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颂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圣诞稻草人

    寇准和王曾二人对视了一眼,齐齐叹了一口气。

    寇准对杨家老太君长叹道:“老姐姐,是我等无能,没有处理好国事,害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出远门一趟。”

    杨家老太君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在她看来,这是一笔糊涂账。

    很难说得清楚谁对谁错。

    若折家没有坐镇府州,宛若藩镇,朝廷也不需要有如此多的顾虑,更不用担心折家所在的西北地,除了折家军以外,无强军可用。

    折家所在的西北地,那是朝廷最重要的边陲,也是四战之地。

    若是没有折家,朝廷一定会派遣大将、派遣强军坐镇折家所在的西北地。

    所以朝廷如今在折家所在的西北地无强军可用,有朝廷的责任,也有折家的责任。

    折家所在的西北地,虽然有折家军镇守,但朝廷不应该一直依赖着折家,放松对折家所在的西北地的兵马管束,导致今日折家所在的西北地,除了折家军以外,无强军可用。

    折家包揽了折家所在的西北地的一切军务、兵事,全然没有想过折家群龙无首以后,折家所在的西北地会陷入到一个十分窘迫的地步。

    所以折家和朝廷都有错。

    但折家和朝廷也不是为了故意犯错。

    折家身为朝廷唯一一个拥有兵权的将门,朝廷自然要借着西北兵事,不断的消磨折家的力量,不然折家坐大,朝廷可就危险了。

    而折家之所以包揽了西北地的一切军务、兵事,全族扎根在府州,不愿意入京一步,也是为了自保。

    太祖皇帝赵匡胤在位的时候,折家家主折御勋被封为永安军留后。

    留后就是大宋承认的藩镇。

    但凡归降了大宋,并且得到了大宋承认的藩镇,都会加一个留后的职位。

    折御勋也就守着留后的职位,一心一意的帮大宋戍边,甚至还动过几次举族迁入到汴京城的心思。

    只是他这种心思生出来没多久,就被新继任的太宗皇帝赵光义给扼杀了。

    太宗皇帝赵光义登基当年,立马改任永安军留后折御勋,为永安军节度使。

    太宗皇帝赵光义是什么心思,折御勋知道的清清楚楚。

    太宗皇帝赵光义就是借着这种改任的方式,取消了折家藩镇的名头。

    对此,折御勋倒也没有在意。

    只是太宗皇帝赵光义登基不久以后,发生了一些事情,让他心生警兆,放弃了举族迁入到汴京城的心思。

    南唐后主李煜、蜀国后主孟昶等归降了大宋的亡国之君,先后暴毙。

    折御勋觉得,他若是举族迁入到汴京城的话,下场估计跟这些人差不多。

    所以他果断熄灭了举族迁入到汴京城的心思,选择一直留在府州。

    折家留在府州是为了自保。

    大宋朝廷一直借着边关战事消磨折家的力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所以在这件事上,单纯的论谁对谁错,很难掰扯的清楚。

    杨家老太君主动请缨,寇准、王曾二人仅仅推辞了一下,在杨家老太君执意请缨下,他们也没有再开口拒绝此事。

    此事算是定下了。

    有杨家老太君出面,折家军必然能够听从朝廷的命令,配合朝廷的兵马抵御辽人。

    寇准叹了一口气,道:“那就让寇季去一趟银州和麟州吧。”

    王曾赶忙道:“我这就让人去拟旨。”

    资事堂门口。

    寇季愣愣的站在那儿,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说是请他过来商量事情的,可他人还没到,就已经商量完了。

    那还请他做什么?

    寇季最终还是硬着头皮进了资事堂。

    寇季进了资事堂,向坐在上首一言不发的赵祯施礼过后,在最末尾的空位上坐下,也没有出声。

    寇准和王曾都赞同他往银州、麟州等地一行,这事算是定下了,他反对也没用。

    王曾派人草拟了圣旨,加盖了印玺以后,就送到了寇季手里。

    他也没有命人宣读,直接让寇季自己翻看。

    寇季翻看着圣旨,王曾在他身边叮嘱道:“老夫给了你最大的权力,西北所有的兵马,任你调遣;军中将领任命,由你作主;地方官员,任你调度;三品以下,可先斩后奏。

    你在西北闹一个天翻地覆,老夫也不管。

    老夫只求你能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守住国门,将辽人挡在我大宋疆土之外。

    只要你在西北能挡得住辽人,曹玮等人就能在燕云之地,为我大宋开疆拓土。”

    寇季听完了王曾的话,有些头疼。

    王曾的话,让他觉得头疼。

    王曾在圣旨上给他的头衔,也让他头疼。

    头衔很多,有招讨使、安抚使、兵马总管、监兵事等多个职位。

    寇季如今已经不是那个初入朝堂的懵懂少年了,他现在也明白了职位越多,责任越大的道理。

    王曾给了他这么多头衔,等于是将西北的军政大事,全部交给他了。

    让他处理西北的政务,他勉强可以应对,可是处理西北的兵事,他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

    “王相,你也太看得起下官了吧?”

    寇季揉了揉眉心,盯着王曾发问。

    王曾知道寇季的心思,但他只是咳嗽了一声,没有说话。

    朝廷若是能抽得出合适的人手去西北,他也不至于强赶着让寇季去。

    他也没有将西北的所有事情都压在寇季身上。

    朝廷已经派遣了王云升先行一步,去了西北。

    寇季到了西北,有王云升帮衬,压力会小很多。

    “何时启程?”

    寇季疑问。

    事情到了这一步,寇季也没有拒绝的余地了。

    他只能硬着头皮,去西北走一遭。

    王曾、寇准二人没有开口,而是看向了杨家老太君。

    杨家老太君哀声一叹,“明日便启程吧。”

    早到一刻,就多一分希望。

    若是他们赶到西北的时候,折惟忠还活着,说不定还能保全性命。

    寇季缓缓点头。

    几个人坐在一起,又商量了一些细节。

    帮着寇季在三衙中挑选了几个冲锋陷阵的先锋将军,然后分别离开。

    寇季准备离开的时候,被赵祯给留下了。

    资事堂内只有寇季和赵祯两个人的时候,二人十分随意。

    寇季盯着赵祯,沉声道:“折家……”

    赵祯似乎猜到了寇季想问什么,沉声道:“折母有性命之忧的事情,朕知道。折惟忠身体抱恙,朕也知道。朕没料到敌人会用此事算计折惟忠,也没料到,西夏人居然有胆子放辽人过境。

    也正是因为如此,朕没有重视折惟忠身体抱恙的事情。”




第0630章 鸡贼的角厮罗
    赵祯这话,寇季听着有些无奈。

    大宋朝的皇帝,以及大宋朝的文臣们,对待武臣,远远不止重文抑武那么简单。

    他们不在乎武臣的身子骨,甚至有时候还会看着武臣去死。

    他们一直秉持着只要用不死,就往死里用的理念。

    曹玮便是一个例子。

    曹玮戍边多年,积劳成疾,多此请求返京养病,朝廷都没有应允。

    若不是寇季的出现,改变了曹玮的命运,曹玮最终会死在任上。

    史书上记载,曹玮卒于天圣八年,而曹玮早在天生四年,就因病难以上阵,但在此期间,朝廷仍然派遣曹玮奔波各地,坐镇军中。

    事实上大宋朝,死在任上的武臣,远不止曹玮一人。

    折惟忠的父亲折御卿,在至道元年,为了抵御西夏人入侵,不得不带着儿子折惟昌,抱病出征,卒于军中。

    折惟忠的父亲折御卿亡故以后,次子折惟昌知州事,在大中祥符年间,麟州告急,不得不抱病驰援,死在行军的途中。

    杨文广,年七十五,奔波于定州边陲,病死于任上。

    诸如折杨之流,死在行军途中,死在任上的武臣,不计其数。

    所以折惟忠抱恙,继续领兵出征,在大宋朝不是什么新鲜事,没有人会特别在意。

    朝廷不会因为你身体抱恙,就让你歇下。

    赵祯得知折惟忠有性命之忧,脸上的自责和懊悔难以掩饰。

    寇季沉声道:“折惟忠有性命之忧,并不是官家的错,而是贼人用心险恶,使了毒计。臣此去西北,若是能救折惟忠一命,自然义不容辞。若是来不及救他一命,臣定当会向贼人讨回这笔血债。”

    赵祯缓缓点头,叹气道:“朕其实很想去西北看看,很想看看那些将士们为我大宋浴血奋战。可满朝文武不会让朕出去的。

    朕连离开这座皇宫,都要得到满朝文武点头。

    朕去不了西北,就有劳四哥帮朕跑一趟西北。

    有些话,朕在人前没办法说,但是私底下却可以说给四哥听。”

    寇季盯着赵祯,做出了聆听的姿态。

    赵祯沉声道:“四哥此去西北,帮朕问一问折家,看折家愿不愿意搬到汴京城来。若是愿意,丹书铁卷,高官厚爵,一样也不会缺。

    折家坐镇西北多年,为我大宋留的血已经够多了。

    他们该迁入到汴京城,好好享一享清福。

    朕不能保证他们是否可以与国同休,但朕可以保证,折家三代富贵不衰,子嗣昌隆。”

    赵祯这算是许下了厚诺,真正的厚诺。

    以他的地位,再大的承诺,他都可以许的出来。

    但能不能兑现,却很难说。

    但他给折家许下的承诺,明显是他能兑现的。

    寇季对赵祯拱了拱手,郑重的道:“臣会将官家的话,带给折家。”

    赵祯沉吟了一下,叹了口气,道:“若是折家不愿意,那就算了……折惟忠一旦故去,折家就剩下了一群孤儿寡母。

    朕不愿意欺负一群孤儿寡母,也不愿意趁着折家只剩下一群老弱妇孺的时候,强逼折家。”

    寇季愣了一下,沉声道:“折家若是不愿意举族迁入汴京城,那就让他们继续留在府州。不过,银州、麟州一线的长城边防,不能再由折家掌控了。

    事关朝廷安危,不能由一家一室掌控。

    折惟忠有性命之忧,折家无人能够接替他的位置,西北边防,便出现了漏洞。

    此事发生一次,就足以让我们警醒。”

    赵祯思量了一下道:“四哥此去西北,西北军政大权,皆有四哥掌管,四哥想做什么,尽管去做就是了。朕不问过程,只要结果。”

    寇季拱手道:“臣一定不辜负官家的厚望。”

    赵祯似乎想起了什么,再次开口道:“还有一件事,朕需要告诉四哥。王云升在去西北前,朕曾经叮嘱过王云升,一旦折惟忠无力掌管西北的兵事,就让折惟忠的长子折继宣出任嗣州事,帮着折惟忠一起处理西北的兵事。”

    寇季听到这话,脸色那是十分精彩。

    寇季难以置信的盯着赵祯道:“官家在委任折继宣之前,可曾派人调查过他。”

    赵祯盯着寇季道:“朕调查过他,知道他性子张扬、跋扈。可朕不委任他,又能委任谁呢?折家军又不可能听朝廷调遣。折惟忠四子当中,唯有他已经到了可以出仕的年龄。

    朕不委任他,折惟忠不论是卧病在榻,还是有性命之忧,折家上下,折家军上下,都会陷入到无人管束的地步。

    朕不指望他如同他祖父、父亲一样,能帮我大宋镇守一方。

    朕只希望他的存在,可以约束折家上下,折家军上下。”

    寇季沉声道:“就怕他不自量力,闯出什么祸端。”

    赵祯叹了一口气,道:“闯祸就闯祸了。总比折家上下、折家军上下,无人管束,乱作一团的强。有人管束的折家、折家军,对朝廷而言,对西北而言,都是一大助力。

    无人管束的折家、折家军,就是一盘散沙,就是一块任人宰割的香肉。

    谁看见了,都想咬一口。

    西北现在需要安定。

    朕别无选择。”

    赵祯这也算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明知道折继宣不堪,也要推着折继宣上位。

    为的就是让折继宣约束住折家上下、折家军上下,使其不在关键的时候,为朝廷添乱。
1...585586587588589...7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