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李中易点了点头,既没有当场认同
第1221章 娘子关
大暴雨一连下了四十几天,不仅道路泥泞不堪,就连秋播的时间,也明显被耽搁了。
所谓塞翁失马,鬼天气虽然不帮忙,但是,各地乡军踊跃参加的修筑车辙道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展开。
所谓车辙道,就是在通往晋阳的官道之上,挖出两条可供车轮碾压的硬石道。
修筑车辙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把官道全部挖开修成车辙道,工程量异常之浩大,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完成。
仅比车轮宽一倍多的两条车辙道,加一块也就宽约一尺左右,工程量明显较少了十倍不止。
当然了,车辙道也不是没有弊端,若是前车坏了,后面的车队,就会被彻底堵死,而动弹不得!
两害相权取其轻!
临时性的修筑车辙道,既解决了炮车的通过问题,又解决了辎重车的通过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李中易骑在血杀的背上,望着从马前滚滚通过的炮车队,不由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所谓的车辙道,在李中易的眼里,其实就是轨道。只不过,车辙道的里面垫的是硬石头罢了,而轨道的下面则是枕木。
“爷,前面的斥喉营发来战报,又抓了三批来历不明的家伙,已经扣押在了大营里。”李安国拍马凑到李中易的身前,大声禀报了前方的战报。
“嗯哼,晋阳那边对我中原的军情动态,倒是颇舍得下苦工夫啊”李中易心里明白,前前后后已经抓了十几批走小路北上的可疑分子,其中必定有抓错的,却难保没有晋阳的细作潜伏于其中。
李中易采取的是以快打慢的策略,本想利用晴天迅速出兵,让晋阳方面根本来不及进行全境总动员的集结。
谁料,天公不作美,自开封以北一直到雄霸二州,连绵的大暴雨已经落了四十几天,这便严重的拖慢了大军推进的进度。
不过,李家军推进困难,晋阳那边也因为连续性的大暴雨,放松了警惕,至今都没有发出召兵令。
和大周一样,晋阳的刘汉政权,也是以农耕为主的基本经济形态。
只不过,受限于国力和人口的束缚,晋阳那边采取的是全民皆兵的策略,也就是说:出则为兵,入则为农的义务征兵制。
整个大周有四千多万人口,晋阳刘汉政权统治下的区域,充其量也就一百多万人。
然而,为了防备大周的进攻,区区一百余万总人口的晋阳刘汉政权,竟然养了十几万常备军,妥妥的穷兵黩武,竭泽而渔。
晋阳,那是后唐李氏崛起的地方,民风一向剽悍,擅射擅骑者,数不胜数,这也是刘汉政权能以偏鄙之地,对抗地大物博的大周的根本性因素。
据派去晋阳的细作回报,晋阳的十几个军州里,竟无一个富裕的州县,全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偏军州。
晋阳政权,掌握的是盛唐时的河东之地,其鼎盛时期计有二十七万八千户。高平之战后,刘汉政权战败,晋阳辖境内的在籍户口,锐减为十八万户,也就是大约一百万人口。
李中易此次出兵,从开封带出来的兵马,八万多人,不到九万。从总兵力来看,晋阳方面甚至还要略占一点点的优势。
然而,此次出兵收复晋阳之战,李中易带出了接近六百门6磅青铜火炮,显然是打算毕其功于一役。
李中易并没有把晋阳的兵马放在眼里,他比较担心的是,耶律休哥率领契丹铁骑倾巢出动,拼尽全力驰援晋阳。
自从后周太祖郭威攻进开封之后,骗杀了晋阳开国先主刘崇的儿子,大周和晋阳的刘汉政权,也就成了不共戴天的死仇大敌!
晋阳的刘汉也知道势单力孤,仅靠河东十二军州的实力,根本无法对抗大周。所以,刘崇恬不知耻的拜契丹皇帝为父皇帝,并在大周进攻之时,屡屡求援于契丹人。
李中易盯上了晋阳,其实一点也不稀奇,河东十二州掌握在刘汉政权的手里,就等于是落在了契丹人的手里。
晋阳在契丹人的掌握之中,耶律休哥就等于是掌握了进攻大周的战略主动权,无论从河北或河东出兵,都够大周喝好几壶的。
逻辑其实很简单,在这个没有军事侦察卫星的时代,契丹人又是马背上的草原民族,机动力十分强悍。
也就是说,契丹人完全假借河东出兵的由头,却可以迅速将重兵调集于河北的正面,以起到声东击西的战略欺骗效果。
不管是李中易也好,还是耶律休哥也罢,他们俩都不是笨蛋,肯定都知道河东的稳固或是丢弃,绝对和幽州的稳固,有着密不可分的战略性联系。
尽管,耶律休哥不懂的啥叫作战略,但是,多年的战争岁月,却可以明白无误的告诉他,河东之地,绝不可任由李中易轻易夺取。
天气情况很糟糕,对敌我双方皆不利,但是,对于携带了大量火炮的李家军而已,因劳师远征、后勤补给线偏长的关系,相对更不利一些。
近九万大军行动,至少还有八万多辅兵随同行动,别的且不去说它了,单单是每日吃掉的粮食,足以垒起好几座山包。
更重要的是,生火做饭的柴禾,在大平原地区,并不是遍地可拾,还需要派人进山取柴。
开
第1222章 家国千秋
“大郎,你说说看,李无咎究竟是怎么个打算”折老太公目光炯炯的盯在折御寇的脸上,仿佛显微镜观察细胞一般。
折御寇叹了口气,解释说:“主上虽然说是要攻取晋阳,可孙儿思来想去,总觉得主上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很可能真正的目标是幽州,晋阳不过是搂草打兔儿,顺带的罢了。”
折老太公顿时来了精神,他亲自提起茶壶,替折御寇续了茶汤。
折御寇立时呆住了,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恩宠呐,折家的老祖宗此前替哪个孙儿辈,亲自续过茶
“别楞着呀,先喝口热茶,有话慢慢的说。”折老太公笑眯眯的望着折御寇,心里却一直在叹气,多好的孙儿辈啊,只可惜不是折德扆亲生的儿子。
这些年来,折御寇为了避开嫌疑,一直待在开封,如果没有大事,几乎不想回西北。
府州,乃是老折家经营了百余年的基业,可是,折老太公为了折家的千秋大业,只得舍弃了府州的根本地盘,换到了延州。
延州,也就是后来的延安,此地距离党项人的地盘最近,却离晋阳较远。
所谓塞翁失马,折家丢了府州,迁来延州后,彻底摆脱了前沿聚兵的窘境,已经太平了好些年无战事。
福祸相倚,没战事的情况下,折家的男人自然没有伤亡,与之相对应的是,折家从中收获的利益,也日益减少。
说白了,如今的局面,折老太公早就料定了。只不过,为了折家的外孙能够当上大周之主,折老太公不想犯李中易的忌讳,有心博一把而已。
折御寇的心眼子,远没有折老太公那么多,他喝了口热茶,接着说:“祖父,自李重进和李筠双双迅速败亡之后,据孙儿的私下观察,朝廷迟早是要削藩的。”
折老太公点了点头,叹息道:“此乃预料之中的事情了,换作老夫是大周之主,亦会下狠手削藩。须知,国无二主,天无二日,就是这么个理。”
折御寇放下茶盏,凝神仔细的想了想,说:“临来之前,大妹命我询问一下您,可有办法保存折家的基业”
折老太公毫不迟疑的说:“以李无咎的霸道,绝无此等可能。之所以,今日不削我折家,只是看在老夫的颜面之上,暂时不动手罢了。等老夫百年之后,我府州折家的百年基业,恐成过烟云烟。”
折御寇长长的松了口气,他最担心的是,折老太公临老了,却变得执拗于百年基业。
“祖父,孙儿临回延州之前,大妹曾有三问,命我务必亲口转达给祖父您知晓。”既然折老太公有此清醒的认识,折御寇也敢说出心里话了。
“其一,若是放弃了百年基业,可有法子确保兴哥儿接位”折御寇此话刚出口,折老太公便连连摇头,叹息道,“怎么可能呢这,这谈何容易”
“再说了,就算是老夫的外孙接掌了大位,难道他就不是大周之主,有可能坐视外戚之族独掌一方”折老太公不愧是明白人,他拉起折御寇的手,语重心长的说,“老夫再厉害,终究也是凡夫俗子,能算三年之后的政局,已经算是了不得的大智慧了,更何况是几十年后的帝位”
“李无咎常说的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老夫的看法,最终,兴哥儿能不能接位,靠谁都不如靠他自己的真本事。”折老太公看得很开,也想得很远,“李无咎的眼光非常独到,选继承人也绝不会任由外戚之家摆布。”
“当年,汉武帝打算立刘弗陵之时,心狠手辣的先杀了其母……”折老太公此话一出口,
第1223章 南唐换主
“陛下,林仁肇在宫外求见。”内侍刘三第四回跑来禀报,却换来了中主李璟的训斥,“没看见朕正在作画么鸹噪个甚”
刘三心里的苦,简直没法提了,只是,看在林仁肇暗中塞了不少银钱的份上,倒也值得!
和以前相比,林仁肇明显学得乖巧了,否则的话,刘三明知道李璟在作画,安敢前来打扰
以前,林仁想拜见中主李璟,往往会被内侍们所暗算,一等就是五六个时辰。如今,林仁肇终于学会了给内侍们塞钱的法子。
中主李璟虽然不喜欢林仁肇,可是,他毕竟是有名的仁主,哪怕心里再不悦,对身边服侍的内侍或是宫女,也绝少有动粗的时候。
否则的话,借刘三几百个胆子,他也不敢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扰李璟搞文艺创作。
南唐开国太祖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粗人,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几个儿子的文化教育抓得甚紧,不仅延请名师教导几个儿子,更是不断的往儿子们的宅子里塞博学鸿儒。
江南的整体环境,一直都是偏向文教和经济,而江北则多猛士。
说白了,江南的教育环境远胜于江北,哪怕再穷的人家,也会让自家的孩子读几年私塾。不仅如此,江南的豪商也远远多于江北。
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里边,江南尤其是江浙一带,多出名士,而不是武将。
林仁肇突然被中主召回了洪州,然而,林仁肇已经回洪州十余日了,却连中主李璟的面,都么见着,他岂能不急
可问题是,中主每日皆须作画,这个期间,谁都不许打扰他的才思。
林仁肇屡次来宫门前求见,屡屡吃的是闭门羹,内侍们都知道李璟的臭毛病,除了刘三稍微有些正义感之外,旁人都懒得理会林仁肇。
“大都督,陛下正忙着,暂时不能见您。”刘三看在五百贯钱的份上,又一次跑到宫门前,将李璟的意思转达给了林仁肇。
林仁肇抬头看了看天色,夕阳已经西下,眼看宫门就要落锁了,显然他今天又白来了。
刘三望着林仁肇转身落寞的背影,心下大为不忍,也顾不得忌讳了,轻声道:“大都督,这些时日还是在府上静养一些时日吧。”
林仁肇身形猛的一振,他想了很多天,如今终于明白了,中主李璟其实是担心他擅自北伐,这才将他紧急召回洪州。
然而,林仁肇回府没几日,却突然传出中主驾崩的消息。
南唐对大周称臣,在往来的奏章之上,向来以臣子自居。实际上,南唐内部对李璟的称呼,一直是陛下,而非国主,此所谓内外有别也!
皇帝驾崩了,新君即位,林仁肇身为武臣之首,却是很晚才得知消息,由此可见,他不得新君李煜的欢心。
国丧期间,自然不可能动兵,林仁肇跟着重臣们,参加了一整场繁琐的丧礼之后,原本健壮如牛的身子骨,居然给累得病倒了。
大都督累倒了,显然是身体不行,小道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洪州。
没办法,林仁肇只得强撑着病体,勉强上殿参加常参。
守灵七七四十九天之后,由于中主李璟的陵寝尚未修建完毕,只得暂时停厝于妙灵观。
李煜登位之后的第一份诏书,便加封远在开封的司徒周宗为太师,晋江夏郡王。
这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按照南唐的祖制,异姓功臣不得封王,并且,在南唐向大周称臣之后,其最高的封赏爵位,只应是国公,而不能僭越为王!
封王,只能是大周的天子独享的权力,国主本身不过是个
第1225章 你狡我诈
京城开封,临平侯石守信的府第。
“二公子,满饮此杯,咱们再换一拨歌姬。”石守信极力巴结李中易的二弟李中昊。
李中昊怀里搂着一个接近于全果的美貌歌姬,醉眼惺松,口齿不清的说:“满……满饮此杯……再……再换……”
李中昊虽然不成气,可他毕竟是李中易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整个开封城中,别看有些知道内情的权贵瞧不上他,却又有另一拨权贵惟恐巴结不上他。
石守信,石光运,便是惟恐巴结不上的旧武臣圈里的一员。
这石守信原本是捧圣军的都指挥使,颇得范质的赏识,官运极佳,权势极大。
然而,李中易打进开封城之后,石守信莫名其妙的就被剥夺了兵权,一直挂着义成军节度使的头衔,在家闲散度日。
那一日,也是巧合,石守信去逛伎馆,偏巧遇上了荷包失窃的李中昊。
性格豪爽的石守信,知道情况后,主动帮李中昊付了帐,随即收获了李中昊极大的好感。
这么一来二去的,日常十分苦闷的李中昊,竟然和石守信成了无话不说的莫逆之交。
石守信非常贪财,以前,只要领军在外作战,每拿下一地,必定会趁机战乱之机,大肆搜刮豪富乡绅之财。
所以呢,石家真的是非常有钱,怎么说呢,足够石守信全家一百多口人,嚼裹百余年的丰厚家底。
李中昊自从西北回到家中之后,在李老太公的严格约束之下,直接从帐房支钱,出去花天酒地的美事儿,早就成了过眼云烟,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石守信和李中昊,一个极力巴结,一个很享受免费的供奉,恰好两好合成了一好,关系好得不得了。
李中昊如今已是石府的常客,石守信家里的美貌歌姬们,早就被他玩了个遍。
既然石守信说了要换一批歌姬,以他此前从不说空话的个性,李中昊完全有理由相信,肯定会有新鲜的货色送到他的身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