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高义欢感叹一阵后,打起精神,开口吩咐,义成,顺军主力的动向,还有清军追击的路线,以及北京的情况,你要继续打探,一有消息,立刻向我汇报。
二哥放心,我已经派了三队斥候北上。
高义欢点了点头,沉默一会儿,开口说道:现在,你再说一说南京什么情况?
太子居然到了南京,还做了皇帝,这让高义欢十分惊讶。
有太子登基,他又杀了刘良佐,今后的事情,他便完全吃不准了。
高义欢是有争天下之心的,但如果南明太强,天下怕是不太好争。
不过眼下抗清第一,需要一面统一的旗帜,南明能扶就扶,不能扶,大丈夫取而代之,也未尝不可。
二哥,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只是知道前段时间,南京想着拥潞,江北想着拥福,两边吵得不可开交。不过明太子被人带到海州后,高名蘅马士英先后率兵赶到,然后便簇拥着明太子去了南京。
高以欢微微皱眉,很是疑惑,明太子是被谁带到海州的?
是高名衡手下一个知事,好像叫王彦!
王彦?高义欢脑中搜索一遍,不禁疑惑起来,印象中没这么个人呀。
高义欢沉默一会儿,沉声道:你接着说!
高义成趁着高义欢沉思的功夫,让人端来一杯茶,一口喝完,然后说道:明太子到了南京,南京的明朝官员起初不认,后来有见过太子的官员过江辨识,才迎入南京登基。其他情况,我就不知道了。
高义欢点了点头,李自成损失不大,南明朝廷由太子继承大统,抗清的环境,应该会好一些。
这时高义欢又看向一旁坐着的梁以樟,开口道:梁府君,你从北京过来,可清楚北京什么情况?府君是李自成攻下北京后南下,还是在东虏入关后南下?
梁以樟未语先叹,唉,原本只以为是易姓改号,不想确实胡虏南侵。我是清军入关后,同几个同僚一起逃出北京。
明朝中后期以后,人文思想活跃,不少士绅更重私利,不再信忠君爱国那一套。
在北京的群臣,心里早就达成一个不可言传的共识,那就是大明要完。
纵观历史,改朝换代也不是一次两次,无论老朱家做江山,还是老李家做江山,不都是汉人的江山?
官绅们不还是穿同样的衣冠,官照当,钱照拿么?
既然如此,那管他龙椅上坐的是谁,况且大明也确实已经烂透,该换个皇帝了。
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北京官员可谓叛降如云,不少人都留在北京,准备为新朝效命。
只是,众人没想到,李自成太坑,众人刚投靠他,准备为新朝出把力,东虏一来,他却一溜烟的西窜,留下官绅们目瞪口呆。
这下就把北京的官员们给坑惨了。
与李自成不同,东虏是外族,投靠东虏,那可是要背骂名的。
一时间,在京的官员,便纷纷南下,梁以樟就时趁着顺军西撤的机会逃出北京。
高义欢听了,心头一动,梁府君,与你一起逃出北京的官员呢?去南京呢?
梁以樟摇了摇头,我们本来打算去南京,不过南京朝廷正大兴顺案,将北来官员据之门外,甚至要捉拿下狱,南京去不得,我才来到高将军这里。
高义欢闻语,眼睛一眯,他原本以为明太子在南京登基,南明会少很多愚蠢的举动,但是没想到,还是开始大兴顺案,逼着北方的官员投清。
明朝是两京制,并且是真正意义上的两京,南京几乎保留了首都所有的待遇。
在南京有与北京完全对应的中央机构,六部都察院翰林院一个都不少,而且编制基本满员。
不过,南京官员的品级官位,虽与北京相同,但其实没有实权,没有事情可干,都是一些政治斗争失败,或者能力不足,被淘汰下来的人,来南京任职。
其实南京就是从官场斗争中淘汰的人,或是被打入冷宫的臣子的一个流放之地。
现在北京覆灭,南京的大臣们便翻身做了主人,可算轮到我们牛逼了,他们自然要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利。
无论是东林还是马阮,都想趁着北都沦陷,在京官员被一锅端的机会,让自己人控制中央到地方。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南明朝廷将南下的官员拒之门外,便不奇怪。
不久之后,东林党人为了对付马阮,又提出不准起用曾被定为阉党的官员,将一大批在野官绅,挡在南京朝廷之外,好方便他们掌权。
而在南京朝廷大兴顺案逆案,马阮和东林相互排挤之时,占据北京的东虏,却借着洪承畴等人的关系,招降了冯铨等一大批被南明拒绝的官绅,使得满清得到了不少官绅的支持,从而在北方站稳了脚跟。
历史上满清六次入口,最后一次更是在关内呆了大半年的时间,打破三十多座州县,明军拿他们没有一点法子,为何他们最后还是退出关外?
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汉族士绅的支持,没有能力治理地方,占了也是白占。
这次入关,因为崇祯朝灭亡,大顺又被击败,正是人心动荡的时刻,南明一拒绝,再加上洪承畴等人一招揽,便得到了大批的官吏投靠。
高义欢听了梁以樟的话,手不禁再椅子上敲了几下,然后忽然起身对梁以樟道:梁府君,南京朝廷拒收南下的官员,这些官员只能北返,然后落入东虏之手,极有可能变节投虏。如此一来,虏兵善战,可攻城略地,变节官绅则能为其治理地方,实为中原心腹之患。
高义欢已经走到梁以樟的面前,拉住他的手,一脸诚恳道:梁府君,我有一事相托,希望你能帮我去招揽这些官员,多给他们一条路,让他们到我这里来。这不只是为我,也是为了天下!
第256章虏兵南下
高义欢送走了梁以樟,又交代高义成给五皇子送些日用的东西,然后与方家玉多亲近,看能否招降?如果不能降,亦可通过他收揽一批锦衣卫的人才过来。
锦衣卫是皇帝直属,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自成立之初,就为文臣集团不喜。
这次北都复亡,明太子在南京登基,等于落入了东南官绅的大本营,皇权逐步势微,官绅肯定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夺取权力的机会。
锦衣卫这种让文官不自在的东西,自然没必要存在,必须要进行排挤,甚至废除。
现在崇祯朝廷崩塌,本来是南明朝廷这个亲儿子,继承崇祯朝廷的遗产,但是这个亲儿子有点倔强,硬是不要,就白白便宜了窥伺中原以久的外族人。
现在高义欢能收一点,是一点,不能便宜了东虏,壮大东虏的实力。
高义欢等众人离开,便独自回到书房,眼睛注视着一副挂在墙上的地图,思考着时下局势。
现在东虏和大顺两个政权,在北方形成鹬蚌相争的局面,张献忠主力已经入川,何腾蛟杨文岳左良玉趁着西军忙着打四川的机会,成功一波,又夺回了武昌,整个江东在这段时间内,并未受到外部的威胁。
从理论上讲,南京朝廷有足够的时间,来重整旗鼓,至少能够形成比较稳固的南北对持局面。
这么说,不是没有缘由的,历史上南宋建立的时候,比南明朝廷差得多,什么都没有,在江边接到一个官员,就直接任命,你做御史中丞,他做门下侍郎,勉强将小朝廷建立,但明朝在南京却有一整套中央机构,等于有个备份的操纵系统,直接启用就行了。
另外,这时江南经济稳定,没有遭受直接的军事威胁。
虽说北方打得稀烂,但是南直和浙江却未受战火波及,百姓比较安定,经济也没有崩溃。
外部环境暂时没有直接的军事威胁,内部环境也算安定,并且赋税充足。
这样的条件,比南宋要优越太多,而南宋能坚持一百多年,南明朝廷条件这么好,应该也不会差。
可历史上南明朝廷却只坚持二十余年,便被清军剿灭。
难道是八旗兵厉害?那到也未必。
灭了辽国的金国,怎么也比八旗要厉害,更别说南宋还在横扫世界的蒙元手下,坚持了五十多年。
南宋这么倒霉,碰见这么强大的敌手,都硬撑了一百多年,南明朝廷什么都不差,江南赋税重地在手,为何就这么不堪,让后人没眼睛看呢?
历史上南明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内斗,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皇帝,现在太子到了南京,这个问题应该已经解决。
高义欢想了想,情况不应该比历史上坏,不过他也不能掉以轻心。
现在顺案照样大兴,给他一种很不好的预感。
不过眼下南明朝廷的事情,到不用他一个外人瞎操心。
时下,他要考虑的是如何应对东虏的攻击,河南一地,可是在东虏入关后,很快就被占据。
想到这里,高义欢走出书房,对外喝令道:来人,召集众将前来议事!
~~~~~~~
河南省,黄河之北,卫辉府城内。
天空下着细雨,滴滴答答的雨水,拍打着屋顶,又顺着屋檐断断续续的流下,在泥泞的街道上汇成一道小水流,而后再与尸体上流出的鲜血交融,仿佛一条流动的红绸。
街道上几名头皮发青,脑袋后面晃荡着一根小辫儿的鞑子提着刀,正大笑这追逐着十多个四处奔逃的百姓。
街道两侧,到处都是侧翻的板车,丢弃的扁担箩筐,还有扑死的尸体。
不少人是头上包裹蓝布的顺军,大部分则是被屠杀的百姓。
几名鞑子将一群百姓逼到街角,握着带血的战刀,狞笑着向前。
跟鞑子拼了!绝望中,一个头裹着蓝巾的顺军士卒,挥刀上前。
百姓中的汉子,也挥舞着拳头,无助而绝望的冲锋。
刀光闪烁,血水和雨水顺着刀刃,一滴滴的落在地面上,片刻间,十多个男子就被全部杀死,地上扑死着一具具的尸体。
光着头皮的鞑子,口中说着夷语,脸上放肆的淫笑着,逼近蜷缩在街角,瑟瑟发抖的女子,直接拖到角落里奸污。
一时间,城中四处都是百姓痛苦的哀嚎,不甘的怒吼,以及女子凄厉的惨叫,与之对应的则是夷语的嬉笑喝骂。
这些声声交汇在一起,让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心如刀绞,令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但鞑子却能肆意的狂笑。
二百七十余年后,这片土地再次被野蛮践踏,又一场大浩劫,降临华夏大地。
从天空俯瞰城池,城池中四处升起滚滚浓烟,宛如地狱。
此时城中的罪恶,还在细雨中继续,令人心痛不已。
在城中府衙内,滴滴的雨点,从屋檐落下,滴答的雨水声,伴随着一声声凄厉的惨叫,回荡在衙门内。
这时在大堂内,居中坐着一个满身戾气的汉子,头皮光秃秃有些发青,脑后留着一小块铜钱大小的头发和三寸长的小辫子,身上穿着东虏的盔甲,坐着案台前吃着猪肉。
这位就是满清的豫王爷,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尔衮的弟弟,满洲镶白旗主,爱新觉罗多铎。
这次他奉命由南路攻入河南,然后进兵潼关,杀入关中,彻底剿灭李自成。
清兵在他的带领下,一路势如破竹,北直隶各府,俱都望风而逃,但进去河南地区,却遭到了抵抗。
一个小小的卫辉府,居然敢抗大清军的攻击,让他死了一百零三个士卒,才拿下城池,这已经激怒了多铎。
清军入关是争天下不错,不过狗怎么能改得了吃食,想要清军的军纪忽然变好,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时下,清军基本是说一套,做一套,满清为了骗取民心,说不可妄杀,不可抢夺财物,但事实上,情况完全不一样,清军入关,人照样杀,东西照样抢,并没有多大变化。
满清并不对违反禁令的八旗做任何处罚,完全是说得好听而已。
这时多铎正用匕首割着带血的水煮肉,塞进嘴里咀嚼,耳边则是啪啪的皮鞭声,还有人的惨叫声。
不多时,三个只穿白色内衣,浑身上下抽得血肉模糊的汉子被押上来,按跪在地上。
说,从哪里可以过河?
鞑子,你屠满城百姓,我做鬼都不会放过你~
多铎冷哼一声,他杀的汉人多的去了,也不在乎多一个厉鬼缠着自己,哼,蛮子不识好歹,那你就做鬼去吧!
多铎一摆手:拉下去。
两名鞑子立时上前,将汉子拉到一旁,手起刀落直接砍了。
多铎狞笑的看着剩下的两人,你们呢?
第257章狡猾的东虏
李自成在蓟州战败,退回北京后,并未留守北京,而是迅速西撤。
这一是因为大顺军占据北京后,所作所为并不得人心,固守怕会成为瓮中之鳖。
二是因为大顺军的流寇习性,打不过就跑,这是他们的习惯。
三是,李自成心中,并没有对天下的责任感,并没有意识到胡虏入关,窃据中原,对天下的危害。
有这三点理由,李自成心中便可以没有一点自责的向西逃窜。
在李自成撤走之后,清军在蓟州与吴三桂合兵,经过极为短暂的商议,吴三桂被封为燕王,满汉大军近二十万,遂即向北京进军。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变化,原来吴三桂只是个平西王,但这次却被封为一字王,地位还超过做狗多年的三顺王。
有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没有发生一片石之战,吴三桂并未与李自成杀得两败俱伤,反而是多尔衮同李自成干了一场,让清兵有所死伤。
另外,吴三桂的关宁军,同三顺王不同,三顺王的人马已经被八旗制度消化,丧失了独立性,而吴三桂的关宁军,却保留着独立性,同清军之间,若即若离。
正是因为有这些变化存在,使得多尔衮不得不下大本钱,来招揽吴三桂。
这也是清廷惯用的一种手段,先用高官厚禄,将人吸引过来,等到大局以定之后,再翻脸不认人,随便找借口杀掉,可以说相当的狡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