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以文德教化百姓,在这点上,大宋与高丽都是有志一同的。所以其余的都是小节,两国君王都是明睿之主,当不会过于怪罪。”
金悌连连称谢:“多谢少保,多谢少保。”
苏油想了想:“我甚至觉得,还可以将此事做为契机,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华严宗十门六相之说,其实于我理学也大有裨助。会昌法难之后,释家经论销毁殆尽,诸宗一时皆衰。”
“到我大宋,高僧子璇才重兴华严,门人净源作疏倡导,华严经纶,如今才得以流盛于大宋,辽国,西夏,日本,高丽诸国。”
“净源大师现在就在杭州祥符寺,僧统你便在那里挂单如何?”
义天喜不自胜:“多谢少保成全。能得净源大宗师指点精义,义天感激涕零。”
苏油笑道:“那大家一起入席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你这可是千里之外的贵宾!”
如今的僧人吃肉喝酒也寻常,会烧猪待客的,可不光光只有一个佛印。
相国寺里就有个和尚惠明,“善庖,炙猪肉尤佳,一顿五斤。”
苏油都跑去吃过,味道的确不错。
因为苏油的阉猪推广出来之前,猪肉只有乳猪才可口,所以惠明用的还是乳猪。
贼残忍,但是,嗯,真香。
惠明烧猪还很出名,道隆也不管他,他的院子甚至直接就叫“烧猪院”。
大相国寺的奇葩还不止惠明一朵,还有一个叫澄晖的,竟然娶了一个艳妓,每逢喝醉就得意洋洋的宣称:“如来风流快活,光前绝后。”
浮浪子弟称其妻为“梵嫂”,求见不得,干脆夜里在他门上贴了张纸条——“敕赐双飞之寺”。
开封还有一座大庙叫酺池寺,皇亲国戚们经常去这座寺庙玩,在偏殿里与那里的寺僧们召妓聚饮,方丈也并不责怪。
更搞笑的是广南,和尚们放贷经商赚得盆满钵满,操控了商业和金融业,无数妹崽趋之若鹜。
于是和尚娶妻生子都是常事,有人因此特意写诗笑话这个地方:“行尽人间四百州,只应此地最风流。夜来花烛开新宴,赢得王郎不裹头。”
所以说大宋度牒贵,它贵得有道理,这特么就不是什么宗教身份证明,这是产业准入证明!
华严宗持律还是比较精严的,不过现在大宋自己都还没有到持戒整饬的地步,更别说外国和尚了。
周二得到了其父蜀中菜式的真传,又在张散的海船上游历四方,鹊巢鸠占当了一把龙家的行政主厨,整出来的菜式把龙继才都惊着了:“这,这些菜品,是我家厨房里出得来的?”
周二一脸羞惭:“少爷莫要见怪,材料一时凑不齐,家伙事儿也不太顺手……”
苏油看着那盘鲜切的鱼脍便心痒难耐:“牡丹鱼脍,这手艺可以的。来来来,大家动手!”
五斤的清蒸大红嘉琪鱼;还有四指宽的大带鱼,分作香煎,红烧,梅汁三种口味;梭子蟹,如今叫三疣白蟹,分了盐焗和爆炒,还点了辣米油;另外有一大笼清蒸贝壳虾蛄之类的海鲜杂烩,外加香溜鱼片,鱿鱼炖鸡汤,海带烧老鸭,椒盐油炸小石首鱼,拌海蜇头,蒜蓉蒸蚝……
不光苏油觉得大快朵颐,就连龙继才,王德甲等当地人,都没有吃过如此丰富美味的做法。
龙继才拱手道:“少保,这些都是川中的做法?”
s:《叶轻眉的故事极夜黎明》今天就连载完成了,从今往后,老周也能自称,咱也是在玩过双开的人,哈哈哈哈……这故事是一个小前传,花了很多心思,同时也尝试一下另外一种风格。。
两万多字,不耽误大家多少时间,希望喜欢老周的朋友,都去捧个场。
更希望大家指出老周的不足之处,谢谢!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





苏厨 第七百五十一章 蚝油
第七百五十一章蚝油
苏油笑道:“哪里,其实都是各地做法,不过酱料调料上用了蜀中的东西而已。”
“除了清蒸,盐焗,还有鱼脍,剩下的要用到豆类制作的酱油,豆豉,豆腐,豆酱。你们没有发现,豆类与鱼类海鲜,真的可以搭配得严丝合缝吗?”
“这也不是贪图逸乐,多一勺蒸鱼的豉油,多几片姜片,临出锅泌去蒸鱼的汤汁,撒一把姜葱丝,浇一勺明油,能逸乐得到哪里去?”
“这最多算是尽力将自己的现在的生活,过得更多一分雅致,多一分情趣,其实不难,关键看有没有心思。”
“小山先生,怎么样这一桌?可登得大雅之堂?”
晏几道赞不绝口:“味道绝对没问题,不过要登大雅之堂,花色摆盘上还要下功夫,比如蟹肉就得取出来。怎么,明公这是准备将物产送去汴京?”
苏油说道:“鲜货想想办法,其实是可以送去一部分的,不过那只是为了打响海产的名声,成本太高了。主要还是得走干腌的路子。”
晏几道觉得好奇:“路上得两个月呢,那是淡水如何带得去活物?”
苏油说道:“我家可是养金鱼的行家,养鱼嘛,保证足够的活动空间,保证水中氧气溶量,过滤槽得力,从杭州养到汴京不是什么难事儿。我又不是给所有汴京人,只要宫中官家能尝到海鲜就行了。”
晏几道有些忧心:“明公,此举怕是要招惹物议。”
苏油笑了:“这是四通商号的老套路,叫联络客户感情。我千里迢迢给陛下送几条新鲜嘉琪过去,陛下他好意思不收购我两浙路几万斤海产?”
晏几道哑口无言:“你,你这……”
苏油理直气壮:“你就说这些海产,运到汴京,是不是对汴京百姓有好处?今年新春汴京人家能在万姓集买得到海带黄鲞,瑶柱干鲍,蟹粉蚝油,那他们开不开心?”
晏几道又愣了:“什么是蚝油?”
苏油贼笑:“高级货色,以后汴京城绝对会流行起来的高级货色。”
席间苏油又给几位族长讲解了此次大船队出海的章程,因为四通海船安全系数很高,航道也是跑熟悉了的,加上先进的测量技术,航海是绝对的暴利中的暴利。
因此薪水也就定得很高,比龙继才这县令都要高出两倍,月收入二十四贯包吃住!对于昌国县丁口日入百文的普通家庭来说,这简直就是后世家中出了个飞行员的节奏!
吃过晚饭,苏油与金悌,义天,晏几道,龙继才还准备谈谈佛法聊聊诗词歌赋,结果门口就开始人影不断,都是前来打听消息的。
被搅扰得聊不成,三娘又没见到踪影,苏油不由得有些记挂,干脆叫上张麒去拜访,就当消食散步了。
来到三娘家,娃子们总算是都回来了,大的才十二,一共五个,家道的确艰难。
一家人正在吃饭,没米饭,全是海菜鱼虾之类。
这还真是穷得只有天天吃海鲜了,苏油看着娃子们碗里的丝瓜烧淡菜,砸了砸嘴:“火单上忘记写这个了,不过没油也不好吃。”
三娘赶紧起身:“官人来了,还没多谢官人命人送来的银带鱼。”
苏油看桌上压根就没有银带鱼,估摸着已经被三娘腌上准备卖钱补贴家用了。
也不好提这一茬:“收到了就好,你们先吃饭,不用管我,我就随意看看,家里冬瓜丝瓜倒是结的倒是不错。”
转了一圈,屋后还有一圈鸭圈,养着一窝鸭子,估摸着家中的蛤贝鱼虾之类的边角废料不少,一个个长得油光水猾。
苏油点头:“三哥,这家的鸭蛋肯定巴适。”
张散点头:“还不缺盐。”
如今鸭蛋一个也就十文钱不到,苏油说道:“一会儿再让三娘搞点咸鸭蛋。”
张散笑道:“少爷是想起我们小时候了吧?”
苏油叹气:“也算是给他们一项生计吧。走,再回去看看。”
孩子们已经吃完了,估计也是三娘也让他们赶紧。
三娘捧出一个陶罐:“官人,这是今天将鲍汁滤过后熬出来的,我闻着挺香,是你要的东西吧?”
苏油用手指蘸了一点尝过,笑了:“你还放了盐。”
三娘说道:“我家的鲍汁本来就要放盐的。”说完又有些担心:“是不是不合用?”
苏油说道:“合用,就是这个,哈哈哈,蚝油!三娘有没有想法开个工坊?我出钱投资!”
三娘有些吓着了:“就弄这个?”
苏油点头:“就弄这个,不过这种弄法产量太低了,得换一种生产方式。”
三娘有些忐忑:“就怕……耽误少保的大事。”
苏油笑道:“耽误不了,你这么勤劳爱整洁,做个工坊管事绰绰有余,这个蚝油你先这么弄着,等我新法试验成功再找你大干一场。”
蚝油等海鲜产品的鲜味,对如今的宋人来说,成因非常神秘。对苏油来说,就是将大分子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过程而已。
要分解蛋白质,就需要酶。
听起来好高大上,其实光苏油知道的都有两种——一种是木瓜粉,另一种,就是豆豉或者豆酱。
豆豉酱里的酶是枯草杆菌产生的,木瓜的则是自己天生的。
剩下的工作就好办了,就是将蚝肉磨浆,水解,滤渣,熬制。
当然要得到更多的鲜味,还要加糖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加淀粉调弄避免分层,这些就是长期研究美食积累出来的生活经验了。
这个东西真不是苏油从后世带来的,纯粹是他结合后世知识和几十年大吃货的经验,觉得完全能够弄得出来。
看着三娘和孩子们靠着残次的或者小号的废蚝当做食物度日,苏油觉得,有必要改变一下这家人的生活。
招募海员是有要求的,这事情是张散亲自把关。
郑侠第二日方才起来,灌了一顿海鲜粥,被鲜美唤回了精神。
然后就被苏油拉着在三娘家后院搞实验。
三娘很开心,少保包圆了家里的干货,还订制了咸鸭蛋。
给家中送来了几百斤谷子,几十斤米,几十斤油。说是自己喜欢吃三娘家的丝瓜烧蚝与冬瓜贝壳汤,每天一早拉着郑侠和晏几道在这里鼓捣到晚间。
三娘是寡妇,不过少保不是一个人,因此也不怕别人闲言闲语。
蚝浆加入富含枯草菌的豆酱汁,以及稀盐酸,这些都是当年研发酱油弄出来的套路,发酵一段时间后,浆中的蛋白质就被分解了不少。
这样的蚝浆,一开始就比三娘那种土法浓稠很多。
经过沉淀和过滤,就得到了原始蚝汁,渣滓才丢去喂鸭子。
还有喂鱼。
一个安静的海湾里,被苏油弄起了一个鱼排,这次打到的毛色完好的嘉琪鱼,都被苏油送去养在了里边。
最大的一条上了十斤,堪称嘉琪鱼王。
然后上锅熬汁,得到原汁蚝油。
原汁蚝油色泽灰暗,易分层,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好保存,因此,必须对原汁蚝油进行改色第二次加工。
先将铁锅加热,抹一层素油。然后放入糖加热溶化。
糖液起泡粘稠,呈金黄色后,加入水和原汁蚝油。加水的目的是稀释里边的游离氨基酸,再缓缓加热,保持九十度左右,将蚝汁颜色逐渐转变成红褐色。
接下来类似勾芡,采用一定配比的淀粉及海藻熬出的胶作为纤维素增稠剂,使液体不分层,并具有浓厚的外观,提高产品的质量。
这个过程中还要加盐,用于提鲜和防霉。
最后就是装瓶蒸制高温消毒,然后加盖密封。
其实和做酱油类似,不过时间短得多。初步工艺流程摸索出来,已经是五日之后了。




苏厨 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报
第七百五十二章潮报
今天就是尝试这个产品,苏油做了个蚝油青菜,蚝油冬瓜,蚝油烧排骨,吃得几个娃子满脸笑容。
经此一事,晏几道对苏油的吃货本质算是彻底见识到了,大宋百姓又多了一项改善餐饮的鲜味剂,这东西的价值,将不比酱油,香醋,甚至永春露差上分毫。
苏油说道:“这玩意儿,与鱼类,肉类,海鲜,蘑菇,蔬菜搭配,味道会更好,娃子们,好吃吗?”
小娃子们都疯狂点头。
“好!从今天起,三娘你就是四通商号昌国海鲜坊的勾管!你要将岛上类似你这种情况的家庭组织起来,从小做大,生产各种海鲜产品。蚝油方便运输保存,价格也不贵,将是商号的一项主打!”
……
昌国之行,收获是相当巨大的,这里是后世的舟山鱼仓,如今产能连千分之一都没有发挥出来。
五日后,张散招募了一百六十名昌国青年,全都是操帆弄船水性精熟的好手。
石鍮也赶来了,带来了一项最新的机械,黄铜打造,带着加温室和连接杆,其实就是个简陋的蒸汽机。
这是这个世界第一台蒸汽机,不怕bào zhà,锅炉部分就类似一个高压锅,压力调控就靠一个带点重量的压力阀控制。
所能提供的动力可想而知,那真是弱爆了,但是胜在安全。
压力表还没来得及搞,这个东西目前就解决一件事儿——鱼舱中的海水循环过滤和补氧的问题。
蒸汽机安装在大船后部,通过管道连接水舱。
管道带着止回装置,将锅炉烧起来,不一会,连杆便开始往复运动,带着滚轮连接的等距螺旋筒,将海水提汲起来。
海水淋入高高的过滤槽,过滤槽内是珊瑚石,活性炭,陶球,海沙等过滤物。
过滤掉鱼类代谢废物的海水从槽底滴入下一层,如此一层层到达底部,海水中的氧气又重新饱和,然后流回鱼舱。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鱼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带循环过滤系统的水族箱,可以保证里边鱼类的愉快生活。
晏几道看着苏油和石鍮在船尾忙活,再次刷新了自己的认知,这娃为了吃,简直堪称殚精竭虑!
摇着头对郑侠说道:“我以为酱油蚝油高度酒就是一名老饕的极限,哪里知道……”
就听苏油在另一边哈哈大笑:“妥了!各位,你们是非常荣幸的!你们刚刚见证了历史上一项跨时代的伟大发明——蒸汽机!”
郑侠在一边低声对晏几道说话:“少保到底还是少年本色食客心性,能将海鱼活着运到汴京的东西,在他眼中就是伟大发明……连司天监的浑仪钟表都得排这玩意儿后边!”
晏几道点头:“能为的确是大能为,就是能为太多,有时候……分不太清主次轻重,介夫,你我以后可得多多提醒襄助才是。”
郑侠也心忧戚戚地点头。
晏几道问郑侠:“一会儿就得回去了……”
郑侠脸色发青:“听说天师府有一种药,吸入之后就会人事不知,拿刀子切你都没感觉……”
但是yi mi是用不成的,夔州型纵帆船,载着一船人的欢笑和希望,以及郑侠哇哇的呕吐声,重新回到了杭州湾。
此次出行,错过了观看钱塘江大潮,但是苏油不后悔。
经过此次巡视,两浙路基本理顺了发展思路,开始加速了。
到两浙路一直忙碌了半年,苏油这才算是在杭州坐镇下来。
这都已经九月下旬了。
一艘平底大漕船被改造成了水产船,安装上蒸汽机循环泵,外加整整两漕船的海产干货,朝汴京发运。
前面那一船鲜活海产,是正旦朝会两浙路对皇室的报效。后边的两船,那是四通商号打开汴京市场的拳头产品。
晏几道和郑侠到了杭州后,交游士绅四处化缘,第一期《潮报》出来,就给了苏油咣咣咣三板斧。
创刊号的切入点选择得非常好,轻重刚刚合适,一下子就抓稳了杭州市民的舆论基调,成了他们的代言人。
除了诗词歌赋新奇事物朝廷邸报摘录之外,潮报提出了三件替杭州市民发声的大事。
第一件,杭州有一座名叫明因寺的大尼姑庵,凡是有权势的大和尚来庵里,晚上必会叫年轻的尼姑提供服务。
庵里尼姑们非常烦恼,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和尚,越来越频繁的来访,庵里想出了一个法子,专门弄了一间贵宾房,名曰尼站,选那些曾经有过污点的尼姑轮班。
这件事情极度损伤杭州城的风化,政府你们管不管?!
第二件事,西湖现在变成了垃圾堆,里边一半是腐烂的水草,苏少保你来到浙江大半年,太湖水利工程搞得风风火火,眼皮子底下杭州市民赖以生活的西湖,沦为了大臭水坑,沦为瘴疫之源,你管不管?!
第三件事,杭州城在钱王时期,城中六口大井是居民饮水的重要来源,如今各井都已经闭塞,居民们生活非常不便,苏少保你作为杭州太守,管不管?!
苏油看了第一期《潮报》,眼睛都瞪大了,靠,郑侠和晏几道可以的,凭借着三件事情,一下子就成了杭州市民的代言人!
关键是人家说得都有道理,第一件事是精神文明建设,第二件事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建设,第三件事是前朝德政,如今新朝被旧朝比下去了,那还了得!
苏油赶紧将秦观找来:“半年来眼光都落在两浙路这盘大棋上,杭州给弄成灯下黑了。”
“登报,向杭州市民道歉,召集父老收集意见,征求杭州城内急需办理的十件大事,我们挂牌监督限期解决。将《潮报》所说的三件事情,列为今年的责办项目,将蔡京抓回来办理。”
秦观如今是《两浙新报》的总编,代表的是官方喉舌:“官府给民间报纸道歉?这……这个……”
苏油说道:“不是给报纸道歉,是给杭州市民道歉。疏浚水井,打捞西湖水草引入活水,抓几个和尚,又不是什么劳时费工的大事情,轻轻松松捞名声,凭什么不做?”
“这个创刊号出得好!绝对是晏小山的主意!”
秦观对大佬们的脑洞有些搞不懂:“你都不生气?”
苏油才觉得秦观莫名其妙:“生气?为什么要生气?我们不管意见是谁提出来的,只要人家说得对,我们为什么不改?”
见到邵伯温在一边偷偷摸摸记笔记:“刚刚我推测晏小山,轻松捞政绩那些,不准写。鬼鬼祟祟你这是在干啥?”
邵伯温窃笑道:“老师放心,我本来就没写;学生准备写一部《邵氏见闻录》,这不搜集资料呢嘛。”
苏油手扶脑门:“朝中公议,刘恕刘道原跟前不能聊历史,司马学士跟前不能说今事儿。因为两人转身就会给你记在小本本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如是说。”
“我看你也跟着他们学坏了。”
邵伯温抿着嘴笑:“我觉得没错,留着让后人得闻,必有仰慕前贤风力者。”
苏油伸手:“给我看看。”
邵伯温赶紧将本子藏起来:“不给。”
苏油拿眼瞪他,可惜没什么杀气,邵伯温不理他。
苏油只好转移话题:“平家的小子这几天在干嘛呢?”
邵伯温说道:“在磨着石达之给他造兵器。”
“什么兵器?”
“好像是一柄qiāng,宝贝得不得了,还给取了个名字,叫切羽樋。”
苏油不由得好笑:“没有试试蜻蜓?”
邵伯温不明白:“什么蜻蜓?”
“传说中有那么一支名qiāng,叫蜻蜓切,就是蜻蜓不小心落在上边,自己就把自己切成两半了。”
见邵伯温又要开始掏小本本记录,苏油赶紧喊道:“你赶紧给我住手!我就随便一说而已。”
ps:手机app,点击下方的发现,下拉后有个《庆余年同人创作大赛》,老周也参赛了,现在第二,离第一还差几个,麻烦大家去给老周点个赞,捧个场。
一个人只能点一次,再点就取消了,谢谢大家。




苏厨 第七百五十三章 大盘子
第七百五十三章大盘子
就听身后一个声音问道:“少保大人,你说的是真的?”
苏油转身:“哟,说曹操曹操到,你的那啥切羽樋做好了?”
平正盛珍而重之地从身后取出一个原木鞘,将鞘拔开,露出了里边的一件铁器:“qiāng头做好了。”
说是qiāng头,其实更像是一把短剑的剑体。不粗,只有二指半宽,薄薄的一片,中间起脊,约莫一尺五寸长,显得打造者对钢质极有信心。
后边的茎,反而超过了前头的qiāng身的长度,达到了一尺八寸。
qiāng体是羽纹花钢夹钢打造,羽纹只是表面的装饰,而里边的钢体,则是龙泉亮石精沙,以眉山新法炼出来的。
确实漂亮,苏油看得赞叹不绝:“大石头的手艺,已经快要超过石老了。”
平正盛将qiāng茎插入木柄,插入目钉加固,跑去院里长鸣鸡身上拔了一根鸡毛:“少保你看!”
说完将鸡毛抛出,退后一步,捏着粗装木柄底部一挥,刃光闪过,将飘飞的羽毛一切两半!
“好!”厉害了这手,苏油鼓掌:“好磨功!大石头收了你多少钱?”
平正盛小心翼翼地将切羽樋收好:“三千贯。”
靠!比老子当年坑陈季长还黑!
然后又听平正盛喜滋滋地说道:“qiāng杆还在加工,一丈长,达之大哥说得三年才造得好,只收我五千贯。”
苏油心里打了个突,这徒弟敲诈的功夫也是青出于蓝了,一柄长qiāng,竟然能抵汴京城一所大院!
1...267268269270271...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