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那倒是。拿下幽云十六州的收获,以及京城平叛抄家的收益,归总到一起,至少过亿贯了。”黄景胜满脑子都是钱的数字,反应极为迅速。

    “嘿嘿,旁人开战都是亏钱,三弟出兵从来都要捞个大头回来,不仅弥补了出征的亏空,还有大赚头。”王大虎很佩服李中易靠着打仗捞钱的本事。

    李中易夹了一筷子蒜炒白菘,放进嘴里细细的咀嚼,等咽下后,这才解释说:“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每仗皆亏的仗,不打也罢。”

    “呵呵,难怪三弟被骂作是铜臭子,果然是钻到了钱眼里。”王大虎说罢,又瞥了眼黄景胜,这家伙现在已经修炼成了抠门的土财主。

    黄景胜就等于是李中易的财政部长,管钱的,谁会嫌弃钱多呢

    各个衙门要钱的由头,却是层出不穷,钱永远都不够花。

    兄弟三人,一边喝酒吃菜,一边天马行空的随便乱侃,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完全没有任何的忌讳。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李中易非常享受眼下的轻松和愉快,也格外的珍惜这份难得纯真友谊。

    酒逢知己千杯少!李中易史无前例的喝多了,醉眼朦胧,脚下发软,两腿发虚,走路打晃。

    黄景胜和李中易的关系再铁,也不敢留宿李中易,他把高强和张三正叫到跟前,细心的吩咐说:“路上小心些,谨防有人在路上图谋不轨,我这里有醒酒汤,但是没三弟府上的好……”

    李中易和黄景胜、王大虎相处的情景,张三正和高强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不敢或忘。

    “是,谨遵您的吩咐!”高强十分恭敬的抱拳拱手为礼。

    黄景胜摆了摆手,说:“你们都是皇上身边最亲信的近臣,就甭来这些虚礼了,赶紧把皇上搀回去吧,路上多加小心点……”又是一通细细的嘱咐。

    高强把黄景胜的叮嘱,一一记下,又复述了一遍,黄景胜这才放了行。

    等李中易被送走后,因为明日是休沐日,王大虎和黄景胜索性重新坐回到酒桌边,接着喝。

    “我说二弟,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成亲了!”黄景胜语重心长的劝说王大虎。

    王大虎至今是单身一人,每到休沐之日,也没地方可去,就猫进了黄景胜的家中混吃混喝。

    黄景胜和王大虎一样,平日里从不交朋接友,更不拉帮结伙,两个人在朝廷里边都是有名的孤臣。

    他们俩都是明白人,他们能有今日的飞黄腾达,多亏了李中易的提携。也就是说,黄景胜和王大虎的靠山只有一个,那就是李中易。

    “嗯,是该找个暖脚的婆娘了。”王大虎这么一发感慨,倒把黄景胜惹笑了。

    黄景胜摸着下巴说:“就凭你现在堂堂都察院左都御史的位分,虽然年纪大了点,却也是想娶啥样的大家闺秀不可得”

    “咳,咳,我的要求不高,把家里收拾好,我回去有热菜吃有酒喝,就可以了。”王大虎别的方面精明绝顶,唯独对女人这种生物,完全不了解。

    黄景胜知道王大虎这次是认真的了,他仔细的想了想,说:“我和三弟都不勉强你,要不这么着,你无论看上了谁家的小娘子,我都替你出面当大媒,然后请三弟替你迎亲如何”

    王大虎一阵愕然,堂堂三司使保大媒也就算了,当今皇上亲自充当迎亲之人,这个面子简直大得捅破了天。

    王大虎心里明白的很,以三弟李中易的脾气,只要他置办一桌席面,在酒酣耳热之时提出这个要求,李中易一准会答应下来。

    “我听说了,李中昊那小子向石守信透露了不少三弟家内宅的消息,真是蠢到了极点。”黄景胜频频摇头,三弟李中易那是何等的英雄了得,老李家出了这




第1322章 大悲
    随着镇压谋反的行动暂时告一段落,整个开封城的权贵们,也都跟着暗暗松了口气。

    只是,事到临头之后,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没有涉入谋反的权贵,个个庆幸不已。

    陷入到谋反案子中的权贵,也没啥好说的,成王败寇,愿赌服输。

    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溥的家里,却是一片愁云惨雾,举族惶恐不安。

    考虑到王溥是托孤八相之一,李中易只下令抓了王家的男丁,并抄了家产。结果是,堂堂王相公家里,除了未成年的几个男童之外,竟然是清一色的女流之辈。

    王溥的老妻秦氏四处求人帮忙,想替王溥脱罪,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涉及的又是谋逆重罪,谁敢触及李中易的逆鳞

    秦氏毕竟是女流之辈,不好亲自抛头露面,然而,秦氏请族内的长老帮忙,跑遍了亲朋好友的家里,吃的却都是闭门羹。

    不得已之下,秦氏只好亲自出马,来找儿女亲家,现任司农寺卿杜文成。

    可是,秦氏被挡在了门外,守门的五管家把好话说尽,偏偏就是不肯放秦氏进府。

    秦氏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只得舍弃脸面,死活赖在杜府的门房里,把茶汤都喝的没味了,就是不肯挪窝。

    杜文成确实没在府里,只是,秦氏上门的消息,早就被家里人传递给了他。

    下衙之后,杜文成装作忙于公务的样子,一直没有离开衙门。

    想当初,杜文成把长女嫁给王溥的长子之时,引得多少人的羡慕

    现如今呢,王溥牵扯进了谋反的大案之中,至今生死未卜,杜文成为了整个杜家的安危,又岂敢插手于这么重的罪案之中

    但是,杜文成毕竟和王溥是亲家的关系,若是被秦氏闹得太大了,他杜文成可就颜面尽皆扫地了。

    左思右想之后,杜文成最终还是决定,见秦氏一面,先把她安抚住再说。

    等杜文成赶回家中,果然,秦氏还没走,他不由一阵苦笑。

    毕竟,人要脸,树要皮,不能把事情做绝了。

    若是,王溥牵扯进的不是谋逆的大案之中,他杜文成也不至于如此的绝情了。

    “亲家母,让您久等了,实在是公务繁忙,抱歉啊……”杜文成一见着秦氏,就赶忙道歉。

    秦氏等了接近五个时辰,从刚开始的心急火燎,到烧心的埋怨,再到如今的冷漠麻木,其间的痛苦也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不妨事的,既然亲家公公务繁忙,贱妾哪怕等到天黑,也是应该的。”秦氏已经很克制了,但是,人非草木,依然流露出了怨怼的情绪。

    杜文成暗暗苦笑不已,他知道,已经深深的得罪了秦氏。可是,人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

    杜文成将秦氏请进了内院,唤了正妻张氏的出来,亲家之间重新见过礼,这才落座谈正事。

    张氏倒是一直在家中,却因为不敢见秦氏,将秦氏晾在门房里好几个时辰,显得特别的尴尬。

    好在秦氏毕竟见过了诸多的大世面,心态哪怕不能完全扭转过来,也大致适应了处于求人的弱势,并未恶语伤人。

    再说了,秦氏心里也有数,杜文成这个司农寺卿,虽然是大九卿之一,却没有多少实权,根本就管不了涉及谋反的案子。

    “不瞒亲家公,家里已经快要揭不开锅了。”秦氏羞得老脸通红,却只得硬着头皮说了实话。

    如果不是实在没钱买米了,秦氏作为曾经的宰相夫人,又哪里放得下面子,求到杜文成的府上呢

    杜文成暗暗松了口气,王家如果



第1324章 步军小学堂
    “诸位,我天朝固然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然而,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一言以蔽之,若想本族百姓全都过上好日子,那就只能让别的民族,过上只能吃饱的好日子……”

    李中易在课堂上,极力鼓动殖民海外的若干种好处,同时,他也阐述清楚了,所谓的好日子,都是相对而言的概念。

    “传统的征服,都是从陆地上开始的。然而,打仗就是打后勤的概念,想必诸位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就常理而言,海路运输和内河运输,才是成本最低,效率却最高的征服方式……”

    李中易授课的内容,五花八门,主要是围绕着海陆并进的征服而展开。

    “利用水师运送大规模的兵力,去海外征服别国,首要的问题便是,海上的气候规律,以及合适登陆地点的选择……”

    堂堂帝国皇帝,亲自给讲武堂的学员们授课,由此可见,皇帝本人的对于军事力量的高度重视。

    下课后,李中易给学员们留了作业,浅论登陆地点的选择及其优劣。

    授完课后,李中易回到山长公事厅内,按照既往的习惯,找来几名学员谈话。

    李中易喜欢找学员谈话,谈的内容天南海北,无所不包。通过谈话,李中易可以敏锐的掌握学员的动态,以及从侧面了解教官们的情况。

    作为帝国目前最高等级的军事学府,李中易对讲武堂建设情况,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吾意从开封城开始,逐步建立起‘步军小学堂’,不知道诸位意下如何”

    李中易和学员们谈过话后,又找了几位资深的教官来,和他们一起商议每州设立一所步军小学堂和步军中学堂的想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既难得,又很容易浪费……”李中易开宗明义的阐述清楚了步军小学堂和中学堂的重要意义,“科教兴国,重在教育的基础是否牢固。目前,各地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少了,穷人们根本没办法让孩子们读书……”

    “等国家统一之后,大军的数量势必会有所裁减,那么,优秀的军事人才,完全可以转职去各地步军中、小学堂……”

    李中易的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并赢得满堂喝彩。

    按照李中易一直灌输的殖民理念,国家统一之后,并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应该持续性的培养本民族的尚武精神。

    只注重武力,却忽视了精神领域的教育,很容易出现太阿倒持,反噬其主的逆局。

    就目前的国力而言,要想普及全民教育,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毕竟,儒学已经盛行了上千年,只要是读书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儒家学派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达官贵人之家,积累了很多年的教育优势,也都集中于儒学的基础之上。

    李中易故意另辟蹊径,暂时不动儒学的基础之上,打着培养军事人才的幌子,干的却是普及穷人教育的惊天之举。

    让穷人家的孩子也普遍读得起书,这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创举!

    藏在步军小学堂和中学堂背后的,其实是李中易阳谋:从中学堂学成毕业的学员,完全可以承担起,教育小学堂学子们的重任。

    按照李中易的既定规划,每县设立两所小学堂,大约会在十年内全面普及开来。

    若是海外殖民顺利的话,解决了庶民吃饭的问题后,每村设立一所小学堂,将在三十年内变成现实。

    论人口,中国和印度大致相仿,然而,印度的发展情况,远不如中国这么迅速。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种,李中易认为,现代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了人口红利的真实有效。

    与此同时,薛太妃终究还是面子薄,顶着巨大的压力,接见了赵家的杜太君。

    杜太君一见到薛太妃,马上跪地不起,哭着说:“臣妾叩见娘娘,求娘娘替臣妾作主……”

    薛太妃一边听,一边暗暗叹息不已,早知今日的磨难,当初怎么不知道家教再严上几分呢

    薛太妃的年纪,其实只比杜太君小那么几岁而已,然而,薛太妃保养得真是到位,至今都是满头的乌丝,没有一根白发。

    反观杜太君,满头的白发,竟然找不出一丝黑发的踪影。一夜愁白头,固然有些夸张,但是,杜太君是真心急红了眼。

    “快别哭了,喜庆的日子快到了,哭狠了,晦气!”薛太妃的一席话,提醒了杜太君,再过三个月,就是李中易正式登基做皇帝的大好日子。

    杜太君慌忙收住了泪,由着女官扶她坐到了锦凳上,唐蜀衣亲自上了茶。

    “使不得,这怎么使得,娘娘是何等尊贵的身份,臣妾……”杜太君慌忙起身,就想再次下跪。

    唐蜀衣抬手扶住了杜太君,温和的说:“太君且坐,咱们两家有旧,交情也深,有什么话都好说的。”

    薛太妃含笑望着唐蜀衣,这么多年的历练下来,唐蜀衣也已经学会了虚与委蛇的技巧。

    “杜太君,咱们都是女流之辈,今日只叙旧谊,莫谈国事。”薛太妃一张嘴就把杜太君想说的话,全部堵在了喉头。

    然而,杜太君心里明白,这一次薛太妃放她进了府,恐怕已经是最后的一次机会了,有些话哪怕不该说,也必须借此机会全部说完。

    “不瞒娘娘,臣妾琢磨着将功折罪……”杜太君倒是豁达的狠,她打算以全部的身家,只换赵家兄弟俩的一条命



第1325章 选谁?
    在内阁中轮值的魏仁浦,本来好好的,然而,他久坐之后,起身的时候,眼前一阵发黑,摔倒在地上,便不醒人事。

    内阁里外的警卫,全是警政寺的人,李延清得知消息后,马上跑来禀报给李中易。

    李中易本是顶级名医,他一听便知,魏老相公很可能是心梗或是脑梗。以现有中医的水准,恐怕很难治疗心梗或脑梗,李中易当即拍马赶去内阁。

    等李中易赶到的时候,魏仁浦鼻眼歪斜,嘴角流涎,显然是脑卒中的症状。

    李中易赶紧从亲牙那里,拿回一整套银针,从魏仁浦的脑部的穴位,一直捻搓到足少阳经。

    以现有的医学水平,根本就没办法开颅动手术,放支架或是脑动脉拴塞术,李中易的施针只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最终,经过两个多时辰的抢救,又灌了汤药下去,魏仁浦的症状只是减轻了一些,嘴角歪得没方才那么厉害罢了。

    魏仁浦一直在流泪,很想说话,却始终漏风,让人听不清楚,他说的是啥。

    不管魏仁浦是不是可恨的骑墙派,至少,他是现任的内阁首相,于情于理,李中易都应该有所表示。

    李中易叹了口气,说“老相公,你就放心吧,你的家事我也知道一些,大郎、二郎和三郎,我都管定了。”

    魏仁浦最担心的就是三个儿子的前途问题,如今,李中易既然亲口作了承诺,那他死也可以瞑目了。
1...708709710711712...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