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一阵闹腾,动静不小。边上里头都出来了不少人看热闹,一看是侯君集的门子被人打了,场面就更热闹了。李诚往里看一眼,发现侯君集带着两个人出来了,这才松开门子。
“候尚书,管管你的人,居然敢对晋王动手,要不是我及时拦着,晋王挨了打,后果不堪设想。”李诚真是恶人先告状,李治听的眼珠子一阵乱转,心道还能这么操作?明明是我打的人,居然还能先告状。
侯君集看见李治,赶紧上前来行礼。其他两人也先后行礼。“臣薛万均,臣契苾何力。”
无关人士一看来了个王爷,纷纷行礼后告退。现场就剩下六个人,侯君集脸色难看的踹了一脚门子:“滚回家去领军法!以后不用你跟着。”门子连滚带爬的去了。
回头侯君集眼神不善的看着李诚道:“怎么着?自成带着晋王打上门来,侯君集哪里得罪了自成么?”这厮也是够了,根本不问情由,直接发难。
李诚平静的看回去,嘴角挂着冷笑,李治一看这阵势,开始有点怂,想着又站出来,指着侯君集道:“孤随师傅行走,所到之处无人阻挡,到了这里却被人拒之门外不说,恶语相向,动辄挥拳要打。此事,孤自会想父皇禀明。”
一番话说的李诚脸上露出笑容,侯君集尴尬的不行,本意是为难李诚,不想把李治给弄出来了。“殿下勿怪,臣这不是在了解情况么?”李治冷笑:“了解情况还把门子赶走?”
侯君集被问住了,薛万均赶紧上前开口打圆场:“自成来此,所为何事?”
李诚也没把事情闹大的意思,笑着看一眼李治:“给各位看点东西,殿下要来,就带来学习学习。”侯君集这才赶紧请两人进去,一行人进了里头,各自落座。
“就是东西,各位看看。”李诚把两个布袋子丢桌子上,让三人看。侯君集拿着袋子看看:“什么东西?”说着话打开一个袋子,伸手进去抓一把,拿出来一看就愣住了?
“这啥?”李诚笑而不语,李治一看三人都不懂,心里对李诚的佩服又达到了一个高度。师傅就是师傅,弄出来的东西,三个大人物都看不懂呢。
“尝尝就知道了。”李治忍不住开口,侯君集诧异的看看手里的炒面,往嘴里倒了一点。砸吧几下嘴之后,反应过来了:“这是干粮?味道很不错啊,还有股子鲜味。”
这一下薛万均和契苾何力也好奇了,各自弄一点往嘴里倒,尝了味道后。薛万均忍不住道:“确实是有鲜味,这干粮不错,能保存多久?”
三人脸上都露出喜悦的表情,这一次打高昌,最头疼的就是后勤问题,尽管这是李诚负责的,但是三人也不敢怠慢。
李诚笑眯眯的说了一句,三人顿时大吃一惊。





书剑盛唐 第四百二十六章 《千金方》第二作者
第四百二十六章 《千金方》第二作者
李诚伸出三个指头,笑道:“至少能放三个月的!”三人先是惊,后是喜。齐齐道:“好!”
带兵打仗,你先得让士兵吃饱了。不吃饱没力气打仗。远征高昌,最难的问题就是粮草的运输和携带,车辆多了,走沙漠很受罪。尽管这年月的沙漠,还没有那么彻底的沙化。
现代的越野车都能陷在沙漠里,何况这年月的大车,车轮都是木头做的,还没轴承。在沙漠里走,那得多费劲。别说唐朝了,就算是现在,开车去西域,从西安出发,能累半死。
在这个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工具原始的时代,几万大军千里征战,其中的困难现代人无法想象。但是对于唐军来说,这是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边塞诗人的涌现。
才会有“不破楼兰终不还”,才会有“若个书生万户侯”这一类豪迈的诗句。
这就是大唐,波澜壮阔的时代,汉民族绝对领先世界的时代。
李诚看着三人脸上的喜悦,深感能为大唐帝国的事业添砖加瓦,是一件幸事。
尽管不喜欢李诚,但是侯君集还是冲李诚竖起大拇指:“自成,此首功也!”
“没错。有了炒面,原本只有九成九的胜算,现在是十成了。”薛万均也赞了一句。听他说话的语气,就是这么自信。两千里的沙漠怎么了?照样开过去碾压你。
“后勤诸事,可以安心了。”契苾何力也是一脸的笑容,原本携带粮食是最麻烦的事情。现在简单了,就是一人几条布袋子,然后就搞定了。
“各位前辈放心,李诚既然接了这份差事,就一定办好,不但要让大家吃饱,还要吃好。”李诚忍不住又吹了一句,习惯性的装b,这毛病很难改了。
但是这一次,大家都不认为他在吹牛,一点干粮都能玩出花来,还有啥不能解决的呢?
现在是七月中,距离原计划的出征还有两个月的时间,现在可以提前了。就看李诚的速度如何了?李诚告辞出来,李治跟着在后面道:“师傅,为何各位将军如此激动?”
李诚笑道:“无他,炒面的出现,大大的降低了后勤的难度。”
李治点点头:“师傅,这段时间,我就跟着您学习怎么组织后勤吧?”李诚点点头,不过还是交代一句:“记得给陛下说一声。”
李世民接到李治传回来东西消息也很吃惊,但是很快就淡定了。李诚带着李治学习怎么组织后勤,总不会是坏事。这次李诚没回李庄,直接回了怀贞坊,要办事还是在城里方便。
把李义府叫来,两人商议了很久,拿出了一个大致的方案。首先自然是要列出物资清单,然后计算出具体数字,最后才是采买分发。这工作非常的琐碎,但是也是最见能力的地方。
李诚列出的主要物资,大概有大豆、肉干、菜干、铁锅,小铲子。肉干强调必须是吐蕃那种,比石头都硬,能砸死人,能咸死人的那种。这种肉干,放一年都不得坏。现在派人去松州,最多一个月就能运回长安。
行军大铁锅在李诚看来是标准配置,五十人一口铁锅,扎营的时候铁锅架起来,水烧开了,放点肉干,放先菜干,这就是一锅汤了。一碗汤加两把炒面,别提多香了。当然这只是针对在沙漠里行军时的伙食,平时还是少吃这个为好。
斯帕姆了解一下,美军吃到想吐的罐头。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是要吃死人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俄战争时期,日军大面积的发脚气,造成非战斗减员。原因居然是精米。
李诚这边刚来时准备,孙思邈就出现了,老先生不甘心在某个地方呆着,最近一段时间那是满世界的乱窜。从登州出发,然后一路往东北走,差点被高句丽的兵抓了起来,草原上也转了一趟,最后绕个圈子从雁门关回来的。
“自成,此去西域,贫道也要去。”孙思邈一开口,李诚就觉得要出事。
“道长,怎么想起来去西域?”李诚试探性的问一句,孙思邈很干脆的回答:“西昆仑!”
我这里有一句吗卖批一定要讲,到现在还不放弃修仙的想法么?道长,你人生最壮美的篇章是《千金方》,是医学的各种首创,是一千多年后人们把您的贡献列为“人类之至宝”。
“可以,但是我有一个条件。”李诚不打算就这么放过老道,孙思邈点点头:“讲!”
“组织一个医疗队,随军出征,沿途给授课,并编辑整理出学习资料,出版一刷,传遍天下。”李诚这话刚说完,孙思邈就打开包袱,摸出一本小册子:“拿去,现在就能印。”
李诚接过一看,立刻肃然起敬,小册子上有三个字《千金方》。终于出现了么?
双手接过,仔细的捧着,李诚激动地微微颤抖,打开扉页一看,作者一栏有“李诚”两个字是啥意思?指着上面的字:“道长,解释一下?李诚是那么不要脸的人么?”
孙思邈扫了一眼,淡淡道:“最后加入了自成的外科学说,消毒驱邪,伤口缝合,还有自成说的三七制散,老道以此为根据,制作了一方白色粉末,多次使用,可称金疮圣药。”
李诚惊恐的看着孙思邈,老先生不是把白药弄出来了吧?我当初就是吹牛啊,具体的药方谁知道啊,只是跟三七有很大的关系,还记得有附子在里面。这还得感谢那些中医黑子,各种黑云南白药的附子有毒。他们根本就不懂,附子炮制后毒性降低可忽略。
附子也叫乌头,李诚还是在一络小说里看见的炮制方法。当时跟孙思邈侃大山,说的爽了,把知道的都说了。没想到的是,老孙就是这么实诚,直接把药给仿制出来了。
“道长,过了,过了。”李诚赶紧谦虚,老孙瞄他一眼:“贫道也是要脸面的,自成之学,三七之散,前年以后可以称圣。”一句话把李诚差点给说跪了,这评价也太高了。
孙思邈坚持,李诚只好作罢,不过这采购的药材里,多了一样三七。不过三七产地在文山,按照唐朝的地图来看,应该属于和蛮部的范围。这地界是羁縻州。在改土归流之前,羁縻州都是当地土司为实际上的土皇帝。
“道长,三七远在剑南,如何得之?”李诚也是好奇了,三七这玩意他是怎么弄到的。
“贫道与上官怀仁有旧,使人去信,根据自成的描叙,采得三种根茎,多番试验而得。”孙思邈一句话,体现了他超级广泛的人脉。神医在这个时代就是了不起,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武候将军上官怀仁进攻巴、壁、洋、集四州谋反的獠民,予以平定,俘虏男女六千多人。)这里记载的是当年四月十七日,发生在西南的事情。
打死李诚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千金方》的第二作者啊。不过作为现代人,李诚还是很认真的把孙思邈的作品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很是不满。连夜就去敲老孙的门。
还没睡下的孙思邈开门看他一眼:“还有别的事情?没事贫道要忙活你给的差事。”
李诚指着《千金方》的笑册子道:“不说内容,就是这行文。这是医术,最要紧的是只要识字,就能看的懂。所以,一定要用大白话。”
孙思邈很明显的泛起不悦的表情,但是很快就恢复了常态,稍稍思索点点头:“你说的对。”说着伸手把书拿回去:“贫道再改一改。”李诚再次肃然起敬,以老道士的身份地位,就算不鸟李诚又如何?你不想出版,有的是人会印刷出版。
有书给你出就不错了,居然还挑三拣四。所以说,孙思邈的胸襟,令人敬佩。
两人都很忙,李诚有一堆事情等着去做,就算有李义府帮忙,很多事情也要亲力亲为。老孙白天忙活医疗队的事情,晚上修改书的行文。
李泉的满月的日子到了,李诚丢下公务,叫上老孙一道回李庄。李家的嫡长子的满月酒,自然是要大办特办,三日的流水席不够,那就六日。
这一天李诚正在迎客的时候,大太监笑眯眯的出现了,李诚松了一口气,以为李世民不会来凑这个热闹。不想大太监笑道:“陛下马上就到,准备接驾吧。”
来就来吧,李诚只好让人准备接驾,开中门。对于臣子来说这是无上的光荣。
李世民倒不是空手来的,带着百骑,没坐车,直接骑马来的。见李诚在官道入口迎接,满意的点点头,嘴上说的话却不好听:“你不请朕,朕不请自来。”
“本也没打算请外客。”李诚说的有点不好听,李世民脸色一沉,怒道:“竖子,朕外人耶?”李诚赶紧陪着笑:“陛下自然不是外人,请,臣在前面带路。”
李世民这才满意的笑了,举起的鞭子也落下了。




书剑盛唐 第四百二十七章 不请自来
第四百二十七章 不请自来
李世民没有空手来,一月大的李泉,就有了个官做,七品散官宣议郎。按说李诚的功勋,不应该是一个县伯,但是李世民出于保护他的缘故,也出于留给下一代皇帝去封赏的心思,在李诚个人的爵位上比较扣。但是对他的妻子和儿子,比较大方。
皇帝驾临,最激动地自然是崔芊芊,这是她可以吹一辈子的事情。亲自抱着孩子到堂前来,给皇帝看看。李世民一脸笑呵呵的,心情很好的样子,尤其是看见李诚噘嘴的时候,他的心情就更爽了。小子,不请我?让你不请我。
“这孩子名字起了么?”新生儿李泉养的很好,小脸蛋粉嫩,李世民看着就喜欢。
“郎君给取了一个泉字。”崔芊芊看一眼李诚,然后才回答。
“善!泉者,清源也。正本清源,大善也!”李世民说着动手取下腰间的玉佩,放在孩子的襁褓里,笑道:“来的匆忙,没带什么礼物,见笑了。”
李诚歪歪嘴没说话,呵呵呵,这叫没准备?没准备你平时戴的玉佩上刻的四个字呢?有能耐你把刻着“如朕亲临”四个字的玉佩拿出来啊!好吧,李世民要真的拿出那块玉佩,李诚还真不敢收,那是全家杀头的前兆。
“妾身谢过陛下!”崔芊芊赶紧道谢,抱着孩子下去了。李世民这才扭头看一眼李诚,发现这家伙心不在焉的样子,抬脚就踹过去。
李诚挨了一下,回头费解的看过来。“竖子,腹诽朕不公耶?”李世民先安个罪名。
“哪有!不可能 ,我没有,谁说的?”否认三连加重点反问。
李世民给气乐了,都说了是腹诽了,你还问谁说的?这是第一才子的水准么?
“去书房说话吧。”李世民挥挥手,一干人等全部退下,李诚领着皇帝去了书房。身边就跟着一个大太监,手里还拿着个卷轴。
进书房,李世民努嘴,大太监上前来打开卷轴,李诚定睛一看,是西域地图。
“辽东未定,后院不稳,朕不能全力西顾。此番征高昌,自成可有定见?”李世民还是很重视李诚的意见的,特意再问他一次。
李诚扫了一眼地图道:“高昌蕞尔小国,一鼓而灭,不足为患。此战意在震慑丝路沿途西域各国,达到这个目的就足够了。”
李世民微微皱眉,颇为顾虑道:“如此简单么?西突厥会不会出兵呢?”
“西突厥一分为二,各部自顾不暇,哪有余力出兵高昌?顶多是做个样子。眼下要论威胁,不及高句丽。”李诚很自然的说出看法,似乎心中早有定见。其实是因为对李世民的了解,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可谓正中下怀了。
被挠到痒处的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满朝文武,唯有自成所见与朕略同也。”
李诚打开抽屉,取出一副地图展开,指着高句丽道:“燕山不在我手,河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一旦朝廷主力西顾,高句丽出兵河北,威胁太大了。”
现在的高句丽,还站着辽东半岛,疆域大概是现代的东北三省加朝鲜半岛的一半。妥妥的区域性小霸。就像东南亚的越南,轻松吊打周边的老挝泰国柬埔寨。加之毗邻西突厥,且唐军精锐长安,距离遥远。自然是威胁极大!
李诚是站在战略角度看上问题,大唐的宰相们不是看不到这些,而是前隋的教训太过深刻了。贞观朝的很多臣子,都是辽东坟场里走过一圈的。
这个时期的辽东,河流众多,道路艰险。汉朝时期在中原版图内的乐浪郡,因为中原王朝自身的问题,被崛起的高句丽所侵占。地区老二挑战老大,必然是要被按在地上摩擦的。
可惜,隋炀帝一把好牌做成了相公,成了亡国之君。
现在的唐朝情况很好,李世民早有征伐高句丽之心,但是大臣们的反对意见很多。
因为李诚这根搅屎棍,大唐的情况发生了变化。高产作物的出现,大大缓解了粮食的压力。这样一来,李世民伐高句丽的心思就提前萌动了,可惜,假装跟大臣聊天的时候,被马周等人喷了一脸口水。言下之意,陛下,你死了动高句丽的心吧。
郁闷的李世民只好在李诚这个寻找认同,但是他也不好说被喷了,只是说高句丽威胁很大。没曾想,李诚高度认同他的观点。这就让李世民生出知己之感了。
“自成,朕也不易啊。”李世民感慨了一声,李诚笑了笑,当皇帝肯定不容易。天下那么多大事要决断,还要防备别人造反,当然不容易咯。
“呵呵!”李诚干笑了两声,李世民一看他的嘴脸,火了,怒道:“欺朕不会看脸色耶?”
李诚赶紧摆手:“陛下,高句丽弹丸之地,有称将军镇守幽州,暂不足为虑也。两国之间国力对比悬殊,最多三年,陛下便可挥师东北,灭之。”
“三年?”这个日期不算太长,李世民还能接受。不过还是不敢相信,三年后能开战。
李诚可不敢跟他说,三年之后喷子主力魏征不在了,老一代喷子不在朝中,怎么阻拦?历史上李世民是贞观十七年第一次征高句丽,结果是小胜,比起投入来说,经济账是亏的。
但是你要往后看,连续三次的征高句丽,沉重的打击了高句丽的国力。为后来的唐高宗灭高句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一个事情,在李诚看来就做的很有问题,各胡部被迁出河南道。说心里话,李诚觉得这一个政策真是太特么的蠢了。就因为结社率谋反么?非也,实则是因为贪婪。门阀士族的贪婪,把这些人弄走了,好给他们腾地方。
李诚位卑言轻,只能看着他们放虎归山。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一直来自北方。主要原因就是那些地方没有耕作的价值,加上气候寒冷,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没有啥吸引力。
东北地区成为大粮仓,还是在新中国之后的事情了,军垦把北大荒被开发出来。
“陛下,三年之后挥师东北,臣起水师击其肋。高句丽不愁不灭也。”李诚只好继续忽悠,让李世民先收收心,不着急。
“嗯,朕有数了。自成所做炒面,可谓又一功也。”李世民提起了这事情,实在是太让他吃惊了。炒面的成分李世民看了配方之后,简直就是意外惊喜。
土豆、玉米、番薯在大唐推广的很顺利,这些都是杂粮。吃多了没人爱吃,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种的多了,李世民就担心谷贱伤农了。但是李诚又玩出花样来了。土豆,番薯都能搞出淀粉来。现在三种东西,加上一点面粉,搞出了炒面。
真不知道他的脑子怎么长的,一家伙解决了军队作战口粮的大问题。
李诚是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觉得自己还是很良心的,没有往炒面里加骨粉。
聊完了这个事情,李诚让人上了一桌子酒菜,就他陪着皇帝喝满月酒。不想刚开始呢,外头不请自来的客人来了一波,李世民示意把人都叫来一起喝酒。
李诚出来接人,都有谁啊?房玄龄、长孙无忌、孔颖达、马周、苏定方,都是不请自来的客人。李诚见了诸位,表示皇帝也在,大家一起喝酒吧。众人欣然前往,占了李诚的书房,喝酒说话。李诚的屁股还没坐稳呢,不请自来的人又是一波。
这一次来的是李道宗、侯君集、薛万均、契苾何力,这几位倒也能理解,尤其是后面三位,接下来大家是同僚了,过来喝酒拉近关系可以理解。只是这个李道宗跑来,李诚有点意外。李道宗倒是不见外,见了李诚亲热的说话。
“自成弄的钱庄,算某一份如何?”李孝恭没了,现在宗室里头,就李道宗最大。其实这家伙也没啥大毛病,就是贪财了一点。
“王爷的钱铺子买卖做的好好的,怎么不想做了?”李诚笑着反问一句,李道宗歪歪嘴:“那才挣几个钱?还不如自成弄的棉布挣的多。”说实话,李道宗肠子都悔青了,当初要是学李靖,对李诚态度好点,还用去贪污?
“各位,陛下可是在书房里啊,还有诸位相爷也在。”李诚开诚布公,众人一起翻眼珠子:“早就知道了,同去。”这些人倒也不在意这个,李诚只好请他们也去了。
李道宗见李诚转移话题,急了,抓住他的手道:“自成,给个准话啊。”
一句话,其他三位也站住了,都在等李诚的准话。这是发财的机会啊,谁肯错过?
李诚叹息一声,竖起一根手指:“想合作,就一条,一切我说了算,亏了钱也不许找后账,要立字据。不然免谈。”
李道宗听了龇牙咧嘴的一笑:“中,保证不说半个字。孤出五万贯。”
其他三位听了李诚的话,脚下不停就走了。他们可不是李道宗,跟李诚的关系很一般。李诚说了算,万一亏了,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啊?
三位做了后悔终身的决定,当然了,这三位中有两位,没有等到后悔的那一天就是了。




书剑盛唐 第四百二十八章 武二娘上课
第四百二十八章 武二娘上课
七月底八月初的李诚很忙,先是房遗爱的婚事办了,李诚作为兄弟会的扛把子,自然是要去捧场的。礼物很耀眼,纯金打造的一对亲热的男女,造型参照大阿福。看起来很有喜感!下面还有四个金灿灿的大字,百年好合!
这参加完婚礼,那边李诚就得把武顺娶进门,一场拖了很久的婚事,总算是有了结果。这一次李诚的聘礼更是简单粗暴,两个的银制“没奈何”,单个重达一百斤。
婚事放在长安城里办的,没有在李庄办,这是考虑到崔芊芊的感受。本有好好写一段的构想,奈何现在风气如此,只好简单带过。
成亲不过三日,李诚又开始忙碌了。没法子,人要去高昌,所以钱庄的事情必须提前做好一切安排。钱庄的事情交给武约是令人放心的,那么大一个帝国都能治理下来,区区钱庄算个啥?考虑到她还太小,李诚要给她站台。
钱庄最终被李诚命名为“联合银号”,代表各家来谈入股的掌柜,被李诚召集在一起,一次性的把问题说清楚。条件很简单,联合银号的事情,李诚说了算,武约代表李诚行驶管理权利,不接受的可以不参股。
说实话,这个阶段的武约,还真的震不住场子,毕竟不是给自己改名为武曌的女皇帝。现在就是个小丫头片子,让她束缚下面这些人,还真的为难她了。但是李诚有时间,让她学习成长。在登州的时候,武约的管家就做的不错。
1...162163164165166...2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