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好。李中易听到这里,不禁喜形于色,大声叫好。

    他被李廷圭那个老货给逼到了墙角,出兵作战,捞点军功,将功折罪,已经势在必行。

    可是,穿行在山林之中,李中易最担心的就是士兵们的吃饭问题。

    至于军器的消耗问题,按照郭怀的计算,一场战斗下来,限于体力的因素,绝大部分弓弩手在半个时辰以内,顶多射击十二次,而他们腰间的箭囊里,足有五十支箭。

    到时候,只需要让民夫们,多携带一些军器杂粮和煎饼,也就足够了。

    李中易的乡军里边,熟悉周边山区地形的猎人,大有人在。如今,人和与地利都有了,下一步就看天时了。

    你以前好象是个火长?李中易忽然想起了左子光的来历。

    在河池城内反细作的时候,有个火长提出了非常有实操性的合理化建议。李中易因为当时事忙,只是吩咐郭怀提拔那个火长当了队正,并没有亲自予以接见。

    多谢香帅提拔之恩,卑职永世难忘。‘左子光肃容行礼,真诚的感激李中易的知遇大恩。

    既然出兵的两大障碍,全都予以解决,李中易召集来众将,商量了整整一夜。

    最终,李中易决定,从大寨一路北行,绕过赵匡胤可能在半道设下的埋伏,直接去偷袭张永德统帅的周军主力南下部队的辎重营。

    乡军兵力太少,李中易不可能,也不敢去和周军精锐主力部队硬拼。为今之计,走投无路的李中易只能拼了,看看能不能趁张永德大胜之后的麻痹大意,抽冷子捞一票军功了。

    尽管希望很渺茫,但是,李中易也只能咬紧牙关,豁出去了。

    老爹老娘以及瓶儿,这一大家子都在孟昶的眼皮子底下,李中易现在逃走了,全家老小就都完蛋了。

    要死卵朝天,不死万万年!

    因为是冬天,阳光不足,晾晒煎饼的速度很慢,李中易想了个办法,在营房里垒起热坑,用柴火加温,以便快速的烘干煎饼。

    三天后,一切准备妥当,李中易带领着乡军官兵,趁着茫茫的夜色,偃旗息鼓的踏上了危险的征途。

    孟仁毅虽然暗中塞了一副绝秘军用地图给李中易,可是,这幅既没有等高线,又没有沿途实际地形的所谓军用图,在这八百里大秦川之中,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果不是有熟悉地形的乡军猎人带路,乡军大部队肯定要在茫茫大山之中迷路。

    昼夜行军,赶了五天的山路,李中易终于抵达从凤州到河池的主干道——金牛道附近。

    路上,越是接近金牛道,李中易的心情就越沉重。根据沿途抓获的蜀军败兵供述,张永德率领的周军主力部队,正在浩浩荡荡的南下,直扑河池城。

    但是,一路之上,李中易没有赵匡胤所部的丝毫消息。他不得不提高警惕,把斥候队撒出去很远,以免中了赵老二的埋伏。

    为了提防赵老二的突然袭击,李中易决定发挥所长,改为昼伏夜行。

    白天宿营时,严禁烟火。晚上必须烧热汤热水暖胃的时候,李中易吩咐火夫,干脆把大铁锅架到帐篷内,摸黑熬汤,以免惊动了赵匡胤撒出来的斥候。

    等柴火彻底熄灭之后,再打开帐门,散去烟气后,乡军士兵们再回去睡觉。

    这些天来,李中易始终有种预感,赵匡胤一直悄悄的躲在暗处,想要吞噬的目标正是他李某人。

    一旦李中易被赵匡胤给抓到了手,那么主客之势,立即发生惊人的变化。李中易先前仗义放回人质的义举,将被彻底抵消,化为过眼云烟。

    如果李中易变成了战俘,赵老二此前所做的承诺,他今后还敢再提么?

    老子一定要干一票大的,李中易暗暗下定决心。

    队伍里的本地猎人多,就是有好处,好几次斥候遭遇战后,李中易都顺利地逃脱了赵匡胤为他布下的天罗地网。

    不过,李中易虽然逃过了几次劫难,他的战术目标却也暴露在了赵匡胤的面前。

    目前,挡在赵匡胤面前的最大的敌人,不是李中易的乡军,而是他的部下们绝大部分都有夜盲症。

    好几次,眼看着就要咬住李中易的尾巴,可是,一到天黑,狡猾的李中易就再次溜得不见踪影。

    经过几次追逐之后,李中易也渐渐有了经验。行军途中,他忽然想到了毛太祖四渡赤水,骗过了贵军和川军的往事。

    最后一次甩掉赵匡胤的追兵之后,李中易指挥乡军果断离开金牛道附近,转而向北,直奔凤州。

    到了凤州附近,李中易潜伏了两天,最后终于找到了好机会,袭击了周军的大队辎重营。

    等周军大部队赶到的时候,李中易早就带着乡军逃出很远。

    接下来,李中易绕着漫长的粮道,和周军玩了一场精彩的捉迷藏大战。

    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敌少就打,捞一票就走,绝不拖泥带水,这就是李中易的游击策略。

    和周军在平原野战,李中易还没那个胆子。可是,在大山沟里绕圈,找准机会就啃上一大口,他的表现倒是可圈可点。

    以至于,别说张永德了,就连周主柴荣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名号。

    李中易事后才得知,柴荣不仅记下了他的名字,并且用朱笔亲手写在了卧室的屏风之上。

    河池城内盘踞了蜀军两万多兵马,辎重粮草不计其数,还有一两万青壮男子可以补充守城的兵力,张永德一连猛攻了半个月,有几次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是还是被挡了下来。

    如果,粮草军器可以及时的补充上来,张永德还是有信心拿下河池城的。

    只可惜,有李中易这个游击怪胎的存在,周军粮道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张永德的周军大营里面,渐渐的开始粮草不济。

    最终在冬日里的第一场雪降临的时候,张永德被迫撤军,返回凤州过冬。

    李中易的小日子,却过得很滋润,除了每天都需要转移宿营地,防备赵匡胤偷袭之外,没有遇见什么大的麻烦。

    冬雪降下的时候,李中易的乡军早早的就换上了厚实的冬装,以及军官才有资格穿的军靴,保暖根本就不成个问题。

    嘿嘿,这些好东西都是周军辎重营,这些运输大队长免费提供的。李中易不过是趁夜,偷袭了他们的宿营地,带兵抢了一把罢了。

    偷袭的过程中,李中易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晚间,只要乡军用简易抛火机,以及火箭点燃了周军的大营,周军官兵就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从而被他白捡便宜。

    发觉周军大队人马北撤后,李中易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带着乡军猫在山沟沟里,躲了十天,这才带着队伍向东北方向撤退,打算从兴元府那边撤回到河池。

    谁曾想,半道还是碰上了正在搜索他的赵匡胤,把李中易惊出一身冷汗。

    这个赵老二简直是太执着了!

    幸运的是,李中易非常怕死,一直高度重视斥候兵的侦察活动,不然的话,肯定会被赵老二给包了饺子。

    多谢赵郎相送,多谢赵郎相送趁着夜色上路的李中易,联想到三气周瑜的剧情,突起恶作剧之心,吩咐乡军兄弟们,大声呼喊着玩笑话。

    因天色已经全黑,被迫停止追击的赵匡胤,望着黑漆漆的茫茫大山,苦笑着说:李无咎啊,李无咎,某家费尽心机,竟然还是擒不住你。你呀,何不干脆改名为李狐狸,或是李妖孽呢?

    趁夜逃脱后,李中易再不敢大意,小心翼翼的绕了更大的一个圈,这才顺利的返回了河池城。

    兄弟,可想死老子了。要不是你,我们这些人就都完了。孟仁毅得知消息后,异常兴奋的快马加鞭冲到城门口,将李中易紧紧地抱在了怀中,死活不肯再撒手。

    李中易咧嘴一笑,说:老子的命硬,一时还死不了,哈哈。兄弟俩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你捶我一拳,我拍你一掌,闹得不可开交。

    好一阵寒暄之后,李中易和孟仁毅并肩回了帅府。

    卑职李中易,向李帅交令。李中易再次站到李廷圭面前的时候,底气十足。

    远的且不说,三千多颗周军的首级,可是实打实的军功。

    再加上,李中易带着一群土农民,严重破坏了周军的补给线,直接导致张永德攻击河池失败,怎么看,都是奇功一件。

    坐在帅案后的李廷圭,一张黑脸更是黑成了苦瓜,好半晌,才冷冷地说:李大郎,你的运气真好啊。

    堂下的李中易心里暗暗好笑,他心说,老子出生入死,领着区区两千多的土民兵,辗转作战数千里。偷袭周军的辎重队几十次,后边还有赵老二的围追堵截,仅仅靠着运气,老子就活得下来?




第76章 兑现承诺
    回李帅的话,确实有点运气。不过,卑职身上的十几处伤疤,可以证明,为了我大蜀的江山社稷,卑职已经尽了忠。

    李中易慷慨激昂的拉开官袍,将十几道令人触目惊心的伤口,彻底展示在了众将的面前。

    卑职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一道伤口,是斩杀周将王竞时,被他临死前扔刀所伤;这一道李中易一道一道的数着伤疤,面色凄然,语带哽噎,立时引起了堂内众将的同情与共鸣。

    孟仁毅暗暗挑起大拇指,兄弟,你这与其说是在数伤疤,不如说是向满堂文武众将表功,更是在打李廷圭的脸啊。

    李廷圭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一阵黑,最终黑得发紫,恨得牙根直痒,却又拿李中易无可奈何。

    军中讲究的就是战功,所有人,包括他李廷圭在内,都吃了大败仗。唯独李中易以微弱之兵力,居然拖住了周军的整个辎重供应的粮道,无论以什么标准来看,都是奇功一件。

    如果,孟仁毅不在堂内,李廷圭就算是昧着良心,恐怕也要对李中易下毒手,让他变成忠勇殉职的大蜀勇将。

    没办法,李廷圭自己打了大败仗,所部精锐损失大半,实力锐减。

    而孟仁毅的兵马,在守城的时候,虽然有所损失,也不过三千多人而已,主力精锐尚在。

    江湖实力论!

    没了枪杆子撑腰的李廷圭,他说话的底气,自然就显得严重不足。

    你且退下,等点算过军功之后,本帅自会上禀朝廷,为你请功。李廷圭有气无力地摆了摆手,把李中易撵出了帅堂。

    蜀国丧师失地,朝野震动,整个成都府都陷入到恐慌之中。鉴于京师的军力异常空虚,孟昶下诏,除了继续让李廷圭镇守河池剑门关一线之外,把孟仁毅的金吾卫调回成都保驾。

    这边厢,由于孟仁毅损失了三位大将,兵力缺损严重。李中易就和他商量着,把整个乡军都补充进金吾卫。

    孟仁毅也早有此意,立时一拍即合,达成了共识。

    在孟仁毅看来,他的手下有一支转战数千里,战功显赫的强军,将来出征的时候,安全系数比现在要大得多。

    重建后的金吾卫右厢第三军,内定由郭怀任都指挥使,姚洪任副都指挥使,后来提拔上来的左子光任都虞候。

    换句话说,整个第三军,既是孟仁毅的队伍,又是李中易一手拉扯起来的强军。兄弟两个,两好合一好,皆大欢喜

    一将功成万骨枯,此话一点不假!

    如今的乡军,已经没有刚出兵时,那么多人了。除了战死的,赶夜路掉下山崖死的,重伤不治的,整个乡军一共还剩下不到二千一百人。

    也就是说,一共损失了549名战士,其余的都被李中易带回来了。

    令李中易最感心疼的是,很多重伤员担心拖累了大军行动,主动选择了结果自己的性命。

    这就是残酷的战争,即使李中易不想面对,也只能亲历那令人异常煎熬的生与死的考验。

    回河池的头一天,李中易就吩咐黄景胜,彻底复查一遍,缴获的周军物资,以及从东城的地痞土匪家里钱可望和夏兵曹家里抄来的钱财和田地。

    两天后,统计的结果最终出炉:良田一共有七千多亩;铜钱和铁钱加一块儿,有十二万贯;商铺三十八处,折钱三万多贯;宅子十处,折钱五千贯;缴获的周军物资,在后军的辎重营那边换了五千贯文;另外有一些在河池卖不出高价的古董和字画,暂时没办法折钱。

    按照这个时代的丑陋传统,作为没有薪俸的乡军,朝廷其实默许他们靠抢劫来供养自己,前提是必须打胜仗,并且不能闹得太过分。

    有兼任昭武节度使的孟仁毅在上头罩着,李中易就算是把抄来的东西,全都吞进他自己的肚内,也可以完全合法化,没有任何异议。

    战胜者是不容指责的!

    不能吃独食,也一直是李中易做官的心得!

    抄家得来的东西,李中易私下里和兼任昭武节度使的孟仁毅商量好了,古董字画宅子商铺,这些不方便变现的东西,全都分给县衙;另外拿出四万贯钱,由孟仁毅分给金吾卫的驻军将领们,其余的就全归李中易自由分配。

    李中易心里其实非常清楚,他交给县衙的这些东西,极有可能被四个流内官私下里瓜分一空。

    县令县丞县尉以及主簿,没有任何功劳,却可以分到一大票的东西,岂有不乐之理?

    这么一来,即使县里还有人对李中易有看法,已经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县官们,不须李中易说话,就会主动帮着收拾局面。

    李中易心想,战死了549人,一人二十亩良田,这就是一万一千亩。现有的良田只有七千多亩,还有四千亩地没有着落,这就必须拿钱出去买田了。

    黄景胜找来本地牙行的牙人,恐吓加威胁,再加利诱,很快盘问出了田地交易的实情。

    如今,河池周边的上好水田,大约十贯文一亩地,稍远一点的乡村,也要六贯文一亩。

    李中易考虑到,这个时代的有土斯有财的特殊乡土观点,战死的乡军又几乎全都是山区的猎人,他手上又有抄家得来的大量浮财,就决定在大山沟附近购买良田,出价八贯一亩。

    出这么高的溢价,如果有些山区的地主还想当守财奴,那就对不住了,乡军上门骚扰恐吓,替战死的兄弟的家人撑腰,也就成了必然。

    此所谓先礼后兵是也!

    有牙行的牙人当带路党,李中易只用了一天就摸清楚,河池附近大小地主家里的田地以及背景情况。

    剩下的事,李中易一股脑的交给了,擅长敲诈勒索的黄景胜和王大虎,让他们带着一个指挥的士兵出去买田。
1...5051525354...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