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如今,不管李中易抱回多少美妾,都是合法滴,只要他有本事养活。

    李中易早有打算,今后啊,他的家里,一定要有一大堆满地乱跑的小娃儿。

    上辈子,领导干部只要计生超标,就要丢掉来之不易的乌纱帽,这实在是太坑爹了!

    哈哈,李公的确爽快。赵匡胤哈哈一笑,接上李中易的话头,别的都没啥,在下和李公一样,最爱品鉴美娇娘。

    好,很好,好极了!李中易心想,既然你赵老二坦率的自曝好色的短处,咱们都有寡人之疾,这就有了共同语言。

    元朗兄,在下对于品鉴美娇娘倒是有些小小的心得,说出来与吾兄共飨之。李中易也不管赵匡胤有何反应,他一路滔滔不绝的大谈赏花摘瓜之妙,吾观名花,首须肤白,一白乃遮五丑;蛮腰必细,盈盈一握最佳;当然了,明眸皓齿,自是必不可少。

    李公妙论,深得某心。某以茶代酒,为李公贺之。赵匡胤举起粗瓷的茶盏,将盏中之茶一气饮尽,然后反手抹了把嘴边的茶渍,显出豪放之士的本色。

    自从见到慕容延钊和三弟平安无事之后,赵匡胤心下已经大定,左右不过谈条件罢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罢了,何必自苦呢?

    既然李中易想扯闲篇,赵匡胤也索性由着他。更何况,李中易对于品花之道,确实颇有精深的研究,令相对粗鄙的赵匡胤不由得兴致盎然,大有知己之感。

    不瞒元朗兄,李某的赏花之道,与衮衮诸公皆有小小的不同。李中易说到这里故意卖了个关子,等赵匡胤瞪大了两眼看着他的时候,这才说,吾尤喜长腿之美娇娘,采蕊之时,卿卿的两条纤纤长腿,盘于吾之臀后,如同踢浪一般,嘿嘿,那滋味,美不胜收呐!

    哈哈,李公正好挠到了某家的痒处。世人皆喜肥娘子,某独爱长腿腰细娘。不瞒李公,某家新得一妾,便是腿长五尺赵匡胤的确是好色,这一下被李中易勾上了瘾头,话匣子一旦打开,就再也收不住了。

    好,高啊,妙哉李中易在应合的同时,发觉赵匡胤对于摘花之道,也绝非泛泛之辈。

    李中易最终来个定论,他嘿嘿一笑,说:这摘花之道嘛,某以为妻不妾,妾不如偷,偷不抢,抢不如抢不着。

    先生高论,当浮一大白。赵匡胤兴奋的拍案叫绝,大声呼唤道,取酒来。

    黄景胜及时地接到李中易的眼色,就派人取了美酒过来,分别替赵李二人各斟了一碗酒。

    某家多谢先生指教。赵匡胤抓过酒碗,仰面就喝干了。

    先生?嗯,这个称呼倒是蛮不错的,李中易品味出来自赵匡胤的尊重,心里多少有些自得。

    被未来的宋太祖尊称为先生的,正史上,好象一个都没有吧?

    李中易本是心思剔透之人,赵匡胤的一言双关,他自是了然于心。

    拿碗喝酒,真他娘的不过瘾,来,来,来,咱们就用酒坛子。李中易本就是酒宴之间的常客,自然懂得如何调节其间的气氛,既然赵老二也是这种想法,何不索性成全了他呢?

    咕嘟咕嘟咣两个人几乎同时喝干坛中酒,又同时将酒坛子扔出帐外,竟然只发出了一声脆响。

    哈哈,哈哈,某与先生真是有缘。赵匡胤觉得难以置信,他完全没有想到,李中易竟然不约而同的也扔了酒坛子,还真的是默契啊。

    哎呀呀,某家喝多了,脑袋发晕。李中易故意装出喝多的样子,卷起舌头说,某与元朗一见如故,罢,罢,罢,元朗且将化龙兄和你家三郎,一起领回去吧。

    赵匡胤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仅仅是陪着谈论一下品花之道,喝了一坛子酒,李中易居然任何条件都没提,竟如此大方的就放了人质。

    多谢先生大恩。赵匡胤何尝又不知道,李中易这是故意放水呢,他郑重其事的单膝跪地,隆重向李中易表达了谢意。




第74章 暗渡陈仓
    李中易侧身避开,异常诚恳的说:元朗兄乃是力抗契丹鞑子的大英雄,某一直自惭形秽,苦于无法结识象元朗兄这般的英雄豪杰。

    先生太过抬举某家了。

    赵匡胤原本一直怀疑李中易别有用心,如今事实俱在,他不仅疑虑尽消,反而觉得李中易也是个性情中人。如此胸怀韬略,如此精明厉害的人物,如果错过了这一次机会,恐怕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啊。

    蒙先生如此厚爱,某不胜感佩。某赵匡胤对天立誓,只要不违背天理伦常,先生但有所命,某即便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赵匡胤豪爽的发下誓言。

    李中易心想,如果赵老二将来果真当上了北宋的太祖,到了应景的时候,他就会发现:今日之誓,过分之极。

    做人不能太贪心呐!

    李中易打定主意之后,含笑道:元朗兄乃是信义之人,某家便是无耻之徒不成?不过,既然元朗兄如此心诚,将来在便利的时候,只须帮某家做一件小事便可。

    那怎么行?先生莫要陷某家于不义。赵匡胤真的感动之极,李中易果真对他别无所图,如此大恩岂能不报?

    经过一场不短的拉距战,最终,赵匡胤做了郑重承诺,将来必定帮李中易做三件大事,只要力所能及,绝不失言。

    赵老二,这可是你自己亲口说的呐,李某可没有半点要挟之意哦,嘿嘿!

    李中易按捺住心中的自得,索性把慕容延钊和赵匡义都请了来,让他们享受一下重获新生的快乐。

    赵匡胤放下心思之后,拉着李中易东扯西拉,谈天说地。

    谁知,这一聊,赵匡胤猛然间发觉,从天文到地理,从风土人情到练兵要诀,李中易竟然都有超凡脱俗的高见,着实令人大开眼界,佩服之极。

    实际上,上辈子,李中易业余的时间,不是读书,就是看报,要么就是上网。除了医术的老本行之外,李中易的知识面很广,深度却远远不够,也仅仅是个半瓢水罢了。

    可就是这半瓢水,也足以唬住在场的所有人,包括赵匡胤在内,都对李中易佩服的不得了,将他视为世外高人。

    鉴于两军正处于交战的状态,凡是涉及到军事的话题,不管是李中易,还是赵匡胤,都刻意回避了这个问题。

    当晚,李中易和赵匡胤他们三个,喝得酩酊大醉,十分尽兴。赵匡胤居然主动要求和李中易抵足而眠,李中易自是欣然应允,嘿嘿,和未来的宋太祖共卧一榻,将来传了出去,必成旷世佳话。

    第二日清早,赵匡胤临别之际,突然对李中易说:先生,他日若有大事,还望先生相助于我。

    李某才浅德薄,就怕难以帮得上元朗兄你啊。李中易因为早知历史,隐约猜测到了赵匡胤的真实想法,却故意装傻充楞。

    功名但在马上取。有朝一日,某家若能带兵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先生之绝世高才,必可助某一臂之力。赵匡胤脸上尽显大义凛然之色。

    李中易心里却在犯嘀咕,难道说,赵老二现在就已经开始谋划着篡周灭蜀,然后再北伐不成?

    不对呀,柴荣不早死,赵老二哪来的机会当皇帝呢?

    呵呵,元朗兄,你是周将,我乃蜀臣,帮你出点小谋倒是可以,至于其他的嘛李中易故意停顿在了这里,给赵匡胤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赵匡胤见招徕李中易失败,只得抱拳拱手,领着慕容延钊和三弟赵匡义,回了周军大营。

    望着赵匡胤远去的背影,李中易心想,刘皇叔请诸葛亮出山,都要三顾茅庐呢,你就这么随随便便的一请,俺就去了,嘿嘿,不能把身价搞得太贱了啊!

    实际上,李中易既然已经获得了赵匡胤的三个庄严承诺,灭蜀的又是北宋,他还有必要跟着赵老二东征西讨,到处吃灰么?

    赵老二赵老三还有慕容化龙的大人情先留着,等到了合适的时候,再慢慢的把好处榨回来,李中易可是一个很自私,从来不肯吃亏的主哦。

    类似石守信这些武将,提着脑袋跟着赵匡胤造反,最后不也就是当个饱食终日的富家翁罢了?

    与此相反,大宋朝的文官集团,却中途摘了功臣们的桃子,并且日益坐大。

    由于北宋极其严重的崇文抑武政策,再加上文官集团的集体堕落,仅仅一代人的工夫,宋军就衰败不堪,无力再战。

    总之,李中易还没想好,未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他有自知之明,绝不是什么救世主,有机遇的话,他肯定会好好的为整个民族出一把大力。

    如果,一直不被君王所看重,无法发挥所长,他也不会去强求。做个知足的小官僚,过着富裕的生活,其实也可以活得很精彩。

    即使将来蜀国真的亡了,有今天结下的善缘,他的全家老小亲戚朋友,在北宋的日子也不会太难过。

    由于李中易把握先机,长袖善舞,现在的局势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公子,您就这么轻易放那两个人走了?黄景胜忍了好半天,终于忍不住私下里问李中易。

    有些朋友,是可以交一辈子的。李中易淡淡地扔下这句话,掉头就走,也懒得和黄景胜解释,即使解释了他也不懂,对牛弹琴。

    接下来的几天里,河池城的西线无战事。赵匡胤和李中易好象很有默契,双方都没有再战,只是斥候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接触。

    李中易这几天一边督促民夫加固大寨的防御,一边组织召开军事总结会,日子倒也过得逍遥自在。

    赵匡胤那边也很有默契没有继续进攻蜀军大寨。自从近距离看过蜀军的防御措施后,他对李中易的防御特性,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就这么不咸不淡的又对峙了几天,这一天,李中易接到了孟仁毅暗中发来的一封密信。

    王昭远终于还是丢了凤州,他败退的途中,被赵匡胤带人打了伏击,损失异常惨重,连他本人都差点成了赵匡胤的俘虏。

    李廷圭得知消息后,当即带兵去救援,结果他也中了赵匡胤的埋伏,大败逃回河池城。

    如今,先后逃后河池的李廷圭和王昭远,一致把矛头对准了李中易,李廷圭更是发誓要砍了李中易的脑袋。

    怎么会这样?李中易惊怒交加,等他慢慢的琢磨出味道来,不由长声一叹,好个精明厉害的赵老二。

    敢情,老子中了赵老二的空城计啊,李中易暗暗自责,他的作战经验还是太差了。

    此前,李中易一直以为,和赵匡胤就这么一直对峙下去。等到战争结束时,各回各家,彼此都有个交代。

    谁曾想,赵匡胤明着没啥动静,暗地里却在乡军斥候的眼皮子底下,调动兵马悄悄的翻过了山口,奔袭了蜀军的粮道。

    怎么办?李中易心里边空空的,第一次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感。

    没办法,打仗他不行,只能找大家来集思广益。于是,李中易命人把郭怀等众将都找了来。

    讨论来,讨论去,大家都觉得乡军的兵力严重不足。区区两千多人的乡军,除了留守大寨之外,无论想做什么,随时随地都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巨大危险。

    一旦乡军和周军千人以上的部队遭遇,并被拖住,就很可能会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可是,李廷圭那个老货已经盯上了李中易。如果现在撤回河池,他李某人的脑袋,很可能被李廷圭随便找个借口给砍了。

    进退两难啊!

    郭怀他们也没什么好办法,巧将难为无兵之战,实力不济,如之奈何?

    李中易想了又想,无奈之下,他决定还是发动群众,让全体乡军官兵,都参与到生死攸关的命运大讨论中来。

    可惜的是,军事作战不同与反细作,对于此前还是土农民的乡军绝大部分多数士兵来说,对于军事常识,比李中易这个菜瓜还不如。

    大多数的意见汇总上来后,李中易一边看,一边摇头,都没大用。

    赵匡胤明着休兵,却暗渡陈仓的奇谋,彻底打乱了李中易的阵脚。

    怎么作战,李中易不懂,但是,如今面临的政治上的重大危险,他却一清二楚。

    在李中易看来,继续守着坚固的山寨,非但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很可能在战后,被李廷圭拿来当箭靶。

    玩高层政治,基本上没有是非,只有实力的对比和统治者的利益需要。

    李廷圭手握重兵,一直是蜀孟皇族坐稳江山的军方柱石,他李中易充其量不过是个弄臣罢了,实力对比中,李中易完败。

    即使,孟昶被李中易的小法术给忽悠住了,以为他之仙之门徒。但是,如果李廷圭硬扣上大帽子要他死,恐怕到最后,结局很难预料。

    据孟仁毅此前暗中传来的消息,放弃秦州独自逃回成都的赵季札一家老小,已经被孟昶杀了个精光。

    李中易很明白,孟昶高高的举起屠刀,就是想震慑住前方的所有带兵将领,再有临阵脱逃者,杀全家。

    头疼呐,李中易在纠结之中,随意的拈起一份节略,不经意的扫了一遍,他的眼珠子立时瞪得溜圆。

    把这个人给我找来,马上。李中易连看了三遍节略,果断的下令要见那个人。

    卑职第一指挥三队,队正左子光,拜见香帅。一个文质彬彬,简直不象是丘八的年轻人,恭敬地站在李中易的面前,叉手行礼。

    左子光,李中易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只是一时间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你为何说,咱们可以反偷袭敌军的粮道?李中易示意左子光坐下,含笑问他。

    回香帅,我军久经训练,军纪严明,脚力出众,翻山越岭根本不在话下。左子光顿了顿,见李中易一直目光炯炯的盯在他的身上,就又解释说,不瞒香帅,我军虽然经过了一场血战,但也仅仅是防御作战,平原野战确非我乡军之所长。



第75章 游击怪胎
    有道理,继续说,继续说。。。李中易见这左子光分析的井井有条,合情合理,兴致越发高涨。

    在这八百里秦川之中,我乡军即使偷袭敌军粮道失败,只要时刻保持着警惕,不掉进敌军的埋伏之中,大可从容转进后撤。左子光得到了李中易的鼓励之后,解释得越发详细。

    左子光又说:若要偷袭敌军粮道,有两点可虑,一是我军的粮草和军器的补给,毕竟一场大战下来,辎重消耗极大;二是究竟应该偷袭敌军的那段粮道?

    嗯,你考虑得很周到,不知道有何妙策?李中易仔细地咀嚼了一番左子光的分析,这发现问题其实并不难,关键是如何解决呢?

    回香帅,卑职的祖上本是河南道的密州(今山东蓬莱市)渔民,由于战乱,被抓去当兵,后来流落到了河池,并定居于此。左子光解释说,卑职祖上驾船出海捕鱼的时候,会带上祖传的一种煎饼充饥。那煎饼烙得很薄,抹上盐水晾干后,冬日可保三个月不坏,夏日也可存放二十余天,只是吃起来比较费劲一些。
1...4950515253...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