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大家又都是文化人,要脸皮的,总不能突然推翻他们之前的说法。
堂上一阵沉默,片刻后钱谦益沉吟着打破沉寂,从法理上说,福藩和桂藩最合适继承大统,不过桂藩远在岭南,时间上来不及。福藩乃大行皇帝之兄,血统适合,人又在淮安,本来是最佳人选,不过~~~
众人听到不过,不禁都看向钱谦益,要看党魁怎么说。
钱谦益看了众人一眼,我听说福藩,从小顽劣,贪念酒色,刻薄寡恩,性情残暴,怕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眼下国朝动荡,危机四伏,乃特殊时期,当行特殊之事。我以为在新皇定策的问题上,我们作为国之栋梁,不该默守陈规,要担起责任,据理力争,为国朝选一个贤名的君主。
右都御史张慎言听后,眉头一挑,牧斋兄的意思是立贤不立长?
钱谦益点了点头,不错,我听说潞藩从小就聪明好学,若让其登基,必然是一个贤明之主。再者,潞藩本没有机会登上大位,我等助他登基,潞藩必定投桃报李,而我东林党人,便可继续为朝廷,继续为百姓干一朝的事实!
堂上众人眼前不禁一亮,都已经有些动心,潞藩没有根基,登上大位,必然无法成为一个强势的君主,朝政自然还是由咱们东林把持。
在座的人连福王和潞王都没见过,便纷纷默契的说着。嗯,潞王贤明。
牧斋兄说的有理!张慎言还是有些疑虑,只是长幼有序,立长不立贤,这是当初我们拼死维护,也是我党人引以为豪的事情。现在忽然反过来,说立贤不立长,怕是会让天下人耻笑啊!
藐山兄!钱谦益把脸一板,语重心长道,时下国朝动荡,我们东林应该担起责任,选个贤明的君主出来。岂能因为害怕庸人的闲言蜚语,就不为社稷考虑?
党魁就是党魁啊!明明是为东林的利益考虑,被他一说,整得好像要殉道一样。
这下阻止福王登基,成了为天下考虑,而在天下和江山社稷面前,扇自己脸算什么?打肿都没问题。
众人一阵叹服,林时对道,先生说的有理。现在局势动荡,国朝正需要明君,我们为了江山社稷,背点骂名算什么?
先生说的有理,不过天下人却未必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学生认为,还需要分头游说才行。黄宗義出谋划策道。
钱谦益点了点头,那咱们就分头行动,我去游说史公,他是南京兵部尚书,东南官场以他为首,只要说动他,大事就成了一半。你们则分别去游说南京官员,说服他们拥立潞王~
商议完,众人便各自散去,而东林党人的游说,无非就是造福王的谣,然后吹捧潞王。
东林党人员众多,掌握朝野话语之权,不几日间,江南各地就充数着对福王不利的留言。
身在淮安的福王,啥事没干,祸从天降,只能求救与武将。
其实在历史上,崇祯和太子没有南下,福王继承大统,也是合乎礼法,合乎规矩的。
南明朝的统序之争,主要是东林党人挑起,是他们破话了曾经维护的东西,挑了一个不相干的潞藩,带了个非常不好的头。
从王朝稳定的角度来说,长幼有序,立长不立贤,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这样一来,有一个标准存在,根据血统长幼排序,立储很好选,不会发生太过激烈的夺位之争,但要是立贤,那就没了一个固定的标准,谁都可以说自己贤,所有的宗亲都有机会,那就乱套了。
早期的东林党人,是礼法的维护者,现在的东林党人却从狭隘的私利出发,推翻原来的说辞,强烈的反对福藩,致使福藩只能求助与藩镇,最后造成藩镇做大不听中央的局面。
在福藩借助外镇登基之后,这个时候本该团结一心,一致对外,但是东林党却制造出大悲案,童妃案,假太子三大案,来动摇弘光的统治,否定他的合法性,最后更是唆使左良玉东叛,同左良玉一起搞垮了南明朝廷,然后自己投降了满清。
这为外族做嫁衣的功夫,一点儿也不输给李自成。
俗话说,功大摸过于救主拥立从龙。
现在主是没得救了,拥立和从龙之功,不仅是东林党人想争,江北的边镇和督抚,也想通过拥立,来攫取政治利益。
在崇祯自缢,太子和众皇子没有消息的前提下,福王朱由菘便成了奇货可居的宝贝。
由于位置的关系,马士英等人距离淮安进,早已与福王见过面,并表示拥立。
这本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拥护福王登基,合乎礼法,顺便还能把功劳拿入手中,不想南京方面却出了幺蛾子,要拥立一个不相干的潞王,借口是说潞王比较贤明。
凤阳府总督衙门内,马士英看了南京送来的文书,脸色阴沉。
海圆兄,史尚书信中说,福王是神宗的孙子,按辈份排行应当立为君王,但是他有七大缺点,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儿,贤良而且聪明,应当立他为君。你怎么看?
阮大铖听后,不禁冷笑,东林党人,这是彻底不要脸皮了。当初立长不立贤,现在又反过来,立贤不立长,怎么说他们都有理。福王如何?我们是见过的,虽不是雄才大略之主,但是也不是如东林所说的那么不堪。时下,如按伦序立福王,那诸藩谁不可立?万一左良玉立一藩,郑芝龙又立一藩,各狭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岂不大乱?
阮大铖向马士英拱了拱手,瑶草兄,时下必须按伦序立福藩。东林党人如此,对我们也是一见好事。瑶草兄可将书信给福王一观,再拥立福王为敌,如此我们就可以拨乱反正,掌握南京大权。
马士英有些心动,不过依然很犹豫,东林党人势力甚大,除了史公外,右都御史张慎言,大司农高宏图,江西总督吕大器,大总司姜曰广等人都听了钱牧斋的游说,都要拥潞,咱们势单力孤啊!
阮大铖却道:瑶草兄,你拥兵十余万,还怕东林党人两片嘴么?
马士英却脸一板,就是两片嘴厉害的紧。我要是拥兵前往,第一是本就难制的武将,有了拥立之功,今后必然更加不听号令,第二是东林党人,必然给本督扣个大帽子,将本督定为奸臣。
说到这里,马士英微微一叹,若是陛下和太子南下,哪来这么多事情。
他正说话之间,一将风风火火的跑进来,语无伦次道:总~总督,太子到海州了。
海州?怎么会到海州?阮大铖不禁急声问道。
太子和坤兴公主,是从海上过来。山东高抚台已经发兵南下了。
马士英身子一振,已经伸手去拿桌上官帽,走,速去海州。
阮大铖疾步跟上,后面部将忙问道:总督,是否将消息传去南京,安定江右人心。
不!封锁消息,暂时不要通报。阮大铖却回过头来,替马士英说道。
定策拥立之功,岂可分给他人······
第254章东虏入关
高义欢从工坊回来,便准备去给李岩写信,想要栾川的硫磺,不想刚回门口,就有亲卫禀报,高义成回来了。
高义欢神情一变,将马鞭丢给属下,然后便急匆匆的来到大堂,便见里面高义成同一个汉子,还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坐在里面,另外还有一名面容憔悴的男子,却是老熟人梁以樟。
梁府君?高义欢微微一愣,忽然大喜上前,一下握着梁以樟的手,激动的摇晃着,我听说府君离开鹿邑后,就被锁拿下狱,心中一直很担心,以为不能相见,不想今日居然能和府君相聚。对了,府君怎么会同义成一起来汝宁?
梁以樟把手抽出来,行了一礼,叹气道,一言难尽啊!
高义成这时却迎上来,急声插嘴道:二哥,我有三件要事禀报!
高义欢看了他一眼,遂即先让梁以樟坐下,然后说道:你说!
二哥,如你所料,清兵入关了。这是第一件!高义成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明朝皇太子已经在南京登基,这是第二件。
高义欢嘴巴惊得张大,还没回过神来,高义成便一侧身,伸手介绍已经站起身来的汉子和小孩道:二哥,这位兄弟姓方,名家玉,就是当初在山东,给我们提供消息的锦衣卫兄弟。这位则是五皇子。
高义欢眼睛凸起,盯着那小孩,吓得朱慈焕忙往方家玉身后躲。
三太子?高义欢心头狂跳,不过片刻后想起前面几句话,崇祯的皇太子,已经在南京登基,那这个三太子,便不怎么值钱,他手里的崇王,就更加成了赔钱货了。
在下方家玉,希望高将军能够善待皇五子。这时方家玉忽然低头抱拳。
高文彩方家玉王彦各带着几个皇子,分头南下,不过高名衡孤军北上,很快就被闯军击败。
那时顺军如日中天,一路追杀,横扫山东,高名衡撤到济宁州,与同样仓皇而逃的高杰部,合兵一处,又背靠徐州明军,才勉强站稳脚跟。
高名衡一撤,几人便没有人接应,只能一边躲避闯军的搜捕,一边南下。
其中王彦带着太子和坤兴公主,也就是历史上被斩断一臂的长平公主,逃到静海。他们只见旷野上到处都是明军和顺军的尸体,未见高名衡的大军,便不敢继续向南,又折返到天津卫,最后找到艘走私船,飘到海州,才躲过了沿途的关卡。
高文彩带着永王和定王,则暂时没有消息,而方家玉带着朱慈焕,南下的路上也是危险重重。他们流浪一个多月到了东昌府,不过那时吃饭都成问题,也到了穷途末路。
一路上,顺军盘查森严,方家玉不敢抢劫财物,怕引起追捕,最后他想起了曾经在山东打过交道的高义成,知道东昌府内有家店铺,可能是高义成的据点,便前往寻求帮助。
他本意是借点粮食,不想高义成正好在东昌。
高义成负责打探消息,也有了近两年的时间,已经自己摸索出了很多东西。他一看见朱慈焕,就瞧出了破绽,立刻就翻脸,把方家玉和朱慈焕扣了下来。
这片刻,三件事情,每一件,都不容易消化。
高义欢听了方家玉的话,回过神来,然后忽然漏出一脸微笑,给朱慈焕躬身一礼,高某,见过皇子。
然后回头对方家玉道:方兄弟是吧。皇五子在我这里,你可以绝对放心,不会出一点问题。
方家玉也不知道,高义欢的话能不能信,但还是抱拳道:在下谢过将军。
成威,你让崇王搬到后院厢房去住,把院子腾出来,再派人收拾下,给方兄弟和五皇子居住。高义欢当即回头吩咐一句,然后对方家玉和朱慈焕道:皇子风尘仆仆,方兄弟先带皇子去休息吧!
等两人离去,高义欢脸立时沉了下来,他走回座位坐定,然后沉声道:义成,先说第一件事,东虏怎么入的关,大顺军主力怎么样呢?
高义成忙回道:二哥,我收到的消息也不太全,只知道清军从蓟州和密云破边墙入关,山海关的吴三桂高第遂即降清,大顺军主力同清军激战于蓟州,发现吴三桂异动后,便主动撤退,大概五月初就放弃了北京。
这与原来的历史,已经大不相同,不过结果却依然一样。
高义欢不禁长叹,历史曾给过李自成机会,大顺朝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控制了黄河流域全部的疆土,推翻了大明王朝。
这时李自成只要站稳脚跟,就能实现一匡天下的宏图,不过李自成一没有重视辽东兴起的东虏,已经成为与他争天下的主要对手,二没有在大批汉族官绅倒向他时,调整助饷的政策,由打击官绅地主,转变为保护他们的利益,最终走向失败。
这次清军入关,同高义欢熟知的已经不一样,或许因为他的提醒,所以有些改变。
清军像历次入寇时一样,走的是蓟辽边墙,绕开了山海关,没有一片石之战。
多尔衮从范永斗等人口中,得知了关内局势的变化,他便决定趁着大顺军立足未稳之际,迅速出兵,将国中七十以下,十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召集,动员兵力超过历次之最。
多尔滚显然是孤注一掷,成败在此一举,而顺军对于东虏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
同大顺朝对于东虏的认识不足不同,东虏则窥视中原久矣。
黄台吉暴毙前不久,他对于明朝局势,就已经做出了判断,言,以朕度之,明有必亡之兆!
李自成东征的消息传入辽东后,又有范文程上书,指出明朝灭亡的大势已定,认为清军取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个汉奸,比他的主子还要激动,力劝多尔衮出兵,说,窃惟成大业以垂休万世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
在指出入关的时机已经成熟,失之后悔莫及的同时,他还上书指出,盖以为明劲敌者我国也,抑则流寇也。正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
这就为东虏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略,就是与流寇争天下。
四月间,多尔滚听取洪承畴的意见,明示诸部,此次入关,与以往掠夺财物女子不一样,而是要进取中原。他要求各部行为不要过火,须约束军纪,规定抗拒者必屠,投款者不可乱杀的策略,然后采取洪承畴的意见,由蓟州边墙入关,避免顿兵山海关坚城之下。
历史上,多尔衮在进兵途中,意外的收到吴三桂的求援信,遂即改变路线,从山海关入关。
这次不知道为何,却是先破边而入,但最后的结果却差不多,都是吴三桂投降,李自成败出北京。
高义欢听了不禁一阵嗟叹,烂泥扶不上墙啊!终究还是便宜了东虏!
第255章招揽人才
虽说高义欢对于李自成,本就没抱有什么希望,但是他听到李自成撤出北京的消息,还是一阵嗟叹,心情有些沉重。
东虏入了关,又得了吴三桂高第等人五万大军,实力可以说大涨。
不过这次与历史上不同,一片石之战,是多尔衮看着吴三桂和李自成厮杀,等两边精疲力尽之后,才突然加入战团,把李自成杀得大败,东虏是坐收渔利。
这一次是李自成先与清军交手,得知吴三桂叛变后,仓皇撤退,并未遭受突然袭击,想来李自成的损失应该不大。
多尔衮与李自成大战一场,清军比之历史上坐收渔利,必定付出了更多的伤亡,而吴三桂却保存了实力。
有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高义欢对李自成的提醒,让李自成比历史上更加重视吴三桂,没有发生拷问吴襄等事情,未让吴三桂一开始就决定降清。
吴三桂可能是看见清军入口,又对李自成大肆拷掠明朝官员的做法极为不满,认为李自成不能及时地联合官绅阶层,进行政权化,大顺政权肯定站不稳,李自成不过是一个黄巢,跟他混迟早要倒霉,所以才倒向清军。
而李自成因为听了他的话,对吴三桂有所警惕,吴三桂一动,他便察觉,所以没有造成大败的局面。
高义欢胡思乱想一阵,还是希望李自成不要损失太大,最好能多挡一挡清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