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在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之时,大学士李建泰督两万大军,西进山西,准备破家为国,用自己的家财来犒赏大军,抵挡闯贼。
可谁知道,大军还在路上,就已经传来,山西失守,李建泰老家曲沃被闯军占据的消息。
从京中出来的人马,本来指望能从山西搞到钱粮,得知没钱可拿,立时逃散大半。
山西既然已失,李建泰再去便没有意义,而这时南路的刘芳亮,已经打到卫辉和大名,他便率军向南,前往保定,准备去抵挡南路顺军。
李建泰所统帅之军,本就是拼凑之军,战力低下,等走到保定,两万人马逃亡得只剩一半人马。
这时明眼人都能看出,大明要完,李建泰见形势急转直下,连忙派人上奏说:贼势大,不可敌矣。臣愿奉皇太子南去。
顺军南北两路,压向北京的消息传入京师,大明朝廷先入一片惊恐之中。
崇祯是想要放弃北京迁都南京的,这也是他不同意,将太子送走的原因。
因为太子去了南京,那他就彻底走不成了。
只是,迁都一事,始终没有大臣提出,崇祯又好面子,不肯自己拍板决定,再加上还有光时亨等嘴炮官员搅局力阻,迁都的事情,便耽搁下来,结果崇祯没走成,太子也没走成。
第245章绝望的崇祯
紫禁城,御书房内。
崇祯皇帝,神情有些呆滞的坐在御案后,内心已经陷入绝望。
他刚刚收到急报,周遇吉殉国,大同的姜襄投降,被他寄以厚望的唐通,也紧跟着投降。
这样一来,便导致居庸关失守,北京失去最后一道防线,闯贼兵临城下,已是必然。
崇祯站起身来,赤足披发,走在书房中央,内心绝望,只觉得天地一片黑暗。
姜襄唐通吴三桂这是他最后的依靠,现在姜襄和唐通一箭未发,就献城投降,宣大蓟辽的边军,半数叛国投贼,自己还能指望谁?
让左良玉等部勤王的旨意早就传了出去,可是南方却一点消息都没传来。
大明朝二百七十年的基业啊!
难道就这么完呢?
朕兢兢业业十七载,居然会做亡国之君?
难道朕是昏君吗?
从皇兄手中接过的江山,并非是这般模样,而朕在位十七年,没有将大明变好,反而一步步走向深渊。
崇祯不禁对自己产生一丝怀疑,不过很快,他就否决了这个想法。
朕怎么会是昏君呢?
朕勤政不怠,每日批阅奏折直到深夜,休息不过两个时辰,朕勤俭节约,从来只穿粗布棉袍,食不过四菜一汤,朕不贪恋女色,宫中只有几位贵妃,如何能是昏君?
纵观往史,有这样的昏君吗?
崇祯眼中满是血丝,整个人陷入绝望,可朕如此辛苦勤政,这天下为何越来越乱,最后居然到了亡国的地步。
在大明朝的最后时刻,崇祯潜意识里,已经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问题。
治国理政,不是勤奋,不是多努力就能治理好的,方略错了,瞎指挥,只会更乱。
不过他心里不愿意承认,自己辛辛苦苦十七载,对大明居然没有丝毫用处。
天启走的时候,大明并不差,十七年不短,他是有时间改变的。
陛下,魏阁部陈阁部到了!王承恩走进来,看见崇祯的模样,心中一阵酸楚。
陈演魏藻德,是崇祯朝最后的一任首辅和次辅。
山西一省之地,大明朝廷以为至少能与闯军相持半载,却不想一个多月的时间,三晋全失。
李建泰带走两万京营后,北京的防御已经十分空虚,崇祯已经有了调吴三桂回防的意思。
几日前,他曾暗示陈演,让内阁发令,调吴三桂回防,有关宁铁骑,大明还能一战,不过陈演却死活不写。
今日崇祯收到吴三桂的折子,询问是不是该回防,所以崇祯将两人叫来。
这时陈演和魏藻德站在书房内窃窃私语,不多时,换好衣服的崇祯,走进来坐定,身上已经看不到方才的样子。
两人立时闭口不在说话,跪在地上,将屁股撅起。
两位先生,之前朕让你们下令,调关宁军回防京师,你们不说话。今日吴总兵上折询问,内阁可以下令了吧!
崇祯说完,两人却依旧将屁股撅起,一声不吭。
这就是大明的大臣,这就是朕的臣子,一顺间,崇祯要被两人气疯,但这时,满朝大臣与他对立,他已经找不到,能取代两人的臣子。
两位先生,你们是对此议有什么意见吗?崇祯已经是近乎哀求,两位先生只要开口,朕立刻下旨照办~
崇祯等了许久,期盼两人能够说话,哪怕是知一声,这至少还能证明,两人还是站在他一边,但大殿上却依旧鸦雀无声,只有崇祯粗重的喘息
忽然,崇祯猛的站起,一脚踢翻身前的案台,滚,给朕滚
魏藻德与陈演,忙躬身仓皇的退出书房,到了外面却纷纷直起腰板,抖了抖身上官袍。
魏藻德道:能写吗?
不能写!陈演摆了摆手,一边往外走一边小声道。
为啥?魏藻德跟上。
陈演停住脚步,看着他,冷笑一声,魏阁部想一想,万一事后清兵打进来,北方丢了,就是因为咱们做的决策,调吴三桂回防啊!
魏藻德听后,不禁重重的点了点头,对,是这么回事!
陈演回头看了眼宫殿,要调,他自己调,我们千万不能写,否则最后人头落地的肯定是我们,所以千万不能写。
御书房内,崇祯将满桌的奏折扫落地下,嘴里念道着,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皆亡国之臣~~~
可怜我祖宗二百七十余年的基业,尽然毁于朕手,朕有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崇祯声音颤抖着,似乎疯了一样,嘴里呢喃着,国朝养士三百年,今日危亡之际,却无一人助朕,诸臣皆可杀,可杀~
书房内的太监,看见崇祯的模样,心中都不禁无比伤感。
陛下,陛下。这时王承恩一脸惊慌的来到御书房,闯贼的兵马,出现在京郊外了。
啊!崇祯心头一惊,整个人忽然安静下来,他忽然走回来呆呆的坐着,有些失魂落魄。
闯贼已经兵临城下,大明真的要完了么?
好,你们不愿意写,那就朕来下令!崇祯忽然站起来,去让人调吴三桂回来。
崇祯确实不想担责任,他一直在以一个贤名君主来要求自己,而一个贤名的君主,是不能犯大错的。
只是他这样没担当,想着自己的命名,臣子干活了却讨不到好,最后便只有弄得君臣离心。
其实他所做所为,勤政节俭不好女色,完全符合儒家对贤名君主的要求,只是他学到的只是表象,没有先皇的传授,师傅们并没有教授他真正的帝王术,而是想将他塑造成一个书本中描述的明君。
可事实上,书本中只是记载了一些表面光辉的东西,但政治其实是黑暗肮脏无情的东西,这些书本不会教的东西,崇祯都没有学到。
这时他已经顾不上调吴三桂回防的后果,因为就算结果再坏,也不会比现在更坏了。
只是此时,局势已经明朗,吴三桂还会来么?
崇祯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他忽然站起身来,离开了御书房。
第246章多尔衮辅政
关外,沈阳城,摄政王府邸。
去年底,黄台吉忽然暴毙,临死前并未留下遗嘱,这使得满清内部,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不过因为,代善济尔哈朗的稳重,再加上豪格的软弱妥协,使得满清内部并没有因此发生一场内讧,双方最终达成妥协。
此时,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满清之主,称大清皇帝,改年号顺治。
不过满清的权利,却掌握在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手中,而黄台吉的长子豪格,则什么也没捞到。
这次政治斗争中,豪格的支持者济尔哈朗获得了第一辅政的位置,多尔衮任第二辅政,表面上是豪格派还占那么一点优势,但事实上豪格已经彻底输掉。
这里不得不说多尔衮确实狡诈,他同意济尔哈朗做第一辅政,而不是让豪格去做,充分显现他的政治智慧。
如果豪格担任辅政,或许还能和多尔衮继续争斗,还能将拥护他的人聚集到身边,可偏偏是济尔哈朗担任,那两黄旗的心便也就散了。
虽然济尔哈朗担任第一辅政,但他不是豪格,无法团结黄台吉留给豪格的势力,所以也无法与多尔衮抗衡。
这样一来,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多尔衮便从不占优势,到掌握满清的绝大多数权利。
这时,在睿清王府邸,几名从张家口逃离的商人,跪在地上,向多尔衮禀报关内的情况。
这些个商人,敢在顺军打下张家口之前,仓皇的逃到关外,如今一个个都是光着头皮,脑后拖着一根小辫,主动剃发,并且换上了满族的打扮。
没办法,大顺和大明都要灭他们,关内是回不去,他们便索性跑到辽东降清。
启禀摄政王!李自成正月间从关中东征,二月就占据河东大部,摄政王给奴才们够粮的银子,大部分都落入了闯贼之手。
说话的是范永斗,他在张家口为关内的物资流向关外打点关系,要不然这次也得载在李自成手里。
多尔衮听了范永斗的话,目光有些阴鸷,你们晋商的眼线,不是遍布北五省吗?怎么连闯贼要动你们都不知道?
多尔衮担任辅政后,为了迅速建立威信,便又拨了批银子给晋商,希望能够通过他们,弄到一些物资,还缓解关外物资的匮乏。
现在物资没弄到,银子却没了,让多尔衮很没面子,也引起满洲贵族的不满,多尔滚心头自然恼火,恨不得杀了眼前几个饭桶。
范永斗忙磕头哭诉道:回禀摄政王,奴才们年初的时候,确实收到了一点风声,不过是明朝方面的消息,谁也没想到闯贼也会突然动手。
范永斗对多尔衮其实有所隐瞒,没提他儿子的事情。
当时高义欢找上门来,他心中就提起了警惕,转移了一部分物资到了张家口。
不过他怕影响赎回范三拔,所以没有声张,并没有告知其他人。
只是他没想要高义欢,不讲道义,一点诚信都没有,居然将范家通清的事情,告诉明顺两方。
直到现在,他还没搞不懂,无冤无仇的,银子也给了,高义欢一个流寇,为什么要这么做。
十二月间,高义欢将消息泄露给了马士英,正月间又告诉了李自成。
马士英的奏本上去后,晋商就已经收到了风声,只是明朝处里这种事情,有一个过程,晋商便也不太急着全部转移。
他们在朝中有关系,以为自己可以从容应对,却没想不到半个月,李自成就打到了山西,并抄了他们。
现在事情已经这样,多尔衮虽然心里恼怒,但银子却变不回来。
这时他忽然阴沉着脸问道李自成现在打到哪里呢?
回禀摄政王,闯贼势如破竹,现在怕是已经打到北京了!范永斗见多尔衮没有追究,不禁松了口气,忙磕头说道。
闯贼居然打了北京,那关内的局势,便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果让李自成,灭了明朝,消化了明朝的势力,那关内就成了铁板一块,而且清军面对的敌人,将不是腐朽的明朝,而是一个充满朝气的王朝。
这一点,对于满清显然是不利的。
多尔滚刚得到摄政之位,就面临这样的挑战,他内心忽然有些兴奋起来。
多尔衮问语眉头跳动,立时开口道:去,给本王将洪承畴祖大寿加来!
历史上,李自成在三月十六日,率部过昌平,抵沙河。
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
当日夜间,就有守军打开外城广宁门,顺军便杀入北京外郭城。
两日后,也就是,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人马入城,当日中午,李自成便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城,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同日,崇桢带著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
这也就是说,李自成兵临北京,到北京城破,只有短短的几天的时间。
一个政权,外不能御敌,连吃败仗,让百姓在胡虏铁蹄之下呻吟,对内又不能安民,反而加重百姓的负担,让百姓无法生存。
百姓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渡过了十多个年头,到此时,北方留恋明朝的人,已经不多了。
夜晚,坤宁宫,周后将崇祯迎入宫内,并摆下了一桌简单的饭菜。
四菜一汤,不像是帝王之家。
陛下,闯贼已经攻城了吗?周后年纪兵不大,她努力让自己镇定,但是微微颤抖的嘴唇,还是将她出卖。
兵临城下,崇祯内心才开始有些后悔,他主动给吴三桂下了调令,想要靠着吴三桂这支人马,抵挡李自成,至少是将太子送出去。
事到如今,他可以死,但是大明的江山不能完!
历史上,崇祯也是临到最后,才决定送出太子,但却已经来不及。
现在同样是如此,调令传了出去,山海关却没有动静,反到是贼兵已经攻入了外城。
崇祯点了点头,周皇后立时双目含泪,崇祯还是硬着心肠道:皇后,你是一国之母,今大势已去,断不能受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