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萧未央很了解李泰并善于琢磨他心思,所以才会投其所好,针对太子布局,得到了李泰的重用。正因为了解李泰,才会爆料李诚跟白嬛的关系。本意是增加李诚在李泰心中的恶感。
只是萧未央万万没想到,居然弄巧成拙,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萧未央准确的琢磨李泰的心思,爆料之后李泰立刻不喜。但是没想到,李泰脑洞大开,来了那么一句。
别人都在喝酒吹牛的时候,萧未央在心里很快就理顺了李泰的真实想法。东宫门下的白松陵送了个嫡女过去,这事情其实不光彩。但是站在东宫的角度看,得到了实惠。
李泰会怎么想,白氏好歹也算是士族的一员,送个嫡女过去做妾,还是不能进门的那种。这付出可谓巨大了。换个角度看,李泰送的那些宫女呢?长的也都不差吧?为何李诚不喜呢?答案呼之欲出了,李诚的口味如此。
李诚喜欢门阀女,或者还要加一条,年龄大一点的,成熟一点的,这就全了。
真的是这样么?萧未央的分析对么?结论是肯定的,萧未央的分析没毛病。
怎么说呢?就像现代社会的女明星,李诚在现代社会的时候,经常yy女明星,喜欢看一些娱乐文,各种自己带入,山重水复的也不厌倦,觉得很爽。
到了唐朝,名门贵女的吸引力大呢?还是寻常人家的娘子吸引力大呢?这问题很简单吧?说句难听点的,抛开颜值身段不说,要不是出身白氏和郑氏,李诚真未必会去碰一下。
再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通吊丝,逆袭白富美,就问你爽不爽?平时高高在上的女人,成为了人生巅峰的战利品。要不你以为网上哪来那么多“小农民”的文呢?
李诚的心态大抵如此,清河崔氏之女为妻,满足了他对门阀获胜的心态。白氏、郑氏之女为侍妾,更是如此。你不是名门之女么?照样给我做小老婆。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丑女不要紧,枕头捂着脸就当是林志玲了。你看,首先还要脑补一下林志玲,是不是这个道理?
李泰很自然的就这么想了,自成先生难道喜欢门阀之女么?要不要试试看呢?不求拉过来,但求他中立就好了。作为魏王,东宫的有力竞争者,李泰的思维很直接,对争夺诸君位子有利的办法,不妨试一试。又不会少一根毛,不就是一个女的么?
李泰会这么想很简单,实在是他很明白,李诚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很特殊。说句难听一点的,李泰都怀疑一个问题,李诚是不是李世民在外面乱搞生的私生子。不然怎么解释?这货何种乱来,却屁事没有。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平康坊是什么地方呢?通俗的来说长安官吏活动中心!那些家属不在长安的官员,休沐的时候,多数都会往平康坊跑。就算是家属在长安的,家里的黄脸婆或者是木头娘子,怎么比的平康坊的娘子有情趣?
这种地方李诚不爽了,就一把火点了起来。李泰觉得,换成自己去放火,李世民一定让他立刻滚出长安去就番。讲道理,亲儿子也就这样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李泰是不说的,萧未央却怎么都想不到。
这场文会上的事情,自然是要传出来的。没有不透风的墙,李泰说的话和萧未央说的话,很快就在长安流传开了。具体到怎么理解,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只是传言之中,还是夹带了一点私货,什么久不见自成先生大作,江郎才尽耶?
李诚并不知道这个,他在城外呢,继续忙活他的交易所。崔芊芊预产期快到了,这次他是肯定要等到孩子满月,才会离开长安,再去登州的。
兄弟会的一干人等,一场李诚“掏心窝子”的肺腑之言后,也都很给面子。要该交易所,大家不能看着李诚一个人忙活。都跑来帮忙了,就连在等候结婚的房二,也都来了。
这些人凑在一起,资源就很恐怖了。要石头,要砖头,要木料,这些人都能解决。李诚连钱都不用讨,这帮人就给送来了。对此,李诚那是一点都不客气,帮了大家这么多,收点利息算个啥?
这样一来呢,阎立本就尴尬了。作为总包工头,差点直接失业了。真要啥都没干,怎么好意思找李诚要烟丝要茶叶?更不要说,那种李家独有的菜,辣椒。阎立本很喜欢吃辣的。
好在到具体施工备料,还是阎立本在指挥,这才能心安理得的喝着李家的茶,吃着李家的菜,继续假公济私的让少府监的工匠干活。至于别人会不会弹劾他,阎立本才不管呢。少府监的工匠,谁也没说不能在外接工程吧?
李诚心安理得的做甩手掌柜,丢下图纸就跑了。回到家里陪孩子!
不想人在家中坐,却来了个不速之客。谁呢?一代权相李义府!
李义府是一个人来了,甚至随从都没带,一身便衣,头毛驴,摇摇晃晃的,空着手到李庄。到了李宅门口,帖子也没有,直接报上名字。
这么看起来其实是很失礼的,但是李义府就这么干了。
站门口等了一会,李义府看见出来的是管家,心头不免有点失望。还是保持的很正常。
“李御史,有礼了。家主在忙碌,不便出来迎接,令小的来接引,还请多多海涵。”很客气的说话,李义府听了不免好奇,这李自成又在忙什么?外面那么多传言,他倒是能安心在在家带着,丝毫不着急么?
跟着高晋一路往里走,转了个弯看见李诚的时候,李义府还以为自己看错了。
李诚在干啥呢?光着膀子,正在使劲的刨一根长木。但见他使劲一推,刨花飞起。身边还有不少工匠,也在忙活着这个事情。
李义府好尴尬,没想到名满天下的才子楷模,此刻在做木匠活。这要传出可不好听,没看见就算了,看见了将来有人在传,这锅就是自己的了。后悔!出门该看黄历的!
“李兄来了,稍等。答应闺女,亲手给她做个玩意,不能食言。”李诚解释了一句,李义府听了顿时就释然了。李诚对闺女的宠爱程度,长安城不知道的人可不多。
一根木料弄好了,李诚才停下手道:“抱歉,抱歉,怠慢了。不知道什么风把李兄给吹来了?”李义府表现的极为淡然:“长安有传言,自成先生江郎猜忌,某不信也,特来一观。”
“这个啊?听说了,无趣的很。还道你是为了李某好色之名来的。”李诚呵呵一笑,指着树下的小椅子,招呼李义府坐下,让人上茶来。
“好色算什么坏名声?李郎才尽,才是别有用心。自成先生,此别有用心之举也。”李义府不紧不慢的,端起茶杯来抿一口,赞一声:“好茶!”
李诚要是没有第一才子光环了,名声上肯定会跌落一个级别。没有才还好色,声誉必然受损。这就是有人在谋划着,要暗算李诚的根据。李义府深知其中关窍,刻意点名了。
说明白了,李义府这个人恩怨分明!他欠李诚的,要找补回来。至于什么方式,无所谓,人都来了,李诚开价就是。他就是抱着这个心态来的。至于说跟李诚结为好友,甚至同盟,李义府还真没想过。无他,那些对李诚不怀好意的人,很危险。
“呵呵,李兄多虑了。不是李某狂妄,实在是这些人的手段,不上台面,也没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李诚笑呵呵的来这么一句,李义府表情一怔:“愿闻其详。”心下道,难道说我想错了?不应该啊。
“大唐不缺聪明人,但是散布李某无才之言者,肯定不是个聪明人。或者说,此人有文人的通病。”李诚不紧不慢的解释,李义府反倒更糊涂了:“先生之言,某不解,某也文人也。”
李诚笑了笑,抬手点了点李义府:“你看看,现在你就在犯这个错误。你是个聪明人,如果在仕途上在起伏几年,你就能明白我说的这些话。现在,你还差点阅历。”
李诚故意这么说,目的很明确,折服李义府。现在就看他的反应了!
李义府不亏是史册留名的人物,很自然的起身抱手,微微躬身:“还请先生教我。”
很简单,你说服我,今后跟你混,说服不了,我拍拍屁股走人,这就是李义府的心态。
“李兄,诸葛亮,《隆中对》,都知道吧?后来文人,都希望自己是诸葛亮,能遇见赏识并重用自己的君上。传一段君臣相得的千古佳话。”李诚依旧是不疾不徐的说话。
李义府却依旧没有明白,但是却没有质问,而是微微的挺胸,坐直了身子,聆听受教。
李诚见状,满意的点点头,继续自己的下文。





书剑盛唐 第三百八十七章 谨受教
第三百八十七章 谨受教
“文人的通病,或者说多数文人的通病,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很少低头看自己,到底是不是君王需要的人才。所谓的文采,在李诚看来,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李诚淡淡的给出这么一个答案。
李义府却皱眉道:“这与诸葛亮何干?”
李诚点点头:“问的好,后人看到的诸葛亮,看的是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看到的是君臣相得,看到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独没有看到一点,那就是这些字面背后隐藏的东西。那就是诸葛亮有应时而出的硬实力。”
李义府若有所思时,李诚继续道:“通俗的说,给你一个县,你能治理好么?要知道,这并不简单。准确的说,当陛下把你放在一个位子上,你能做的比陛下希望的更好。这就是硬实力。回到李某身上,也是同理,那就是李某的硬实力决定了一切。”
李诚的硬实力是啥?捞钱!有这个实力做基础,李世民就离不开他。也决定了李承乾和李泰,都希望得到李诚的帮助。
“明白了,先生沉迷于钱财俗物,也是这个道理。汉武帝时,桑弘羊为人诟病为酷吏,武帝却引为股肱。”李义府抚掌叹息,很多道理引为李诚一番话,提前明白了。就像他后来做权相一样,那是因为皇帝需要。
“就是这个道理,文章做的好,诗做的好,那有如何呢?对于朝廷来说,文采好唯一的作用就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于实务没啥用处。”李诚笑着往下说,李义府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先生所教,令义府茅塞顿开。”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倒是有个新的断句方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么请问李兄,此前的大儒,真的不知道还可以这么断句么?”李诚笑问。
李义府的脸色变的异常凝重,缓缓点头:“想来是知道的,但是如此断句,怕是不会被君王所用,也没有所谓独尊儒术之举。”
任何理论,任何学说,能够发扬广大,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为君王所用。法家在战国和秦,可以成为主流,那是因为秦王朝的刚需。西汉黄老崛起,那也是时代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也是需要董仲舒提出理论。
任何学派,任何理论,都是围绕着统治者的需求在发展,在变化并不断完善。
高晋远远的站在一边东张西望,李诚见了笑着招手:“有事就说,别在那站着。”
高晋一溜小跑过来道:“有一户人家求着卖身李家为奴,说是活不下去了,要不就得买儿卖女。”李诚听了这话,不禁微微沉吟,这是他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事情。
“李兄,商鞅变法废奴之时,一定不会想到,即便是太平年景,也有人要主动卖身为奴吧?”李诚很突然的反问一句。李义府熟读史书,自然知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废奴。“自成先生,商君最终作法自毙。”
李诚笑了笑,交代高晋:“你去处理吧,我们家不收奴婢,可以签一份雇工合约。真的有困难,可以提前支取一些工钱,以后慢慢从工钱里扣。”
说完,转身问李义府:“李兄,可知道商君为何废奴么?”
李义府点点头,他当然知道商鞅的目的,在于增加自由民,增加税收,增加兵役人数。
“任何一个朝代,善于理财的大臣,没有不被重用的。记住我这句话!”李诚又补一刀,李义府站起来,恭敬的行礼:“谨受教!”经历一场弹劾风波之后,李义府陷入了短暂的迷茫,现在有点迷雾散尽的意思。
“嗯,感谢你来看我,时间不早,我就不留你吃午饭了。”李诚倒不是吝啬一顿午饭,无非是不希望李义府被自己牵连。他要连对午饭都混不到,被人知道了那就是另外一个情况。如果在李诚这吃的酒足饭饱的走了,那就会被人针对。
长安不好么?好!这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但是为何李诚非要去登州呢?无非是生存环过于恶劣,凶险太多,变数太多。一个不小心,被李承乾或者李泰牵扯进去了,那就是大麻烦。李诚很怕麻烦,所以走的远远的。
离开长安,他就不是众矢之的了。不信么?看看他才回来几天,就一堆人要搞他。而且有人搞他的时候,连岳父都不站他这一边。门阀有多么的可怕,可见一般。
李义府很干脆,起身就走,出门牵着毛驴,穿行在热闹的野市间。回头望一眼李家高高的围墙,内心感慨万千。他是个很聪明的人,举荐他的是马周等人,但是现在他很清楚,与荐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李义府感触最深的,还是最后时刻关于商鞅废奴的例子。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即便是太平盛世的贞观一朝,门阀蓄奴无一例外。起于微末的李义府,当然知道土地兼并的问题。
要知道,唐朝开国至今,不过区区二十年。府兵制就有点撑不下去的感觉了。隋乱之后那么多土地,到底去了哪了呢?仅仅是因为人口增加么?
新旧门阀兼并土地和蓄奴,都是在与朝廷争夺利益而肥私呢。李义府很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不会有所动作。李诚说归说,但也仅仅是跟他讲明白其中道理,到了送都没送他。这就很明显了,不希望李义府有任何动作。
可以说,这是在保护李义府吧。一个历史人物,是不是奸臣,那要看他在民族利益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选择。李义府能做权相,那是皇帝需要。就跟严嵩似得,他能把持朝政,是因为他甘心给皇帝当傀儡。
打发了李义府,李诚继续他的木匠活。好不容易穿越一回,朝代兴衰都可以放一边,老婆孩子不能不管。忙了一个下午,带着几个木匠,扛着各种备好的材料,来到后院。
秋萍抱着安乐,这丫头在怀里不安生,耶耶耶耶的叫,要李诚抱他。李诚赶紧放下东西,过来哄一句:“耶耶给安乐做好玩的。”这才算是安抚了小丫头。
化身野丫头的兕子,显得很懂事,根本不用人带着,安静的站一边看李诚忙活。倒是李治闲不下来,跟在李诚屁股后面,问东问西。
为了孩子的安全,李诚事先让人在地上挖了坑,填上细细的沙子。然后开始忙活,跷跷板装起来,确保孩子掉下来,只能掉沙坑里。秋千装起来,交代再三,孩子玩秋千,必须有人跟着。木马就不说了,三五下装起来,安乐往上一放。
丫鬟负责,安乐就玩上了,都不用人教,轻轻摇几下,这丫头就会了。呀呀呀的乱叫,玩的开心的不行。兕子在一旁眼红的看着木马,被李诚抱着放在跷跷板上。
李治在另外一头,好嘛,两人玩上了,虽然很简单,但是乐趣无穷啊。孩子都安排好了,带着木匠安心的装滑梯。好在这院子足够大,滑梯装了之后,还有足够的地方装旋转木马。
可惜没有电力,就算有也解决不了电动机的问题。只能上人工东西了,唯一的问题是那根轴,没有轴承转动很费劲,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轴的耐久度。不管了,装好之后上点油,让木匠每天检查一下,坏了就修。
忙活了一个半时辰,才算是全部完工,三个孩子都疯了。安乐木马也不玩了,跷跷板玩一会,滑梯玩一会,李诚装好木马,她也要玩。亲爹护着,费劲的转动。李诚很快发现,要玩旋转木马的话,怎么也得两个丫鬟来转才够力。
嗯,安全带必须要有,这玩意绝对不许大人玩。本来就是给孩子准备的。问题是,那些丫鬟年龄也不大啊。嗯,允许她们荡秋千,玩跷跷板。
秋萍的院子,成了儿童乐园了。看了一会的莺儿,眼珠子都急红了,一溜烟回了主屋:“小姐,小姐,快去看看。”崔芊芊被带过来,看见这屋子里的玩具,眼珠子也红了。
晚饭的时候,崔芊芊拉着李诚的衣袖:“儿子也要!”还没生呢,就知道是儿子么?算了,这女人想儿子想干了心。不跟她计较。
“李自成,宫里也要有这个。”晋阳小公主也开口了,李诚点点头:“回去找陛下要,派人来学就好了。臣不收钱!”小公主很懂事,也很好骗,满意的点点头,继续自己吃饭。
在李家这么大的孩子,不存在什么给孩子喂饭的。
李治很伤感,吃饭的时候提不起精神来,李诚摸摸头:“怎么了?”
“师傅,父皇和其他师傅,不会让我玩这个的。”李治表示了担忧。李诚点点头:“确实,你都这么大了,偶尔玩一下还行,时间长了不好。这样,你可以要求学骑马,射箭。等你练的差不多了,回头师傅带你去打猎。”
关于李诚的传言,终于传到了宫里。李世民听了歪歪嘴,不屑的吐出两个字:“酸儒!”




书剑盛唐 第三百八十八章 凉爽工程
第三百八十八章 凉爽工程
李世民可不糊涂,也不会看重那些所谓的名仕。他可不是整天呆在皇宫里的皇帝,对于那些门阀贵族做的事情,他可是心里有一本清楚的账。最令他难忘的,就是贞观二年开始的连续天灾和蝗灾,就在关中,就在眼皮低下呢。
李世民倒是更关系李治和李明达,结果得到的消息是他没想到的。李诚居然亲自动手,给俩孩子搞了个玩的地方。李明达还好点,李治那么大了,不太好吧?
这事情也就是随便想想,很快就丢一边了。只要俩孩子没事,李世民就安心了。
交易所其实最佳的地点在长安城内,但这不是怕麻烦么?首先用地就是个麻烦,再者这是新鲜事物,依托东西两市,未来会生出很多掣肘。所以放在城外,城外的野市虽然规模还不算很大,但是可以慢慢的培养。
李诚一早起来没忙着去野市,而是先去看看李治和李明达,再陪安乐玩一会,转悠着才走到武氏和金胜曼住的院子。金胜曼的身份有点尴尬,无法以官方姿态出现。
武约负责接待,差不多每天一早就带着她出门转悠。这天也是如此,李诚刚到呢,这俩就出门了。“姐夫倒是轻巧,把人带来就不管了。”武约习惯性的挖苦。
李诚只是笑了笑,没解释就往里走。就当着没看见金胜曼一般。
这个就很尴尬了,但是金胜曼毫无反应,这女人可真不简单。待到李诚进去了,金胜曼才解释一句:“二娘有所不知,当初与先生相约,带到大唐就算完的。先生大度,给送到了长安,还让住在家里。”
“原来就是客,子曰,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他可是个读书人。”武约还嘴硬了一句,实际上她是在不满,最近李诚一直没来看武家的人呢。派个崔媛媛来,算个什么?
两人继续出去玩,今天约好去城内转悠,车马都备好了。
耳边少了武约的絮叨,李诚倒是轻松多了。真是没想到,没有进宫的武约,变得如此絮叨。在别人的面前话不多,到了李诚的跟前,各种不爽的吐槽。
李诚表示理解,女皇嘛,看着李诚勾三搭四的,心里舒服才怪呢。
杨氏倒是很喜欢李庄的气氛,生活设施齐备不说,地方还安静。后院几乎没人打扰她安静的生活,能够专心礼佛。唐朝佛教在北方很兴旺,佛家也确实出了一堆猛人。
佛教是外来的东西,说起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得不提一句,历史上的几次政权的灭佛。这不是在否定佛教,而是佛教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宗教是个敏感话题,具体就不多说了,大家想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自行查资料。
高晋在后院弄个佛堂,成为了杨氏的专属领地。每天都在里头呆着,也不出门。
武顺是个能耐住性子的女子,没事陪着母亲说说话,或在自己的院子里,做点女红。
李诚回到长安,武顺进门的日期就近了,现在最大的阻碍是崔芊芊的孩子还没生下来。等着孩子生下来,这也是李诚迟迟没定日子的缘故。
李诚还没到院子门口,就遇见了几个丫鬟,立刻过来见礼,一个丫鬟领着李诚去找武顺。对于这些武家的丫鬟来说,武顺嫁入李家,那是乐见其成。运气的好能跟着陪嫁过去,能不能被李诚看上不是重点。重点是李家的规矩,年龄过了二十,就必须放出去。
李家的下女,年过十八就可以自行择偶,李家会奉送一份不菲的嫁妆。就算是嫁人后,愿意留在李庄做事也是可以的。这些条件对于丫鬟们来说,吸引力太大了。哪怕是买进门的,到了二十岁也能回复自由身。
葡萄架子下的武顺,眼睛一直盯着门口看呢,到了李庄好几天了,李诚一直没来看过她。武顺不是武约,李诚不来,武约敢找上门。武顺则习惯了等待,这是性格问题。
看见李诚的身影,武顺腾的一下起身,先整了一下衣衫,这才露出笑容,看着走近的男人。看着笑语盈盈,我见犹怜的武顺,李诚的心情一下就好了起来。
从男性自尊心的角度出发,武顺这种女人才是最合适最媳妇的。强势一点的武约和崔芊芊,在李诚的心目中也不是不好,只是跟她们在一起的时候,需要提着一点小心。
在武顺面前,则比较放松了。与武顺同类的还有秋萍,她们对自身价值的体现,没有太高的要求。安安稳稳的一辈子,惠及家人子女就知足了。
1...146147148149150...2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