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两个小宫女就比较惨了,一人背着一个包袱不说,还抬着一个箱子。
“这是要去哪的?”李诚上前来,笑眯眯的问。李明达被唬的惊回首,一看是李诚就龇牙笑了起来:“正要去寻你呢,来的正好。嬷嬷们都说秋老虎肆虐,不要乱跑。呆在宫里一点都不好玩,她们不去,我自己去。”
远远的几个嬷嬷跑了过来,看见李诚纷纷躬身致意,一个嬷嬷上前道:“殿下,奴婢也没说不让去了,就这一会的功夫,殿下都到这了,让奴婢好找。”
“吴嬷嬷,我也不为难你,就带晴儿雨儿,你们在宫里歇着吧。”李明达一开口,李诚听出了不客气的味道。感情这些嬷嬷是得罪了公主。
吴嬷嬷其实也不太大,看着都没到四十岁呢。上前来冲李诚道福:“自成先生,老身求你劝一劝公主,学习宫中的规矩,那是陛下交代的,老身等也不敢违背?”
李明达听了柳眉倒竖,小小年纪气场十足,抬手指着吴嬷嬷道:“本公主尊你年长,叫你一声嬷嬷。你怎么好在自成先生面前卖老?还说规矩,以老身自称,是懂规矩的样子么?”
一句话说的吴嬷嬷当时脸色就变了,低头不敢再顶嘴。李明达回头对李诚道:“自成先生,走吧,不要理睬她们。整天这个规矩,那个规矩的,烦死人了。”
我看见的一定是假的晋阳公主,这不是李明达的正确打开方式。
李诚终于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李明达算是被自己带歪了。史书里记载的那个端庄贤淑,知书达理的晋阳公主,被自己彻底的带沟里了。看着李明达红扑扑的小脸蛋,觉得这么可爱的公主,健康才是第一位的,要让她活下去才是正经。
“那就走吧。”李诚走两小宫女跟前,一伸手把箱子举起来,扛在肩膀上:“还挺沉啊,殿下的私房钱可不少呢?”两个小宫女连连道谢,一干嬷嬷们站一堆,却没人敢再阻拦。
这里是皇宫,说到底,她们都是奴婢一样的。把李明达惹急了,小家伙闹起来,她们一顿打没的跑。这就不是讲道理的时候,这些嬷嬷都是人精,自然知道该怎么做。回头去找陛下告状,连李诚一起告就是了。
吴嬷嬷一个人站在前面,低头的时候眼睛里全是恨意。李诚居然没帮她说话,还带着公主一起走了。真是可恨啊!
李诚扛着箱子,牵着小公主,走了一段之后,李治带着一个太监两个宫女,默默的跟上。队伍还在壮大,给人一种逃难之感。大太监在宫门口等着呢,看见李诚他们出来了,指挥人把车马赶过来,装车,走人。
原本想要告状的嬷嬷们,看见这一幕都死心了,别告状不成,被一顿板子打死。
高阳拎着裙子追了出来,宫门口被大太监挡在路中,大太监缓缓行礼:“殿下,佳期将至,不可节外生枝啊。”换成一般的太监,高阳一巴掌就扇过去了,但这位高阳不敢。
“本公主还不如不做公主呢。”高阳发出了为何生在帝王家的哀怨,大太监面无表情,没有说话。站的稳稳的!高阳跺脚之后,转身回去了。
大太监悠悠叹息,回来见李世民,把经历的事情都说了一遍。
“别的公主都要学规矩,兕子自幼体弱,学不学都不要紧了。也不必为难那些嬷嬷。”李世民还是通情达理的,但他更心疼女儿。大太监应诺,要退下时,李世民道:“看好高阳,别叫她出宫。闹出事情来,皇家的脸面何存?”
一干宰相被李世民叫来议事,高昌那边很跳,李世民派使者去告诫他,你不要跳哦,朕会揍你的哦。赶紧来长安见朕,有你的好处。高昌王鞠文泰回信称病,表示来不了。
(上犹冀高昌王文泰悔过,复下玺书,示以祸福,片之入朝;文泰竟称疾不至。十二月,壬申,遣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副总管兼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等将兵击之。)
这就是所谓的不能不教而诛了,堂堂正正的阳谋,你来不来都是死路一条。来了,幽禁,换个听话的皇帝,不来,大军碾压过去。
一群宰相看到了鞠文泰的回信之后,纷纷表示这厮不服王化,要好好地进行再教育。
大方针定下来了,李世民才表示:“朕拟以侯君集、薛万彻为正副大总管,以李诚为行军总管,李义府为行军司马佐之。诸君以为然否?”
这个安排没太大的问题,大家都看的出来,这是啥意思。李诚吃了不小的亏,李世民要补偿一下,了解!但是李义府是什么鬼?一个御史言官,怎么去个李诚打下手?
李诚求的是副总管,但是李世民不可能答应这个,完全说服不了众人。
不过大家一看言官头子魏征都不说话,也没人去喷了。
马周站出来道:“陛下,李诚为水师总管,此事,可否再议?”唯一提出异议的是他。
李世民点点头道:“朕也有所考量,诸卿可有建议?”李世民的意思,你们就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多建议了。我都想过了,大家就别哔哔了。
但总有人是要给皇帝添堵的,而且还是皇帝比较信任的臣子。
“臣推举长孙冲为水师总管,接替李诚。”站出来说话的人,是褚遂良。
那么,这是褚遂良的意思么?是,也不是。褚遂良不喜欢李诚,全世界都知道。这家伙站着水师总管的位子,又去做行军总管,必须要给他捣蛋。捣蛋是需要帮手的,所以需要交易争取盟友的支持。
长孙无忌很及时的站出来:“陛下,臣推举张亮接替李诚之职务。”
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朝堂内从来都不是一团和气。
“大司空此言差矣,张亮乃三州都督,并无大错,如何能去做水师总管?”反对的人是个新嫩宰相刘汩,长孙无忌意外的怂,立刻抱手退下了。
如果当初长孙无忌要给儿子争一个水师总管,谁都不会有意见的。那会水师总管人憎鬼厌,谁都不愿意去登州那个穷乡僻壤任职。现在不一样了,李诚化腐朽为神奇,水师总管成为了肥差,登州的位子变得非常的烫手,谁都想伸手进去。
褚遂良举荐长孙冲,长孙无忌出来举荐张亮,刘汩出来反对,长孙无忌退下,然后举荐的人选就剩下一个长孙冲了,这戏很精彩。大家都看明白了!多数宰相都不愿意得罪长孙无忌,所以就算看的很明白,也不会出来拆穿他,大家认真的看戏演戏。
但是有个人最近很飘,风头正盛,膨胀的很厉害。别人不站出来拆穿,也不搞破坏。他偏偏要站出来表示一句:“臣举荐薛万彻为水师总管。”说话的是侯君集,他也是有目的的。
啥目的呢?很简单,争利!薛万均是他这征伐高昌的合作伙伴,他卖个好,将来侯君集想在登州做海贸,那不是各种便利么?
长孙无忌一看这孙子出来搞事,立刻又站出来道:“候尚书所荐,恐有私心。”
侯君集一听这话就乐了,这哥们最近几年混的不错,加上长孙皇后也挂了,怎么会怂呢?立刻怼了回去:“赵国公果然是一心为公!”这一下有人没忍住,噗嗤一声乐了。
谁啊?阎立本啊!这位被皇帝拉来旁听,听到这里没忍住。长孙无忌一道眼神瞪过来,阎立本赶紧低头不说话了,心道:好危险,还是去李庄监工来的安全啊,等下就跟陛下请假。
书剑盛唐 第四百二十四章 高昌
第四百二十四章 高昌
李世民沉着脸看着台下的臣子们在互相攻讦,心里很是不爽。当朕不在耶?
宰相都是聪明人,谁都能察觉李世民的情绪不稳定。但是水师总管这个位子太过诱人,实在是忍不住要争一争。于是,又有人站出来说话了。
这次又是谁呢?杨师道!李世民有意让他为侍中,所以杨师道也能进来听政了。
“臣举韦挺为水师总管!”这一声可谓振聋发聩,房玄龄都被震的把头抬起来了,一看是杨师道,立刻又把头低下去。
韦挺是什么人啊?魏王李泰的忠实拥趸,千方百计推魏王上位。杨师道这是要押注呢。
这一推荐之后,局势立刻有点乱了,工部尚书杜楚客站出来了,举着笏板支持杨师道的建议:“臣附议!”韦挺是个文臣,但是这年月的大臣,根本就不分文武。只能相对文或武。
长孙无忌赶紧退了下去,这时候说话就是在作死啊。储君之争,万万不敢表态的。
也有聪明过头的,比如侯君集就是了,瞪着眼睛怼杜楚客:“韦挺文臣也,如何为武?”
杜楚客才不鸟他呢,直接喷回去:“候尚书乃是武将,如何为吏部尚书?”
然后两边就干起来了,侯君集有点势单力孤,即便是薛万均,也没有出来帮忙的意思。毕竟涉及到他兄弟,得避嫌啊。
杜楚客这个大臣呢,李世民本来很欣赏的。原因是杜淹那档子事情。但是这人啊,总是会变的,杜楚客就变了,李世民还活的好好地的时候,就开始押注了。李世民心里很腻味,你怎么不学一学你哥哥杜如晦呢?
(少随叔父淹没于王世充。淹素与如晦兄弟不睦,谮如晦兄于王行满,王世充杀之,并囚楚客,几至饿死,楚客竟无怨色。洛阳平,淹当死,楚客泣涕请如晦救之。如晦初不从,楚客曰:“叔已杀大兄,今兄又结恨弃叔,一门之内,相杀而尽,岂不痛哉!”因欲自刎。如晦感其言,请于太宗,淹遂蒙恩宥。楚客因隐于嵩山。
贞观四年,召拜给事中,上谓曰:“闻卿山居日久,志意甚高,自非宰相之任,则不能出,何有是理耶?夫涉远者必自迩,升高者必自下,但在官为众所许,无虑官之不大。尔兄虽与我体异,其心犹一,于我国家非无大功。为忆尔兄,意欲见尔。宜识朕意,继尔兄之忠义也。”拜楚客蒲州刺史,甚有能名。)
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斗嘴很快上升到表示要与对方的直系女性亲属做深入交流。
别以为这些人吵架都是文绉绉的,该骂娘的时候,“彼其娘之”一点都不客气。
李世民在高处,看了好一阵,不禁心生悲凉。旧的门阀还没打下去,新的贵族开始跳。
“够了!”脸色越来越难看的李世民怒吼一声,正在对喷的大臣立刻停下来,集体朝李世民躬身:“臣有罪,臣惶恐!”
李世民都懒得多看他们一眼,淡淡道:“朕拟进刘仁轨为水师副总管,许敬宗为长史,二人代行水师总管之职,待高昌事了,李诚回登州继续担任水师总管。”
“臣无异议!”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就是房玄龄,长孙无忌稍稍迟疑,也跟着站出来表态:“臣附议。”马周、杜淹等重臣纷纷表态。
这事情怎么说呢,李世民在之前应该跟大臣们通气的,但是他没有这么做。目的就是想看看这些大臣的反应,结果很失望啊。李世民都没提说让李诚辞职的话,都跳出来争夺。
这让皇帝心里很不舒服,朝堂上大臣之间没矛盾固然不好,但是矛盾激化了也不好。
关键是这些臣子啊,根本就没考虑水师的建设问题。李诚把水师发展起来,没钱自己找钱的时候,你们都在干啥?现在弄好了,你们出来吃现成?
尽管心里很不甘心,长孙无忌没有再争夺了。侯君集也没争了,其他人更别提了。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李世民体会到了乾刚独断的快感,同时也很无奈。大臣们跟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人很多啊,心里都在小家优先,然后才是国家的公事。
李世民看着房玄龄就很欣慰,这位臣子好啊。所以又表示,赶紧让房遗爱和高阳结婚吧,我们做这个亲家,朕很满意。
房玄龄当场表示,都准备好了,日子到了就办事。
散会之后,房玄龄回到家里,心中很是不安,在书房里一个人坐了很久。
李诚这边回到家里,也躲到书房里不出来了。公主和李治,丢到秋萍的院子里去。这么做是有含义的,秋萍在李家最弱,唯一的依靠就是李诚了。现在她跟晋阳公主和李治关系好了,也算是多了一个靠山。
书房里的李诚非常的惶恐,因为历史上的一些细节,出现了变化。自己最大的依仗,还有没有作用真不好说了。按说今年春天,房遗爱就该娶高阳了,但是拖到现在还没办呢。
历史的惯性巨大,事情还是发生了,但是谁知道以后有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呢。比如这一次去高昌,别人都很羡慕李诚,有机会立功了。但是李诚却很清楚,侯君集和薛万彻在高昌都干了一些啥事情。
自己跟着去了,是阻止呢?还是放任自流呢?思来想去的,李诚还是没主意。说实话,高昌国鞠文泰一家人呢,都是汉人。汉朝的时候留在西域的汉人,结果后来自立了。
高昌那个地方,汉人还是主流的,但已经是汉胡混杂了。侯君集为了敛财,擅自流放无罪之人,又私藏高昌国库的珠宝。侯君集这么一带头,下面的将士也开始跟着学。缴获查抄出来的珍宝财物,被盗无数。
当然这是书上说的,实际上的情况有可能是另外一种。不管哪一种,李诚都会被牵连。如何避免被牵连呢?李诚现在就必须做好准备。
此去高昌数千里,还有两千里的沙漠,这一路可不好走。李诚负责大军的后勤,责任重大。现在就必须开始做准备了,等到准备完毕了,估计已经是秋末了。
史书记载的高昌是自己作死,阻断丝路,不让西域各位来朝拜大唐。这是我们自己的史书的记载,你可以这么理解,高昌是地区老大,毕竟是汉人的底子,在西域那个地方小范围的称王称霸。高昌距离大唐很远,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当下的格局是大唐为尊,西突厥是老二,老大距离比较远,老二比较近。于是,高昌与西突厥达成了盟约,一旦唐军来征伐,西突厥答应派兵增援。
因为距离太远,考虑到当时的道路条件,还有两千多里沙漠地带,对后勤可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鞠文泰不认为大唐能下决心进攻高昌,这么远的距离,军队的数量多了,后勤就能把你拖死,来的少了,西突厥出兵,胜算则未必能有。
这些东西考虑的都很周密,看起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但鞠文泰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是大唐,唐军的战斗力远远超出了鞠文泰的判断。这么说吧,如果一万唐军遭遇五万西突厥的骑兵,干起来肯定是唐军获胜。
一万唐军遭遇十倍之敌,那就要看其他因素了,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的话,唐军还是能赢。唐军就是这么吊!以少胜多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一汉当五胡,是这个时代的定理。
还有一个因素,突厥被大唐打怕了,自身还有其他敌人,比如薛延拓。所以,无法全力以赴的应对唐军。甚至说的严重点,看见唐军的旗号就跑路都不是新鲜事。游牧民族在战场上刚正面的水平,一直都是被吊打的节奏。
再者,西突厥自身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内部问题很多,所以对鞠文泰的承诺,更多是是忽悠他给大唐添堵。
深知这一仗必胜的李诚,唯一要做好的就是大军的后勤工作,侯君集率一军出征,这一军大概人数是两万,这还没算辅兵。七七八八加起来,怎么也得有三万人。三万人的后勤补给,从来都不是小事情。
李义府非常意外,接到上命之后,呆滞了很久,然后才立刻收拾收拾,奔着李庄来见李诚。到地方都黄昏了,大不了在李庄过夜就是。
李诚在书房里接待他,一起吃了晚饭,没有上酒水。不是不重视他,而是要谈事情,不好喝酒,免得耽误了。
李义府在没其他人的手,很正式给李诚行礼:“多谢自成举荐之意。”
这就是聪明人,一想就明白,这差事是怎么来的。大唐重军功,这一仗看起来还是有风险的,但是对于李义府来说,风险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机会立军功。
李诚笑着摆摆手:“我推荐你可没安什么好心,接下来有你累的。我唯一能保证的,就是一旦上了战场,我负责你的安全,如果需要战死,我一定死在前面。”
李义府听了不禁动容,再次深深的躬身:“如此,义府累死有何妨?”
书剑盛唐 第四百二十五章 炒面
第四百二十五章 炒面
初期筹备的琐事很多,跟各大衙门打交道的事情,一股脑的都丢给了李义府。
李诚又一头扎进厨房了!要说这个厨房,李诚已经很久没来过了。厨娘差点跪下了,李诚才放弃亲自动手的念头。一番折腾,交代厨房准备各种材料,等他回来处置。
离开厨房,李诚又奔着后院去了,到了秋萍的院子里,李治在秋千上摇晃着,手里拿本书在看。晋阳和安乐正在疯玩,沙池里滚的一身是汗。李治时不时的看两个小的一眼,嘴角挂着微笑,丫鬟宫女在一旁干着急,没一个敢上去阻止的。
“师傅!”李治看到了李诚,赶紧从秋千上下来。
晋阳也停下来:“李自成,陪我玩。”小安乐傻乎乎的笑着,跟着喊:“玩,玩!”
“你们玩,我有要紧事,要给大军准备干粮。”李诚随口回答,秋萍从里面出来,手里拿着个长条的布袋。看过老电影的都知道,当兵的背着一条布袋子。
“师傅,弟子能跟着去看看么?”李治提出要求,晋阳没兴趣,拉着安乐继续玩。五六岁的小姑娘,再聪明懂事,那也就是个小姑娘。啥都没有玩重要!
“嗯!”李诚看了一眼布袋:“手艺不错,挺结识的。”夸了一句,秋萍微微一笑:“这算什么好手艺,又不是绣花。”挥挥手,招呼一声,李治丢下书跟着李诚走了。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任何时候,粮草都是首先要解决的事情。牲口也好,人力也罢,都是有限的。一个人或者一头牲口,携带的粮草是有限的。所以啊,要在有限的运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多带粮草。”李诚很自然的给李治上课。
“明白了,师傅!”李治倒是和好学生,话不多,学习很认真。缺点就是性格软了点,不过李诚相信自己能培养出一个坚毅的太子来。历史上的李治由李世民亲自带大的,但作为皇帝是很忙碌的,没有多少时间带孩子。
所以呢,李治多数情况下,还是跟着宫女和太监一起生活。这些人伺候人是没问题了,但是对皇子和公主们的性格影响,好的因素少的可怜。
李诚又去了库房,去了一个坛子,打开一闻,腥味有点重。但这是好东西啊,李诚特意让人从登州弄回来的海肠子,晒干后磨成粉末。这东西不能完全替代味精,但也有六七成的功效。在这个时代,也只能用这个了。
李诚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弄点携带方便的调料,现在看来用处似乎更大一点。厨房里头,其实这东西发挥的作用不大,老一辈的厨师,哪个没有吊高汤的手艺?也就是现代人偷懒,厨师才会图省事用味精。
“闻闻看!”李诚把坛子递给李治,熏的李治皱眉头:“这是啥?黑乎乎的,味道好冲人。”
“你可别小看这个东西,这是海里捞起来的海肠子,晒干了用碾子磨成粉。这一回征高昌,干粮上头这东西是点睛之笔。”李诚笑着解释,伸手摸了摸李治的脑袋。趁现在还不是太子,多摸几次。李治很享受这种亲昵的举动,眼睛眯了起来。
厨房里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土豆份、番薯粉、玉米粉,面粉,猪油。李诚到了就让厨娘开工,大铲子动起来,这大锅是蒸包子的,上面还有一根绳子,绑着铲子柄中间。厨娘使劲的时候,能省不少力气。这就是民间的智慧啊!
当然这就是小技巧,自然科学的高手,是不可能出现在民间的。
炒面这玩意操作简单,能长时间的保存,绝对是行军打仗的必备干粮。弄好之后,装了两袋子。随手抓一撮放嘴里,很干!这玩意不干就麻烦了,干才不容易变质。李治在一边,也抓了一小撮放嘴里,想吐出来看看师傅,没敢吐。
李诚拎着出了厨房,让李治回去歇着还不乐意,非要跟着李诚一道。
反正时间还早,这才晌午呢。吩咐下去,备马,李诚要进城。师徒二人带着四个随从,策马出了李庄,午饭之前赶到长安。回到怀贞坊,随意的对付了一顿饭。午后两人也不休息,奔着皇城就来了。皇城不是皇宫,唐朝的皇城是政府办事地点。
这地方李诚很少来,不过长安城里不认识李诚的人不多,一路往里走倒是畅通无阻。没哪个不长眼的来阻拦他。李治还是头一回来这,看啥都新鲜。跟着后面东张西望的,李诚叫了一声,他赶紧跟上来。
“师傅,找谁去?”李治好奇的问,李诚笑道:“还能找谁?侯君集啊,吏部尚书,这次是他的大总管。干粮的事情,得跟他说一声。”
到了侯君集办事的院子门口,还真有不长眼的给拦住了。不是不认识李诚,就是要拦着他。“站住,也不看看这什么地方,胡乱闯什么?”这门子脸色倨傲,抬手指着李诚说话。
李诚也没立刻搭理他,而是回头问李治:“看见没有?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叫做不打勤的,也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李治一听,眼睛发亮,跃跃欲试。
李诚给他个鼓励的眼神,李治冲上去,抬手对着门子就是一巴掌,啪的一声,抽的叫一个脆啊。门子被李治给抽傻了,瞪着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李治:“你敢打我?”
李治有李诚护驾,自然胆气十足,叉腰抬手指着门子的鼻子:“打的就是你这不长眼的。”现学现卖,说完了还得意的回头看看李诚。
门子也急眼了,一抬手也是一巴掌冲着李治过来了,李诚反应极快,一伸手把门子的手给拿住了。门子使劲挣扎,根本没用,手就像被铁钳子捏住了,疼的他面红耳赤的。忍不住叫了起来:“来人啊,有人闹事。”
李诚微微一使劲,给门子的手腕轻轻一折,这门子的手疼的不行,直接跪下了。李诚回头笑道:“没打够吧?再来几脚!”李治兴奋的一脸激动,冲上来抬脚就踹,连着踹了十几下,气喘吁吁的才算停下。门子倒是想躲,李诚拿着手呢,只能硬抗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