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杂家宗师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胖一点
    如今在京城的名声自不必多说,上本光是在京城就卖了二十万,称其一句妇孺皆知,毫不为过。

    五月时,新华刚把六月发售的消息一放出,就立刻有无数书商跑上门,哭着喊着送银票。

    新华印的三十万本新书,除去预留自己销售的两万,其他全部放出,同时新华的工坊仍在继续印刷,保持供应自家书店或补充货源。

    不过据安逸的估计,三十万这个数据,估计和最终销售数据应该差不多,上下就是有浮动也不会太大。

    这次安逸不怕被打脸,因为整个书肆市场就在这,三十万书几乎把这个市场饱和了,不可能再多,除非继续开拓市场。

    如今以京城市场大约就是二十万左右,顶多略涨一些,但撑死不会超过二十五万。

    毕竟不谈文化普及率的问题,单是这一两银子一本的价格也不是一些人能负担的起的。

    所以很多人即便喜欢马晋,也多是宁愿等上半月,购买盗版。

    这也是马晋转战的一个原因,毕竟市场已经开拓挖掘到顶峰了,剩下的只能慢慢耕耘了,而报刊杂志则不然。

    马晋给其定义的薄利多销的路子,其下个虽未确定,但绝对不会超过三钱,很大的可能性为两钱一本。

    京城乃龙庭之所,天子脚下,城中百姓多富裕,这样能够消费起这个价格的人又何止三十万。

    又是半月一刊,一年至少二十四刊,马晋以连载的方式吸引人,持续性受益,其所产生的收益时间从如今的半个月扩大到一年甚至是数年。

    日积月累之下的利润,绝对比如今可观的多,而且最后连载结速,还可以刊集成册,发售精装收藏版,又是一项收益。

    甚至马晋想着,日后尝试能不能搞一些周边,就算条件不足,很可能利润微薄,但也聊胜于无,顺便还能扩大些影响呢。

    返回正题,前面京城市场二十万就几乎饱和,其他地方更是如此。

    别看和新华合作的书商遍布黄河以北,天津河北山东关外等数省之地几乎都有新华的合作书商,甚至是江苏,河南,山西新华也有涉猎。

    看似声势浩大,但其实其目前能提供市场,加起来还不如京畿一地。

    除了传入时间过短,尚未形成风潮外,诸地分布太广,各书商各自为政,不利于开拓市场也是一个原因。

    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穷。

    平常一省之地,人多地广,远远高出京城,看似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其实不然,这里面大部分的地方和百姓,都是没有能力和心思去消费的。

    对他们来说,这东西,不管饱不管饿一点儿用处都没有,有那一两银子,给孩子置办两身衣服,家里割两斤肉吃,比什么都强

    所以,在外地的绝大部分的市场,一般都是在省会及省内各大府城中的中产阶级,也只有他们有这个闲心和财力,去享受。

    所以书商们的目标都几乎留在府城这一层,至于下面的县城,所能提供的市场实在是太小,不值得费心费力,当然,有些富裕的县城该光顾还得光顾。

    所以新华的外地市场看着盘子大,其实肉很少,往往一省之地加起来,还不如京城的一个大的书店。

    对此马晋也无良策,只能寄希望日后市场渐渐繁荣,情况有所改观。

    不过无论是如今还是未来,京城都是他们不可忽视的市场。

    毕竟是皇城根下,百姓富得流油,哪怕把外地那些市场挖透,轻易三四个省也比不过京城一城之力,这也是马晋他们异常看重京城销量的原因。

    此次发售三十万本,京城预留二十万,剩下十万本则根据需求,批售给外地书商。

    六月十五

    正式发售,首日,京城销量破五万,三天轻松破十万,直奔十二万大关。

    五日过后,京城销量破十六万,算上外地销量,早早就到了二十万这个数字。

    待最高峰的五天过后,的日销量降低,不过仍很可观,没有一日天销量低于一万的,直到第十日,才真正进入疲惫期。

    不过饶是如此,最终京城的销量也突破了二十二万,比上部多出将近一万的销量。

    这是马晋写的三本书中,上下两部之间的销量增长最少的一本,也由此可见,京城的市场是真的差不多饱和了。

    但即便如此,加上外地的十二万本,下部总销量将近三十五万,上下两部书合起来超过六十万!

    六十万!

    在这个还不是数据爆炸的大乾朝,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而的影响,却不只这六十万本的销量,能够表现出来的。

    马晋当初凭借两部畅销京城的时候,有人称他为当朝第一青年才子,很多人都不支持,说销量不能说明一切,文人不靠赚钱多少来决定价值。

    这个说法在一些人的有意支持下,盛行于世,马晋也一直并没有反驳,但如今两部共售六十万册的事实一出,这个说法终于不战自溃。

    是,销量不能说明一切,但它代表着别人对你的认可,和对你创作的作品心中暗含的份量。

    而六十万册销量,就意味着有六十万人愿意真金实银的掏一两银子,去购买他的。

    即便你说这是上下两部重合的数据,但下部实实在在卖了三十五万册,这是无须质疑的事实。

    这个恐怖的号召力,不是谁都有的。

    更别说除这三十五万人之外,马晋又有多少盗版书迷,亦或者受这些书迷影响从而知道他的人,其加在一起,有岂止百万之多。

    百万民众识君名!

    大乾天下除了景康帝这个皇帝,又有几人有这个成就,而马晋就做到了。

    也因此,自两部共销六十万的的消息一传出,马晋本就是不小的名气更是大噪于世。

    南方太远暂时不说,但在北方几省,其可谓是名声愈隆,颇有黄河之北,无人不晓马晋之名的意思




第三百八十章 大乾名士马子升
    的火爆给马晋带来的,除了名气,还有士林地位和一大笔白花花的银子。

    凭借惊爆眼球的六十万册销量,马晋不论是名气还是赚钱程度上,可以说是横压整个士林,傲视群雄。

    以如今马晋在大乾的声望,除少许几个老资历的大儒,其他人连他的后脚跟都追不上。

    当然,民间的声望不完全等同于士林的声望,但不等同也不能无视。

    马晋现在正是声望最隆的时候,无论是身份实力名气都属上乘,除了资历差点,其他没什么太大的短处。

    但资历一说,向来是都是给那些平庸者准备的,真正有实力的人,从来不靠攒资历往上爬。

    能者上,庸者下,天经地义,随着不断高升,其资历自然也随着丰厚,两不耽误。

    如果还拿资历说事,愣是压着马晋,先不说马晋那边闹不闹,光是在其他人眼里,大乾士林就能成天下的笑柄。

    所以,马晋干下这般豪举,士林改变了以往对其不闻不问甚至略有打压的意思,开始不断开始为马晋正名,短短时间内,阿进在士林中地位急剧上升,俨然是位大乾新晋名士。

    而士林地位的上升,也顺带着马晋在朝中的人脉极速扩大,尤其是都察院,其本就是朝中有名的清贵衙门,是朝廷和士林牵扯的最深的一批官员。

    甚至很多人就是士林中本身的大佬,例如都察院一把手左督御史蔡阳,就是士林中极其有名望的大佬,弟子门生拥趸极多。

    其他的官员也都是如此,马晋此番能确立个名士称号,都察院这群自己人可是出了不少力。

    毕竟不谈其他身份,马晋本就是都察院的自己人,大家都是同僚,而且马晋在都察院又是出了名人缘好,所以自然有很多人愿意帮他说话。

    而有了名士光环的马晋,也一举脱去了关于士林出身过低的弊端。

    之前马晋是以举人功名,因功被赐同进士出身入的仕,本来那些同进士就不受那些正牌进士待见,更何况马晋还是一个举人功名的伪同进士,最受正统官场鄙视的幸进之臣。

    当然,马晋是因为救驾才被幸进的,和那些媚言君上的弄臣奸佞不同,所受到的歧视不是很严重

    在这个文官以科举论出身的大环境下,大家都比较看重科举榜位排名。

    虽然都一样同殿为臣,但无论是官职的升迁潜力还是士林的待遇名望,三榜同进士处处都不如那些二榜进士,更别说那些不入流的举人了。

    而马晋虽也是正统科举出身,但其实力不够,正是那些不入流的小举人中的一员?

    虽被景康帝赐同进士出身,但就像后世的在职研究生一样,份量着实一般,只是官方认可,而其他人都心知肚明,也就是名头好听点。

    也因此,在一些和马晋不和或看重科举功名的官员眼中,这成了马晋的一个黑点。

    但如今马晋成了名士就截然不同了,以名士在士林中的影响,足以抵消其科举出身问题。

    这不是个小事,官员升迁是很看重这个的,这决定着你在官场能走多远。

    不说别的,满朝在三品以上的文官,二榜进士占据了八成,剩下的两成才是同进士出身,而能以举人功名混到三品的,绝不超过一掌之数。

    至于没有科举背景的文官,三品以上的,更是一个没有。

    如今朝中的几个大佬,六部尚书五位阁老,更是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二榜以上的进士出身,前三名的一榜,状元榜眼探花也有两三个。

    而这些大佬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科举出身占了很大的便宜,大乾选文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出现一个空缺,有两个候选官员,那科举成绩好的几乎有七成的机会。

    除非那个科举出身差的,无论是能力还是品德,都能碾压对方,否则绝对会败于人手。

    这些现象俱以表明,在官场,科举出身的重要性,而马晋这次取得的名士身份,就可以抵消这种差距,毕竟名士者,天下士人之楷模,又岂会比不上一个进士功名。

    在这段时间,年轻的马大名士可没少忙活,结交了不少士林大佬,文豪巨擎,这让马晋在士林的地位慢慢稳固,而其的名声也从民间传入了士林,且越来越隆。

    要知道,马晋这些酒可不是白喝的,这段日子,已经不止一个大佬当众夸赞他,为马晋刷名声。

    文人名气这东西,非常虚无缥缈,在宣传渠道堵塞单一的大乾,很大的程度上,都是靠前辈名人夸奖或吹捧的一句话,从而慢慢传出来的。

    我们在史书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节,其人年少时曾拜见当地大佬,言行得体,举止大方,得到了大佬的开口赞誉,后传扬开来,其人就变得小有名气了,成为年少俊杰。

    当然,以马晋的名声,这些大佬夸不夸都是那么回事,无非是锦上添花,让履历好看一些,以后有人吹马晋时,也能旁敲侧击的引用两个名人,来衬托一下马晋的不凡。

    例如那谁谁谁,当初夸马先生什么什么,谁谁又赞马先生什么什么之类的

    名声大小什么的,马晋不是太在乎,毕竟从开始,他的名声就与日俱增,几年下来,马晋早就对此麻木了。

    此番约见各路大佬,除结识人脉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铺路。

    毕竟这些人都是士林一等一的人物,放在外边也都个个名声斐然,是大乾最顶尖的一批文人,无论是学问还是才识,俱是不俗。

    而马晋所初定的,预计每刊至少需要十几至二十篇的文章,除固定的几个板块外,还需要很多有质量的稿子。

    尤其是在前期,最好刊登这些名声大的文人文章,以壮声势。

    所以,马晋借吃饭结识为由,约了十几份稿子,无一例外,全是大乾知名的名士大儒



第三百八十一章 封神的影响
    景康十九年六月二十

    时间已经慢慢到了酷暑时节,接下来的两到三个月,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

    不过在今日,京城下了场小雨,算是冲走前几天的闷热,带来些阴凉。

    两部共销六十万册的,其产生的影响堪称爆炸,不说其他地方,单以京城来说,这大半个月,算是成为一股风潮。

    茶铺酒馆,街头巷尾很多人都在讨论这本书,也给京城的百姓带来了很多变化。

    北城的赵家茶摊

    一个满脸络腮胡的高大胖子正坦胸露腹的,和旁边几个客人高谈阔论,嗓门大的惊人。

    我告诉你老赵,你这店里摆的财神像就不对,据里说,这财神爷是那位被陆压弄死的赵公明。

    人家后来被姜太公为封神台,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旗下四位正神。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主管迎祥纳福,招财进宝。

    俗话说干哪行就拜哪路神仙,走水的拜河神,手艺活的拜鲁班,当官的就敬奉禄星神官,俺们做生意的,就得拜财神老爷,这样才能买卖得利,广纳财源。

    胖子手里摇晃着着一本正版,有些得意的给茶铺老板老赵说道。

    胖子名叫谷志,是做杂货生意的,和他相熟的人都叫他谷胖子或者谷爷。

    谷胖子买卖做的只能算凑活,却是十足的小说迷,不但喜欢看还喜欢研究,比如,谷胖子下了功夫品读,今日看到茶铺的财神像,就忍不住要指点山河一番,显摆显摆。

    茶铺老板赵宽,是个老实人,而且非常迷信,他和谷胖子十分相熟,知道其做生意一般,但对其他东西颇有两分门道。

    又有如今大热的背书,所以他对谷胖子的话还是很信服的,点点头道。

    是我的疏忽了,既然连驸马爷的里都这么说了,这事准差不了。

    我回去就把这神像换了,只是不知去哪请尊赵公爷的神像来,谷爷,你可有门路?

    谷胖子哈哈一笑:这简单,眼下京城那些雕刻制模铺子里,关于的神像多了去了。

    老赵你是不知道,前几天我去北街老林那去请神像时,可算是开了眼,哪吒杨戬黄天化雷震子姜子牙,甚至连那狐狸精妲己的雕像都有,摆满了整个铺子,卖的可火了。
1...184185186187188...317
猜你喜欢