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汉武帝穷其一生反击匈奴,其结果是,虽然重创了匈奴人,却也把大汉帝国的草民们,折腾得十室九空,以至于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向天下臣民承认错误。

    李中易没有汉武帝那么大的虚荣心,他的对外开战,首要条件就是利之当先,根本不谈什么仁义道德!

    国与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大同小异。简而言之:有共同利益的就是盟友或朋友,利益不可调和便是死仇大敌!

    看不透这一层关系的人,只能怪自己修炼不到家,还需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逻辑其实很简单,比如说,你的老同学里边,有一位是现任的县长。约好的饭局,县长迟到了,别的人都到齐了,你是开席呢还是接着等

    如果,把那位县长换成送快递的老同学,又会如何呢

    江湖实力论!没有实力,哪怕你亲爹亲娘,都很可能看不起你,而不断的埋怨你:不要啃老!

    这人呐,越是喊仁义道德,就越想骗别人守规矩讲仁义,而他自己只想着没规矩的从中捞红利!

    “此次乡军大校阅,目的只有一个,扫荡河东。”何大贝这一席话刚说出口,李中易就听见一片摩拳擦掌之声。

    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他培养的军官,无论是指挥官,还是参谋军官,全都是典型的战争贩子,竟无一只所谓的和平鸽。

    “河东的晋阳,扼守我华夏形胜之地,易守难攻,此处不破,则吾华夏难安……”何大贝一番侃侃而谈,引得室内的将校们频频点头。

    客观的说,河东一日不收归华夏,任何一个中原皇朝的君主,都不可能真正的睡个安稳觉。

    连赵老三都看得见的事,作为整个帝国的新主人,李中易完全不可能看不透这一层战略意义。

    南边的唐国,虽然有长江天堑的保护,李家军却是拥有庞大海上舰队的怪兽。李家水师从江淮之间选择任一登陆口,皆可出奇不意的绕过林虎子的长江防线,顺势直下金陵城。

    在拥有庞大水师舰队的李家军面前,林虎子所掌握的八万精锐南唐水军,对中原腹地有一定的威胁,却只具有战术层面的威慑意义。

    从战略上而言,南唐未战,却已经先输了!

    所以,李家军的上上下下,没谁真把南唐的林虎子当一盘菜,大周的劲敌只可能




第1210章 不要命了?
    听了折御寇的俏皮话,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他还真没想到,折御寇竟然如此重视青铜火炮的威力。

    看重火炮,这就说明折御寇具有战略性的眼光,没有在开封城中白混一场。

    只可惜,折御寇只是折德扆的养子,而不是亲儿子。哪怕他再有能力,也无资格接掌折家的家业。

    原本,李中易对于谁开接掌折家的家业,并无特别的想法。碍着折赛花的颜面,谁来做折家的下一代家主,李中易作为折家的外人,自然不太好插手。

    只是,折御寇今日的表现,倒让李中易起了心思:是不是出手干预一下,让折御寇来接折德扆的位置呢

    折御寇以前就是灵州军的都头,又是折家派驻于开封的代表,更重要的是,折赛花和折御寇之间的兄妹之情颇深。

    李中易暂时按下念头,聚精会神的倾听将校们各抒己见,他的老习惯是,只听不说话!

    身为一国之主,最重要的本事,不可能是样样精通,而是善于倾听和识人,并把最合适的人,分配到恰如其分的岗位上去。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一直是李家军的优良传统。只是,大家的议论纷纷,慢慢的变了味道。

    有人说,拿下晋阳之后,索性挥师北进,一鼓作气的夺回幽州。

    又有人说,晋阳乃是河东的门户,契丹人不可能坐视不理,必定会派大军增援晋阳,正好可以围点打援。

    还有人说,干脆别去打晋阳了,索性直扑幽州,抢回被沙陀族出卖的华夏故地。

    李中易心里很明白,若论军事形胜之势,晋阳的重要性远超幽州。若论经济和政治价值,则幽州占先。

    先取晋阳,事关整个河东和河北的安全,这是战略性的既定方针,绝对不可能动摇!

    历史上的赵老二,也是采取的同样战略。只可惜,在拿下了晋阳之后,赵老二失信于三军将士,非但不兑现封赏的承诺,反而硬逼着宋军强攻幽州,结果却是血流成河的高梁河惨败!

    李中易自然不可能犯赵老二的低级错误,而且,战果如何分配,战功如何封赏,条令之中早有明文规定,按图索骥即可,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多费口舌。

    始皇帝没驾崩之前的秦军,严格执行论军功授爵授田,从而造就了战无不胜的秦军。赏罚分明且可预期,才是激励士气的最**宝,三军将士才会舍得卖命求军功。

    折家军和杨家军,到目前为止,依然属于藩镇私军的概念。既然是私军,朝廷实验出来的各种新式武器,自然不可能优先发放给私军使用。

    比如说,神臂弩和青铜火炮,无论是折家军还是杨家军,至今没有都看见踪影。

    开什么玩笑,神臂弩和青铜火炮,乃是国之重器,岂可掌握于藩镇之手

    折御寇亲眼见识过百余门青铜火炮一齐发射的巨大威力,他又对折家军的情况非常熟悉,所以,他折算的战力对照关系,相对要客观得多。

    只是,说真话的同学,必然会引来同行的非议。

    杨崇贵,也就是评书《杨家将》里的杨业,或是杨继业。

    李中易和杨崇贵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

    原本,折赛花和杨崇贵早早的就定了亲事,然而,李中易征服了党项一族之后,折家悍然毁了婚约,将折赛花嫁给李中易作平妻。

    这可是夺妻之恨呢,若说杨崇贵欣然接受,打死李中易也不可能相信。

     



第1211章 财帛动人心
    新帝国的战争机器,在总参议司的筹划之下,一旦开动起来,随即显露出令人惊骇的高效率。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如今的李家军,后勤物资可谓是堆积如山,不仅堆满了宫里的内藏库,就连临时赶建出来的仓库,也都堆得满满当当。

    更令文官们眼热的是,数不清的后勤辎重,完全由军方的后勤司打理,却无一粒粮食,或是一文钱经过三司衙门之手。

    和官位一样,财帛同样的动人心!

    从权势,到财富,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举手之劳罢了!此所谓,掌握了权势,就等于是掌握了天下。

    内阁的四位相公,刘金山是个清官,丝毫也不贪财。李琼的手脚,就不太干净了,各种名目的小钱小礼,他收的比谁都多。

    明眼人一看便知,李琼惟恐被猜忌,利用自污的手段,只是想自保而已。

    汉之名相萧何,原本也是个清官,无奈何为了打消刘邦的顾虑,他却被迫大肆收受贿赂,将天大的把柄送到汉太祖刘邦的手上,最终,顺利逃过了死劫。

    今日奏对完毕之后,李琼故意磨蹭着没有离去的意思,李中易察觉到了李琼的异样,便开口将他留了下来。

    上书房的群对变成了独对,孔昆和刘金山都在暗中琢磨李琼的意图。魏仁浦却料到了先机,李琼八成是对后勤司独吞辎重大权,有着不同的看法。

    事儿说穿了,其实不足为奇。

    以李琼的显赫外戚身份,能登上内阁次相的宝座,已是李中易格外开恩,他绝不会愚蠢的谋求首相之位。

    另外,以魏仁浦对李琼的了解,此公向来不喜欢揽权,时常借口体弱多病,赖掉轮值于内阁的美差。

    魏仁浦思来想去的,李琼需要避开旁人,单独上奏的大事儿,除了此次出征之外,不可能是第二件事。

    说句心里话,魏仁浦的心里非常清楚,他并不是李中易的心腹,更不可能是夹袋里的最佳首相人选。

    说白了,魏仁浦不过是过渡时期的首相罢了,迟早要离开内阁。魏仁浦很识趣,他不仅没有揽权,更没有丝毫掣肘李中易施政的地方。

    魏仁浦已经老了,他如今的所求,不过是老魏家的子孙,能够获得丰厚的封荫待遇罢了。

    老魏家的子孙们,文不能参加科举,武不会提刀拿枪,惟有封荫的这条路可走。

    可问题是,封荫的厚薄,就要看李中易的态度了。李中易既可以只给千牛卫的虚职,又可以赏给六部九寺的实权职位,其中的核心,就在于魏仁浦配合李中易施政的程度了。

    所以,魏仁浦一直摆出和光同尘的架式,帮李中易占着首相的宝座。

    三位相公先后退出了上书房后,李中易主动从座上下来,抱拳对李琼施礼:“岳祖请上座。来人,看茶。”

    李琼非常满意的看着李中易,内外有别,公私分明,这才是人主的气度,天下也该轮到姓李的重掌了。

    “无咎,老夫老了,退脚也十分的不利索了,求您允准老朽致仕养病。”李琼毫不含糊的弯腰下拜,丝毫也没有所谓岳祖的派头。

    李中易见势不妙,赶忙搀住李琼的手臂,异常诚恳的说:“方今正值用兵之时,若是老相国此时离开内阁,恐天下政局不稳呐。”

    “唉,不瞒无咎你说,很多以前瞧不起老夫的文臣,最近都是拐弯抹角的找人给我递话……”李琼此言一出,李中易瞬间秒懂,只怕是冲着管钱管粮的后勤司而来。

    果然,李琼随即揭开了谜底:“不敢有瞒主上您,喏,这些人都来找过老臣。”

    &n



第1212章 吾之千里驹
    李琼独对之后,马不停蹄的赶去了柴荣的陵寝,连郡王府都没有回。等他的老兄弟们得知了消息,李琼已经远出京城百里之外,完全是追之莫及。

    不管是以文制武,还是以武制武,各有各的长处和弊端。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君上能否牢牢的掌握兵权

    李中易最看重的就是军警二权,从河池乡军建立开始,时至于今日,军方内部制度化的分权制衡就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参议司管作战、训练和调动,镇抚司管军政人事,军法司负责监督,后勤司掌管军需辎重。

    在彼此制约的基础之上,不管是哪位军中重将,都无法独揽兵权。

    另外,这些多年下来,从讲武堂毕业的学子们,已经遍及整个李家军的每个角落。

    李中易一直是讲武堂的山长,只要有空,他都会去讲武堂亲自授课。天地君亲师,君上和恩师的身份一旦重叠,提拔栽培之恩,恩深似海,仅次于生养之亲恩。

    深夜时分的黄河岸边,李中易端坐于“血杀”的背上,默默的注视着正络绎不绝通过浮桥的将士们。

    在黄河上架设浮桥,这是李中易打开封城后,交给工兵营最大的任务。如今的黄河之上,耸立着三座浮桥,精锐的大军滚滚而过。

    “成功,我军能胜否”李中易挥鞭指着北方,笑吟吟的问姚洪。

    姚洪抱拳拱手,朗声答道:“必取晋阳无疑。”

    李中易不禁微微一笑,在见识了发射开花弹的青铜火炮的巨大威力之后,姚洪这个土包子大大的开了一次眼界,对于新式武器的可怕杀伤力,再无半分疑虑。

    “主上,我军宣称收复幽州,契丹鞑子会上当么”姚洪担心的是契丹人倾巢出动,跑去救援晋阳。

    李中易摸着下巴,笑道:“有水师相助,耶律休哥哪怕是看破了我的声东击西之计,也不敢抽调太多的兵马,去增援晋阳的。”

    姚洪和郭怀久驻于西北灵州,麾下兵马几乎全是步卒,他们对于水师的超级机动力,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却没提高到战略层级去考量。

    自从,李中易奉调回了中原之后,西北灵州军便是郭怀和姚洪这二人当家作主。

    在四权分立的体制约束之下,郭怀和姚洪从来没有二心,对李中易可谓是忠心耿耿。

    李中易此次调姚洪回京,自然也不可能亏待了有功之臣,慷慨的提拔姚洪为新组建的捧圣军都指挥使,并赏了威远伯的厚爵。

    要知道,在如今的李家军中,无军功绝不授爵的原则,执行得异常之彻底和坚决。爵位获取比官职的提拔,更是难比登天。

    身为河北道行军大总管、征北大将军的杨烈,既是李中易的关门弟子,又战功显赫,如今也不过是个侯爵罢了。

    在李家军中,征讨蛮子的外战军功,向来高于内战的档次。所谓内战,李中易将其定义为:为军阀所占据之盛唐旧疆。

    基于此,征服海东之国的二次战役,叙军功之时,皆大大的优于平灭李重进和李筠的战功。

    推而广之,若是攻取了异族契丹人所窃居的幽州,李家军中必会多出好几个侯爵。

    实际上,早在五日前,李家军的精锐部队,已经有一部分趁夜深人静之机过了黄河,并扎下了桥头堡。

    没办法,此次北征,李中易几乎将所有的6磅青铜火炮,一股脑的带出了京城,总计五百余门。

    然而,火炮数量增长的速度虽快,炮兵的训练却非朝夕之功。为今之计,只能按照学比赶超传帮带的基本原则,采取以老带新的策略,以便尽快让新炮兵进入状态。

    这个时代的前膛青铜火炮,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射得准或是射得远的问题,而是怎样确保不炸膛!

    所以,熟练的洗膛兵和装弹兵,才是确保安全的最重要保障。

    至于装药的问题,定装药的不断改进,以及装药器具的不断进化,如今已经可以做到良好的防潮和定量。

    其中,最重要的防潮措施,其实是利用腌菜的坛子,用蜜蜡将其彻底封口。

    具体的做法是:先将坛子洗干净,在大太阳底下暴晒数日,然后在坛子的底部摆一层石灰包,再用小木板隔开其上的火药包。

    火药包,采用专用的油纸包定量包装,只要拆开封口的蜜蜡,随时随地可以方便的取用。

    有统计的训练发射记录证明,出现安全事故的基本性因素,几乎都是**,其中最核心的安全隐患,便是炮膛没洗干净。或是已经装了一包药,却由于慌乱,又装了一包药,最终酿成惨痛的伤人事故。

    所以,炮兵的以老带新,最核心的岗位:装药兵和装弹兵,全是两年以上的老炮兵。
1...677678679680681...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