贵金属产量将继续提高两成以上;
钱塘江以南盐场改造项目启动;
道路交通建设将全面展开,以刺激经济流通;
臣对与两浙路继续维持高度经济增长,是非常有信心的。
所以,天变应对人事,不在一人,不在某些官员,也不在一两项制度。
人事应对天变,同样如此,应该让全体大宋人共同努力起来。
眼看还有两个月今年就过去了,各路预算造好了吗?三司统计数据做好了吗?明年发展纲要出台了吗?这些事情料理好了,相必天变也就能够应对了吧?
赵顼一想对呀,凭什么锅就该老子一个人来背?这么多事情都没做你们还好意思说我?!
下诏,各路点计出入以闻;
中书,三司,枢密院计较明年各路大事以闻。
点检军用,工役预支数目,检点一年来各路治政优劣以闻。
九月之后,棉花就下来了。
除了摘棉花是苦活外,如今宋人对棉纺加工也并不擅长,光脱棉籽就是一条拦路虎。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轧棉机。
轧棉机是非常简单的机械,就是一个带有锯齿的滚筒,和一块圆弧形带有齿沟的槽板。
摇动滚筒,棉花被带到两者夹缝处,随着棉纤维被滚筒的锯齿勾走,棉花团会越变越小,最后只剩下一点点附着在种子上,通过滚筒和槽板之间的缝隙掉到底下的棉籽收集箱中。
而大量的棉纤维会被另一头的一块档板挡住,从滚筒上被刮下来,由人定期收走。
这个机械通过手摇便可以完成,不难。
还有就是纺纱,将棉纤维制作成细致的棉线,也需要进行机械改良。
不过现在有了水力缫丝机,织麻机,然后在它们的基础上,大宋西北,已经发展出了处理羊毛纤维的毛纱机。
相较于前两种机械,处理羊毛纤维的机械,只多了一个牵伸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棉纺上同样需要,因此如今苏油采用的棉纺机,其实就是纺毛机的改版,更加精细精密而已。
一个走锭纺纱机,一次能同时纺织三百根棉线。
纺毛用的原机型,那是商州胄案搞出来的,名义上的发明者,是大宋使相高士林。
高家因此成为大宋毛纺业的大户,高遵裕守着三十万蕃户不挪窝,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想到那个二不挂五对数理化一窍不通的高相爷,注定会成为华夏科技发展史上辉耀千古的人物,成为近代工业的奠基人,苏油就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气得肝儿疼。
好气哟,这才真的是欺世盗名!不行我得给他记在小本本上。
于是苏油将毛纺机的发明过程特意写到了《麈尘录》里,说明高相爷不懂数理化,他只有领导胄案之功,其实真正的功劳,应该属于……
靠,属于谁来着?底下的小工匠们的名字谁记得住?
回忆了半天都回忆不起来,苏油只好放弃,在后边郑重地加上四个大字——“劳动人民”。
苏厨
苏厨 第七百九十四章 天变应在辽国
第七百九十四章天变应在辽国
这些只是解决了线的生产效率问题,要变成布,还离不开另一项伟大的发明——飞梭。
其实飞梭和梭子的区别不大,不过折刀和钟表的发展,带动了精密器件研究。
石富将飞梭改造成了全封闭式金属器件,棉线缠绕在飞梭内部小棍状的线轴上,从尾部牵出,飞梭表面打磨成了镜面工艺,看上去就像一个又长又扁,光滑异常的小金属棒。
随着摩擦力的极度减少,飞梭的行程就能够更长,苏家织造便能够织出面幅更宽的面料。
面料宽度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人双臂展开的长度,因此得在织机上添加打梭装置。
虽然一台织机得用到两个人,但是生产效率远远高于以往的所有织机。
如今的织布,卡在了开口,投梭,卷布三个自动化阶段和联动阶段。
苏油让四通商号在《时报》《两浙新报》《潮报》上刊登悬赏启示,谁能在机械自动化上解决三个问题里的一个,将获得一千贯的奖赏。
如果谁能解决联动问题,完成织机的整体自动化改造,商号将尊其为织造供奉,同时给予五千贯的奖励!
如今开口和卷布的自动化工作已经解决了,这个不难,属于千金市马骨,目的在于打出广告效应。
剩下的两个奖项,至今没有人能拿到。
不管怎么说,现在大宋的棉纺技术,已经达到了近代工业前只差临门一脚前的水平,而这些机械需要集中起来统一利用,才能产生效率。
因此需要一个地方来摆放管理。
十月中旬,苏油在上海务船坞的旁边,划出了一片荒地,成立了四通商号松江织造厂。
制造厂的主业就是利用棉纱织布,第一种布匹坚韧厚实,有铜钱那么厚,被称为“铜钱布”。
按照苏油的意图,这东西主要的用处,是制作船帆。
不过这个建议遭到了四通商会的强烈抵制,苏辐翻着白眼,小幺叔你别闹!铜钱布只是试验品!如今的棉花可不便宜,一两价值百钱,合一贯六百钱一斤!你准备用价值几百贯的帆?
因此必须是细布,搞成丝光棉布,内衣,袜子,拿去赚土豪们的钱!
苏油这才醒悟过来,我靠,那咱们这一亩地两百多斤,种出这么多棉花,不是发大了?
苏辐说当然,不然我们种来干啥?这可比油菜还要值钱。
棉花今年有一千多亩的收成,因为是四通提供的种子和种植技术,还保证统一收购,因此收购价算三十文一两。
苏油瞠目结舌:“那不是安和圩一家两口户丁,八十亩地,一户收入多了近五百贯?加上其它产业,这特么两年就……奔小康了?”
苏辐有些无语了,小幺叔这是钻了牛角尖,还不知道自己造下了多大的功德:“他们是第一等,昌国渔户第二等,浙北盐户第三等,这些人的收入,如今可是让外路眼红。”
“不然小幺叔你以为安和圩上为什么见天接待外地来考察学习的,刘万春又靠什么支应?”
“我的个去……”苏油赶紧抓住苏辐:“去告诉大石头他们,赶紧造砖瓦厂,瓷砖厂,水泥厂,砖瓦水泥今年绝对要大卖!”
“刘万春他们指定不耐烦继续住泥房!这钱我们得赚回来!”
“还有,告诉蔡京继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这价格谁受得了,必须在几年内将价格整下来,至少在两浙路要整下来,我们好造赛露络,硝化炸药,船帆!”
十一月,两浙路进了最新式的各色棉线,棉织品,棉被,丝绵被。
有了两碱的支持,棉纤维和蚕丝得到了全面的脱脂,品质非常上乘。
细棉布作为底面,放上弹得松软的棉里子或者蚕茧撕开铺成的丝绵里子,再盖上锦缎,绣成被子,这是后世开放初期很长时间里娶新媳妇的路数。
赵顼大喜,将之赏赐两制以上群臣,同时下旨,同意了两浙路扩大棉纺业的申请,下令广南两路和福建路,亦进行推广。
因为这东西在这些地区,可以不争粮田,一季稻子一季棉花,收益远超两季水稻连作,没人有理由反对。
还是这个月,苏油的乌鸦嘴灵验了,所有大宋人都众口一词——天象轮变,可能……或者……真的……一定是——应到了辽国!
辽国发生一件动摇国本的大事!
辛酉,辽皇后萧氏被诬,赐死!
让后世无数文学家,网络小说家惋惜不已,演绎出无数故事,无数“真相”的大美女,传说颖慧秀逸,娇艳动人,才华横溢,精通诗词音律,善于言谈,琵琶天下第一的女中才子,辽国皇后萧观音,竟然被权臣耶律伊逊和张孝节陷害,赐死了!
耶律洪基是个驴友,喜欢野外打猎荒野求生,常年在藕丝淀,黑龙江,黑山等地游猎。
专有名词叫——捺钵。
如果说大宋是皇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辽国则是帝族与后族共治天下。
耶律洪基和萧观音生有个儿子耶律浚,幼时就能言善辩,好学习,通书文。
耶律洪基对这个儿子也非常喜欢,曾经夸赞道:“此子聪慧,殆天授欤!”
耶律浚六岁被封为梁王,八岁弓马娴熟,随父出猎遇到十只鹿,射得其中之九。
耶律洪基大喜,特意为他设宴,立为皇太子。
去年,耶律浚十七岁,正式走向政治舞台,兼任北南枢密院事。
这就与权臣耶律伊逊产生了权力冲突。
两国的政体和宋国不一样,臣子和帝王拜把子的事情都发生过,《天龙八部》虽然是演绎,但是的确有史实为凭。
总之耶律浚总政后,法度修明,开始表现出一个明君的气象,于是耶律伊逊设谋构陷萧观音,最终的目标当然是太子。
机会很快就到了,当年的造反皇叔耶律重元,有个家婢叫单登,在重元败事后被没为宫婢。
萧观音的艺术素养很高,伶人赵惟一是她的亲从,单登也是辽国弹筝与琵琶的高手,但是怎么都争不过赵惟一。
单登不认为是自己技不如人,认为萧观音偏心赵惟一。
耶律洪基曾经要召单登弹筝,萧观音劝谏道:“此叛家婢女,难道不怕她效仿豫让?怎容得亲近御前呢?!”
于是单登被出遣外直,而深怨皇后。
单登有个美女妹妹,被教坊司管事朱顶鹤收入房中,而朱顶鹤又是耶律伊逊亲信,这个妹妹乃耶律伊逊情妇。
于是单登与朱顶鹤诬陷皇后与赵惟一私通,由耶律伊逊告发。
耶律洪基一直就是个糊涂蛋,之前对付重元得力,不过是因为重元比他还蠢罢了。
于是耶律洪基下诏让耶律伊逊及张孝杰穷治此事,赵惟一等人被加以钉灼诸酷刑,“皆诬服”。
枢密副使萧惟信听到后,骑马飞奔劝说耶律伊逊与张孝杰:“皇后贤明端重,诞育储君,此天下母也,而可以叛家仇婢一语动摇之乎?!”
不听。
狱词上到耶律洪基那里,写得清晰明白,完全是一部小黄文。
“据外直别院宫婢单登,及教坊朱顶鹤陈首:
本坊伶官赵惟一向邀结本坊入内承直高长命,以弹筝琵琶,得召入内。
沐上恩宠,乃辄干冒禁典,谋侍懿德皇后御前。
忽于咸雍六年九月,驾幸木叶山,惟一公称有懿德皇后旨,召入弹筝。
于时皇后以御制《回心院》曲十首,付惟一入调。
自辰至酉,调成,皇后向帘下目之,遂隔帘与惟一对弹。
及昏,命烛,传命惟一去官服,著绿巾,金抹额,窄袖紫罗衫,珠带乌靴。
皇后亦著紫金百凤衫,杏黄金缕裙。上戴百宝花簪,下穿红凤花靴,召惟一更放内帐,对弹琵琶。
命酒对饮,或饮或弹,至院鼓三下,敕内侍出帐。登时当值帐,不复闻帐内弹饮,但闻笑声。
登亦心动,密从帐外听之。闻后言曰:‘可封有用郎君。’
惟一低声言曰:‘奴具虽健,小蛇耳,自不敌可汗真龙。’
后曰:‘小猛蛇,却赛真懒龙。’
此后但闻惺惺若小儿梦中啼而已……”
苏厨
苏厨 第七百九十五章 辽国之变
第七百九十五章辽国之变
“院鼓四下,后唤登揭帐。 曰:‘惟一醉不起,可为我叫醒。’
登叫惟一百通,始为醒状,乃起,拜辞。后赐金帛一箧,谢恩而出。
其后驾还,虽时召见,不敢入帐。”
耶律洪基一直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英雄,这篇小黄文声情并茂,深抓细节,让洪鸡变作懒龙,立时认定自己被戴了天字第一号绿帽子。
暴怒,即日族诛张惟一,同时勒令皇后自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