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
两宫之间的花园里,春意融融。
除了两株红梅开得正好,还有几丛低矮的春鹃,一株瑞香。
花都不是什么名贵的花,但是红梅是当年苏油从刘秀庙后边寻来的老桩,经过盘剪,配上假山,草坪,在水塘边显得非常好看。
春鹃低矮,但是同样精心的料理,如今花团锦簇遮住了叶子,如同两团火焰。
瑞香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枝条柔韧,可以任意盘成结子。
这株瑞香是养在大陶缸里的,草坪上有几个土坑,刚好能放下一个这样的大花盆。这些大盆栽平日都养在暖房里,有专人照顾,花开之后再搬到这里来放入坑中,就好像一直长在这里一样。
这盆花被苏油指挥花匠盘结成错落有致的四级,每一级顶部都非常平整周正,还专门有个名字,全称叫做“瑞香四季正太平”。
在这春风和煦的日子里,赵顼问候两宫太后起居后,难得地给自己放了个假,为她们表演新式的茶道。
茶道并不复杂,主要是茶器比较好玩。
一个银铛,用银炭热着泉水,赵顼从一个竹筒里用铜匕铲出一些绿色带细绒的扁针状茶叶,放入一个古怪的陶壶里,冲上水,片刻之后,给两位太后冲上。
茶汤嫩绿清透,高滔滔端起小陶杯一闻“这茶可真香,原来仅凭茶香本味,都如此涤人心脾。”
曹太后品了一口“当真是好茶,咦,这茶壶颜色好像变了……”
赵顼将剩下的茶水倒出浇淋在茶壶之上,盈盈一握的小茶壶,显得更加好看。
高滔滔笑道“探花郎还真是雅致,小小一个陶壶都能搞出这么多意趣,这线条看着真舒服。”
赵顼笑道“苏明润很奇怪,你说他是雅人吧,他平日仪状又大大咧咧,也不好彩衣锦绣,连丝绸裘皮似乎也不喜欢,就图一个素净。”
“与人相处也没架子,听晏几道说第一次见到他是,他正与村中一群孩童蹲在屋檐下吃饭,毫无士大夫的样子。”
“你说他是粗人吧,看他进入宫中吃蟹用的蟹八件,弄出来的文士折刀,琉璃宫灯,细瓷,菖蒲石,精美饮食,钢琴,那有真真是名士风范。以晏小山的富贵习气,在他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曹太后笑道“蜀中不是盛传他仓舒转世?那是天生带出来的富贵气儿,然后又投胎到了乡下人家。看这茶壶,倒是搞成山林隐逸了。”
赵顼说道“今日茶水如此甘永,除了茶叶,壶本身也有说道。”
“苏明润说喝清茶用瓷杯瓷壶,本身就失了下乘。茶是山林之物,餐风饮露,得天地之灵气,正需毫无匠气,大巧若拙,浑然天成的茶具。”
“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讲究的是一个古秀可爱,栗色暗暗,如古今之铁,敦庞周正。”
“刚刚泡茶的这个壶,用泥称为大红袍,平日里是绛朱色,与五品官员服色相似。待到滚水入腹,便转为猪肝色,也是天然妙绝。”
说完让内侍取来另外十二种器型,皆是古拙庄重,质朴浑厚。
“据苏明润说,宜兴丁山下有岩层,将岩石碾成细沙沉淀后,可以得到朱,紫,黄三色淘泥。根据炉温不同,又能烧造出蟹壳青、粟色、紫铜、海棠红、朱砂,葵黄、梨皮、香灰、铜绿等诸般颜色。”
“泥越老越好,他说这是第一批,让宫中先将就用着。”
“这猴子!”曹太后拿起一个松皮树纹的黄色小壶“哥儿你看这个才有趣,便如一棵老松,连树疙瘩都有,哟,还有款识呢。”
壶盖里边,果然有一个印章,上边是“浙贡”二字篆文。
高滔滔拿起一个朱砂紫的端详起来“这个形状很熟悉。”
赵顼说道“刘奉世他们收集上古先秦金铜器物,如今的《熙宁金石图录》,已经出到了第三卷,这是根据始皇帝权制作的器型,称为‘秦权壶’。”
“娘娘你看,连秦权的铭文都原封不动地复制在了上头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高滔滔不禁哭笑不得“一个陶壶,楞给整出雅气儿来了,这还是泡茶用的东西吗?”
见到赵顼又在往大红袍小壶上浇茶水,曹太后好奇“哥儿你怎么老往壶上浇茶水?这又是什么说道?”
赵顼说道“苏明润说这壶一个壶只能泡一种茶,还需要在饮茶时用茶汤浇养,养到光华内敛,色泽温润,壶带茶香,才算真正的好壶。”
高曹二太后面面相觑,天家都不知道泡个茶还有这份讲究!5





苏厨 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胜利
第七百八十四章模式的胜利
二月一过,江南大地上就忙碌开了。
农人们开始收拾畜栏,沟渠,从猪粪坑里挑出粪肥,整固田坎,翻耕田土,追肥……
蜀中移民虽然地里种着油菜,却也不能闲着,也得去边上圩田帮短工,没办法,地太多了,仅仅靠当地移民,实在是种不过来。
同时蜀中移民还要给他们带去优良的种植习惯,先进的种植工具,有了地窗秧房这玩意儿,沟垄里的秧苗可以提前下播,长得比往年更加茁壮。
十个蜀中移民的圩田,和十个两浙路移民的圩田,整整四万亩地,是苏油搞出来的试验田。
其中三分之一种小麦,四月收获前在麦垄间作棉苗,等到麦子收获后,麦田变成棉田,实现一年两收。
三分之一种油菜,四月收获后种中稻,同样实现一年两收。
剩下三分之一,还是老模式种早稻,但是育秧时间提前,同样能调配两季。
要实现肥力充足,就必须堆肥,好在淘泥本来就是这几年的工程任务,将溇港内的淤泥淘出来就已经很肥了,加上青草,粪肥,可以堆出不错的农家肥来。
至少十几年内,土地肥力都轮不到上化肥的地步。
每种一年后,还可以换种苜蓿或者豆子,也是积累氮肥的途径。
不过这些是后话了,现在光挖泥堆肥,都是苦活。
但是人的心气儿足了。
苏少保给了咱一片旱涝保收的肥田,不卖了命的种上,那就是失了德性。
人离乡贱,加入到移民队伍里来的人,首先都是有各种各样无奈的原因;
其次都不是懒人,都是有想法敢干的人。
通过后世的经验,苏油知道,这种人,只要给他一片能够自主的土地,他们就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性。
这是移民们第一次觉得这日子有奔头,第一次堂堂正正为了自己活!
不仅仅壮劳力的男丁,就连妇女,老妪,老翁,都加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大建设中来,烧水做饭后还得下田。
家中大些的娃子,他们还要负责养鸡,赶鸭下塘,还要领着弟弟妹妹们煮猪草喂猪。
苏油直接下令给各地军队,两浙路的军人,必须心系百姓精忠报国,因此农忙时节帮助百姓抢收抢种,是军人们应尽的义务!此次新军扩编,就从支农模范当中选拔!
有了军队的加入,太湖周边的大建设,更加热火朝天。
不过苏油也没有薄待他们,每人每天三百食料钱,和开荒的民工们同工同酬。
当兵的也需要未来,苏油对王中正大言不惭地宣称,这叫做劳动改造,易经伐髓,接受劳动人民再教育。
丑话先说在前头,今后的两浙路,肯定不需要这么多的军人,教育不过来的,那他们面临的就是专业淘汰!
淘汰下来的军人干什么?还不是种地?所以现在学习种植技术,也是为自己将来转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最开心的是章惇和蔡京,思想工作做到位了,大家的未来都有了希望了,这俩货的工作一下子就轻松了下来。
加上报纸把控舆论宣传,两浙路,就如同苏油曾经履任过的每一个地方一样,陷入了一种狂热建设的情绪当中。
所以当晁补之拿着汴京漏勺出生的来信奔至的时候,苏油真挽着裤腿和张麒一起拉犁呢。
这也是江南特色,水田松软,即使没有牛,靠人力翻耕拉着尖角曲辕犁,两人一天也能翻耕两亩地。
一户人家,四十亩地翻完也得小一个月,这还是苏油给他们配备了最先进的坚犁的情况下。
苏油已经看到了收获季节时的麻烦。
然后幸灾乐祸地想象以后人力资源更加紧张后,那些守着几百亩良田雇不到人的豪强们的哭声。
看来江南的水牛要涨价了,得通知四通组织提前着手畜牧业……
三月插秧也是苦活,万幸的是蜀中早就发明出了一种“秧马”
秧马就像是一艘小独木舟,上面有筐子装秧苗,人可以坐在上面进行插秧工作,无需弯腰站在水田里插秧了。
饶是如此,等到两浙移民的地耕完,蜀中移民的油菜又该收获了。
苏油看着满眼丰硕饱满,已经三分之二转黄的油菜荚,感觉全身上下没有一个细胞不在喊痛,痛哭一场的心都有了:“老子这是造了什么孽啊……”
李老栓赶过来给苏油定性:“少爷你就不该是种地的人,何必逞这个强嘛。”
刘万春领着安和圩的乡亲们也过来了:“少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你白日里务工,夜里还要批阅公文,太操劳了。如今永安圩帮我们栽种好了水稻,该轮到我们来给给永安圩乡亲们收菜籽了!”
苏油也觉得自己最近的确有些过劳:“是逞不了强了……那我换个工种,给大家管理后勤还是没问题的。”
指挥村里支起几口大锅,有苏少保指导的大锅菜,让乡亲们一致竖起了大拇指,少保他早就该干这个!这才是他的正经活!
大锅菜也有大锅菜的做法,炒菜做大锅是香不了的,必须是炖菜,红烧菜,黄焖菜才地道。
油水要丰足,滋味要浓郁,一斗碗米饭浇淋上一大勺浇头,那滋味……啧啧啧……
苏少保做菜那是指定浪费不了一丁点的,比如一头猪,除了鬃毛牙齿蹄壳骨头,剩下的只要是肉,他就能给你料理成美食!
四月,菜籽收完,永安圩里开始蓄水翻耕,中稻的种植又开始了。
村头的水车大油坊开始运转了起来。
类似后世爆米花筒,不过放大了很多倍的大炒缸,将油菜籽放在里边转动炒制,节省了大量的人工。
炒制好的油菜籽,需要冷却,磨粉。
磨粉之后的菜籽沙,还要上大锅,蒸制大半个时辰,才能提高出油率。
之后放入圆柱形的铁桶当中,铁桶下方侧面有细密的小孔,用来出油。
然后就是初榨了。
如今有了液压设备,通过压强原理,一个水车坊也能得到足够大的压力。
这套装置,第一次榨油,就能榨出百分之七十的油料,然后将菜籽饼取出重新粉碎,再次蒸制进行复榨,才能将油料完全榨取出来。
出油率比传统手工榨油坊高出太多,而且不费人工。
剩下的就是纯菜籽饼,这是绝佳的饲料添加剂,鱼,禽,畜都用得。
第一锅菜籽油榨出来,整个永安圩上都飘满了菜油的清香!
“哈哈哈哈哈……”
苏油得意至极的笑声,传遍了整个村落,用李老栓的话说,少爷这是乐颠了!
这可不光光是一点油料的问题,这解决了太湖流域开发模式最大的瓶颈——满足各方利益的问题!
浙江移民没油菜不用管,以蜀中移民的永安圩来举例,两千亩地,丁均四十亩,户均两丁,就是二十五户人家。
两千亩地围出来,成本往高了算,按一贯一亩计,需要投资两千贯。
加上户均十贯的农具种子房屋之类的补贴,永安圩要达到让移民拎包入住的标准,共计需要两千二百五十贯。
四通商号将这些通通承揽了下来,其实成本比这个要低得多。
然后以土地上第一季油菜作为收益,按一亩地出油百斤计算,就是二十万斤菜油。
就算菜油价值只有香油,茶油的一半,五十文一斤,这里也是一万贯的收益!
刨去前期投入,四通将获得七千七百五十贯的利润!
这才特娘的又得面子又得里子!
当然实际收益率不可能做得到这么高,还有诸如管理成本等各项支出。
但是利润空间就在那里摆着,四通并没有赔本赚吆喝,有足够的动力刺激商贾们投入到苏湖土地开发中来。
这就是模式的胜利,两浙路转运司,真的能够做到不花朝廷一文钱,仅仅利用民间力量,将太湖开发这事情给办下来!
苏厨




苏厨 第七百八十五章 黄鱼季
第七百八十五章黄鱼季
大宋对油类的需求量那是毋庸置疑的,更何况,现在有了化工这头老虎。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
比如肥皂,光这东西对油脂的需求量,就足以吃下大部分供给。
所以四通的利益,不光光是第一期收回成本获取利润,更加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个油料基地!
这才是真正的多赢模式。
一个油坊,一天能榨出八百斤油料,二百五十天才能榨完。
如果采用三班倒昼夜不停,那也得一百二十天。
所以永安圩上,人人都是笑脸,四通商号那就是本家,油料肯定要先留足自家所用,苏油给每户人家留下了一百斤,其余全部拉走。
这边收完油菜,安和圩那边,又该收麦了。
两个圩田上的移民们感觉充实惨了,这日子,这过法,这也太美了哟……
有了油,有了面粉,那还差什么?
当然是差小鱼!
正好太湖的鱼季又到了。
苏油很痛苦,四月也是舟山鱼季,自己到底该留在这里呢,还是去昌国呢?
最后还是为了两浙路的大局,痛苦地放弃了软炸刀鱼,豆豉凤尾鱼,踏上了昌国之旅。
不过出发之前,特意交代了章惇,现在油料不缺了,赶紧在湖州开了几个罐头厂,主打产品就是凤尾鱼罐头,熏鱼,蟹粉。
昌国外的海面上,大黄鱼聚集成群,那场面让后世穿越而来,见惯了平静海面的苏油,感觉不再是壮观,而是——恐怖。
太多了……
晚上,一艘小船上嘭嘭嘭亮起了几盏大型白金汽灯,呼呼的燃油蒸汽,喷得白金灯丝发出雪亮的光芒,照明范围覆盖了近百米的海面。
海中星星点点,那是海鱼们被灯光引诱过来,鱼鳞反射出的光线。
夔州型三千料的土豪版打渔船,船侧长长的横臂打开,围绕着灯光,下下了巨大的围网。
围网完成了巨大的圆圈后,船上老渔头,龙浪生等渔民,开始收紧绞盘,将缆绳拉上来,将围网底部收拢。
围网收好之后,包围圈中心的小船关闭了汽灯,从里边行驶了出来。
“收网——吹号——”老渔头大声地对着船楼上招呼。
为了这个号声能够传得更远更长久,苏油特意将锅炉都用上了,在气门口上安装了一个金属哨,现在锅炉真通过压力阀呼呼往外冒气。
听到招呼,苏油打开了汽笛开关,蒸汽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从汽笛通道喷涌出来。
“呜——”一声尖锐,悠长,难听到了极致的汽笛声,从夔州型上远远地传了出去。
这声难听到极点的汽笛声,对周围的小渔船来说,却不啻天上降下的福音。
很快,海面上出现了很多星星,可以移动的星星,从四面八方朝着夔州型高高的桅杆顶上点亮的汽灯围拢了过来。
大围网越收越浅,无数大黄鱼,在水面跳跃。
水面下,鱼群中间,还夹杂着不计其数的墨斗鱼。
这是一场昌国群岛渔民的盛宴。
无数的小渔船便围拢在浮球构成的圆圈周围,渔夫们拿着巨大的抄网,一网网地往自家鱼舱中疯狂的抡动起胳膊。
很快第一批小渔船便满载了,渔民们带着极大的满足与不甘,扯起竹席苇席的风帆,向昌国诸岛驶去。
第二批小渔船又再次围拢了过来。
三岛巡检王德甲,让兵士划着小艇,一脑门子汗,来回招呼捕鱼的秩序。
一条大海狼鱼从海面上跃起,大尾巴扫得王德甲一屁股墩坐在了甲板上。
“直娘贼的……”王德甲扶着被打歪的斗笠,坐在那里两腿哆嗦,激动得起不来。
常年被海风吹得黝黑的脸上又是眼泪又是笑容:“这个年,直娘贼的好肥啊……”
昌国诸岛,有了两浙路最高行政长官的批示,年前可足了劲的存盐,苏油的批示是,淘汰浪费资源的生产方式,淘汰口味不佳的海产品,今年昌国必须生产尽量多的黄鲞,满足大宋人民餐桌上的需要。
什么海水洗黄鱼,少来!
所以岛上的妇女儿童都动员了起来,杀鱼!腌鱼!晾晒!
鱼类还有一种重要副产品——鱼鳔。
石首鱼胶,是如今大宋最顶级的粘合剂。
所以这是一门大生意,必须依靠四通成熟的商业模式。
所有参与打鱼的渔船,钉牌,登记册籍,由四通商号统一安排生产,运输,销售。
渔农们组成渔业社,在商号指导下进行生产作业,实现人力和资源产品的最大化利用。
商号组织给渔农们运来粮食,油料,食盐,几乎管理到了方方面面,包括家中的菜刀,铁锅,都当做福利奖励发放。
相对以前打到鱼吃鱼,打到虾吃虾,没鱼没虾吃蛤蜊的日子,现在家中有米有面,院子里有鸡鸭,只靠打鱼都能过上正常的生活,海上作业辛苦,甚至商社没月还要发放一斤药酒祛湿驱寒,有个头痛脑热还有医生上门诊治。
这样的日子对渔民们来说,相比以前,简直就是到了天堂。
同样的道理,苏油指示舟山附近水师,都是渔家子弟,现在不出力什么时候出力?农忙时节,军方必须出动帮助地方百姓生产。
以后的大宋水师,将是组织最严密,训练最苛刻,技能要求最复杂,知识储备最高深,眼界最开阔,战力最强悍的精锐中的精锐,战舰,将是大宋漂流在海上的国土。
这支部队如何打造?远航万里如何控制?必须从思想上找到根源。
根源就是这里,即使漂流万里之外,这里有你们的父老,你们的兄妹,你们的家!
你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为了皇宋!
苏油都发话了,又是自家人,那还有啥好说的,所以当金悌和平正盛来到昌国的时候,从港口向岛上看过去,整个岛屿都飘扬着一串串的黄鱼鲞。
苏油在今年进行了大量的体力劳动,肌肉重新变得结实,不过明润是明润不起来了,黑里透亮倒是真的。
金悌是来辞行的。
苏油将高丽使臣转达的国王善意传报给赵顼,赵顼很给面子。
许高丽大僧统义天入朝觐见,赐紫衣,紫金钵盂,禅杖,檀香。
答应义天的请求,让他在杭州跟从净源大师修习佛法。
义天求请赵顼,希望能够将本宗的佛教经典复刻翻印,除了自己学习之外,学成之后,还要带去高丽传法。
这是要做高丽唐三藏,赵顼很感动,大手一挥同意了,将这事情丢给苏油办理。
南风起来,金悌此次回高丽,顺便带来义天给苏油的书信。
苏油看过信件:“陛下亲自召见,这么高的规格,大使回去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了吧?”
金悌拜谢:“多谢少保周全。”
苏油笑道:“跟我有什么关系,早与你说过,两国君王仁德,不会过多计较的。对了,王相公正在筹划废弛铜禁,就从舶来钱开始。”
“回去与你们国王商量,高丽需要多少铜钱才够流通之用,报上个数字来,两浙路神泉监给你们铸钱,以后不用偷偷摸摸走私了!”
金悌大喜过望:“当真?这实在是天朝莫大的荣宠,小国举国上下,莫不铭感上国之恩。”
苏油摸了摸鼻子,感觉很惭愧,还有哭着喊着求你进行货币侵略的,真是没地方说理去了。
见平正盛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苏油,苏油只好放下手来:“日本也照此办理。谁叫我们是一衣带水的亲戚呢?”
这真的是大恩德,如今两国和大宋走私贸易铜钱,其中的差价是非常恐怖的。
苏厨




苏厨 第七百八十六章 沈括的外交
第七百八十六章沈括的外交
大宋官府,肯定不会比刀头舔血的走私商人更加心黑,因此两国在交换中,必然会得到比以往更加巨大的经济利益。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
但是同样的,大宋官府能够组织的贸易规模,那就不是走私商人们那点小打小闹了。
所以说白了这就是裸的经济侵略,不过鉴于两国如今还非常落后,这种侵略,给两国带去的,竟然是不小的好处。
而大宋将在这样的贸易里边,极大地加强对两国的控制力,使之成为商品倾销地,还要小心的控制顺差,先得把两个小国扶持起来,增加其国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不然想剥削都无从剥削起。
这就是事情的本质,也是两国感恩戴德的原因。
苏油就是这么苦,不但要操心国内,还得操心海外,要做生意,先还得要把贸易伙伴培养出来,简直是见了鬼了。
1...279280281282283...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