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大顺军兵分三路,李自成刘宗敏迫降明知府张麟后,稍事休整,便向太原进发。

    李过张能,马重僖率领十万人马,为北路,渡过黄河后,向大同进军,准备牵制姜襄唐通等边镇人马,策应李自成攻打太原。

    刘芳亮马世耀刘汝魁则率领十万人马,为南路,沿着黄河北岸进军,攻占大名后,沿着运河向北,与主力会师北京。

    近些年来,晋燕之地,天灾连连,朝廷又严刑催苛,再加上清军频频入寇,百姓早就活不下去。

    李自成均田免粮的口号一喊,三晋百姓都箪食壶浆,盼着顺军到来。

    而这一次,李自成知道自己是要争天下,他成为天子之后,百姓都是他的子民,都是他老李家的财产,也一改往日的流寇做派,严禁士卒杀戮百姓,军纪好的不像话,甚至有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的新说法,得到百姓的拥戴,不过士绅大户,却依旧凄惨。

    士绅实力虽然强大,但是当百姓都站在,李自成一边时,那士绅便也不值一提。

    一时间,整个三晋的贫苦百姓,都在传送着,吃他娘,穿他娘的口号。

    而想吃他娘,穿他娘的人,并不只是山西的贫苦百姓,还有大明朝的军队。

    明朝的财政早就破产,到崇祯十七年,各地人马普遍欠饷,连吴三桂的关宁军,都已经十四个月没有发饷,其他各镇便不要提。

    当兵拿饷,天经地义,军饷都没有,老娘和孩子都饿死了,还他娘的打仗卖命?

    老李不是来了么?姜襄唐通等人一合计,咱们就吃老李,穿老李了。

    李自成东征,气势汹汹而来,是准备打硬仗的,结果除了给他带绿帽的高杰溜了,然后在宁武打了一场惨烈的攻坚战之外,各地明军,包括精锐的边军,全都投降。

    十多万山西明军,一下全都变成了顺军,他们也没啥别的要求,老李管饭,给饷就行。

    顺军一路势如破竹,将士们气焰高涨,李自成心里却一下没底起来。

    一下多了十多万人要吃他,而且随着进兵,想吃他的人更多,李自成不禁心头一凛,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

    不过李自成虽然意识到,这个家可能不好当,但是既然已经东征,那便也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关中,大顺朝已经吹响了东征的号角,北京君臣之间,却还在扯皮。

    迁不迁都的事情,始终不能决定下来,有良知的大臣,便建议请太子南下,这下大臣们同意了,但皇帝却又不干了。

    眼看着,李自成已经东征,事情总僵持着也不行,既然暂时迁不成,那就得挡一挡李自成,说不定能保住北京呢?

    毕竟崇祯登基以来,北京也不是第一次被兵临城下,前后都被人围了五六回,不差李自成这一次。

    大明朝不是还有关宁铁骑没动么,有这张牌在手里,大明未必会输。

    不过调兵却需要钱粮,没有钱粮,崇祯也调不动兵。

    崇祯登基十七年,仗就打了十七年,国库早就空空如也,根本没有粮饷来调兵。

    无奈之下,崇祯只能打起官员和勋戚的主意,想让他们献出家财来,帮助大明渡过难关,可这样一来,只是让大臣更加离心。

    这江山是朱家的江山,要出银子,也是朱家的藩王和勋戚带头出。

    结果,大明朝的国仗,却带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不仅自己不捐银,反而将周后送来的五千两,扣下两千两,只交三千两,自己还赚了两千两回去。

    大明朝的勋戚贵族,同明朝的命运气同连枝,世代享受特权,却是这种表现。

    明眼人一看,就晓得大明要完。

    大臣们忠心的没钱,有心无力,会捞钱的人,早准备投靠大顺,结果却只筹到数万两白银。

    钱没筹到,兵马掉不动,李自成却已经杀入山西。

    大学士李率泰,是山西人,家财万贯,眼看这李自成快打到老家,与其家财要被顺军洗劫,不如用来报效朝廷,于是自请督师,愿意私财饷军,不烦官帑,提师西征。

    北面大顺正和明朝进行最后一次大交锋,河南的高义欢也没闲着。

    三月间,鹿邑城外的旷野上,从北面奔来几匹快马,激起了阵阵的马蹄声响。

    李岩骑在马上,不时惊讶的四处张望~




第241章李岩巡视豫南上
    高义欢回到豫南之后,便对李岩发出了邀请,希望他到豫南看一看。

    李岩并不看好李自成的东征,认为他即便能占据北京,也无法站稳脚跟。

    这并不是他对东虏的畏惧,而是他了解大顺朝的财政。

    河南相比于关中,耕地更多,也安定的更早,但是李岩主政之后,赋税和钱粮依然无法自足。

    关中自然不必说,财政根本入不付出,全靠抢劫秦藩和士绅大族所得,在维持消耗。

    这种情况下,李自成要接受糜烂的北方,接受每年耗费数百万白银,以及无数米粮的长城防线,大顺的财政,根本无法支撑。

    银子并不等于粮食,李自成抢劫再多银子,地方上不恢复生产,没有东南的粮食,根本无法维持。

    从这一点考虑,李岩回到河南之后,便投入更多精力,来关注春耕。

    高义欢正月间对他发出邀请,可他事务繁忙,拖到三月初,才带着人来到鹿邑。

    来之前,李岩对高义欢控制的地区,早就有一些了解,对他从鹿邑一县,扩张到三府之地,感到十分震惊。

    不过高义欢扩张这么快,李岩以为他的治下,必然一团糟,可进入鹿邑后,才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别处都是靠近河边,才有一些土地恢复耕种,但鹿邑却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场景。

    李岩一行人,进入高义欢治下后,便被惊住了。

    这时远处一队骑兵奔来,马上的人都穿着黑色的衣甲,腰间挂着配刀,鞍上别着长枪,吊着弓箭。

    他们的衣甲自成一系,却是高义欢领着一队人马,前来迎接。

    李岩看着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气势彪悍,特别是身下战马,匹匹都是剽肥体壮,一看就是吃了粮食的,不禁十分惊讶,高义欢到底多有钱。

    节帅!高义欢在李岩身前勒住战马,马鞭朝下,笑着拱手道:卑职恭迎节帅。

    义欢!朝堂上的事,我听说了。我知道你的看法其实与我一样,只是你用的方法不一样。李岩看见他,先感叹一句。

    高义欢知道,李岩是是说他建议抄了范家,然后又提醒李自成,小心吴三桂和满清的事情。

    节帅,我只是尽一点微薄之力,终究是缺少像节帅一样坚持自己见解的勇气。高义欢正色道:这一方面,我不如节帅多矣。

    李岩闻语,挥了挥鞭子,摇头道,我的坚持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是义欢的提醒,似乎有了效果!

    范家被抄呢?高义欢微微一惊。

    抄了!连同其它商贾,也一并被抄。从抄到的账本来看,几乎每一家,都与东虏存在走私交易。不过,这些商贾消息灵通,在老家的基本被抄,但在张家口的却大多逃到口外。李岩摆了摆手,好了!不谈这些,我有事情要问你。

    高义欢心头正震惊,闻语忙拱手道:节帅请说。

    李岩马鞭指着旷野上一大片绿油油的麦田,义欢,这么多良田,你是怎么灌溉的?

    李岩一行进入鹿邑,便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不仅是李岩,随行的官员,也都感到惊讶。

    高义欢与身后的属下,脸上都露出自得之色,他笑了笑,节帅,咱们沿着涡河走,卑职边走边说,节帅一看就会明白。

    一行人便打马来到涡河边上,路旁的田地中,多出许多百姓在忙碌。

    他们并非三三两两的散布着,而是集中在一块儿劳作。

    这些人都是属于同一个墩堡,租种高义欢的土地,每亩交两斗粮,作为赋税。

    田间劳作的百姓,看见远处的一行人,瞧见骑黑驹的一人,知道是他们的将军,同时也是他们的东家,纷纷直起身来行礼,眼中露出感激的目光。

    这时,高义欢拿着马鞭指着远处的水坝,笑道:节帅你看。这样的水坝,我在涡河上一共建了六座。以前涡河的水,秋收后没有利用,直接汇入淮河浪费,现在都被水坝蓄起来,用于春季灌溉。

    我还命人疏浚水渠,建了水车,有的地方还开挖了灌井,所以九成的田亩引水都没有问题。

    李岩一路行来,水坝,水渠,水车,灌井,都一一看过,已然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利体系。

    李过不时的点头,赞叹道:涡河的水流入水渠,再由水车提水灌溉田地。远一点的土地,则用耕牛和骡马从灌井中打水。义欢,你这花了不少钱粮吧!

    看他赞许的样子,高义欢心里自然是一阵自得,前期确实投入不少,但水利有益后代,相比于今后收益,投入其实不算什么。

    不错!义欢,你有这样的目光,真的很不错!李过不禁又是一声赞叹。

    这时李岩忽然又指着田野上,每隔十里就出现的一个红色建筑物,问道:那是什么?

    节帅,那是村庄,也是墩堡!高义欢笑道:鹿邑陈州项城等地,我都在建这种墩堡。每隔十里一座,分配百户流民驻守屯田。

    现在高义欢可以说是豫州南部,最大的地主,豫南到处都是他的屯堡。

    这些屯堡,既能为他提供粮食,又能为他提供兵员,同曹操的军屯区别不大。

    另外这些屯堡,同县城的棱堡配合,将成为一条巨大的屏障。

    李岩听了心头大振,这么多墩堡,怕是只有在长城沿线,在边寨地区才看得到吧。

    义欢,你认为东虏会打到河南来李岩皱眉道。

    他虽然不看好李自成的东征,但是却没想过东虏能打过黄河。他认为东虏最多占据北直山西,山东,想占据河南还是比较困难。

    毕竟东虏的人口,摆在那里,有谁会相信,一个几十万人口的蛮夷,最后能争得天下呢?

    高义欢却沉声道:东虏铁骑厉害,一但破关而入,并在北直站稳脚跟,铁骑四处,河南没有屏障,处境未必乐观。我这也是有备无患。

    李岩点了点头,冬季黄河一结冰,豫东又都是平原,东虏要来,还真的挡不住。

    走,带我去看一看。李岩当即拔马道:你这花费了多少钱粮啊!



第242章李岩巡视豫南中
    李岩的眼光很准,知道无论是灌溉的水利,还是墩堡,都是费钱的事情。

    高义欢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这样的成就,也不知道,他投入了多少钱粮。

    大明朝在边塞建堡垒无数,每个堡垒至少要耗费一二百两银子,大一点则要的更多,耗费怕是接近千两左右。

    不过这些耗费,主要是两部分,一是人力,二是建堡的材料耗费。

    高义欢建堡有专门的筑堡队,另外堡内的屯户也要参加建造,所以效率很高。

    反正安置流民,也需要花银子给他们建造屋宅,高义欢便索性多投入一点,直接建堡。

    屯堡是屯户的家园,所以他们不需要工钱,给饭就行,建堡的材料,则是轮窑烧制的红砖,比青砖要便宜太多,所以耗费要少许多。

    这时一群人来到涡水旁边一座在建的墩堡附近,便见许多人影正在忙碌。

    堡垒选在一个隆起的小丘上,地势较高,有利于排水,同时也有利于防守。

    众人在堡外翻身下马,便见堡墙上许多精壮的汉子,有的负责将一框框的红砖往墙上吊,有的则忙碌的垒砌砖墙,另外还有许多男男女女一起上阵,都是拿着锄头挑着扁担箩筐,在堡墙周围挖土挑土。

    堡墙采用的是砖包土的结构,这样一来,堡墙建起,护城沟也就有了。

    高义欢指着墙上忙碌的泥瓦匠道:节帅,那些头裹红巾的汉子,都是我专门组建的筑堡队。他们每队一百人,负责给我筑城建堡修路架桥。其他人则是本堡的居民,堡垒今后就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所以他们都要帮忙。

    李岩暗暗称奇,这样的筑堡队,你不只一个吧?另外,建这样一个墩堡,多久能够完工?

    我有二十个筑堡队,都在各地筑堡修城。高义欢笑道:建堡的时间并不长,关键是将材料备齐。材料若齐,众人一起动手,一个多月,就能建成一堡。

    两年时间,鹿邑等地的棱堡,已经建筑完成。

    高义欢并没有就此解散筑城的队伍,而是将他们编成许多队,在各地进行建设。

    这种堡垒,只是普通墩堡,高义欢到没有实力遍地都建棱堡。

    这些堡垒,主要沿着涡河分布,便与材料和红砖的运输,远一些的村落,则由乡绅和村民自己建造,不过水平自然无法与筑堡队建的相比,大概就只是高家堡的水平。

    走,进去看看!李岩很感兴趣。

    当下一群人,便进入还在建造的堡垒,筑堡的匠人和堡民们,便纷纷停下来给高义欢见礼,然后继续工作。

    李岩有些吃惊,他看得出来高义欢在这些人中威望很高,并且能与百姓和工匠打成一片。

    这一点,李岩觉得,十分难得。

    筑堡队建造的堡垒都是圆堡,周长大概只有一里多,为了便于防守,所以只有一个堡门。

    众人从吊桥,进入堡门,进堡后便看见堡墙的背面,是堡民的房屋,还有粮仓兵器农具库耕牛骡马的窝棚中间则是晒谷场,还有水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堡内还有一个厕所和粪池,方便将排泄物和垃圾收拾在一起,既能肥田,也能防治疫病。

    在高义欢的带领下,李岩等人参观了堡内各处,高义欢一一讲解,众人纷纷点头。

    众人看过墩堡后,便又奔向鹿邑县,等几人看见一座巨大的棱形堡垒时,便都被震住了。

    全河南就没有这么筑城的,整个城池伸出几个角,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1...107108109110111...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